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紫砂壺泡茶真的比別的茶具泡出來的茶更有味道嗎?
紫砂壺的一個重要優點據說是存味兒,但便都是清香鐵觀音,風格也不一樣,品嘗一種的時候,也怕串上另一種味兒。
保持一貫的廢話習慣,關於問題的直接解答,一般都在最後o(╯□╰)o
本問題的討論以紫砂壺是「真紫砂」為前提,也就是說,泥料、工法、窯火均採用紫砂壺正統工藝——電窯燒造、多遍進窯的垃圾貨,或者說現在坊間流傳的絕大多數所謂「全手壺」、「精品壺」不在此討論之列。
紫砂壺能否提升茶品質量?能——前提是要有一個比對的標準。一般而言,這種討論的比對標的是瓷蓋碗或是玻璃杯之類的沖泡用具。
茶葉品評自有其標準,茶具亦當如是。以我個人的價值取向,評價茶具的各項指標之中,發茶性(茶具表現茶品品質的能力)永遠應該是第一位的,至於美觀、升值云云都應是滿足其作為實用器具這一基本屬性之後才有討論空間。以我個人的龜毛標準,市面上許多高價茶具(包含但不限於某些紫砂壺)根本就沒有資格叫「茶具」。
茶湯品質是由茶品品質、茶具性能、沖泡用水、環境天氣、沖泡者技術實力與狀態發揮等多種因素複合而成。若將其它因素固化為常數,那麼
茶湯質量=茶品品質*茶具發茶性
茶具的發茶性,若以某性能居中的茶具作為標尺(比如瓷蓋碗),那麼優質茶具應該能夠提供「>1」的發茶性指數。
若將茶品品質的極端優質表現(即涉及茶湯品質的所有參數均完美表現)設為常數,那麼茶具發茶性指數則是在(0,1)區間之內,茶具發出性越佳,發茶性指數越趨近於1。這裡所謂發茶性指數,是對茶具泡茶性能的定性而非定量描述。我們可以通過對沖評價兩個茶具之間的發茶性高下,卻無法將某個茶具的發茶性指數定量。本不想補這一段,沒想到咱國家平均文化程度如此低下,只好如此o(╯□╰)o
紫砂壺的發茶性,應系由其微觀的鱗片結構帶來的雙氣孔結構所致。紫砂原料在正確的製作和燒造之下,成品壺具的雙氣孔結構可以保證適當的保溫性與透氣性。
關於保溫性,更準確的說是茶具的溫度變化曲線。與之相比,瓷器和玻璃茶具的溫度變化曲線無疑過於「陡峭」。這種性能上的差異在茶品沖泡上會有所體現——前提是正確的選擇與使用壺具。
關於透氣性,確保了茶葉在沖泡時還能保有一定「呼吸」的空間。茶葉沖泡,並不是一味的「悶」就可以的——當然,這對於只會看析出物數據的「誦經派」而言是無法理解的o(╯□╰)o
紫砂壺的上述性能,從微觀上,決定了茶葉不同的內含物質在茶湯中析出的速率、比率甚至其它區別,最終在茶湯品質上得以綜合呈現。正確選擇和使用紫砂壺,可以使茶品具有更為均衡優異的表現。茶品的湯感、韻味等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善(相對而言)。
同是中國名陶,廣西坭興陶、雲南建水紫陶等在發茶性上就遠不如紫砂壺的表現。究其原因,或許是因其原料和工藝結合後的成品品質不如紫砂壺。材質是先天,工藝是後天。比如建水紫陶的無釉磨光就破壞了茶具的透氣性——若比較工藝精緻程度與藝術性,其它陶器相比紫砂,工藝之粗劣更是不可以道里計。
所謂紫砂壺的「存味兒」,即是由其造成能夠吸收香氣的微觀雙氣孔結構所致。也就是說它是從屬於紫砂壺透氣性下的「子性能」。這實際上對於泡茶而言並不能算是絕對優點——總有屌絲忽悠茶壺養久了不加茶葉光注水也能有茶香,可是,您都混到這份兒上還喝啥子茶葉啊o(╯□╰)o
紫砂壺的吸味,實際上並沒有香味異味之區分,所以在沖泡某些有一定雜味的茶品(比如經年倉儲的老茶)時,這種性能可以表達為優點——吸收雜味。若是新紫砂壺或是一直衝泡其它茶品的紫砂壺,用來沖泡高香茶類(如烏龍茶類)時,會因為吸香或異味干擾(所有不同於沖泡茶品香氣類型的氣味都可視為異味)降低茶品表現。對此唯有通過長時間的泡養,將茶壺的氣孔用選取茶品的氣味填充(或是替換),才能將茶品品質進行無失真的表達。此時的「養壺」,可以視作一種磨合的過程。
