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語口語是不是一定要和英語母語者說話?

」Qoura原題如下「How do people develop oral English without communicating with native speakers?」 我的回答是當然要和native speakers多說話才好,因為oral嘛字面意思上就是要說,和native speaker們說當然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啦。然後English是native speaker們的語言嘛所以和他們多交流,多多益善。 但是有人評論說,要是硬是沒有那個條件怎麼辦呢?(頓時我也是凌亂了……還是自以為是欠考慮了啊) ——————以下是新增描述——— 實在抱歉啊……沒有表述清楚我的意思。其實這個問題不求確切答案,我只是想聽聽大家怎麼看。 要問提高口語必須要和native speaker交流嗎?答案肯定no,方法千千萬萬種而且畢竟不是所有人有這個條件。但是要鍛煉膽量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以及檢驗自己是否真材實料到隨機應變的程度,和native speaker交流是很有幫助的。 感謝奶爸的回答以及提高口語的方法!但私以為口語水平沒達到高級的水平也是可以和歪國任多講講話的嘛⊙﹏⊙ 還有感謝青格樂另開回答!很受用謝謝!


直接開個回答。 @惡魔的奶爸 我的回復在這裡,評論區看得太費勁。

問題是:提高英語口語卻不和native speaker們說話,可以嗎?

我的回答:當然可以。提高英語能力包括口語的道路很多條,不跟歪果仁說話不會死。

但是奶爸的回答我覺得很有問題,否定了和老外溝通的這一有效學習方法。

語言使用就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途徑,以此觀點著書立說的太多了,下面我給大家數數這方面的理論

數之前先說說Krashen的輸入假說,就是奶爸很愛提的i+1。輸入假說是80年代提出的,Krashen非常強調輸入的作用,i+1的意思就是在學習者現有水平上給予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這個理論也的確至今一直再被人引用,也至今有它的地位,因為從本質上來說,Krashen是喬姆斯基先天派的擁護者。但是,這個理論毛病也很多,就跟現在很多反對先天派的理由一樣。輸入?輸了就一定入了嗎?input 就intake了嗎?還有那個「可理解」,你怎麼定義可理解?你怎麼知道他理解了還是沒理解?

儘管如此,Krashen的i+1還是為很多語言學習者指明了一條路,我自己個人也受益良多,如果某一段時間多聽、多讀,明顯感覺自己「眼睛快了,耳朵靈了。」但問題是,閱讀、聽力從來不是中國人的難事兒,看看托福各種閱讀聽力滿分的情況就知道了。語言技能真正難得地方在於產出,也就是所謂的寫作和口語,產出的流利度、複雜度和準確度。任何一個方面都是橫亘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大難光。所以,輸入固然重要,輸出不可忽略。單純的輸入不會帶來自然而然的輸出。

下面開始數理論:

1. Micheal Long的互動假說(Interaction hypothesis),也是80s提出的

這是我舉得栗子:

歪果仁:我吃飯在西單。

中國人:哦,在西單吃飯啊。

歪果仁:嗯嗯,在西單吃飯。

歪果仁:窩昨天買了一個屁股。

中國人:?

歪果仁:窩昨天買了一個屁果。(同時比劃)

中國人:嗷嗷!你昨天買了一個蘋果。

歪果仁:對對,蘋果。

歪果仁(默念):蘋果...蘋果...蘋果...

在這個互動中,中國人做的事兒叫Recast(重鑄)。Long的觀點其實和Krashen的觀點本質上是一樣的,也強調輸入的作用,但是Long著眼於是不是真正的輸入了。解決了Krashen的輸入是不是真的入了的問題,因為你可以在互動中知道對方究竟知道不知道,而且學習者也可以在情景互動中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2. Swain的輸出假說

Swain認為只有學生被pushed to output才會有語言能力的提高,他也做了實證研究得出結論。

3.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

看名字大概也知道了,Vygotsky人的高級認知能力的獲得是從與社會互動中內化到個體心理的過程,而語言當然是高級認知活動。社會文化理論下面還有最近發展區理論(ZPD),和活動理論

