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肉搏戰時如何區分敵我的?


區分方法很多,很重要的一點是@屈嘯宇所說的,大家相互認識,不僅僅是認識對方的臉,還要熟悉對方的武器裝備和作戰風格。
比如阿基里斯的基友穿著他的盔甲上陣討死,一開始就沒被認出來。

再說個例子,伊庇魯斯的希臘軍隊入侵大希臘地區與羅馬軍大規模會戰時,國王皮羅斯被擊下馬,希臘軍以為他死了,一時有點動搖,皮羅斯馬上扔掉頭盔衝到步兵方陣前高呼跟我上,羅馬軍就垮了(當然主要是因為戰象和希臘騎兵的背沖),全軍都認得他的大鬍子。

古典時代軍隊很強調陣列緊密,不會像電視劇里那樣殺成了一鍋粥,只要站的好,步兵想被誤殺,很難,這一點可能有人會有異議,那麼我就從「重步兵右傾運動說起」

這是希臘重裝步兵HOPLITE在相互接近,渣圖畫圖畫的,大家看看就好。我們知道那個時期都是左手持盾而右手持矛,就像這個樣子。

那麼戰鬥中出於恐懼,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把不拿盾牌的右半邊身體,盡量的往右邊隊友的盾牌里縮,這是種訓練都消除不了的本能反應。這個力量會導致整個方陣如同波浪一樣往右運動。

然後他們就會運動成這樣:

而為了保持隊形完整,運動到交戰區域外的人,就只能無所事事的站著。
等到了整個隊伍完全脫離交戰,雙方就調整方向,再來一次,直到某一方崩潰。
請問,這是亂成一鍋粥一樣的交戰模式么?雙方戰到水乳交融還能這樣側向運動,然後調整方向再來一次兩次?
由於恐懼心理,大家多半是和自己人擠作一團的:

而除了靠比傷亡,更棒的方式是,直接把對方擠垮。這還衍生出兩種戰術學派(斯巴達派),一種認為隊列越厚越推擠力越強,能夠把對方擠散,對手陣型散了就等於贏了;另一種認為隊列超過4列就沒意義了,因為後排的人除了往前擠,啥火力都發揮不了(色諾芬派)。

希臘人不是傻子,黑暗時代以後,他們決定讓那部分站著不動的人去攻擊對手的左翼。就像這樣:

結果希臘人的對戰就是比誰的左翼牛逼,誰能扛誰贏。
然後斯巴達人幹了個事:削弱自己的左翼,加強自己的右翼

斯巴達人訓練有素,格外能扛,而加強的右翼,意思是「我左翼沒崩潰時,右翼一波帶走你」,在推擠無法擠散對手時,一旦右傾出了交戰區域,右翼直接向前50步,左轉包抄對手。

後來底比斯人在此基礎上搞出了一個終極版本,神聖分隊,號稱300基佬團,打擊斯巴達右翼,起碼纏住對手,爭取時間擊潰斯巴達薄弱的左翼。

啰里啰嗦一大堆,就是要用古代的戰術事實告訴大家,真的戰到天昏地暗一團稀爛你中有我我種有你,是不可能出現這種雙方涇渭分明的戰術的。

極端情況下對方沖穿了己方隊列呢?你是說一個穿著波斯式衣服的娘炮衝進了希臘的銅皮罐頭隊里?
如果是一個斯巴達人衝進了雅典人的隊列也很好辨認,他戴著科林斯盔或者鍋盔,緊緊的纏著袍子,頭髮編成一串串小辮,盾牌上帶著斯巴達城邦標記。由於希臘人喜好為自己的重步兵階級塑銅像,今天我們可以通過文物了解各城邦迥異的風格。

這大概是最有名的斯巴達重步兵銅像了。請注意拖出頭盔長長的辮子,還記得溫泉關戰役前斯巴達人梳頭么,他們是在重新編辮子。

這張攝自雅典衛城山博物館,注意盔飾和斯巴達的有何不同。不要問我是如何在這個博物館裡拍照的,工作人員允許的。另外,雅典人不梳辮子。

馬其頓軍隊對底比斯騎兵,請注意左邊的馬其頓盔。

亞歷山大石棺上的馬其頓騎兵,注意頭盔。

盾牌上的徽記:

