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的瓶頸在哪裡?如何解決?


籠子里長大的鳥兒,

認為飛翔是一種病——

自媒體不要籠要飛。

瓶頸:「不要籠」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讓雅克盧梭

人生就是一場被掌控,或掌控的遊戲,

你被掌控了話語權、選擇權、知情權……

  • 當你還小,前輩在控制你的「話」

    1、老師是你靈魂工程師——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中學的政治課,大學的毛鄧三課塑造你的唯唯諾諾。

    2、家長是你最好的榜樣——每天給你講很多大道理,或許能讓你明白,只懂大道理註定一生碌碌無為。

    3、親戚是上帝賜給你的——沒事多管閑事圖一時口快、有事讓你吃礙於情面的虧,能不能都還給上帝?

  • 當你長大,同輩在控制你的「人」

    1、朋友是你人生調味劑——當你不順的時候,一定會添油加醋;當你苦盡甘來的時候,一定潑盆冷水。

    2、同事是你親密的戰友——為升職加薪同事朝你開了一槍,你得捂著傷口對他道歉,怪你沒穿防彈衣。

  • 當你老了,後輩在控制你的

    1、有說你不做什麼就不再年輕的——說什麼『一輩子得有兩次衝動,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萬一你奮不顧身染上性病,你說走就走用炮換車,或者你奮不顧身的時候對方說走就走那不是很尷尬嗎?

    2、有說你不買什麼就不再年輕的——說什麼小米平衡車是年輕人第一款平衡車,咋不承認也是年輕人的第一場車禍呢?說什麼小米無人機是年輕人的第一台無人機,咋不承認也是年輕人的第一場空難呢?說什麼小米手機是年輕人第一款手機的,咋不承認也是年輕人的第一款暖手寶呢?

不敢說話、為人、處事,談何自媒體?

解決:「要飛」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王小波

所以你得掌控人生三權——

  1. 掌控話語權,憑說話讓「讀者」矚目,

  2. 掌控選擇權,憑為人讓「粉絲」動情,

  3. 掌控知情權,憑處事讓「社群」買單。

搞定三類人,你就是眼球、情感、變現俱佳的自媒體。

一、掌控話語權

我也能發文說自己有30公分但它並非事實。——陳冠希

話語權並非天生,

由聽你說話的人數賦予——

觸達、關注、分享越多越有力。

1、所謂觸達數

觸達受眾的媒介無非三類:

第一類:吸粉媒介

  1. 社區類

    知乎、簡書、豆瓣小組、百度貼吧、天涯論壇、新浪微博、微信群、QQ群……

    靠的是你個人與內容的魅力吸粉;內容不夠還可以個人湊……

    要不人妖號越來越多,都怪讀者對YY作者的興趣超過乾貨。

  2. 垂直類

    百度產品、自建網站、行業網站、行業論壇、地方論壇……

    靠的是你與類目的相關性;比如紙箱哥、偏門哥、阿大蔥油餅,都憑類目成了網紅。

  3. 投稿類

    比如百度百家、虎嗅、36氪、鈦媒體、梅花網、今日頭條……

    本質就是交易:你給平台供內容,平台讓你掛廣告。

    今日頭條近期不讓掛微信公眾號ID了,所以要不掛網站,要不掛QQ群,哪怕掛郵箱都得把粉絲導到公眾號。

  4. 合作類

    比如換群或互推。

    你有一個粉絲,我有一個粉絲,彼此安利彼此,各有兩個粉絲。

    勾搭其他公眾號,若以多推換一推搞不定,乾脆上新版用錢買。

  5. 音視類

    比如優酷土豆、快手、美拍、YY、六間房、花椒、映客、喜馬拉雅……

    下崗工人空喊振興東北的時候,東北的年輕一代早已完成產業轉型佔據了短視頻與直播半壁江山;但內容門檻堪憂——你今天露奶,明天就幾萬人撩毛;你今天拿你爸爸搞笑,他明天就幾萬人拿他爺爺搞笑……受眾記住與愛上的只是這些線上夜總會與大舞台,不是你。

  6. 活動類

    比如誘導分享被禁,還有福利活動——

    拉一個群說免費送課、免費送禮,然後要拉500人才開送……然後領取方式是關注公眾號並後台留言。

  7. 廣告類

    比如廣點通、粉絲通。

    如果沒趕上每新客獲取成本2元以內的紅利期,那就用水軍廣告代替自媒體廣告吧……刷遍微博、今日頭條的相關話題,每評論也不過5毛錢而已。

第二類:維護媒介

  1. 公眾號聚粉

    就憑微信占所有APP使用時間七成以上,再加上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也得把粉絲都聚集到微信公眾號上。

  2. 多維度喚醒

    但訂閱號是摺疊的,加上人性又那麼懶,

    大多數粉絲是若不提醒幾十天不回來看……

    所以建各種讀者QQ群、讀者微信群、鋪全吸粉用平台;如果是促銷,甚至用上簡訊通知、郵件通知,十分有必要。

第三類:變現媒介

變現無非賣產品、賣服務、賣關係。

最方便的都是直接拉QQ群,因為但凡不涉及黃賭毒槍,QQ群怎麼宣傳是百無禁忌;然後是直接發淘寶鏈接也好,引入微店交易也罷,或乾脆直接微信或支付寶掃碼付款——只要產品、服務、關係夠硬怎麼變現隨你。

2、所謂關注數

受眾關注你出於兩種原因:

你的內容要不「有意義」,要不「有意思」,且「可持續」。

  • 最無解的是「可持續」,

    就像《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讓偉大的安妮,《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讓咪蒙,《雨夜鞋套》讓樓下 @金鵬遠 的杜蕾斯官方微博爆紅之前,都鋪墊了多年。

    而人性的懶讓你半途而廢,人性的貪又讓你顧此失彼,

    最終像自媒體廣告第一人孕峰一樣將自媒體不錯廢墟。

  • 最沒準的是「有意義」與「有意思」,

    你看http://Blueview.cc的公眾號榜單:


    十大熱門分類,五十六大全部分類,都有人寫得有意義或有意思,

    更多就得看你的1愛好、2特長、3經歷、4理想、5資源,用什麼姿勢插入,以及怎麼插持久。

3、所謂分享數

受眾分享你幾乎就為裝逼,

  1. 裝「自己最牛逼」

    為什麼羅輯思維火,為什麼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火?

    還不都因為那些賺不到錢的,只好靠分享這些不賺錢的花拳繡腿刷存在感。

    那些分享野史時政、明星八卦、中醫養生、美文雞湯的敢說不為裝給人看?

  2. 裝「別人都傻逼」

    為什麼Papi醬火,為什麼咪蒙火?

    還不都因為那些為人所控的,只好靠分享這些純吐槽的毒舌語錄宣告自由。

    那些分享過我『人性之暗與名、利、情、欲』的,敢說不是對朋友圈示威?

總之,

你的話要是有分量的,

你的話語權並非與生俱來,是你:

  1. 靠有意思、有意義、能裝逼的內容,

  2. 從吸粉用、維護用、變現用的平台,

換的。

——你也能發文說自己有30公分,只要受眾買賬就是事實。

二、掌控選擇權

對於女人來說,男人的上進心是將來會有錢,安全感是現在很有錢,成熟穩重是一直很有錢;而且哪怕兩個男的同樣身無長物,也要選身有長物的。

選擇權也是同理,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有三大支撐理論:

  1. 一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倡弱肉強食;

  2. 二是佛洛依德性心理學,提倡縱情享樂;

  3. 三是凱恩斯消費刺激生產,提倡消費光榮。

如果你不能證明能力(能弱肉強食)、魅力(能縱情享樂)、財力(能消費光榮),人家憑什麼選擇你?

俗話說做得好不如說得好,做自媒體無疑最「彎道超車」證明——

  1. 一對多

    一篇內容讓無數讀者看見,不用肉身相見秀能力與魅力;

  2. 有口碑

    一篇內容讓無數粉絲轉發,不用自賣自誇秀能力與魅力;

  3. 低成本

    讀者、粉絲、社員數就能間接證明財力,不用真的花錢。

而之前的內容營銷,平台門檻那是相當高:

  1. 最早的痞子蔡也好,安妮寶貝也罷,加上今何在,沒有暢銷書做平台難爆紅;

  2. 其後的芙蓉姐姐也好,鳳姐也罷,加上易小星,不靠在論壇惡搞自己難爆紅;

  3. 再後的薛蠻子也好,留幾手也罷,加上作業本,不靠在微博過激言行難爆紅;

  4. 近期的張大奕也好,Papi醬也罷,加上樑歡,在不同的平台說爆紅就爆紅了……

  5. 好在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微商,有了直播,有了短視頻,有了公眾號,有了今日頭條……媒介的碎片化,瀏覽的碎片化,讓各類受眾有平台可聚集,就推平了內容營銷的門檻,開啟了人人自媒體的序幕。

趁這以輪紅利,其實你也可以:

  1. 用自媒體證明魅力

    1、低端的賣身

    上直播露臉露胸露屁股就能換火箭養家糊口。

    但「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今天因為你緊繃豐滿關注,明天因為你鬆弛下垂取關。

    2、高端的賣藝

    羅玉龍那樣說說相聲,Papi醬那樣演演小品。

    但「戲子薄情,薄如一面」;今天因為你可口可樂關注,明天別人百事可樂就關注別人。

  2. 用自媒體證明能力

    1、低端的做「眼球」

    像咪蒙借毒雞湯,冷兔借冷笑話,天蠶土豆借網路小說,羅輯思維借無用知識,一條借美好視頻,都證明了自己「吸眼球」的能力。

    ——娛樂行業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

    2、高端的做「話題」

    像六神磊磊之於金庸,ayawawa之於情感,占豪之於時政,同道大叔之於星座,玩車教授之於車友,都證明了自己「占話題」的能力。

    ——話題品類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

  3. 用自媒體證明財力

    1、理論上能否賺到?

