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材質、樣式,和不同時代、階層之間的差別。


漢服=?

這恐怕是一個大部分人都回答不出的問題,在你的眼裡漢服是這貨:

或是這樣

真實的情況是漢服是對傳統漢民族服飾的一個統稱,不是僅僅是對襟 或是自然色能夠概括的。最可恨的是有些人會把如上圖的唐裝 和服 韓服當作漢服。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里找到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可直接前往鏈接欣賞:Weavi

斗篷

又名「蓮蓬衣」、「一口鐘」、「一裹圓」。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

來自:Weavi

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又稱長衣、麻衣、中衣。為古代諸侯、大夫等士大夫階層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

來自:Weavi

對襟襦裙

對襟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直領,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高腰襦裙(不是韓服)

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的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

來自:Weavi

交領襦裙(齊腰襦裙)

交領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交領。

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  按風格分,可大致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男式交領襦裙、女式交領襦裙。

來自:Weavi

圓領袍衫

儒服:朱子深衣

褙子

漢服的一種,對襟,兩側從腋下起不縫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著。在宋、明朝時最為盛行。

來自:Weavi

襕衫

中國漢民族傳統服飾之一,始現於唐,興於宋明,古時多為士人所服。因其於衫下施橫襕為裳,故稱:「襕衫」。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襕的男人長衫。多為宋明時期學子所穿著

祭服

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莊嚴的服飾。先人非常重視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曲裾

曲裾款式本身的要求。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孫機)。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或者說是受了十二單影響的一種設計。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

來自:Weavi

道袍+幅巾

及第三繞曲裾

雙繞曲裾

直裾

襖裙

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裡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

背心

短曲裾

漢風婚服(玄色為主)

唐風婚服(紅男綠女)

來自:今天吧

漢服又不是僅僅指漢代的衣服,漢服從漢代開始到唐宋元明一直到現在都是在發展的。本身就是精華,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另外就是漢服在施禮的時候都很好看,很有型,非常莊重,是禮儀之邦的象徵。

服產生於禮,禮之不存,服將焉附呢?

END

「今天吧」 是由一群每天被美好事物包圍的地球星人共同維護的賬號,致力於傳播今天正在發生的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有好的故事,請添加微信(ID:rightoday)投稿。

好了,不要說明天及以後,就今天吧。

http://weixin.qq.com/r/4URIUL7EHONjrfoz9xHz (二維碼自動識別)


預警預警,流量黨慎點,土豪當我沒說。除了排名第一回答的那些,還有中衣,飛魚服,抹胸,褶裙,馬面裙,半臂(那麼萌居然漏掉了?),還有背心的叫法。。。您想說的是比甲吧?另外褙子有長褙子短褙子宋褙子明褙子,一字之差可是有好多區別的哦,還有明制立領襖,衫裙,訶子(既然曲裾爭議這麼大的都放進去了,訶子也放進去吧)暫時想到這些,然後慢慢上圖。首先是

1.我最鍾愛的襖裙:這套名字叫長樂(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現在一件漢服都要起名字XD)

然後是排名第一漏掉的那些(排名按個人喜好):

2.衫裙:靈素

清歡(噗)

酒釀小丸子(這名字XD)

3.宋褙子:流霜

我個人更喜歡這一套的下裙黃色版本,名叫抹茶兔(現在的商家也都是廢萌了)

短褙子:念香衾

長褙子:雲水

明褙子現在一般也叫披風:四象系列

4.半臂有交領半臂,對襟半臂和U領半臂。

交領:張月鹿

丼木犴

對襟半臂:桃子酥茶餅(起名字又開始233了)

霜落熊升樹,好吧你想叫什麼就叫什麼吧

杏仁奶茶

U領半臂不太萌不貼圖了

算了還是貼兩個

5.然後是抹胸- =

先貼到這裡,有空再更。放張圖勾引下

我回來了~

6.大袖衫:極樂天

醉生夢,這一套不止外面的大袖衫,裡面的訶子上襦裙子都很喜歡,長安六夢這一系列大愛,個人覺得是清輝閣設計水平的巔峰)

7.訶子就是胸上面那一條寬寬的繡花布條,唐朝人真6

訶子裙套裝:伽南香

如意娘

8.接下來是萌萌噠披帛,古人的紗巾,百搭利器,娘娘必備款,長介個樣子:

披上以後是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的哦豁

9.接下來閃亮比甲登場!

