近些年台灣偶像劇沒落的原因?
大概在11,12年之前,各大衛視都有播出台灣偶像劇,近些年來變得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呢???
謝邀台灣偶像劇當年在大陸大火,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大陸的娛樂影視業並不那麼發達,實在是沒什麼好電視可以吸引大家;二是當時台灣小言的題材很符合當時的社會歷史潮流,灰姑娘與白馬王子,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俊男靚女湊一塊兒,男主要霸道深情一生只愛女主一個,男二要暖男俊秀忠犬為愛放手走天涯,女一要瑪麗蘇白蓮花不畏強權不貪財認定真愛不放手,女二要腹黑心機綠茶婊;再加上當時台灣的偶像劇拍攝技術比大陸強,服裝精美,所以大家很愛看台灣偶像劇。現在呢?當大陸娛樂圈不斷推陳出新,正劇歷史劇軍旅劇情景喜劇愛情劇神話劇偶像劇,要啥有啥,服裝道具投入也是大手筆,俊男靚女一把抓。反觀台灣?他們的偶像劇,就像他們的思想一樣故步自封。我們都說要與時俱進,但是二三十年了,台灣偶像劇還是那樣的一個套路,一套台詞,看了開頭能猜到結尾,看了名字能猜到全部劇情,毫無新意可言。而且,時代在變,觀眾們現在對於這種純粹的小白言情劇,以及女主毫無原則的生母瑪麗蘇,非常的反感。再加上上一輩的偶像劇女主如楊丞琳大S王心凌還在嗲聲嗲氣演女主,或者不入流沒名氣沒演技沒顏值的小女生在劇中大吵大鬧,誰願意看?當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好的選擇,誰會再去看跟三十年代劇情一樣只是換幾個主角換幾個名字的過時偶像劇呢?
請大家多評論提意見啊!
先聲明:答案有點長也放了幾張圖片,絕對值得耗流量看的。我知道我要回答什麼問題,為了能回 答問題我仍要跑偏一下主題。這個問題要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角度去回答,我更多的是做產業分析。只是為了加強趣味性,我不條條列出來說。我為這回答下足了功夫,希望有高人交流和批評指正。
電視劇首先是一個產業,偶像劇只是由於有特定的受眾而分出來的一個類別,它是一種商品,要受到市場的制約即受眾喜歡什麼,就拍什麼。台灣偶像劇並不局限於在台灣拍的,選用演員也不一定都是台灣演員,甚至投資方都未必是台灣的,認定是不是主要是看製作人和導演。偶像劇受眾基本上以青少年為主流,這與傳統台劇以中年人和青年人為主所不同。對偶像劇衰落的認識要從台劇衰落說起。
任何產業衰敗的根本原因都是人的衰敗!這裡的人不只是演員和製作團隊,也包括觀眾以及其他人。而人的衰敗表現在經濟倒退和文化衰敗上。
台灣過去靠代工尤其像電子產品這些代工,經濟實力曾經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加上他們在文化上得以延續民國的文化是一大優勢,很多台灣學者在華人圈影響很大的,甚至在當時台灣學者都能代表中國學者在世界上的形象,比如余英時、杜維明和李遠哲,近年活躍內地的郎咸平和林毅夫。那個年代的台灣教育,是精英的大學教育和大眾的職業教育為主,在李遠哲教改之前對中華文化認可度是非常高的。
台灣出於中日美三個大國的交叉點上,比較容易實現文化的交匯,相應的經濟也是比較有開放性。經濟和文化兩大因素加上城市發展現代化早於內地,所以才有七八十年代台灣電影的輝煌和八九十年代電視劇的輝煌。台灣有現代話劇和歌仔戲,有戲劇基礎。八十年代中期電視機大規模普及大量電影演員投入電視劇里去,而在六七十年代,台灣校園民謠、武俠小說和言情文學已經流行(快餐文化),台灣音樂的民歌運動(侯德健和羅大佑)、電影的新浪潮運動(楊德昌和侯孝賢)和武俠言情文學(古龍和瓊瑤)對華語世界娛樂圈的影響是將來載入史冊的!沒有這些後來的電視劇不可能有劇本、配樂、情懷、演員和導演,這是台劇發展的基礎。總之一句話,當年的台灣不只是電視劇產業發達,而是整個文化市場包括電影、流行音樂、雜誌、圖書服裝都很好,都能相互促進發展,這些文化產品質量是台劇質量的重要基礎。
那個時代的台灣隨著蔣經國的十大建設推行台灣城建和工業走向新的階段,相應的大量娛樂文化需求暴增,台灣音樂、電影、電視劇、圖書服裝等產業迎來輝煌時代,至今他們仍然在吃那個時代的老本。就影視行業的演員和劇本來說,我們今天所懷念和羨慕的正是那個人文時代的台灣,只有那樣的環境才有氣質如詩的演員,才有古龍、瓊瑤等的作家;那個時代的大建設資金高速流轉也要影視行業「洗白」,那個時代台灣作為四小龍之首更需要對外輸出文化影響力。
