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力損失一般都是高頻比低頻嚴重?
這和耳蝸的結構和功能有聯繫嗎?是否可以根據不同頻率的損傷情況某種程度上反推出可能致病的原因?求科普,謝謝!
人體各器官功能取決於其生理結構,高頻陡降性聽力損失最為常見主要與耳部各個解剖部位有關。
1、外耳的漏斗狀結構和彎曲「S」型耳道,此結構使得外界的聲學物理髮生了變化。如上圖所示,人類耳廓及耳道對不同頻率段的聲音增益變化可以看出:在頻率2kHz-4kHz範圍耳道對聲音增益最大。研究表明雜訊引起的聽力損失常常位於雜訊頻率之上的一倍頻率程處,工業雜訊位於低中頻範圍內相對恆定,外耳道自然共振峰為2kHz-4kHz,故最容易導致4kHz-6kHz頻率範圍內聽力損失。這也就是為什麼雜訊性耳聾起初聽力損失常常從4KHz左右開始,逐漸損害影響至更好頻率。
2、耳蝸螺旋狀結構
聲音從外耳道經聽骨鏈傳至內耳前庭窗,懸浮在耳蝸內的基底膜剪切運動引起其上的毛細胞電位變化,傳至大腦皮層感受聲音。
耳蝸結構類似蝸牛呈螺旋結構,約2.5圈-2.75圈。聲波在基底膜上的傳播方式,是按物理學中的行波原理進行的,亦即行波學說(travellingwavetheory)。基底膜的最大振幅部位與聲波的頻率有關,亦即每一種頻率的聲波在基底膜上不同位置有一相應的最大振幅部位:高頻聲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蝸底靠近前庭窗處,低頻最大振幅靠近蝸頂,中頻在中間部分發生共振。由此可知,聲音從高頻到低頻的傳播途徑均需底周基底膜的振動,即高頻段的基底膜相對容易疲勞。
同時耳蝸底周基底膜毛細胞含有比頂端毛細胞更低的抗氧化酶,故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等)耳毒性藥物出現的聽力損失都為陡降型聽力曲線。3、聽神經音頻分布聽神經分布與耳蝸基底膜螺旋結構一脈相承,感受低頻的神經位於中心,感受高頻的聽神經位於外周。外傷、缺血缺氧、皰疹病毒等理化環境的變化首先影響到高頻。
所談淺見,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一圖教你讀「懂」聽力疾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k3MzIyNQ==mid=204681018idx=1sn=89563324947e2337e66a5254199df633#rd
我個人屬於常年患者,以下只是我自己的不專業的想法1.看了一些資料,有說是因為耳蝸結構中主管高頻部分的區域比較脆弱,容易發生病變,但這個我不太清楚,總體我認為應該是高頻區域容易受到損傷。2.並不是根據一定的頻率的損傷情況就一定能夠確定病因,但可以作為部分原因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在4k頻率上也就是高頻段下降明顯,無用耳毒性藥物或耳病史,醫生可以根據你的其他情況推斷病因。比如長期處於噪音工作環境,就可能是屬於工傷的噪音性聽力損失。如果是青少年長期聽mp3,目前大多數醫生認為跟青少年高頻聽力損失有關(我個人認為長期聽mp3不能算病因,因為一般人不會把音量調到最大,而且以我身邊的情況來看這兩者並沒有特別的聯繫,只能確定長期耳機音量調最大聽mp3,和工作環境噪音類似造成聽力損失)我覺得損失的頻率可作為參考,但也無法就根據這個推斷病因。比如我是中低頻率聽力損失大,換了好幾個醫生,每個醫生說法都不太一樣…其實聽力損傷方面目前為止都還是一個不太深入的領域,具體的病因很難確定,除了較明顯的因為噪音、藥物、中耳炎等,如果是耳蝸或神經方面發生病變,光是還待證實的病因就有好幾個,像我的一個醫生就認為我是耳水不平衡,但其他醫生又診斷是神經的問題,都只能說是疑似。還是重點參考聽力損失伴隨的其他癥狀。無法確定具體原因,自然也很難開展治療,藥物基本就那麼幾種,而且都沒什麼療效,只能是靜養、調節身體。
聽力損失一般高頻比低頻損失要重,在言語學來講低頻是聲音的響度,高頻是清晰度的。耳蝸結構中主管高頻部分的區域比較脆弱,容易發生病變,所以高頻容易損傷
因為高頻損失主要是,耳蝸內蝸低部的聽毛細胞受損。這個部位的聽毛細胞非常容易受到噪音藥物等的侵害。不知不覺中就聽力就損傷了。
這個取決於耳蝸的構造蝸底負責高頻比較容易損傷
@仔牧的回答很好,完全同意。
聽力損失可以是進行性或波動性,可累及單耳或雙耳,如為雙耳其聽力損失大多不對稱。聽力圖可有多種:低頻型、高頻型、平坦型;但是以低頻型為最多,呈上升型聽力曲線。與聽神經病不一樣的是:多發生於女性患者,聽力學特徵:ABR的V波多可以引出,同時結合言語測聽,可以發現最大言語識別率與純音聽閾無不成比例下降的表現。要注意與聽神經病鑒別。聽神經病也表現出類似的「上升型」聽力曲線圖;但與之不同的是,聽神經病患者,言語識別率較差,同時ABR各波未見分化,或V分化不清。
推薦閱讀:
※為什麼重度耳聾患者不植入人工耳蝸?
※衡陽哪裡可以免費檢查聽力?
※到底是什麼導致吳克群失聰?
※當你發覺自己患輕微耳聾會第一時間告訴父母還是獨自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