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解放戰爭前是怎麼控制東北的?

在我的大概印象里,共產黨最初主要是在江西,湖南等南方地區,後來又跑到了陝北,主要在陝西附近活動,之後日本投降,怎麼突然東北地區就成它的了?


最近處於無線電靜默中,好久沒答題。無意間看到這個話題,跑來歷史圈轉轉,主要是因為,這個題目問得毫無水平;回答的目前也都基本胡扯八道。所以我準備多拋幾塊磚頭。

首先我要吐槽的是題主對中國近現代史了解實在有限,什麼叫「後來又跑到了陝北,主要在陝西附近活動」。主要在陝西附近活動,這句話實在是槽點多多。抗戰後期,整個華北平原到山東半島,全部都是共產黨游擊隊的天下。

所以共產黨怎麼控制東北的?解放戰爭的雙方,在日本投降前在東北都是基本沒有基礎,TG好歹還有抗聯的種子,在1945年8月之後,到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爆發之前,就一年的時間,大家同樣的條件,為什麼是TG控制了東北?

因為國民黨活該啊。

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共產黨軍隊在哪裡?國民黨軍隊又在哪裡?這非常值得大家好好想一想。

八路軍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都幹了點什麼,且先不說。

委員長在抗戰中期以後的策略。就一個字:等。等什麼?等美國人解決日本人。說起來,蔣先生自己打仗能力欠佳,但是觀察局勢、靠別人替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比如中原大戰是以張學良入關支持結束的。

自從汪先生去了南京,日本進入東南亞,蔣先生就知道自己一來反正搶不過汪先生;二來美英遲早要和日本人打起來,所以他的策略就很簡單了,縮在重慶和西南地區,慢慢等著吧。重慶丟了又何妨?後面還有昆明呢。日本人本來就兵力有限捉襟見肘,關東軍精銳要放著防蘇聯;華北前面有共黨搗亂;自己還作死跑去東南亞招惹美英,蔣先生算是看出來了,日本人沒勁對付自己了。所以他安心在西南大後方發展自己。尤其是1941年珍珠港以後他就更篤定了。

等到美國開始在太平洋上反攻,並打通滇緬公路以後,大批美械進來武裝國民黨軍,你看蔣先生也沒有把精銳往北邊派吧?要說1943年以後的國軍沒有戰鬥力嗎?遠征軍去緬甸還是打了幾場硬仗的吧?雖然戰術能力素養不行,慘勝也是勝利吧?

1937年淞滬抗戰時,國軍裝備完全無法和日軍抗衡,尚且能和日軍血戰,在44年後接受大量美械以後,裝備水平不說超過日軍,至少也不差太多了吧。具體可以查看一篇論文《發展歷程、武器裝備、作戰體系:抗戰後期國民黨軍中的美械部隊》具體期刊不易查找,我順便幫大家把百度文庫鏈接放這裡發展歷程_武器裝備_作戰體系_抗戰後期國民黨軍中的美械部隊_圖文_百度文庫

這些美械部隊戰鬥力,在解放戰爭時期依然非常驚人。著名的整編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全殲,但解放軍和國軍傷亡比接近1;1。整個解放戰爭中,幾乎再沒有哪支國軍有如此戰績。

但1944年之後,國軍有過一丁點反攻打算嗎?相比於八路軍自1944年後逐步收復失地,擴大解放區;國軍依然在失陷縣城。

其結果就是,當日本人於1945年8月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國軍精銳全部集結在西南,八路軍主力則是在華北、山東。這種情況下,八路軍去東北只有幾百公里,而國軍則是3、4000公里。龐大的軍隊和各種裝備,在1945年的環境下,如何運到遙遠的東北?陸路這麼遙遠,運兵主要靠火車和鐵路線,但是當時的鐵路線經過8年抗戰八路軍的破壞,是什麼情況可想而知,再說你走鐵路八路軍照樣會騷擾;空運的話雖然效率高,但是運力有限,只能運高級幹部;海運最靠譜,但是時間最慢。

1945年8月以後,蔣介石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趕緊運兵去東北,而是先還都南京啊,南京、江浙上海一帶如何接受(劫收)穩定局勢,可是比東北重要多了,然後是逐次往華北挺進佔領北平和天津,這些大城市TG 有自知之明,不會和委員長爭,但是廣大農村地區全都是八路軍的天下。

話雖這麼說,TG雖然農村都佔了,離東北也很近,條件卻比國民黨更艱苦。別說沒有美軍軍艦,車輛都沒有幾個,全靠兩條腿。

自1943年起,TG高級將領基本都在延安參加整風運動,抗戰臨近結束時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高級將領都在延安參加中共七大。看到日本投降,才匆忙把包括林彪在內的將領們派往各地。還是靠一架美軍運輸機幫忙。1945年8月25日這架美軍運輸機順利降落在太行軍區的長寧機場,21名乘客中,有3人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14人後來成為中將以上的開國將領。包括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林彪、薄一波、滕代遠、陳賡、蕭勁光、楊得志、鄧華、李天佑、江華(黃春甫)、聶鶴亭、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張際春、宋時輪、傅秋濤、鄧克明,想想看,如果這架飛機摔下來,歷史真的有可能改寫。

林彪乘坐這架飛機只是到了山西,他接下來在警衛部隊護衛下,花了一個多月去往山東。當時中共中央派他去山東主持局面,開創山東根據地的也是他的老部隊。9月中央急電讓他去東北開創局面。此時林彪都還沒有走到預定地點。就急忙改道往東北去。

至於TG如何在東北打開局面,可以看看王樹增的《解放戰爭》系列,而最早進入東北的是冀熱遼軍分區將領曾克林,他後來9月14日回延安向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時毛澤東去往重慶談判)彙報東北情況,使中共中央下定決心搶佔東北。9月19日重慶毛澤東同意部署後,緊急發電給林彪讓他和羅榮桓去往東北,由陳毅等人去山東主持華東局。新四軍撤離江南往蘇北發展,接管山東;原山東根據地八路軍大部分前往東北,後來的四野、三野即來自於此。八路軍分別通過陸路及渡海前往東北,大多花了2、3個月。

從山東去往東北開創局面的共軍,尚且需要這麼久;遠在西南的國軍要如何去往東北呢?

8月日本投降蔣介石即認命熊向暉為東北行轅主任,張嘉璈為東三省經濟委員會主任,正式接受(劫收)東北。張公9月回國,10月乘飛機抵達長春和蘇聯方面交涉。這些高官可以坐飛機,國軍部隊和裝備可坐不來飛機。直到10月底第一批國軍從乘美軍艦抵達營口,此後有登陸秦皇島的。這個時候共軍先頭部隊早就在東北站穩腳跟了。等到後來國軍和蘇聯方面漫長談判,直到1946年國軍主力才逐次進駐東北各大城市,但是整個鄉村地區已經是共黨天下了。

換句話說,自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打響,一年多時間,局勢很明顯。國軍忙著接收大城市,TG一心一意擴大農村地區控制力。國軍的重心在長江以南和江浙核心地段,華北最多能控制幾個大城市的點,東北它拿什麼控制?

國軍和果粉當然要責怪是蘇聯人阻擾了國民政府接管東北,這個話題也挺有意思,知乎討論得挺多的。解放戰爭期間,前蘇聯給了中國哪些幫助?

但不管怎麼說,不管蘇聯給TG 多少幫助,不管他們給國民黨造成了多大麻煩。有一點誰都無法否認:共產黨之所以最早進入東北並站穩腳跟開創局面,是因為他們離東北近;國軍離東北太遠,鞭長莫及。

要在日本投降以後大半年才能進入東北,黃花菜早就涼了。這一切能怪誰呢?怪共軍在華北抗日太用心,佔據了這麼好的地理優勢嗎?還是怪國軍自己,沒有在日本人投降的時候也在華北有一片根據地呢?

一切的根源,都在國共雙方抗日戰爭中的表現就已註定。踏踏實實穩打穩紮在華北淪陷區打下局面的TG,贏得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一門心思縮在西南大後方等著美軍教日軍做人的委員長,終於吃下了自己不思進取的惡果。

須知,這世界上的東西,必須要靠自己去搶,而不能等別人送上門來。


不光東北,只要他經過的地方,都是他的。
以前老一輩人講過,我黨部隊途徑村子的時候,留錢買糧,不擾民,睡院子……
國民黨的部隊……
還有,長征後,根據地就在陝西境內,自己看地圖,離東北挺近的。上大學的時候老教授給我們講,日本投降的時候,我黨先來接收,破衣小船,大家都沒看上,等到國民黨穿戴整齊的來劫收,大家自然知道該怎麼選了。


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 命所歸也!

有人不信,是吧。 非要扯什麼蘇聯援助。 這是重要因素嗎? 美國給凱申公那麼多援助,怎麼轉進台灣了? 同樣是拿援助,你國民黨怎麼那副德行呢?

自從近代以來。我國曆次革命無不依靠外朝。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除了海外華僑積極捐款,還有日本援助。你國民黨敢不敢拍著胸脯說,老子沒拿蘇聯1毛錢。怎麼中共依靠蘇聯一點幫助,就被你講出許多五四三?

解放戰爭,蘇聯給國民黨援助,美國給國民黨援助,日本人當顧問。兩個半強國伺候你,就打出來這德行?

現在把共產黨趕跑,讓你常凱申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講話。 50年讓你在朝鮮和美國肛。不說能不能贏, 你常凱申有沒有那個膽? 黑我志願軍人海戰術,你用唄。給你和共軍一樣的條件,一樣的裝備,一樣的蘇聯援助。 你來一個唄。

歷史教科書沒告訴我們,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我們歷次對外戰爭,從未贏過。 一百多年,我們是屢戰屢敗。先是敗給西洋人,後來敗給東洋人。一百多年啊,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我們的驕傲,都打沒啦。我們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消除這種根深蒂固的負面情緒。我們太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回應那些輕視和蔑視。

共產黨做到了,我們在朝鮮半島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打了一場戰爭。這是比保家衛國更重大的意義。


山東位於華北、華中兩大塊根據地結合部的中間地帶,是聯繫華北、華中的戰略樞紐。尤其是抗戰到了相持階段以後,山東就成了一個戰略基地了,蔣公心急如焚啊,可惜自己軍隊實在離得太遠,最後沒辦法調了兩萬人的東北軍進入山東,然後··然後··貌似大部都投共了··《劉少奇在山東》,裡邊有這麼一段,是毛主席42年說的,大意是說日本戰敗從中國撤退時,新四軍及黃河以南部隊須集中到東北去,甚或整個八路軍、新四軍須集中到東三省去,方能取得國共合作的條件。

抗戰勝利後,離東北最近的地方,也全都是八路軍的地方啊,國軍離東北最近的叫高樹勛,結果老高去重慶授勛的時候,部隊還讓保衛延安八年整的胡宗南給收編了,老高都氣的投八路了··

國軍那裡···········

呵呵·

最後美帝幫忙靠著飛機軍艦運運人過去的時候

八路也早就紮根了

彪哥都派到東北去了

國軍輸的不冤


@田主任 謝邀。

就簡單說兩句。

其實中共布局東北,謀取天下,從抗戰勝利前就開始了。最初有計劃的戰略規劃可以說已經從七大開始,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雖然身處陝北,但是已經把戰略眼光投向東北九省。

主要利用的有利形勢和採取的措施有:

1、看準東北地區的工農業基礎,以及背靠蘇聯,貼近朝鮮半島的有利地緣政治局勢。
2、利用了美蘇兩國在雅爾塔協議上蘇聯紅軍出兵佔領東北全境,美國默認東北地區為蘇聯控制地區的有利時機。
3、七大會議期間的對部署東北的預先戰略部署。
4、各靠近東北地區的解放區對搶佔東北的先機把握,以及共黨整個幹部隊伍與部隊對中央決策搶佔東北的執行力。
5、當時基本半個政治局被派往東北,除了大家知道的林彪、羅榮桓等軍事將領,更重要的是陳雲、彭真、高崗等政治經濟幹部被先後派往東北。
6、正確的土改政策,由上到下的被東北的政治局委員們和派往東北的老解放區各級幹部堅決高效的執行。
7、不論資排輩、不拘一格任命林彪為東北黨政軍一把手,以中央委員身份全權領導東北從政治局委員以下所有我黨政軍人員。事權統一,各有所長,各司其職。
8、黨中央統一指揮協調下,全國各解放區的有力配合。
9、勝利完成土改的東北解放區從軍事、經濟、政治、民心包括地緣優勢上全面對東北區國軍及政府的碾壓,最後通過遼瀋戰役鎖定東北區全境的解放和勝利。東北解放軍入關配合其他解放區部隊解放全中國。

中共對東北的勝利,集中體現在軍事上的勝利,但在中共取得最後遼瀋戰役勝利之時,中共東北局已經取得了在東北政治、經濟、農村、新解放城市組織工作,徵兵以及周邊地緣全方位的優勢與勝利。東北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全面勝利,實際上是中共從黨政軍、經濟、社會甚至是外交上的全面勝利。

東北戰場的勝利,也同樣表現在長江以北所有解放區的勝利,它屬於那個時代所有追求進步、自由與解放的中國人民。

不到一年,新中國成立。


三個問題,看圖說話
1東北是畫綠圈處,到底應該由誰接受
2如果你認為應該由紅方接受,為什麼東北大城市最後給強行被藍方接受了
3黃圈應該由誰接受,為什麼最後被藍軍接受了藍方在這種情況下都輸,果粉放棄吧,你們的刮民黨爸爸是大羅金仙都奶不活的


先問是不是,再談

陝西附近活動?黑人問號?不就黨中央在陝甘寧邊區嗎?