電視劇在過去是依賴電視台播放和電視機接受的,在那個沒有CD的年代只能靠電視台,電影還能用錄影帶。但是現在連CD都淘汰了。現在內地的網路視頻平台已經打破了傳統電視劇只能靠電視台來傳播的方式,這裡涉及版權問題。當然網路傳播比電視台更快也更有效。台劇的沒落跟這點有極大關係。台灣很長時間只有台灣電視、中國電視和中華電視三家電視台,彼此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是合理競爭的。而且台劇由於當時的封鎖環境,在漢語領域只能是香港港劇與之競爭合作,港劇最初都是用粵語,後來為照顧台灣市場配了國語。長久以來港台合作是很親密的。可以說,台劇輝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競爭,但是它又能向東南亞和日韓出口,台灣和日本有過很長時間的電視劇合作,演員相互交流不多但還有。
在代工經濟里拿來主義比較盛行,也容易產生快餐式的流行文化。台灣流行文化的形式多抄襲日本和歐美,後來內地和韓國也在抄襲台灣,有內在的文化內涵就這些抄襲也能夠消化成自己的特色。八九十年代台灣的電視劇以古裝和時裝分兩大類,又進一步分出傳奇、武俠、都市和瓊瑤片。這些電視劇後來進入內地幾乎佔領內地的各大衛視。
1993年連戰開放有線電視牌照結果三家電視台一口氣增加到現在一百多家,這樣由寡頭壟斷競爭變成完全競爭,把演員資源等都釋稀了,大量不合格的演員一起進去,順便也降低了標準。演員質量下滑跟教育也有關,李遠哲的教改被本省勢力利用開始大肆宣傳本土文化,打壓外省精英宣傳的中國文化,九十年代後期開始,本土勢力有了第一個無線電視台——民視,然後開始製作長篇鄉土劇,爭奪本土市場,接著其他有線電視台大量外購日本和韓國電視劇衝擊原來的市場,再加上原來的廣告是靠代工經濟繁榮支持的,1997年那次亞洲金融危機把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幾十年的發展打回解放前,電視劇出口受影響然後廣告費自然又是狼多肉少迫使減少電視劇成本投入,加上入世WTO要求開放和盜版問題。如果不是偶像劇的話,台劇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就掛了。
說完這些就可以說偶像劇了。
偶像劇是抄襲日本的沒錯,但實際上脫胎於台灣的時裝劇,從演員到製片多出自時裝劇。台灣的時裝劇源於台灣時裝寫實電影,時裝電影有兩支:代表鄉土的鄉土片(《搭錯車》、《風櫃來的人》)和代表城市的瓊瑤愛情片(《窗外》)。而在八十年代台灣鄉土電影死亡後鄉土電視劇一直不溫不火(代表作是《苦心蓮》和《星星知我心》),到了新世紀開始冒頭了(代表作《富貴在天》也就是《人生天地間》),成為台灣電視劇產業的主流之一,與偶像劇一起支撐現代台灣電視劇市場。至於瓊瑤愛情片自林青霞去香港發展和林鳳嬌退隱開始,就被瓊瑤電視劇取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有,但是基本上跨入新世紀前後,瓊瑤電視劇的輝煌期已經過了,迎來的是偶像劇時代。在這時候,也是瓊瑤劇和其他時裝愛情劇融入偶像劇的時間。出現這樣的劇類選擇,是因為看電視的觀眾只有了青少年和中老年婦女,尤其是鄉土劇的運作方式一連拍幾百集,就擠壓其他劇種包括偶像劇,要去看收視率就發現鄉土劇的收視率一直都很高。
偶像劇既然是時裝劇那麼毫無疑問跟本土的時裝產業息息相關,不少演員甚至直接出身模特(如張庭、蕭薔和林志玲)。所以本土的時裝行業怎麼樣跟偶像劇的精美程度有關聯,另一個關聯的是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水平,以前看偶像劇其實是沖街景去的,現在室內布景越來越多隻好看服裝 ,城市街景和服裝曾經是看頭現在是看點,現在台灣城市基建已經落後內地很多年,而為壓縮成本外景拍攝也在減少。
偶像劇現在的看頭是什麼?是男的帥女的靚(未必,還不一定比得起八九十年代的那批女演員如蘇明明、邱于庭、俞小凡、桑妮和涂善妮,可以去翻翻圖片,絕對驚喜,後面有幾張),情節幼稚,比較讓青少年追捧,可大多數都是這種類似於瓊瑤的那種藉助貧富差距製造戲劇衝突已經十五年都沒換過梗,你不煩?更可怕的是偶像劇在接過言情劇的棒子繼續發展的時候 ,其內涵是大大打折扣的,戲劇衝突和劇情更爛。