花枝方領比甲

像美少女低頭!

10.馬面裙。很萌,很貴,很費料。

長馬面

短馬面

我又閃啦,放張圖勾引恍恍惚惚


謝邀。首先,我建議大家可以屏蔽現代商家做的所有曲裾,那是早期考據錯誤,從剪裁到名物都是錯的(而且第一個答案用的圖也太舊了)。

漢服到底是什麼,漢服有什麼形制?從2009年入坑以來我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但漢服作為漢族的傳統服飾,傳統禮服就真的只是這麼簡單,只是堆幾張圖就能解釋了的嘛?

一個成熟的傳統服飾,一是要有完整的體系,從生日成人禮婚禮畢業禮到日常便裝都應該有自己一套規範,比如和服(並不是漢服=和服,或者和服學漢服,只是它相對完善,所以來舉例),便裝有浴衣、小紋,小禮服有訪問著,大禮服有振袖、留袖,婚服有白無垢、打褂等。

但漢服卻不是,通觀(不管哪個級別的)聚會,基本是什麼曲裾、襦裙歡聚一堂,完全是朝代大集合,更何況曲裾、齊胸襦裙還是早期猜測性考據的結果,根本擔不起「民族服飾」的名號,更不要說禮服了(甭管是大袖小袖)。

目前來說,最具有構建一個完整體系的只有明制,因為實物多,種類多,從禮服到便服都可以復原並加以規範,所以我基本是主明制,宋制次之(下圖是明華堂的商品圖)。

二是名物,當前很多流行的款式名都是錯誤的,包括大家熟知的曲裾、齊胸襦裙、齊腰襦裙、襖裙等。

尤其是襖裙這個名稱,我簡直不知道給明制女裝起這麼個名字的人在想什麼?搞得很多萌新以為明代人一年四季都穿襖,跟愛斯基摩人似的。單層為衫,雙層才是襖,襖裙其實指的是襖子和裙子,這是秋冬的裝束;明代的女子春夏穿單衫的不要太多!(單衫還分豎領、圓領、對襟,居家甚至還能穿長袖、半袖、無袖的襯衣褂子)下圖是明代的《四季仕女圖》,看得出來她們的衣服薄到可以看到裡面的主腰(內衣),根本不是襖。

三是工藝,傳統服飾和傳統工藝是分不開的。比如禮服,可以用上銷金、妝花、織金等工藝(明華堂的妝花白鸞鳳對襟襖,我的硃砂痣)。

便服可以稍微隨意一點,可以用普通的化纖,也能用貴重的羅(我在B站的穿搭視頻,絲麻圓領衫和化纖馬面,超級日常耐X的便裝)。

對漢服的小小見解,希望它越來越好吧。


2015 11 26

誒為什麼原來排在我前面的答案不見了……明明人家答的更好啊=_=

=================================================

2014 9 11 update

前面 @魯思宣的答案中有一些錯誤 在此補足

部分錯誤在於分類混亂 部分錯誤是漢服復興運動早期資料不足造成的考據不嚴謹

圖片更新 排版更新

對呀我就是來騙贊的你來打我呀~~~~~

=================================================

先上漢服定義:

屬性:民族服裝

族群:漢族

時期:商周—明(自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時已初具形態,至漢代隨漢族、漢文化而定名、定型,1645年多爾袞頒布剃髮易服令,漢服至此消亡)

主要特點:交領右衽 束髮(不絕對 但無左衽 「微管仲 吾其披髮左衽矣」)