關於ZPD理論

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接受幫助所獲得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看個圖吧

ZPD是不是和Krashen的「i+1」很像?但是最大的區別是ZPD是互動的。要實現水平的提高是需要另一個人給你搭架子的,就是圖中站在上面的的那個人。而活動理論就是指要在學習者最近發展區內的活動才是最有效的。

後面還有很多,比如Bahkin的對話理論,VanPatten的processing hypothesis這麼大的理論,我就這麼兩三句介紹,怕知乎上的學院派看不下去,就提個名字吧。這樣羅列這些,只是想說明,語言使用是語言習得的來源並不是拍腦袋憑感覺得出的,有實證研究,有定性也有定量的研究。總之,從互動有利於語言習得來說,與人用目的語溝通是有實證研究證明有益的,和native speaker溝通就更不用說了。

最後反駁奶爸的回復:

第一,語言接觸的輸入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出國你可以選擇到處隨便找老外朋友,國內想獲得這個條件很難,大部分人都是一周兩三次,去英語角或者培訓班找老外,這是一個

接觸native speaker的途徑難可以代表說和native speaker接觸就不好嗎?

第二,我說你抬杠不是貼標籤,而是你確實在抬杠呀

首先,你忽視了一個數量挺大的群體:出了國,但是英文仍然不太好的人,這些人應該要考慮進去吧?

出了國英文還不好的是因為他們扎堆兒中國群體,很簡單,沒有接觸到native speaker啊

其次,你說的這句就真的是抬杠了

「一個其他條件都很差的人群身上和另一群其他條件都很優秀的人的另一種學習效應相比」,因為我前提說的很清楚,一所學校,同一個專業,智商基礎都差不多的人群,但是畢業時候,水平好的都是認真學習閱讀量大的,而不是整天跟外教瞎搭訕的,我的立論條件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對這種教學法我覺得算是很fair的了——這個現象念過英文系的人應該都會有體會

這怎麼是抬杠呢?這在我們學術圈被稱為學術討論:)

你說得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專業等等都不能嚴格說是變數被控制,而是你說得「認真」,換個說法也就是時間量,認真閱讀量大的同學一周學50個小時,和老外溝通的一周5小時,能比嗎?一周跟著有道口語大師狂練50個小時的就一定比跟一個老美狂說50個小時的有效嗎?不見得,咱們控制一下變數,可以做個實驗。

最後,你說的:

如果你說得那種找老外套近乎的人,如果他不找老外溝通,也許口語更差。那些找老外溝通聊天的人你說他們沒進步,那是從哪個方面考察的?也許人家在美國和可生活無障礙呢,各種俚語笑話都明白的呢

用或許這個就不嚴謹了,因為我提到了我身邊見到的例證,而你提供的自己的猜測,當然這個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說的「不找老外溝通,也許口語更差」,這個立論本身是錯誤的

每個人都說外語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是如何判斷這個方法適合自己還是不適合自己,其實這個標準是四海皆準人人通用的,Krashen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輸入理論和i+1理論,但凡我見過愛和老外溝通(國內),一般都是口語水平很差,他們現在的i水平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們採用這種辦法,應該老老實實埋頭好好練習打好基礎,而採用這種交流法,對他們本身的輸入效果也有限(正如你第一個回復說的,有效,但有限),不足以達到特別好的水準,甚至很多時候都在做著無效輸入

「但凡我見過愛和老外溝通(國內),一般都是口語水平很差」----------這是你見過的大哥!我也可以說我見過和老美打成一片的,我了個大去!全部都是英語大牛!

