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敏銳感」究竟是指什麼?
謝從邀。一分鐘系列
敏銳這個詞被用爛了,現在很少看到策展文章誇一個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感受力,能敏銳地組織畫面、形式、時代氣息等等。
如何理解?
正如問題標籤打上了「天賦」,敏銳要和天賦一起談才有意義。可是談及天賦,就等於什麼也沒談。他的作品就是讓人喜歡,因為他在繪畫上有天賦。在這句話里,敏銳這個修飾詞能插進去。但敏銳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無法解答。如果我們換一個詞。他的作品就是讓人喜歡,因為他的作品有批判態度。這樣看上去有意義多了。批判態度,可以和進步、前衛、時髦放在一起,其實批判態度就是指這三者。
我並不是說「態度」這個詞用的好。態度能指明我們口中的敏銳具體指什麼,但也不是全部。我們談批判態度時,其實在說「只要與眾不同就好」。對「新」的崇拜和神話,是我們今天的藝術面臨的巨大危機。
那麼話說回來,看上去「敏銳」這個詞用的更好。正因為它什麼都不指,也就等於指涉一切。說一個人敏銳,是說他的觀察和造形時很敏銳,能把握細節掌控大局;也是說他構圖選題時很敏銳,能新穎不落俗套又立意高遠。可是,我們說「敏銳」這個詞時,其實迴避了具體分析這個人的作品。我們只是覺得他的作品符合我的預期,又超出我的想像而已。是因為我的不敏銳才成就了你的敏銳。不是這樣嗎?
我們談「敏銳」就等於放棄闡釋,把闡釋工作交給天賦處理。這是偷懶的做法。每個人的敏銳都來自於他獨特的思考方式。他之所以與眾不同,也是因為他沒有循規蹈矩地去想問題。我們不單獨把這種思考方式拿出來談,而給成功的藝術家裝上敏銳的天賦,只意味著闡釋者和批評者詞窮了。
綜上所述,敏銳和創造力一樣,是空泛的概念。試圖定義這兩者具體的意涵,不如現做大量的基礎樣本的積累,分析被稱之為敏銳和具有創造力的人具備那些共性。但談起這個問題時,我們又往往覺得麻木無能者都是相似的,才華橫溢者都彼此不同。
就這些吧。
發現感、同理心。
謝邀
不是藝術家,只能勉強一答。
敏銳感一定是藝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
這大概是一種感知、直覺,甚至靈性的東西,應該說是比較偏感性和主觀的……
籠統說應該有兩個方面:
如果放在創作角度,那就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時代需求,以及對自己腦海中的各種奇思妙想進行感知察覺,通過這種敏銳,捕捉到他人易錯過或者易忽視的東西,進而加工放大,進行藝術創作
如果是觀賞角度,那就是觀賞者對於藝術作品的立意內涵,表現手法,價值意義等等能夠有比較明晰,精準的感受,並且能較為快速地對作品形成一種自我判斷吧
目前大概想到這些,歡迎交流~兩方面吧,一般意義上藝術家的敏銳感來源於心理活動和內心世界。繪畫上從現代藝術開始藝術家更渴望表達內心世界和明確的個人傾向審美,康定斯基也提出過一個概念既」有目的地激蕩人類靈魂」和。當時他是從繪畫上形、色、形色結合三個方面闡述的。當然我這個概念覺得這不光在繪畫方面。
他強調在物像和事件下面的」內在生命」。那麼我的理解是,能夠感受到這種內在生命的人,就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先天條件。
當然更重要的是,只有內心還中強烈的情感還不夠,能夠把藝術品做的」有目的地激蕩人類靈魂」也是一個藝術家的重要的敏銳感。我覺得這方面是可以後天訓練的,當然天才們在這方面就顯現的尤其突出。
這兩方面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缺一不可,一個是對生活的深度思考,一個是對藝術品的深度思考。
有了生活中的敏銳才能投射在作品上,但是沒有藝術品的敏銳也只是一個愛瞎幾把想沒事鬱鬱寡歡的傻子。
記得大學那會兒在自習室,教我們攝影的老師播放了一部關於森山大道的紀錄片(片名忘了,有知道的知友還請留言告知)其中的一個細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森山大道和一群狐朋狗友貌似在新宿的某個小酒館喝酒,整個人看上去無精打采,一點兒也不像個攝影師,出門時也低頭不語。朋友拍著他的肩膀說「快看快看!剛剛走過去一位絕色美女哦!」森山說「哪哪有什麼美女?我怎麼沒看到?(゜゜)」朋友嘲笑他說「虧你還是一位寫真家呢?!居然連這個都看不到…(ーー゛)」
但是,森山一拿起相機就完全不同了。據他自己說「只要拿起相機,整個身體就像是變了樣,不管是眼睛還是步伐都會變成某種慾望體。也就是說拍攝細胞正在支配著身體。身體隨著被拍攝的對象變得越來越激動,就像電池一點一點地充電一樣。」
