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去做國際志願者,當中國西部仍然這麼需要幫助?

被無數次問道這個問題,因為去連續兩年去非洲義工,可是經常被說西部的仍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地方,卻花這麼多機票前飛去非洲志願者。
可以說是國際視野,並且非洲也非常需要援助,但是沒有辦法說非洲比西部孩子更需要幫助…


冒失自答。
我也有過這樣的疑慮。但仔細想想不難發現誤解出在『初衷』 之上。
其實,許多選擇國際志願者項目的同學並不是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博愛之心,一心想獻身於世間最疾苦的地方將苦難的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而是想通過志願者項目,獲得更多的體驗和磨礪。
那麼,他們選擇志願者項目的考量就不是哪裡最需要幫助去哪裡,而是哪裡最磨練人去哪裡。(當然也有些人抱著順便去旅遊的心態)
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他鄉」,做到獨立生活起居的前提下,更要盡量幫助到當地需要幫助的人,有了一分真人秀節目生存挑戰的意味。其實光語言這一點就已經很磨練人,更不必說其他由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帶來的麻煩。而這些障礙可能咱們國內的一些支教、山區志願者活動無法提供。
總的來說,因為大家參加項目更多的,不是想付出,而是想從中收穫,就造成了你說的情況。
這種做法雖然不免有些動機不純,但有這份赤子之心,願意並有條件去遠方去感受去生活,也無可指摘。


公益沒有國界,沒有領域區別。
關注的點不一樣,當然也可能是出現這樣的情況。

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麼我關注鄉村教育,卻不會關注郊區留守兒童,就如同你在思考什麼幫助非洲兒童而不關注西部兒童一樣。

我覺得有這樣差異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1.圈子。你的圈子決定你參與公益的程度。如果你的朋友們都是做垃圾分類的,或許你也會參與到其中,比如北京有個撿瓶團,他們定期收集廢舊的飲料瓶子幫助當地的一個流浪漢。
2.專業化分工,同樣是關注鄉村教育,有的人額能是關注物資,有的關注教育質量,有的關注校舍,有的關注校舍節能,等等,太多了。
3.你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也會影響你對公益角度的關注。

所以下次有人問你這樣問題的時候,你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告訴他你就是做公益的,而且你很快樂。


本人大學生一枚 只能說據我觀察身邊多數想抱的同學都是為了克服語言障礙 或者是讓英語更上一層樓 當然不乏有些出國黨是為了證書


因為生命是屬於他自己的,不屬於國家,也不屬於政治。只要你幫助了一個孩子,你就扶起了這整個家庭:
你能想像雙眼布滿血絲的父親、拖著千瘡百孔的身軀,賣血賣汗,為了給躺在床上的孩子掙錢治病?你能想像孩子的母親站街、用浮腫而奶水乾癟的身軀換一點錢,在床上時她毫無感覺,完事還被人罵一聲「婊子」,心裡卻挂念家裡嗷嗷待哺的孩子?你可見過雙親餓死,無家可歸的孩子?又或是母親懷抱一句乾癟的嬰兒屍體失聲痛哭?而多少孩子長大後還是釋放出動物的野性,去打砸搶摸,變成了成年的人渣?不管你去非洲或深山,教育或者扶貧,都是拯救了一個家庭五口人的生命!當那個孩子伸出顫巍巍的手,接過你給予的麵包;當他幸運的長大成熟,懂得了自己的權利、尊嚴時,他心中想的不是感謝政府,感謝國家,他會朦朧的想起那個微笑著的哥哥,他會在心裡感激你,是你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而若此時你心裡有知,你會感覺,管他是黑的黃的,這有啥jb區別嗎?

不管是中國老給非洲捐錢,或是美國總是挑起動亂,或是非洲國家總是伸手要錢要資源,這都與人們的生命無關。因為人民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而你能說北緯57度的人的生命就比南緯30度的人更有價值嗎?更「值得」我們去救嗎?

記住,當你伸手幫助那些孩子時,你是為了拯救一個生命,而不是為了讓某個部長吹噓,當地的貧困率又降低了多少多少個百分點。


眾生平等,幫助任何有困難的人都一樣,不要把極端民族主義這種意識形態垃圾帶進來


有的人可能因為想趁機出一下國,體會一下與外國人交流的感覺,有的可能只是純粹的看好某個項目,想去做,志願是無國界,無地域的,不要把問題想的極端,不管去哪做,都是幫助別人,這就夠了


因為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什麼事情都是要有回報的,但這個回報不一定是錢。


因為我們不只生活在中國,也生活在世界,我們不只是中國人,也是人類.


推薦閱讀:

第一次做沙發客去陌生人家裡要注意什麼呢?
很窮的學生黨,但有一個環遊世界的夢,怎麼實現它?
有哪些不親臨發源地就吃不上的外國美食?
外國人第一次來中國旅遊是怎樣的體驗?
上海周邊旅遊有哪些值得推薦的?

TAG:旅行 | 慈善 | 志願者 | 國際志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