    能。無論高端低端,靠魅力賺的都是快錢,靠能力賺的都是大錢;

    2、實踐上能賺多少?

    讀者、粉絲、社群的含金量是1:10:100。

    看你怎麼把讀者發展為粉絲,把粉絲髮展為社群。

    如果你有讀者,就能賣賣廣告收收讚賞,變現的是你的眼球經濟;

    如果你有粉絲,就能賣賣服務做做電商,變現的是你的情感經濟;

    如果你有社群,就能整合資源搭建平台,變現的是你的行為經濟。

總之,趁這輪紅利做自媒體,

當你證明了自己的魅力、能力、財力,

你的人就有了經過三大支撐理論檢驗的分量,

有了混圈傍大款被整合,或空手套白狼整合人的資本——

  1. 比如微信公眾號有幾大外圍:羅輯思維的得到,吳曉波的獅享家基金,WeMedia自媒體聯盟;混進任意圈子,圈粉圈錢你隨便。

  2. 比如微博段子手有三個圈子:白洱、售樓、鼓山;簽約任意圈子,保你吃肉不挨打。

  3. 比如就連知乎,都有「知乎十萬粉俱樂部」這樣的內部群供大V聯誼。

……

這是最好的時代,

身有長物與有錢,

從未如此成正比。

三、掌控知情權

糖衣炮彈是最可怕的人生武器了——所謂波什定律,說的是誰都愛被讚美,被鼓勵,被捧上天——甚至犧牲人生知情權也甘之如飴。

而要想掌握人生知情權,

一、你得有看清「糖衣炮彈」的能力

所謂糖衣炮彈就兩類,一類叫成功學,一類叫勵志學。

  1. 成功學,就是告訴對方買自己就能成功,

    比如秋葉說學做PPT就能成功,李笑來說七年就是一輩子成功周期,我說營銷 B面讓你成功實現三大自由,等等。

  2. 勵志學,就是告訴對方買自己就是勵志,

    比如羅輯思維說買書就是有志青年,十點讀書說買課就是有志青年,囚徒健身說買定製計劃就是有志青年,等等。

……所以看清糖衣炮彈的能力,就是對成功學、勵志學不聽不信不轉賬不匯款;靠自學成功,給自己勵志。

二、更得有製造「糖衣炮彈」的能力

1、先回顧那些糖衣炮彈

  • 比如成功學,

    1、之前的線下零售時代,推銷是絕對的紅利;所以從銷售技巧,就能延生出動力成功學、超級成功學、心理操縱術、人脈滾雪球、吸引力法則、身體語言、執行力等等一堆理論,讓陳安之、劉一秒、翟鴻燊等等一堆人踩著推銷員與小老闆的頭走上人生巔峰。

    2、後來的互聯網時代,紅利不就電商和網站嗎,於是有了電商講師(比如龔文祥)與SEO講師(比如蔣暉);

    3、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紅利不就微信和產品嗎,有了微商講師(比如萬能的大熊)與產品講師(比如金錯刀)。

  • 比如勵志學,

    于丹懂國學,於是講古文勵志;

    延參懂佛學,於是講繩命勵志;

    李開復得癌,於是講心態勵志;

    志強當過兵,於是開大炮勵志;

    小嫻老剩女,於是講愛情勵志;

    童謠很缺錢,於是裝絕症詐騙。

2、再提煉糖衣炮彈配方

無非Why+How+What——

Why是動機,How是方法,What是思維。

  • 比如成功學,就是Why:How:What=10:0:0

  • 比如勵志學,就是Why:How:What=0:0:10

  • 比如實操學,就是Why:How:What=0:10:0

同理,你的自媒體內容也是看人下菜碟,

  • 寫給普通男的,就4:2:4

    反正他們也就心裡想成功、嘴上說勵志,大致如圖:


    那就你們這些知乎大V那套,「我給你講個故事看我成功不?」和「看我逼格突破天際勵志不?」二選一。

  • 寫給普通女的,就1:1:8

    反正她們認的都是女權主義。

    不信你看于丹,看張小嫻,看ayawawa,看咪蒙,看胡辛束,誰不是感性地思考,理性地表達?咋聽頗有道理,實際上擋不住細細推敲,哦原來都是用閱人無數打胎十次的人生經驗說圓的啊。

  • 寫給成功人士的,就0:5:5

    他們缺的不是成功的動機,而是更成功的方法與思維。

  • 寫給有志青年的,就0:9:1

    他們缺的不是成功的動機,講思維也難落地,所以重點講方法,

……所以製造糖衣炮彈的能力,就是用成功學、勵志學加實操,讓你的讀者粉絲社員聽、信、轉賬、匯款。

總之,

人生知情權讓你的事有分量——

因為你看清糖衣炮彈才做事,製造糖衣炮彈才說事。

更何況哪天你能兼收並蓄成功學、勵志學,以及實操學,

就更是人才,說話又好聽,讀者粉絲社員都超喜歡在你網裡面。

總結:「不要籠要飛」

努力做自媒體,為掌控人生,更為不讓人生掌控我們——

所以你得:

  1. 掌控話語權:

    換取觸達、關注、分享讓你的「話」有分量讓讀者矚目;
  2. 掌控選擇權:

    證明魅力、實力、財力讓你的「人」有分量讓粉絲動情;
  3. 掌控知情權:

    製造成功、勵志、實操讓你的「事」有分量用社群變現;

就個人而言,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我深信不疑。——被群嘲一年的美國總統特朗普

謹以本文助八荒六合唯你獨尊的你一筆之力。


從風險投資(而不是產業投資)角度來說一下自媒體的情況吧

那大部分自媒體應該都是不適合作為風險投資標的的。適合融資的自媒體起碼應該符合一個特徵,那就是不僅僅想做一個自媒體,而是要超越媒體本身,做更大的事情。其商業模式有超越傳統媒體的既有模式的可能-就是說不僅僅靠廣告賺錢,這樣才需要嘗試去外部融資。不然的話靠廣告收入自媒體也是可以活得不錯的,不需要融資。當然還有一小部分行業資訊類自媒體是因為其戰略價值獲得融資的,但這部分佔比會比較少。

自媒體項目的特點有三個,第一是表面看起來門檻極低。一個有內容創作能力的個人都能創立一個自媒體號,並收穫數萬甚至更多的粉絲,這種案例不勝枚舉。很多當前的大號,團隊人數也很少。第二是很早就能形成現金流。當然,主要就是廣告收入。有些自媒體號甚至創立沒幾個月就開始盈利了,這和過去互聯網其他項目,電商,O2O之類的比,完全不一樣;第三是最終形成大的商業價值非常難。世界上沒有什麼都好的事情,創業門檻低,現金流形成早,都是好事,但隨之帶來的是,絕大部分自媒體號的商業化,一定是後勁不足的,廣告收入天花板很明顯,然後就開始嘗試電商,以及其他,但現在的自媒體團隊,起碼99%都沒有電商化的能力。那麼,最終這些自媒體的投資人必須接受「活著,但無法退出」這樣的尷尬狀態。

當前自媒體面臨的問題有兩個。第一是大平台紅利的衰退。自媒體的發展往往是和平台的崛起緊密相關,一個平台的崛起伴隨著一堆自媒體的崛起。現在微博的紅利早就過去很久了,微信平台的紅利也正在消失。一個用戶關注的公眾號往往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這些公眾號必須就用戶的有限時間進行激烈爭奪,總體來說,分到的閱讀時間肯定是越來越少了。而下一個大平台崛起的機會,還不知道在哪裡。第二是商業化瓶頸的凸顯。在自媒體誕生之初,很多人對其未來可能的走向不是很清楚。但幾年過去了,目前來看,內容自媒體能走到社區,再走到電商的,少之又少,像邏輯思維這樣的,已經是個頂了,而邏輯思維未來再做大的空間恐怕也還是有限。自媒體創業,現在看來似乎年收入幾個億已經誇張了,很難成為一個巨型企業,因此對風投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我判斷未來風險投資機構對自媒體的投資會更加謹慎,這同樣算是一個對自媒體的不利因素。

未來大部分自媒體會回歸其本質,那就是內容媒體而已,其估值只應該體現一個內容媒體應有的估值,而不是泡沫到電商、社交、O2O之類模式的估值上去。內容媒體的估值,就是應該類比一本傳統雜誌的估值方法,可以高,但高不了太多。老老實實做雜誌,賺點廣告費,這是合理的。極少部分自媒體會真正發展做大,走向了社區、電商、視頻製造公司甚至影視公司,都是有可能的,但這部分佔比會是非常非常少。


個人覺得自媒體行業是一個充滿未來的行業。下面答案主要是說一些自媒體的困難和優勢,希望能給各位找不到出路的運營們提供些思路。

這半年多來,心態轉變真的很大,前後帶了小百萬粉絲的十來個小V,實在的接觸了這個行業的精彩和套路;知乎上很多朋友私信問我自媒體怎麼樣,不如提筆寫這一篇文章吧。

媒體是什麼?