請先題主判斷以下語句是否成立:黨中央在陝甘寧邊區==共產黨主要在陝西附近活動

1941年中共主力部隊力量分布

名義上接受國軍指揮的部隊共計十五萬

分布在國軍第一戰區的共軍:

八路軍總部在山西武鄉

一二九師劉伯承主要在晉東南一帶,和八路軍總部挨著,也就是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帶,主力部隊大一二九師主力大概有5萬人四萬槍。包括385旅陳錫聯、386旅陳賡、新編第一旅韋傑、晉冀豫游擊支隊、平漢游擊支隊。

分布在國軍第二戰區的共軍:

陝甘寧兵團,主要在陝北活動,這支部隊大概一萬左右,槍支八千,包括359旅王震、獨一旅、獨二旅、綏德分區守備(包括雁北支隊、騎兵大隊、保一團、保二團等)、抗大學生縱隊。

一一五師獨立游擊支隊陳士榘,一萬人左右,主要在汾陽一帶活動。

晉冀豫邊區兵團,一萬人左右,主要在山西遼縣一代活動。

決死縱隊(第三區、第五區、第五游擊隊、第六游擊隊)共計三萬六千人,槍支二萬四千,炮十四門,在汾陽一帶活動。

分布在國軍第八戰區的共軍:

一二〇師賀龍部,包括三五八旅、獨立旅、警備旅、大青山支隊、十八集團軍直屬營團、警二旅、前國軍暫一師共計五萬六千人,槍支三萬六,炮四十六門。

非 國軍戰區編製共軍共計三十萬:

晉察冀戰區

包括肖克的挺進軍(第一支隊鄧華、第二支隊宋時輪),聶榮臻指揮的晉察冀邊區(第一支隊楊成武、第二支隊郭天民、第三支隊、第四支隊),一二九師先遣縱隊李聚奎(築先縱隊、陶先縱隊、先遣縱隊),津浦挺進支隊肖華(魯北支隊、泰西支隊)、冀南(下面六個軍分區)、呂正操的冀中(六個軍分區)、十八集團軍第二縱隊(楊德志),合計十六萬人,槍支十多萬。

蘇魯戰區

一二九師徐向前部、一一五師主力(包括三四三旅、獨立旅、第五旅、山東縱隊、蘇魯支隊、隴海支隊),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合計兵力八萬四,槍支四萬五。

鄂皖地區

新四軍軍部 第三縱隊、第四縱隊、第五縱隊、第六縱隊、三四五旅、三四四旅、江北游擊縱隊、豫鄂挺進縱隊,合計兵力四萬五,槍支三萬。

文字看著也許比較累,放兩張圖。

放兩張張敵我形式圖

這是主要在陝西活動?主要在陝西活動的是國軍胡宗南部,這個class很抱歉調用不了這個interface,類型錯誤嘛

補充:

評論說淪陷的這些省也有國軍成制度部隊,國軍在山西、河南、安徽確實分布有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第八戰區,但是這是前線,劃重點!!這些省也沒有全部淪陷,沒有全部淪陷,是敵我戰線相持的地方,在全部淪陷的河北、山東、察哈爾等地方,有幾支國民黨部隊呀?到是曾經有過幾支部隊,東北軍搞的蘇魯戰區在常恩多、萬毅111師等東北軍投共後,蘇魯戰區怕是一個空架子。萬毅等人這隻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叫萬毅縱隊,山東地區第一支進入東北的八路軍,後來的東北野戰軍七縱。在蘇北最出名的就是黃克誠的八路軍四縱,後來改為新四軍三師,在解放戰爭中正是這隻部隊一路與秦皇島登錄的國民黨部隊酣戰到四平,後來赫赫有名的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誰都知道山東和江蘇是三野和四野很多主力誕生的搖籃,三野赫赫有名的王必成、葉飛、陶勇三個縱隊不就是在敵後成長起來的?

山西、內蒙古、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方才是中共的主要活動地區,很抱歉,送分題,下一個。

中共在東北有抗聯,雖然日本人幾乎消滅了整個抗聯,而且日本在抗戰期間為了阻止中共從遼西走廊進入東北發展,不惜在遼西走廊搞無人區。但是進入東北,一個就在隔壁的中共,和一個遠在另一頭的國軍,我還納悶國軍怎麼就從雲南飛到秦皇島了。

中共控制東北,從河北和山東出發走幾天就到了,倒是國軍,請問,怎麼從四川和雲南走到遼寧?


僅憑印象答一發。

推薦
2009-01-12鳳凰大視野 鐵馬冰河 東北解放戰爭全紀錄(一)-20090112鳳凰大視野
這裡大概說一下,我黨掌握東北大體是分以下幾個階段的:
1. 抗戰勝利後,遵循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指示關內各個解放區抽調幹部、軍隊,爭取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東北,並在蘇聯的配合下,接受了大量的日軍倉庫,同時大量社會人員混雜進軍隊,進軍東北的部隊迅速膨脹。這讓人產生了能「獨佔東北」的想法,此時工作的重點主要在鐵路沿線的大城市當中。
2. 國民黨登陸秦皇島,林彪空降東北。國民黨也沒閑著,在美國軍艦的幫助下將抗戰中的精銳——以「五大主力」新一軍新六軍為班底的駐印遠征軍從西南調往東北,並沿著遼西走廊向北打;共軍這邊,毛澤東將林彪空降至東北,卻發現東北的共軍雖多,但是混亂無章法,不能有效的組織起來(大部分來東北的部隊甚至都沒有把裝備帶來,只有新四軍黃克誠的部隊是全副武裝行軍到東北的)導致實際上林彪無兵可用,只能且戰且退。最後在四平終於組織起一次大規模陣地防禦戰,然而在全美械、全美式訓練的駐印軍面前仍然不是對手,最後一潰千里,退到了松花江邊。其中,王繼芳的叛逃起到了重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方面反映出當時共軍由於進軍東北後迅速膨脹導致大量的「思想意志不堅定」人混了進來,這些人在第一次四平戰役失敗之後就作鳥獸散;另一方面也使得杜聿明摸清了林彪的底細,敢於在勝利之後長驅直入而無所顧忌。
3. 此時還是全面內戰開打之前,林彪敗退到松花江北之後急需停戰,而杜聿明戰線拉長後則兵力捉襟見肘,於是雙方接受了美蘇的調停,停戰,直到46年11月。這期間,我黨東北高層痛定思痛,重新將建設根據地作為東北工作的重中之重。「讓開大路,佔領兩廂」,「脫下西裝,到農村中去」。大量幹部從城市深入農村,進行根據地建設,同時組織兵力進行剿匪,從而為日後的東北解放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物質支持。
4. 停戰結束期後,從「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開始,我黨在東北進行的根據地建設所得到的潛力完全被發揮出來,到1948年初,國民黨在東北就只剩下了錦州、長春、瀋陽三個據點,並在大半年的猶豫與考量之後,最終決定發起遼瀋戰役,並最終解放全東北。

幾點需要說明的地方:
1. 上述四個階段不是完全獨立的,是存在時間上的交疊的。比如國民黨登陸秦皇島,刺激了蘇聯的神經,才導致蘇聯對東北共產黨的態度大幅轉好;再比如,「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同時,東北剿匪和根據地建設的工作仍然在緊張的進行。
2. 關於蘇聯的態度。蘇聯從來沒把中共看做「親兒子」,也許是個兒子,然而沒有那麼親。蘇聯在東北的政策從來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作考量,初期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美軍軍艦出現在秦皇島,使得斯大林覺得自己在東北的勢力範圍被侵犯了;後來蔣經國到東北之後,更是在態度上出現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蘇軍撤出東北後,就基本上不參與國共之間的內戰了。
3. 最重要的,是共產黨在東北的勝利始於重新認識到根據地建設的重要性。「七七決議」之後,大量的幹部深入農村,將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深深地扎在了東北這片肥沃的、未經戰亂的土地上,為戰爭機器源源不斷地汲取養分,最終使東北共軍變為一個龐然大物。
4.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國民黨派到東北去的,確實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我也十分敬佩新一軍新六軍在緬甸吊打日軍的光輝事迹;然而到了東北這樣廣闊的土地上,少量的(大概二十來萬)精銳士兵並不能應對如此大規模的戰線;陳誠到東北後的擴軍反而降低了這支部隊的質量,再加上國民黨基層組織的殘疾(說殘疾都是好聽了的,嗯),最終才導致了國民黨在東北的失敗。


中共在東北的黨組織在918事變前遭到東北地方當局的嚴重破壞,因此在918事變後沒能第一時間領導人民展開抗日鬥爭,也因此失去了這一大好先機。918事變後,東北抗日運動此起彼伏,最終形成了東北抗日義勇軍,而部分中共武裝也以各種名義摻雜其中。後來,東北抗日義勇軍在日寇的打擊下,逐步式微,東北抗日大旗逐漸轉到了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手中。東北抗聯進行了近10年艱苦卓越的抗戰,到了1940年冬,僅存的1000多名戰士被迫退入蘇聯。至此,東北的武裝抗日鬥爭正式結束。在抗聯撤入蘇聯之際,在東北南部,出現了另一支中共武裝——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這個軍區一直戰鬥至日本投降。因此可以說14年抗戰,中共從未離開東北。


補充一下,抗聯除了一部分去蘇聯外 汪雅臣的十軍有餘部一直抵抗到了抗戰結束。
據史料記載,1928年,18歲的汪雅臣被五常當地土匪「保勝隊」收留。翌年,「保勝」隊在當時東北軍「剿匪」中被打散,汪雅臣隨後參軍。「九一八」事變後,汪雅臣所在部隊將領投靠日本人。基於民族氣節和愛國熱忱,汪雅臣密約了幾個具有愛國思想的士兵在夜裡攜槍離隊。為了擴大抗日活動,他們幾人商量後決定再返「保勝」隊爭取抗日。
  重返「保勝」隊後,汪雅臣經常把日本侵略者的種種暴行和屠殺中國人民的悲慘情景講給大家聽。1931年春,汪雅臣處決了仍執迷不悟搶劫百姓的隊伍首領「保勝」,隨後被隊伍推舉為統領,號稱「雙龍」。
  1934年2月,汪雅臣聯合五常一帶反日山林隊的首領及附近群眾700餘人,在五常尖子山老爺廟前成立了聯合抗日武裝——反滿抗日救國義勇軍。次年,汪雅臣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所帶領的部隊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汪雅臣任軍長。
  「從1933年至1940年的8年中,『雙龍\』汪雅臣率領部隊同日偽軍進行大、小戰鬥400餘次,共擊斃日偽軍110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1800餘支……」五常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張偉告訴記者,1941年1月初,汪雅臣率部分戰士在寒蔥河東山宿營時,被沙河日本守備隊圍困,突圍中壯烈犧牲,時年30歲。
  兇殘的敵人將汪雅臣的遺體送到五常縣城,立在大十字街口的電柱前暴屍「示眾」,然後將他的頭顱割下匿藏,多年後,人民政府找到汪雅臣的遺首,後安放於哈爾濱烈士陵園專門修建的墓室內,立碑紀念。
  「孤軍」深山游擊5年 不知抗日勝利
  「汪雅臣的英雄事迹鼓舞了無數後來人,他犧牲後,他的部隊仍在雙龍村一帶堅持了5年的游擊戰。」五常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張偉介紹說,他曾經在史料館一張當年日軍關東軍作戰地圖上看到,在拉林河上游九十五頂子山被畫出一個黑圈,黑圈的旁邊寫著「雙龍殘匪」,而汪雅臣的外號就叫「雙龍」。
  汪雅臣雖然犧牲了,但「雙龍隊」鐵血精神不死。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個細節——在當年的抗戰中,抗聯軍女地下黨員田仲樵不幸被捕,遭受酷刑後瘋了。日本投降後,人們從監獄中找到了田仲樵。在為她康復醫治的時候,她聽別人談論說拉林河上游有一支神秘的部隊在活動,不知道是何種隊伍?
  病癒後的田仲樵回憶起那隻部隊應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汪雅臣的人。而這隻殘存的抗聯隊伍一直抵抗到了日本投降,仍然不知道戰爭已經獲勝,直到田仲樵帶人在深山中找到他們,這些戰士們才下山。
  王永祥告訴記者,現在的文字記錄和史料中很少有關於汪雅臣殘部如何堅持抗戰的記載,但雙龍村的老人們回憶說,這隻隊伍後來被編入李兆麟將軍隊伍,全國解放後,這些戰士大多回鄉務農。
另外41年後曾經開闢過冀察熱遼根據地,但是不太成功,主要是日軍沿長城沿線集家並村搞了大量的無人區。
程子華回憶錄中的記載


我說一個因素:

葉劍英找美國借飛機,飛了一批tg的高級指揮官過去。

我就問你信不信?