那時候看《流星花園》里的道明寺多屌啊,《薰衣草》也曾經紅極一時,可等看到明道出來的時候,《天國的嫁衣》還做時裝設計題材,要不要去看看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服裝在比比就知道裡面多土,更不要說5566,183這些民工團,雖然說後來有郭品超、安以軒、邱澤、羅志祥還有趙又廷這些冒了出來撐著,連男的我都看不下去了不要說女的。當年的林青霞可是號稱東南亞第一美女啊!哪怕後面的蘇明明、劉雪華、朱寶意、桑妮、陳德容和俞小凡比起偶像劇時代的徐熙媛、陳怡蓉、安以軒、賴雅妍、陳妍希和林依晨等,不管是個人特質、長相、演技、氣質還是可塑性都完勝(不要質疑我的審美觀)!哪怕是後來在內地走紅的張庭和賈靜雯,個人特質還是十分鮮明的,而林志玲現在說是台灣第一美女,要比起那時候的女演員的顏值還未必能說得過去。現在要說女演員突出特質像林依晨(走可愛路線)和張鈞甯(突出氣質),那也是矮子里拔將軍,跟前輩們比還是差太遠,甩了十幾條街。
而現在的台灣拍偶像劇,女主角恐怕更拿不出品質來,看著與其說是外表普通或者裝出來的倔犟和近乎虛偽的善良,有那麼點貼近生活,但到最後我看著——直說了吧,有的看一眼就一股風塵味出來了。這種女主角的設定是為了在形象上跟受眾拉近距離,就是接地氣。而男演員的氣質、特質和演技差別更大,大到我不想說!後面有圖片。可以說,這是一個審美觀的倒退。演員質量的斷崖式下跌絕不是孤立的,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業。當年入台的精英經歷一代二代之後,第三代就再沒有一代的能力了。
偶像劇在一沒錢二沒人三沒劇情走到今天已經是奇蹟了,這要我誇一誇——這樣的條件好像也只能 拍偶像劇才能有盈利。偶像劇發展巔峰期甚至在2012年《我可能不會愛你》(劇本很好,演員演技也行)獨霸金鐘獎的各個獎項——是台劇和偶像劇的榮光么?
電視劇產業是雙向的,一方面電視劇培養觀眾的審美眼光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電視劇為了生存又要跟進觀眾的審美能力,當年那些《包青天》、《七俠五義》之類古裝戲的精良製作確實好,也把觀眾能力提了檔次。這些古裝劇和民國劇事實上也是配合台灣經濟對外發展(南進東南亞為主)輸出的文化軟實力,所以那時候瓊瑤劇和台灣古裝劇幾乎霸佔整個中國。當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打擊電視台沒錢(廣告收入縮水,出口沒了)的時候只能推出花系列虐心也是狗血的劇情的時候,就為偶像劇的流行有個準備(花系列是台灣非瓊瑤的言情劇的巔峰,裡面顏值之高連張庭和號稱台灣第一美女的蕭薔和勉強到平均值而已)。以至於《流星花園》出來即使演技爛劇情差也沒差評,這是學習日本的沒錯(連名字都沒改)。花系列對鄉土劇影響比較大,後來的什麼《美夢成真》、《意難忘》什麼的,劇情就靠長對白和哭戲了(我很佩服那些老演員,演技真的好)。後來也有兩者合流之作《光陰的故事》是近年台灣拿得出較好作品。
到現在為止,偶像劇個人覺得最好的是《土司男之吻》,《我在墾丁天氣晴》後面有些爛尾,至於什麼《格鬥天王》、《西街少年》、《天國的嫁衣》、《王子變青蛙》《綠光森林》就不說了,第一遍看幾集還至少不反感,超過了五集以後,基本已經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了。你看這些再去對比後來內地拍的《一起去看流星雨》的演員,不覺得這些男女主角土氣十足?到了《明若曉溪》更是直接拉回《流星花園》之前的水準,引用例子看一下:
這些男演員比起F4怎麼樣?是倒退還是進步?還用講男演員的差距嗎?現在台灣偶像劇的一個明顯的變化趨勢之一是傻白甜或叫瑪麗蘇加霸道總裁的路子(其實兩岸都一樣),就是女主基本不漂亮,傻氣十足,做事幼稚,可就這些吸引男主。這個以《天國的嫁衣》和《惡作劇之吻》的女主假定表現就很明顯,當然只要各種元素用的好,都能過,用不好就對不起了,會嚴重暴露這種脫離現實的問題。
現實里就是男人討厭女人耍心機那也不會找另一個極端的女人好不?反過來現實里女人也不會是這麼不懂自我提升和嚴重脫離現實,做事手段高低是為你自己好不?跟吸引富二代有半毛錢關係?女主不漂亮可以,但不要連內涵都沒有。偶像劇如果繼續走傻白甜(傻白甜也能有演技高低之分)路線,受眾會隨著成長慢慢流失,衰落是必然的。相比之下鄉土劇的鐵杆觀眾就很多,幾百集都行。