9:斯巴達
10:希庫恩(Sicyon)
11:美塞尼亞
12:曼提尼亞
13:底比斯

14、15、16:雅典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時不時有穿羅馬盔甲的西班牙人利比亞人偷襲,西庇阿被迫下令軍隊剃掉鬍子(羅馬人和布匿人都留著希臘大鬍子),戰場上盯著有鬍子的殺就對了。羅馬城後來興起的理髮店全拜他所賜。
軍隊總有辦法的。


「」說實話,其實沒有非常好的辦法,到最後的最後(刀頭見紅,陣型扭曲的肉搏階段,下面很多回答說軍隊會避免完全混戰 其實這是很難做到的,雖然陣型能在作戰的大多數階段維持接觸面的清晰,但冷兵器作戰都屬性決定了總有一個時刻,雙方還是要混戰在一起,所以直到19世紀,歐洲的操典還是在強調混戰),只有士兵之間自發的默契關係,也就是互相認識。
所以,一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在戰術級別,同鄉士兵盡量編入一個作戰單位還是很常見的軍隊編組方法,這是把指揮成本降到最低的一種無奈之舉,因為會冒士兵結黨甚至嘩變的風險。
另一個簡單的區分,就是方向,這時候列陣非常重要,知道你對面是敵人往往就成為殺紅眼以後唯一起作用的敵我識別方式。實際上對於冷兵器時代而言,千萬不能迷信所謂陣型本身,其實陣型的作用之一,在開始混戰之前,理清敵我的接觸面,確保你的士兵是面向敵人的,在最終混戰之前盡量保持隊伍的可控性。沒辦法,冷兵器時代的指揮,實際上只能是一種預先排定的程序,指揮的有效性非常低,所以好的將領有時候只能衝上去打,依靠箭頭表率來影響戰局。今天粉古代軍事的人會強調希臘羅馬,特別是羅馬軍團的戰陣嚴密性,其實看戰紀就明白,混戰一般而言還是每一次衝突的結局
(這個有點像格鬥理論中,巴西柔術的結論,實戰打鬥絕大部分是以地板戰為終結的。另一個例子,騎兵戰術里衝擊後如何重整陣型是騎兵訓練中最關鍵的一點,而步兵陣型其實真的能難做到進退有序,因此,騎兵就擁有了接敵後二次指揮的巨大優勢。騎兵訓練之難,成本之高,戰場優勢之明顯,也是一個體現,其實火槍而不是火炮才是最終終結冷兵器時代,也和這一點有關)。
最後一點,下面很多回答都提到軍服或旗幟,其實以中國為例,古代軍隊最大宗的作戰類型其實是平叛,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鎮壓自己的軍隊嘩變,因此雙方軍服甲胄旗幟完全一樣的情況是很常見的,能明顯以軍服旗幟文物來區分敵我,只能是發生在國族之戰中,更不要說古代軍隊就士兵層面而言大多甲仗自理(其他回答展示了很多軍服上的標準,但是第一,希臘時代在內,貴族軍隊確實能實現甲胄的相對統一,但是就像中國戰國時代以後以民兵為主,羅馬帝國時代以後軍隊就成為多民族混編了,其實對戰雙方是同一個民族是很正常的,第二,軍隊規模一大,士兵層面甲胄兵器完全制式化對於古代社會的後勤體系而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日本人才插旗子,其實就後貴族時代的戰爭而言,我們看到的那種風格迥異的古代軍裝主要還是屬於中上層軍人的),其實基本沒有制式裝備一說,這方面能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也是個很大的問題。當然,這個誤解來自我們對古代軍事的一個盲區,認為古代軍事總是一個民族打另一個民族的,其實即使不是平叛那種自家人對戰,國家對戰也往往是混雜了一大批民族的,比如唐宋的國族戰爭,打起來兩邊都是漢人,或者兩邊都是胡人是很常見的,西方也一樣,希波戰爭是西方大規模戰爭的開端,其實波斯陣營里就有一大堆希臘人。
所以,古代很多奇策,比如滲透,穿插,迂迴其實都要冒被自家人誤擊的危險,混入敵陣本身就是一場賭博。至於赤眉,裹頭什麼的,破解太容易了,用這種辦法形成的軍事策略,很容易引起混亂,這種其實還是象徵意義居多。