當然是蘇聯援助。沒有蘇聯支持援助,共能控制東北就是最大的歷史笑話。領袖一輩子都是很感謝當年的斯大林和金日成,沒有蘇聯朝鮮援助,就沒有49年東北解放、沒有新中國。

「八一五」前後的東北抗日聯軍節選
作者:王一知(抗聯老戰士、周保中將軍夫人)


派出先遣部隊,進行戰前偵察
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在教導旅駐地,中共東北委員會的全體同志進行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抗日戰爭的形勢將會在有利的國際環境下發生重大變化。


東北黨委會在周保中主持下,具體擬定了今後東北抗日鬥爭的方針和任務:


(一)設法和中央取得聯繫。

(二)以現有的抗聯幹部作領導骨幹,準備建立一支五、六萬至十萬人的武裝隊伍,配合八路軍、新四軍,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領土。

(三)當前繼續積極派遣小部隊,深入東北各地,依靠群眾,刺探敵人情報。


對上述作戰行動和抗日聯軍發展計劃方案,由於形勢突變——蘇聯決定迅速出兵——而改變了作戰方案。


六、七月間,周保中連續參加了蘇聯遠東軍司令部召集的各種重要軍事會議。從此,部隊開始進入了更加緊張的軍事訓練。我抗聯戰士預感到與日寇決戰的時刻到了,所以全體指戰員在軍事理論、戰略戰術、軍事技術、戰鬥作風等方面的考核中,都以優異成績向黨作了彙報。同時,中共東北委員會命令所有敵後的游擊隊、偵察小部隊,排除一切困難,不怕任何犧牲,加強對敵偵察。


對蘇遠東軍司令部的作戰部署,周保中積極配合。他決定將黨交給他的這支軍隊用在『刀刃』上,首先派出三百四十名指戰員作為第一批先遣支隊到蘇軍,進行統一的軍事訓練。

八月八日宣戰時,有一百六十人被派到蘇聯第一方面軍,有八十人派到第二方面軍,有一百人派到後貝加爾湖方面軍,作為先頭部隊執行特殊的戰鬥任務。


七月間,為了使中國共產黨的同志和朝鮮同志都能更好地回國參加戰鬥,決定改選中共東北委員會,周保中任書記,由周保中、李兆麟、宋明(盧冬生)、馮仲雲、王效明、王明貴、彭施魯、王一知等十三人任委員。朝鮮同志四百多人在金日成率領下回朝鮮參加祖國的解放和建設。

我們和朝鮮同志為了打擊共同敵人——日本侵略者,曾同生死共患難,並肩戰鬥了十四個春秋。大家分手時,真是難捨難分,揮淚惜別。後來,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特別是在堅持南滿的鬥爭中,我曾作為吉遼軍區黨委的秘密使節,兩次到朝鮮求助。我們每次都受到朝鮮勞動黨的熱情款待和積極援助。這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懷的。在戰鬥中結成的中朝人民友誼,將萬古長存!

七月底,根據革命發展的需要,繼派出三百四十名指戰員到蘇軍之後,中共東北委員會又決定派出二百九十人空降到東北。其中東滿地區五十五人,松(花江)牡(丹江)地區六十五人,北滿黑龍江地區九十人,南滿地區八十人,潛入敵後進行戰前偵察。


我抗日聯軍派出的先遣部隊,出色地完成了各種特定任務,為消滅日本關東軍,發揮了特殊作用。但是,由於任務特殊與艱巨,我軍的犧牲也是驚人的。自八月八日宣戰後,僅二十多天的時間裡,我抗日聯軍派出的幾批先遣支隊,大部分為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些為光復祖國神聖領土而犧牲的英雄們將永遠記在人們心中。


四、戰前動員,為返回祖國做好一切準備


我抗日聯軍在派出先遣支隊以後,僅剩下四百多戰鬥人員,整裝待發。


八月九日八時,周保中在我軍駐地召開了動員大會,首先宣布了蘇軍對日宣戰的消息,並做了配合蘇軍消滅日本關東軍的報告。報告中提出了做好兩手準備的具體方針:一、佔領城鎮,迎接八路軍新四軍,會師東北。

二、如果國民黨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搶佔了東北,抗聯部隊要深入農村、發動群眾、保衛東北,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八路軍新四軍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最後解放東北,解放全中國。

三、萬一八路軍新四軍被反動勢力隔斷,不能進入東北,東北完全被國民黨佔領,則做好再上山打游擊的準備,堅持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

最後,他再次強調返回東北後,要堅決服從黨中央的領導,服從分配,聽從指揮,要配合八路軍、新四軍,協同作戰。抗聯指戰員回國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這一方針。


會後,周保中又召集營以上的幹部開會,宣布:時刻準備好,聽候命令,整裝待發。他並連夜親自草擬政治、組織、行動三個備忘錄:政治備忘錄,要求共產黨員「堅貞穩定」,愛人民,「對我中華祖國竭誠」;組織備忘錄,要求大家團結合作,遵守紀律,「遵守組織規定」;行動備忘錄,號召大家同日本侵略者堅決鬥爭。

這三個備忘錄的全文油印成卡,要求每個抗聯指戰員隨身攜帶,放在軍衣左上邊的口袋中,以備隨時檢閱。

這時,一切準備就緒,同志們群情激昂,摩拳擦掌,等待接受新的任務。

八月十一日,一艘蘇聯軍艦駛近黑龍江邊,準備接我們從富錦登岸,參加戰鬥。當時同志們心急如火,恨不得立即飛回自己祖國參戰,請戰書、決心書象雪片一樣交給各級黨組織,一見軍艦便歡呼雀躍。正要集合出發之際,突然接到斯大林從莫斯科打來的電報,電報全文如下:「東北是你們中國人民的東北,蘇聯紅軍的任務是解放東北。建設東北的任務是你們的,待命」。同志們被斯大林的這種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所感動,受到極大鼓舞,求戰更切。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我中共東北委員會當即就蘇軍勝利佔領全東北及由此而產生的蘇美、中蘇新形勢,確定自己的鬥爭方針。周保中向黨委提出,必須搶在國民黨之前,對長春、瀋陽、哈爾濱以及部分中小城鎮共五十七個加以控制,爭取群眾,重建東北各地黨組織,建立政權和人民武裝,迎接八路軍和黨中央所派的幹部,以對抗國民黨在東北建立反動統治。


黨委通過了他的提議,於是立即決定組成五十七個進駐工作組機構。中等以上城市由十人以上組成,大縣城由三至五人組成,小縣城少的只一人。也還有由三至五人依靠當地的黨組織和新擴建的部隊,控制一個地區的幾個縣城或重鎮。


進駐工作組在到達指定市縣後,要儘快發現有沒有我黨地下工作者的活動,並和他們建立工作上的聯繫,如果他們能和黨中央抓緊建立聯繫,應立即通過他們向黨中央報告我抗聯工作的情況,並聽取黨中央的指示;如果暫時和中央聯繫不上,要注意向以長春為中心的中共東北委員會請示彙報。另外,要依靠當地的革命組織和地下黨,在蘇軍的幫助下,建立各種形式的革命群眾團體,廣泛開展群眾性的革命工作,逐步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自己領導的武裝,準備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又經與蘇軍商定,經蘇聯最高統帥部同意,我抗聯進駐五十七個據點後,都以蘇軍衛戍司令部副司令員的公開身份進行建黨、建軍、建政的工作。


五、佔領主要城鎮,搶運武器和資財


我抗日聯軍以蘇軍衛戍司令副職的身份於一九四五年八月中、下旬順利進駐了五十七座城市。而這時的東北,局面混亂,形勢複雜。當時的漢奸、一些憲兵、警察、特務和家裡教徒(即「在家禮」,青紅幫的一個分支——引者注)日偽的散兵游勇,紛紛以國民黨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在蘇軍佔領地大肆活動,組織省、市國民黨黨部、三青團團部以及「先遣軍」、「挺進軍」、「敵產清理委員會」等各種反動組織,用各種方法建立反革命武裝,如「長春中國警備軍公安大隊」,抓印刷和出版機關,製造反動輿論,搞反共反蘇的宣傳,並進行破壞活動。

中共東北委員會指導的各地抗日聯軍幹部,一開始工作便要和這些形形色色的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鑒於當時形勢和東北黨委會的既定方針,抓緊了以建軍為中心的建黨、建政的「三建」工作。


我們到達長春後,華西列夫斯基當天就來看望周保中,周保中見到這位熟悉的蘇聯元帥時,第一句話就說:「我要擴軍,你要支援我武器。」元帥詼諧地說:「可著你的力量拿,你要多少,就拿多少,你拿走的剩下的歸我。這是咱們的戰利品,我們分用。」他又說:「中蘇友好條約(即 1945年8月10日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引者注)又沒規定將戰利品交國民黨。所以,我只能交給它(國民黨)武器庫房,交給它長春市」。

他答應:「我立即通知所有蘇軍把守的武器庫,讓他們只要見到你周保中批的條子,立即幫助你們運」。於是我們一刻未停,由長春向東北十一個大中城市的衛戍副司令下達了十萬火急的命令:「搶運武器,擴充軍隊。」並要求他們在所管轄的地區各縣及重鎮,立即查封反動報刊,解散反動組織,消滅土匪,維持社會治安。


當時,我正在長春廣播電台,每天除了和喬邦信輪流監督接管過來的播音工作,還抽出時間押運武器。蘇軍的運輸隊夜以繼日地幫助我們往外運。搶運時,為防止壞人半路截車,汽車還要偽裝打扮,用布篷蒙上。人手不夠,又向趙東黎求援。他當時正在組建我黨領導創辦的青年訓練班。

他毫不猶豫,立即派出一批學員參加搶運武器的戰鬥。搶運武器,在當時來講,幾乎成了無聲的命令。有些同志外出執行任務,走到哪裡,哪怕是只住一宿,也要參加搶運。搶運的這些武器,為裝備擴編新部隊和從關內到達東北的我主力部隊創造了重要條件。

六、接關係,在東北局領導下積極工作


抗聯回國後,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和黨中央取得聯繫。這是我抗日聯軍自一九三六年以後日夜思念和盼望的一件大事。九月十日,進入瀋陽擔任城防副司令的馮仲雲,電告周保中:「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的先頭部隊曾克林已率三千人進駐瀋陽」。這一特大喜訊,振奮人心。周保中一面去找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求助飛機去延安,向中央彙報,一面又命令我撰寫報道,通過長春廣播電台火速播出八路軍出關的消息,並趕寫評論文章,宣傳我黨中央的英明偉大,宣傳共產黨、八路軍的地位和作用,號召人民緊跟共產黨,肅清敵偽殘餘,為爭取祖國的和平、民主、團結而鬥爭。紅色電波傳遍了東北的城鎮、鄉村。東北人民奔走相告,成千上萬的青、壯年要求參加我軍。


周保中向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求助飛機,當時就得到蘇聯同志的贊助。我清楚記得,當周保中一提要求派飛機去延安與中央接關係的事時,華西列夫斯基高興地說:「咱們想到一起去了」。

當時華西列夫斯基也正要就八路軍出關事宜需要和中共中央取得聯繫。因此,華西列夫斯基立即命令馬利諾夫斯基(東北蘇軍總司令)(即馬林諾夫斯基——引者注)備好飛機,並派蘇軍總司令部的一名懂中文的校官衛斯別夫飛往瀋陽,經蘇軍駐瀋陽的衛戍司令部找到八路軍進駐瀋陽的曾克林,轉達了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和周保中的意見。在瀋陽的馮仲雲寫了信交衛斯別夫帶給我黨中央。

九月十四日,衛斯別夫和曾克林乘機飛到延安。衛斯別夫代表蘇軍同朱德會談。曾克林向黨中央彙報了東北情況。黨中央作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並決定成立以彭真為首的東北中央局。九月十八日,新成立的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人彭真、陳雲等到達瀋陽。馮仲雲將中央領導同志到達的喜訊迅速電告周保中。


周保中等即於九月二十日晚至二十三日清晨,用兩個晝夜的時間向東北局領導彙報了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的鬥爭和救助東北五十七個城市的情況,移交了中共東北委員會的全部工作及檔案材料。彭真和陳雲對東北抗聯堅持十四年的抗日鬥爭的業績給以很高的評價,並且向周保中、馮仲雲等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全控制熱、察,爭取控制東北的指示精神。


陳雲明確指出:黨中央。毛主席制定了自力更生,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我們不交槍,不當官,要準備著打仗。並指示周保中等,要利用你們穿蘇軍軍裝的有利條件,控制鐵路交通沿線,迎接黨中央派駐東北的大批幹部的到來。抓緊對已經控制的城市的「三建」工作。

並要求:(一)收繳敵偽武裝,加緊肅清土匪,發動群眾,孤立敵人,徹底鎮壓漢奸、敵特分子;(二)安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把東北變成鞏固的根據地;(三)積極發展武裝,積極收集資財,準備與國民黨打仗;(四)在接管的城市中要派人到農村去發動群眾,進行反奸反霸、減租減息鬥爭。從此,東北抗聯指戰員正式與黨中央接上了關係。

中共東北委員會的工作宣告結束,原抗聯指戰員作為東北我黨我軍的成員,在東北局的領導下,積極從事各項工作。


對黨中央和東北局的指示方針,我們堅決執行。周保中等返回長春後,立即向五十七座城市的衛戍副司令傳達東北局的指示精神,要求原抗聯幹部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堅決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和指示,努力從事建軍、建黨和建政等各項工作。