還有,我說得「不找老外溝通,也許口語更差」不是一個立論,而是我為了支持我的「學習效應要通過控制變數來考察」而舉的一個例子。關於Krashen輸入的問題,我已經在前面回答了。

真正能成立的應該是,不找老外溝通,採用別的辦法,對於這部分人來說,口語肯定會更好些

尤其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我沒有說口語交際是徹底無用的辦法,我強調的是:

實施條件

成本

推廣的可能性

這是最大的實際性,光是從這三點出發,口語交際就不具備可實施性,別的什麼觀察考察其實都不用考慮了

這點我部分同意,找不到native speaker還說個毛線啊,我們討論的問題不是「和native speaker溝通有效還是無效嗎?」


提高英語口語根本用不著native speaker。背課文,背電影電視劇台詞,到熟練程度就行。

你跟native speaker 講話又怎麼樣,你會的還是會,不會的還是不會,除非那個人懂教育學認知學,會教你,給你反饋,但大多數人根本不會,你講錯了人家也不會糾正你。你沒聽懂人家也不知道。還不如背課文背台詞可以重複聽重複跟著讀,背。

只有在你語言水平已經能個母語人士交流的差不多的情況下,和母語人士交流,才對口語更有幫助。這時候你才能感受到細微的差別,你沒聽懂你知道怎麼問,人家給你解釋你也容易懂。


我導師是1962年的大學生,他當時念的就是英語專業。

1962年的中國,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要有外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學習條件極其簡陋,很多國外的書刊都有嚴格限制,VOA等語音資料就更不用說了,不可能。當時唯一的學習工具就是凌格風的英文,還要十幾個同學爭取時間去聽。

但是他們那幾屆的學生的英語都非常好,這個好,不僅包括口語表達地道,口音也很純正,英語水寫作也非常好。他們前後兩屆有好幾個同學留校,現在都已經退休。我有幸在他們退休前上過這一批大學生的課,他們的英語都非常好。

導師跟我們說過當時的情況,就是大家每個人都很投入學習,每天都花大量時間練習。當時的老師,沒有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天天到宿舍監督學生,拿個鏡子糾正口音,練習說話。上課用的材料也都是文學的材料,他們當時的文學修養都很好。維多利亞時代的很多作品在課上都做了精讀,他們可以信手捏來。

歸根結底,還是時間投入的問題。


可能沒用,也可能有用,效果的好壞和你自身的英語水平呈正相關:

1. 如果你自身的水平不夠,你可能根本無法分辨出誰是英語母語者。比如你如何分清楚英國人和奧地利人?羅馬尼亞人?塔吉克人?搞不好他們也是一個外語沒學好的二把刀呢?

2. 英語母語者的英語本身也參差不齊,出個語法錯誤不罕見,至於有口音的就更多了。想像一下如果一個英國人跟一個陝西農村的文盲學出來的漢語會好么?同樣的,英國也有類似「陝西農村的文盲」的人。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發音標準,辭彙豐富,語法準確,文采斐然的人通常都很忙,如果不是和你有什麼利益關係,通常不會有空長期陪你練習。

3. 英語母語者出於禮貌,通常不會糾正你語言中的錯誤,哪怕再明顯也不會。和老外打了十幾年交道,只見過一次有一個老外糾正我一個哥們的-ed的發音問題,其它時間裡:商務場合只要能聽明白就無所謂,私人場合聽不明白也無所謂。這樣的結果是你會不斷強化自己錯誤的地方。

4. 你要先具備起碼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如果水平差距太大,很可能老外冒了一串單詞而你只聽懂了"a"、"I"、"the"之類的詞,這樣的輸入對你來講就是無效輸入。類似於你多聽鳥叫並不能幫你多學會一些鳥語。

5. 聽不清。老外正常說話的時候會出現頻繁的連讀、弱化等,你確定你能聽准一個老外對一個新詞的發音然後重複出來?

6. 有些時候老外會好心給你解釋,可惜很有可能解釋了你也不懂。比如說老外來一句「Yesterday I found some cockroaches in my shoes, it"s disgusting!",然後看你一臉疑惑的表情,解釋一句「cockroaches, you know cockroaches? Those small insects which you can find in your kitchen.」你就懂了嗎?你會不會把它當成蒼蠅蚊子?

