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cctv的《感動中國》?
先提一件貌似無關緊要的小事。
1917年,英國海軍飛行員鄧寧駕駛著一架幼犬式戰鬥機在暴怒號航母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艦載機著艦試驗,幾天後的另一次降落過程中,由於甲板操作人員疏忽,沒有制動的飛機被風吹動撞壞了升降機圍板,但我們這位鄧sir是個高配的完美主義者,堅持要再飛一次,在這次補飛的過程中,發動機熄火,鄧sir本人被鎖在駕駛艙里淹死。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那它跟這個問題就徹底沒有絲毫意義了。
事實是在事故發生之後,英國很快意識到艦載機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飛行員的技術和個人英雄主義,而更多地要依靠硬體(艦隻和飛機)的發展。
我不反對讚美「感動中國人物」,但如果批評不自由,那讚美就無意義(前提是非惡意、有正向意識的批評)。
體制內的缺陷,不能依靠體制外的英雄主義。
難道不是很荒謬嗎?一群本該受惠於這個體制(至少不須如此)的人依舊為這個體制嘔心瀝血,而真正應該有所作為的人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人找出來表揚一番。整個社會似乎都陷入一種莫名的思維慣性:中國式的偉人是不能擁有幸福的,他們必須勞累、辛苦、忍受,必要時還要犧牲。
或許是因為馬列主義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中國政府的新聞報道和官方輿論總是抬高個人的力量而在一片叫好聲和眼淚中把義務拋給大眾,發揮主觀能動性彌補相關工作的不足。
人人有責,實際上就等於人人無責,這句口號根本造不成任何意義。
我敬仰那些力挽狂瀾或者挺身而出的英雄,但我不覺得感動。我希望看到未雨綢繆或者勇於承擔的政府,但我也不覺得感動。
人即使有主觀能動性,其作用也不是為一個體制擦屁股。當一個體制不能內部解決出現的問題而必須依靠,甚至依賴其他力量的時候,其堅固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
更:
「體制上有欠周全,文官集團更需要用精神力量來補助組織之上的不足......這些好處當然不應抹殺,然則它們帶有衝動性質,也多個人成分,而且常常和緊急情況一起出現。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備體制上技術上的周密,則不致接二連三地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作救命的符籙。說得嚴重一點,後者已不是一種好現象,而是組織機構違反時代,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推陳出新的結果。」
《萬曆十五年》,可能主題和問題不大適合,意思絕對是有的。
就簡單說說今年的感動中國吧
感動中國也看了幾期,但頭一次見有人拒絕到現場找人帶領的情況。
第一感覺便是:喔,屠呦呦,真是死……闊以。
後來仔細想了想。
欄目組選擇屠呦呦無非就是她的青蒿素解救了上百萬人的生命,就瘧疾患者於水火中,臨危受命,潛心研究。從中國古老文化中萃取出精華……
但是,屠呦呦1969年開始擔任該項目,1971年便提煉出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青蒿素。
15年9月被提名,12月榮獲當年諾獎,16年2月「感動中國」便頒獎給屠呦呦。
一串數字說明的
是她得了諾獎之後才把橄欖枝伸給她。
她功成名就的時候才去錦上添花。
呵呵……
還記得已逝世莫振高嗎
主持人採訪他妻子:「其實問這個問題挺不忍心的…………」然後吧啦吧啦讓他遺孀泣不成聲的回答她所謂不忍心的問題
那你不忍心何必要問呢?
如果為了賺觀眾眼淚又何必說不忍心
我不知道問題和主持人的所說是自己即興的還是編劇提前寫好的
只是很看不慣這種做了婊子還想立牌坊的行為
突然想起之前看的一期暴漫
王尼瑪採訪用腳答題考上一本的無臂少年彭超時候
原本準備了很多類似這種的問題
殘疾人每天的生活都方便嗎?
我們社會接受殘疾人程度如何?
我們國家的殘障基礎你滿意嗎?