以後經和蘇方交涉,蘇方同意我黨在城郊及縣、區、鄉組建武裝。在我黨的號召下,許多貧苦農民參軍參戰,九月中旬至十月十日,僅一個月的時間,就組建了一支四萬八千五百人的自衛隊,分散在牡丹江、合江、吉林省和今內蒙的開魯地區。在擴軍工作中,由於對國民黨「先八路後中央」的陰謀缺乏警惕,對加委改編的偽軍審查不嚴,致使後來國民黨軍進攻時,新擴編的部隊曾一度出現嚴重叛變事件,犧牲了不少幹部。這種情況,在東北局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整編及時得到了糾正。


自九月到十月二十日以前,原抗聯幹部配合中央派來的幹部,在各地積極協助蘇軍肅清日偽殘餘和反動武裝,開始建立了長春、吉林、延邊、牡丹江、合江等市、地委和部分縣委的黨組織,哈爾濱及黑嫩地區也著手建立地方黨組織。


我關內主力和大批幹部從九月上旬開始陸續進入東北,原抗聯的同志們象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熱情接待,安全護送。當時東北的社會秩序很亂,土匪如毛,國民黨又不斷製造流血事件,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出色地完成了護送各級領導同志及廣大幹部安全到達指定地區的任務。

原抗聯幹部同從關內來的同志們親密合作,為創建東北根據地共同戰鬥。


朝鮮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隱蔽後方」


周保中等從蘇聯回國的東北抗聯戰士利用在蘇軍衛戍司令部任職的機會,在東北大中城市和要害地區建立了91個戰略據點的同時,創建了東北人民自衛軍。

1945年9月中旬,東北人民自衛軍總司令部於長春成立,周保中任總司令。10月31日,按中共中央指示,所有進入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原東北抗聯部隊,一律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

1946年3月底,蘇軍從瀋陽撤退,4月底全部回國。東北民主聯軍依次接管了四平街、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戰略城市,控制了南起四平街,北至黑河,東起佳木斯、牡丹江,西至齊齊哈爾、滿洲里等鐵路沿線地帶的城鄉廣大地區,開闢了西滿、南滿、東滿、北滿四個軍區,總兵力達361200人。


東北革命根據地基本形成。


與北朝鮮不同,抗戰結束後,東北沒有走上和平建國的道路。蘇軍撤退後,東北大規模內戰爆發。1946年5月19日,國民黨軍隊攻佔四平街,乘勢攻佔長春,前鋒一度渡過第二松花江,威脅中共根據地的心臟地區哈爾濱。同時進攻東滿、西滿和南滿,控制鐵路線和交通要衝,將北滿、東滿、西滿、南滿根據地,以及最早建立民主政權的旅大根據地分割開來。這五個解放區互不連屬,處於被分割封鎖境地,形勢極其嚴峻。為打破國民黨的分割包圍,中共東北局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鄰邦朝鮮,確定了「爭取以朝鮮北部為隱蔽後方,支援南滿作戰」的方針。


當時北朝鮮全境還在蘇軍佔領之下,蘇軍實行支持朝鮮民族獨立、徹底消滅日本帝國主義殘餘勢力的政策。在蘇軍的支持下,朝鮮共產黨組織很快在各地建立起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過渡政府)建立之後,駐朝鮮蘇軍司令部逐步將政權移交給它。雖然經濟困難,但朝鮮全境和平穩定,具有支援東北根據地的天然條件。東北從安東(今丹東)到圖們的對岸是北朝鮮的新義州到南陽,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聯繫南北滿天然的陸上走廊。


從大連乘船出港到朝鮮的南浦和羅津,再經朝鮮陸上走廊,就可將旅大根據地與南北滿聯繫起來。顯然,如果能夠利用好朝鮮這一特殊的地理條件,就能打破國民黨的封鎖。7月,南滿形勢日益惡化,中共東北局遂派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蕭勁光和中共東北局北滿分局秘書長朱理治先去大連籌集物資,布置軍工生產,然後趕赴朝鮮,在平壤組建中共中央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以便經常取得朝鮮方面的幫助,解決根據地面臨的實際問題。

朝鮮共產黨中央對東北局的要求給予充分理解和支持,辦事處很快便在平壤大同江畔掛牌成立,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在南浦、新義州、滿浦和羅津四個交通要道和港口設置分辦事處,分別辦理物資轉運和人員過境等業務。(30)蕭勁光於9月份返回哈爾濱,朱理治則擔任中共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駐朝鮮的全權代表。金日成對朱理治表示:「中國的事情就是朝鮮的事情,你們的事情就是我們的事情。」


辦事處成立不久,1946年10月19日國民黨對東北實行「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集中了8個師10多萬人的兵力對南滿根據地大舉進攻。民主聯軍在南滿只有4萬多人,敵我力量懸殊,不得不放棄安東、通化等城市。

大批傷病員和戰略物資急需安置和轉運。辦事處便商請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幫助安置傷病員並轉移戰略物資。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立即予以無條件的幫助。在民主聯軍撤退時,先後有1.8萬多名傷病員、家屬和後勤人員撤退到朝鮮境內;85%的戰略物資約2萬餘噸轉移到鴨綠江以東。這批撤入朝鮮境內的人員都被安排在朝鮮老百姓家裡。當時朝鮮「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匱乏」,安排如此眾多的人員長期吃住在老百姓家裡,難度很大。但朝鮮黨政領導人「了解到中國方面確有實際困難時,便毅然決定將傷病員全部安置在朝鮮」。


對轉移到朝鮮的2萬餘噸物資,「為避免暴露目標,朝方動員了沿江的大批勞動黨員出來,肩挑人扛,從江邊轉移到隱蔽的山洞存放。後來安東、通化收復,這些物資幾乎完整無缺地運回了南滿。」


為解決人員和物資轉運問題,中共東北局通過與朝鮮和駐旅大蘇軍當局協商,開闢了四條經朝鮮的水陸交通線:一條是從安東經新義州、南陽到圖們的陸上交通線,一條是從通化經輯安(今集安)、滿浦到圖們的陸上交通線。這兩條交通線是貫穿朝鮮北部,溝通南滿和北滿的重要走廊。另兩條則是從大連到南浦和從大連到羅津的海上交通線。從南浦和羅津再連接朝鮮陸上交通走廊,大連的人員和物資便可以直接運達北滿。這兩條海上交通線成為溝通關內外、大連與北滿的主要通道。

關內和大連的過境人員和物資,大部經西海岸的南浦轉運,傷病員和戰略物資的轉移大部經鴨綠江邊的新義州和滿浦運往南北滿,糧食、食鹽、布匹、煤炭和部分過境人員,主要經東海岸的羅津轉運。

1946年9月朱理治與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簽訂了物資聯運協定,「規定過境關稅50元折糧,實際不足百分之一的稅率。運價依運費配給折糧,故較貴但與關稅平均計算仍是便宜的。」絕大部分物資都按聯運協定進行,交納運費和稅金,但有時因情況緊急,用朝鮮人民委員會的名義要的車皮則未付運費。有時為了給中方緊急運輸,朝方不惜停止了自己的客運。平安北道勞動黨副委員長為中方運輸花去全部時間,朝鮮人民委員會保安局長平均以1/4時間做中國的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從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初的9個月內,通過北朝鮮轉移和交流的物資,如糧食、煤炭(從北滿南運)和食鹽、布匹、醫藥、醫療器械以及工業原材料(從大連北運)等,達52萬餘噸,過境人員2萬餘人。1946年下半年過境18批計3000人。

遼東地區隨來隨往的人多得難以統計。1948年,通過圖們—南陽口岸過境人員8685人,加上其他口岸過境人員不下萬人。許多著名民主人士,如沈鈞儒、張瀾等人參加新政協會議時,也是從海路經朝鮮轉赴哈爾濱的。因事過往朝鮮的中共和軍隊領導人就更多了,如陳雲就是從哈爾濱經朝鮮到南滿負責領導工作的。

朝鮮還幫助解決特殊過境問題。1946年5月30日,潘朔端率國民黨一八四師于海城起義,計2712名起義官兵緊急轉移到安東。周保中親自到朝鮮會見金日成,要求幫助將起義官兵經北朝鮮轉移到北滿進行整頓,金日成幫助圓滿地解決了這一問題。(37)朝鮮幫助開闢水陸通道和全力協助人員與物資過境運輸,使東北南北滿聯為一體,大連與南北滿聯為一體,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東北解放區的分割和封鎖。


朝鮮還給東北解放區大量的物資援助。

日本投降後,在朝鮮存留了大量的戰備物資,這些物資大部分通過朝鮮支援了東北民主聯軍。在兩年多的時間中,東北民主聯軍要求朝鮮支援的和在朝鮮採購的作戰物資有2000多車皮,其中包括甘油炸藥、雷管、導火線、發射葯和彈頭等,日本人的存貨基本上被搬完了。在上述物資中,金日成和朝鮮勞動黨領導人答應無償贈與和無代價幫助裝運的有:朱理治向金日成要的12個車皮,劉亞樓出面要的24個車皮,朱瑞出面要的110個車皮,第四批則多達600—800個車皮。金日成還主動出主意、想辦法幫助東北根據地向蘇軍要東西,第五批「禮品」就是他主動提醒朱理治去請求蘇軍支援的。


1947年6、7月份朱瑞第二次到平壤,受到金日成、崔庸建的熱情接見,還與駐朝鮮蘇軍司令會晤。經朝鮮各方努力,朱瑞與蘇軍達成口頭協議,由蘇方每天夜晚向東北發運日軍的武器、器材和彈藥。在近兩個月時間裡,蘇軍給東北民主聯軍運來數十列車的彈藥、器材和各種日制武器,大大改變了東北民主聯軍炮兵的物資條件。


東北解放區所缺乏的物資,只能通過與蘇聯和朝鮮貿易解決,當時的條件決定,貿易方式只能以物易物,用東北的糧食、煤炭等換取布匹、醫藥和其他急需品。

1946年9月2日,中共東北局副書記陳雲致電在平壤的蕭勁光、朱理治,就東北解放區與北朝鮮雙邊貿易和經濟合作問題發出指示,要求他們與朝鮮政府進行會談,提出換入的物資主要是布匹、棉花、鞋子、毯子,還有鐵路、煤礦發電廠所需要的火車頭、零件、機器、橋樑材料、油料,以及食鹽、火柴,具體數量以「我方能運出的及對方能提供的物資擬定;要相機提議與朝鮮合辦紡織廠、鞋廠、火柴廠等;要提出我方在朝鮮設立商店,並一切遵守當地政府法令」。

朱理治與朝鮮黨政領導人充分協商,先後簽訂二十幾個協定,圓滿解決了鴨綠江共同航行、中國使用水豐電廠電力,以及通郵通電等問題。貿易協定一年一簽,雙方物資互通有無、互相支援。中方供應朝方糧食、煙煤和民用必需品,朝方供應中方硫酸、硝酸、甘油炸藥等軍用品和民用品。

1946年11月陳雲聽說朝鮮糧食困難,決定從1947年1月起,每月給北朝鮮發送2500噸糧食,當他到實地了解到朝鮮各方面的條件都比東北解放區好之後,便將這批糧食改為由朱理治機動使用的資本;另應朝鮮要求,決定在當年12月向朝鮮發送1000噸小麥,由朱理治換取朝鮮物資。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東北解放區用糧食等實物從朝鮮換取了大約1100個車皮的物資,使物資匱乏情況得到了緩解。


由於在交通運輸、傷病員安置、物資供應、武器彈藥等方面得到朝鮮的有力支援,民主聯軍大大減輕了所遇到的困難,這對打破國民黨「先南後北」的戰略,鞏固和發展東北根據地,最終取得遼瀋戰役的偉大勝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朝鮮真正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隱蔽後方」。陳雲在總結遼瀋戰役勝利原因時,特別指出了東方近鄰朝鮮的這一重要作用


 1946年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在平壤建立了駐朝鮮辦事處,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而派駐國外的臨時代表機構。朱理治不僅參與了辦事處的創建,而且在該辦事處存在的兩年多時間裡,負責其主要工作,為中朝友誼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獨特的「平壤利民公司」


1946年8月,朱理治和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蕭勁光到達北朝鮮,著手建立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


他們同朝鮮共產黨中央和駐朝蘇軍司令部進行了會商,徵得他們對在平壤設立辦事處的理解和支持。此前,已有大連地下黨、南滿部隊、膠東部隊等分別在平壤或其他地方設立的臨時性辦事機構,朝方也希望把這些機構統一起來管理。這樣,他們到平壤後,即按照東北局的指示精神,將所有這些在朝機構統一組成一個「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


鑒於當時複雜的國際背景,東北局確定辦事處採取隱蔽與公開相結合的方式,對外公開的稱號是「平壤利民公司」。在明確了辦事處的性質、任務和組織機構的大體框架後,蕭勁光於9月返回哈爾濱,朱理治則留在平壤,擔任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駐朝全權代表,並負責辦事處的領導工作。

「平壤利民公司」位於平壤大同江西岸沿江大街釵貫里104番地一座四層大樓上。這座大樓原來是華僑開的飯店,稱「東華園」,為朱理治和辦事處辦公的地方。機要室電台也設在這座樓上。離它不遠,另外還有一座兩層高的樓,是辦事處的招待所,稱「西華園」。

平壤辦事處下設秘書、商務、運輸、會計和總務等職能機構,負責辦理日常工作,並設有電台,保持與國內的經常聯繫。工作人員有近百人,另外,還有擔任朝文和俄文翻譯的專職人員。


