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人類吃飯的工具有的用筷子,有的用刀叉,有的直接上手,是習慣的先入為主還是文化使然?

今天吃飯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我查了一下,使用筷子的地方主要是中國、南北朝鮮、日本和越南。使用刀叉的主要是歐美國家。直接上手的是印度、中東等地區。吃飯的方式是各自的老祖先發明然後傳下來的,還是慢慢發展然後固定下來的方式?


0,0/

謝邀。

這麼嚴肅的問題,我必須認真回答。

國之大事,唯吃與喝。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我得先糾正一下題主的一個認知。

您對目前各文明地區的餐具描述並沒錯,確實東亞以筷子為主,歐美用刀叉,印度非洲下手抓。

但歐美的刀叉並不是他們的老祖先發明然後傳下來的,也沒經過什麼太長時間發展。

西方人使用叉子作為餐具的時間並不會超過一千年,徹底普及開來可能也就三百多年。

傳統的歐洲進食方式,和非洲人一樣,都是用手抓。

刀叉最早出現在歐洲的時候,是作為廚房中烹飪的炊具出現的。

從廚房走到餐桌的這個過程很漫長,甚至19世紀,英國海軍依然禁止水兵們用叉子吃東西。

因為那很娘,不爺們。儘管從18世紀開始,歐洲的中產階級已經開始學著上流社會用餐具了。

歐洲最早的餐叉應該出自拜占庭時期的貴族。

目前西方人普遍認為把餐叉引進歐洲的是公元十世紀的拜占庭皇后Theophanu。

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搜一搜這位女士,她的中文譯名一般叫做狄奧法努。

她在十世紀末去了趟羅馬,據說在那時候把餐叉帶入了歐洲。

等到歐洲的貴族學會用叉子,也過了很久的時間。

我們所熟知的歐洲大人物們,譬如伊麗莎白一世,無一例外,吃飯都是用手抓。

估計在路易十四之後,叉子才開始在歐洲貴族之間普及。

又過了幾十年,中產階級上行下效,終於把這玩意在歐洲徹底推廣了。

理論上講,歐洲的傳統進食方式,也是用手抓東西吃。

我記得有一位德國教士,曾將叉子批斥為魔鬼誘惑人墮落而創造出的奢侈品。

因為貴族的叉子做工精良講究,在當時確實屬於奢侈品。

這種貴族之間流行開來的新奇進食方式,不僅與傳統相悖,也毫不儉樸。

目前的主流文明裡,食器使用時間最長最久的,應該就是中國。

但是請注意,這無關文明程度

我相信如果我們的老祖宗條件允許的話,也是樂意用手抓東西吃的,畢竟那很方便。

事實上我們吃餅吃饅頭,也一直都是用手抓。除非是餡餅這種油乎乎,會把手弄髒的。

但是你看,幾乎沒人會用餐具吃披薩,雖然手會臟。而我們吃點心時,也不在乎蹭上油。

促使餐具誕生的條件有兩條,永遠不變。分別是食材與烹飪方式。

中國的史前農業誕生後,改變了先民的進食習慣與食物來源。

由最早的漁獵加採集的模式,慢慢改變為農耕與馴養。

當時的農作物也以黍和粟這些為主,全都是小顆粒的禾本科作物,俗稱小米

而我們的烹飪用具,從石器時代開始到漢朝,幾乎都沒什麼大改動。

永遠都是以蒸飪器為主的,譬如鼎、鬲、甗,這三件套。如下圖。

這些烹飪器具的用法非常明顯,下面生火,裡面燒水,水裡煮食物。

不管煮的是粥還是羹,滾燙滾燙的食物都不可能下手抓。

如果直接把手伸進滾沸的水裡,倒是能多點肉味……

這時候餐具的出現幾乎是必然的。

我們的傳統餐具其實並不像大眾一般認為的那樣,只有筷子。

事實上是兩樣,並稱為匕箸,或叫匙箸也可以。

匕就是餐匙,但與現如今的飯勺並不完全一樣。箸就是今天的筷子,也經過了一定的發展。

這兩樣餐具的用法很簡單,匕是用來扒拉飯的,箸是用來夾菜的。

早期的匕基本全都是骨制的,目前可考,最早的匕出土於河北磁山遺址,距今七千年。

箸的出土時間比較晚,但這很可能是因為箸大部分都是木質,不易於保存。

目前最古老的銅製箸出土於殷墟,屬於商晚期。但沒可能這樣器物亮相就是以金屬製品登場。

它必然存在木質的前身,只是今天我們還沒有發現有完整保存下來的。

為什麼不是骨制的?因為把骨頭磨製成兩根粗細不超過5毫米,長20厘米左右的小棍太不效率了。

箸的起源年代待考,但根據推測,應該是隨我們的羹食一同出現的,為了挑出菜食。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麵條。如果有麵條,就必然需要相應的餐具。

