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葉是否發酵對茶的口感是否有影響?

如果有,又是怎樣的影響?


說到茶葉的發酵,首先需弄清茶葉加工里把氧化(oxidation)和發酵(fermentation)都統統稱為發酵。除了黑茶類的發酵的確是fermentation,其他茶類的所謂發酵其實都是茶多酚的氧化(oxidation)。

看到這個問題,立馬想到兩年前寫過篇文章正好關於此。所以從evernote里又挖出它來。因為對茶多酚的氧化更為熟悉和有體驗,所以以下重點說關於氧化的所謂發酵。至於fermentation之於茶葉滋味的變化,簡單說來,茶葉的苦會淡化,口感會由澀變順滑些。

------------------------------------------------------------------------------------------------------------------------------------------

茶多酚的氧化實在不應該僅僅只是個枯燥抽象的化學反應 。

因一把偶然被丟棄在車後備箱的茶,我開始重新琢磨這個原以為熟悉得沒什麼好說的反應。半年前的雲南茶山,正是採茶忙時,同學的媽媽採制好那一日的茶,回家路上,順手采了點茶放在汽車後備箱,回到家,茶已陰乾,部分褐變。之後數天偶然泡來飲,竟是一種奇異的香。之後我也嘗了那僅僅夠三四泡的茶,是一種蘋果香加花香的香氣。

成就這一偶然香氣的,正是在那一溫度,那一濕度,那一特定狀況下發生的那一程度的茶多酚的氧化反應。

上一段落用了好幾個"那一",這些個"那一"在農產品的製作上是很難被每次都再現的,因此制茶是一個難以標準化的過程。如同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界上也不會有製作得完全相同的兩批茶葉。

就算以工業標準化的方式去制茶,控制好一定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也難以製作出兩批完全相同的茶葉,因此,才有「拼配」這樣為保證每個批次的茶葉外形滋味接近,而進行的將品質不等的茶混合調劑到一個特定標準的工序。而在中國,拼配是少數品牌大廠才進行的標準化生產。而傳統制茶,則全憑天時、地利,以及制茶師傅的手藝。

回到茶多酚的氧化,這其實不是一個產物單一的反應,不同溫度濕度,以及反應所進行的時間長度的不同,其氧化的程度就會不同,所產生的芳香物質、滋味物質也會隨之不同。而不同的芳香滋味物質,或者相同物質以不同比例協同在一起,所帶來的嗅覺味覺體驗又是全然不同的。

正是在這個前提之下,才有了六大茶類中的紅茶、青茶(即烏龍茶類)、白茶,不同程度的茶多酚氧化賦予了他們不同的香氣滋味。白茶有微微的氧化,紅茶几乎是完全的氧化,介於"微微"與"完全"之間的青茶,便有了無限的可能,因此青茶世界的品類是那麼的豐富,各品類之間的差別之大——氧化輕的如輕發酵的清香型鐵觀音,氧化重的如外形幾乎可以被誤以為紅茶的台灣白毫烏龍(也稱東方美人或彭風茶)。

你可能會奇怪於一直說茶多酚氧化的此文,為何轉到輕發酵和重發酵。此「發酵」即是茶多酚的氧化,是一回事。你可能又會疑惑,想到如普洱熟茶之類的黑茶,也會提到發酵這一工藝,它是否也是茶多酚的氧化呢?答案是否定的,黑茶的發酵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酵,因為有微生物的參與。

而此文的茶多酚氧化,也被稱之為「發酵」,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酵。如你實在難以想像這個化學反應的話,想想被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的氧化,茶鮮葉也類似,被從茶樹上採下之後,也會氧化褐變,不過茶葉的神奇就在於:氧化過程中能產生多種令人愉悅的芳香物質和成就美好滋味的物質,而且他們不是轉瞬即逝的,而是可以被固定下來的。

試想一下,若茶葉沒有這一反應,六大茶類少了三大類,而且少了青茶類那些氧化程度不同所成就的可能性,茶世界的樂趣一定會少了不止一半!


當然有變化,甚至可以說,中國茶品種里一大部分的豐富性都是來自於不同程度、不同工藝的發酵。茶的發酵方式的不同本身就是我們區別茶葉品種的基礎依據。「發酵不同」帶來的口味差異要明顯大於產地和茶樹品種等因素

以栽培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小葉茶樹說

無發酵的:綠茶

半發酵的:武夷岩茶、鐵觀音、台灣烏龍、單樅……

全發酵的:各種紅茶

你看,這些茶之間的差異大不大~

而普洱茶里,當年生茶VS.堆渥發酵的熟茶,未發酵VS.完全發酵,這口感差異有多大~

普洱熟茶VS.印度紅茶(大吉嶺、阿薩姆等),同樣大葉茶樹,地域差異不大,都是完全發酵,但發酵工藝不同~口感和風格差異巨大


當然有的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口感就差別很大


推薦閱讀:

泡普洱小金沱,燈光打下去出現小點點,是什麼情況?
怎麼選購茶葉罐?
單樅茶有那麼多種香型,到底是噱頭還是真實的?
你們喝過最好喝的綠茶是什麼?
求問這款中茶綠印七子餅真偽年份?

TAG:生活 | | 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