漢服在分類方面 很少有按照朝代劃分的 一方面 很多款式通行的時間遠遠跨越了朝代的分隔 一些款式只能說以某一時代為盛 但是並不專屬於彼 另一方面 以朝代劃分未免會給人以「漢服=古代服裝」的印象 而這正是同袍所極力避免的

漢服也很難以性別區分 一則許多制式男女通用 二則男扮女裝 女扮男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現在的漢服體系 可以按照剪裁方式的不同 分為通裁製 衣裳(音長)制和深衣制

衣裳制 指上衣和下裳分開 即所謂襦裙(上衣稱襦 下裳稱裙 男子稱為衣裳)

上衣下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制,為了表示尊重傳統,後世最高級別的禮服一直是衣裳制;後世男子的服制由於後來出於行動方便的內在緣由逐漸向一體式發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動的女子,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這樣的思考有沒有道理。

細分之下

交領齊腰襦裙 (男為衣裳)

對襟齊腰襦裙

齊胸襦裙

襖裙(圖3為馬面裙)

坦領襦裙

晉襦

等等等等 不一而足

深衣制 即上衣與下裳分別製作後縫合

深衣相對禮儀性質比衣裳重 多用於昏禮(不是錯字)、成人禮、祭祀等重大場合

包括下擺環繞下身的曲裾(包括及地的長曲裾 及膝的短曲裾 袖形可為廣袖、窄袖或垂/懸壺袖等)

長曲裾

短曲裾

馬王堆曲裾(復原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

下擺直通而下的直裾(媽蛋雪紡直裾可容易走光)

朱熹考證前輩衣著搞出來的朱子深衣

通裁製 指上下身一氣呵成 不折騰(=v=)

直身/直裰/道袍(雖然的確不一樣但是長地特別像所以算一塊了)這種長相的漢服在清朝剃髮易服之後作為宗教服飾保留了下來 現在去武當山觀(調)察(戲)道士還能看到

圓領袍

曳撒(風騷的~百褶~男版~連衣裙~劃掉此上)

繼續so on……

此外!

漢服還有許許多多的……外搭/外套之類的東西 包括但不限於

半臂(短袖 對襟的交領的U領的等)

褙子(長外套 對襟的交領的圓領的等)

披風(對襟的立領的等 btw明末出現了金屬扣的大規模使用這是服裝發展中的一個變革如果木有清軍入關說不定會怎樣)

大袖衫(配襦裙)/大氅(配衣裳)斗篷

中衣中褲中裙(秋衣秋褲內衣內褲之類的)

抹胸(就是那種啦)

仍然是so on

再此外!

還有很多僅僅流行於一段時間/資料真心不給力於是然後就木有然後了的款式……

包括但不僅限於

水田衣(明)

月華裙(雖然還沒有人知道它到底長什麼樣子 圖為藏褶間色裙 個人覺得可能有點像)

雜裾(魏晉南北朝)

訶子裙(隋唐 爭議太大 就放個古畫好了)

等等等等……

還想看昏服么?分不清的話可以靠顏色記(劃掉)

周制(紅黑)

唐制(紅綠)

明制(紅藍)

祭服 朝服 各種服

累了不貼了(自pia)

最有一個以及!

其實很多相對有定論的款式也只是爭議比較小 細節還是有待商榷的 畢竟漢服復興才剛剛開始第十一個年頭 本人水平也有限……

(我只看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和一點壁畫、文物、前輩資料 歡迎@林安 補完閱讀清單)

材質?只要是能穿的布料都可以 蕾絲雪紡歐根紗都有在用

朝代差距?推薦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階級差距……

窮苦人家用不起好布料(認真臉)

窮苦人家不能用指定色(其實也買不起好些的染料染出來的布了……)

當服裝被用以限定等級的時候……總覺得越往高層限定反而最大呢……今天穿紅明天穿紫的可能性還是遠遠小於今天穿皂明天穿青呢攤手(假設這個窮苦人家的孩子有衣服換的話噗~)

最後 樓主你看我這麼認真回答 能給我32個贊不?