而餐匙吃麵條,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在麵條出現的時候,箸應該也已經誕生了。

毫無疑問在具備一定規制前,先民們只是用隨手撿的骨片進食,箸也只是兩根小樹杈。

後來在許多墓葬里出土了置放在墓主人腰間的匕,很顯然,是系在腰間隨身攜帶的。

可見食匕,或稱為食匙,在先民確認其必要性後,將其規範化為日常生活用品了。

匕有兩種,分為大匕和小匕,大匕的用途是挑取食物,小匕是用來進食。

用現代說法來解釋,大匕就是一把比較大的公共勺子,用來分菜。

小匕也分兩種,一種是勺形匕,一種是長條形匕。

勺形匕是用來吃流質食物的,譬如粥食。長條形匕自然就是用來扒拉乾飯的。

這是在殷墟出土的三把骨制匕,右邊的就是分菜用的大匕,左邊是吃粥的勺形匕,中間為長條匕。

不許說像鞋拔子。

我們現在使用的飯勺,並不是中國的傳統匕。傳統匕已經很少見了,很偶爾才會出現一次。

今日飯桌上的飯勺,基本都是西餐勺。

這種取代的原因有很多,不過無傷大雅,畢竟這兩種東西幾乎沒什麼不同。

西餐勺更深一些,在食用某些菜肴時反而更方便。

筷子如上所說,就是從湯羹里夾菜用的箸。

箸的使用習慣也有一個改變的過程,他最早的用途就是挑菜出來吃,不能用來吃飯。

所以古代的箸,也要更細、更長。

清代以前出土的箸沒有在16厘米以下的。這16厘米的箸,也僅僅是宋代的個例。

漢朝箸則幾乎全都在20厘米以上,粗細基本都在2毫米至6毫米,各朝箸直徑都沒有超過6毫米的。

這麼長且細的傢伙,本來也沒有往嘴裡送飯的可能。

不信的話,找一把30厘米的尺子,用來扒拉冰淇淋吃,試試有多費勁。

這事兒我干過。後來煩了,冰淇淋也稍微化了一點,就直接端著往嘴裡倒了。

我估計很多人都非常不解,為什麼小時候家長一定要教育我們用右手拿筷子。

《禮記.內則》:「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就跟西餐講究左叉右刀一樣,我們的食禮早在西周時期也固定了。