在傻白甜之前也有不玩傻白甜的時候,不過比較短暫,因為那批演員成名後去內地發展或演電影去了,如《戰神》、《我在墾丁天氣晴》等。現在張鈞甯、周渝民這些出身偶像劇的在努力轉型。沒有好演員只能走傻白甜路線,人才問題——也不只是人才問題。
這種路線該怎麼說呢,其實是因為現代的台灣已經沒有足夠投資和吸引力持續取得相貌和氣質足夠質量的女生當演員!台灣經濟八十年代輝煌的時候,很多女演員是星探從街上拉的,那時候缺少女演員。現在是自己送上門的都不行,去拉可能都沒人願意從業,大環境變化太大!這種環境變化改變的是人的精神面貌,變得越來越沒氣質。這裡看各個年代的代表女演員就好理解(以下照片來自豆瓣,個人沒有特別偏見):
張美瑤(林青霞之前的台灣第一美女,六七十年代)
林青霞年輕時候(七十年代,台灣第一美女):
蘇明明(八十年代初,從電影轉向電視劇的代表)
桑妮(後面會重點介紹,八九十年代)潘儀君(九十年代後期和新世紀,台劇當年力捧「救星」)陳怡蓉和賴雅妍(新世紀至今,後面有圖片,和徐熙媛、安以軒等開闢偶像劇時代)
林依晨(目前):女演員的質量對影視作品來說,是反映社會經濟文化審美導向的,如果林依晨是台灣今天的審美主流,那麼台劇沒救了(演技可以,只是不經比)。排除長相差距,也不說個人特質,從圖片里都能看見這精氣神的差距。可以說,台灣偶像劇的衰落,本質上是經濟的進一步衰落造成的精氣神衰落所致。今天的台灣已經十幾年沒漲工資了,也就是經濟衰退,沒有辦法拿出社會文化自信來。這樣,戲劇怎麼發展?如果這個社會文化很自信,完全不需要如此拍偶像劇吸引年輕人,也就是這樣逃避現實,使得偶像劇在發展十幾年後已經挖掘不出新的亮點也不敢嘗試新的元素擴大受眾,肯定衰落。
資金和人才吸引力來自市場以及行業的前景。電視劇的質量最終也是觀眾市場決定,如果觀眾很有鑒賞能力也很在意,電視劇不會那麼差。可是呢?在意的沒眼光,有眼光的不看電視劇。就這樣偶像劇只能給不懂事的青少年看,一步步為迎合幼稚口味越拍越爛。這就是為什麼拍來拍去都是這種劇情,因為看電視劇的觀眾就想要這種劇情嘛!為什麼以前女主角漂亮大氣有涵養,現在全是瑪麗蘇連顏值都上不來?因為看的人沒有這麼高的逼格,就為接地氣而接地氣。
我不說劇本問題,原因是看了多年的台灣電視劇,沒見過劇本大綱有變化。偶像劇劇情單一是給大家的一個普遍印象,來來去去都是言情。仔細研究起來也不是說沒有變化,像《戰神》、《又見橘花香》、《候鳥e人》(張艾嘉監製)、《痞子英雄》這些,跟《西街少年》同樣是偶像劇元素就不一樣。台灣時裝偶像劇有加入黑道、加入純言情,加入魔幻(《死神少女》)等等的,甚至有古裝偶像劇(《蘭陵王》),不能一概而論,但我仍然認為台灣電視劇幾十年來沒有換過劇本。
偶像劇的劇本,去看《王子變青蛙》和《愛情睡醒了》(台灣導演和製作團隊,取景三亞),就換個名字罷了。就是它的前身時裝言情劇也這樣,如1992年拍的《夢醒時分》和2011年的《牽手》,我看到的變化是:1、前劇演女主角(何安安)的演員二十年後演了後劇男主角的媽媽(黑木澤的母親趙心梅),前後劇情略略能銜接得上;2、原來二十集結束的劇情,現在一下子拉到了兩百多集,三角戀、私生子和財富繼承爭奪的主要問題不變;3、如果角色名字變化也算變化,那就算進去吧,還有是當年的街景現在變舊了,這麼多年沒有過真正的大建設翻新。 當然就現在來說,劇本從來是不缺的,現在的網路文學比過去那些地攤書要好很多,只是投拍問題。顯然投資的電視台沒有這勇氣,經濟衰弱使得人們想法趨於保守,就這樣只是挑一些成熟度很高的方向如漫畫等開拍。台灣偶像劇有相當大一部分改編自日本漫畫,正如同台灣言情劇和武俠劇都是先有小說流行然後才是電視劇出來,而隨著這些讀者對文本的可視化期待感下降,戲劇就跟不上去了。我也相信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曾經的台劇演員拍經典小說武俠劇或瓊瑤劇的時候他們也是忠誠讀者。而隨著新時代到來新的文本消費品取代了過去的小說散文,使得新一代演員在劇本文本理解度上遠低於老一代,這也是偶像劇演員很難走出偶像劇圈的原因,當然外形也是一個方面。總之,偶像劇就是讓你做夢的,可是呢,和其他比較好的劇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你可以知道你馬上可以醒過來。偶像劇就開放的眼光來看,也不該局限於我們狹義上的那種理解,偶像劇也不該只是重於外表,偶像劇台灣要自我改革,要跟緊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步伐,這也是給中國大陸劇說的。偶像劇的勵志元素,不是建立於貶低其他如外表和財富的基礎上的,偶像劇的勵志也不該朝著所謂金錢看的,偶像劇貼近生活更應該強調年輕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現在台灣偶像劇脫離現實太遠就真的是夢,讓你自己都做不下去。