但是暴漫沒有這樣問,王尼瑪剛開場就與眾不同的很
「你能用腳挖鼻屎嗎」
……………………
彭超的面帶微笑一句句「我帶他們超神啊」讓我們根本感覺不到一個殘疾人士的陰霾和無助
王尼瑪用他獨特的方式讓這個無臂少年展現出在生活中強大的一面,
不但能用腳做到正常人用手做到的任何事,而且能比正常人做得更好
比如,LOL超神……
看在我們眼裡,真如王尼瑪所說,
在我們這裡沒有殘疾人
只有一位心智健全積極樂觀的陽光少年一樣可以和大家愉快的學習玩樂一樣可以玩遊戲把我們虐成狗…………這種方式的尊重,讓我覺得暖心
我不針對主持人,只是想說
相比感動中國,我更喜歡暴漫
還有管東
為了救人差點喪命大海,感動了全中國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哪裡感動,我關注的點就是他長的帥,他救的人長的帥,他所說的武漢火鍋也帥
記得以前讀過一篇故事說是孔子的弟子在他國贖回了魯國的人質,並且沒有去領賞金,回來之後被孔子罵了一頓
而領了賞金的弟子被孔子誇獎
為什麼?
因為大家得知孔子的弟子沒有領賞金,覺得他的品行高,若有人再去鄰國,贖還是不贖就是個問題
因為贖了不要賞金,自己會吃悶啞巴虧,贖了要回屬於自己的賞金,別人會說,這人的品行不如孔子的弟子,得不償失,這樣一來,誰還去贖回本國的陌生人
這樣褒獎管東,以後這人救還是不救
冰冷的江水跳還是不跳
管東幸運保住了一條命,但萬一發生不幸了呢,一命換一命的事做還是不做。
這就是個問題
就像一位大神所說,
這些個病態價值觀,不看也罷
嗯,鄭重聲明:我不是憤青
――――――――――――――――――――――――――――
再次鄭重的聲明,我不是憤青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今晚是第15屆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我們聽到的仍然是白岩松那種理性中透著情感的思考,依然是敬一丹式的娓娓道來。
15年前,看著各大媒體都在點評自己的年度人物,中央台也在想應該弄一個什麼樣的年度人物。剛開始說要弄一個「年度十大新聞人物」,來總結這一年的進程。
後來覺得不行。
新聞有好的也有壞的,同樣是新聞人物,楊利偉和黑心煤窯的老闆可能得到了同樣的輿論關注度。這獎要怎麼頒呢?
後來,陳虻提出了「感動」這個詞。於是就有了15年屹立不倒的「感動中國」,儼然成了中央台最值得驕傲的品牌之一。
記得中考那段時間,老師還把近幾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都列印出來,發給我們背。除了他們的事迹可以用作素材,頒獎詞也是十分值得借鑒的。那段時間我還是挺喜歡看感動中國的,除了可以用到作文中,那些事情讓我覺得自己遇到的事兒都不是事兒。
這兩年不知怎麼就不想看了。
剛才電視放在中央一台,媽媽躺在沙發上看手機,時不時瞟一眼電視。電視里響著的是老人顫顫巍巍的語言,仔細聽還有淡淡地哀樂。
「唉呀,這老人的孩子居然死了!」媽媽說。
看著電視發獃幾秒之後,媽媽又說「看感動中國也挺心窄的啊。」
「不願意看就換台吧,我也不看。」我說。
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雖然只過了15年,但我們很難說2002年和2017年是同一個時代。不論是國家實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人們的心態,都變了太多。
上個世紀的影視作品中,中國人的皮膚是古銅色的,天空中總是掛著刺眼的太陽。而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後,不論是否真實,人們的膚色正在變得越來越白皙,太陽也變得無心早朝。
對於生活在2017年的人們,體液是珍貴的。
弗洛伊德說,所有的排泄都是快感,那麼今天的人們就是尋找了太多的快感,所以體液反而變得珍貴了。
肉慾的誘惑讓我們失去了精液,物慾的壓迫讓我們流幹了淚液,如此疲憊的人們,也就更放棄了流失汗液的機會。在這樣體液彌足珍貴的時候,心甘情願地哭變成了奢侈品。過度地排泄已經讓人們疲憊,感動到哭已經不是感動中國的最佳選擇。
人群不再需要哭的同時產生的憐憫和同情,人們需要的是笑。
