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書看不懂怎麼辦?

這裡定義的好書是指普遍推薦的書。如知乎上有很多書單,但是裡面很多書看不懂。


謝邀。

如果是古籍,練練古文閱讀能力去讀。

如果是中文專業書,了解點專業背景去讀——找這個行業的入門讀物。

如果是西方譯文書,找譯者的譯後記讀——這是我的一個私人訣竅。譯者通常是最了解這個書的人,也最有心得。比如,郭宏安寫的加繆和司湯達、鄧曉芒寫的康德,都很好。

如果是西方專業書,與中文書同理,專業背景和術語去了解一下。

如果這書沒有太厚的專業背景,只是讀著覺得不懂,嘗試讀慢一點。許多讀不懂只是讀得太快,沒有依照書的思維罷了。

對某些書,比如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比如艾略特《荒原》,別一味追求「這個究竟表達了什麼能不能用語言歸納一下」,那是我們這裡中學教育的遺毒。許多經典並不提供教化,而只是一種感受,比如《洛麗塔》。

最後,如果覺得「為什麼讀個書還要做那麼多準備,好煩啊」,想一想: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不學幾年中文,《西遊記》也沒法讀的。

任何知識的汲取和欣賞都是需要投入學習成本的,閱讀也是一種技巧,需要錘鍊。別指望世上的一切都是知識的稀粥,熬好了讓你不用嚼就吞下肚去。


跟能欣賞這些書的人討論她們為什麼覺得是好書。如果還是沒有興趣,暫時放下,過幾年再試一試。新的生活經驗能讓你進一步了解書的主旨。

- - - - -

Discuss the book with somebody who can really appreciate its merits. If you still can"t enjoy it after that, then put it down and try again in a couple years; new life experiences can completely change your understanding of certain texts.

- - - - -

If you see any grammar or diction mistakes, feel free to offer suggestions =)


以下全是廢話。

一本完全能看懂的書,和一本完全看不懂的書,都是沒有閱讀價值的。

我們讀書,都是去讀那些有點懂,或者有些懂,但又不是全懂的,才有意思。

如果不懂的地方太多,超出了自己把握整體意思的能力,那麼就只能要麼硬看下去,要麼就暫時把它放到一邊了。

我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買了John Mliton的英文詩歌全集,直到二十年後才看完,而且也是硬看下來的。


有些書是需要有一些經歷和感悟才能看懂的,如果這類書沒有看懂,說明人生閱歷還不夠,可以先放一放,或許過一段時間自然能夠體味從中的感覺。

有些書則是需要一些精神層次的,遇到這類書,可以先多看其他能看懂的好書,慢慢增長精神層面的東西。漸漸就能感悟那類書了。

而有些書,雖然很經典或者說是很棒,但可能生硬乏味。這裡就投其所好吧,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文風實在不對你的胃口,也不必勉強自己,事倍功半地讀下去。


限定一下解空間,假定題主指的好書符合如下特徵:

  • 領域內人士公認的高質量書籍。
  • 若該書為中文譯版,假定其翻譯質量在水準之上(起碼不影響閱讀)。順便一提,如果中文譯版看不懂,直接去看外文原版一般可以解決問題(逃)。

如果真的是好書,而你又讀不懂,那麼:

  1. 很可能是因為沒有點某些前置的技能樹。例如,最近我在學 machien learning,發現一些經典書籍(i.e. ISL)是默認讀者掌握 calculus、linear algebra、stat,但其導語部分並沒有對此進行具體說明,沒有掌握上述知識的同學拿到這本書估計得先跪一下。

  2. 另一種可能性比較小的情況,是該書籍需要前置的領域工作經驗,比如《重構》、《設計模式》或是軟體架構相關的書籍,沒有從業經驗很難讀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情況比較玄學,在此不做討論。

那麼,對於第一種情況,我認為題主(或是存在相同困擾的人)有兩種選擇:

  1. 暫停當前書籍的閱讀進度,先去補前置技能。
  2. 尋求水一點(很多)的替代性書籍。舉個例子,andrew ng 在 coursera 上的 ml 教程就是 stanford online courses 的 ml 教程的 watered 版本,前者並不要求後者掌握 caculus、la 等技能,對比後者缺失了很多公式推導過程,只給出最終的結論,但是比較適合 ml 入門建立宏觀概念。