區別於傳統媒體的信息節點,自媒體行業更注重自傳播和用戶自發性生產內容;最典型的例子是維基百科,用戶自發性的編輯詞條並且可以合作共同完善。很喜歡一句總結,「主編是傳統媒體的守橋人,決定什麼信息能通過關卡走向大眾」;對於自媒體來說只要被喜歡的內容就可以開始傳播。

基於關係鏈的傳播最早是開始於人人網,還記得高一的時候天天刷,期待著能夠有多一點人來訪自己的主頁。之後便是微博了,優秀的自發性內容生產者,也就是新媒體網紅逐漸開始形成直到今天有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如何做出新媒體的「新」? - Pein融的回答

自媒體人需要面對什麼?

基於微信平台,微博和今日頭條的新媒體平台格局已經基本穩定;微博由鼓山等經紀公司主導,微信相對鬆散比較強勢的有老牌矩陣WeMedia和頗有人格魅力的申晨貓聯;今日頭條吸取了前兩者的經驗教訓將流量穩妥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難做是一定的,但不見得是唱衰。自媒體行業的泡沫導致了大量年輕群體湧入,更催化了二八法則:2%的人掌握98%流量和市場份額。自媒體人需要面對很多,原創的抄襲,大號壟斷流量,不友好的站方。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新浪微博是怎麼一步步衰退的? - Pein融的回答

自媒體人的選擇?

自己業餘做的話,建議大家從知乎或者搜狐號開始而不推薦微信平台和微博這類主流平台。知乎最大的好處是「內容升值」,高贊的答案十條左右可以每個月穩定增粉超過1000,並且基本不會掉;這點所有社交媒體都無法做到只有偏重乾貨分享的知乎能夠做到。

知乎的社群中不存在「回粉」這個概念,關注一個大V是希望他點贊的優質內容能夠被推薦到時間線,他的答案也能第一時間奉上;相當於訂閱了一本私人專刊而不是關注了一個網紅。2015年以來知乎的活躍度指數增長,16年預計可以破億,優質的內容現在仍舊處於易於被發掘的狀態每個月都有新生的萬粉入群。

搜狐自媒體在近幾個月剛開始受到管理層的重視,目前處於積極邀請優質自媒體入駐的狀態,對內容作者流量傾斜十分大方。新聞自媒體發表的文章會被三端同步,搜狐新聞APP,手機網站和PC的Web端都會呈現;傳統門戶主導的自媒體最大的優勢是容易獲得來自搜索引擎的精準流量。例如前些日子我寫了UCLA槍擊案的新聞稿,當天搜索關鍵詞被排在第一位閱讀量超過50萬,就是由搜索引擎主導的「爆款」。

斯皮爾伯格哈佛畢業演講

自媒體「網紅」如何變現?

找到合適自己的項目和產品之後進行軟性推介是有效而穩定的變現方式,不推薦新媒體人在社交媒體上做「硬廣」。不推薦新媒體人在社交媒體上做"硬廣",90後美女漫畫家,快看漫畫ceo陳安妮就是很好的例子。陳安妮在微博上發布了《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這同時也為她的APP快看漫畫引入了極大的流量。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深耕,並且講可以消化的優質內容奉上會自然而持續的形成轉化,進而獲得變現。

以自己為例子,半年前開始運營留學生自媒體ICON Union的號,通過不斷試錯也算攢下了微信/微博自媒體運營的一些經驗。目前通過私人關係和一些小V帳號持續有可靠的甲方找到我接代運營,少的幾千,多的兩萬一個月;就是一種好自然,不需要強加硬廣給粉絲的辦法。

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賺到的? - Pein融的回答

所以要不要做自媒體?

鼓山文化創始人銅雀前輩在TED的演講上說過,「沒有粉絲,只有用戶」。「網紅經紀」風口的形成是內容沉澱後新媒體發展的必經之路,泡沫和希望並存;真正未知的不是新人湧入造成的競爭,而是媒體人的心氣和累贅的「網紅包袱」。傳統媒體時代一篇新聞稿需要推敲上百遍,一個錯字可以擱淺作者的職業生涯;而網紅,只要有大V互轉就可以用流量掩蓋住這些。

鼓山文化簽約了數億粉絲的網紅,而銅雀能夠道出泡沫的本質也是因為過了有網紅包袱的時候:大V們不過是擁有興趣匹配用戶的產品罷了。時刻需要推敲的是自己產出的內容的時候,無論是大長腿照片還是博得眼球的「爆款」,是否真的把讀者當作自己的用戶而不是粉絲。

為什麼在微博之外的平台,沒有再出現像鼓山文化這樣的公司? - 銅雀叔叔的回答

當確定有信心產出有價值內容服務用戶的時候,不管外界如何兇險,有什麼黑暗,都可以開始踏出進入新媒體行業的第一步了 : )


眾所周知,自媒體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有兩個制約他們前進的最大障礙:

一是內容的可持續性問題。如何持續地生產出受歡迎的優質內容,這應該是所有自媒體人都存在的共同難題。

二是流量的變現問題。自媒體人辛辛苦苦地產出了優質內容,吸引了一批粉絲,然而卻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努力能夠變現。

對於內容的可持續性問題,很多人加班加點絞盡腦汁,終於折騰出一個內容新風格並自我陶醉其中。可殘酷的是,粉絲並不買賬,還很有可能罵你瞎折騰;對於流量變現問題,如今最普遍的做法是售賣廣告,但不論你怎樣地花式打廣告,收入與付出都不成正比,似乎與贏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偉大理想還相去甚遠。

這兩大難題是天然地存在於自媒體身上的,因此如果還是按照自媒體的老路走下去,這將是無解的難題。

如今,社群和社群經濟已得到廣泛認可,而自帶粉絲光環的自媒體天生就具有社群化的優勢。因此,我認為自媒體人應當主動抓住機遇,將自媒體升級為社群媒體,獲得持續的內容生產和變現能力,這才是最好的出路。

我們知道,與自媒體單純的 「寫→看」 不同,社群媒體的運作模式更加立體和有機,它通過內容吸引和篩選用戶(粉絲),用戶沉澱下來後形成社群,社群成功運行後,群成員又源源不斷地共同產出優質內容持續吸引用戶。社群一旦形成,圍繞社群的商業變現模式便可以多種多樣了。

下面,我們將從內容生產、內容傳播、用戶沉澱、商業變現四個環節,具體分析為何自媒體應當走社群媒體之路。

一、內容生產

1.社群媒體解決了為誰生產的問題

我們知道,內容生產首先要明確的是為誰生產的問題,而這恰恰是自媒體所薄弱的地方。自媒體往往是由一個中心產出內容,粉絲則單向地消費內容,即一個寫,一個看,二者之間缺少互動和反饋。

也就是說,自媒體的目標用戶其實是不清晰的,這反過來又直接影響了他的內容生產。試想一下,我們有多少自媒體大號在內容生產上是憑著感覺、由著性子的?今天這個方向,明天那個方向,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方向用戶喜歡,維持了一段時間後又被罵無新意、審美疲勞。無奈又開始新一輪的憑感覺、靠經驗、碰運氣......

社群媒體則不同,由於粉絲沉澱在社群里,天然地便具有了高粘性和高互動,這使得社群媒體的目標用戶非常清晰。因此,在內容生產上,便有了明確的方向。對於內容的喜惡,群成員會有高效而直接的反饋。甚至在內容產出之前和產出的過程中,群成員也可以參與並提出反饋意見。所以,社群媒體產出的內容是高精準度的。

2.社群媒體解決了如何生產的問題

前面說過,自媒體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內容生產的持續性,只要是個自媒體,就會面臨內容枯竭的難題。因為自媒體的內容主要靠中心產出,走的是 PGC 路線。中心再天才再高產,也總有枯竭的那一刻。所以說,自媒體單純靠中心生產內容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社群媒體則不同,它走的是 「PGC+UGC」 路線:內容由社群成員共同創造產生,產生的內容經過加工整理,再以優質 PGC 內容的形式呈現。相對於自媒體,社群媒體這種由群成員共同生產內容的方式,解決了兩個問題:

1.內容生產的可持續性問題。群體的智慧是無限大的,內容既然由群成員共同產生,自然便不用擔心內容枯竭問題。

2.內容消費的審美疲勞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心理規律是,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進行過積极參与時,他便不那麼容易對產出的成果產生審美疲勞。

顯然地,社群媒體產出的內容有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你還會對它產生厭倦感嗎?正所謂,愛過,努力過,就算是一坨屎,它也是自己辛辛苦苦吃了飯精心拉出來的。

比如李笑來社群,他與群成員共同總結學習,從而一同創作書籍《七年就是一輩子》。這樣的內容,群成員是不是會主動分享?又如乾貨幫社群,內容來自每次嘉賓的分享,這自然也解決了不可持續的問題。

二、內容傳播

我們知道,自媒體的運行模式簡單,只有生產(比如寫)和傳播(比如看)的過程,這導致其傳播渠道單一,只能依託於某些平台才能維持一定的傳播量。一旦脫離某個平台,或者該平台活躍度下降,那麼其生產的優質內容則無法得到有效傳播。

此外,自媒體由於沒有社群來沉澱用戶,缺乏有效的變現模式,往往對內容版權十分看重,一般只願意讓內容在自有平台上傳播,而不歡迎其他渠道的分享。比如很多自媒體人是禁止其他機構和媒體轉載自己內容的,因為這樣勢必會分散該自媒體本身的流量。而這對於靠流量來賣廣告變現的自媒體人來說,無異於搶奪飯碗。

從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看出,自媒體在內容傳播上是受限的,更是無法形成全網傳播的。我們再來看看社群媒體的情況。

