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 360 是否有可能發展成為金融領域的「去哪兒」?面臨哪些困難?

網路信息加速膨脹,通用搜索引擎越發難以滿足用戶在某些垂直領域的信息獲取需求,或者說垂直搜索領域的壯大能夠更規模化、更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例如去哪兒和淘寶(嚴格意義上的購物搜索引擎)。融 360 切入金融產品的搜索市場,邏輯與去哪兒相似。它有可能成為金融領域的「去哪兒」嗎?面臨哪些阻礙?

融360宣布獲B輪3000萬美元融資 紅杉領投

近幾年,在線搜索比價已成網民選擇和申請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入口。據權威調研機構Forrester的數據,每年有7000萬美國人、1000萬英國人用在線金融比價網站作為申請金融產品的第一站。近70%的用戶表示用搜索比價改變了他們對金融機構和產品的選擇。


很遺憾,我不夠了解去哪兒。不過對於融360還是關注了很久的。

融360本質是一個融資產品的聚合器(aggregator)。個人最早接觸到金融產品的聚合器是在保險行業。08年的Car Insurance 作為保險經紀人,將若9幹家汽車保險產品搬到網上,供消費者詢價比較。以及後來的美國第二大汽車保險公司Progressive(連接就叫這個名字,Car Insurance Quotes)作為寫保單的,很有魄力的將同行的產品也拉到自家網上來比較。

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所有非獨家代理的經紀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本子,記錄不同家的產品、政策、價格,針對客戶不同的需求,提出各種服務方案,並且從中抽取傭金。聚合器就是充當線上經紀人的工作。對於保險產品,特別是汽車保險,由於保險標的相對固定(比如為07年產Camry普通四門款投保),已經發展成完全模塊化的產品(Progressive和Geico在汽車保險領域真的很強!),可以方便地搬上網路供投保人詢價。

這一點去哪兒也是一樣的。由於預定酒店、機票等服務是高度規範化的產品(比如要在周末從北京飛往杭州),作為聚合器也非常容易實現從不同代理商詢價,並一一陳列出來供客戶比較。(旅遊產品也是由旅行社提供的套餐類方案)

再回到融360。貸款產品相對於保險、酒店、票務、旅遊來說,根據類型的不同,定製化程度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住房按揭貸款屬於比較整齊劃一的貸款產品,各家銀行可能在政策上略微不同,但大體不會有太多差別。另比如融360新上線的信用卡頻道,就是極適合聚合器的好題材——雖然各家卡的政策各有千秋,但信用卡業務本身的內在邏輯始終如一——正是這種大處統一,細節差異的產品為聚合器帶來了檢索的可行性和陳列比較的商業價值。

然而生產經營類貸款和消費類(包括汽車貸款)則呈現極強的定製化需求。特別是經營類貸款,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額度、借款人的各種情況均會大幅影響授信,實際操作起來結果千差萬別。所以針對此類產品的聚合,比價功能是極其不靠譜的!最多只能記錄有意向貸款客戶的信息,並轉交給銀行,作為幫助客戶要約銀行營銷經理來調查的一個渠道。

所以融360的商業模式有以下幾塊,

  1. 單純作為向銀行倒入客戶的入口,收取介紹費
  2. 如果推薦客戶獲貸,收取傭金
  3. 與銀行合作,將其產品在自家網站上布點,收取廣告費

個人認為,生產經營類貸款頻道目前的現狀應該是現有模式的短板,理由如下,

  1. 渠道比較難覆蓋到真正具有貸款需求的客戶。目前中國的小企業主、個體工商戶並沒有時髦到為一筆貸款上網比價。
  2. 從銀行端收取介紹費的可能較高,收取傭金的可能性較低。如前文及上一點,經營類貸款在審批方面變數多,而流入又不夠多,銀行作為合作方就會重新審視這個渠道的重要性了。

綜上,個人覺得融360可以繼續發揮融資貸款科普教育,共同傳遞信貸文化中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在消費類貸款、信用卡、支付產品上下功夫,弱化公司業務,強化零售業務。


:)
"融 360 是否有可能發展成為金融領域的「去哪兒」"這類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是無法回答的。
「未來」是一個極不可控的變數,能影響一個事物未來發展的因素實在太多。一個姑娘長相亮眼身材上佳智商過人,她一定能成為第二個鄧文迪嗎?

