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懇恭敬地向各位師兄提問:什麼是正思維?

@佛澤 @獅子奮迅 @慧文 @珂玎


人乘,遇到事情的時候想想持五戒該怎麼想怎麼做,就是正思維

天人乘,不背離十善業,就是正思維。

聲聞乘,不背離四聖諦,就是正思維。

菩薩乘,不背離般若波羅蜜,就是正思維。

到哪兒說哪兒,對於眼巴前的情況,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正思維!

做人都沒做明白呢,扯啥四聖諦和第一義啊……

鴨子孵小雞 ——瞎耽誤工夫!


這問題不錯,值得回答一波,不過這話題其實有點大,因為正思維引出了道聖諦的兩分法:世間八正道、出世間十正道。

正思維,有兩個含義:

【1】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又名『內正思維』,比如下面這個用法:

  「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見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廣,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不生,已生者令滅,如[是,]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雜阿含775經

就是說,如果沒有如理作意,就會生起、增廣邪見等八邪道,此處說的邪志是指『不善尋』,如果做到如理作意,就可以讓未生起的八邪道不生、已經生起的八邪道消滅。

《集異門足論》:「云何如理作意?答:於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引令心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2】八正道的正志sammāsa?kappa 八正道支中位於第二,又名正思維[思惟] 、三善尋、三善念、三善覺,正志的反面是邪志、妄志、邪思維、三不善尋、三惡不善覺。

相關經文:

「比丘們,什麼是正思惟呢?

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長部DN.22)

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雜阿含784經

何為正志? 有志於出離、無惡意、無傷害意。此謂正志。

——SNXLV.8(相應部)

什麼是妄志? 有志於感官之欲、惡意、傷害意。這就是妄志。

——MN117(中部)

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雜阿含1177

其右路者,謂三善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

——雜阿含271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惡不善之念:慾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惡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無慾念、無恚念、無害念,當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中阿含191經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於而傾心者,彼「凡此等之諸,是劣而卑,俗人而非聖、無利益、不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我不應所謂欲尋恚尋、如是類之諸,我應不。」如是,其時有正知。然而,阿難!「凡此等之諸,聖而引導,一向轉向於正等之苦盡。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我應如是類之諸。」如是,其時有正知。——MN122(中部)

在經中,出離是指離[感官之欲]貪,無恚是指滅除嗔怒、生起慈心,無害是指滅除殘忍、生起悲心。

根據論藏,正志是把心導向出離、無嗔與無害的尋心所。

「尋」是指什麼呢?「在經藏中,『尋』一詞經常不精確地用以代表思考、思量。

把思考分兩類

世尊說,「比丘們,我在自覺醒前,還是一個未覺醒的菩薩時,曾想:『何不把我的思考分 為兩類? 』 於是我把飽含感官之欲的思考、飽含惡意的思考、 飽含害意的思考分為一類,把飽含出離的思考、飽含無惡意的思考、飽含無害意的思考,分為另一類。

——MN19(中部)

正志是初禪的關鍵引導步驟

正志,對於禪定是非常重要的,經文說到初禪的時候,一般會以『離欲、離不善法』為先導,然後才能進入『有尋有伺』的初禪,離欲就是出離尋,離不善法就是無恚尋無害尋

參考中阿含102經

論藏對『尋』有更加精確的分析,『尋』與『伺』是初禪的兩個要素,北傳一般翻譯為『覺』『觀』,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向目標,伺則是心繼續專註於目標

八正道、十正道、十邪道

北傳:雜阿含785經, 中阿含189經 南傳:中部117經

這三個經要對讀,讀完了之後,我發現。。。

禪定除了正定、聖正定,居然還有邪定,就是說,邪見、邪志也是能夠進入禪定的。。。邪定到底是什麼鬼?

好吧,邪定其實也是禪定,只不過並非經由佛教正見引發,但是一樣可以進入禪定狀態,比如向上帝禱告、為他人祝福,按照慈心禪的理論,最高是可以進入第三禪的。


正思維在八正道里屬於正見。思維一詞在古代稱為簡擇,八正道中唯獨正見以簡擇為本質,所以千萬不要把八正道中的正思維和現代人理解的正思維混淆。八正道中的正思維以尋為體,內容包括無貪,無嗔,不害,所以這些都和我們講的思維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所講的正思維是指正確的見地或者觀念,而無貪無嗔這些不屬於知見類的。

言歸正傳,八正道中的正見包含了什麼,在大念處經中定義,正見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因此符合苦集滅道的思想觀念,就是佛教中的正見,也就是現代話講的正確的思維見地。四諦是佛法的一個高度概括,通常來講,單純看字面含義,很難理解它的奧義,背背書,四個字,苦集滅道,三歲孩子都會,真能理解佛教中的正見嗎?肯定不可能。下面我就剖析一下正見為何物。