對於烏龍茶這類高香茶品,不同品種(包含大品種下的小品種)都有著香氣類型上的差異。對於品飲此類茶品的方家而言這種差異是無法忽視的,那麼因此也就有了所謂「一壺事一茶」的說法。但是進入這個討論範疇的前提是您得是「方家」。若品茶水準沒有達到一定段位,或是對於茶品品質細節沒有過於嚴苛的要求,那麼大可將茶品與壺品的對應適當放寬。一把壺品沖泡某種茶品的一大類香型即可。
至於其它不以香氣為尚的茶品,比如普洱茶、白茶等,更是可以將範圍放寬。比如普洱茶,只要根據生熟、新舊、倉儲等劃分幾個大類,再選取性能與之對應的壺品即可。
關於壺品的選擇,不要執著於壺販子杜撰出的各種可能連顧景舟都沒聽說過的泥料品種。選擇壺品,只要針對泥料的密度高低和壺品燒結度的高低,劃分出大致上的四個範圍,茶品依據茶性對號入座即可。~~~話說還真有壺販子上門認領了(^o^)/~
進一步的還可以考量壺品的其它指標:
大小——茶品沖泡有所謂「茶水比」的指標。當茶具容積在一定範圍內,茶水比是呈現線性關係,即根據茶具容積乘以茶水比來確定投茶量。但當茶具容積過大或過小時,既有的茶水比例失效,比如容積過大時,茶壺出湯時間會不成比例的增加,實質上延長了茶葉的浸泡時間,同時茶壺溫度變化曲線、透氣性等等也都會呈現非線性變化。而茶具過小還會打來茶葉條索無法徹底伸展,造成茶質析出不暢等問題。因此市面上各種乖張的大壺和微型壺根本不適合用來泡茶。偏偏這些貨色,特別是大壺,是現在宜興的所謂工手們最愛的類型——實質上降低難度,同時容易受到人傻錢多的土豪的垂青o(╯□╰)o厚度——當泥料和燒結度相同時,壺壁薄厚會帶來溫度變化曲線的改變。
壺型——此處並非是指茶壺的各種花俏的外在造型。壺型主要是指茶壺內部空間形狀、壺嘴造型等細節(實際上也包含了大小)。這些細節會產生諸如熱水在壺內的動線、茶壺出湯速度與流暢度等差異。比如在品飲中總結的經驗數據,方壺在製作方面難度高於圓器,但其泡茶性能,特別是湯感表現上遜色於圓器,這應是熱水在茶壺內動線差異造成的。
最後補槍,基於知乎中一定漂浮著的各色苦大仇深的「冰紅茶」級別的茶葉「愛好」者,與其您糾結我的答案是玄學還是怪力亂神,不如好好想想今晚的速食麵是加滷蛋還是火腿腸,才是人生正理o(╯□╰)o
另,能夠被業界利益相關者噴,這樣的答案才算完滿啊~(^o^)/~,所謂「求廷杖」的自證心理,或許應該就是這樣了吧。沒有那麼玄乎,但的確味道更厚。
一、紫砂壺透氣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泡茶仍得原味。
二、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長物志》說它"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紫砂壺(陶)介於陶和瓷之 間,屬於半燒結精細陶器,它既有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透氣率。
三、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箋》中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陽羨茗壺系》說:"壺經久用,滌拭口加,自發暗然之光,入可見鑒。"。
四、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壺內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這與紫砂壺胎質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有位答主一提到紫砂,就要論「發茶性」云云。說什麼一次燒成的紫砂發茶性好,多遍進窯(二、三次燒制)的壺發茶性差。