互聯網金融現在剛剛起步,此時並不適合對融360下結論,因此我僅對融360的盈利模式、優勢、面臨的困難三個方面做了分析,至於融360能否成為「去哪兒」,就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了。

一、融360簡介
融360(http://www.rong360.com/ )是一個金融產品搜索網站,其未來的趨向是做的是大的金融產品營銷平台。

融360目前有近千家金融機構入駐、上線了3000多個金融產品。如果你有貸款需求,在現階段,融360能幫你免去一一向各家銀行申請填資料的程序,直接通過垂直搜索幫你確定所在地區最適合貸款來源並提出申請,然後緊接著由銀行和相關機構完成下線批准的對接流程。

更厲害的是將來,等融360這一類的金融產品搜索成功做大,你的金融需求基本都可以在該平台滿足:只需要一搜,即使是沒有理財知識的人也會發現餘額寶的收益率並不算最高,會發現最便宜的貸款、最適合自己的保險、最優惠的信用卡、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

二、融360的盈利模式
@百夫長 的答案里已經提到過融360的盈利模式,為了答案的完整性,再羅列一遍。

融360目前有三種盈利模式:

  1. 向金融機構推薦貸款客戶收取介紹費。目前在總體營收中的佔比約80%。
  2. 傭金。通過撮合複雜需求用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貸款獲批後,融360收取貸款額的一定百分比作為返佣。目前,來自這部分的營收在整體營收中佔比在15%左右。
  3. 在線廣告。目前佔比在5%左右。

三、融360的優勢

  • 市場潛力大

2011年Google的調研表明,歐美市場88%的網民在選擇金融產品的時候,會通過網上進行搜索和調研。其中66%的用戶完成調研後,直接通過網站申請。
「融360」不久前的內部調研發現,近20%的網民目前不需要教育,他們已經有搜索比較的習慣,這成為金融搜索業務的現有用戶基礎。他們普遍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收入條件良好,另一方面又是最為苛刻和自主性最強的一代,善於調研和比較,價格敏感度更高,同時又很在意銀行服務的便捷性和客戶體驗。

顯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國內消費者極有可能會慢慢養成在網上搜索、購買金融產品的習慣。這會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 迎合了利率市場化的趨勢

隨著利率市場化趨勢的加深,金融產品的利率會趨於一致、產品會更加同質化,但同時金融機構也會在這種競爭中加強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化的部分。在這一趨勢中,以及利率市場化之後,融360這一類金融產品搜索平台都將為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提供一個便捷的渠道。

  • 團隊構成合理

做互聯網金融,需要來自金融的基因,也要有互聯網的頭腦。融360由Paypal公司前中國市場總經理葉大清聯合劉曹峰(CTO)創辦。根據融360網站上的描述,融360團隊全部由資深的互聯網和金融人士組成,創始人團隊行業經驗全部在8年以上。團隊均來自美運通、百度、PayPal、寧波銀行、阿里巴巴、第一資本銀行等國內外知名互聯網和金融服務大公司。

  • 大數據的應用

據融360的官方說法,大數據技術是融360核心銷售引擎和推薦引擎的基礎,也是解決銀行與用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審核低效率問題的基礎技術之一。可以預見,當融360真正掌握了足夠多的用戶數據時,其精準化的營銷將是威力驚人的。


四、融360面臨的困難

  • 用戶的線下行為難以跟蹤

金融機構通過融360獲取訂單後,需要按融360的規定及時反饋客戶的貸款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融360需要準確跟蹤線下訂單才能做到線上線下統一,而在訂單完成後,客戶是否就此流失也是令人擔憂的一個方面。這應該是融360短期內需要克服的一個問題。(因為沒有親自試用過,期待看到親歷者或內部員工的分享。)

  • 金融機構對融360的青睞度

融360提供的貸款目前主要致力於解決個體、小微企業貸款需求。但對於銀行來說,個人和小微企業並不是他們提供貸款的第一選擇。調查表明,銀行服務個人用戶或小微企業的成本與服務大企業的成本相差不大,所以追逐資本的銀行並不會將重心放在個人貸款與小微企業貸款上。而銀行對個人用戶和小微企業用戶的態度也影響著其對融360的態度。(不過,融360目前的信貸經理入駐制度對銀行中的客戶經理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這解釋了為什麼目前有這麼多家銀行入駐了融360。)

  • 短期內大眾對互聯網金融的不熟悉與不信任

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看法轉變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有貸款需求又知道上融360搜一搜的人群只佔極低一部分,這也決定了融360又是一個燒錢的網站。融360剛剛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風投,但盈利之日將是何時呢?