7. 缺乏重複:要記住新的東西,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重複。比如上面那句話,假定外國人好心給你解釋清楚了意思、拼寫、讀法。那麼你覺得外國人會跟你繼續「cockroach」長、「cockroach」短地重複幾十句么——如果這個人是專門研究這個的倒有可能。其它情況下你多半只會很快忘記了「cockroach」這個詞。

8. 信息過載的問題:你在和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蹦出你不知道的單詞,記住了後一個忘了前一個,你根本不可能全都記住。

9. 遷移性差:由於你通過交談學到的單詞短語往往並不具體(只能大概猜到是什麼意思),也並不系統(對於新單詞的各種搭配幾乎一無所知),所以你很難將新學到的單詞短語在其它場景中使用。

10. 缺乏連貫性:由於你不大可能每天找同一個老外聊天,你碰到的人會有各種各樣,他們的遣詞造句習慣各不相同,很有可能會讓你無所適從——比如你前天見到一個老外買茄子,他告訴你這個叫「aubergine」,第二天你碰到的老外卻告訴你應該叫「brinjal」,再過兩天又來個老外把這個叫「eggplant」的,你暈不暈?

11. 場景問題:能聊天的往往是非正式私人場合,如果換一個商務或者敏感場合,恐怕還會倒霉。比如有一天你聽一個老外私下說「I really hate those homosexuals",接著看你一臉迷惑跟你解釋道「homosexuals means those males having sex with males」。然後下次你真的碰到一個同性戀者,上去問他「Why do you prefer to be a homosexual?」的話,呃,祝你好運。

理想的利用跟母語者交流來提高外語的情況是:

你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對外國人基本的口音能分辨得比較清楚了,交談幾句就能知道對方所說的英語是否上檔次。然後針對某一個特定方面的內容和此人進行深入的交流,學會幾個重點的詞語的組合用法並不斷重複,回家之後再查字典和google進行補充,並不斷在日後的生活中找機會練習。

遺憾的是:這一點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可以。我就是這麼搞的。


可以的,我的方法是,自言自語,對沒錯就是自言自語。雖然聽上去很深井冰但是有幾次讓新加坡的native speaker以為我是美國人了哈哈哈。


題主,你看的太少,想的太多。

口語是輸出,有輸入才有輸出,你平心而論,你精讀過多少本書籍,背過多少單詞,刷過多少美劇(精聽)?

孩子,多輸入,我雖然英語自認為不好,但我也知道語言都是輸入堆出來的。等你輸入夠多,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擔心?


謝邀!

People can still practice by "talking" to the characters in films or TV dramas. However, it"s always better to talk to native speakers.


回答之前先介紹本人背景,我在18歲之前護照比我的臉都乾淨,從未踏出國門半步連港澳台都沒去過,但是到了加拿大很多剛認識我的人會問我:哎你是溫哥華/多倫多(兩大華人聚集區)的么?答主嘴上說不是其實心裡暗爽( ̄▽ ̄)

言歸正傳,native speaker絕對有用!(順便扯點別的)

很多人也問過我到底如何把口語學得很好的,我都是一個回答:練,就是練。第一選擇 native speaker,第二選擇 movies n music,第三選擇英語說的溜的國人。我其實很感謝我的父母高瞻遠矚,能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於是乎威逼利誘我去練口語,其實主要是因為答主小時候住在機場附近,所在的城市又很國際化,所以就能找到很多的外國人來練口語(ps他們真的很善良,一聽說我想練英語都特別熱情的在候機的時候和我聊天,還有給我看各種異域風情的照片的阿姨真的是記憶猶新)。這樣子大概練了五年,就基本成型了。答主現在的英文水平不遜於本地人,英語說的比一些CBC還溜而且論文也會一本正經扯淡。

可能有人要吐槽了:我離機場十萬八千里...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英語角這種東西...很多城市都會有的,答主在搬家後也是附近的英語角的常客,從初中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沒斷過,甚至大學放假回家的時候也回去湊湊熱鬧。英語角其實藏龍卧虎,真的有很多想不到的高手,還有很多留學生願意湊熱鬧,所以練口語其實真的不麻煩。