關於上面的第二種選擇,我想多說兩句。根據我觀察,很多領域的學習過程是沒有捷徑的,但是存在很多「看起來像捷徑」的書籍(「我們不用很麻煩很累就可以成佛」),比如《21天精通XXX》、《大話XXX》系列,這些書學習曲線比較平緩,但幫助也不大。從長遠來看,老老實實去啃那些學習曲線較為陡峭的經典書目,應該是最節省時間的。


可以試著將書中的知識用自己的理解串聯一下,組成一個記憶鏈條,先記住再說,然後再慢慢消化。以下是我將《管錐編·周易正義·觀》這一篇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串聯了一下,試著自己動手寫寫,寫的過程中一定能加深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手腦並用,方見奇效。

來自星星的撕逼

假如說歷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麼神靈便是政界大咖們爭相追求的女神,當世俗的權利無法靠著刑法與賞賜維持統治,當《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了陳腐的說教,於是,神便出現在世人面前,百姓以為這是真的,哲人以為這是虛妄的,而封建統治著以為這是有用的。

亞里士多德告誡君主,要讓百姓看到你虔誠的信仰神靈的樣子。馬基雅維利更是昌言,君主不必信教,而不可不看似篤信。到了孟德斯鳩,他認為庶民不信神靈,害處不大,而君主如果捨棄一切典章法律,再加上不畏天懼神,那這就好比老虎走出獸欄,將會為所欲為,所以君主必須信神,是真的信神。

我國古代大臣利用天變鑒戒君主,算是孟德斯鳩的知音了,晏子稱彗星為「天教」(上天示意,以為教誨)、熒惑為「天罰」(上天的誅罰),越說越邪乎,後世的史學家更是特設《五行傳》來恐嚇君主,難道君主真的會像個傻子一樣被臣下擺布嗎?

誰曾想皇帝竟反戈一擊,請群臣入瓮,曾經用來鑒戒帝王的天變,反倒成了皇帝整治臣下的利器。

漢成帝時,火星與心宿相遇(熒惑守心),世人迷信,認為不祥,占星者認為應該由大臣來承擔責任,成帝斥責翟方進,認為他為相十年,國家治理的一團亂麻,逼迫翟方進自盡,方進當日自殺,替成帝頂了黑鍋。明嘉靖十一年八月彗星現,嘉靖皇帝不思自省,反倒敕令群臣反省自己的過失。君上與臣下可真是撕的一手好逼。

臣下期望藉助天變的威力來約束君主,君主當然也有理由認為,老天爺發怒了,憑什麼只是君王的過失,臣下難道就沒有不對的地方嗎?我跟老天爺有什麼仇什麼怨?

而關於星星的撕逼可謂由來已久,秦朝設有「秘祝」,將上天降下的災異轉移到臣下身上,到了漢朝,老好人漢文帝除去了「秘祝」,然而「秘祝」是除去了,可是轉移過失的風氣並沒有變動,翟方進的死就是最好的說明,除去了「秘祝」,直接由大臣來頂缸,簡單粗暴,直截了當。

可總有實心眼的皇帝,認為天變就應當由自己來承擔責任,春秋時的宋景公,依舊是火星與心宿相遇的老梗,子韋認為應當由宰相或者老百姓來承擔,宋景公不忍心,寧可讓這災禍降臨到自己頭上,《呂氏春秋》中說,老天爺看到他這麼的宅心仁厚,就給他多加了二十一年的陽壽。不撕逼也能愉快的相處,最後大臣與君上皆大歡喜,而楚昭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也是一個實心眼,某日,雲像是赤色的群鳥裹挾著太陽,大有將太陽帶走之勢,周太史認為不祥,建議把災禍轉移到令尹、司馬的身上,楚昭王不肯,說道:「有罪受罰,幹嘛要轉移給別人!」於是昭王當天嗝屁了。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古代的君王並非都像漢成帝、嘉靖皇帝一般揣著明白裝糊塗,也是有著好漢做事好漢當的氣魄,而某些大臣則活像是教唆犯,唆使君上用找替罪羊的方式來逃避上天的懲戒。撕逼倒是沒有了,可總給人陰嗖嗖的感覺,真可謂明槍易躲,暗賤難防。

在後來的史書中,更是有些大臣直接由陰險升級為無恥,利用天變跪舔帝王的菊花,在中國天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高宗時彗星現,高宗敕令群臣極言他主政時的過失,群臣上書,表示此次出現的彗星光芒比較小,皇上您不必在意,而且彗星出現在東北方向,這是高麗國將要覆滅的徵兆啊!