我說的不是娛樂節目中的哄堂大笑,也不是新聞聯播里那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功利的笑。而是那種能給人帶來力量的微笑。
百度百科對於「感動」這個詞的定義是觸動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同樣是同情、支持和向羨,哭是泄掉已有的力量來換取加倍的感動,而微笑是積蓄力量。當紙巾不再是感動的必需品,也許才有更多的人願意被感動。
過年的時候,坐在爺爺奶奶床邊,聽他們跟我講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具體的細節他們已經記不清楚,他們只記得二十歲的時候,第一次出遠門,一個穿著軍裝的人給他們指路,還幫奶奶拎東西。
這麼一件小事,讓老兩口記了60年,還在感嘆,真是遇見好人了。這難道不是感動嗎?感動不一定要穿越生死,不一定要偉大到足夠撐起一座沉甸甸的獎盃。
現在的感動中國,能讓觀眾涕泗橫流,以至於第二天去上班的時候眼睛還時腫的,卻很難帶給人們力量,因為力量已經被用來抽泣。
是時候用微笑代替眼淚了。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第一次看《感動中國》,全年級帶到學校的禮堂里統一接受教育洗禮。
那一次的《感動中國》我們看了兩集,應該是03和04年的,選出來的人物我有印象的就是12秒98為國爭光的劉翔、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的楊利偉、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捐自己的腎救母親的田世國……這樣二十個人物看下來,因為民族自豪感,禮儀孝悌以及社會責任感,很多同學哭的是鼻涕一把淚一把,我也是。而之後再看《感動中國》,卻發現這節目變了:賣羊肉串資助學生的大叔,在深山裡為村民看了一輩子病的醫生,資助了三十多個貧困學生的洗腳小妹,身患重病還要綉《清明上河圖》為子女籌學費的母親……
這樣的人物現在在這個節目里出現的越來越多,你告訴我,你看到的除了中國現在福利條件的缺失和政府的不作為,你還看到了什麼?不是不感動,只是比感動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憤怒。
所以已經放棄這個節目很多年了。書同文,車同軌,罷黜百家,雞湯同味。
本來只是想來找點素材,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
關於如何評價《感動中國》這個節目,不同的人自是有不同的看法。對於社會中上層,受過教育或具備一定辯證思考觀念的人來說,感動中國的確不足以感動——感動中國之所以存在,其中部分是社會制度體系不夠完善所導致的悲劇,或者說是困難;還有部分,形似是某種又紅又專的表彰大會。故一部分人會覺得這樣的晚會過分渲染,過分矯情,甚至有部分誇張的成本。這也是以上一部分答友的觀點吧。從個人來看,我自己對這樣催淚的節目本身也是無感(我媽看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時候,也會說我怎麼這麼冷漠...),但我並不排斥這樣的節目。也許在以後,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這樣的節目一定會被淘汰。但就現階段而言,個人認為,這樣的節目定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對於得獎的人來說,科學家、殘疾人、困難家庭、善心人士,得獎出名會帶來不便,但倒不是壞事。有人說科學家默默無聞做科研時怎麼沒人來報道,現在人家得獎了才來...報道科研過程、讚揚科學家的紀錄片也並不是沒有,但對於普通大眾,你是否願意看那些自己還沒有聽說過、不了解的科研歷程?這是個問題。此外,也的確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埋頭實驗室的歲月是孤獨的,甚至無助。但就像做音樂的人一樣,出不了好的音樂,也就出不了頭,誰會沒事追著沒有出成果的音樂人採訪?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來說,這樣的頒獎既是給他們不夠光明的日子裡一點希望,同樣也能讓他們得到更多實質性的幫助。也許不能面面俱到,但對於這個節目來說,已經做得很好。至於是否有誇張的成分,我認為,不管有沒有,每一個感動本身都已經是超越了大部分常人,就值得我們的尊重。