所以我覺得所謂藝術家的「敏銳感」,就是他們通過後天訓練達到的一種生理本能,也就是身體與五官的同時開放。就像森山大道一樣,每走完一100公尺就拍完一卷膠捲。顯然,拍攝這個行為同時就成為了一種與呼吸一樣自然的生理行為。看到其作品能大概推出這個人的作風,生活習慣,品位等內心世界的活動。反觀亦然。
最神奇的是,一般都挺准。
這個就是我理解的敏銳。謝邀
靠腦子
藝術家的敏感性往往意味著藝術家都是有彩虹色人格的人。他們時而敏銳,時而遲鈍,時而憂鬱,時而憤怒。
藝術家其實就是想的多一些,並且藝術其實也就是要人想的多一些。
藝術其實就是穿透表面看內在。
如果一個普通人看到今天下雨,他們會想今天我應該帶傘,也許天會涼。
如果一個藝術家看到今天下雨,他會嘗試著感受空氣中的濕度,嘗試思考雨和土地的關係,會脫掉衣服,走到雨中,探究人們躲避的這種液體究竟是一種什麼質感,而對精神又有什麼影響。
至於這些到底有沒有用,這要看你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了。謝邀,不是藝術家只是個學藝術的學生。
藝術敏銳感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感受,對生活獨到的體驗,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多是因為生活忙碌,不懂得品味生活,多是自怨自艾的。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大概也是因為生活不論多麼令人失望,也能發現趣味,從而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不知道你指的敏銳是否是我回答的敏銳
就像我不知道為什麼消息提示上為什麼會說「xxx的提問等你來回答」是什麼意思
以下為回答
一切基於素養
我是畫畫的,所以我說畫畫
先說後期素養,舉個簡單獨特的例子,雪。
現在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周圍有什麼東西?是什麼顏色?天空的顏色?溫度?等等
其中代表的意思是早上中午和黃昏的光都是不一樣的,泥土上的雪與水泥上的雪也有極大的不同,周圍如果有帶顏色的物品,一定會對雪造成影響,反之,雪也會影響物品的顏色,顏色都有些什麼?主色調是什麼?暖在前還是冷在前?天空藍與灰對整幅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當然還有很多。
再舉個例子,看到一個人我想的東西也是從環境開始考慮,到人本身等等,皮膚的肌理,骨骼的構造等等
基於此,學畫畫都有一種基本的觀察外界的方式,看風景從大透視入手,看美人透過皮還有秀美的肌肉……但我們當然不會對外界這樣說專業的一些話,所以會造成學藝術心思細膩敏銳的一種錯覺
實際上來源於一種理解,習慣性的繪畫素養
第二點後期素養是對美的欣賞
這個是和你的繪畫水平不成正比的,有些人天生對美很敏銳,但更傾向於一種巨大的令人驚喜的感情,而非一種透徹的欣賞
相信我,見識美,了解美,創造美,發現美的過程遠比天然衝動更加迷人。
所以這個過程是教給對美敏銳或不敏銳的人,美到底是什麼?
再說前期素養
其實就是對美,藝術本身的敏銳
比如a敏銳b不敏銳,所以a看見梵高的筆觸可能會覺得是流動的,b則是覺得一頭霧水,顏色美麗
但是保持藝術的敏銳始終是好事,無論你天生有沒有這種敏銳
謝邀,所謂敏銳感就是我看一個作品永遠是第一眼先知道它好,然後再想為什麼好,而不是先分析它為什麼好再得出結論它好不好,結論永遠比原因快就是敏銳感
敏銳感這種東西天賦佔了起碼70%,所以如果實在不敏銳也沒有關係,多在30%里下下功夫主要是多開眼界多看,做不了一個對藝術極其敏銳的人至少做一個對藝術不那麼遲鈍的人
謝邀。舉個例子。周作人小時候和魯迅一樣,因為爺爺那檔子事,寄住在親戚家大半年,那時候他十歲左右。那家院子里種著桃樹,春天桃樹開花,夏秋桃花統統謝了。但歸家後人們問起小周作人,他不記得有桃樹,更無論花開花謝。這就是他小時候的文學敏銳度吧,呵呵,實在不怎麼樣。
郁達夫是寫小說的,對人物的塑造,觀察外貌不可缺少,他卻說自己是臉盲,可能認識一個人之後,只一兩天連姓名都忘的乾淨,他說魯迅卻是記性驚人,好像見人一面,永遠也不會忘掉。
郁達夫還說魯迅,天生的知道該寫什麼,怎麼寫比較好,別人不用教,教也不聽,非常自信。這該是典型的文學家的敏銳,阿金,阿Q,女吊,種痘,照相,看鏡,閑談,漫筆,頭髮,鬍鬚,牙齒,他媽的,一件小事;魯迅小小的材料,勾勒大大的主題,是最出名的。梁實秋,不客氣的說,就差多了,他筆下那點人性,真的是不離澡堂廁所,鍋碗瓢盆。
更不用說,唐伯虎見花落淚,對月傷心,給人視為女郎一般。人們猜測,他的多愁善感,啟發了曹雪芹寫出林妹妹。
希望這些例子會幫助理解。謝邀。
第一次有人邀請我回答問題。
剛換的新工作,還沒上正軌,閑來無聊,認真回你一波。
小女子不幸,從事的是萬千藝術中的一種——室內設計。
嗯...自己的水準可能還沒到「藝術」這個層次。
藝術家的「敏銳感」究竟是指什麼?