社群媒體的內容是流量的入口,而社群即是流量的沉澱。什麼意思?即社群媒體產生的內容在群成員間便可形成有效的傳播,而不必僅僅依賴於其他的媒體平台。

為什麼?我們回歸到社群媒體的運作模式,其內容的生產由群成員共同完成,內容的傳播也在群成員間完成。社群媒體的群成員即粉絲,即用戶。所以,相比於自媒體來說,社群媒體的傳播渠道更豐富,而且十分高效和精準。

更加可貴的是,社群媒體在內容上可以形成全網傳播,它不像自媒體那樣必須死守內容以求變現。因為一旦形成社群,社群媒體的變現模式是多種多樣的。社群媒體關心的不是 copyright,而是 copyleft,它並非靠內容本身變現,內容主要是為形成影響力,組建社群。因此,只要註明出處,社群媒體的內容是十分歡迎他人傳播的,所以容易形成全網傳播。

比如超級社群羅輯思維,由於優酷當年阻止其加廣告,使得他轉而積累用戶形成社群。如今,羅輯思維只要有內容產出,在其社群內部就能形成高效和高量的傳播,就連賣東西,其社群的會員都是爭先恐後。這就是社群媒體在內容傳播上的魅力所在。

三、用戶沉澱

相對於自媒體來說,社群媒體在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上都採取了一種更為持續和有效的方式,然而社群媒體區別於自媒體最本質的差別不在於此,而是用戶沉澱。這才是社群媒體的核心所在。

正如我們所知,自媒體只有粉絲積累的過程,沒有用戶沉澱的過程。用戶沉澱靠的是社群,而社群是社群媒體才有的組織形式。

在自媒體中,內容是一切的核心,它是自媒體的目的所在,也是價值所依,自媒體需要靠內容來變現。所以說,自媒體由於沒有社群的概念,自然不會去關心用戶的沉澱。

而在社群媒體中,內容只是手段,它是用來吸引用戶、從而組建社群的工具,社群才是價值核心。與自媒體想盡辦法增粉不同,對於通過內容吸引過來的用戶,社群媒體往往自設規則和門檻,符合規則的人才可以沉澱進社群進行共同創造,不符合規則的人則果斷不帶你玩。也就是說,社群媒體通過內容來吸引用戶,再通過規則來篩選用戶。

為什麼要自設門檻阻礙群成員數量的發展?原因很簡單,通過一套規則體系篩選出來的用戶往往是自有用戶,而且是高質量用戶。對於今後社群內容的生產,以及圍繞社群的商業變現來說,這是基本前提和保障。

很多運作得很好的收費社群,收費即是一個門檻。比如李笑來的 「共同成長」 社群,會員費已經達到 7000 元;又如 ScalersTalk 的共同學習社群,入群每人得交 1000 塊,然後共同堅持和學習一件事情,一同成長;還有知名企業家社群正和島,看其入群的規則,更是遠非單純的交錢那麼簡單:

1.擁有健康、陽光、負責任的價值觀;

2.是所在企業的創始人、董事長或總裁;

3.所在企業系獨立法人企業,成立三年以上,且上一年營業收入須在 1 億元人民幣以上;

4. 所在企業從事對社會有益的產業或事業;

5. 所在企業在登島前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6. 追求成長、熱愛學習、樂於分享。

正是因為社群媒體有用戶沉澱的過程,有社群的存在,所以,相對於變現無路的自媒體來說,社群媒體不必死守內容,它在商業變現上將有無限的可能。

四、商業變現

自媒體運作模式的單一不但使得其內容傳播受限,還導致其變現模式也很單一(賣廣告),而社群媒體由於擺脫了對內容變現的依賴,因此其商業模式往往是生態的、多樣的。

因為抓住了 「社群」 這一價值核心,所以無論是收會員費、社群電商,還是社群廣告等等,社群媒體都能夠玩得轉。這也是目前很多社群在變現上的普遍做法。

比如收會員費,它既是門檻,也是變現渠道,是很多運作得好的社群的基本變現方式之一;

又如電商,羅輯思維曾經就一直主張,社群應該走電商的道路,而且他們也在身體力行,賣書、賣年貨;

社群廣告更是有新的玩法,很多人花 30 萬在傳統媒體上打廣告,收效甚微。但是如果你直接將 30 萬花在自己的社群里,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 MINI Cooper 要是想打廣告,就可以提供兩輛 MINI Cooper 的使用權,在某個社群里組織抽獎活動,獲獎者將獲得 MINI Cooper 一年使用權,這一定能將群成員引爆,然後自發地幫助宣傳。費用可能還不到 30 萬,但這是不是比粗放式的打廣告更能讓用戶認可自己的品牌?

不過,電商、廣告、會員費等等,都只是社群媒體具體的變現方式之一,而社群媒體商業模式的真正偉大之處,在於群成員組織在一起後,能夠共同創造出無窮的價值。

是的,我們應當從根本上進行觀念轉變了,不能老想著向群成員收錢,不能僅僅將社群成員當成被榨取的目標:今天收個費,明天賣個貨。群成員不應是被宰割的肉豬,而應該是會下蛋的母雞。

當我們的觀念轉變了之後,社群媒體在商業模式上無限的可能性就真正凸顯了出來:

首先,社群成員應當是社群的種子。群成員是社群內容、產品等的第一批種子用戶,他們試看、試用,然後反饋,甚至直接參与創作,然後對外進行口碑宣傳,把社群品牌傳播出去。而這,對於品牌發展來說,將是無價之寶。

其次,社群成員可以共同創造內容和產品,「對外收費」。不論是電商、廣告,還是會員費,本質上都是 「對內收費」,即向群成員收取費用。既然社群媒體的內容是由群成員共同產生,那麼,我們自然便可以想到另一種變現模式——「對外收費」,即社群主與群成員共同創造內容和產品,針對社群外進行變現。

比如互聯網文案專家李叫獸組建的社群,便是發揮了社群媒體創造價值的無限可能性,對傳統意義上的諮詢業進行了改造。李叫獸通過作業、練習的形式,利用群成員的集體智慧,給很多前來諮詢的商家提供營銷服務。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群成員本身就是各行各業的專家,這樣做出來的營銷方案,當然既有高度又可實操,前來諮詢的商家自然也會滿意。

總的來說,社群媒體在內容生產上採取的是 「PGC+UGC」 模式,在內容傳播上既有群成員傳播又有全網傳播,而且更加註重用戶沉澱,商業變現上更是有無限的可能,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社群媒體將是自媒體的最好出路。

可以想見,未來將出現生態林立的無數社群,每個人都可以加入多個社群。而且,人們將會以自己加入了某些特定的社群而產生優越感。這正如當初自媒體興起的時候,有些人會因為自己關注了一些有逼格的自媒體號而生髮自豪感,並自覺地將自己與身邊的人區別開來。無奈自媒體已過了黃金時代,社群媒體將是給用戶製造優越感的新方向。而這,將給自媒體人帶來巨大的機會。當人對社群媒體趨之若鶩的時候,即是流量紅利爆發的時刻。

事實上,在走向未來的道路上,可怕的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向不對。先知先覺的人已經在行動,後知後覺的人也已在奮力追趕,你一定不是那個不知不覺的人。

去年有篇稿子說了,社群媒體才是自媒體的出路,

感興趣的有可以去看看為什麼說社群媒體才是自媒體的最好出路-搜狐科技


在人人都做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消息與新聞的「發聲者」。然而,在調研中發現,能一期不落堅持並用心將自媒體一直做下去的人卻並不多。事實上,對於很多自媒體人,尤其是原創自媒體人來說,經營成本並不低。目前已經實現盈利的自媒體不到50%,有超過60%的自媒體每月營收不足1萬元,43%的自媒體人個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原創的內容永遠是自媒體發展壯大的最強有力的驅動力,關係著閱讀量、粉絲數據以及未來的錢途,只有不斷深耕,核心競爭力才會越來越強,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堅持做原創內容同樣也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首先來講,「互聯網 」代表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重新定義了大部分行業的規則,更是顛覆了信息傳播的固有格局,具有年輕態度人和企業將引領新經濟。其次,品牌是自媒體的靈魂,可是現如今很多自媒體容易浮躁,走得快,靈魂跟不上。

身邊不少人和企業都在做自媒體,力求通過自媒體的這種全新傳播方式與終端客戶形成一種直接的交互關係,可是很多自媒體人,尤其是企業自媒體人都是為了推送而盲目做個「標題黨」,或者搞一些發紅包或獎品的「紅利活動」,到頭來粉絲的數量並未增長很多,或增長的數量根本保持不住。原因在哪兒?我個人認為,大家忽略的是自媒體自有品牌的塑造與構建。

做品牌要學會傾聽,做人也一樣要懂得傾聽,傾聽消費者的心聲是品牌塑造的基礎。作為需要不斷增強互動關係的自媒體運營者,傾聽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他同時也強調聲浪傳播學的最高境界是無聲崇拜,也是自媒體時代最重要的一種新思維方式,自媒體要幫助傳統產業在新的業態環境下共舞,傳播的內容首先必須有價值,傳統媒體與自媒體最大的不同就是介質不同。「我們要肯定『互聯網 』,它首先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包括包容協助、自由分享、回歸正義等,在無形之中它在倒逼整個社會的轉型與進步;其次它也是一種超級發聲工具,是與消費者溝通的擴音器。