轉載自人民日報微博:

source: http://www.weibo.com/2803301701/C4q4QckPq?type=comment#_loginLayer_1437626824578


這個題目內容太多,在下搬運工,多圖預警。

還是發個總結版的

先說女式部分。

一、儀服類:

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

二、常禮服類:襦裙

三、休閑類:半臂

褙子

男式漢服。

一、儀服類:衣裳端服,朝服、祭服、玄端。

特徵是上衣和下裳分開,上衣至少長過臍下七寸,一般到膝蓋,最長不能到腳面。《禮記》的《玉藻》篇,《儀禮》的《喪大記》有制度記載,《周禮》有服用記載,漢先師鄭玄、唐先賢孔穎達、賈公彥註疏甚詳。文物上講,成都三星堆大立人、故宮博物院藏西周玉人、湖南曾侯乙墓編鐘鍾業上的銅人算是比較典型的。在禮服上,衣裳制出了戰亂或被佔領時期的短暫缺席,從商代一直延續到明朝,由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加上爵弁及後來的梁冠,構成了持續兩千餘年的肌膚體系。而大朝會的朝服也基本採用衣裳制。對衣裳制禮服的研究載於歷朝禮志,是幾乎所有大儒顯宦都探討過的服制。尤其在周朝燕居使用的玄端,除了畫作上表現的歷代文人(比如所有的孔子像)外,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由世宗主持,閣臣張璁定製,正式成爲官員燕居服,稍後又普及爲學者專用的儒服……在利馬竇的中國札記裏,我們就可以找到對他的準確描述。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以參看王普、戴震、任大椿等人的考據文字。

不過作爲漢服,南北朝以前,婦女皆著深衣,南北朝以降,婦女皆兩頭穿衣,上衣下裳分開,也屬於這一類。

二、常禮服類:深衣

特徵是上衣下裳分開裁減,然後縫合(縫合綫在腰部上下)。《禮記》的《深衣》、《玉藻》兩篇分別記載了對深衣的標準形制,《儀禮》中提到的袀玄、稅衣(彖衣、緣衣)、綃衣,以及《周禮》所記載的翟衣體系,都是深衣的具體例證。這些文獻的成書時代雖有爭議,但其反映著相當的周朝制度是無可否認的。到戰國秦漢,則朝服,乃至東漢明帝之前的祭服都都是深衣制。文物上講,商代玉雕中可能已經出現(這個難以確認),而戰國秦漢的文物,卻已經使我們看到了深衣的方方面面。此後歷代使用的中單,絳紗袍,婦女(按照等級)所用的褘衣、翟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彖衣,婦女所著喪服等等,都是深衣制。即便我們考慮到由於禮記影響,深衣幾乎成爲了儒生(當然,在古典中國,所有讀書人都自稱業儒)的專用服裝。那麽純粹復原《深衣》體制的,仍然代不乏人。如宋朝的司馬溫公、朱子、王普、車垓,明朝的吳草廬、朱白雲、王浚川、黃南山、岳正、楊廉、夏時正、鄭溫卿、程時登、夏言、黃梨洲,乃至元代入主,尚有左贊、許泮古、陳櫟等人,清代易服之後,尚有江永、戴震、任大椿、鄒文蘇……一直到清末的郭嵩燾,都曾對深衣進行過考證。尤其宋明諸儒,多有自製深衣以成定製者。當年朱子彌留之際,唯以著作、深衣託付高弟。近代民囯鼎革伊始,夏震武先生即深衣、束髮。

上述是經典深衣,下裳部分都是裁成梯形然後縫合。還有另一種,至遲宋代就出現過的(見宋太學生周[王禹]墓)下裳部分是打無數摺子的,這種曾被蒙古人所採用(當然減短到膝上),稱爲質孫夫,並伴隨著蒙古鐵騎傳到歐洲。這種服裝在明朝重又加長,成爲曳撒、貼裏,是明人的便裝。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三、常服類:直身