為適應形勢需要,辦事處還在北朝鮮境內的主要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城鎮南浦、新義州、滿浦和羅津設置了四個分辦事處,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某某分公司」。各辦事處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都是從國內各根據地抽調的。分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根據工作量的大小進行配備,其中羅津辦事處有幹部百餘人,裝卸工人500多,是分辦事處中人員最多的。


平壤辦事處及其分支機構的任務和職能基本相同,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工作又各有側重。關內(包括大連轉運)的過境人員和物資,大部集中在西海岸的南浦;傷病員及戰略物資的轉移以及溝通南北滿的運輸任務,主要集中在鴨綠江邊的新義州和滿浦;糧食、食鹽、布匹和煤炭的運輸以及部分過境人員,主要集中在東海岸的羅津;重要的涉外事務和商務談判,基本上集中平壤。

朱理治作為東北局在朝鮮的全權代表,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駐外「大使」。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同朝鮮的黨政領導人及有關主管部門進行了大量的頻繁的往來,領導辦事處圓滿地完成了東北局交付的任務,主要有五個方面:(一)完成了傷病員的安置和戰略物資的轉移工作;(二)完成了物資轉運和過境人員的輸送任務;(三)向朝方求援和採購了作戰物資;(四)建立和發展了中朝兩黨、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關係;(五)協同朝鮮勞動黨做好華僑工作。


陳雲親臨辦事處


朱理治在駐朝辦事處的工作,一開始就得到東北局分管後勤的領導陳雲的直接指導。1946年9月初,朱理治和蕭勁光剛到達平壤,就接到陳雲來電,就東北解放區與北朝鮮雙邊貿易與經濟合作問題發出指示。電報要求他們出席與朝鮮政府的會談,東北局不再另派人去。在會談中要提出換入的東西主要是布匹、棉花、鞋子、毯子,還有鐵路、煤礦、發電廠所需的火車車頭、零件、機器、橋樑材料、油料,以及食鹽、火柴,具體數字根據我方能運出的糧食及對方能提供的物資擬定;要相機提議與朝鮮合辦紡織廠、鞋廠、火柴廠等;要提出我方在朝鮮設立商店,並一切遵守當地政府法令;要強調保持朝鮮對大連、安東的海陸交通運輸線。


這一電報,賦予了辦事處同朝方接觸的權力,並指示當時要做的工作。1946年10月底,東北局為加強對南滿根據地的統一領導,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減輕北滿根據地的壓力,形成對敵作戰的有利態勢,經中共中央批准,決定成立南滿分局(亦稱遼東分局),由陳雲兼任分局書記和遼東軍區政委,蕭勁光任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司令員,肖華任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11月3日,陳雲和蕭勁光離開哈爾濱,乘火車取道北朝鮮前往南滿。專列上還帶著朱理治的夫人蘇菲,她抱著剛生下五個月的兒子朱佳木,朱理治的副官楊希富、公務員李鳳岐也隨同前往。火車7日晚經過牡丹江市南面寧安縣境內的老爺嶺,停在一個叫斗溝子的小站上,等待前面裝載著糧食的火車多走出幾站地,以拉開距離。可是那列火車爬上陡立的山坡後突然失去控制,從高高的半山腰上向下滑落,越退越快,隆隆作響,眼看就要撞到停在站台的陳雲乘坐的專列上。這時已經嚇得不能動彈的車站站長沖著他兒子大喊:「快扳道岔!」只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衝上道軌,奮力扳開道岔,剎那間,那列從高坡上滑下來的火車順著岔道頭栽進山谷,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十幾節車廂以不可扼制的力量衝進山谷,鋼軌和枕木像梯子一樣豎立起來,一袋袋糧食、白面散落溝坡,到處都是。陳雲和蕭勁光都走下車來,看到了這一慘狀。


那列跌進山谷的火車,由於少年搬開了道岔,與他們的專列掠肩而過,中間僅有兩米距離,真是危險極了。蕭勁光對那個少年說:「多虧了你呀,應該給你記一大功!」


事後得知,這是一起反動分子製造的事件。陳雲的專列又退回牡丹江市,等了兩天,鐵道搶修好了才又前進。10日,專列經圖們進入朝鮮,被掛在朝鮮客車上,沿著半島的東北海岸線緩緩行進。15日抵達平壤時已是晚上,朱理治帶辦事處的兩輛小汽車、一輛客車到火車站迎接。這是朱理治十分高興的一天,不僅迎來了主管領導,可以當面彙報、請示許多重大事宜,還接到了蘇菲和他尚未見過面的兒子。

陳雲在辦事處待了五六天,忙著處理朱理治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陳雲和蕭勁光會見了金日成,商談雙方進一步合作的事宜,還會見了經平壤準備去圖們的大連蘇方經濟負責人,同他商定北滿運往大連交換蘇聯食鹽、布鞋、火車的五千噸麥子、二千噸豬肉的運輸路線及在圖們的交換問題。22日,陳雲致信在哈爾濱的東北局負責後勤工作的王守道、葉季壯並朱劭天,指示有關用五千噸小麥、二千噸豬肉與蘇軍管理下的大連交換食鹽、火車零件等物資及通過北朝鮮運輸的問題,並指出:火車零件種類多,必須派專家去大連具體談,去前要與朱理治、韓光聯絡好。


朝鮮方面要一千噸小麥,已答應12月份交貨,換何物資和比價問題由朱理治與對方具體商量。過圖們時,之所以提出每月發運二千五百噸糧食給朝鮮,是因為聽說他們糧食困難,到這裡才知道情況並非如此,故這批糧食改由朱理治機動使用。北朝鮮已有自己的經濟計劃,「他們比我們的環境與工作條件好多了,比我們正規多了」,「首先與我們區別的一點是和平環境」,「他們正在修鐵路」,「正在整頓工廠、計劃原料」,工業已由軍需轉為民用,物價漲得也慢,「工作朝氣是很好的」。「我雖在此停留五六天,但觀察確覺有相當根據」。

陳云為了到南滿後可以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把此次與他同行的夫人于若木與孩子留在平壤,委託給朱理治和辦事處的同志照管。23日,陳雲和蕭勁光等離開平壤,於26日抵達中朝邊境的滿浦,第二天到達遼東軍區總部和遼東省委所在地臨江。不久,在陳雲、蕭勁光領導下,開始了四保臨江的戰役,不僅鞏固了以長白山為依託的南滿根據地,還配合北滿部隊三下江南,粉碎了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


友好的使者


朱理治在駐朝辦事處期間,同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鮮黨、政、軍領導人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頻繁的交往,建立了真誠的同志式的友誼,得到他們對辦事處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金日成當時三十五六歲,精明幹練,勵精圖治,有政治家風度,正忙於建黨、建政、建軍等工作,很注意團結、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因為早年曾在中國參加革命,他對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幹部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對朱理治說:「中國的事情就是朝鮮的事情,你們的事情就是我們的事情。」還說:朝鮮的革命是中國革命的繼續,中國的解放也是朝鮮的解放,中朝兩國人民唇齒相依由來已久。

每有陳雲、李富春、李立三、蕭勁光、朱瑞、劉亞樓這些東北的重要人物來,只要朱理治出面一聯繫,金日成都安排時間,親自接待。原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周保中、李延祿、馮仲雲也分別到平壤來過,金日成都盛情款待。


金日成比朱理治年輕五歲,待朱理治如兄長,在交往中不拘外交禮儀。電話中有時像一個國家一個單位的同志那樣互稱,平易而親切。他們聚在一起時聊天,很談得來,能聊上很長時間,到了吃飯時間一起吃飯。金日成辦事時說話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還給朱理治出主意想辦法,幫助向蘇軍要東西,第五批「禮品」就是他主動提醒朱理治去請求蘇軍支援的。


當時跟隨朱理治的公務員金斗榮回憶道:

朱理治比金日成大幾歲,金對朱理治非常尊重。他們之間幾天就要見一次面,平時也多有電話聯繫。金的副官姓李,每次都是他先撥通電話,說:「委員長有電話找朱代表」。這邊一般是我接電話,馬上去請首長接聽。

有一次首長正忙,晚接了幾秒鐘,我聽到那邊的聲音:「我是金日成啊,朱代表嗎?」我趕快回答:「我是副官,首長馬上到。」朱理治每次去金日成家,都是我提前打電話給他的副官,說朱代表要去見委員長,等那邊做好安排我們才動身。有一次,金的副官來電話說:「委員長約朱代表明天打獵去,去成川郡打獵場。」可能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談,他們邊打獵邊談。


朱理治和金日成兩個家庭之間也有密切交往。金日成夫人金正淑不僅有經過戰爭鍛煉的軍人氣質,還是個賢惠溫婉的賢內助,有時金日成留朱理治在家裡吃飯,她就親自下廚房,待人熱情且彬彬有禮。聽說朱理治夫人蘇菲從東北來了,她主動提出請蘇菲來家做客。她和蘇菲在一起時如姐妹一般親切。


1947年端午節那天,她又請蘇菲帶孩子到家裡來一起包粽子,吃艾餅,給小孩子佩香包,插艾條和菖蒲。金正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1949年秋天生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因產後風不幸逝世。


朱理治同北朝鮮位居第二的領袖人物崔庸健也時常來往。崔庸健1922年流亡到中國,在雲南講武堂畢業後,1925年任黃埔軍校第五期第六區隊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被派到東北,從事建立黨組織和游擊隊的工作,1933年任饒河工農義勇軍隊長,1936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二師參謀長,後任抗聯第二路軍參謀長。


崔是朝鮮人民軍司令兼民族保衛相(國防部長),他在中國革命中的經歷豐富,和中國同志的共同語言也多。辦事處有了從哈爾濱帶過來的大米、豬肉、白酒,朱理治就吩咐往崔庸健家裡送一點。崔的夫人王靜是漢族人,待人和藹可親,會做菜,有時做出好吃的就派車給朱理治和辦事處送過來。

1947年9月27日,蘇菲在平壤生第二個孩子,深夜難產,崔庸健派他的保健醫生趕來救急,才化險為夷。這個孩子也是男孩,起名也照老大按出生地的辦法,叫朱平壤。


當時國民黨特務已發現「平壤利民公司」是中共的重要機構,還把大樓照片在漢城的國民黨辦的報紙上登了出來。為此,負責安全保衛的朝鮮內務局局長朴一禹對辦事處的安全保衛非常重視。朴一禹,又名王巍,原是中共黨員,在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擔任過縣委書記,參加過中國共產黨的七大。回朝鮮後,當選為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出任幹部部部長、內務局局長,1948年建國後出任內務相。他講漢語和中國人一樣流利,對中國非常有感情,性情豪爽豁達,一想喝酒了就到辦事處來。朱理治不大愛喝酒,有時就找別人來陪。朴一禹派了位人民軍的上尉金成烈常駐辦事處,還部署保衛幹部在辦事處周圍經常巡邏。


朱理治到哪裡去,需要的話,上尉金成烈就隨行。金有特殊的出入證,去哪裡都可以,他既負責出面聯絡,又負責保衛工作。


與朱理治經常聯繫、常到辦事處來的還有:朝鮮人民軍炮兵司令武亭,他曾在延安炮校當過校長;海軍司令李全武、東線司令盧哲庸,他們曾是新四軍的幹部;人民軍總參謀長姜健,也是從延安回來的。他們到辦事處來,見到中國同志,有回家的感覺,有時就留在辦事處喝中國白酒,豪飲之後,唱上一曲朝鮮歌曲,或《延安頌》,又沉浸在共同抗日的歲月里。

還有一些從延安或其他解放區回國的朝鮮黨政幹部,原來和朱理治並不熟悉,也主動找上門來敘舊,建立聯繫。 辦事處曾舉行酒會,招待蘇聯遠東軍駐朝鮮司令部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等蘇軍將領。他們喜歡喝中國白酒,吃中國菜,每次都喝得高興忘情,一些談判桌上的問題也因此圓滿解決了。辦事處有人病了,就請蘇軍一位大校軍醫前來看病,因有好酒招待,醫生也樂意來。


朱理治到朝鮮後,他原來的公務員楊希富調到了業務部門,由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長選派來一個小戰士當公務員,叫金斗榮,朝鮮族人。朱理治習慣地管這種小兵叫「小鬼」。金斗榮生在平壤,16歲了還不大會說漢語,看見火車鑽山洞,就說「火車鑽大窟窿」。他善解人意,做事勤快,每天陪首長工作到深夜,比朱理治睡得還晚,辦公室頭一天不管搞得多亂,第二天一早準是乾乾淨淨。他既可做勤務,又可以當貼身翻譯。朱理治特別喜歡他,不管多忙,都教他學寫漢字,並告訴他:「沒有文化不行,革命成功了還要搞建設,沒有文化就做不了事。」沒有課本,朱理治找來了一本《千字文》,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教,讓他每天學寫兩個字,規定每個字寫100遍,還要檢查,對寫得好的字畫圓圈給以肯定。


蘇菲剛到平壤時也住辦事處,也教小金寫字。一天,金斗榮從外面回來興高采烈地告訴首長,他在街上意外地遇上了幾年不見的母親。原來,他父母在光復後已經從東北搬回故鄉,住在平壤郊區。朱理治聽了也很高興,幾天後派車把小金的父母接到辦事處見了面,還讓辦事處廚房的白師傅給做了四菜一湯,盛情招待,令兩位老人非常高興。臨走的時候,朱理治還拿了100元(蘇軍的流通券)送給老人家。