最近幾年,一批較早運營的「自媒體」陸續獲得融資而步入高增長態勢。從這些成功案例看,除了重視品牌運作,自媒體運營也需要講求技巧,可參考以下六大策略

首先,戰略清晰,貴在堅持。

要知道,自媒體跟傳統媒體擁有本質上的不同。自媒體人應該擁有逆向思維、反競爭思維、個性思維、地盤思維。包括找準定位,自媒體表現的形式多樣,覆蓋的行業也非常全面。假如你是一個IT互聯網類的自媒體,但內容卻不集中,整天去曝光娛樂明星、發布八卦新聞顯然是不合適的。認準一個點去深耕細作,自己不僅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而且也能形成特色,讓讀者更容易記住你。再有就是堅持個性和個人觀點,自媒體的價值就在於其個性,廠商看中的也是個人觀點所帶來的影響力。表達意見要鏗鏘有力、旗幟鮮明,千篇一律的東西沒有人喜歡看。

其次,巧立標題,學會模仿。

作為一個自媒體新手,模仿他人標題的寫法是快速成長之道,模仿得多了寫起來也就順手了,這並非是件丟人的事情。事實上,一個好的標題至少要具備以下幾點,一是緊扣熱點,勾起閱讀興趣;二是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疑問;三是直擊痛點,突出實用;四是藉助情緒,或感人或恐嚇;五是多寫多問。

第三,懂得甄別,重點突破。

自媒體運營過程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甄別出優質內容並進行重點突破才是王道。其實內容的創作和傳播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增加曝光和閱讀,但閱讀量的高低並不一定代表著內容好壞,因為讀者很有可能是被標題或者配圖吸引進來,如果文章確實非常有用,讀者通常的做法是要進行收藏,進而可能會轉發分享給同事好友。也就是說,有用的內容才是優質的。

第四,內容選擇,掌握方法。

具體看來,一是要突出原創性,二是獨家性,三是時效性,四是非認知性。說到非認知性,其實是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大街小巷人盡皆知的事件,即使今天依然是個熱點也不要按部就班去寫,要嘗試去挖掘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

第五,掌握原則,獲得推薦。

具體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堅持原創並全網第一時間發布,文章內容與網上已有內容雷同或高度相似,將無法得到推薦。一般情況下,開通原創功能的讀者,將可能獲得更多推薦。二是點擊率和讀完率,即點擊標題並讀完文章的人越多,推薦越高。三是文題一致,做恰如其分的「標題黨」。四是保證內容質量,因為優質內容才是根本。五是賬號定位明確。六是堅持精品內容輸出,經常發文、保持活躍很重要。

第六,善用手段,促進傳播。

譬如很多內容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也能看到,為了便於引擎的抓取,標題及內容要盡量遵守以下標準:一是同一篇文章發到不同平台,需用不同的標題,且首段內容做一定調整,增刪語句都可以;二是標題搭時事熱點、行業熱點,並體現出該文的主題詞(即關鍵詞);三是文章關鍵詞盡量選用用戶敏感、熱點和百度搜索欄下拉詞。


有興趣摻合著扯兩句,先說下答題背景。

個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也曾自己嘗試運營一個公眾號,迄今為止,保持每周至少產出一篇原創內容(迄今為止所有內容全部原創),品質自認尚可,平均文章閱讀率在50%以上,且可以與訂閱者間產生頻繁互動,雖然粉絲還只在「千」這個級別,但這個數字我認為相比當下的很多其他公眾號已經很不錯。

進入主題。

所謂「自媒體」,說白了就是一樁要能夠給內容生產者以自由的事,縮短從「生產」到消費者「得到」這個過程的路徑。

自有媒體以來,內容生產者無法自由不外乎兩點:1.個人的能量畢竟有限,也有高低起伏,無法永保能量充沛光芒萬丈;2.除生產以外的內容流通環節實在太重,無法一人承擔。

二者中,1對大多數人始終難解決,所以所有的媒體到了一定階段後都會從單一的「自主生產內容」轉變為「整合內容」,從報紙雜誌的約稿專欄到現今微博微信上的大量轉載等等均不外如是。

而對於2,互聯網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傳播成本,也讓「內容流通」這一環節有了成本被無限降低的可能性,所有的媒體人和內容生產者們,也正是看到了這一可能性才會對「自媒體」這一概念心生激動。

只是,世事往往輪迴無定,當用戶們已經厭倦了必須要在某網站上才能看到程苓峰,程苓峰自己跑出來做一個微信公眾號說你現在無需再通過某網站才能看到我了用戶自然會趨之若鶩,但當有20個程苓峰都跑出來做起了自媒體之後,用戶又將會面臨到新的問題:我到底挑那個好?

選擇太多的後果,必然帶來用戶無法選擇甚至放棄選擇,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在微信公眾號和內容泛濫起來後的現在,公眾號的閱讀率反而在持續下降。

若長此以往,很可能到哪天,這20個程苓峰又會重新聯合起來,合力一處,共生共存,於是乎,傳統媒體的模式和路數又回來了。

上面提到的這個結,即從無到有,到有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冒頭可以佔領制高點引發關注,到更多內容生產者進入引發內容信息泛濫,再到信息泛濫引發用戶疲勞,是一個很典型的循環。

在我看來,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公眾號,無一例外都在重複著這個循環。

這個結如何解,我也尚無定論,或許根本就不用解。世間太多事,本就只是輪迴,起起落落,此消彼長,皆是註定。

媒體也好自媒體也好,或許也是如此,既然面臨選擇和比較,到了一定階段後很可能也註定只有少數人可以脫穎而出滿載而歸。


內容值+人格化+影響力=個人品牌(IP)

內容值無非三點,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總結一下:希望。

有人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又有人說: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

希望,信仰,是為每天凌晨還在堅持更新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雲松10月份停更了15天,在這裡,給各位認可雲松的小夥伴致以最真誠的歉意,不是雲松累了,是偷懶了,也可以說是意志不堅定。在這幾天里,雲松不斷的思索,反省。最後得出結論,這應該是對自己的信仰不夠堅定,絕不是累了。

信仰,我雖然看不見你,摸不著你,無法印證你,但我對你深信不疑。

關於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其實要說的不多,為什麼雲松會寫下上面這段完全和小標題毫無關係的東西,因為這是你想要打造個人品牌的根基、源泉,不能沒有這些東西。至於人格化,影響力,可能一時半會兒無法理解怎麼落地,但這都不重要,先動起來,這最重要。

自媒體話題,歡迎和雲松討論

雲松V信:JustforyouchangeMZ


不想當網紅的自媒體人,不是好小編。

因為我本人是個自媒體作者,站在自媒體作者的角度來說,自媒體的存在很多瓶頸,亦或是局限性。

起初想收益過萬,簡直難於上青天,可我天生就是個不服輸的人,研究了很久,發現了自媒體裡面的套路,也達成了多帳號過萬。

可人就是個不會滿足的動物,這個時候我又在想怎麼樣,月收過5萬,又是一個新的瓶頸,可我知道我的單號收益已經接近企鵝給的閥值,隨後就開始做量,從2個號一直做到9個號。

按普通玩家的玩法,9個號會讓人累死,但這裡面也有套路,要不然那些工作室還怎麼生存?一個人一個號寫一天,誰給他發工資?

任何階段都有任何階段的的瓶頸,解決問題就是價值所在,你解決什麼階段的問題,就能掙什麼階段的錢。


在我看來,「自媒體」的瓶頸說到根本只有兩個:

1、內容

2、傳播

而這兩個也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不管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

自媒體其實興起很早,不僅僅只是如今的所謂新媒體時代,早期的博客也算,我的理解就是,「個人發出的聲音能被眾人聽到」,這就叫自媒體。

一、瓶頸

1、內容

從內容上說,自媒體因為能力有限(一人或數人小團隊),是不可能長期提供源源不絕的優質內容的,而內容正是經營媒體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核心根本,所以當三五年後,腦力枯竭,或者用戶膩味後,自媒體的吸引力也就隨之消失,用戶黏著度降低,影響力下降,別的就都不要談了。

2、傳播

從傳播上說,自媒體的影響力本身是有限的,他們和真正的大V或者大牛不能比,雖然看上去粉絲數一樣甚至更多,但有一種影響力是隱形的。

假設一個段子手有100萬粉絲,一個作家只有10萬粉絲,但是段子手的粉絲里水分很大,優質粉絲極少,而作家卻有一個作家圈子,圈子中每一位作家都有著不遜於那位作家甚至超出他自身的影響力,這樣帶來的效果將是驚人的。更何況,段子手們的言論還涉及到公信度,普遍認為他們不及名人可靠(雖然名人也未必多可靠,但起碼比段子手好。)

上面是草根和名人的對比。而如果把個人都算作是自媒體的話,他們與一個真正的媒體機構的影響力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機構經過認證,公信力更強,而且能聯合到的資源更為廣泛。目前看到許多機構之所以影響力不如一些自媒體,其實還是在於上面說的第一點:內容。內容才是王道。

所以在「傳播」這一點上,自媒體本身是受局限的,其原因主要是在受眾質量、人脈、影響力、公信度這幾點上。

二、解決之道

我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將自媒體品牌化

1、內容

首先必須保證長期的優質內容的輸出。

人員配備上,只依靠一個人長期提供內容是不可能的,自媒體最好能夠保證一個團隊集體創作,而且保證有一定量的新血。

有一個答案把「自媒體」的「自」理解成是「一個人」,其實是不對的。在這裡「自」其實是「私」的意思,私有、自有,以和公營的區別開,是這樣的意思,和幾個人經營沒有關係。比如新浪在認證自媒體的時候,是不會讓你出示你只有一個人運作這樣的證明的。