到了武則天當政,改國號為周,就在證聖元年正月佛堂(當時稱天堂)遭火災,火勢蔓延到明堂,明堂被毀,武后準備檢討自己的過失,大臣們紛紛上書,表示彌勒成佛的時候,有天魔燒掉佛祖的宮殿,陛下這可是祥瑞之兆啊!天火燒掉您的宮殿,這是要彰顯大周的威德啊!

而這場大火是失寵的薛懷義放的,武后所謂的檢討自己的過失只不過是為了掩蓋這樁撕逼醜事,裝裝樣子而已,然而臣下本可以借著這個機會,順風點火,匡正武后執政時的過失,卻紛紛阿諛奉承,一個個成為屹立在史冊中的怒放的奇葩。

良法美意,布在方策,然而真正實行起來,雖然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也難保姦邪小人不把它曲解來方便自己行事,即便一板一眼,照著法令條文做的人,也難免他是個糊塗蛋,將事情搞糟。這就是荀子所講的,「有治人,無治法」,關鍵在「人」而不在「法」。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曾有言:「法律不好而官吏賢良,國家尚可治理,官吏太壞的話,即便法律再好,也無濟於事。」

大臣學乖了,寧可自己被撕成炸雞柳,也要保住官位,誰讓這胳膊拗不過大腿呢?而帝王嘗到了甜頭,反而變本加厲。

主政者不反躬自省,殺人來應付天變,古今中外不勝枚舉。董卓殺衛尉張溫以塞天變,古羅馬皇帝尼羅統治時期,殺當朝顯貴來應付天變。古義大利霸主命令將軍屠城,沒成想犯了眾怒,遭到激烈抵抗,反而將將軍殺死來表示過錯不在己。所謂「我負責,人任過」是也。這與殺人以應付天變簡直如出一轍。由此可見,撕逼的重點不在撕逼的事情上,而在撕逼雙方這兩個人身上,在撕紅了眼的時候,啥啥都是借口。

帝王將相真的相信所謂的天變嗎?

荀子說:祭神求雨就下雨了,為什麼呢?回答說:這沒有什麼,它就像不去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樣。太陽、月亮發生了日食、月食就營救它們,天氣乾旱了就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後決定大事,古人並不是認為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東西,而只是用它們來文飾政事罷了。所以君子把這些活動看作為一種文飾,但老百姓卻把它們看得神乎其神。

說到底,所謂的天變,僅僅是統治者苦心經營的一種文飾罷了,借著天上的星星撕來撕去,最後成就的僅僅是自己的野心。

這也就是王安石所講的「天變不足畏」吧。


先看看得懂的。。


1. 如果看不懂原著,找可靠的譯本;

2.看得下的話考慮再看一次,我試過被第二次看的書感動落淚,第一次卻沒有感覺;

3.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有些書涉及作者或者時代的背景,不清楚的話會影響理解。


我有一個很笨的方法,就是反覆的看。比如說:看不懂的地方我標出來,究竟是我表達的不明白,還是書中說到的知識我不知道,如果是後者那就很簡單,去找相關的資料,前者就需要多次反覆的閱讀了。如果讀了幾遍還是讀不懂,沒關係,放下去,過段時間再來讀它,一般這樣來回幾次,很少有讀不懂的了……

如果還看不懂,那就別看了


閱讀最大的意義,是為了消遣。

什麼樣的書算是好書?這個問題是不存在一個準確定義的。只存在【對於某一個讀者而言的好書】,不存在【適合全人類的好書】。

你看,《狼圖騰》那麼火還公映了,還是上了爛書排行榜。

我愛好閱讀、習慣閱讀,也只是為了在自己老來閑來無事時不要那麼無所事事,最終目的只有兩個字【消遣】。

回到你的問題,看不懂怎麼辦?

很簡單,不要看。也不要聽有些人說的過個幾年再去看。依我說,看不懂就送人,送給適合它、喜愛它的人,放在角落積灰沒有任何意義,過個十年二十年你也未必願意去翻看。

不要抱著一種崇(gui)拜(tian)的態度去搜書單排名,也不用那麼崇拜能夠一目十行年閱千冊的人。

閱讀,只是眾多興趣愛好中的一種罷了。和所有興趣愛好相同,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消遣】。不愛看書的人,不必強求自己去看書; 看不懂某類書,那麼也大可不必去看。