  • 預期將遭遇激烈的競爭

互聯網行業從來都是不乏競爭的:去哪兒、攜程、藝龍,淘寶、京東、蘇寧,谷歌、百度、綜合搜索……沒有證據表明有先發優勢就一定能佔據領頭地位。尤其貸款並不是標準的同質化產品,雖然現在和融360同質化的網站極少,但未來一定會遭遇許多同行激烈的競爭。如何在這些競爭中保持先發優勢,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難題。

·········································
最後,請允許我感謝下融360為信貸經理們作出的貢獻,作為一名金融專業的學子,我的許多學長學姐想必會因此受益,這也是我寫這個回答的動力。

* 更多信息及數據來源參考互聯網金融樣本:融360的貸款玩法
@陳弢 ,謝邀。
:)


1、融360把1條信息賣給多家機構,會導致信息本身失去價值;
2、多家機構都對一個小微企業或個人提供貸款,會導致信用爆棚,超出小微企業或個人客戶的還款能力,人總是相信自己會做出超越市場的績效,當拿到太多錢時反而會害死小微企業或個人,這和酒店、機票完全是不同的領域;
3、裡面80%的產品都是抵押及質押擔保,這類產品導流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銀行的付費模式也不會長久,最主要還是關注拿不到銀行貸款的那部分客戶群里,那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點。


謝謝陳弢的邀請。
前面各位大神已經回答了很多,我從來自百強縣的一點信貸體驗補充一點吧。

在百強縣,例如我走過的常熟、宜興、慈溪等地,縣域文化的封閉性還是比較明顯的,也就是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對客戶來說很重要,抱團、混圈子、跟著老大混,很重要。這些,超過一般意義的定價上的需求。同時,對於信貸資金的安全來說,老闆個人更重要。至少在未來的三年內,這個需求很難與互聯網掛上鉤。而以這批人為重要組成的高端財富管理市場,同樣不是輕易被類似方式打動。

這點,有點類似恆隆、萬象城等高端商場還在不斷高歌猛進一樣,零售行業這一被互聯網切入最深的行業,其利潤最豐厚最高端的那塊客戶,還離互聯網不那麼近。互聯網作為滿足簡單需求的應用,對複雜需求如何切入,還處於嘗試階段。


另外我們應該看到,金融產品的同質化嚴重,金融知識有一定的專業門檻,金融產品的選購不是普通的消費,並且金融產品實際陳列還不夠豐富,所以「去哪兒」模式的垂直搜索有一定的局限。也許金融行業進一步的開放會給它未來的發展帶來商機,或者它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借鑒更多的外部力量尤其是專業導購,又或者它專門為專業人士例如獨立的理財規劃師服務?

-------------------------------------------------------------------------------------------
談一下對融360的建議,作為一個支持金融人士交流的平台,然後再逐步支持交易,提供交易的便利和降低交易成本。實體上有一個咖啡屋或者之類,各路資金都愛通過這個地方交流。
千萬不要小瞧了縣域經濟,百強縣是另外一個商業文化,為各家銀行的客戶經理提供交流的會所,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總體上,我想,專門為中介服務,是不是比直接為資金方和融資方服務,要更容易體現價值——或者更容易傳遞價值,因為他們是專業的交易者,交易頻率高,對交易的認識更多,對交易的方便性保密性等等需求更具體。

張奔是勇闖天涯的實踐者,不知道後面這個建議如何?期待評價


謝邀,看過上面的答案感覺已經沒啥好回答的了。我補充幾點不成體系的個人意見。

1.融360目前的模式都是一鎚子買賣。
客戶通過融360與平台上的業務員聯繫上之後,產生一次成交之後,不再會依賴融360,下次直接去找業務員貸款了。每個客戶基本都是一次交易,然後就流失了。客戶和融360平台之間的黏性肯定不如客戶和已經成交一次的業務員之間的黏性。

2.融360的客戶群風險很高。
融360的客戶之所以來平台,都是有明確的強烈的貸款需求的人,他們在線上四處搜索比對貸款產品,說明他們經常需要貸款,至少對貸款這件事非常熟悉。這樣的人群,一般是中小企業主。而這批用戶對於平台上的業務員來說,真是惡夢。如果融360一直推薦的都是這種高風險用戶,那結果可想而知。

3.融360的目前獲客成本過高。
網上融資目前還在市場培育階段,能接受網上融資的人群有限,而這個人群目前都還是在百度或谷歌等傳統搜索引擎上獲取信息,融360作為搜索平台需要在其他搜索平台獲取用戶,成本會很高,很高,非常高(百度啊)。


瀉藥,
1,去哪兒做是標準化產品的比價。貸款產品非標,複雜程度遠超機票。
2,貸款目前來說,最主要的是兩塊:
a,客戶流量導入,這塊融360有cc在後面,是有優勢的。
b,客戶資料收集,目前來看,很難靠線上遠程獲取。
綜上,個人認為融360做成金融領域的去哪兒,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如果我要做融360的話,呵呵,根據上面的分析,會有一些結論。