內容定位上,因為自媒體有一個根本性的缺陷,那就是難以做到大而全,不如捨棄。最好將目標人群進一步精準定位,把內容標籤化,建立起一個自媒體品牌,以提高用戶忠誠度。

以及,羽翼未豐時,慎接廣告。

2、傳播

自媒體如果想在傳播上突破瓶頸,也只能走品牌化路線。

品牌化,說白了,就是「靠譜」。內容公信度有保證,拓寬人際圈子,結交真正有影響力的人物,和傳統媒體、網路媒體建立起聯繫,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證你的內容得到有效的擴散。

有了優質可靠的內容,再加上強大的傳播網路,不敢說能讓自媒體能夠存活多久,起碼可以突破發展瓶頸。

以及最後想說,「自媒體」的改善關鍵,我認為在於去掉這個「自」,並非從形式上,而是從心態上,是一種格局的提升。


自媒體的核心非常尷尬,如果為了盈利那麼比任何媒體都容易被金錢綁架。如果不為盈利,誰干??前段時間知乎大v幫百度洗地爆出的料么?知乎大v建的有群,點贊洗地就是其中的業務,甚至有人連點贊收藏的收費價格都爆出來了。。

另外我想問問自媒體的人是怎麼創作的?網上四處抄,撓著頭想的一家之言也算媒體??我不是在批評自媒體這種形式,是批評那些拿新媒體做噱頭,把自媒體當撈金工具的草台班子。。


自媒體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去權威化」。過去的媒體是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通過官方運作產生的信息,對公眾起到傳達,啟蒙,引導的作用(我自己理解後編的),如今在互聯網時代,只要你的文字有穿透力,甚至有時候只不過是運氣好,就有可能被擴散,傳播,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所以「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命題就開始被一次次提起。然而,這麼說又是不對的。因為不是每個人打個呵欠都會被注意或者閱讀,是否言之有物,或者說對觀眾有價值的內容產生能力又是一個衡量標準。

簡單地來說,自媒體本身,是一個人格化的讀物。它有著自己的性格色彩,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它脫胎於背後那個運營者,有獨立的品牌特徵;(因為有時候可能同一個運營者往往可以運作出調性不同的各種大號),又與運營者本身的品味,能力和格局緊密相連;

因此,自媒體的瓶頸就在於有限的輸出能力和有限的輸出種類

持續輸出的能力這個大家都顯而易見,暫且不表,於是一些大號在有了盈利能力之後都是團隊運作。在我看來,即使不是一個人,這個媒體是個團隊,公司,或者一個公司的市場部的產出,依然屬於自媒體,因為它的權威性和傳播性,完全是由觀眾來決定的舟行於水謂之舟,置之空地莫若朽。

另一個比較大的瓶頸,就是品牌色彩的局限性;你不可能做一個精分的自媒體,今天一本正經談時事,明天弔兒郎當話八卦;然而觀眾的口味是千變萬化的。很多自媒體儘管維持著高水準的產出,依然在不停地掉粉,於是只能想辦法擴大吸粉能力,儘可能地用新流量填補丟失的流量;所以做自媒體永遠很累,要不停地勤奮更新,不停地抓熱點搶時機,當一個平台的衰落大勢襲來,大部分人是擋不住的;

papi醬,石榴婆報告,衣錦夜行燕公子,都有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品牌印象,但是他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觀眾的審美疲勞;微信公眾號後台的數據顯示,80%的閱讀量來自於朋友圈和朋友間的會話,說明大多數人對於訂閱的公眾號是沒有太大的忠誠度的,依然需要圈子去幫他做進一步的篩選;如何看待「訂閱號 80% 的閱讀量來自朋友圈」這個問題? - 微信公眾帳號,那麼積累的粉絲還有什麼意義呢?全引流到微信好友里好了。(然而5000好友的上限只能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了)

哪怕你的自媒體再有人格,定位再精準,依然會受困於日益口味刁鑽的看客的離去。如何規避這個情況,我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滿足群眾的剛需。(當然,剛需也會變,這就沒辦法了)

衣食住行,健康,安全,學習,性,是永恆的剛需,如果一個有明顯特色的自媒體有趣有料,還能指導你穿衣打扮,美食烹飪,家居情調,旅遊指南,是不是粘性會更高一點?當然,有人會說了,這些剛需都可以去專門的網站搜尋,下廚房,馬蜂窩,等等應有盡有;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用戶的學習成本了。為了搜索一個小知識要下載一個新的APP,學習一個新的網站的學習成本,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越來越高了。每一個網站都有他的交互邏輯,眼花繚亂的首頁都會讓一部分人迅速逃離。這就是即將迎來的內容電商的春天,羅輯思維賣書,羅永浩賣鎚子手機,各種電競選手直播間里賣肉鬆餅賣遊戲周邊,因為名氣大所以你更容易看到他,經過內容產生的粘性會讓你的衣食住行等剛需都可以更加省時省力的解決。即使滿足了一次性剛需,你依然會被他的內容吸引住不迅速逃離,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滿足,會極大地提高粉絲的轉化以及內容生產的可持續性。

新書《全棧市場人》已上市,

京東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噹噹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歡迎購買,反饋意見,感恩(づ ̄ 3 ̄)づ


1、我一直說自媒體就是個偽命題,當年也這麼說過,結果還被人批判。

2、既然是媒體就需要多種盈利模式,現在自媒體絕大部分還是以軟文為盈利。

3、自媒體都會因為個人力量有限而枯竭,所以必須走進規模化,但規模了還是自媒體么?

以上是真理不需要討論。

關於瓶頸。

1、創作力貧乏。每周2條內容看起來容易,真寫出來有趣的很難。

2、看客傻逼太多。至少暫時無法收費閱讀,各種人免費看了還這個那個,有些觀點還可能導致口舌之爭。

3、軟文的誘惑。粉絲在10萬以上(微信)一條收1萬問題不大,但你的觀點就很難客觀公正了。

4、平台給錢後還算自媒體么?只是供稿人+免費資源傳播吧?

所以,我覺得1000個粉絲可以養活1人這觀點是在國外真心不是在中國。

我自己做的公眾賬號 socialab算自媒體吧,有時候會幫客戶免費發軟文,有時候會做為找人的平台節約點招聘費用,如果提到盈利是時不時會在書吧舉辦收費的線下扯淡會,這錢也只夠補貼書吧房租的而已。


將全部回答都看了一遍,很贊同 @Lydia的回答。在這個基礎上想補充兩點我的觀點。

第一,自媒體並不是不能持續輸出,輸出的內容也有一定價值,但是很明顯的,價值在持續降低。因為這涉及邊際效應。一開始看深夜發媸的小黃文時,你會覺得這種體裁很獨特,然後關注,但你現在再點開,還會有當時的新奇感嗎?

第二,一般自媒體都是從一個人開始的,到最後成為一個團隊,在我採訪的大號中不排除至今還在自己原創的,比如黃生說金融、呆小賀這些,但是大多數的大號的內容生產都交給了團隊中的小編。原因很簡單,因為自媒體做大了,就會有更多除內容外創始人必須做的事,如商務洽談、投資收購等等的,自然也就沒有時間做內容了。

但是,大家關注自媒體不就是關注這個人筆下寫的文章嗎?你讀金庸的武俠小說,要是作者換人了,你還會這麼喜歡嗎?王左中右的字,別人能抄襲嗎?所以我認為,主創人的調性,他的團隊模仿的再像,也無法複製!內容也就越來越沒有原本的感覺了

接下來是解決方法,我的看法可能跟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我並不覺得以上我說的包括大家說的這些問題的負面影響大到很誇張的程度,存在上面的問題,在自媒體領域內照樣活得下去!

我曾經採訪過一個科技類大號的創始人,他對papi最近的炒作的點評是:「如果不是阿里介入,papi醬更好的做法是,招一兩個人做商務和別的雜活,她做好自己該做的創意,別融那麼多資。憑藉她本身的影響力,就能過的比絕大多數人滋潤。」我覺得這個答案未必所有人能接受,但事實的確如此,papi只有一個,阿里花大價錢投資炒作的也只有一個。那除了papi之外,別的同類型的網紅怎麼辦? 如果你接受了大額融資,你就必須要做事情,那就不是你每周發發視頻這麼簡單的了。

在自媒體領域,如果你已經是領域大號,即便你進入了上面所說的困境,但因為你已經是代表性自媒體了,大家會產生一種你都寫不好,別的號怎麼可能寫好的想法,該投的廣告照樣投,該看你文章的讀者照樣看,在微信公眾號這個領域很滋潤的存活是一點問題沒有的。只是要注意不要被時代拋棄,可能幾年後微信不行的時候,那時就真的悲劇了。要解決可以多接觸新渠道,不要單純只做微信,憑藉微信的影響力,導導粉啥的,養起來還是不難的。

我多年找的一個理髮師,即使他現在收費越來越貴,那又怎樣呢?我已經不想付出再找一個符合我調性的理髮師的成本了。畢竟互聯網人,忙成狗啊

一個對運營有獨特見解的奇葩

保證純手碼,保證無硬廣,保證有乾貨


眾所周知,從文字由口頭傳達及轉述、到記錄在案至成冊、到以新聞的方式(文字和圖片)開始大量傳播、到視頻的普及延伸的電視行業、再到互聯網時代的大量信息過濾、再到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各類新型自媒體的崛起,一共經歷過七個時代,分別是:

一、口語記錄時代;

二、文字記錄時代;

三、電報時代;

四、報紙時代;

五、電視時代;

六、互聯網時代;

七、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進行的時代)