「發茶性」是一個極其主觀、極其可笑、極其莫名其妙的詞兒。承認了這個「發茶性」的存在,就等於承認了蓋碗泡的茶不如紫砂好喝(哪怕僅僅針對某一類特殊的茶)、承認了陶瓷壺泡的茶不如紫砂好喝,金屬壺(在古代曾廣泛使用,主要材質是銀和錫)泡的茶不如紫砂好喝。
這不是扯的嘛。幾乎去任何一個茶廠進貨,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的茶廠,廠長給上陣泡茶,都是用一二十塊錢一個的普通德化蓋碗,擺開一長溜,招待十六方。這至少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紫砂並不能讓茶湯變得更好喝,否則廠長們早改用紫砂壺了。有人說,蓋碗泡茶表現比較客觀,丁是丁卯是卯,這話或許沒錯,但哪位廠長不是希望自己的茶表現更好,而是追求「客觀表現」一款茶啊?除非腦子進了洗茶水了。
說明的第二個問題呢,就是茶湯的表現和茶具的價格基本無關,當然一些歪門邪道的劣質低溫粗陶彩釉之類的東西對茶湯表現是有很大影響(例如XX堂),但凡是正路子的陶瓷器具,無論是二十的還是兩萬的,泡茶表現基本沒有區別。也就是說,從純實用的角度而言,二十塊錢一個的德化白蓋碗,泡茶足夠用了。
紫砂的藝術性在這裡就不多扯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既然紫砂在泡茶性能方面並無突出之處,那為什麼要買紫砂壺?
很簡單,除非你覺得一把壺美得打動了你,否則就不要買這玩意。
有一種思考角度是不是器形對茶聚香和釋放有更大影響呢?
會的,因為紫砂壺不能摔,泡茶時就會格外用心
推薦蓋碗泡茶,聞著杯蓋,那種茶香帶來的愉悅啊,多一重享受。
更喜歡用白瓷蓋碗泡茶,口感更好,此外,品茗杯更影響口感,更喜歡用白瓷斗笠杯,口感更好。
首先,紫砂壺是泥質的泡茶器具,裡面的細微顆粒縫隙會吸收茶葉的一些內涵物質,通俗的說就是吸收茶氣,並通過時間的積累不斷的滲透到壺身,讓紫砂壺更加的油潤、細膩。養紫砂壺最好一種茶,養一種壺,如果是專門泡武夷岩茶的千萬別拿去泡鐵觀音或者紅茶之類的,因為這些茶有本質性的區別。紫砂會吸茶氣,這樣就使得茶的滋味沒有像用白瓷蓋碗沖泡出來的滋味那麼原味,哪怕是養了好幾年的壺也是會掩蓋茶葉的本味的,所以評茶還是蓋碗的好。如果是日常喝茶,對於茶葉的味道並不是那麼吹毛求疵的話,紫砂壺也是一個好選擇,因為養紫砂壺不僅需要耐心還要靜心,一把好壺來之不易。
某位舉例說茶廠的廠長上陣泡茶都是用一二十塊錢一個的普通德化蓋碗,如此來論述紫砂壺泡茶不能讓茶湯表現更好,這種說法真是荒渺至極!紫砂壺因紫砂特有的透氣性,會吸收茶湯的氣味乃至湯汁,如果用紫砂壺給客人泡茶,即使是專茶專壺,也會因為紫砂壺的特性干擾到新茶的氣味和茶湯的品鑒;更何況是茶廠,那意味著會有幾種不同的茶,試想幾種茶,得準備幾把壺,這裡不是說茶廠老闆買不起,而是泡茶時折騰不起,即使是有個小妹在旁邊準備,也夠忙活吧!這個例子只能用來證明,紫砂壺因存在一定的氣透性,容易存味,所以在這種場合不是好的選擇。
紫砂壺能不能讓茶更有味道,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說更有味道吧,但是如蓋碗一樣,應該至少會更有韻味和情趣。
可能是我味蕾不敏感,沒覺得我老子的紫砂比我的蓋碗更有味道或許更多的是心裡作用吧但是紫砂確實泡茶久了色澤會很好看
一直覺得喝茶是一件矯情的事情。飲牛飲馬的喝法,不為解渴不為提神單純喝茶之人恐怕也不喜歡。
既然是矯情的事情,就把它按照矯情的方式做好。選擇茶具講究很多,材質是其中一種。泡茶之前,單是以熱水淋壺清洗之事,就先使飲茶之人有了飲茶之心。這種儀式感是很重要的,口感倒在其次。
不知題主有沒有發覺,紫砂壺之新舊、形態,也頗影響茶之口感。談不出科學依據,喝茶是很感性的事情,要感性地做,才解個中風韻。
畢竟喝茶不是靠舌頭的。
上周, 50年的紫砂壺摔了, 是我爸紀念文化大革命開始買的. 他感覺, 茶味沒有什麼變化. 供參考.
