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式「感恩教育」?

今天看到一篇發布在《看客》上的文章。近年來,感恩教育性質的講座不斷出現在校園。演講者拿著麥克風對被組織的學生髮號施令,呼喊口號鞠躬下跪,以煽情性的語言刺激學生,催化「感動」,打造全場齊哭的「道德奇觀」。對於這樣的演講者、演講公司、演講形式應該如何評價?

將問題拓展開來看,近年來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所謂成功學演講及培訓公司,多以煽動性質的形式引起聽者的感情共鳴試圖快速獲得成效,這樣的演講者、演講公司、演講形式應該如何評價?


中國教育誤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研究問題,只研究主義

比如為什麼小孩子不聽領導的話,不好好學習呢

是因為覺悟不夠

所以我們小時候就變成了共產主義接班人了

當然,現在不流行什麼共產主義等真理標準大討論了

所以就開始講這種感恩等易於操作的理念

================================================

但是,舉個最簡單的問題

孩子和父母爭吵,是因為孩子不感恩父母么?其實未必

真實的原因是孩子和父母在這件事情上的觀點不同

因此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教會孩子如何與父母討論問題

而不是空洞的感恩

如果孩子完全接受了感恩的理論

那麼孩子不同意父母觀點卻接受了這種觀點

親子關係會好到哪裡去呢?

================================================

所以這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法子

那為什麼能流行呢

原因也很簡單,不涉及具體問題

孩子肯定天生感謝父母的,在沒有具體衝突的情境下

自然傾向於釋放善意(還有一個是當時氣氛)

而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比較含蓄(特別是傳統中國)

父母看到這個,自然也會感動

學校或者機構也會賺取不少的銀子

自然大家都會心滿意足

===============================================

但是核心的問題沒有解決

親子之間每天都會面對大量的衝突,

這種衝突是不可能依靠感恩這種原則來解決的

該離家出走的小孩還會離家出走

當然這時候大家會說

不是感恩教育無效,而是感恩教育做的還不夠

================================================

大而言之,這種道德教育其實還有一個反效果

就是照成很多人對自己要求低,對別人要求高的情景

當一個社會比他被教育的社會價值觀不同時

能導致與先前社會化過程不一致的新價值觀和行為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出生在紅彤彤社會的老頭老太太沒人敢扶的現象

================================================

所以還是胡適先生說的對

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

這也是中國教育的出路


首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看起來這種感恩教育「效果不錯」?

人有應激反應,是針對引起強烈情緒的情境做出的快速反應,這往往會留下深刻印象,類似於「911」事件發生的時候很多人都對自己當時做什麼影響深刻。大多數中國人對汶川地震當時自己做什麼事情也記憶地很清晰。

而這種刺激未進入大腦皮層,屬於「非理性思考」,是人類的求生本能,所以在此過程中,會集中所有注意力和感知器官。

所以我們看到似乎「效果不錯」,其實是利用人的思維本能。這樣的教育效果怎麼樣呢?

首先,應激反應只能增強記憶,也就是說,我們會清楚記得當時發生了什麼,但如果事後不進行總結反思,對信息進行精細加工,形成完善迴路,那麼對於學習者的教育作用其實並不大。

其次,這樣利用應激反應,通過各種腎上激素分泌促進情緒和記憶的生理反應,如果頻率較多,會起到反作用。

最後,不得不佩服這種「感恩教育」的創始人,對於教學情境、學習共同體、神經科學等理論有極為深刻的認識,如果能合理用在教學中,相信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個過於強調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為無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平等的關係—— ——黑格爾


作為一個親身體驗過幾次的教師,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很有興趣。事實上我在兩三年前在新浪博客上寫過一篇有關「感恩教育」的文章。先把它貼上來給大家看看吧。末尾再加上我針對這個問題的詳細回復。

註明:文章的寫作原因是當時新聞熱點「孝德課」,這裡的「孝德」實際上就是感恩教育。只是換了個好聽的稱呼而已。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把「感恩=孝德」。我就不作更改了。(我們在校園裡稱呼的也是感恩教育)

另外必須再註:感恩教育的進行方式應該有很多種。本人所說的,只是自己見到的經歷的,不能以此代表全國。所以請大家在這個前提下看待我的回答,不要苛求我文字中必須包含所有的感恩教育方式。

引用舊文如下:

最近微博上流傳一則新聞,說雲陽縣普安鄉小學校舉辦了一場「孝德課」,課堂上一個扎馬尾辮的小女生連喊九遍「爸爸我錯了,請你原諒我……」然後當著老師和同學們的面跪在父親面前道歉……

新聞一出,很出乎意料,大多數人都持反對的評擊態度。各種質疑的意見層出不窮,且幾乎很難見到讚賞者。

作為一名親身經歷過類似課程,並旁觀過兩次「孝德課」的教育工作者,我對這種現象異常疑惑與沉重。

中國自古的教育觀為人觀就講究「孝」與「德」,哪怕是21世紀的今天也不例外。可為何當「孝德課」真正走入學校的時候,質疑反對聲又如此激烈洶湧?

反對者們真的經歷過「孝德課」嗎?他們根據新聞描述得來的信息,會不會誤導他們的思維呢?

我不敢說遍熟所有「孝德課」的學習內容,只想結合自己親身的經歷,來釋一釋上面的問題。

說實話,當我個人第一次經歷「孝德課」的時候,內心也有些反感和困惑。中國人的親孝感情也好,為人處世也罷,一貫是低調內斂不張揚的。由此我對「孝德」的教育方式總覺得應該是潛移默化。

孝德當作一門專業的課程來講?會不會跟報告會一樣?誇誇空談,乃至作秀演戲?

學校課程中從來沒有哪門課專門教授「孝」與「德」,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也不會很仔細的去和孩子談孝德。固有的觀念習性使我對「孝德課」這種新東西有種天然的反感。

直到當這門課程真正開始,全校師生站在操場上,學生家長也陪列在旁的時候。我才漸漸發現我錯了。

上孝德課的不是學校聘請的專業教師,也許也不是一位國家認可的正式教師。我就稱他為主持人好了。

主持人有一個小小的團隊,帶著小舞台和音響設備。他的長相併不具有太多親和力,聲音也算不上有多麼好聽。但他的語言感染力相當非凡。

這是一個演講功底很驚人的主持人,你不會在他連貫的語言中聽到多少口誤。也看不到他在上課時有任何的稿件提示。他一講就是一兩個鐘頭,聲音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喜悅,時而悲憤,在不同的話題上他總能表現出適當的情緒流露。

這種演講是非常能打動人的,哪怕他的聽眾是一些七到十五歲的學生。

主持人演講時唯一的道具就是音樂。音樂是能觸及人靈魂的藝術。每個人都應該有過聽一段音樂突覺傷悲,甚至流淚的經歷。

他要利用的就是音樂這種奇特魅力。

講述故事時音樂如淌淌流水,講到傷痛時音樂激揚悲憤,講及哀愁時音樂低鳴婉轉……音樂就如主持人抑揚頓挫的音調,與他的演講配合的天衣無縫。

形容到這裡大家應該都能明白「孝德課」是一個什麼樣的氛圍。這裡沒有作秀,沒有忽悠,更沒有強迫和欺騙。有的只是一門大眾很難達到的演講技藝。

聽眾是學生、教師和家長。有未成年人,同樣也有成年人。更相同的是,所有人都會被這種演講所打動。

當然,我相信也會有一些本文的讀者,與我當時產生的念頭一致。

「這種演講很像保險和傳銷!」

因為他在利用人類的心理情感弱點達到一種「目的」。

用這種觀點來看待這門課程所用的「教學方法」,確實會生出更劇烈的反感情緒。

不過我那時並未有任何反感情緒。原因很簡單,這門課程在講「孝德」。中國人最看重的道德觀,為人觀!

這是善的傳授,非是有什麼惡的目的。

猶如軍隊所用的一種方式「殺人」。假如殺的是侵略者,相信所有人都會支持。但如果殺的是本國民眾,那便是一種邪惡。

方法並無對錯,有對錯的是將這方法如何去使用。

主持人就在利用人心理情感弱點的方法,對學生傳授「孝德」觀念。

他的敘述並無多少生硬的灌輸。多的是啟發誘導和鼓勵。

例如他講一個很感動人心的父子故事,講完後詢問學生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他了解不同家庭的家長們工作生存的艱辛,了解很多家長與孩子們之間的矛盾。他一開始就很懂孩子們的心,並且從孩子們的角度一點點頗析父母們的辛酸和苦難。

他幫助孩子們去同情父母,理解父母,最後去感謝父母。他給他們智慧和勇氣,讓他們大膽的承認錯誤和勇敢的去愛。

原諒我用這麼肉麻的詞來形容這門課程,實際上這門課程真的能做到這種肉麻的程度。

沒有作秀,沒有壓迫,沒有道德強制!