反而最可笑的是這樣一類人,書讀了一半一知半解,卻跑出去誤導他人。這樣的人還真不少。

我喜歡看書,不過是因為我的愛好恰好如此耳。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就我所接觸的書中,我覺得「讀不懂」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所討論的問題是所學專業範圍之外的。例如物理學範疇內的著作,比如霍金的書,或者一些其他討論天體物理或者多維空間的著作。這類書看不懂,原因可能是書中的理論體系我們不熟知,但我很享受這類著作,原因是:我們可以對某個宏大的體系一窺究竟,隱隱能感受到這個體系所使用的語言,思維方式。看不懂物理學公式沒關係,但是用通俗的方法想像一下思維空間還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樓主遇到這類書「看不懂」,沒關係,但是有所享受就足夠。有那麼迷人的一瞥就足矣。

2. 由於文字和敘述的方法而感到」看不懂「。該類著作可能採用了某一種敘事方式(非線性),或者採用了意識流的敘事方法。比如,讀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可能會感覺很迷惘,為什麼一本書到頭來絮絮叨叨就在講要去燈塔,又沒去成。這種」看不懂」我覺得也有一個好辦法可以解決:在讀這種書的時候,我嘗試完全忘記周圍的環境,就聽作者去絮叨,有時,讀者會將自身的情境聯繫於此,有時會覺得很相似,很感動。很多文學作品對生活的體悟是很細膩的,我覺得這種細膩是一種極美好的感覺,不如同作者一起去感受這種細膩。就像是看到了一個沒有經歷過的世界一般。

3. 由於結構的安排而看不懂。例如法國現當代有許多顛來倒去的電影,比如Resnais,Robbe-Grillet的一些電影,看完之後確實有要吐血的感覺。我覺得面對這種情況有一種方法:堅持。然後就會有一種深深的成就感- -||| 然後,再找找資料,理解一下作者是不是用了什麼實驗性的敘事方法,例如,故意把時間的順序打亂?有了這樣一些技術背景,看完這類的書籍或電影,確實會有一種深深的滿足,覺得至少也跟作者瘋狂了一把,很爽啊。

最後,我想說,鼓勵樓主堅持去看這些「看不懂」的書籍,「看不懂」,就我分析是以上三種原因。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會給你的人生帶來這麼迷人的一瞥,堅持下來,就會在內心中沉澱下許多東西。很容易發現美,用一種更加深沉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剛開始學線性代數的時候,我是搞不清楚這是什麼玩意兒的。

後來,學計算方法講方程組的各種解法,學彈性力學講剛度矩陣,學流體力學講N S方程,以及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有關音樂猜你喜歡的演算法。

雖然還差的不知遠到哪裡去,不過我覺得有點明白了。

觸類旁通,文學作品亦然。


說明題主還沒有到該看這本書的層次。

這個時候硬要去看,即便把內容過了個大概,卻沒辦法領會其中的精髓。費力不討好,還不如看些自己喜歡的書消遣消遣。

況且推薦書的人多半是在看這本書之前就有了一定的積澱,恰好是這本書把前面的內容完美地串聯起來,或者是點透了很多東西。於是一拍大腿:這書寫的太TM好了!

但其他人看來,可能就是一本價值平平的書。

所以說,書這東西,在不同的時候看,價值可以有天大的差別。別太在意他人的說辭,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目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

所謂的看不懂應該是題主思考完沒有領會到別人所謂的意義,可是在我看來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那個時代。所以我們可能很難領會書中可能隱藏的意義,不過沒關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開始學文言文,學論語,學任何初始知識時我們都是不懂的,可是我們聽老師講過,自己努力查閱典籍,深入研究,進而我們可以說出流利的英語,偶爾看懂文言文。知道物理,理解化學,體會生物。

無非是我們花費時間,精力去積累,去鑽研。然後慢慢的觸類旁通,認真的思考,我想我們就能夠真正的理解名著,理解作者給我們描述的他眼中的世界。

以上


十二歲那年看紅樓夢心裡想這什麼跟什麼啊完全看不懂姐姐我不看了,哼╭(╯^╰)╮

22歲的我現在再看的時候(其實現在才是第一次看並且還沒看完-_-||)天惹這些人都好厲害特么我要好好學習!!!

兩年前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想說這是什麼書不行了我要睡覺

兩年後的現在我覺得這麼好的書特么我早幹嘛去了!!!