特徵是通裁而成,所以腰閒沒有縫綫,當然從唐代馬周定袍制起就有意回溯深衣的內涵,所以直身袍往往在膝蓋処有縫綫,但腰閒是絕對沒有的。這類又稱爲直裰、道袍,按照宋明的術語,又劃歸衫和袍,並呈現不同的形態特徵(這些以後再講)。這一形制濫觴於商周,周朝玉人的矩領袍,應當就是通裁而成的。但該類漢服的正式登場則是南北朝到隋,由於隋文帝直到唐太宗的居敬行簡,當時作爲戎裝的盤領缺跨袍,隋朝為便裝,唐朝正式成爲官員常服,明朝已躋升為公服。同時,這種裁剪習慣也被民間的各種衣裝所採用,甚至明朝的中單也有用這種方法製作的。該類出土文物衆多,尤其定陵出土道袍,在報告中公佈了完整的數據,為我們復原漢服提供了珍貴的物證。蘇州絲綢博物館藏明朝合領衫子也屬此類。

該類由於流行於唐宋明,所以影響巨大,今天僧道服裝,還有日本的吳服,朝鮮的吐魯巴基(音),乃至清代的長衫、旗裝皆是直身。

四、休閑類:衫類——長衫、短衫

五、休閑類:袍衫 ——襕衫、盤領袍

下為襕衫。

這是宋朝的盤領袍。

下為明制盤領袍。

六、內衣類:中單——(短)中衣。

七、男子首服、足服冠巾——帽鞋履襪。

八、男式漢服還有些許補充。

領制劃分

袖制劃分

以上。


先說漢服的布料,見下表。

漢服的形制類型,見下表,因為每一類的樣式圖很多,所以都用小圖示例,看得清楚就行啦。樣式、階級區別一併在下面的例子裡面說啦。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

交領無領半臂

對襟有領半臂

對襟無領半臂

圓領無領套頭半臂

裲(liang)襠:古代的背心,金屬做的就是戰士的護甲,布做的就是人的內衣。

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等級從高到低分為六種,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

大裘冕:帝王祭天的禮服。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下裳綉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只能皇帝穿)

袞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九章。(皇帝和親王可以穿)

鷩冕:王祭先公、饗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紋,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紋,裳綉黼、黻二章紋,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綉粉米一章紋,裳綉黼、黻二章紋。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時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無章紋,裳綉黻一章紋。

弁(bian)服:僅次于冕服的一種服飾。

爵弁:士之最高禮服,始於商周,到宋後制廢。

皮弁:以皮革為冠衣,軍戎田獵的服飾首服。

韋弁:凡兵事,韋弁服;眡朝,則皮弁服。

冠弁:在玄冠之上加以皮帽。

:長不過膝的短衣,下面配裙子或褲子穿。襦有單、復,單襦近乎衫,復襦則近襖。

下面這個就是對襟無領半臂襦裙套裝:

短襖:跟襦一樣,下面配裙子或褲子穿。

裋褐:一般是平民穿的,尤其是窮人穿。

翟衣:貴婦的禮服上綉翟鳥,由此命名,皇后和有爵位的諸侯夫人才能穿,分褘衣(王后穿)、揄翟(侯爵伯爵夫人穿)、闕翟(子爵男爵夫人穿)。朝鮮的后妃也這麼穿。

袿衣:婦女的常服,就是曲裾深衣。

襜褕:直裾單衣,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

絳紗袍:深紅色紗袍,始於宋代。常用為大朝朝服。

深衣: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統治階級和平民都可以穿的常服。宋代改良的朱子深衣就不是常服是禮服了,祭祀的時候穿。