半夜手機碼字到抽筋就先寫這麼多吧..最後一點:千萬!千萬!別不敢張嘴說!自信,永遠是第一步!(當然天天不務正業什麼的還是不提倡的=_=)

ps扯了有些不相關的,各位要是看到了求輕吐槽orz


可以,但是效率不夠高而且只能有有限的提高。

如果是張嘴說不出一句囫圇話,那麼聽寫英文材料,然後大聲重複模仿跟讀多遍,堅持一個月就能有明顯提高。但是這只是把一些句式單詞什麼的強行記住,就算練再久,也比不上和別人真正交談提高的快。實在找不到native speaker的話,找別的同學對著說,算是個折中的辦法,但效果總歸是和英語母語的人交流更好。

我們省高考不靠英語聽力,所以高中連聽力都很少練跟別說口語了,後來大一上了外教的口語課,一年口語內突飛猛進甚至能和外教談笑風生,再後來兩年沒有和native speaker說過話,退步嚴重,直到出國要考托福了才開始重新練口語,這時我再怎麼練,也達不到大一的水平了。來美國之後又是短時間內突飛猛進。所以真正提高口語水平,還是找native speaker對話提高的快,自己練效率不高而且始終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當然也因人而異,我說的都是對普通人,如果是真大神怎麼練都能碾壓別人,那就不用討論了。。


當然可以了,我和外教練口語練了一個月,有很大提高。然後外教回國,自己單練

每天自問自答,自錄自聽,找問題,改問題,提高流暢度,改更地道的用詞,一個月後,雅思口語6.5。

我剛開始水平只有4,所以大神求放過!


呃,從我個人練口語的經歷來說,沒多大關係。目前高中生一枚,口語還不錯,起碼老外也是可以交流的,發音也算是接近native speaker,雖然英音美音有些混亂,但一直以來都是自我修鍊,所以我覺得也是不容易。

有時候老師同學問我是怎麼練的,說真的,我也在想自己是怎麼進步的。一沒在外面讀培訓,二更沒什麼老外朋友可以練習,三我也不好意思和老外搭訕,但仔細想想,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練習。

說到這個,我有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會自言自語(有時候),特別是在一個人走路經過一條無人的馬路,或者是在太黑了以後回家的路上。所以這個時候就會隨便說點什麼,吐槽啊,唱歌啊什麼的。不過那時候還是在初中,其實語法啊,辭彙啊還不是很好很多,不過我很喜歡英語,可能是本身英語學的較好,所以就會嘗試用英語來表達。想過去寫英語日記,但是我懶得寫。。。呃,反正我就是會在路上阻止出一些很蛇精的對話,或者會隨便說說自己今天幹了什麼,或者讚美一下樹啊草啊,把腦子裡的詞啊句啊都用上。語法在說的時候其實我倒是沒有太注意,說完了再回放一遍才會發現(所以語法要了解,這樣才能自己糾錯),但如果我真的不確定,也會先放過去,反正我這是瞎扯淡,是派遣寂寞的。

對於我覺得口語中很重要的表達,人稱男女,動詞單複數搭配的表達,我會無意識說錯,這時就會把這個無限循環,直到再試了N次不錯了為止。就是這麼乾的,一個人回家實在無聊,有時候說著說著一大聲,就被人行了注目禮了。。。。

至於口音,倒是和背單詞方法有點關係。我會拼的前提是我要會念,而且要念准,不然像history和destroy,true和ture這種我都錯啊,考試傷不起啊。

口音練美音,但我只覺得美音是r音多(原諒表達不專業),可我這個r音又發不是很熟練,沒法脫口而出,連貫句子,所以在發音上我會特別誇張,甚至是一個一個單詞蹦,不過每個發音都力求誇張。但是起碼我現在再一般發這個音沒覺得很難了。

以上是個人學習經歷,看看就過。

我們學校也有外教,不過交流次數那是寥寥無幾,覺得對我沒什麼幫助,除了上課時候看著她心情還是蠻愉快的。當然不是說外教一無是處,如果有條件找個外教陪練,我也是樂意,可以出國體驗那種語言環境對於外語學習更是好,但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是別想了。

但是對於英語,說不清是不是愛好還是別的,就是覺得不難了,覺得它是在另個國家的人說的國語,和中文一樣。因此即使很久沒去刻意練了,口音還是那樣,似乎沒有多大的退步什麼的。在ted上看到一個人用了六個月學會了中文,覺得簡直太強!

