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官方和輿論都排斥日本的背景下,日本為什麼還要持續對華經濟援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經濟援助國是日本。日本對華經濟援助,自1979年開始至今,達2900億人民幣,佔世界對華援助66.9%。(發達國家對華援助「不手軟」)
有網友認為,「如果沒有日本早期的經援,中國的改革開放很難走出第一步」(日本對華經濟援助對中國究竟有多大意義?)然而,今天的中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教材還是影視,都對日本充滿完全的排斥、貶低、扭曲、矮化。
在這一背景下,日本為什麼還要持續對華經濟援助?請從政治、經濟、民情等角度分析。
知乎不是有句「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名言嗎?日本自1979年起開始對華提供ODA(官方開發援助),以低息長期優惠貸款為主,輔以少量無償捐贈和技術合作。但自2008年起,日本方面已停止對華提供低息長期貸款,其他援助數量也逐漸大幅減少。這一事實發生在樓主提問、甚至知乎創建之前。
首先,題主的前提錯了,
事實上日本現在oda對華援助已經完全沒有了即使是技術支援也是到去年為止,今年沒有上馬任何新項目。不可否認,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的援助對中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現在中日走向全面對抗的原因並不是所謂的矮化醜化日本,而是兩國戰略生存間的衝突。想當年中日關係很融洽的。世紀初開始,雖然關係趨冷,但更多的是由於輿論導向,就老一輩政策制定者而言,交情仍在,而援助成果也逐漸體現出來,維持政策的連貫性對雙方皆有益。判斷是否停止援助還要看被援助國的真實需要,目前中國不但外匯儲備驚人,且已經出於各種目的開始大量對外援助了,也就再也沒有接受援助的必要。
正是官方輿論反日,才更要ODA.
日本應該感謝凱恩斯, 要不是老爺子當年為德國的經濟復甦奔波, 以美國為首的一眾盟國才不會放棄對加害國的戰爭索償. 日本為了表示對中國的感謝, 達成了某種默契, 以ODA在某種程度上代替戰爭賠款.
日本戰後初期自己接受過ODA, 知道ODA的好處,日本對華ODA最開始是肯定是帶有謝罪的性質的,但後來的ODA更多是為國益出發: 中國是東亞最大的國家,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對日本有莫大的益處. 日本外務省關於對華ODA的意義寫得很明確: 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更多的參加到國際事務上,增進中日兩國的交流和理解,提高日本國際形象.
雖然日本提供ODA, 但民間還是很多人持反對意見: 因為日本對華ODA太多問題了.
首先, 對華, 日本ODA要求嚴格,很少要求無償援助,而且要求是"看得見的援助"(2002年的大綱).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這種"看得見"是什麼意思, 後來去了一次泰國, 在曼谷的地鐵看到這個
估計就是所謂的"看得見的援助". (我只坐過一次這個, 只見過這東西一次, 但在google上搜了一下似乎有好幾張不同背景的圖片, 估計有好幾個地方有設,希望知道的朋友告訴一下. ). ODA項目很多還是包給日資企業, 最後還是促進日本經濟. 所以對華ODA是個名利又收的事, 中國方面有不滿也是正常的.對內, 由於日本ODA原則只幫助民主國家, 所以很多日本人認為對華ODA不符合這點. 另外, 中國人不"知恩圖報", 很多人不知道某些項目是由日本支援.
ODA對內對外都太多問題, 所以難怪日本民間不支持對華ODA.
當然了,現在中國強大了,日本財政不行了,ODA自然也減少了.中國也持續性的對非洲進行經濟援助,西方管這個叫做新殖民主義。
百度一段:據日本外務省提供給南方周末的數據顯示,30年來,日本對中國實施的經濟援助總額約為3.4萬億日元(約2248億元人民幣)。 日本對華援助的範圍包括中國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經濟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開發、環境保護、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等廣泛領域,項目遍布中國所有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在很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項目,諸如北京地鐵一號線、北京首都機場、武漢長江二橋等項目建設中都使用了日元貸款。以北京地鐵一號線為例,其日元貸款佔到總投資的20%。
援助的款項,必須說明用途。日本人可以隨時來查賬,也是一種刺探情報。
在中國媒體是被控制的,
輿論也是由官方導向的。
正因為我們有這個傷疤,所以政府能夠利用這一點
當中日兩國交往過程中對於中國利益有侵犯,或者需要警示日本的時候
輿論導向可以成為一個溫和的提示信息。
正所謂,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敵人。錢都不賺了,我們還浪費口水沫子幹啥。
推薦閱讀:
※中俄關係到底如何?
※如何評價基辛格?
※為什麼在二戰中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現如今國際形象卻比中國好很多?
※為何知乎有些人的答案即在嫌棄歷史上書生誤國,又彰顯了喜歡指點江山,感覺世界盡在自己掌握之下的本色?
※如何看待:旅法中國公民與警察衝突遭槍殺,當地華人抗議卻被暴力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