儒服:傳統儒者的衣服。

道袍:古代家居常服,交領大袖,四周鑲邊。不是道士穿的衣服。

直裰:從宋代開始才有,士大夫階層平時所常穿用。兩宋時期的直裰是斜襟大袖,四周鑲黑邊。元明時期的直裰只有領子有邊緣,其餘部分沒有,部分明制直裰有護領。

大襖:圓領,右衽,左右開裾,衣袖緣及托領滾邊。

褙子:從半臂演變來的,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分寬袖和窄袖。

披風: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領對襟,頸部系帶,有二長袖,兩腋下開衩。

鶴氅: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

圓領袍: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

公服:從北魏北齊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謁見、婚禮時所穿的一種漢服,服色有紫、朱、綠、青四等,相當於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

帽衫:士大夫交際常服,一般是頭戴烏紗帽,身著皂羅衫,束角帶,登革靴。

襕衫:無袖頭的長衫,上為圓領或交領,下擺一橫襕,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襕裙:有裙襕紋樣的馬面裙的別稱,明清女性的主要裳服。

漢服在朝代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發展中衣服寬窄、大小、長短、剪裁、裙褲有差別。


瀉藥

要問有哪些形制大約分兩種。古代的,現代的。

一種是歷史上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制。它是由皇家頒布的法令,其不僅規定了帝王將相該穿什麼、怎麼穿,出門坐什麼車,能掛怎樣的佩飾等,同時也規定了販夫走卒不能穿什麼。

而用服裝彰顯等級是一個王朝禮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鮮明的朝代特徵。後朝為前朝立書時,往往會單開一章《輿服志》。如果題主想知道歷史上的這些規矩和變遷,請去看輿服志~

輿服志長什麼樣呢?我引用一段宋史的:

皇后之車,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厭翟,三曰翟車,四曰安車,五曰四望車,六曰金根車。宋因之,初用厭翟車。其制:箱上有平盤,四角曲闌,兩壁紗窗,龜文,金鳳翅,前有虛匱、香爐、香寶,緋綉幰衣、絡帶、門帘,三轅鳳首,畫梯,推竿,行馬,緋繒裹索。駕六馬,金銅面,纓轡,鈴攀,緋屜。駕士三十人,武弁、緋綉衫。常出止用正、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上覆棕櫚屋,飾以鳳,輦官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

*註:輿服志包括輿和服兩部分。

……

 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閱服,天子之戎服也。中興之後則有之。

……

  又言:「臣等詳大裘之制,本以尚質,而後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飾大為不經。而禮書所載,上有垂旒加飾,又異"大裘不裼"之說。今參考諸說,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圜後方,前低寸二分,玄表朱里,以繒為之。玉笄以朱組為紘,玉瑱以玄紞垂之。為裘以黑羔皮,領袖以黑繒,纁裳朱紘而無章飾。佩白玉,玄組綬。革帶,博二寸,玉鉤,以佩紘屬之。素帶,朱里,絳純其外,上朱下綠。白紗中單,皂領,青褾、襈、裾。朱韈,赤舄,黑絇、繶、純。乞下所屬製造。其當暑奉祠之服,乞降梁陸瑋議以黑繒為裘,及《唐輿服志》以黑羔皮為緣。」詔重詳定。

……

古者冕服之用,郊廟殊制。唐興,天子之服有二等,而大裘尚存。顯慶初,長孫無忌等采《郊特牲》之說,獻議廢大裘。自是郊廟之祭,一用袞冕,然旒章之數,止以十二為節,亦未聞有餘飾也。國朝冕服,雖仿古制,然增以珍異巧縟,前世所未嘗有。夫國之大事,莫大於祀,而祭服違經,非以肅祀容、尊神明也。臣等以謂宜如育言,參酌《通禮》、《衣服令》、《三禮圖》及景祐三年減定之制,一切改造之。

……

  后妃之服。一曰禕衣,二曰朱衣,三曰禮衣,四曰鞠衣。皇后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寇飾以九龍四鳳。禕之衣,深青織成,翟文赤質,五色十二等。青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革帶以青衣之,白玉雙佩,黑組,雙大綬,小綬三,間施玉環三,青韈、舄,舄加金飾。受冊、朝謁景靈宮服之。鞠衣,黃羅為之,蔽膝、大帶、革舄隨衣色,余同禕衣,唯無翟文,親蠶服之。妃首飾花九株,小花同,並兩博鬢,冠飾以九翚、四鳳。褕翟,青羅綉為搖翟之形,編次於衣,青質,五色九等。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以搖翟為章,二等。大帶隨衣色,不朱里,紕其外,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冊服之。