反正學到一個時候,就會有種,它是人話,不是機械的語法,試卷上的單選了。


大家知道,語言作為人類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輸出方法,從其本質來講是為了表達,進而讓人理解。換言之,任何一種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做到準確得傳達可理解的信息

先來說說如何做到可理解,這裡不得不引出一個要素:語言思維

任何一種語言都承載了該地區甚至該民族中人的思維習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意思的一句話用英語和用中文表達時,辭彙排布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網上經常能看到的關於中式英語的笑話:城市路段的大幅標語welcome to XX 被寫成XX welcome you,這就是困在中文思維定式里所輸出的英語,通常表現為用英語去直譯想要表達的中文,也就是所謂缺乏語言思維。換位思考一下,一個沒掌握中文語言思維的老外問你:哪裡是你要去?(where are you going?)是不是很噁心呢?

如果把語言思維看作組織語言的基礎,那麼辭彙則是語言表達的靈魂。學過托福雅思的朋友都知道,聽力考試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抓關鍵詞,通常一句話聽懂一兩個核心詞就能大致猜出整句話的內容。

這裡我要提兩點:第一用詞準確性,第二用詞廣泛性

關於用詞準確性,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我在赴英留學的過程中碰到的糗事,那是我剛下飛機第一次進英國麥當勞的時候,由於沒找到領取吸管的地方,於是我便問服務員:where can I get a pipe?服務員便很不解得看著我問:a pipe? 正當我們即將陷入乾瞪眼的狀況,邊上一位服務員好像理解了我的意思說:a tube is what you need, right? 這時我面前的服務員好像恍然大悟,瞬間笑cry,指著天花板的大型管道說that
is a pipe…相信類似的事情對於留過洋的中國人或多或少經歷過,因為我們的辭彙量絕大部分來自於課本,而課本上單詞是通過與中文一一對應的方式提供學生背誦,而中國人又很少有機會在實際情況中使用,因此當突發情況來臨的時候只能從腦海中的辭彙表中挖出那個標註了同義中文的單詞。

關於用詞廣泛性,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美國人95%以上的對話只用到4500個辭彙,而中國過了大學四級的學生就擁有5500的辭彙量。同樣大家在看美劇時會時常發現,一段對話明明每個單詞都認識也聽懂了,卻不能理解整句話的意思。那是因為他們能活用4500個單詞中的每一個,而你的5500單詞只供輸入不供輸出。Give是個小學就懂的辭彙,可你是否了解它有多少種組合,同樣green、blue等代表顏色的辭彙也是我們最早期接觸到的,可你是否知道它們能用於多少種表達

————————————————————分割線————————————————————

說了那麼多理論,即使了解癥結所在,如果沒有實際的方法幫助訓練那都成了空話。當然你生活中擁有一個情同閨蜜的老外,每周一半以上時間與之相處,那這些對你來說都不是問題…(眾人:這我也知道好吧,如果有我還用來知乎看你廢話?)在我看來,對於練習口語發揮效果最大的環境還是移動互聯網的非同步語音,其主要優勢在於時間的碎片化,想說就說,能夠持續的提供一個高頻、自由的語言環境。當然語音另一端的純正度還是很關鍵的,如果是中國人之間在微信上對練很可能對相互之間形成誤導,這樣我只能說是為了說英語而說英語了,毫無意義。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明白了,以非同步語音為形式,獲得一個來自英語母語國的長期聊伴,是最理想的。在此我可以推薦大家一個最近發現不錯的微信群,裡面分布著來自中外各地的English speaker,老外好像還是群主花錢雇來為大家牽頭話題聊天的,試了兩次效果很不錯,如果群主能多開設些類似的群組,長期保持的話就真解決大部分人的口語難題了。

回復給看微信號:)