謝邀。

對於融360關注的不夠多,去哪兒也僅僅是低頻率使用。

僅從表面看,一點個人淺見:

1.兩者都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

2.旅遊類的(機票、住宿等)客單價值較低,售後機制更透明有效。

3.融資貸款類的客單價值較高,因受限於行業現狀,售後機制很難透明。

4.融資貸款類的客戶先考慮的不僅僅價格,更多時候傾向的是品牌信任度和資金歸集的方便程度。


融360,一個騙錢的app,談什麼未來

自己五線城市的信貸員一枚,說一下自己對這兩個網站的一些感受。

去哪兒:上一份工作是某工業照明公司的銷售工程師,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在山西省各市縣出差,經常會在去哪兒上買動車、火車票一年多的時間,沒有出過任何差錯,總體感覺去哪兒已經是一款非常專業和成熟的旅遊出行搜索類引擎。
————————————————————
沒錯,上面這些都是廢話來的,我就是專門吐槽融360的。

如果有同業想要用融360,要注意以下幾點

1,除了無效電話,其它客戶反饋融360是不會給退款的,不管是資質不符,還是客戶放棄,都不會退款。

2. 融360的電話審核其實非常扯淡,只要客戶有資金需求,就會推給你,即使你反饋了某單位的員工全部不符合條件,他還是會給你推過來,所謂的你的專門的客戶經理,在你使用的過程中根本不會有半點幫助,只會在你反饋以後說「好的,一定會處理」,然後無限擱置不理。而且不會根據你設置的每日期望消費,只要你賬戶里有錢,就會不停推給你客戶。

3. 即使你給客戶打電話了解過了,不需要用錢,然後你要求退款,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客戶不會退給你,你跟你的客戶經理反饋,他會告訴你,根據錄音,客戶符合條件,客戶需要用錢,然後你要求聽錄音,他也根本不會提供給你,你再跟進客戶,客戶也會告訴你確實不需要用錢,資質也確實不符合。

4,不管你對你現在的這個客戶經理多不滿意,你只能慢慢習慣,融360並不會給你換一個客戶經理。

現在,我已經認栽了,1000塊一個客戶都沒有,客戶經理的態度永遠愛搭不理,要是再用下去我會瘋的。

以上內容全部願意負法律責任,聊天記錄全部都在。


最近剛好接觸過類似融360的公司,已經發展有幾年時間了,與該公司負責人大概了解了一些,但不是深入認識,因此只能做個簡單比對,該公司名字我就不公布了以免廣告之嫌(公司在廣州,在此簡稱G公司):
1、信用卡辦理:G公司是從信用卡業務開始的,每天大概能給銀行帶去5000~10000個業務,我認為已經相當不錯了,這點和融360相反,融360是後推出。
2、貸款業務:後來擴展到貸款業務,模式有信貸經理會員入駐和公司自身的信貸經理,最終給銀行帶去個人貸款業務,融360模式是否是這樣目前不清楚。
3、生活消費:除此之外還有信用卡的生活消費業務,主要為信用卡的優惠信息,這和融360是一致的。
4、理財教育:我覺得這是很有價值的業務,這是維繫用戶粘性的砝碼,融360目前貌似沒有。
從和該公司負責人了解到,要搞好互聯網金融,要具備懂得金融的互聯網人才,非常熟悉銀行業務,目前看來懂金融的不懂互聯網,懂互聯網的不懂金融,進入金融互聯網,我認為門檻會較高,它應該不是搜索,而是增值服務,因此融360要是成為「去哪兒」,那麼它不會有太大價值,要是成為「窮游」,那價值是非常大的。目前G公司日IP量都高於融360,所以走增值服務模式會比較合適。


謝邀,融360現在做的這份事業我認為還算是一片藍海,還是有空間讓他生存下去的,但他未來能否成為金融領域的「去哪兒」這個是誰都不懂的。

需要貸款的人群有很多,但他們並非所有人都懂得網上金融,而且他們對於網上金融的誠信度還是會抱有懷疑的態度。

現在說說他的對手,我敢很肯定的就是,阿里肯定會下手,我想對於整個願意在網路上貸款融資的人群來說,他們會更相信阿里這個牌子,更相信支付寶的快捷和方便。

至於融360的未來,融360現在做的事業其實就像是一個網路上的私密論壇,有著專屬於自己的信息流,無法被搜索,但像融資和貸款這種東西很明顯他的用戶黏度是很低的,就像有的人一輩子他可能也就只需要一次貸款,那麼之後呢?這個網上貸款融資的群體其實並不大,融360他該如何擴展用戶,如何提高用戶黏度,如何轉型,這都是融360以後應該考慮的事。