軍隊總是有辦法的,不過誤殺應該也是在所難免的。
只能舉個現代例子。

以前做軍事專題片,拍演習,都會有誤傷。
某次演習,兩個兵一前一後與敵方交火,前面的兵剛一抬頭,就被後面的隊友射的頭上冒煙了。滿臉黑線。
頭頂有飛機飛過,無論敵我,打入縱深的先頭部隊都得躲著。
所以想到,古人白刃殺眼紅了,會不會雁翎刀一揮,在削到敵人的過程中,路過的刀鋒抹了旁邊正於敵人咿咿呀呀嚷叫的隊友的脖子。於是,double kill.
可是剛好他倆又認識,於是這位仁兄大喊一聲,兄弟你死的好慘啊。同鄉的李狗子,聽到了喊聲,狂奔而至,這位仁兄雖然自責不已,可是李狗子急促的腳步讓他以為是敵人乘虛而入,反手一招「你當我傻」,結果了李狗子,於是,triple
kill。
仁兄涕淚橫流,兄弟我對不起你啊。當場自盡抹脖子,倒下的時候絆到了某個倒霉隊友的腿,助攻對面拿到God like。
還好仁兄已經沒錢買活了。


謝邀。

軍服、旗幟都是區分敵我的重要手段。如果是鄉村大規模械鬥的話,也會約定各自的標記,比如在額頭綁布條,在手臂套紅箍之類。


誰砍我我砍誰


國外的不知道,中國古代徵兵多半都是以家族為單位,來自同一的地方的人列編為伍。士兵只認識自己人,身邊人基本都是同鄉,經常訓練,彼此口音相同,應當熟識,至少眼熟。即使在沒有統一的軍裝和武器配置上,也是可以區別的。大軍團作戰,相互聯絡需要傳令兵,腰牌,令旗等加以識別,加上古代戰爭主要是要講陣型,大軍團陣型之下有小陣,比如戚繼光創立的鴛鴦陣,是由12人組成的,組織有序,並非電視劇里所表現的完全亂戰,所以區別敵我還是很容易的。當然不排除在夜戰條件下,混亂導致的誤傷,以及混戰條件下弓箭亂射導致的誤殺,看《勇敢的心》就知道了,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
補充內容,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可以用來參考日本戰國時期的兵士背上都插旗,不費錢么?沒有其他的敵我識別方式么? - 歷史


樓主參加過wow的40v40大戰場么?去了就知道啥是一波流,真是陣型破就人心散了,還混戰!一般5分鐘後破陣就是追殺,要啥分辨,背朝你的逃命的坎過去就是了。誤殺了只能算運氣不好。你是電影看多了,在牛逼的人,當對方圍過來,基本是秒死。沒有訓練過士兵就這樣水準,就算玩家都是大學生也一樣的反應。


大多數情況下,軍服、武器配備上基本就可以區別
同時,古代肉搏戰都是講陣型的,哪方陣型被打散就基本是潰敗了。也不存在區分敵我的難度。

只有在非常罕見地情況下,可能發生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


題主沒聽說過黃巾、赤眉么?——沒制服發的窮老闆都這麼辦。

再不濟連染料都沒有腫么破?——脫光膀子!露半邊臂膀。


開戰前,先設置---

友方傷害:關閉


別說肉搏了,哪怕拿上槍了都一樣。甲午戰爭朝鮮陸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都發生過友軍對打的情況。有些時候這種情況不可避免。


隊友免傷,三國無雙打過不


隊友砍誰,就跟著砍誰,誰砍隊友,就砍誰,如果沒隊友了,那就跑路吧。


黃巾軍、赤眉軍、紅巾軍、長毛太平天國。。。這些名稱一目了然地告訴我們他們跟朝廷正規軍的區別。當然在戰場上殺紅了眼殺錯人也很正常,畢竟那種場合對於心理素質不好的人來講,很容易歇斯底里。


看電影《愛國者》中的演示。貌似是雙方排好陣型。互射。十分的紳士。配合大炮在後排射擊。騎兵已經絕種了。不過那已經是滑膛槍時代了- -不知道電影里的可不可信- -


推薦閱讀:

十七世紀到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新興的民族國家是如何從制度上防止職業化軍隊的將領擁兵自重和軍閥化的?
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
90年代以來,美軍和俄軍在進行的各種軍事改革都在做什麼?
如果現代兵器和部隊用古代方式命名,是什麼樣子?
剛剛看了兩集美劇蠻族崛起 裡面說羅馬崛起就要控制古代世界 到底我們那時候大秦帝國和羅馬帝國誰更強?

TAG:歷史 | 考古 | 歷史知識 | 古代戰爭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