……

諸臣祭服。唐制,有袞冕九旒,……玄冕五旒。宋初,省八旒、六旒冕。

……

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青羅衣綉山、龍、雉、火、虎蜼五章,緋羅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緋蔽膝綉山、火二章,白花羅中單,玉裝劍、佩,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緋白羅大帶,緋羅韈、履,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其冕無額花者,玄衣纁裳,悉畫,小白綾中單,師子錦綬,二銀環,余同上,三公奉祀則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導,衣畫虎蜼、藻、粉米三章,裳畫黼、黻二章,銀裝佩、劍,革帶,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則服之。五旒冕:青羅衣裳,無章,銅裝佩、劍,革帶,余同七旒冕,四品、五品為獻官則服之;六品以下無劍、佩、綬;紫檀衣,朱裳,羅為之,皂大綾綬,銅裝劍、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無旒,青衣纁裳,無劍、佩、綬,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禮服之。

……

  古者制禮上物,不過十二,天之數也。自上而下,降殺以兩。畿外諸侯,遠於尊者而伸,則以九、以七、以五,從陽奇之數;王朝公卿大夫,近於尊者而屈,則以八、以六、以四,從陰偶之數。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為乘輿服,以應冕旒前後之數。若人臣之冠,則自五梁而下,與漢、唐少異矣。至於綬,則乘輿及皇太子以織成,諸臣用錦為之。一品、二品冠五梁,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御史台四品、兩省五品亦三梁,而綬有暈錦、黃獅子、方勝、練鵲四等之殊。六品則去劍、佩、綬。

……

「今後富商大賈乘馬,漆素鞍者勿禁。近年品官綠袍及舉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請禁之。其私第便服,許紫皂衣、白袍。舊制,庶人服白,今請流外官及貢舉人、庶人通許服皂。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請禁斷,聽乘車;兜子,舁不得過二人。」並從之。端拱二年,詔縣鎮場務諸色公人並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文武升朝官及諸司副使、禁軍指揮使、廂軍都虞候之家子弟,不拘此限。襆頭巾子,自今高不過二寸五分。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銷金、泥金、真珠裝綴衣服,除命婦許服外,餘人並禁。至道元年,復許庶人服紫。

----------------------------------------------分割線---------------------------

現代漢服的形制則不來源於國家的政令,而是壁畫、書畫以及其他資料。

與前文的等級制度相比,現代漢服比較強調外形以及其附麗。也就是說,現代漢服的形制,在於如何穿的像古代服飾,而不是什麼人該穿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漢服圈內很多撕逼集中在右衽是不是死人穿的、中縫要不要有、袖子夠不夠長、甚至胸前的蝴蝶結該怎麼打、是不是影樓裝的問題。

或者說,通過「現代漢服的形制」為標準,逆向篩選古代服飾,也是漢服黨認為漢服不是古裝的重要邏輯基礎,通過篩選的古代服飾成為漢服,未通過的成為其他古代服飾。

有趣的是,為了表達「漢服」的本質性,經常喜歡說「漢服形制千年不變」,實際上,從前文引述的輿服志就可以看出有多次改動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 匿名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里找到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可以按照朝代來分,男女也有別。 如圖:


【 秦漢 唐朝 】

有圖有真相!!!

( 先上集合圖 ,還題目只提及漢朝,所以啊下面文章不提及清朝與民國時候旗袍的造型。)

自己大學本科時候 做的造型設計 !