台劇曾經輝煌是由於內地在言情方面的缺失和台灣相對發達的經濟吸引力,偶像劇曾經的輝煌也是因為內地時裝和城市建設落後加上生活體驗不足造成拿不出精品。現在內地偶像劇不少是台灣製作團隊北上製作的,過去台劇團隊參與內地電視劇製作已經是常態,這說白了是經濟引擎拉動增長對人才吸引力的問題。過去的環境已經不在了,那些留守台灣的影視人仍然沒有認識到這點,而台灣過去保護文化版權死板到底的方式在互聯網重視分享與流量為王的時代變得愈加不適應,依賴老舊的電視台和CD傳播在今天強調效率的時代是落伍的,台灣政府缺乏規劃和買辦心理就沒有規劃自己的互聯網戰略。內地大批視頻網站湧現的時候,台灣只能靠賣版權或借人家平台播放,連宣傳都跟不上,這對演員知名度是極大不便傳播的。很多演員老一代的還好,新一代特別是2008年以後的除了能來內地發展過的在知名度上甚至本土都不高,錯過太多機會使得不只是台劇傳播有限,台灣演員知名度也有限,這是非常短視的行為。
在當下的沒人才、製作團隊不行、資金少、競爭激烈、市場狹小、平台有限再加上沒劇本的情況下偶像劇能發展才是奇蹟呢!偶像劇衰落並不是個新鮮的問題,很多業內人士都已經明白了。
就當下來說,台灣還有很多老演員留守,對這青黃不接的局面應該讓老人帶新人,不能一直強調製作人和導演的權力,更不該因為市場競爭激烈為短期利益而一直在壓縮成本和製造狗血劇情,唯收視率論又喜歡改劇本(所以說老演員演技硬啊),電視劇要被現有觀眾群綁架那還怎麼長遠發展?這種模式又從側面反映台灣的民生和政治生態環境,而鄉土劇和偶像劇的絕對對立也是折射城鄉和省籍的尖銳對立。總之就兩字:短視。
在這裡個人向台劇輝煌時期的老演員們致敬!我個人希望內地港台娛樂影視方面進一步緊密合作,現在台灣娛樂圈的頹勢是令人痛心的,它如同企業破產一般,下場凄涼,很多優秀演員降階、出走、轉業、退隱、出家甚至自殺難道不心痛么?至於偶像劇嘛,台灣現在想改革已經遲了(雖然已經進行),因為世界他們已經認不得了!丟失了市場想拿回來沒有強大經濟引擎和文化根基是做不到的,現在台灣經濟和台灣文化怎麼樣,讀者自己知道。我個人期待台劇未來發展更好,我對此懷有信心,我相信未來是美好的。
……………………………………分割線………………………………………………
補上的回答:
有了贊我也有動力補上新的回答給大家。我前面說用女演員的視角去看台灣偶像劇的衰落,覺得說的不夠充分。前面也提到《光陰的故事》這部算是半偶像劇半鄉土的電視劇,是這十年來台劇的經典。不妨把裡面的女演員母女和婆媳年輕時候的照片拉過來對比一下差距,不說多,就四個(我曾想過從該劇裡面截圖比較,但發現實在是年齡差和氣質差擺在那裡顯得不公平,只好找她們年紀差不多時候的圖片):
桑妮(許媽,許毅源母親,孫一美的婆婆,八九十年代的玉女代表,台灣戲劇界的梅艷芳) 陳怡蓉(孫一美,孫家長女,許毅源的媳婦,第一代偶像劇女演員,偶像劇開山式人物)王靜瑩(張媽,陶復邦岳母,汪茜茜生母,九十年代艷女代表,林志玲之前的台灣第一名模)
賴雅妍(汪茜茜,陶復邦的老婆,張家二女,第二代偶像劇女演員)
我已經很努力找了姿色比較接近的照片做對比,至於顏值高低,相信閣下審美正常得很,結論已經擺出來了(媽媽們在發嗲的年紀里玩性感照樣能碾壓女兒們,即使到了這部劇里女兒們的優勢也就只是年輕而已)。如果說服力不夠,請自搜其他圖片,圖片不夠說服力可以找作品看。相信各位可以從圖上看出氣質的差距,這種新老氣質差距的原因是若說先天因素的就有些說不過去,當然當年的標準高,但要說經濟環境變了以及後天訓練不足和新時代的女生缺乏自我提升就可以的(沒錢沒時間也不想訓練,反正觀眾不要求,閱讀理解能力太差)。在偶像劇裡面氣質差別表現出來觀眾就是看到也不會覺得多大距離,一放到古裝劇和民國劇裡面,氣質差距會暴露得十分明顯,有的就跟穿古裝的現代人沒區別,也因此現在台灣基本不拍古裝劇,原因說缺錢道具貴場景小甚至說買內地劇划算都是託辭,致命的地方是在人上,演員素質不行。去看看《蘭陵王》便知,那只是穿古裝的現代劇。讀者可以把桑妮的古裝(《天師鍾馗之紅梅閣》的盧昭容或《絕代雙驕》的鐵萍姑)翻出來對比陳怡蓉的古裝(《天下第一》的雲羅郡主),驗證一下前面的說法;如果覺得不是同一部劇難說的話那就把那部《倩女幽魂》電視劇翻出來讓演女主角的聶小倩的徐熙媛對比一下客串莫邪的桑妮。這裡為緩解視覺疲勞插進最後幾張圖,《天師鍾馗之紅梅閣》的盧昭容、《夢斷江南》的詹玉琴還有《鐵馬騮》的夫人:
桑妮桑妮(台劇古裝巔峰造型之一)
王靜瑩(鐵馬騮里的小蘭)
不要說林依晨和陳怡蓉走可愛路線所以古裝沒氣質,那那些老的女演員年輕時演言情劇和古裝劇就不演過可愛角色?那就去找老劇還是電影比比啊(如《yes一族》的阿貓還有《黃飛鴻:龍城殲霸》里的十四姨)!這是時代不同背後人的文化涵養不同和整體經濟發展乏力造成的環境差距,我們有理由相信那時候有像有鄧麗君這樣的歌手三毛這樣的台灣作家有張艾嘉這樣的才女不會沒理由不出近乎完美的女演員。可今天有這樣的環境?我們今天看見的台灣年輕一代素質如何已經明白為什麼只有偶像劇,甚至偶像劇都拍不下去了!
女演員走紅期一向短,有個十年已經難得(徐熙媛和陳怡蓉差不多就十年)。想獲得長足演藝生涯就必須提升氣質彌補顏值流失,像偶像劇這樣頻繁換新人雖說有新鮮感,在傳播平台較小(主要是電視和光碟)的時候是不能給演員有時間提升演技和培養觀眾緣的,即使走紅也會因為演技卡著或跳出去鍛煉演技去了,於是人才會流失或根本就沒有人才!使得偶像劇只會越來越差。最近出來的《何以笙簫默》(台灣導演,台灣言情特色的劇本,我知道顧漫)和《明若曉溪》,你再看這女主角的姿色和演技(不再要求演員有特質和氣質),你覺得偶像劇的希望還有嗎?
回答到了這裡我不說來自日劇韓劇(韓劇還是抄襲台劇的)甚至審美和我們不同的泰劇(泰劇的偶像劇也是抄台灣的)美劇的競爭,我認為那都是台劇自己作死被人幹下去的,一個去中國化運動,丟失的不只是市場,還有文化迷失,沒有中國文化底蘊是消化不了外來流行文化的,也是競爭不過別人的,台劇與內地市場不存在審美和語言隔膜,還被擠壓到邊緣地帶。今天內地借著互聯網這個平台實現更長遠的傳播,台劇還是電視機和CD為主,很多電視劇甚至只播一次,浪費資源。這都可以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偶像劇可以沒錢也可以沒場地去做,但是人和文化始終是不能少的。林心如在今年推出《第十六個夏天》(她的年紀確實不合適了),這也不能逆轉衰落趨勢,只是證明偶像劇確實已經要死了。偶像劇今天必須重新挖掘新的內涵,比如重新發現自己(如眷村文化)、找回中國文化、引入職場實景、壓低言情部分,甩掉貧富差距包袱,重新建立起男女平等關係等,在製作上引入新機制和回歸劇本為主的觀念上,而不是像《愛上哥們》那樣用梁祝的爛梗吸引目光實際毫無內涵(爛梗大集合偶像劇)。現在要捨得賠本把觀眾拉回來培養正確審美觀,台劇的最大特色在細膩但格局太小,應該發揮自己的特色那也不能無視自己的缺點,不然格局只會越來越小,水平越來越差。
我總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就是台灣現在拍偶像劇和鄉土劇是沒有選擇的選擇,而現在偶像劇的衰落又是必然的必然,這與其說是衰落不如說是回歸到它過去的苦情與言情風格的本來位置。我個人期待明天有看到精品出來,看見台劇復興。台灣電影已經開始新生了,台劇新生之路在哪?我碼了此長文吐槽和解答,以祭奠輝煌的台劇和偶像劇時代。我這是陪一個愛做夢的女生看劇的收穫,我本人並不愛看劇,但我也想做做這種夢。
ps:因為寫太多又是手機打字就隔行分段,改了十次都有了就不再改了吧,過段時間再更新圖片,然後請大家多看評論,我可能會在評論裡面補充一些資料。謝謝大家閱讀和點贊支持。…………………………………………分割線……………………………………再補充:前面太側重對女演員的比較,我覺得男演員對比除了氣質以外其他差別沒那麼明顯,所以不寫也罷。但是也不是沒有差別,這裡直接拿集體照說明好了:京城四少(一部清末劇的四個男主角,今天演爸爸那批)F4(奠定偶像劇時代的到來,無法超越的偶像劇組合)
5566(某個年代偶像組合縮影,鄉土氣濃郁)
飛輪海(當下偶像劇男組合)
對比結果不明顯,要說起來還是F4最佳,前面的只能說是戲路比起他們更開闊,你無法想像F4演民國劇是怎麼樣的,而古裝朱孝天版的楚留香在鄭少秋面前怎麼樣大家清楚,當然要說偶像劇演員帥我也無話可說。那種自信由內自外發出精神更加飽滿,演員的內在比外表更重要。這也不妨礙男演員一代不如一代的結論,而F4自走紅到今天十幾年尚未獲得真正轉型,5566已經過氣,飛輪海也到了瓶頸期,不也就說明了前面的結論?