此外,對於那些普通老百姓,甚至是社會上一樣有這些經歷的人(比如一樣受到生活挫折的人來說),這樣的節目絕對是最好的幫助。這些也許是社會上最脆弱的一部分人了。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在生活的打擊下已經失去了希望或是即將走到崩潰的邊緣了,因為看到這樣的榜樣而選擇了堅持?如果有,那麼這個節目一定就是有其價值的。或許有人會覺得,對於那些受到巨大變故卻無法收到社會應有保障的人,社會保障的不完善應被譴責,是的。但同樣,這不是節目本身的過錯,相反,節目的播出,恰是一種呼籲的聲音,社會上還有一部分這樣掙扎的人,亟待社會的幫助。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有一天,感動中國不再,因為每個人都已經過最好的生活,成為最偉大的自己。成年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不要人云亦云。
有些人看到別人找偏方,求神拜佛的治病,就開始嘲笑啦,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迷信;有些人在網路上的行為就和他們無異,在網路上看到一些事情、觀點就不加判斷的迷信,就像傳教似的,還自以為眼界開闊、高人一等、四處宣揚、不可理喻、黨同伐異。
縱使節目不能歌頌所有的美好,縱使節目中有些所謂的陰謀。但是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和事值得的被歌頌和感動的,他們不應該因為一些其他的因素而被否定。有些人彷彿就是新時代的紅衛兵,不相信權威,以消滅專家為己任,知乎小將就是他們的信仰,凡是和官方沾邊的東西都要被批鬥。
知乎的偉光正
當一個歌手發表了台獨、反共、藏獨言論的時候在知乎可以被原諒,因為知乎認為音樂無國界,不應該參雜政治。真正的高尚和奉獻反而會因為參雜個人的政治猜測而被唾罵,被踐踏。有些莫須有的東西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是上面那個贊同數很多的答案我是知道有很多錯誤的。初中高中的時候腦智不成熟,看《感動中國》看得也跟著一把揪心一把淚的,為了寫作文的素材還邊看邊拿筆做筆記,記了滿滿一本。現在回想一下真的是.................
看看下面我覺得你現在才是心智不成熟。
講的是一個患有腦癱的小孩,媽媽從小就陪讀在孩子身邊,上課就做孩子的同桌,幫孩子記筆記,問問題,本來是一個沒什麼高學歷的人,為了幫孩子講解數學公式,每晚都熬夜熬很晚,幾十年來都是這麼過,最後陪到孩子高中畢業,孩子還考了個好大學,大概就是這麼個內容
不清楚不要瞎說。不是腦癱,是8個月的時候得疾病導致的失聰。雖然沒有高學歷,但是從小學就和孩子一起上學的。孩子小學6年級做了人工耳蝸手術恢復部分聽力。
孩子作為一個永久性疾病患者,為什麼不去專門的特殊學校上學,又不是沒有,又不是特殊學校就沒法參加高考,為何偏偏要去普通的學校上課,白白費那麼多的力氣。
沒找到永久性疾病是啥意思。因為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母親學習唇語,教孩子失聰的孩子說話、識字。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沒有白費力氣。
再說,帶著腦癱的孩子來到普通的學校上課真的沒問題嗎。對其他正常上課的小孩沒影響?媽媽帶著孩子永遠坐在班裡的第一排~真的沒對后座的孩子造成困擾?孩子本身看著只有自己帶著媽媽來上課,其他同學都沒有,真的沒有彷徨嗎?
陶艷波考慮到對其他的孩子影響了,他帶著孩子上課的時候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的最左邊,並且坐在很小很小的板凳上,一堂課下來累的腰酸腿疼。孩子彷徨不彷徨不知道,知道的是沒有媽媽的幫助他肯定聽不懂。
節目採訪孩子的高三老師說,因為知道媽媽帶孩子上課情況特殊,每次寫完黑板筆記都要等一等媽媽,等媽媽記完了再擦掉,講下面的內容。難道其他上課的孩子不會因此受到干擾嗎?那可是高三啊!