八、人工智慧時代(下一個時代,AR、VR技術正在形成……)

縱觀這七個時代的發展,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每個時代都會過濾出一些掌握這個時代媒介發展規律的人,簡單說叫軟實力。那麼什麼是軟實力呢,下面我們具體來談。

新媒介的出生孕育著新的商業機會,而這些新的商業機會和媒介的傳播和受眾的方式相宜得章。具個例子,在電視時代,如果你想把你的產品大賣,那你必須花錢在主流電視台和報紙上投廣告,最好能搶佔「標王」這個稱號,在那個人們都從同一的媒介接受資訊的時代,如果能在統一的平台上贏得更多的關注度和曝光度,那你的產品一定大賣。

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在人們的心中都有先入為主的概念,根據工業時代誕生出的《管理學》的思維,在一個細分行業中,根據「定位」法則,誰的產品佔據用戶認知的首位,誰的產品就能大賣。

可是這一法則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卻實現不了,為啥,因為人們接受信息和資訊的方式變了,當下是一個媒體繁多的時代,既有傳統媒體,又有新媒體和自媒體,面對這麼多媒體,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只有兩點:

一、信任的人的推薦;

二、通過自己的海量過濾尋找到的信息;

所以,當下的營銷模式也隨機發生了改變,如果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想創業,那必須要做好信任,而建立信任這件事則是需要長時間去積累。除此之外,你得結合學會時下的主流的自媒體去多渠道推廣你的產品。

舉個例子,比如你想推廣自己的手工製作蛋糕,除了去辦正規的工商營業許可證之外,你必須要讓你的用戶知道、看見並認同你的產品,那你怎麼辦呢,步驟大體如下:

一、結合時下領先的自媒體平台及這些平台的組合去推廣你的產品;

以手工製作蛋糕為例,你需要藉助今日頭條、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這些主流自媒體去做基礎宣傳;然後,藉助比較文藝的渠道去做輔助宣傳,比如網易Lofter和其他手工糕點的細分網站;這還沒完,你還得去錄直播,要讓你的用戶看到你是如何準備蛋糕食材、如何製作蛋糕、如何運用物流去配送等一系列核心要素的。

自從BAT搭建好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傳播設施,讓人們找到你比以前更加容易,但是人們找到你卻並不一定為你買單,那你怎麼辦呢,還記得大叔說的那句話么——「小眾,其實不小」,先從身邊的人開始推廣吧。就按照時下熱門電視劇《歡樂頌》中的邱瑩瑩推廣咖啡豆的方法,不過,線上推廣也別放過哦,兩手抓才是硬道理。

二、你得懂媒體的本質,要像媒體人一樣去玩轉你的自媒體;

媒介的本質是傳播資訊,如果你不懂媒體,那你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很難提升銷量。對於一個有產品想賣的創業人而言,除了解決產品的物流問題,必須得講誠信,如果你騙了一個用戶,你將損失至少33個用戶,所以,一定要誠信經營。

但是,即使你誠信經營你的產品你也不能實現你的產品大賣,為什麼,理由很簡單,你不會玩自媒體。那問題來了,自媒體怎麼玩。

答案也很簡單,但是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比如你可以研究下在電視時代和報紙時代最火的兩個產物,報紙時代的《周刊》和電視時代的《小而美的節目》,請問,這兩個形態為什麼會火。理由很簡單,這些固定形態的媒介傳播形式除了內容好之外,還採取特有的社交模式,就好像追求自己心儀女孩一樣——

「我喜歡你,但是我不粘你,我就是我自己,一切都是姜太公釣魚而已」

(不巴結女孩、不討好女孩、不對女孩死纏爛打)

也許你看明白了,不過,我猜你沒有。

媒介的傳播就好像周刊和小而美的節目一樣,你要想好,如何和用戶互動,說的簡單點,你要如何推廣你的產品,如果你天天宣傳你的產品肯定不行,如果不推廣吧,也不行,那時不時來篇軟文會不會更好。

哦,對了,一周有七天,你得想想,你每天準備和你的用戶說點啥,或者,定期說點啥(你要思考為啥彩票是一周開獎三次),要知道,很多小夥伴上班很辛苦的哦,如果你能讓他們下班的時候在你這裡找到快樂和認同感,我敢說,他們一定會愛死你的,如果——你再給他們些他們要的幫組或是讓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更加美美噠的話,那就更美咯~

三、構建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自從大叔開始撰寫《通往IP之路》專欄起,大叔就一直在和大家強調差異化競爭優勢。那問題來啦,你知道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么。

哦,對了,很多人一聽,不就是差異化競爭優勢么,我去對比我的競爭對手就好啦,看看別人沒有的我去做不就好了嘛。你確定你這樣做是對的么?

不好意思,大叔又得談談追妹子了,當你遇見一個不錯的妹子,正好又有一個男孩看見這個妹紙了,那你咋辦,和那個男的一起爭?OMG,如果是大叔的話,大叔會先觀察這個男生,如果他比大叔更加優秀,那大叔就襯托他,這樣一來,如果這個男生收不住的話,那那個女孩一定會喜歡大叔的,為啥——人們都喜歡真正做自己的人。

對了,再舉個例子,比如你和一群小夥伴們在KTV玩,突然你的小夥伴給你介紹了一位女孩,你發現很多男生都急於想認識這個女孩,那這個時候,你越表現的自如,說不定這個女孩越會注意到你哦,為啥,這和賣產品是一個道理。

「我若飄香,花自盛開;花若飄香,蝴蝶自來」

(大叔的改編版,送給大家)

所以,大叔從不追妹紙,若是遇見喜歡的,大叔也不會暗示,很多人說大叔不接地氣,可很多人說的,貌似都不一定對吧,小眾,其實不小,不信的話,你想想著名的二八法則就知道咯。

那有的小夥伴就問了,如何構建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自信的做自己的同時,進行海量的閱讀」

就好像大叔在和想報名參加大叔課程的小夥伴在課前諮詢會說的一句話一樣,大叔會建議大家在信任大叔的情況下報名參加,因為信任會產生高勢能的回報,就好像我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學員現在產生的蛻變一樣——

「當你拿起書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開始改變;如果能順勢而為構建你的認知模式,看到適合你發展的書,你的人生就會發生量到質的蛻變」

以上,如是而已。


自媒體是個有意思的事情:

1、廣義上,我認為每個人、每個帳號,都是自媒體。

在這個範疇下,走出了「大節點"這個概念,即不看我們有多少粉絲聽眾,而看我們能影響多少人。這是實際的社交上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你哪怕只有10個聽眾粉絲,但能影響他們,就是他們的大節點。信任背書。

2、狹義上,自媒體是指公眾帳號?大帳號?博客?

但作為參與當年博客拉人戰、後又管理過一段時間博客業務的編輯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大部分,幾乎是99%以上的博客(包括今天的公眾帳號),都無法持續、穩定地提供優質的內容。那些優質內容,幾乎是在作者的前3周、前3篇中就一傾而盡(當然,這個數字只是概數,有些人10篇也是他)。此後,寫下來的就是無病呻吟、水稿、強行不懂爛評。

後來門戶的博客頻道,幾乎都走到了這個地步,推薦位上總是能見到幾個固定的P稿寫手總是頻頻在那堅持更新。優質的作者和優質文章始終是匱乏的。

今天呢?你打開公眾帳號上看,有多少還是你每天堅持看的?這批帳號占你總訂閱數的多少?

銳減的打開閱讀數據,和分享轉發數據,幾乎印證著同樣的道路。大批優質作者的優質存貨開始乾枯了,要重新步入新的博客那樣的循環了。

3、但今天所說的」自媒體「,和我們上面所講的幾點,有相關,又不相關。有一些新的因素需要去看。

首先,微博和微信這些玩具,搞的人的閱讀碎片的一塌糊塗。在傳播、交流等等同樣碎片的一塌糊塗的今天,就像」粉塵「一樣。過去的很多方式,都不適應了。」自媒體「大概是應對這種碎片化、粉塵化的自然應對之一。

羅振宇對這個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分享出來就是:組織碎裂,個體崛起。

過去的什麼企業、什麼方式,都跟著碎裂了。小個體,小帳號自然會崛起。自媒體是其中之一,且目前還算是精英人群的遊戲,崛起的更快很正常。

但在這個變化下,個人的能力,能力,也被碎片的一塌糊塗。平台上看更為明顯。

舉個栗子:你別看某些人很牛,寫文章很好,起個標題看看?不行的。他網路媒體的標題都起不好,怎麼還能面向個人起好?好,就算湊合。那麼搞粉呢?就算能寫,但你知道你的粉特希望看到什麼不?

能起標題的,寫不擅長。寫擅長的,搞粉一般。搞粉強的,又在別的地方不是特別好。

羅胖就說,這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其實是對的。是牛逼的人將各自擅長的能力組合到一起,讓這個小個體在大的網路中成為更牛逼的突起。

其次,微信那句定義超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一是和上面個體崛起暗合,二是用這種趨勢來協助企業接通社交,接通碎片。三是推動新的個體崛起。自媒體,也是個體之一。崛起自然。

4、因此說瓶頸。

a、咋能持續穩定地提供我能提供的好的服務?

文章、信息也是服務之一。在社交中有一點,信息即一切。(當然還有互動即一切等不同說法,看你怎麼切入)。自媒體的關鍵不是要寫啊寫啊,而是看自己的服務是啥。

b、是個人來做?還是組一個小小的團隊來做,大家各自發揮牛逼?

