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未生我前,哪個是我本來面目?

禪宗修行中,為了讓人「起疑情」而致「參破」,常用所謂的「參話題」之法。

古人常用的一個著名的「話頭」,就是:「父母未生我前,哪個是我本來面目?」

請問,這個問題,依佛法,該如何解答?


謝邀。

這是很著名的公案話頭,不知道諸位對參話頭又多少了解。話頭本身是不允許思考的,不是用第六意識心的作用去苦苦冥想的。各位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碧岩錄》《禪關策進》來了解一下宗門。

師父讓你參個話頭,便是飯里是它,茶里也是它,睡覺是它,拉屎撒尿的時候也是它,總之這個疑情就時時刻刻黏在一起。這個時候,人的心就不老實了,你的邏輯思維總能找出若干答案,一旦你有一個答案,禪師就要動手打人了。

因為但有所想,皆是虛妄。

禪宗頓悟的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就是因為語言文字只能表現第六意識的思考方式,而不能突破。

這個是祖師禪的特色,不立文字就是因為文字詮釋不了。所以沒辦法用邏輯分析的辦法去理解宗門下的東西。

==============================================================

硬是要拿佛學來研究這個的話,佛教內部是有分歧的。主要分歧在於後期如來藏思想興起後認為有個自性作為連接前世今生的橋樑,而原始佛教則堅持純粹的無我論,認為只有五陰相續而已。另外還有一種中間路線的理論,稱為中陰身的中間狀態,同樣不屬於原始佛教的內容。

先說如來藏思想的說法,我們眾生不斷死亡和投胎,但有個東西始終是如如不動,不增不減的,擁有獨立的自性,不依其他因素而起,也不是遍計所執出來的。我們在投胎前,而且它是沒有形象的,因為形象都是它的化現而已。

父母未生之時,我們就是它所化現的一種奇怪的狀態。這種說法後世演繹出了詳細的說法,最詳盡的莫過於中陰身理論。該理論把一個已經死,尚未投胎的眾生的狀態描述成一種暫時擁有神通,近似虛無的存在。能回憶起剛剛過去的一世,並且會被投胎,最多49天就會重新入胎。這個算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種說法接近於靈魂說了。

原始佛教堅決反對靈魂說,即認為沒有一樣永恆不變的東西存在,作為一個主體,以區別投胎的主體的差異。任何事情都是無常的,所以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苦。它們都只是暫時的因緣湊合而已,所以叫做空。既然都是無常的,苦,空的,那麼就沒有可以被稱做「我」的靈魂可言。「無我,無我所」,也否認有中陰狀態之可能。

一個眾生死亡的那一個剎那,十七個剎那心所之後直接在投身另外一個胎兒內。按照原始佛教的內容,那父母未生前,就是B超看出來的樣子。沒有什麼玄異的東西。

宗門話頭的主要含義,還是接近如來藏思想一點。拋開你的身體,拋開你的受、想、行、識這些你後天形成的東西,身體髮膚這些父母給你的東西,你的自性本心就被逼出來了。

關於如來藏,離開父母所生之獨立自性的真常思想,可以參考《大佛頂首楞嚴經》。原始佛教的徹底無我論,可以參考巴利三藏的諸多內容。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心經: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家主張 諸法空相,在自我意識產生之前是一個「空」。這個「空」不是「有」,也不是「沒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思故我在。當你思考的時候,你就會受到形體的限制,成為一個有限的個體,脫離了無限的「空」,人生的悲哀就源於這種有限形體追求無限真理的痛苦。

總之,作為一個思想實驗也好,作為日常思考愛好也罷,以有限形體、有限的思維,去思考、追求無限的「空」的本源,那是不可能找到真諦的。因為,你一旦開始思考,你就已經遠離真理。

既然思考無法讓我們找到想要的答案,我們該怎麼辦?人生一世,除了思想,就是行動。在實踐中找到自我的真諦,這就是佛家所謂的「悟道」,儒家稱之為「格物致知」。

回歸到這個話題本身,父母生你之前,你的本來面目已經不重要了,你也不可能找到你本來的面目。重要的是今世你應當是怎麼樣的人,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哲學一點的話說:你今世要解決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將去向何方」,而不是「我從哪裡來」。


2014.3.23

今天再看題目,發現這題目原來是一個經典話頭啊!我說怎麼想起這回事。冒失了!許哲善知識。對佛法修者,我這回答不好,感覺這樣相當於「糟蹋浪費」了一個話頭。以前的禪宗大和尚果然不是「吃素」的!

========

佛陀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就看你們能不能明白了!

一群修行者向佛陀提出了這個問題,佛陀考慮到發問者的理解能力,於是不給予回答,保持沉默。當佛陀的弟子阿奴拉達(Anuradha,古譯:阿那律)向佛陀彙報了弟子們的不滿。並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佛陀知道阿奴拉達有能力理解這個問題,於是回答道:

「阿奴拉達啊!你認為色蘊(實體)是永恆或是無常的呢?」

「是無常的。世尊!」

「無常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世尊!」

「當面對無常的痛苦和不永恆的東西,把它當作是『我』,我的靈魂或永恆的實體,這種觀念恰當嗎?」

「不恰當。世尊!」

「受蘊(感受)是常還是無常?」

「是無常。世尊!」

「無常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世尊!」

「把無常、痛苦和肯定會消亡的東西,當作是『我』或『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靈魂。這種觀念正確嗎?」