佛法首先一點,以緣起為基石,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脫離緣起,佛教破滅,能證果,能解脫,全部是因為緣起這個法則,脫離了緣起,從修到證到解脫,全部不可能實現。在緣起的基礎上,佛陀進一步歸納,總結出十二緣起,雖然世間一切萬法無不緣起,但是佛教只看十二緣起,因為這十二緣起和解脫相關,和出離輪迴相關,世間其他的緣起,和佛教無關(不包含大乘佛教,因為大乘佛教追求無所不知)。這十二緣起的本質就是三世因果,其中心思想就是揭示了眾生輪迴的因緣,當你明白眾生是怎麼輪迴的,你才能有可能知道怎麼脫離輪迴,否則你連輪迴的原理都不清楚,談什麼出輪迴啊?但是在這個十二因緣之上,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佛陀的價值觀是無常故苦,十二因緣都是生滅無常的,所以佛陀要破壞十二緣起,最後要成就寂滅涅槃,但是這個做法未必人人認同,很多人認為無常不是苦,輪迴也挺好的,每生每世行善積德種善因得善果不也很好嗎?這樣觀念的人,就無法成就佛教中的解脫,因此在佛教中有三解脫門,空,無願,無相,它們分別對應著無常,苦,無我,實際上本質上就是四念住中的心,受,法三個念住(也是大乘佛教中的三法印),實際上這些三解脫門,總相念住,或者別相念住就是告訴大家不要把輪迴當成樂,要明白斷滅輪迴而永遠寂滅才是真正的樂,當認同這個價值觀的時候,配合著十二因緣,就會明白十二因緣全部是苦(苦諦),它們的原因是什麼(集諦),它們應當全部斷滅(滅諦),並可以結合著佛陀教授的八正道將它們全部斷滅(道諦)。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苦集滅道四個字的證得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它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幾個層面:

1.一切萬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不存在永恆,也不存在偶然。

2.我們的輪迴都是有原因的,不僅僅是遭遇上存在著三世因果,就連我們輪迴者本身也都是因緣而成,是可以斷滅的。

3.輪迴了這麼久,反反覆復,所以無常是苦,同時,這樣反反覆復的生老病死我們也沒辦法做到讓自己永恆不變而脫離老病死,所以苦故無我(無法主宰),所以十二緣起都是苦的。

4.十二因緣都是苦的,擴展一下,世間一切萬法都是苦的,想出離,就是證得苦諦,同時順著十二緣起又會證到集滅道三諦。

以上就是佛教中的正見,也就是你所問的正確的思維見地。


清晨,你從睡夢中清醒,如東方初生的太陽。

內心光明、清凈、安詳……

這時,轟隆隆的巨響傳到耳邊,是隔壁的鄰居開始裝修了。

如果你升起這樣的思維:「天天裝修,煩死人了。」

這就不是正思惟,因為它令你的內心偏離光明、清凈、安詳……

令你滋生痛苦,煩惱增益。

如果你升起這樣的思維:「樓上在裝修,我家以前裝修的時候也是這樣。」

這就是正思惟,因為它令你的內心繼續光明、清凈、安詳……

令你不滋生痛苦,煩惱不增益。


依正見思維即是正思維。四聖諦的道理,十二緣起的道理,諸法實相的道理等都是正見。

比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知道該怎麼辦,覺得煩躁、焦慮,這樣就被煩惱所束縛。思維不順心的事情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我及我所有,思維煩躁、焦慮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我及我所有,這樣能令真智增長,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很簡單。

現在是末法時期,99%的修行人都在盲修瞎練(都在傍佛,都不是正思維)。

什麼是正思維呢?欲成佛,先成人,這是正思維。

兩個字,誠信。

四個字,契約精神。

五個字,做人有底線。

第一,敬佛之前,先敬父母。

第二,不能違反國家法律。

第三,不能見利忘義。

一天有底線,很容易。一個月有底線,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有底線。

做到了,學佛很容易。學佛這是門檻兒。

做不到,能成佛嗎?佛能是這樣嗎?做不到,只配下地獄。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說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竟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一切能化解煩惱的對於佛法的思維,是正思維;不能化解煩惱而徒然增加知識的對於佛法的思維,為有作思維,不能解脫妄想。

正思維佛法,可以扭轉無始劫來生命迷失自性的堅固虛妄習氣,當佛法的正思維不再停留在頭腦膚淺的意識與邏輯思辨中,你的身語意就在不覺中走上八正道的行持,好比一顆樹從根部被斬斷以後,枝葉的虛妄再也無法得到營養而終將枯萎。當一切妄想習氣滅盡後,雨滴的死亡以匯入大海而得以無生無滅。

-澄江明月色成空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就是正思維。


問問你自己。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你仔細觀察你的思維,只要有以上六中,就是不是正思維。


正思維。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了,又怎麼出來思維呢?所以,古人的概念都是現象學。而不是固定的。隨著感覺在變。特別要注意。如果不注意現象,就會陷入,正思維,要如何思維才正呢?這樣的誤解里。

當靜坐練習進入佳境,大腦靜下來,任何想法出現都看的清楚,一盯住,想法自動消失。想法處於出現,消失的流程。這個時候,只有覺明在,沒有其他。這叫當下。但是,這個覺,也需要特別關注。清醒而不外放注意力。注意力外放,就會出現走神。只有收攝回歸,清醒在內,這叫無所住。那麼,這種狀態,叫正思維。


推薦閱讀: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嗎?比如肉拍了一下很疼,然後拍麻了,之後怎麼拍都不怎麼疼了,但是麻勁兒一過再拍還是疼?
為什麼相信有前世今生呢?「前世今生」有在佛經中被證明過嗎?
佛已跳出生死輪迴,為何還會入滅?
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與空性的區別?
佛經與經咒的讀音?

TAG:佛學 | 佛經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