這是你自己杜撰的,沒有這段。沒有說記筆記讓老師等。陶艷波就像學生上課一樣,她是能聽懂的,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抄下來記筆記的。真要是記筆記我們也知道在下面寫的比上面老師寫的快,並且我們只需要記幾個關鍵的步驟就行。和你一樣記筆記能對你有什麼困擾。
我把我的疑惑跟我媽說了,我媽拿紙巾擦著鼻子,對我說:你們現在的小孩就是太自私,沒感情,冷血......
真是竟無言以對阿!!!!!!!!!!!!!真的就是這句話的感覺啊,愣了好久好久
你媽媽說對了。
後來回想起以前寫進作文的「一個阿姨一件衣服穿幾十年——勤儉」、「為了鎮守邊疆放棄老婆孩子多年——大愛」、「為了幫只有一面的陌生人多年離家,孩子成留守兒童——幫助弱勢群體的高尚之人」...........................
不知道你說的都是誰。第一個勤儉的原因是什麼你怎麼不說,第二、三個拿出完整事情來大家看全貌,你不能理解高尚的時候,請不要用卑鄙為高尚做註腳。
第一次仔細看《感動中國》是高中那會。看完了第一感覺非常的差,覺得裡面所有獲獎事迹除了科研方面的,其他所有都是政府沒盡到的責任而人民因為某種價值觀幫政府做到了,然後政府美其名曰感動中國,實則把責任轉嫁到了人民身上。後來想想不對。政府確實是應有責任,但是政府不止這一個責任,責任很多,而且在很多地方做的都還不到位。倘若人民先幫忙做了,等政府有精力了再來接手,這樣社會美好的步伐不就更加快了嗎?可能性格吧,寧願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很多事情都能看得開給自己一個好的解釋。生活就是這樣,幹嘛跟自己較勁呢!
他們的貢獻可能不該如此。。。廉價。
政治教化意義高於社會補償意義。
今天看大秦帝國1最後一集有一條彈幕:
赳赳老秦,只鞅赴難。
之前也看過篩選背後的一些事情,反映出來的問題,一言難盡。這節目我是很反感的,但是我家人都很感動,很喜歡。我個人認為,如果要輸出價值觀的話。你必須比別人活得要好,忘了是不是今年的感動中國的那位一件衣服穿了十幾年的阿姨,她甚至給我一種行善必須省吃儉用的錯覺。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甚至於有些「畸形」,「病態」,抱歉我用了這些不尊重他們的詞語,但是我們應當讓善良的人活的更好,你看看他們穿的衣服,這不是一個好循環。如果國家獎勵他們金錢的話,他們估計還會捐出去,建議實物獎勵,電視機,冰箱,電動自行車缺啥給啥,這些都不貴吧,節目中間插一兩句家電廣告,讓家電企業贊助一下,這也不丟人啊,企業也得了名聲, 一點愚見
挺喜歡的,只是後面感覺越來越浮誇了。可能是我老了吧
再說一點吧~最近很多答主都再說這是政府不作為啊,吧啦吧啦,感動中國價值觀扭曲了之類。可是,對,這些問題已然存在一天後變好這不可能。有人站出來背了這一切,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熱情,甚至是生命推動這種改變,難道不可敬嗎?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去這麼做,願意這麼做,社會環境也不是嘲諷,才可能達到以後沒有這種節目,因為人人都足夠讓他人感動。Ps,我承認今年又哭成狗啦。覺得郭校長和梁醫生好厲害。
~~~~~~~《素媛》「如果天空總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的,那就蜷伏於牆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熱情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 我們不能為自己的苟且得意,更不能嘲諷比我們更勇敢熱情的人們。僅針對樓上有些人認為那些感動中國人物所做是義務,所以不值得感動的人,你是不是也認為那些凍死在長津湖的志願軍也只是盡到了義務而已,因為軍人犧牲也只是天職。你不過就是無能的鍵盤俠罷了。