在我的認知里,它就是那冥冥之中,能快速的抓住那個對我來說是個正確選擇的感覺,能準確的體會其中絲毫差別的能力。
簡短的來說,它是一種感覺,一種能力,是一種經驗。
鴉渡:讓你感覺驚艷的一個平面設計作品是什麼? 以下圖片均引自這個連接。
一個個令人的驚艷的作品,一定都有每個設計師獨到的敏銳感。
都是藍色,但是31度的藍色就是比30度的藍色更適合。
都是三角形,這個三角形更符合我的畫面架構。
都是香蕉,就是喜歡這個大一點的。
敏感而天才的心像是水面。
你的心,
是玻璃,僵硬的。
日常:啊,沒感覺,好像就是這樣,發生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的嗎?謝邀呀。不是藝術家…試答一番。
我認為這種藝術家的敏銳感是一種對萬物對情感對變化對時間對生命的敏感,是一種…察覺的能力。
舉個栗子。
沒有合適的圖啦我放一張前幾天在故宮拍的照片。
大概敏銳感就在於常人抬頭看見枝枝杈杈覺得「噫,亂糟糟的」或者壓根沒注意過,藝術家就發現這裡面的清冷感啊孤獨感啊歷史的重量啊人類的蒼茫(???)啊什麼的。
對美有特殊的敏銳。在好多好多人壓根感覺不到的地方。
如果他們對美的敏銳可能讓他們覺得這線條好美,風好美,光好美。
覺得誒這兩隻雞很獨特別具一格而不是誒好噁心。
覺得這畫兒的色彩女人的神情好妙而不是啊這女人真丑。
他們大概不需要那麼多淺顯的美。
就像關鍵詞可愛少女日系的那些東西…
他們嚮往更深更獨特的生命的美並且對它們很敏感吧…以至於…對那些我們絲毫不明白的藝術品他們能察覺到其中的美並且願意為之奉獻許多…
忽然想許多行為藝術家,比如張洹。
他們不僅對美敏銳,對人類生命中的奇妙的不知如何表達的訴求和尋找也很敏銳。
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不上圖啦。
其實我覺得敏銳感是個很重要的東西,我一般把它叫作…敏感。
藝術家對美對生命敏感。
學習的人(學霸)對題中的知識點敏感。
作家(也算藝術家吧)對情緒敏感。
我覺得很重要很重要。
嘿嘿。
你說的敏銳感大概指的是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力。人分為四種氣質型,抑鬱質是感受力最大的那個。
對事物的看法可能與眾不同。聽一首歌,別人聽完就拉倒了,他們可能會思考這首歌傳達了什麼?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唱的?看一幅畫,除了直觀的好看不好看,會更深層的思考這幅畫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就是,比別人想的更多。
這個東西有好有壞,想太多了對自己也不好。我就有點輕微的抑鬱傾向
我不是藝術家 但是就我的個人理解
還是離不開「藝術源於生活」
其實不只是藝術家,其他身份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敏銳度,就是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方方面面都能噌的一下聯想到藝術或者與藝術有關的東西,我個人覺得這就是敏銳度,不管是洞察力還是執行力吧!隨著審美的提高甚至越來越成為剛需,每個人都應該有藝術的敏銳度呢。
對自然的熱愛
謝邀,首先說明不是藝術家,這個可能就像是我們美術生在看見人的時候就回不自覺的腦補他的骨骼,結構,光影等關係吧,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或許就像懂音律的人聽見音樂就會不自覺的打拍子一樣。
生活的感受力!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十年》里「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淚/不是為你而流/也為別人而流」?
※你是否見到過純理性或是非常理性的人?
※藝術家如何平衡理性與感性?
※感性的理想主義者如何在處理當下事物和設定未來目標上變得更理性,有什麼具體的措施?
※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都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