當地政府聽說是八路軍家屬,給他家分了15畝水田,1頭牛,2間房。可惜他的父親在1947年夏天突然得病去世了,朱理治得知後,派辦事處人員給買了棺材下葬。金斗榮回憶說:「當時一般老百姓死了買不起棺材,當地群眾看了更覺得我在八路軍了不起。」金斗榮在父親去世後,把母親接到了平壤城裡。朱理治要辦事處每月給老人送去一袋麵粉,作為生活補助。辦事處有什麼好的副食,也想著給送去一點。這既是對軍人家屬的照顧,也體現了對朝鮮老百姓的一份感情。


朱理治在辦事處時,工作非常緊張。金斗榮回憶說:「我跟著他晚間12點前沒睡過覺。但是他也有愛好,抽時間也打打乒乓球。他還喜歡游泳,我們曾開車到牡丹峰下的江灣去游泳,那裡江水碧綠,沙灘也乾淨。他還和我一起學開車。」朱理治不只自己學開車,還要求辦事處的幹部有機會都要學開車,多掌握一個本事。他還要求辦事處的幹部都要學俄語,安排時間讓會俄語的李翻譯教大家;為了發音準確,還請蘇聯軍醫在來辦事處時給大家糾正錯誤。朱理治、蘇菲和大家一起學,早晨見面互致問候,迎送蘇軍來客,都要求大家用俄語表達。一時間,學俄語在辦事處蔚然成風。


李富春帶來勝利的歡樂


1948年夏,國內解放戰爭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好,中國革命勝利的歷史車輪已勢不可擋。就在這時,東北局主管後勤與財經的領導李富春來到駐朝鮮辦事處。這年1月,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東北民主聯軍正式改為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李富春任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他正在籌劃東北戰場戰略決戰的軍事物資。僅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東北解放軍的新兵就增加了20倍,部隊的急速壯大對後勤保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轉入戰略決戰要打大仗,打陣地攻堅戰,要奪取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需要大炮、炮彈這些重型武器軍火。李富春到朝鮮是為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同時,他還肩負一個任務,即代表黨中央,迎接響應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從香港出發借道朝鮮到解放區準備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著名民主人士。


和李富春一起到來的蔡暢,是中共黨內婦女界的領袖人物,48歲,魅力依舊,立刻成了辦事處女同志中的核心。那時辦事處女同志除了蘇菲,還有在平壤從事僑聯工作的丁雪松、從東北解放區來的著名作家丁玲、從香港來治病的龔澎,以及住在辦事處招待所的陳雲夫人于若木,多是高挑個頭,漂漂亮亮,光彩照人。她們湊在一起,有說有笑,唱歌跳舞,其樂融融。蘇菲愛開玩笑,當著辦事處里最高首長李富春的面,對蔡暢說:「大姐,你長得這麼漂亮,怎麼願意嫁給個又矮又瘦的小老頭?」大家一聽,都哈哈大笑。


「這是我的福分啊!」李富春不僅不在意,還挺自豪。
「人家大姐愛才啊!」
「小人本事大,必有降人之物!」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繼續拿李富春和蔡暢取樂,實際是對老領導、老大姐的親近和擁戴。


蔡暢非常喜歡跳舞,她來之後,每周至少辦兩次舞會。每逢舞會,朱理治必讓辦事處的人給安排好樂隊,然後和大家打打招呼,就躲到一邊工作去了。這時蘇菲、丁雪松、丁玲、龔澎等都成了場上的活躍人物。


丁玲是帶著她13歲的女兒來平壤的。女兒叫蔣祖慧,活潑可愛。丁玲帶她到平壤來,是為了讓她跟著名的朝鮮舞蹈家崔承喜學習舞蹈,這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崔承喜有時也到辦事處來,來了有時也跳舞,大家都爭相一睹舞蹈大師的風采。蔣祖慧得到舞蹈大師的真傳,1956年,又被國家派往蘇聯莫斯科國立戲劇學院學習芭蕾舞的編導,成了中國第一代芭蕾舞編導,後來參加創作家喻戶曉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丁雪松後來回憶說:「我回平壤後見到了朱理治同志和他的夫人蘇菲同志,並在利民公司小住了幾日。朱理治氣宇軒昂,風度儒雅,是黨內知識分子型的高級幹部,資歷相當老。他1927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即加入了共產黨,三十年代曾歷任江蘇省團省委書記、中共河北省委代理書記、陝甘晉省委書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任陝甘省委書記。後來在陝甘寧邊區任銀行行長。

聊起來,朱理治對律成(即鄭律成,丁雪松的丈夫--編者注)熟悉並十分喜愛。他也很愛護知識分子,我們後來調到平壤,常進出利民公司,有什麼苦惱的事情也愛向他傾訴。他很關心我們,並能理解和同情律成的處境。我調到平壤後由於受朱理治同志領導,並參與了利民公司的部分工作,耳聞目睹朱理治領導的平壤辦事處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做了大量工作,圓滿完成了東北局交給的任務。」


8月下旬,由香港出發的民主人士沈鈞儒、郭沫若、何香凝、章伯鈞、柳亞子等一行十人經過多日海上航行到達南浦,朱理治早已安排好兩節專列在車站等候。他陪同李富春到南浦碼頭迎接沈鈞儒等下船,再換小汽車直奔火車站上了專列,李富春告別朱理治,陪這些香港來客連夜坐火車去哈爾濱,朱理治派楊希富隨行做服務工作,車上一切用品、食品早已備好,足夠幾天所用。這樣,李富春結束了這次朝鮮之行。


1948年9月,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辦事處存在的兩年三個月的時間裡,由於新中國還沒有誕生,中朝雙方還不可能建立國與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係。但是,辦事處執行的任務實際上涉及廣泛的屬於國家之間的外交事務。這樣的機構和使命,在中共歷史上既沒有先例,也沒有經驗,而國內當時忙於打仗,也不可能制訂一套系統的外交政策和原則。所以,辦事處的活動是邊工作,邊總結經驗,是在摸索中前進的。


1948年10月,在完成了東北局所交付的任務後,朱理治奉命帶領部分人員回國。留駐朝鮮的人員,也奉命於1948年10月在原辦事處的基礎上,組建了東北行政委員會駐朝鮮商業代表團。195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成立,商業代表團隨即撤銷,大多數人員調回國內,少數人員包括翻譯留在了大使館工作。


(摘自吳殿堯、宋霖:《朱理治傳》,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抗日戰爭以後。

政府嚴重低估了解放區的總體實力。

由於解放區土改後消滅了地主層級,其財稅能力是驚人的

按照糧食折算財政收入,解放區並不窮,有相當的實力。

解放區缺的是武器和工業能力。而東北日本人投降後,鄉村基本無政府,城市蘇軍佔領,擁有相當的工業能力和儲備武器。

tg沾蘇聯老大哥的光,先進入東北,獲取了大量物資人口和武器,這是第一桶金。

但是第一桶金以後,東北野戰軍依然無法正面對抗新一軍新六軍,一直被打到松花江。

而這個時候,gmd的正確策略應該是評估實力,關內守勢,關外儘可能投入兵力,控制當地城市鄉村,爭取能夠就地發掘人員物資武器。

這個是滾雪球,誰控制鄉村,誰有更多的兵員,更多的糧食。另外一方就會困難。

而gmd當時的兵力投入在佔領城市以後,基本就沒有機動兵力了,鄉村被tg搞土改。

tg有人有糧,但是沒軍火,而在東北地區蘇聯有,朝鮮有,關東軍,朝鮮駐軍的軍火來了,東北軍就有了百萬大軍。

失去東北的鄉村,讓tg能夠滾雪球擴張是gmd失敗的關鍵,而失去鄉村除了1927年後就一塌糊塗的基層建設以外,兵力密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關內守勢,絕大部分資源投到東北。佔領鄉村,就地擴軍穩定獲取物資,精銳機動兵力尋殲東北野戰軍。蘇聯和朝鮮的軍火再多,沒人用也不行。

關內tg在沒有武器和軍火工業支持的情況下,無法拿下大城市。東北切斷了,東北的糧食物資兵員掌握了。gmd的經濟就能緩過來一口氣。也才有資源重點攻擊其他區域,一塊一塊消滅tg的根據地。tg在日本投降的軍火消耗完畢後,能控制的解放區會越來越小。

所以,東北是gmd丟天下的關鍵所在。東野退守松花江後,gmd應該把全國的資源投入東北,控制鄉村。切斷tg獲取蘇聯朝鮮軍火的通道。切斷tg獲取工業資源的通道。


不是突然就變成中共的了,也是有一個時間過程的。東北本來是日本的,日本投降後,東北處於權力真空。蘇聯雖然出兵打敗了日本,但是它也主要佔領了少數大中城市(瀋陽、長春、哈爾濱等),東北絕大多數地方,它都沒有佔領。在此之前,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條約,默認蒙古獨立,這已經滿足了蘇聯的胃口了。所以蘇聯也沒準備霸佔東北,隨時準備撤軍。不過條約規定,蘇聯必須把東北交給國軍(國民黨還出賣了很多東北的權益)。

日本沒能力要東北了,蘇聯不打算要東北,東北就暫時成了無主之地。所以共產黨、國民黨都趕緊去搶佔東北。共產黨離東北近在咫尺,河北、察哈爾、熱河、內蒙,到處都有八路軍的根據地。從山東根據地做船也很快就到遼東半島了。所以共產黨是捷足先登,搶先佔領了東北的大片地盤。

雖然蘇聯跟國民黨有條約,要把東北給國民黨,但是國民黨的主力部隊都在大西南、甚至是東南亞。看看地圖,從大西南到東北,那距離有多麼遙遠!!!雖然美國出動軍艦幫忙運兵,但也趕不上共產黨的速度。

蘇聯也沒義務去幫國民黨阻擋共軍。再說蘇聯只是佔據了少數大城市,共軍佔領的小城市、農村,蘇聯根本沒有進入。蘇聯軍隊打完日本,想回家了。但是國民黨遲遲不來,蘇軍就先撤退了。蘇軍剛撤離,共軍就把這些大城市也給佔了。所以瀋陽、長春等大城市也被共軍佔了。

共軍的根據地都在華北,離東北近在咫尺。而國軍遠在大西南,戰略上就很被動。即使沒有蘇聯出兵東北,國民黨也搶不過共軍。

等國軍主力部隊做火車、輪船到了東北之後,發現地盤已經被共軍占的差不多了。於是雙方開始大打出手。共軍裝備、人數不如國軍,打防禦戰、陣地戰並不佔優勢,很難守住大城市和重要據點。所以後來瀋陽、長春等城市,四平等重要據點,又都丟掉了。共軍又開始進行熟悉的農村包圍城市策略,用運動戰消磨國軍。


蔣介石一輩子就沒辦對幾件事。比如軟禁張學良。

日本宣布投降後,中年六子多次向蔣請求回到東北,為黨國盡一份力。老蔣不允,怕縱虎回山。

(題外話,老蔣快要苟P時小蔣問他老六子怎麼處理,老蔣道:不可縱虎!可見其心毒)

當然我不是說中年六子回去就能「力挽狂瀾」,而是說,不論怎麼樣講,老蔣這事辦得都不對。

瞎扯一撥吧。


以下文字摘自百度百科詞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佔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群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佔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群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鬥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革命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約12萬餘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有計劃地訓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劃,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舉行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著,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東北解放區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在長春至瀋陽段和瀋陽至吉林段鐵路兩側地區發動了夏季攻勢,殲國民黨軍8萬餘人。8-9月間,以12個獨立師(旅)編成第7、第8、第9、第10縱隊,並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前方指揮所(後改稱第1、第2前方指揮所)。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動秋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6.9萬餘人,攻克城市15座,進一步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東北野戰軍冒著零下30℃的嚴寒,發動了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收復城市18座,將國民黨軍壓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處互相不能聯繫的孤立地內,東北解放區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人口佔東北的86%,為全殲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
為適應大規模進攻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強了二線兵團建設,從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後組訓了164個團,為主力部隊輸送新戰士37萬人。同時,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虜士兵補入部隊。繼續加強炮兵建設,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縱隊,統一指揮與管理所屬炮兵部隊。各步兵縱隊、師、團也分別擴建了炮兵團、營和連。全區擁有戰防炮、迫擊炮1600餘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600餘門,高射炮116門。1948年7月,以護路軍所屬部隊為基礎擴編為鐵道縱隊,下轄4個支隊,共1.7萬餘人。至8月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3萬人。為便於作戰指揮,8月14日,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此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舉行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歷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


反對@何何何 顧左右而言他迴避問題的答法,這是典型的沒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方向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現嘛。解放戰爭的正義性不是說接受了蘇聯援助就減色了的。連被蘇聯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都鼓吹「蘇聯是工人階級的祖國」,號召世界工人階級「武裝保衛蘇聯」——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革命接受一點蘇聯援助並不算什麼罪過吧,怎麼在你們眼裡,這種事情就成了某種不可對外人道的醜事,非要迴避開呢?