還是那個問題:人有短板,大家一起努力比什麼都強。

再補入一個個人的感受:

5、成本

自媒體,狹義上,

那些記者們採訪寫寫微信公眾號,都不叫。今天好多已經在收錢發公眾帳號,報價幾萬到幾千,這已經是水稿,也不叫。

真正的自媒體,在創造成本上,直線上升。還不是硬體成本。而是你的創意成本、牛逼內容或者服務成本。

一個人搞一個微博號OK,但堅持一個好的微信號是不容易的,想再維護一個微視帳號,更難。但維持和堅持只是開始,內容再牛逼到爆,那幾乎是鳳毛麟角的狀態了。這一類用戶,平台可遇不可求。流著口水拚命在找。

一個團隊苦心維繫一個帳號,已經是常態。還要拼了老命,不敢懈怠。

瓶頸?瓶頸!

午間飯後。快速回應一下。只是個人感受。


自媒體這三個字已經爛大街了,尤其資本介入之後。本身這就是個偽命題,比如你看美劇多數都是通過網路,但你能把美劇叫網劇嗎?而且因為公信力缺失導致的私信力濫用,謠言和垃圾內容滿天飛,結果導致所謂的自媒體經常比傳統媒體還無良。最可怕的是,因為資本開始炒,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個人而是金礦,估值幾千萬上億那是打底。做事忽略內容本質,坑蒙拐騙一大堆。這不叫新媒體時代,也不叫萬眾創業,這叫全民創可貼,總有一天會被全撕了露出一地傷疤。


哪裡有什麼自媒體啊,都是有團隊的。沒有團隊的只能叫自說自話,稱得上媒體啊。膩了


自媒體也罷,品牌也罷,關鍵要給用戶提供獨特的有競爭力的價值。如果自媒體有核心競爭力,那麼品牌的策劃就要花心思了。

品牌應該圍繞什麼來命名?什麼樣的品牌才是容易征服消費者品牌?品牌命名方式有多種,可以圍繞N種東西來命名,但真正能激發大眾潛意識能量的命名,應該圍繞產品的靈魂和行業精神來命名。

為什麼?因為消費者的聯想路徑是這樣的:消費需求---相關行業---相關品牌。比如:尋找信息---搜索引擎---百度,消費者會想到「有道」搜索嗎? 網上買東西---淘寶,容易想到騰訊「拍拍」嗎?想去旅遊------攜程、去哪兒,容易想到「藝龍」嗎?想喝牛奶---蒙牛,容易想到「光明」嗎?想買手機換手機,你會想到鎚子嗎?我又不要錘釘子或砸冰箱,我想溝通世界,雲來雲去。

關於什品牌及其本質,參見:解密品牌及其本質

關於衡量品牌的標準,參見:品牌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關於品牌的潛在能量,參見:品牌名讖的能量之道


秀下牢騷,諷刺下別人總結的東西是「不需要說的真理,然後又沒說出什麼新鮮東西就能得到很多贊。

意料之中,不過我就是要當個討厭的人。

嘿嘿

那些」我早就說過「的朋友,都說差不多了?還有沒有?要不要再等等?

那就說點目前為止的答題者沒太提過的東西。

腦洞推演這種事,人人都可以做,但總歸質量上會有區隔。另外就是,並不是從業者就有逼格,很多從業者的簡歷滿滿寫著的不就是盧瑟倆字。

自媒體的瓶頸 補充版V1.0

1.企業自媒體將搶佔第三方自媒體空間。

互聯網渠道的逐漸成熟,讓許多以零售為主渠道的企業,有了直接與用戶面對面的可能性,因此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宣傳陣地。

這將搶佔一部分媒體空間,有句話說的對:未來,很多企業自己就是一個媒體。

第三方媒體將集體受到衝擊,而自媒體將首當其衝的受到影響。

理由:需要網路營銷的企業,才需要自媒體,而這部分企業有著足夠的動力,去建立自己的自媒體陣地。

2.付費閱讀習慣的回歸與再培養。

根據1,自媒體的第三方廣告收入會受到影響(佔比,非絕對值)。

那麼自媒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其實能發展到這一步已經很幸福了),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如何讓讀者回歸為內容買單的閱讀習慣。

互聯網思維催生對用戶免費向第三方要錢的盈利模式,但近年來的情況讓這種模式的未來並不被看好,因為付費方發現:有那錢給你,我自己來,也能鼓搗出點動靜。

所以很多事物的發展都會猛衝一陣,在回調一陣。

就像猛衝並不能顛覆一樣,回歸也不代表恢復,新的平衡將建立。

某個朋友說的對,1000個粉絲在國內養不了一個人,不過1萬個?10萬個?這一步總歸要走出去,而用戶與自媒體的直接對接,有助於維護質量的一致性。

比起別人關注半天發現徒有其名沒什麼質量滿篇軟文,會好很多。

而且,一定會有用戶意識到這一點,對此本人十分有信心。

被慣壞的孩子里,總會有一些意識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當然,這一步會很難,因此也是瓶頸:過去了就一馬平川,過不去就卡住或卡死。

先發兩條。這次我純當自娛自樂,有沒有贊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噴,沒所謂。

——————————————————————

快下班了,當個腦洞題目做一下,拋磚引玉挨噴搶台詞神馬的我最愛幹了。

既然都是媒體,那比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看看傳統媒體的瓶頸,探討下新媒體可能遭遇的門檻。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異同:

·相同處:

一.生產流程

A.創造內容——傳播內容

B.發掘信息——加工信息——傳播信息

二.盈利模式

A.販售(會員)

B.廣告

C.A+B

·不同處

A.渠道與目標客戶(因果關係)

傳統媒體的媒體渠道與介質、載體息息相關,廣播主打有車族,紙媒主打中老年,電視類似於紙媒。(草草總結)

優勢:使用習慣。

劣勢:渠道成本高。

自媒體:無論是微信微博還是什麼東東,共通點有二:互聯網,面對面。

優勢:渠道成本低,使用習慣改變迅速。

劣勢:競爭,碎片化閱讀導致的注意力資源稀缺,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大面積反思與閱讀習慣的回歸(碎片化閱讀將導致很多心理健康問題,雖然目前還不是很嚴重,但傳統閱讀習慣會一定程度的回歸,這話先放這)。

B.生產流程

傳統媒體:

優勢:寬,內容涉獵面廣。生產流程成熟,從業經驗豐富,相比新媒體的草台班子屬性,戰鬥力實際上只強不弱。很多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領域頗有建樹,是客觀事實。

劣勢:慢,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不夠有趣,在注意力從富裕到稀缺轉型的市場變化趨勢中,沒有及時調整。(內容問題與廣告為主的盈利模式有關,不展開)

自媒體:

優勢:快,有趣,接地氣。

劣勢:窄,搶奪的用戶是最善變、最容易審美疲勞的一群。如果需要轉變,就要增加成本,指望一個人長期提供能夠吸引人注意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如果建立團隊,便要面臨很多傳統媒體同樣要面臨的問題。

傳統媒體的瓶頸:

1.過高的運營成本

2.過高的渠道成本

3.內容製造與讀者口味的脫節

4.導致3的直接原因:以廣告為主的盈利模式,導致口味向金主而非市場傾斜(大部分二流媒體和都市級媒體的通病)

自媒體可能的瓶頸:

1.內容生產劣勢。能夠短期製造注意力黑洞,但無法長期延續。

2.目標客戶是最善變的一群人,目標閱讀時間是最碎片化、最不穩定的時間。

3.為了規避1.2,必須增加規模、建立流程,管理與成本控制以及盈利模式的跟進全部都變成了傳統媒體同樣需要解決的問題。

個人結論:

A.自媒體會成為一種有力度的新媒體形式。

B.慎談顛覆,絕大多數是共存而已。

C.傳統媒體與自媒體在未來會越來越相似。

D.內容依然為王(最近做了一批關於新營銷的採訪,新營銷做得越出色的商家,越知道營銷要適度,生產是本命,不展開)

E.傳統媒體人必須意識到孤芳自賞的內容並不見得是好內容,自媒體人必須意識到太接地氣的內容會是很容易讓人膩煩的內容。

F.做一個能生產優質內容的媒體人,不管是以前還是以後,不管是身處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這是自我要求。

以上,胡扯,輕噴。


參考金鵬遠內容,金鵬遠公共賬號我一直都有關注,大部分內容除了招聘就是與粉絲的互動,很少有真正有價值性質的內容,這或許和他太忙有關係,畢竟他是真正的營銷實操人,而且距離自媒體高出逼格許多。

說說我了解的自媒體,只有少部分人活得尚可,這個少部分人特指是個人價值傳播,個人人格魅力,個人影響力都還不錯的人,當然這類的人肯定是少數,轉發價格在4000,個人撰寫在8000左右。而且自媒體有個弊端,粉絲多的雖然覆蓋範圍大,但是不精準,精準的粉絲覆蓋範圍有限,畢竟關注的只是少部分志同道合或者同專業領域的人。

所以自媒體大部人活得還是比較辛苦,大家還在折騰,目前也沒有靠譜的盈利模式,而且目前養活自媒體的主要還是靠公關公司,一旦公關公司沒有需求,就會做的很累。

目前最大的瓶頸依舊在於變現能力,當變現能力越來越難或者越來越差大部分人就沒有了堅持下來的決心。


推薦閱讀:

沒有大量資金如何營銷推廣產品?
如何評價魅藍手機評價知乎為裝腔作勢集中營的宣傳?
如何入門網路營銷?
做茶葉如何起步?
微商怎樣做才能從小白變大咖?

TAG:新浪微博 | 市場營銷 | 新媒體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