〖 造型 〗

服裝設計出圖,面料市場買布料s搭配;

鞋子,老北京布鞋加以面料修改;

髮髻,製作發包,鐵絲支撐在用碎發填充包裹的髮髻;

配飾飾發簪、珠簪、耳墜…

〖 化妝 〗

面妝,紅妝等等

都是 我自己一個人完成。

〖 攝影 〗

有部分是自己拍攝,有的則是拜託攝影系同學…

〖 修片後期 〗我自己一個人完成

?‥…━━━??‥…━━━? 分割線 ?‥…━━━??‥…━━━?

【 秦漢 】

曲裾裙

配套鞋子製作

化妝造型 花絮

ps:答主那時候還很胖…

|?ω?`)

看客們將就一下吧…

【 唐朝 】

襦裙

化妝造型 花絮

ps:答主那時候還很胖…

|?ω?`)

【 宋朝 】

定妝花絮

ps:答主那時候還很胖…

|?ω?`)

?‥…━━━??‥…━━━? 分割線 ?‥…━━━??‥…━━━?

以上三個朝代作品,設計製作於 答主大學本科時候的 大一大二時。

可能存在不夠考究和製作經費不足的限制,並不完美。

但全部都是我親手設計製作的,私以為一個19-20歲的孩子做成這樣也還是可以了的…

(?????????)

我還是蠻感謝那時候 長得還是肉肉的自己的!

感謝大家來看回答!

我叫羽小團

地道的北京大妞一枚!

http://weixin.qq.com/r/fDhsdO-E-bKCrasX921u (二維碼自動識別)


脫離時代來講服飾都是耍流氓。哪怕一個朝代,前中後期的服飾都有變化。清朝的東西很多人覺得不算漢服,但是清朝服飾多為明朝服飾沿革,只能說某些類型的服飾已經不能穿著。同理,明朝服飾也有大量蒙元服飾痕迹留存。漢服是一個發展的服飾。如果非要限定死,那漢服已經死了就不要再挖出來了。趙武靈王都改穿過胡服,那趙國服飾不算漢服了?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中國民族服飾圖考 漢族編》

這些書挑幾本看看吧



就是因為漢服形制複雜,種類繁多,所以難以復興!如果像大多數民族服裝那樣形制有限,則可能早就復興了。


西裝不正宗,幾千年歷史憑什麼你的叫西裝

西裝不正統,英法德美那麼多種憑什麼你的叫西裝

西裝不正確,根本不是羅馬的衣服,是亂七八糟的假貨

所有談西裝都是因為利益輸送打廣告,新聞聯播主持人不知道收了西裝廠多少錢

漢服噴子如是而已,怎不見你們去噴西服


謝邀。

圖源見水印,侵刪。


【多圖預警

漢民族傳統服飾。但是應該沒有官方認可的。

我就發個圖片,不說話!多說多錯!

下面是當小時漢服攝影~很稀飯!

下面是芸豆姑娘~很有才華的女子~

漢服其實可以很日常~

下面一張是圓領袍改良~有情侶款哦~

襖裙

有木有同袍?ヽ(′▽`)ノ

上傳的都是妹子的~~~漢紙木有存在爪機里就不傳了~


剛好昨天穿了閨蜜業餘興趣做的漢服,我穿的這件是明朝初期的,跟新羅時代的韓服有點點像,版型不知道規範不規範,路上的中國人以為是韓服,韓國人不知道是改良韓服還是哪國服裝,不過至少在中國真需要普及一下對漢服的了解了…閨蜜用韓服的面料做的,簡單但很好看,忽略我的黃毛和任性的髮型…忍著只放露臉照一張…


常見的

齊胸襦裙

齊腰襦裙

儒裙

襖裙

對襟

短打

宋褲

曳撒

圓領

一般知道這些就夠買的了。


推薦閱讀:

漢服有哪些形制是錯誤的?
漢服作為漢人的傳統服飾,我們是不是該倡導漢服大眾化?
漢服髮帶起源於什麼時間?
我在貼吧上看到一帖子說民族和民族服飾其實是近代產物,這是對的嗎?
和服最接近中國哪個時期的服飾?

TAG: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