高中的時候看課本上節選的變形計覺得是懂非懂現在看覺得挺實在的(其實也就看了個開頭。)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晗軒說的,不懂先放放,經歷多了自然就懂了


別人推薦的書單,那你最好了解一下對方的專業及行業背景,搞清楚他的知識結構


好像題主並沒有說明是何種類型的書,既然這樣我來潑冷水吧。

就像答案里有人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知乎上好像對這本書的評價頗高。可我覺得它是一本爛書,通文又臭又長,語言極其啰嗦,觀點毫無新意 ,而且就實際價值而言幾乎沒有。可是推薦這本書的朋友們又不大可能因為我的個家獨言而停止推薦這本書,儘管在我看來這是爛書。

所以,好書的「好」其實還是相對於大眾來說的,因為一本連大部分人都覺得難讀且無價值的書是不能排到好書一列的。我相信除了我以外,肯定還會有人覺得[如何閱讀一本書]很爛,但並不妨礙這本書確實經典的事實(對大部分人而言)。

倘使真的看不懂一本好書,也許它於你而言本來就是一本爛書。


或許是經歷或見識還不足。可以看看書評~或者就少看些,其他時間多和哥們出去玩玩~~


書有很多種,如果是為了傳播知識解決問題,讓讀者看不懂的書,本身就不能算好書

「好書"有很多陷阱,一是受眾不適合。

比如有本書叫《從優秀到卓越》(美國90年代的暢銷寫),很多人都買來讀。作者在開頭就闡述了什麼是優秀什麼是卓越。優秀是上市公司,卓越是上市後市值增長速度超過大盤指數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公司。書中有大量案例,對比優秀公司與卓越公司。按照作者的闡述,本書受眾應該是已經上市的企業的高管/董事。你不是它的受眾,看了一點用都沒有。舉個栗子,裡面提出了五級經理人概念。這些概念,房貸都沒還完的苦逼小經理,看了能理解么?

這種陷阱的迷惑性最強。假設喬丹寫本書,毫無保留地告訴你後仰跳投的秘訣。你看得懂么?我可以確定的說非專業運動員看不懂,專業運動員看懂了也學不了。

道理很簡單,非專業運動員,沒有多年專業籃球的體驗,理解不到喬丹的選擇。專業運動員能理解,但是做不到,因為你的身體條件不可能100%跟喬丹匹配,另外多年訓練養成的跳投習慣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這種書,對某些人來可能算好書,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就不能算好書。

二,文化差異。

最典型的案例是《定位》。此書是市場營銷和廣告領域的經典著作。但是全書中講了大量讓中國讀者看不懂的案例。比如,A啤酒和B啤酒營銷策略。這兩個牌子只在美國賣,中國人壓根沒聽過,自然看得暈乎乎。

三,還有相當數量的雞湯偽書。

那些強調「單一元素導致成功」的書,都屬於這種。賣氣場的告訴你,這是美國總統的成功秘訣,只要有氣場就能成功。賣美容的告訴你,你的容貌價值XXX萬,只要會化妝打扮就能成功。然後,書裡面的內容各種煽動,你看了以後第一感覺這書挺好,但是睡一覺第二天醒來回憶,這本書到底講的是啥?又朦朦朧朧。

這些書寫的目的就是不讓你看懂,你要是看懂了,他們就賺不著錢了!他們就是讓你覺得有點道理,但是看不懂,於是再買一本試試。要是你懂了,還會買下一本?

最後一個問題,為啥有人會推薦一些「讀不懂的好書」(特指非文學欣賞類)。

1,每個人讀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知識環境文化習慣性格等等)。張三能看懂的書,不一定適合李四。

中國人說草泥馬吃卧草,外國人會懂嗎?

A站上說比利和老司機,只去優酷土豆的人能理解么?

電競圈的人說「不要以為你贏了」,圈外人安知笑點何在?

(上面幾個梗,如果你好奇,可以自己百度)

2,推薦書不是為了讀懂,是為了提高逼格。

一個人明明看不懂某書,但是為顯示自己是個「光榮正確」的人,所以推薦某書。比如《從優秀到卓越》。我推薦這本書,那傢伙會覺得我是一個好學上進的人,至於那傢伙看不看得懂,管他呢。

3,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書,所以推薦半好不好的書。

比如《定位》,定位理論是很好的,但是《定位》這本書讓人讀起來很彆扭。假設我找不到能介紹定位理論同時又生動通俗的書,我就只能推薦《定位》了。

補充,文學欣賞類的書。有的也讀不懂,主要是因為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這種讀不懂的書,可以促使讀者去學習。

舉個栗子,如果你不了解拉美近代史,不了解軍人政府和民粹政府迭代而導致的動蕩,那麼你怎麼能讀懂《百年孤獨》呢?


推薦閱讀:

要上大學了,大家有什麼好書推薦?
推薦一些諷刺性的書或電影?
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是如何運作的?
關於茶葉、茶藝,有沒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書籍?
抗日戰爭中國士兵單兵裝備是什麼樣的?

TAG:閱讀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