「孝德課」有的只是煽動人心的話語和音樂,以及主持人一步步幫助孩子們認清成人世界的一個過程。

也許描述到這裡有人又該反對了。孩子們不該是天真浪漫,自由自我的么。為什麼要加速他們的成長?

「懂事」就是成長。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孩子也必然要成長。我所謂的成人世界,只是成年人的「是非觀」、「道德觀」、「為人觀」。

也就是這門課程的名字「孝德」。

主持人並不直接的去談孝德,他通過孩子們的感動去引導,通過父子間的親情去確立。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標榜。

他鼓勵孩子們向善的方向改變,鼓勵孩子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愛。鼓勵孩子們建立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的一種「孝德」觀念。

當全場孩子都被觸動的時候,主持人偶爾會讓一些感觸最深的孩子上台,讓他們用行動去宣洩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這種選擇也沒有強迫性,全憑自願。而我幾次孝德課的觀察經歷發現,越是年齡小,沒有受到太多中國人固有的內斂感情觀束縛的孩子。越會在這種場合大膽的站出來。

他們大多哭泣,悔悟自己曾經做錯過的許多事使父母受到傷害。

這是由心而發的情緒。

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個鏡頭,是在主持人講完一個單親家庭的故事後。一位失去母親的孩子主動上台。她淚如泉湧的說著母親在意外逝世前一天,是如何和母親慪氣吵架。她又是多麼的感到愧疚。

那是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也許還不到十歲。她知道自己應該做的是什麼,不應該做的又是什麼。

孝德課沒有給她灌輸任何強制性的道德觀念,這門課程只是幫他們找出內心最深處的慾望。並且用這些慾望,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孝德思維。

也許這種教育方式依舊不能被所有人贊同,但我想這門課程不應該承受不公正的評擊。

尤其是當社會上屢屢出現不孝和無德之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他們在教育中最缺失的是什麼?

現在的評價:

一對一的針對題主的提問來吧。題主問演講者、演講公司、演講形式該如何評價。那麼:

演講者:

我認為是技藝高超的演講高手。他的演講已經脫離了普通教師的授課範疇。更像是政客們選舉拉票,或是某種活動激勵人心(正面的例子就是各種商業講座,負面的就是傳銷了)。

他極其熟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仔細研究過該以何種方式獲得他們的共鳴,引領他們思考……讓學生最終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他熟悉不同音樂對人產生的作用,知道如何調節渲染氣氛。他能在音樂的幫助下調動人們最深處的情緒!

他未必有多善良正義慈愛,也不見得有一顆悲憫育人的心。甚至他未必是一個正直的人,可能就是一個通過感恩教育演講技藝賺錢的人。感恩教育對他而言,更像一份工作。

演講公司:

我所見到的也許不能稱之為公司。因為多數就是三四人的一個小團隊。一輛車,一些音響設備,一個主力演講者,就構成了這麼一個團隊。

團隊非常商業化。目前沒見過完全慈善免費的。他們的演講一般要事先預約,收費是數千元不等。當然也許還有更高的。

除了演講費用,團隊偶爾也會要求學校提供食住。這是正常的。

但每個團隊都賣書,賣光碟。這是他們除了演講收費外另一個收入渠道。一般在演講結束後進行,賣的價格在五十到一百元左右。所見的幾次,賣書成績並不是特別好。(我們學校有一次為了避免家長反感,與小團隊談妥不能賣書。但演講費用要多出一些)

總的說,演講公司是迎合學校感恩教育的需求,出現的一個商業化機構。

演講形式:

如果用最貶低的評價,我仍認為像洗腦傳銷。

如果用善意的評價,這是利用學生的心理,激發他們向善的慾望。

最後公平的說:這是根據人的心理弱點,利用特殊的技藝,取得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理解,最終達到想要的目的的一種方式。主要還是激發,與教育的本質相同。

這種演講形式在沒有親身經歷全程的人看來,很容易斷章取義,產生反感情緒。在經歷了全程的人看來,會理解其中的善意。因為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被挖掘出來,應該是一個一步步緩慢的過程。讓人一點點接受才能適應。如果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每個人都會抗拒。