中國近代史上,僅憑自己國家內部的力量嘗試反抗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的嘗試不是沒有,義和團就是,太平天國也勉強算是,可是他們搞成什麼樣,咱們心裡都有數吧。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以民族主義為旨歸,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本民族利益上,最後活活搞成粗糙的法西斯主義的,那是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始至終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民族解放只是人類解放的一個步驟,中國革命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國家蘇聯(雖然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反對派認為蘇聯已經形成官僚主義體制,但它的反對者還是承認它是「工人階級的祖國」)的援助,這是中國革命者的權利,也是蘇聯黨和國家的義務。

蘇聯對東北民主聯軍能夠快速在東北奪取一些重要城市,並實行土改建立政權,是有一些幫助的,幫助的力度如何,對最終事件的結果影響幾何,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於蘇聯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包括對國民政府的援助和摩擦,比如張莘夫事件,這些並不能用來說蘇聯不該援助中國革命或者說中國革命不該接受蘇聯的援助。這個時候蘇聯的國家性質已經非常複雜,不過在當時的情形下,革命運動受其援助,甚至受其領導,似乎並無不妥。

縱然從民族主義的視角來看,接受蘇聯或明或暗的援助甚至接受它的影響可能算是某種合法性的瑕疵,但民族主義只是國民黨革命的旗幟,並不算共產黨的,共產黨沒有必要為了國民黨信奉的東西背上合法性包袱。某些答主站在民族主義的思潮下去看這段歷史,往往會陷入一種詭異的論調,那是因為根本就忘記了人家的初心和使命。在這個問題上,不論是洗地還是抹黑,其實只能說:

人家一直是優,憑什麼讓人家從良?

當然事情後來起沒起變化,起了什麼變化,那又是為什麼?和題目無關,而且我也不知道。


多圖預警(有圖就有人看)圖片二十餘張,閱讀時間約十分鐘。

《探索發現》 20131124 挺進東北(五)_探索·發現_視頻_央視網(這是對本題的直接回答)

下面內容是膚淺地理清一下整個思路,含大量私貨,評論區開放,歡迎來噴。我就是喜歡你們不喜歡我有無可奈何的樣子。

1939-1940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反掃蕩示意圖

首先,針對題主的提問,我大致可以判斷出題主的初中歷史課程已經基本還給老師了。所以我覺得還是粗略地先做背景鋪墊。科普這種事,不能做空中樓閣,得從基礎做起。

我看到的題目(2017-10-29 18:17)

自五四運動以來,各地優秀的知識分子在探討中國未來的過程中,有一批知識分子受到蘇聯革命的啟發,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中國未來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先是誕生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在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隨後次年的中共二大上確立了最高革命目標和現階段的革命目標,從事實上對發動革命提出了理論上的指導。但是由於革命初期,可供參考的經驗只有蘇聯十月革命,但是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國情不同,蘇聯的革命理論水土不服。

所以個人認為,中國土地革命的前十四年(1921-1935),即中共成立到遵義會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蘇聯經驗)與中國實踐結合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的結束要到1943年左右,隨著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上面一段八股文一般的論述,實際上是回答整個問題的核心所在。毛澤東思想中提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武裝鬥爭,黨的建設,統一戰線。

1.武裝鬥爭 是革命的基本形式,從國共第一次合作中組建黃埔軍校開始,到1927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血腥屠殺革命者後,中共自行開展武裝鬥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縱觀歷史,任何社會變革無不伴隨著血腥的殺戮(光榮革命、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日本倒幕戰爭)。

1927-1927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

這段歷史展開來說波瀾壯闊,相關著作也是汗牛充棟,簡單地概括一下就是,1927大革命失敗後,中共總結經驗,發現拱手讓出革命軍隊的主導權,無法保證革命的果實不被竊取(事實上,孫中山先生在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中依靠舊軍閥來反對舊軍閥的行為同樣也證明了向東的觀點,所以才有後來國共合作,組建黃埔軍校籌建自己的軍隊)。獨自開展武裝革命後,與南京國民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圍剿和反圍剿作戰,以江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為例,先後五次反圍剿,最終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自1934年10月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長征。

隨著1935-1936年,紅軍各路彙集陝北,形成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也就是題主所說的由江西到陝北。

此時,陝北紅軍

西面是西北軍閥馬家軍,

東面是山西軍閥閻錫山,

南面是自918東北淪陷後流落關內的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

北面則是陝北和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

請注意,此時的延安仍為張學良佔據

隨後經過西征、對東北軍幾次戰役以及東征之後,中日矛盾激化(華北自治運動等)的大背景下,張、蔣之間矛盾激化(蔣介石借東北軍和紅軍交戰削弱雙方戰力以求漁翁之利)最終導致1936年底西安事變的爆發。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前文所述我黨革命三大法寶中 統一戰線 的作用了。

由於受到西方諜戰片、戰爭片的影響,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商業片大行其道,忽略中國革命中特殊的環境,生搬硬造,演繹出「天下無人不同共」的諜戰映像。不能不說,中共地下黨在中國革命的進程中,特別是敵戰區的鬥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與西方暗殺,策反、金錢、美色這樣的套路是在是太過於落於下成,中共這樣一群窮的叮噹響的泥腿子,真正感召別人的,無非兩樣東西,一樣是內功,即革命理論特別是革命者清教徒的氣質,在遍地濁流的時代,極其具有感召力,二是外功,即屹立不倒的革命形勢。如果說 後者會讓投機者倒戈的話,那麼前者則是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存在,紅星照耀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畢竟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最初起來幹革命的都是舊中國最為頂級的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哪裡是一群用金錢和美色誘惑而來的軍閥可以媲美?

統一戰線 簡單來說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敵人,以鬥爭求團結。

大革命時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是共產黨員以私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的意圖是容共,融共,最終消化吸收,後來發現,自己反而被感化,被演變了,所以不得不撕破臉皮開始血腥大屠殺(實際上殺掉的國民黨左派優秀人才比共黨還要多的多)。

中共吸取了教訓,隨著1937年抗日戰爭的開始,與國民黨開始談判合作的時候堅持採用獨立自主的方針。中共土地革命時期的方針簡單來說是打土豪分田地(注意,關於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僱農的區分是有整套標準的,而並非是一棍子打死),當1937年77事變開始後,中共調整鬥爭方針,認為日本侵略者為最為首要的敵人,民族矛盾上升為首要矛盾,民族內部的階級矛盾則屬於人民內部毛筍了,此時地主也屬於可以團結的對象,如果對大地主逼迫過狠,反而會把他們逼成漢奸(螻蟻尚且偷生)。

所以便有了著名的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經濟政策,而在政治上則採用了三三制原則,即 共產黨人、民族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佔三分之一,同時在軍事上實行大練兵的精兵政策。這三大原則合併成為中共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根據地存活的政治、軍事、經濟基礎。

這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開始後日軍對敵後根據地掃到和我軍反掃蕩的示意圖

這是1945年日軍投降前的山東根據地示意圖

廣東

左邊是南京,右邊是上海

這是北平(北京)

這是最艱苦的1942年

這是日本投降前根據地的大反攻(北方)

這是外國人繪製的地圖,粉紅色區域是根據地(不含游擊區)

教材圖(廣西完好無損我是不敢苟同的)

就上圖所見,出關東北陸路:

一是自北平出山海關經錦州,明代清軍入關、日本熱河戰役入關華北同樣採用的是此路線,

二是經山西北部、張家口一線出塞外,經由內蒙北上,再東進進入東北,但地形複雜,多山地,交通不便。

而海路方面,不用我多說了吧,東北菜是魯菜延伸發展而來,自古闖關東的多是山東人,無他,近爾。

山東、華北都在共軍手中,進軍東北還不是順理成章么?

所以,校長才會有「共軍就地駐防(不許反攻),日偽軍就地維持治安(不許投降),等待國府接受」的命令。說到底,還是校長自己心裡明白啊。

美國人也明白,如果讓日本人立刻投降,共產黨會立刻拿走整個中國。

等等,是不是少了點什麼,東北爭奪戰到底怎麼打的。少年,說了這麼多了,難道你就沒有一點回去翻一翻初中歷史書的想法么?

《探索發現》 20131124 挺進東北(五)_探索·發現_視頻_央視網

最後附上視頻,留給不願意好好看書的你們。


共軍一直離東北很近,山東地區共軍活躍的很,美帝還有過青島登錄武裝共軍的計劃。人家離東北近,日本投降以後進入東北不是很正常的嗎,倒是果軍這個自稱主力的,還得美帝的飛機輪船幫忙才能跑到共軍前頭去接受大城市


很少控制!基本上國共兩黨對東北都沒有控制,因為是關東軍大本營。

共黨的東北抗聯,到後面都打跨了,余部逃去蘇聯被繳械。

日本投降後,共軍搶先進入東北,在蘇聯的幫助下,接收了大量軍火,

接收了大批土匪(不少人還以為是國軍,畢竟八路軍也是國軍戰鬥序列)。

並在蘇聯武力保護下,狠狠打擊了國民黨。

不過當國民黨正規部隊來後,還是給共軍很大麻煩,

四平之戰後林彪損失慘重,已經退到邊疆了。

不過延安對林彪非常信任,從山東河北去的八路軍心齊,很快又喘過氣,

從此奠定三年內戰勝利的基礎。

蘇聯在中共進軍東北時的巨大幫助_來電和斷電_新浪博客

眾所周知,中共軍隊在抗戰時期裝備很差,士兵武器大部分都是非常落後的漢陽造,子彈也非常缺乏。而國軍在抗戰後期得到美國的大量軍援,武器裝備、大部隊作戰經驗等明顯強於共軍,但為什麼國民黨在東北遭到慘敗,並因此丟失整個大陸?

這要和抗戰後蘇聯對中共的大量軍援分不開。

蘇聯遠東部隊擊潰日本關東軍,並佔領了朝鮮和全部東北,此時國軍遠在西南,於是中共和蘇聯聯繫,將華北、山東、蘇北共軍,抽調骨幹人員,秘密進入東北,並搶先吸納和改造了約70萬東北偽軍、游擊隊等民間力量,在蘇聯軍隊的裝備下,很快由出關時約11萬人缺槍少彈,發展到出關後全副武裝100萬人。

一、蘇聯的檔案

日本投降後,為不讓國民黨和美國人生疑,蘇聯外交部和蘇聯大使館按照莫斯科的指示,不介入任何有關國共雙方衝突和談判的問題。但從後來解密的文件中發現,關於中國革命的戰略和戰術問題,斯大林與毛澤東有過十分秘密的信函往來,但蘇聯外交部和蘇聯大使館卻對此一無所知。如1945年11月,毛致電斯大林:「請我們的蘇聯朋友盡量推遲國民黨軍隊到東北的時間...懇請紅軍在這場鬥爭中支持中國共產黨」。於是,斯大林指示蘇軍司令、蘇軍元帥馬林諾夫斯基滿足中共的請求:阻止國民黨調動軍隊,給中共創造機會把華北的部隊調往東北,建立相當強大的軍隊,以便同國民黨爭奪東北。——俄羅斯《歷史問題》雜誌,1999年第2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開始更加關注中國問題。我們決定給予毛澤東和人民解放軍直接援助,幫助他們進行爭奪國家政權的鬥爭。由於打敗了日本,日本關東軍放下了武器,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戰利品,其中很大一部分,特別是作戰技術,交給了中國共產黨。對於這些武器,我們與盟國有這樣的協議:我們無權把它們轉交給中國任一交戰集團。因此,要把武器交給毛,但又不能造成我們不履行義務的印象,所以我們把武器運到了某個地方,毛的人「劫持」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的軍隊。這時他們已經用繳獲的日本武器裝備了一支規模很大的部隊。——《赫魯曉夫回憶錄》

二、共軍的回憶錄

從1945年8月開始,蘇北的新四軍和魯中、濱海、膠州的八路軍涌到山東黃縣,乘木船渡渤海進入東北。晉察冀、綏遠、熱合等省的八路軍日夜兼程匯聚在山海關,然後乘火車,汽車,騎馬、徒步進入東北三省,中共高級領導人林彪、彭真、陳雲、羅榮桓、高崗、李富春、張聞天、黃克誠、肖勁光、譚政等20多人也分別出關到東北。

當時大多士兵是空手出關,武器彈藥嚴重不足,平均三人才有一支槍。

因為他們知道東北有很多武器,等遇到蘇聯同志後就完全不一樣了,武器多的自己用不完,還往山東送。

楊奎松研究:

共軍與蘇軍接頭後,軍工部成立伊始,就接連從蘇軍手裡接收了瀋陽地區大東區兵工總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廠。只是由於後來蘇軍受到國民黨的外交壓力,要求中共所有單位撤出瀋陽,這些工廠才又交回到蘇軍手中,但蘇軍還是允許中共東北軍工部拉走了30多部機器和200多噸物資。同樣的情況,蘇軍也先後將撫順、本溪、輯安、鞍山、遼陽、延邊等地及其兵工廠、化學工廠交予中共接收,中共撤出時更運出了數百台機器和上千噸各種原料。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滿撤退時,僅各種軍工機器和原料就運了300多車皮。[13]中共後來能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雞西等地建立軍工生產基地,能夠大批生產並及時供應戰爭所需的大量彈藥,也都與蘇軍提供便利甚至是提供幫助有關。

曾克林將軍回憶提到,9月及10月,他所在部隊曾不止一次地將他們在瀋陽、錦州等地接收的大批武器彈藥,轉運給了關內的部隊和山東的部隊。[17]

1946年5月20日東北局曾致電中央,說明蘇軍堅決支持東北野戰軍死守四平,並已經指示駐朝蘇軍立即提供彈藥應急,並勸中共在關內另闢戰場以減輕東北壓力,為此希望中共能夠組織海上運輸,從東北向山東運送武器彈藥,說要多少給多少。隨後駐朝蘇軍即向中共東北野戰軍提供了第一批武器彈藥。5月28日,第一批82挺輕機槍、32挺重機槍、43萬發子彈和1萬箱炸藥及大量電器材料等即由海路運往山東。至6月下旬初即已運送三批。以後運送則更為頻繁,數量也更大。到8月間,步槍已達數萬支,機槍達上千挺,最多一次朝鮮蘇軍即提供了上百車皮武器彈藥。