當時講究的是匕箸配套,但一次只能用一樣,舉匕吃粥時就得放下箸,不許左右開弓。

而禮記中為什麼規定要用右手,目前沒有明確的解釋。

有一個簡單的說法,認為這就和規定靠右行駛一樣,是為了保持秩序。

因為古代中國人都是集體分餐,圍坐在一起,我們的文明又強調秩序。

如果不規範一下用手習慣,會經常碰到旁邊的人。一般國內的家長們,似乎也是這樣告訴孩子的。

在有學者做更多考證之前,這個右手使用餐具的問題先存疑吧。

說起來我小時候是左撇子,也是用左手使筷子。後來生生被我娘揍成了右撇子……

我總覺得我如果一直是左撇子,右腦會更發達,就不會五音不全,能當歌唱家做偶像了。

那我沒準就能在選秀節目上聲淚俱下地講個故事,唱首歌,然後一鳴驚人。

以後天天靠唱歌走穴賺錢,功名利祿滾滾來。腦殘蘿莉粉保駕護航,誰罵我她們就爆誰貼吧。

數不清的果兒往身上撲,趕都趕不走,代言個產品出席個活動,一律商務艙接送。

和我吃頓飯就得掏上百萬,會有數不清的富婆組團輪流包養我。

然後再去演個電視劇,改劇本罵編劇,給自己加戲加台詞,然後告訴媒體自己都是臨場即興發揮。

不用趴在鍵盤上碼字掙命,閑的沒事兒時上個問答網站和一群吃不起茶葉蛋的傢伙逗悶子找樂……

咳,最後那句不算。醒醒,去搬磚。

總結陳詞。

是我們的烹飪方式影響了進食方式,由此誕生了我們的餐具。

後來因為餐具固定成了一種傳統,又反向影響了我們的烹飪菜肴。

匕的出現和我們史前農業發展的時間是吻合的。

箸變短變粗的時間,跟炒菜開始大行其道的時間也是吻合的。

我們傳統的飲食,就是粥、飯、羹、菜,四類。

匕和箸的出現,是為了滿足這四大種食品的進食方式。

因為我們的集體飲食傳統,烹飪時出現肉類,都是將肉剁成小塊蒸煮,方便分食。

所以匕用來吃飯喝粥,箸用來夾菜挑肉,都能完全勝任其職能。

更多時候,肉類是以羹和糜的形式出現的。在上古時期,最常見的肉類製品就是肉醢。

將魚肉或獸肉碾碎,腌製成肉醬一樣的東西。有營養,易於保存,還能佐味。

在吃飯時將其鋪蓋在小米飯上,用小匕進食,跟現在的蓋飯沒什麼區別。

拿伯邑考做的那東西叫肉羹,屬於菜肴,不腌制。肉醢更像老乾媽辣醬。

在我國古代,其實也曾流行過餐叉的使用。

中國古代餐叉大多數都是兩頭叉子,很少見三齒餐叉。

和歐洲叉子一樣,中國的餐叉也是從廚房的炊具走上餐桌的,曾經在戰國時的貴族間流行過。

通過漢代壁畫可見,漢時烤肉的大叉子,是用來串刺肉架在火上烤的。

餐叉在古代的名稱,應該是叫做畢。

其實今天某些烤肉館裡用來串肉的叉子跟漢朝的比也沒什麼不一樣。

畢並沒有普及起來,應該也和烹飪方式有關。餐叉就是用來吃肉的,沒有人會用它來插菜。

而烤肉這種飲食,在古老的農耕社會中國,沒有在民間流行起來,僅僅停留在上層社會。

畢竟這種吃肉的方式太奢侈了,必須用大塊的鮮肉,也不方便分食。

註:我之前因為一時疏忽,說畢的字形像兩把匕在一個柄上,這是不恰當的。

『畢』字是『畢』的簡寫,而後者的字形來源是抓捕禽鳥的網子,與食器無關。

作為餐叉的畢,取名來源應當是來自星宿的畢宿,因為
畢宿的外形和捕鳥網與餐叉都很像。

之前的錯誤屬於行文時的大意,評論區有幾位朋友指出了我的錯誤,感謝他們。

說起其他文明,也跟中國一樣,是烹飪方式決定進食方式,而烹飪方式又是受食材限制的。

在歐洲農業發展後,他們的主要耕作物從來都不是禾本科的小米。

也就不會誕生需要餐具才能吃的食品。

非洲某些地方至今以漁獵採集的生活方式為主,食品種類也比較簡單。

五根手指頭,一直都能滿足他們的進食需求,自然不用什麼餐具了。其實還是個地理問題。

我在柬埔寨的一個小村子住過一段日子。

他們有些人的食物來源非常簡單,就是釣魚,摘水果。

如果這個人懶到家了,他可以整天不幹活,等肚子餓了就出門找棵樹摘個菠蘿蜜或者榴槤。

回家在石頭上砸開了,直接下手吃就行。這樣能特么過一輩子……他們就是有那麼多水果……

我在柬埔寨的嚮導有一天帶我上山,他一邊走一邊彎腰在草叢裡踅摸什麼。

我一開始沒在意,以為他是在探路,避免草叢裡有東西。

到了山頂時,發現他開始吃東西。我很奇怪,因為我們並沒帶吃的上山。

他得意的給我看他的口袋,裡面是滿滿一袋子菠蘿果……

原來丫上山的時候一邊走一邊摘,摘了一大堆……我吃了一些,甜的令人生氣。

下山的路上他還在繼續摘,等我們回到村子裡,丫已經吃飽了。

顯然這些高棉人也是不怎麼需要餐具的……

你看,我們的祖先會發明這些幫助進食的玩意,才不是因為什麼聰明才智呢。

一切都是形勢逼的。

居住環境沒有暖和到四處都是瘋長的水果,適宜耕種的作物又那麼有脾氣。

也沒有多到會自己蹦上岸的傻魚,更沒有風吹草低就冒頭的大肉排。

在有限制的條件里盡量發掘身邊一切能吃的東西,並尋找最適宜的烹飪方式。

為了把這些鬧彆扭的食物吃下去,於是發明了餐具。

咱的血統對食物充滿了執著。


替一樓補充兩張圖片。

馬王堆的漆勺

曾侯乙墓的金匕

古代餐具

殷墟的叉子


應該是文化使然。

吃什麼樣的食物,用什麼樣的方式。

在西餐廳,你就用不成筷子。一次我吃牛排,索要筷子,就沒有要到。

其他國家人吃中餐,大多也用筷子了。熟練使用筷子對於很多外國人不是難事。

印度人也會使用工具,但對於他們的傳統食物,他們就是不用,對於手抓方式的堅持,是出於捍衛文化傳統的自尊心,是一種民族主義使然。比如吃手抓飯,你不能說他們買不起筷子或勺子吧,即便在他們的高檔餐廳,那也必須得用手抓。


據我所知,中國人老祖宗並不是用筷子吃飯的,至少三國魏晉時代大部分人(包括貴族)都是用手和勺子的,當然當時也有刀和筷子,但那時候人是分餐制的,刀用來分割食物,筷子用來分餐。筷子就是公筷的意思。你仔細想想那時候主食幾乎沒有吃干大米飯的,都是粥啦,餅啦之類的東西,完全可以只用勺子和手嘛。後來烹飪方式慢慢改變,大家都開始用筷子吃自己碗里的東西了。