此後再也不更改了,這答案的落實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謝謝大家點贊鼓勵,謝謝!主要還是土吧。
一旦讓人感覺到土,那麼偶像劇也就成了笑話了。
觀眾的口味:說觀眾喜新厭舊也好,說觀眾風格改變也罷,台灣偶像劇沒落和其劇情模式單一也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一點台灣地區近幾年經濟環境低迷也有很大的關係,曾經最早一批的偶像劇演員也差不多人到中年了,而新演員在內地知名的也是少之又少,不少台灣演藝圈的明星更是願意來帶內地發展,一方面也加劇了台劇演員空缺的尷尬現象,沒有好劇本、沒有好投資、沒有好演員,自然就沒有人看了。雖然近幾年也偶爾有零零散散的好劇,不過在內地也很難掀起什麼浪花來,觀眾早已經不再關注台灣偶像劇。
一批高質量的韓劇引進,觀眾的焦點一下子被拉到了韓劇那一邊,輪拍攝手法、蜿蜒曲折的劇情和俊男美女的演員,頓時抓住的觀眾的心,而韓劇的高產量,也加速了台劇在內地的沒落。來自星星的你更是把韓劇推向了另一個頂峰。 網路時代國際接軌,各種英劇美劇各種劇的輸入,文化多元性,現在英倫風的流行你就能看出來了。再看人,高鼻樑,深邃眼,寬闊而擁有八塊腹肌的型男,分分鐘安全感有么有,胸大,腿長,有氣場(新時代的女性以堅強睿智與男性平分秋色)羨慕嫉妒恨又愛有么有 再加上 前幾年的宮斗劇,穿越戲,古裝劇的盛行以及家庭倫理劇貼近現代生活比較受眾,近些年引進的各種真人秀,綜藝較大層面娛樂群眾接地氣讓內地明星火速拉人氣漲身價,不少台星,韓星以及國外的都來內地吸金,引起內地熱。 而以前那一波看偶像劇的人在現實的不斷「拉練折騰」下更加覺得台灣偶像劇的不切實,多元化國際化網路化衝擊也對台灣偶像劇帥哥美女審美疲勞,估計大部分受眾也只剩零零後的了。 這個時代偶像劇固然有,只要長的好看耍耍拽基本就可以演了,就算火也是一個門檻,關鍵還是要看演技,機遇同樣重要,而演員更要注重內在修養,尤其是在中華這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 嗷嗚~吃個飯去,一吃飯啥都不想理根本原因:經濟沒落,沒有市場。
以我對東亞各地區文化影響力的動態觀察。1.gdp1000億美元是一個基點,其後每增長2倍,分數+1。2.人均gdp1000美元是一個基點,其後人均gdp每增長2倍,分數+1。根據2015年的經濟數據,得出結論。
前是gdp分數,後是人均gdp分數。日本文化影響力是 5.3分+5分=10.3分韓國文化影響力是 3.8分+4.7分=8.5分中國文化影響力是 6.8分+3分 =9.8分台灣文化影響力是 2.3分+4.4分 =6.7分香港文化影響力是 1.5分+5.3分 =6.8分人均gdp分數高代表製作的精細度,gdp分數高代表財力,兩者相加就是綜合實力。可以看出去年大陸的分值已經高於港台大半,略高於韓國,從去年開始韓流在大陸逐漸褪色也說明了不少問題,至於分值略少於日本,說明日本的文化影響力去年仍比中國高一些,但是大陸已經在奮起直追了,五年之後我有種預感,日流和韓流也會如港台流行文化一樣在大陸走向沒落。
另外說一下泰國,泰國的軟文化在最近幾年的各種搜索指數看已經超越了港台,大有超越韓國之勢,而我們都知道泰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窮國,人均gdp還不如中國平均,人口也只相當於中國一個中等大小的省份,然而泰國流行文化卻可以在大陸大行其道,大家一定很意外吧?