以上情況都表明,計算蘇方轉交武器數,不能只拿東北野戰軍一年時間武器裝備增長的數字來對照蘇方數字,必須考慮到蘇方提供的這些武器裝備和大量彈藥等,有相當部分並不是直接給東北野戰軍的,而是轉運到關內去了。

  其次,計算蘇軍當年轉交中共武器數,不能只拿1945年底以前的個別數字作論據,也不能只計算1946年5月至1947年4月之間的差數,甚至不能簡單地拿不同時期東北野戰軍實有武器數相加減,還應考慮到因種種原因受到損失的數字。

  事實上,李運昌部從葉柏壽及馬三家向錦州那次運送槍彈物資,路途上被截留、偷盜和私拿就相當多,「大部武器在運送過程中遺失」。我們不能因為黃克誠部僅得1200支槍,就無視蘇軍當時曾轉交1.2萬支槍的事實。1945年12月30日彭真向各部隊通報稱,李運昌部運赴錦州的各種彈藥物資包括子彈120萬發、手榴彈15萬個等。另外由北面還運去1.2萬支步槍和300挺機槍。類似的情況在中共軍隊出關最初的一年裡發生得相當多。不考慮這些情況,僅以1945年底以前的兩個電報中的數字作為根據,斷言蘇軍轉給中共的武器「少得可憐」,顯然是過於輕率的。

  況且,只舉出9月21日和12月30日兩封電報中提到的武器數,也並不能據此就斷言說1945年底以前中共所得武器只有這麼多。注意一下彭真12月30日的通報文字:「運赴錦州方面的各種彈藥物資(七九子彈40萬發在內),三八子彈達80萬發,手榴彈15萬個」,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所以把「七九子彈40萬發」括起來,顯然是因為在前面已有過通報。這至少說明,在1945年9月21日至12月30日之間,絕非只有這兩封電報談到過蘇方轉交武器彈藥問題。

  事實上,李運昌之報告也能夠說明,彭真12月30日電報所提到的李運昌部運送的那批武器彈藥,也並非就是當時蘇軍在東北轉交中共武器之全部,因為它不過只是蘇軍總部離瀋陽後,將原存瀋陽總部的物資西運至「葉柏壽及馬三家」的一部分而已。再仔細注意一下李運昌報告黃克誠師得到的武器情況,我們也能夠發現,有些武器就不是劉文所舉9月21日和12月30日那兩份電報中所列的東西。如李運昌報告黃克誠師得到的武器為步槍1200支,輕重機槍44挺,山炮10門,野炮4門。其中野炮一項在彭真9月21日和12月30日電提到的武器裝備中就不存在。

  很明顯,僅僅依據9月21日和12月30日兩封電報,要證明蘇軍轉交的武器「少得可憐」,是無法成立的。要說明1945年底以前到底有過多少蘇援,不說明1945年9月下旬以前中共出關部隊得到武器的情況,和1945年9月下旬至蘇軍總部離沈,即至11月下旬之間所得武器的情況,是不行的。

  1945年9月下旬以前出關部隊得到過多少武器呢?僅,當該部被蘇軍迎入瀋陽後,蘇軍就已將瀋陽兵工廠,及瀋陽、撫順、遼陽、本溪等地的軍火庫、軍需被服倉庫等交給了該部,甚至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也交給了該部。當然,9月下旬蘇軍態度轉變,又將這些倉庫大部收回。但該部還是運出步槍2萬支,輕重機槍1000挺和156門各種炮,不僅裝備了出關部隊,「還將一部武器支援了後續部隊和原抗日聯軍以及關內其他解放區部隊」。

  據曾克林回憶,該部仍陸續利用沒有交回的倉庫取運武器,包括拉出一批軍火於10月前後「發給三五九旅和山東魯中部隊、膠東部隊和延安來的教一旅等部隊」和「用船向山東龍口送去一批武器、彈藥,其中有500萬發子彈、炮彈」。《曾克林將軍自述》,第101、126頁。該部甚至還完整接收了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彭真9月21日電已說明接收到27架雙引擎日本飛機和單引擎完整的戰鬥機70架。但曾克林所說的這一日本航空訓練飛行大隊,裝備有重型轟炸機、九九高級教練機共40多架,似非彭真電所之指。此後彭真並有專電報告中央稱,他們已經接收了一個航空大隊。《曾克林將軍自述》,第126—132頁。

  與此同時,從蘇聯回國的東北抗聯周保中部,接收了日本長春的軍火庫一部,在蘇軍同意下也運出了步槍5萬餘支,輕機槍2000多挺,重機槍800餘挺,擲彈筒500餘個,迫擊炮20餘門,山炮5門,彈藥1200餘萬發。

  駐守錦州的周家美部,也在蘇軍協助下,通過解除錦州偽滿軍隊武裝和搬運軍火庫,獲得火炮近80門,輕重機槍690餘挺,步槍13200餘支,手槍350餘支,炮彈100餘箱,子彈1000多萬發。周家美:《關於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錦州黨史資料》第1輯,第44頁。

  連同進入承德、灤平、葉柏壽、朝陽和山海關、綏中、興城、錦西、錦州、錦縣、北鎮、黑山、新民等地的中共軍隊所得到的武器數量,僅1945年8—9月間中共武裝早期進入東北者得到步槍數量就已有近10萬之數,機槍近5000挺,各種炮至少有二三百門了。也因此,曾克林一部原僅4000人,一舉就發展到數萬人,並仍能以大量武器裝備運送給其他出關及關內部隊,可見中共這一時期經過蘇軍在東北獲得的武器數量絕非「少得可憐」。

  那麼,彭真等到瀋陽後是否真像劉文所舉9月21日電報那樣,沒有得到多少武器呢?顯然也不是。劉文只舉了符合其「少得可憐」的看法的9月21日一封電報。其實,就在一周後,即9月30日,彭真就又電告中共中央稱:「用各種方法得槍萬餘支。」31日他再度電告中央說:發現新的武器庫,「搜得山炮八十門,迫擊炮百餘門,子彈稍多」。10月3日,在與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蘇共中央軍委委員會見後,彭真對整個情況的估計更加樂觀。次日他即以東北局名義致電中共中央稱:「蘇軍已下最後決心,大開前門,此間家務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微小,現只能接受一部分,允許在一月內替我保存。」《東北局致中央電》,1945年10月4日;《中央致重慶代表團電》,1945年10月5日,唐洪森:《國共爭戰大東北》,第130—131頁。

  這裡的所謂「此間家務」,指的就是在東北的全部日軍武器。所謂現在只能接受一部分,是因為這個時候在東北的中共部隊還不夠多,幾十萬裝備用不了。即便如此,中共進入東北的武裝也還是拿了一部分,這就是《恩怨》書中所講會談後一次得到的步槍3萬支,機槍100挺,大炮15門。

  正是基於這種情況,考慮到蘇軍即將撤退,只能代為保存一月,東北局明確電告中共中央,說這裡的武器數量極大,全部交給我們確系遠方(指蘇共中央)決定,要求中央下最大決心抽調30萬主力於一個月內趕到東北,以便接收「大批武器」。《東北局關於與蘇軍交涉經過給中共中央的報告》,1945年10月4日、8日。

  10月25日,東北局還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說明蘇軍要求中共速派人接收東北工業中心城市及其各工廠,除已搬走者外,蘇軍都願交給中共。除已交中共的飛機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炮彈可交我使用。蘇方建議中共趕快接收,同時抓緊編練炮兵和生產大炮。而兵工廠及武器庫也最好保留一部分,分散一部分,以免遭到轟炸。《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0月25日。

  在此期間,中共東北武裝陸續運出了一些武器彈藥,但因各地出關部隊還未出發,或還在路上,大量的武器庫只能派兵暫時看管起來。以至於因11月17日國民政府撤退東北行營,蘇軍態度改變,許多已經接收到手的武器庫和兵工廠等,又重新被蘇軍收了回去。這才有了黃克誠部急急趕來東北,卻未能很快獲得想像中的大批武器的情況和抱怨。但即便如此,在蘇軍態度轉變前,東北武裝也已經得到了相當數量的槍炮。東北局11月5日、6日再報中央稱:已將從蘇軍處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約1 2萬支步槍和300挺機槍運往急需武器的熱河地區,以裝備那裡新到的徒手部隊。而在瀋陽一線,連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內,共取得步槍11萬支,機槍約4000挺,各種口徑炮一批。阜新一帶還有武器,但數目不詳,瀋陽蘇軍已同意代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運輸機6架,火車兩列。在哈爾濱,則得到2 4萬支步槍,數百機槍及部分炮。《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1月5日、6日;《陳雲關於哈爾濱情況致林、彭電》,1945年11月7日。這一情況也可從毛澤東11月12日報告中看到。他講到:東北局去後,「槍接受了12萬支,還有些炮」毛澤東:《抗戰勝利三個月來的局勢和今後若干工作的方針》,1945年11月12日。

三、旅大區

旅大地區位於遼東半島的最南端,東、南、西三面被黃海和渤海所環抱,南與山東半島隔渤海海峽相望,北依廣袤富饒的東北大地,是扼守京津的門戶。

1945年8月8日夜,前蘇聯政府依照當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斯大林、羅斯福、邱吉爾在蘇聯的黑海海濱城市雅爾塔(今屬烏克蘭)簽定的《雅爾塔協定》有關條款,對日宣戰。8月9日零點,蘇聯紅軍從中蘇、中蒙邊境出兵中國東北地區。8月10日,蒙古政府對日宣戰,從中蒙邊境出兵中國東北地區(當時的國民政府不承認蒙古政府)。短短几日,蘇聯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致使日本走向了徹底失敗的邊緣。

8月14日,前蘇聯政府脅迫中國國民政府簽定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附件、《中蘇關於大連之協定》、《中蘇關於旅順口之協定》等,依此規定了蘇聯紅軍出兵作戰的經費等問題,以及旅順口作為蘇聯紅軍的海軍基地,大連為自由市,大連港為自由港,旅大地區為蘇聯紅軍的軍事管制區,國民黨勢力不得進入等,租期為30年。

隨後蘇聯瘋狂掠奪東北財物,在蘇聯撤退時,將原日本留下的工廠設施礦產等,幾乎全部運走,按當時計不低於13億美元,佔中國抗戰總損失的1/10。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2日,蘇聯紅軍後貝加爾方面軍副司令伊凡諾夫中將率領250名空降兵降落在旅順土城子機場,宣布就任旅順警備司令部司令;雅曼諾夫少將率領250名空降兵降落大連周水子機場,就任大連警備司令部司令。同日,部分蘇聯紅軍戰士乘坐火車從金縣石河驛(今大連市金州區石河街道辦事處)進入金州,成立了金州警備司令部。劃分自遼東半島西岸(渤海)侯山島灣(今普蘭店灣),向東經石河驛至杏樹屯的鄒家嘴子到遼東半島東海岸(黃海)為一線,此線以南的的陸地部分以及此線以南的長山列島的島嶼這一區域為蘇聯紅軍軍事管制區,這就是當時民間俗稱「崗里」。這條線就是今天大連市金州區的石河街道辦事處、嚮應鎮、華家屯鎮、杏樹屯街道辦事處與普蘭店市(剛解放時稱為新金縣,1991年改稱為普蘭店市)分界線,從今天的中國行政區地圖上看,就會發現大連市金州區與普蘭店市的行政區界線幾乎就是一條直線,線北的地方民間俗稱為「崗外」。

在解放戰爭時期,由於這條線的特殊性,國民黨軍隊不敢靠近,東北民主聯軍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以旅大為根據地,攻打國軍,打敗則撤退回保護區里,國軍不敢進來。成為了安全的大後方,因而這條線被稱為「屋檐下的解放區」「國中之國」,為東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旅大解放區陸地面積為2399平方公里,旅大地區也成為了我國特殊的解放區。

陳雲回憶錄:

在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陳雲提出,要寫上國際力量對中國革命的援助。1981年3月,陳雲在同鄧力群談《決議》起草問題時,概
括了共產國際和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援助。他說:「我們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成立的,建黨初期共產國際也起了好作用。」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援助了中國,「如果不把關東軍打垮,抗日戰爭的勝利起碼要推遲好幾年,我們也要晚一些進到東北,東北很難首先全部解放」。陳雲的意見,被《決議》起草小組吸收,最後反映到了這份歷史性文件中。

在《遼瀋決戰》一書編寫過程中,陳雲對蘇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歷史作用也作過多次論述。1984年9月15日,陳雲在與蕭華談話時說,蘇聯「明裡暗裡幫助我們」,「缺什麼可以向蘇聯要,南滿的傷兵、彈藥可以通過朝鮮轉運。因此,要寫蘇聯、朝鮮對我們的幫助,迴避是不合乎歷史的」。

參考鏈接:大連建新公司


推薦閱讀:

抗日劇如此盛行是否導致中日民族矛盾加深?
當年的29軍大刀隊真的曾把日本軍砍破膽嗎?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打反擊?
簡評抗日戰爭中的國軍華北戰場?
抗戰時普通人如何能安全的活到戰爭勝利?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