主要是飲食不一樣,吃牛排確實需要切開,吃麵條米飯用筷子比刀叉方便。東方水稻小麥是主食


做PPT搜索這個問題的答案,發現竟然出乎意料的資料稀缺。但廢了幾天時間還是做完了,所以說下我的方法吧。

高票答案說的很全面了,大部分資料都是從他這獲得的,但具體的不清楚,沒法做一個歸納,所以又搜了其他東西。

第一件事,百科。

最近百度對我造成一萬點傷害,但,經過一番良心的鬥爭,我還是打開百度百科,畢竟中文百科確實百度比較齊全。

「筷子」詞條:筷子(餐具)_百度百科

「叉子」詞條:叉子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比較少,維基百科還是挺多的,但還不夠,而且懶得看英文,一天後我來到知乎這個問題:有哪些特殊的搜索引擎? - 張瀚譽的回答

第五部分:科普下的給類小知識,推薦了:Ask.com - What"s Your Question?

這個網址找到後,搜出的全是英文材料,不過沒辦法,中文確實少。

搜索:「The history of eating utensils」

這一頁解決了我找資料的困難,硬著頭皮看玩了其中一篇:The history of the fork: When we started using forks and how their design changed over time.

基本上跟高票答案說的西方部分差不多,而且比較詳細。接著又搜索了中文方面的資料。

從第一個答案得知了筷子的部分: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卻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會用,筷子卻不是? - 文化

還有為什麼叉子是四個齒,以及一些小知識,但其中提到的書在網上搜不到,只能在亞馬遜買原著:讀書 | 為何餐叉都是四個齒?

其中我看了這篇文章,挺有意思:「不嚴肅」的歷史?(一)——關於英國食物史的研究

竟然有食物史。去亞馬遜搜了這些書,驚喜發現原來我要找的答案也許已經有人研究了,但為了一個PPT要啃這麼書也挺累,所以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

(碧·威爾遜,《想想叉子:一部關於我們如何做飯與吃飯的歷史》

Bee Wison,Consider the Fork: A History of how we cook and eat)

總的來說,是習慣變成了文化。習慣可以改變,改變的習慣久了便成了文化。

可以看下西方的餐具發展史。一開始,大家都是用手,刀和勺子,叉子剛剛到來時,還有人不願意用,認為用它是娘娘腔,是奢侈,是邪惡的象徵。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從開始的貴族,到後來的資產階級,最後,鍍銀技術發展(以前的叉子大都是銀做的,鐵的有味道),叉子就推廣開來了。大概是19,20世紀左右,叉子才開始普及大眾。東方也是這個理。

至於筷子,個人猜測是這樣的,筷子,古代稱:著。上竹,下者,既然如此,肯定是竹子製成,竹子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所以筷子的起源地難考,但因為中國是兩河流域多人居住,所以,筷子起源地應該在兩河流域。

明代文學家徐道,在《歷代神仙通鑒·仙真衍派》中講了嫘祖始蠶的事迹,明代的書,不足為據,但也有一定道理,其中提到了嫘祖:「摘而挪沸湯繅之,繹而為絲。」

嫘祖是殷商以前的傳說中的人,那時就已經沸湯繅之,可見用熱水煮東西吃已經是普及的方法了,因為有器具出現了,這裡她是用來煮蠶絲的。那麼,出現把從沸湯中挑出東西的東西也不出奇。因為木棍四處都是,為了美觀,將它剔直,從出土農具可以看出,原始社會的人美學觀還是挺好的。

以上只是猜測,見笑。


目前的最高票答案沒有完全說服我,例如是有麵條之後才有餐具的么,而不是有了餐具為了適應餐具而有了麵條的形狀呢。。。。。期待更多答案。


  1. 階級越多的社會,用餐文化也越複雜,這是一種區分階級的方式。

  2. 手既要接觸下面那張口,還要接觸萬物,最後會接觸上面這張口。總之,手很臟。古人就會想去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對,發明了餐具。但其實還有用手的,不過是一隻手用來擦屁股,一隻手用來入口吃飯,例如印度人。某些民族認為左手很臟,就是這個道理。

  3. 再舉個例子,中國人進屋穿拖鞋,日本人進屋脫鞋,同樣解決了外部污染物的帶入。某些發達國家進屋不換拖鞋,和城市環境的乾淨程度有直接關係。

求直接用手進食及間接用手進食與文明程度的關係。


每個民族的文化是不同的,因為歷史背景不同,所以造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筷子要用圓頭夾菜?方頭不是更容易夾嗎?
為什麼中國人都以為美國人不能吃辣的,不能用筷子的?

TAG:人屬動物人類 | 文化 | 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