雖然李陽已經逗了,李陽英語水平也受很多人質疑,但李陽的方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可以是可以,但是有條件還是最好和外國人交流,首先他們的發音會對你潛移默化,其次就是思維方式,為什麼現在有年輕人發音是沒什麼大問題的可是還是非常不地道,就是語言習慣問題啦。

所以如果沒有和外國人交流的條件,就多聽美劇和新聞,然後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自己和自己對話啦,編一些故事情節,自己編對話和劇情。就是這麼酷(jing)炫(fen)


我喜歡看美劇和電影的時候模仿演員的口吻跟著念那些台詞,幫助很大哦。但這是我的個人愛好,不知道適不適合別人,題主可以試試看喜不喜歡,如果能發展出興趣就一定會有幫助的。


講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算是對這個問題比較直接的回答。

我因為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aiesec人大的朋友,其實就是國際大學生之間互相派人去支教的一個組織,給小學生講課,這個組織的功能之一就是給志願者找免費的住處,我剛好最近一段時間能騰出一個房間,於是我成了homestay計劃的一員。

兩周前,我接到住我們家的印度小哥,之前對於跟印度人交流的一切幻想全部破滅了,打招呼的話我都沒聽懂:(,我英語大學六級,以往給老外指路,到國外旅遊點餐都沒什麼大礙,可是這次就是沒聽懂他說什麼,當時我的心情很複雜,在想要不要跟項目負責人聊聊讓他幫我換個人,可是礙於面子一路也沒有提出來,看到印度小哥在車上聽到我提前下載的印度歌曲那副高興的樣子,我決定嘗試著跟他交流了。

過了當天晚上,事情便峰迴路轉了,我發現我們不能交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印度口音太重,二是他默認把我當作英語水平較高的人來交流了,弄清楚這兩個層次的原因以後,我便調整戰略,跟他講讓他word by word,slowly speak to me,果然見效,他們發音的規律也很容易掌握,過了大概一周左右,我已經能跟他交流文化大革命,印度的教派還有少年派奇幻漂流中迦南蒂跳的舞蹈來自哪,動作都代表什麼了。

另外我還有一點感悟,聽了不標準的英語發音,但是語法沒有錯誤的英語,對於英語聽力的提高是顛覆性的,我平時上班,印度小哥經常有各種活動,他住我們家兩周我們的交流並沒有特別多,但是我感覺我的英語聽力提升了一倍,毫不誇張,現在聽英語原聲電影覺得能聽懂的比以前多的多。

所以對於題住的問題,我有兩個感想:一是跟英語母語國家的人聊天不是學好英語的必經之路,但是確實可以節省很多力氣(當然是交流英語,不是考試英語);二是跟英語母語的人說話的時候,你們可以跨越語言,直接到達交流層面。這也是是對我以前參加英語角跟英語水平差不多的夥伴聊天對英語交流能力提升有限的一個解釋。


個人經歷,不一定要和英語母語者說話,但多和歪果仁說說英語對英語口語還是很有提高的。

另外容我哭訴下,實驗室里一個巴基斯蘭人,一個印度人,一個沙特人,這口音這酸爽。


沒辦法的事,不好找native聊天,補習班一千多一小時………


恩,鑒於是英語專業的,雖然英語很渣,不過把我們外教的觀點拿出來。

說話是使用,大家都已經說過了,是輸出的過程,這個自然要求有大量的輸入,我們老師說大概是100:1吧,他自己說的,數據有待考證,但是要求輸入是沒錯的,這個請下去自行努力,沒有大量的輸入微薄的輸出無論用幾次都沒用,所以跟外國人交流,有用的前提是很好的基礎,BTW,有些外國人到中國後會刻意改變自己的說話的語音用詞,為了讓大家聽清楚聽懂,和我們跟外國人說話一樣,怕人家聽不懂,所以找外國人請確保他們用正常用詞正常語速,咳咳。


推薦閱讀:

沒有良好的英文環境下,如何自學並保持英文口語的進步?
開言英語怎麼樣?
如何學習英語口語,能夠達到能夠日常交流的程度?
怎麼和外教找話題聊?
哪裡有外教一對一培訓的?

TAG:語言 | 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口語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