我有時候想想也挺佩服泰國人的本事的,但凡事總有個原因,幾次看世界地圖中中南半島這一塊也讓我摸透了其中一二,我想這是因為泰國是位於中南半島的核心位置,雖然泰國經濟相對東亞不發達,但是在2.5億人口的中南半島,泰國的流行文化一直佔據主導,以中南半島2.5億人口的gdp核算看,泰國文化影響力的綜合分數也有7分左右,泰國用周邊與之文化相似的窮國市場發展壯大本國文化,這大概也是泰國文化能衝破自身經濟不發達的束縛原因吧。------------補充一下1995年台灣文化影響力的綜合分數,以100億美元gdp×2,以100美元人均gdp×2計算分值。大陸是6分+2分 =8分台灣是4.8分7.1分 =11.9分算上被台灣影響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市場,台灣分值妥妥的超13分,當然當時的大陸人就會感覺台灣流行文化的強大到睜不開眼的地步了,那個時候不僅是台灣偶像劇,什麼綜藝節目、流行音樂、小說凡此種種,只要是台灣流行什麼放到大陸一定會造成轟動,而到了2005年以後,由於分值的變動,兩岸差不到處於同一水平線,兩岸文化影響就變成了對打的局面,大陸人鍾愛台灣的偶像劇,台灣人鍾愛大陸的古裝劇,從08年之後,尤其是2011年《那些年》和《我可能不會愛你》這些台劇播出後,有一道非常明顯的分水嶺,讓台灣淪為文化弱勢地區,只有被影響的份沒有影響別人的份,今年初《康熙來了》收尾或許已經把台灣流行文化的最後一根尾巴也剪掉了,等大陸沿海城市的人均gdp陸續趕超台灣的那一天,台灣的那些製作人和明星估計也會被大陸所拋棄。我本人初中的時候就陸續看過不少台灣綜藝和偶像劇,那個時候台劇真的是高大上的象徵,然而現在,一股濃濃的鄉土氣鋪面而來。台劇的好不好看,說到底就是社會和經濟形態的全方位比較,自古只有發達強盛的地區會影響貧窮落後的地區,樓上講的那些只講到表而沒有深入實質,講句老實話,不是台劇沒落了,而是大陸經濟發展起來後審美水平高了罷了,台劇還是那個台劇,你看的眼光不同了,自然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因為台灣的導演和演員都去大陸淘金了,那裡有更廣闊的市場,觀眾也多,更容易賺錢,好的演員和導演都走了,台劇就逐漸衰敗了。
根據現在電視劇從選角、劇本、投放還是受喜愛度,都證明台灣偶像劇在逐步衰落,這一點大家應該有所同感。
但我發現一個神奇的問題,台灣偶像劇雖然衰落了,但是它的套路卻一直在大陸國產劇有用不盡的市場,無論過了幾個十年,總會一直有新的披著台偶外衣的國產劇出現,關鍵還有大批忠實粉絲喜愛,其中尤以某果台無窮無盡的播放這類題材的電視劇為甚。
可以舉一個例子:《美味奇緣》。
拿10年前台灣偶像劇的套路炒冷飯!這次觀眾還會買賬嗎?
其中有一個粉絲看完這篇文章留了言,我覺得很戳心:
你雖然不再是10年前,但總有人處在「10年前」你那個懵懂無知的年齡!
按照這個循環邏輯,估計台偶只是死在台灣製作、演員和發行,國產的「台偶」還是會繼續盛行。
畢竟有市場,就不會滅亡。
不談劇情,光看畫面的話,老台劇的妝容、場景還是比內地的清新自然,實在忍受不了滿屏扇子一樣的假睫毛、大紅唇、錐子臉、亮瞎眼的打光。。。好吧歪樓了
想給最高贊答案補幾張圖。
這是邵氏以前的艷星。
這是歸亞蕾奶奶。
這是現在的台灣女星。
正所謂一蟹不如一蟹。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地區的文化藝術衰退,也代表其國民經濟水平衰退...
樓主審美完全沒問題,70.80.90年代瓊女郎簡直美上天
因為有了韓劇。。。美劇。。。英劇。。。各種網劇。。。綜藝。。。等等。
尤其是韓劇。近幾年簡直又是一個巔峰時期了!!!演員更加顏值高,大長腿,同樣的瑪麗蘇劇情卻可以玩出新花樣!並且造型~製作~也很強大!以前還是網路信息不發達,可看的劇很有限啊!不過經典終歸是經典的,留下了一代人的記憶!根本原因就是大陸當年很落後 稍微先進一點的東西 甭管好不好 都覺得很不一樣
演員都跑大陸了 台視 中視 華視
推薦閱讀:
※有沒有誰在偶像劇中演出了演技派的感覺?
※如何評價《演員的誕生》的評委?
※如何理解梅姨獲獎說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
※如何評價苑瓊丹?
※怎樣評價從 TVB 出身的演員在電影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