當然,這種演講形式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畢竟不是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但就我所見來說,大部分人還是被感動。前提是感恩教育足夠成功。

這種演講形式的效果是瞬時的,也是突出的。把人感動哭是一個正常現象(不光學生,老師也有哭的)。我沒見過鼓勵下跪的形式,但我覺得要學生用下跪形式感恩他們也做得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做法吧。

但感恩教育的效果持久性不怎麼樣。這與人的心理和學生的心理發育有關,所以(按我觀察)一般一周後,學生被激發出來的感恩之心與其他心態,就很微弱了。只有極少數人例外。

由於更像立即見效的「一味猛葯」,這種演講形式只能偶爾不能時常進行。否則任何人都會產生「抗藥性」,使其效果越來越微弱。也因此,它真正的效果只能見仁見智。我個人的評價是哪怕只能持續一周,也在學生心底埋下一顆種子。彌補了目前學校教育的不足,利還是有一些的。

嗯,題主還問「催化感動,打造全場齊哭的道德奇觀。」怎麼評價。

我的回答是,學生本來就要成長,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成長。什麼時候是催化,什麼時候不是催化呢?你很難定義。難道非要說十八歲懂感恩是正常,八歲懂感恩就是催化?

因此我認為「催化」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要說催化,我們的教育本身就在催化人成長!

按照正常概念來說,原本感恩教育應該在家庭、學校進行,社會也可以幫助。但我國目前這方面很缺失,哪怕是專門研究教育的學校在這方面也遠沒有入門。因此利用商業公司暫時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感恩教育,是一個可以理解的手段。

感恩教育本身也是向善之舉,無需去非議。

至於打造全場齊哭的道德奇觀,這真不是目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個結果。是被感動者,悔悟曾經錯誤,利用哭泣宣洩情緒。

我們特別傷心的時候可以哭,特別害怕的時候可以哭,為什麼被感動的時候不能哭?為什麼學生在理解父母艱辛,明白自己不懂事的時候不能哭?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我們人很多情緒是埋在內心深處的,很脆弱,不願意去面對,甚至想著去逃避。如果驟然把它暴露在你面前,哪怕是別人暴露,你也會反感。因為你內心下意識會保護自己。

而只有你全程經歷感恩教育,投入其中讓人一點點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把這情緒引導出來,你才不會反感,你才會慢慢去接受正視它。

舉個也許不恰當的例子:

A場景:小明考試考了0分,很傷心很丟臉。有一天父母在親戚面前直接把「我兒子考了0分」說出來,小明覺得特別屈辱。直接大哭。

B場景:小明考試考了0分,很傷心很丟臉。但有一天父母在親戚面前說:「我兒子讀書很努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全心學習。每天晚上回家都看三個小時書。累的我都心痛……他確實學習不太好,但這不怪他。都怪我們,天天就忙著工作,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輔導他。讓他落後於別人。這次他考試考了0分,可以說責任都在我們。都是我們不對,沒有幫助好他……」小明被感動的大哭。

同樣是大哭,這兩種哭是一樣的嘛?其實兩個場景都說了「考試考了0分」這句話。可是,如果旁觀者不把B場景全部話看完,就很容易誤解為A場景的狀態。認為父母刻意在親戚面前羞辱孩子,導致孩子大哭。

可事實上,B場景是用一個非常溫和的過程一步步引導出孩子對於自己考試失敗的認識的。這是一個每個人都能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絕不能片面的去看待某個場景、某句話去斷章取義。

我們所評價的感恩教育,也是類似如此。(例子如果舉的不恰當,請各位多包涵)


作為一個初二學生 在類似活動中沒有哭 反而覺得老師的邏輯很有問題 於是和好朋友在一旁討論 被班主任盯了好久 後來在班群上他們覺得175元的感恩爬牆活動很值 我表達自己認為老師的表述有邏輯錯誤 根本就不是什麼感恩 還放音樂 和洗腦似的的觀點 同學覺得我很陰暗…說我總是只能看到壞處~後來老師還在班會課上表示「有血有肉的人都會被感動」。突然覺得自己沒血沒肉了呢…哭完之後我們班的同學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別人的付出沒見過他們有感恩之心…哭的人就是懂感恩的嗎?【據說九年級爬感恩牆活動時還延遲了一會兒,因為音響壞了】