中國茶道的具體變現形式有三種: 一、煎煮茶通過一系列的器具,採用應和茶事的行為和形式,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煮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方式。 二、鬥茶
鬥茶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和水,通過相應地茶藝形式對比茶麵的湯花來品嘗以及鑒賞湯色來確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它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以色、香、味俱全為勝。
三、功夫茶它是以沖泡、聞香、品茗等形成的茶事。它講究品飲工夫,有自品和待客兩種,待客更為講究。相比中國的茶文化,紫砂壺的文化歷史相對較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古人多飲用餅茶和團茶,他們以煎煮茶為主,流傳數千年後才逐漸形成以葉茶為飲茶的主流局面。由於種種原因,從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起歷經150年,才在整個民族確立了葉茶為主的主流意識。。由於葉茶相對鮮嫩,適宜沖泡,大大簡化了煎煮茶的風俗。泡茶需要合適的工具,紫砂壺由此登上飲茶器具的舞台,逐漸成為「茶道」的主角,演繹了「茶文化」和「陶文化」中的「茗茶文化」。茶道的操作有很多不同的風格與特色,下面根據近現代最常見的、通俗的品茗形式,結合紫砂壺的使用,整理成「品茗十二式」。易於操作,利於養壺,可使茶葉中的主要成分由而外被壺體吸納,久而久之,會使紫砂壺產生自然的光亮。茶事之後,紫砂壺的放置期間也可以用手經常摩挲,其壺體的光澤會更加溫潤可愛。正所謂「壺經用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茶道包含內容甚多,非一種形式所能概括,還需結合生活方式,因時、因人、因所處環境而有所變化。泡茶建議用蓋碗泡。可以方便聞蓋香,看葉底。還有一個說法是蓋為天 碗為人 托為地。寓意天地人和。
有,親身體驗。。泡老白茶為例:之前用魔都自來水,口感,只能飲而已,換成礦泉水,純凈水,飄逸杯,蓋碗等泡出來,口感很好,用紫砂壺,自來水泡,就有滋有味很多。
真的。自己手邊有一款正山小種,一個人的時候拿瓷壺來泡,味道發酸,不忍下咽,喝了兩回之後,我便棄如敝屣。偶然一個機會,拿著這款紅茶找閨蜜去,閨蜜用紫砂壺泡出來效果居然驚人的好,一點都沒有酸味,很潤很滑,是我喜歡的紅茶味道。。。不過大概也許和人品和茶藝也是有關係的吧。
紫砂壺存味這一點,根據我親身實驗,是瞎說。(茶垢應該對人體是有害的)個人使用一把半手紫泥壺。只泡養紅茶。一把全手紫泥壺,只泡養生普。每次喝完茶都清洗,而且定期去除茶垢。半手壺已經用了三年,全手壺兩年。和我混泡的那些紫砂壺沒區別。
(可能用的時間還是太短,但是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