有接觸過,之前期望較高,但是使用後感覺一般。首先感覺裡面提出搜索需求的客戶主要的需求集中在1-50萬之間。而這些零售貸款業務,現在大城市的銀行已經做得十分泛濫。隨便找個銀行基本就可以解決。


銀行個人信貸經理,入駐360三年了,累計消費幾萬,習慣了這種模式,最後我終於棄了,裡邊還有1000多餘額提了不用了。感覺這平台前途未卜。
第一,因為現在的客戶質量實在太低下了,主要是受到各種網貸衝擊,客戶的徵信記錄特別爛,不是查詢過多,就是一堆小貸,要麼就負債奇高。我仔細看了看,這些客戶們手機里都裝著一大堆借款app,360隻是其中一款,你說這種客戶徵信能不差嗎?廣告打的位置就有問題,整合在別的借款app里,只能吸引這種客群了。
第二,中介充斥其中,這個現象一直有,現在越來越嚴重。主要還是因為客戶質量太低通過率奇低,正常拿工資的人根本承受不起推廣費用(360是按號碼算錢的,一個客戶號碼75元最低)。所以真正在上邊拿著銀行經理賬號在使用的,都是放款收8—20%手續費的助貸中介,真有缺錢的人會願意挨宰的。而且360是競價機制,中介可以不惜成本地把價錢推到200-300一個號碼,簡直天價,不額外收費的銀行經理根本無法競爭。我也打算把我ID賣給中介了。
第三,360估計因為自身盈利下降之類?客戶推送越來越沒有底線了,各種不符合約定要求的客戶拚命給你推,賬戶餘額沒設置好的話一天可以幾千塊沒了,條件不符合的客戶退款越來越困難,也沒有維權的機制頂多和客服吐槽幾句。

純粹吐槽一下,這麼老的題,估計也沒人看,反正好好的一個平台我看是毀了。


可能性小。
1.無用戶留存,於是在現有情況下,用戶增長已經到瓶頸期;
2.貸款等與消費密切相關,而消費不僅僅就是貸款;
3.去哪兒不簡簡單單是去羅列機票酒店價格,通過這些數據還能夠影響產品,rong360太弱了。這也是與現有互聯網趨勢相悖的,產品、營銷、到服務應該是一條龍,才可能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服務出來,目前沒影響到;
4.產品同質化很嚴重,上面說到的美國幾家公司,其實兩個國情有很大差異,美國的金融產品比中國的豐富太多,只要知道用戶需求,我就能給你推薦適合你想要的產品。
5.沒有用戶留存的悲劇,就是你不了解用戶,轉化率很難提升。


註冊融360後一直有不知名借貸簡訊給我發過來,已經選擇了報警。


還見過一個,貸小秘,也是類似的


融360目前都發展到了要靠賣貸款意向客戶信息(且會同時賣給好幾家中介),和靠小額貸款360借條來獲利的程度,與其當初定位的成為免費的金融產品搜索平台,高效撮合借款方和資金方,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的初衷和定位愈來愈遠。上面入駐的銀行或貸款機構的客戶經理大多以小貸、中介為主,客戶本來就質量不高且粘性低,搜索到了看似匹配的產品,成功率也不高,即使成功貸到款了,額外還須付給中介不低的費用(因中介在平台上面打廣告需要成本須靠收費賺回來),變相增加了客戶的融資成本,且還要承擔信息已泄露的風險。這樣的公司,這樣走偏的定位和方向能成為「去哪兒」嗎?


兩個都是庄辰超投的。這位潛水員確實很有眼力。


金融產品不同於普通消費品,從重要性來說,一次金融產品的消費決定,與吃個飯旅個游作出的決定是沒法比的,貸款客戶需要的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專業的融資顧問式的服務,而不是簡單的拋幾個大同小異的方案了事,融360包括易貸網,入駐的是來自各銀行、貸款機構的業務員,其所處的立場就決定了他們是以個人業績為導向去為客戶提供服務的,而不可能從專業顧問的角度去為客戶解決問題,綜上,融360目前只能充當類似電話簿的簡單角色,提供低層次的服務,不可能有太大的粘性。


我只知道他們公司每個月通過訊鳥調研中心的400電話給我打一次自動語音騷擾電話
每次的騷擾號碼還不一樣


沒能留住用戶是關鍵,第二點,貸款不是高頻需求,所以互聯網渠道對傳統渠道的衝擊沒那麼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今年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在美國上市?

TAG:垂直搜索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 | 融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