我始終認為感恩是天性,無需外界大力度的宣揚。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人提點一二便可。大力度宣感測恩教育之下,孩子可能漸漸麻木,家長更可能會用「感恩」壓制孩子。

舉個例子

有時和父親意見不和,針鋒相對,由唇槍舌劍演變成吵架。凡事有個是非對錯,吵架不可取,可此刻父親會這樣反駁:這就是你從小的感恩,從小看感恩書籍,學校感恩教育,你個白眼狼,我和你媽白養你這麼多年,一點人情味也沒有,真讓人討厭,養條狗也比你強……有的字眼更惡毒,而我也不是逆來順受的那種,愈吵愈烈……

沒推廣感恩教育之前,和父親一言不合,就被打,打得死去活來。推廣感恩教育後,我就是父親口中血統純正的白眼狼了。我的感恩在父親眼裡可能一文不值,可能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更可能他不會煽情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而是想以「感恩」激勵我。我超級討厭感恩的,我不是白眼狼。

父親可能真的被我氣壞了,這點我無力辯解。父親文化水平較高,我潛意識一直認為,我們的「唇槍舌劍」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斷尋求論證來證明各自觀點,而不是毫無徵兆變成二人愈演愈烈的人身攻擊。事後根本無法討論原始的是非對錯。而父親總是以我的不順從作為「不懂感恩」狠狠訓斥我,而我只是想弄清事情的對錯。

說實話,我恨透了過於頻繁的大力度的感恩教育。我懂感恩,知感恩,會感恩。小時候給爸端水洗腳,擼起袖子剛要蹲下,父親罵我滾。

父親是愛我的,只是方式令我難以接受。

在家這幾天,父親數次要求我看某一標題似乎是「四歲孩子在家做飯」的新聞。我執意不看。父親對此非常反感。我很抱歉我的感恩踐行甚少。我不想從小就和別人比較,讓我一個成年人去和四歲的孩子比較。我對自己的四歲儼然沒有記憶。而四歲做飯這件事上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家庭環境年代完全不同,然而父親想要表達或強調什麼,歸根結底就是我不懂感恩罷了。我是個正常的成年人,有自己最基本的判斷。

如果父親繼續以我不懂感恩來反駁我壓制我誤解我,不肯看清是非對錯(包括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我想說,感恩教育幾近毀了我和父親。

其實和父親關係好的時候好的不要不要的,壞的時候像仇人。他望女成鳳只是不善表達,怕我的一點點過失會毀掉未來。怕我不會操持家務,不溫柔體貼,沒有文化,不聽取長輩意見,怕我一意孤行……

他的寬鬆和嚴厲像是天和地,二十年來我時而被捧上天時而像是被人鄙棄的流浪狗……

總之,我討厭我成長過程中大張旗鼓的「感恩教育」。

補充一點,如果父母為關心孩子學習,而不讓孩子做家務,久而久之,當有一天,家長要求孩子做家務而被拒絕時,家長是沒有權利以感恩要挾孩子去聽話的。

而且不做家務不知幫父母承擔一定責任的人是冷血的。俗話說就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不能深刻地將親情融入到血液中,與其他人的交往也是表面的。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我僅僅從很功利的角度來說,中間的兩個人作為一個企業里創造盈利價值的員工,無疑是成功的。至於第一張圖和第三張圖裡的,都是長腳的鈔票!

我想問下萬能的知友,這種搞感恩培訓的公司收入怎樣,好賺嗎?


其實今天,語文課課間老師放了某「感恩演講」的視頻,愣了一下,摘下眼鏡剛想作勢趴下來休息吧,剛好聽見了開頭幾句:

「同學們 你們知道你們的爸爸媽媽的生日嗎?」

「知道。」

「那你們知道你們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做什麼嗎?」

「知道。」

「同學們 你們不知道。」

.....

我漸漸忍不住了, 深吸一口氣,站起來對旁邊的女同學說:「昨天你問了我什麼是【道德綁架】,現在我想告訴你這就叫【綁架】 ,思想綁架。」

後來去完衛生間回來,看見她也趴下來休息了。

上課了,要把這個視頻看完。

於是我只能看著課本,盡量不看見大屏幕,不能做到心遠地自偏,耳邊仍是種種煽情,於是想著聽後才能總結利弊家,不能早下結論.....