題主你好
紫砂壺在本人的拙見來看是存在逼香的功效的。但是留香存香這一種說法,應是紫砂壺商推銷的手段。
紫砂壺在燒制過程中,忌諱低溫燒制導致泥塊透氣性過強變成溢水壺。
同時也忌諱高溫燒制後,由於溫度過高造成壺的瓷化。
好的紫砂壺在透氣不透水的同時,也要求泥料正宗,忌諱相對也多,就不一一敘述了。
紫砂在泡茶時起到的作用是透氣防止茶葉被悶壞,同時也較蓋碗而言更容易把茶葉的香氣逼出來(淋壺這一過程中)
茶葉香氣四溢同時,也保證了茶湯不似蓋碗那樣想達到同樣香氣需要頂著些坐杯(茶湯沖泡過久)的風險
泡養出來的紫砂會產生光澤感,近似於啞光的亮澤,玩壺人所說的茶壺的回報就是這種泡養出的光澤感。
如果能留香,那這壺應該是瓷化紫砂壺,垢能留底下粘著,亦或者正常紫砂壺把茶葉的茶垢堆了一層又一層從來不洗的很多層老垢壺,這壺泡出來茶味也肯定不衛生,所以不要輕易聽信壺販子的這種說法。
一壺事一茶,我很推崇,但看著行囊和老婆便還是只用夠用的就好了。串香只要每次洗凈,不泡香精茶,完全不用擔心混著泡會怎麼樣。莫不是這天下茶類,光個烏龍基本款我就得買個20多把壺?那不都給壺商賺了去了。
題主問題中對於清香型鐵觀音這類本身香氣很高的茶葉沖泡。比較適合段泥製成的紫砂壺,簡單點來說就是顏色比較淺的紫砂(其實這種綠油油鐵觀音,建議少喝,性寒,敗脾胃。)發茶性,應該是準確的說法,從不同的方面都可以得到證明。不同的茶根據本身不同的品種、製造工藝、存放的時間不一定都適用於紫砂壺。一、我們從保溫方面來說說紫砂壺的雙球式結構在科學上已經得到了證實,也說明了保溫性和透氣性,保溫性就使壺內的水散熱慢,對一些需要高溫才可以釋出內質的茶葉來說,紫砂壺的發茶性要強於蓋碗。再來說說蓋碗,蓋碗是瓷器,瓷土的結構非常的緊密,陶瓷的緊密程度和製作方法有非常大的關係,另外陶瓷表面有釉水,越是高溫的釉,吸水率就會越低。水不會附著在釉層表面,易於清洗,這會導致蓋碗本身不會存味來影響下一泡茶。在保溫性方面,蓋碗明顯不如紫砂壺,厚薄對蓋碗的保溫就會有很大的影響。水溫會導致茶的味道產生不同。二、關於紫砂壺存味和吸味的問題雙球式結構的紫砂內部會有很多微小的氣孔,這些微小氣孔可以吸附水和氣味,在我們平常看來就是淋壺時,壺表面的水會被破開。而茶本身是具有茶油的,茶油會和水一起被壺吸附,這也就是養壺。
在壺的內部,也會有吸附水現象,對於茶湯來說,茶葉析出的內質的量不變,而水的量減少,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茶湯會更加的濃稠,
這一點普洱會比較明顯。而隨著使用壺泡同一類型的茶的增多,茶本身的茶油,也會跟著一起存在小氣孔中,隨著熱水的沖泡,會被釋放出來,進去入茶本身中,茶湯再次得到升華。而上面某位答主所說的為啥茶廠用蓋碗而不用壺,因為蓋碗不會受之前茶葉的影響,如果用壺沖泡,人家買回去發現味道不對,口碑就會越來越差。不知道這樣是否可以理解推薦閱讀:
※鐵觀音正味、拖酸、消青之間有什麼區別?
※誰能給解釋是黑烏龍茶是什麼茶?
※鐵觀音有哪些口味?
※鐵觀音的現狀是怎麼樣的?如今鐵觀音給大家的感覺是什麼?
※鐵觀音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