看感動中國的人物,其實就像喝茶,喝的多了再好的茶也會感到乏味罷了,並不是那些感動中國的人物本身不偉大。我也有同感,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回答了,我總覺得,一份真實的感動,或者說價值觀的輸出,不一定要經過這種大肆的渲染。反倒不如一部紀錄片來的讓人信服。事實就在那裡,你看就好了。加以引導的東西,總讓人覺得反感。我有點不喜歡這種中國式的善良,對付出者,太殘忍。
政府總是用感動這兩個字眼來掩蓋他們的失職,基本權利也不能保障。群眾的眼睛也真的是盲目的,被眼淚糊了眼。即被別人感動了,還被自己感動了,擦乾眼淚之後就又回到之前了。
怕被罵,就匿了。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不喜勿噴。其實感動中國這個節目並不是一無是處,你們說感動人物所做的一切是應盡的責任,沒有必要感動。你們看在當今的社會,不管是底層中層上層的社會,能夠這麼盡職盡責的履行自己的責任的人,鳳毛麟角。請知乎上的各位捫心自問一下,你們能保證在你們所從事的工作中每天都能這麼盡職盡責,每天努力工作不偷懶嗎?然後在生活中的感動中國人物,幾十年來無怨無悔的養一個癱瘓在床的親人,其實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所欠缺的精神——善良。那些說傻的人,感動中國真正所表達的是喚醒人們心中的善良,正義以及同情心;歌頌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的人民英雄。
剛看完,直接感受:今年春晚沒人笑,感動中國沒人哭,尷尬癌—————隱隱覺得今年的感動中國晚會也有了明顯的政治色彩……以及我覺得科學家敬業與執著值得我們敬佩,但是不能叫感動吧?閻老活著時那麼多年不覺得人家感動,病危了才想起來了? 政府該負的責任由一部分人承擔,感動之餘不該考慮下如何完善體制?看來這節目也只能給中高考考生當萬能作文素材了……
作為中高考作文材料一大來源,感動中國拯救了很多考生的家庭啊
建議把科學家,企業家,各種做出傑出貢獻的高大上人物去掉,實在想給他們發獎能不能另立個獎項?如果非得說,能不能在人家剛剛把項目立出來的時候就說?別各種國外的大獎發了再說行嗎?這樣我真的很想笑。這有啥可!感!動!的!還有那些什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岳父岳母生病了,小孩子一個人撐起一個家的,這個完全就是政府不作為親戚沒人性,有啥可感動的我只覺得心疼和悲涼。然後那些沒事幹自殺被人救了結果救他的人死了的那些人,我建議在判斷沒有抑鬱症等疾病之後,坐個牢判個刑最少也要民事賠償救他的人的家庭吧?這樣也可以有效減少自殺率啊信不信? 還有啊別整什麼感動啊這些沒用的,保障救人者家庭以後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主持人能別百年如一日說什麼「我本來不想問的……」之類的話在人家心上劃刀子嗎?你親人死了人家採訪你的感受你會不會想糊對方一臉?當然,我不是說這個節目就完全不值得提倡,什麼樣的人值得感動?我認為是他本來可以擁有更優渥的生活環境,可是他為了某些比優越的物質更重要的東西,放棄了原本的生活環境,在艱難的環境中做一些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事情。那些支邊教師我一直覺得很棒,那些守邊戰士我也覺得很敬佩,也很感動。因為他們不是被迫的,被迫而為之的,永遠不值得感動。
推薦閱讀:
※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下,怎樣評價山東衛視?
※網易新聞標題《兩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洛杉磯被槍殺 死於一輛寶馬車內》被指煽動仇富,引發熱議,你怎麼看?
※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怎麼做?
※如何看待那些不顧一切潛心修行的人?
※如何解讀「字幕」這一生產行為?
TAG:新聞 | 電視 | 傳媒 |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 | 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