中間繪聲繪色大篇幅大概講述了一個貧苦學子和單身母親相依為命,終考上清華大學,母親為供兒子讀書,在北京開始了清潔工的工作...的故事。

故事的真偽性,作為一個普通高中生我還是不能全然信服,尤其是在這種隱藏有某種要強行利用聽者情感弱點或其他意圖的演講,說實話,這時我對我一直尊敬的老師是失望的。背景音樂有歌手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等等,佩服「演講家」的情感渲染能力。

視頻里抽泣的,大哭的,大聲跟著台上的「演講家」一遍遍大喊「爸爸媽媽辛苦了」「爸爸媽媽我一定好好學習」的同學們大多是小學生,在我驚嘆這種傳銷式思想綁架的演講已經低齡化到如此地步,一邊想著這樣的結果大概也是學校和家長們樂見其成的一面了。

想和語文老師進行一個溝通,也許他只是想讓我們學習這種演講能力。


我有個疑惑,人們常說要有感恩之心,感恩源於認同,我認同一個人對我的好,我記在心裡,發自內心的認同他;但是如果這個人對我做了一件好事,卻又對我做了很多件壞事,那我也感恩和認同他對我做的這些壞事帶給我的啟發,雖然給我的心理造成很大傷害。那問題就是,最後這個人在我的心裡,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七八年前的時候這種演講曾在一個星期內連續聽了兩次,對於我這個淚點本來就特別低的人,哪怕提前作了心理準備,還是兩次淚流滿面。就像是前面一些回答,這種演講裡面沒有一些容易引起人心理排斥的說教式的話語,而是用一個個故事試圖引起聽者的心裡共鳴,配以適合的音樂輔助。

總有那麼一些話題特別容易觸動人心弦,譬如生老病死、別離。就像是去送別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許不會覺得特別美好,而在機場/火車站分別的那一刻卻格外心傷,哪怕是過些時候還會回來的朋友,但回去後很快就會轉入有點不同新的生活。而這種感恩教育演講就通過講述一個個故事,把人反覆帶入到類似機場/火車站分別到那一刻,觸動人心底最敏感的神經。所有人都哭得稀里嘩啦,但與其說是感動,不如說是心傷,而且是一種刻意製造的心傷。音樂也十分關鍵,類似於恐怖片關了聲音就一點都不嚇人了。演講者講著一個個畫面豐富飽滿的故事,配以動情的音樂,真是騙得眼淚無數。

至於說這種感恩教育有沒有用,就我自己而言,當時光顧著心傷感動了,聽了兩遍都不記得講了些什麼,不然記下來練習練習說不定哪天也可以靠這個出來賺錢呢:P至於一起聽的其他人,似乎也都如送別朋友後很快進入新生活一樣,甚至沒有一次有任何人有興趣談起聽過的感恩教育演講。


不得不承認講師的口才,不去《我是歌手》浪費了。


之前有一次這樣的活動,簡而言之,大型簽售會。一個衣冠不整齊的、據說是北京某學院的大教授主持演講。

上半身襯衫,下半身褲皮帶向前松垮,讓人看了特別不適應。給我們講了羅里吧嗦一堆,一下抱,一下哭。

還有一個,他讓一些家長上台跟學生一起感恩(biao yan)。在跟家長對話結束後,那位家長抬起手想要握手來結束表演,這位感恩學者卻毫不理會。

問同學,同學說是因為他太緊張了。

好奇了,一個多麼偉大的教育學家,主持過多少演講?信都不信好吧?

重頭戲來了,一堆人搬了一堆箱子,裝著一些書,美其名曰「傳遞感恩 點燃夢想」,船到橋頭自然直,一些上當的家長買了這本書,一本50人民幣。本來不想讓我媽買,但沒來得及說,不小心給這位感恩學者在飯桌上添了一道菜,後來讓我去要簽名,我沒去要,看不起。

書的內容,全部全是小故事,跟愛的教育差不多,說不定還比不上。

高一的學生看這玩意有什麼意義?!我們自己感恩家長用你bb么?人生的導師?我呸!


推薦閱讀:

警察真的能破案嗎?
如何看待新聞「法國留學生電單車被盜,昆明警方24小時內追回」?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在中文裡面夾雜英文?
如何對付電影院後排踢你椅子的人?
你上大學是為了什麼?

TAG:教育 | 教育技術 | 社會現象 | 教育培訓 | 教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