「不正確。世尊!」

「想蘊、行蘊、識蘊是常還是無常?」

「是無常。世尊!」

「無常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世尊!」

「把無常、痛苦和肯定會消亡的東西,當作是『我』或『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靈魂。這種觀念正確嗎?」

「不正確。世尊!」

「所以凡是與自我、他人、聰明、愚蠢、高尚、低賤、遠、近等,有關的色、受、想、行、識,都應該以正確的知識理解為:『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這也不是我的靈魂。』要這樣的理解,一位高尚而有學識的弟子,才能從色、受、想、行、識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完全的控制自己的心念和情慾,自由的擺布它。」「解除了情慾後,觀想於自身:『我是解脫者。』他將會覺悟到:『不生就不會死,我已通過修行做好一切準備,我不再受生的業報了。』」

「阿奴拉達啊!你認為色是如來嗎?」

「不是的。世尊!」

「依你所見,你認為色存在於如來之內嗎?」

「不!世尊!」

「你看見如來離開色嗎?」

「不!世尊!」

「你看見如來在受、想、行、識中嗎?」

「不!世尊!」

「阿奴拉達啊!你以為如來中沒有色、受、想、行、識嗎?」

「不!世尊!」

「阿奴拉達啊!現在你自己想想看,既然如來不能脫離色、受、想、行、識而存在。你還能對尊貴的如來有什麼進一步的要求呢?你還會提出以下四個問題嗎?」「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生前存在而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

「不會了。世尊!」

「很好!很好!阿奴拉達啊!以前和現在我都同樣的說過:『唯有苦諦和苦滅,才是真理。』」《相應部.阿奴拉達所問經》

加粗部分是複製過來的,不是原創!再說如果是原創也不叫佛經了,多說是翻譯。我也是前兩天偶然在某個佛教論壇看到「達摩難陀長老編著的《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中的這部分,因為這段佛經太難理解所以有些印象。看到問題就想到了這些內容。

隨便奉勸各位一句:這段話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容易理解。我懶得打字了。感恩合十!


父和母這倆 Object 的某個 Method 生成了 Object 我,然後你又要訪問這之前的我……

Undefined.


無我


網上一搜一大堆解讀。

我自己的理解是——因緣際會。

父母生我之前,我以各種形態存在於這小宇宙中。因這緣,由這業——聚而成人,被賦予了名字,價值,和自我。

不知多久後,我神形俱滅,依舊飄散在這茫茫的空間里,等待再一次的緣起緣滅。

可能經不起推敲,但我是這麼想的。

----------------------被謬讚後,我覺得,我必須把回答的短處自揭出來-----------------------

這個回答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這一概念的不存在。

在沒有聚合成你之前,那些微粒也好,碎片也好,是你嗎?他可能是「他」,可能是「她」,可能是「它」,可能是什麼也不是的啥。

哪來的我?如果沒有我,又哪有他。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是在問——你來自何處?而是在盤問——什麼是你?如果沒有你,那這一切都是什麼。

可能這就是話頭吧,給你一個本身存在問題的問題,讓你在盤究的過程中,陷入更大的迷局之中。


蟹兩位妖…^_^

這個問題,其實我猶豫過,原因是不好講

因為我見識淺,所以東西也容易講的淺

不過解的淺也有解得淺的好處是吧。

那我就慢慢說啊

一、禪宗的和尚一天到晚在幹什麼?

因為題目是禪宗的話頭,所以自然咱要從禪宗的和尚如何修行說起。

這中國人我估計都知道這禪宗的和尚一天到晚要見性一天到晚要悟,那見的是什麼性?悟的是什麼東西?

有人說禪宗講明心見性,因此一定是主張有那麼一個真我或者說自性之類的東西存在的,真是如此嗎?非也,否則的話六祖說什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說什麼本來無一物?有個什麼真我什麼自性的那還叫本來無一物嗎?顯然,六祖的偈子就明確的說明了至少六祖傳下來的的禪門正法是非本體論非真我論的。關於六祖這個偈子,我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個題目里詳細的回答,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

所以我們也知道,至少六祖傳下的禪宗,那是講究徹底的無我論的。順帶的說佛教的無我論是什麼?從人無我的角度說不是否認我們的自我意識,而是告訴我們我們的自我意識並非是像婆羅門教的靈魂那樣從上輩子帶到這輩子的不是從上輩子的皮囊轉注到下輩子的皮囊里去的,佛陀明確告訴我們咱們的自我意識不過是物質精神等諸元素共同作用產生的而已,因為自我意識是諸元素共同作用的產物,而諸元素又都是在變化的,所以自我意識其實也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關於這個,我在 「無我」是怎樣一種境界?這裡也回答過。

既然不是自性也不是真我,那說半天禪宗的和尚們見的什麼性呢?

這要從「性」這個字講起,在佛教里這個性字指不會變的,根本的的。古人云食色性也意思就是說只要是人,他就會有食色這兩種不變的基本需求。那根據無我印,連我們現在意識到的自我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這個自我意識能稱作我們的「性」嗎?

所以禪宗和尚見的性一定是不會變易的,恆常的,那這個世界有這個東西嗎?答案是,沒有!

那麼有沒有什麼可以用恆常的不變易的來形容的呢?有!

看了上面兩句,對佛法沒有了解的讀者估計要罵我神經了,但在佛教還真就是這麼個情況。大乘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無我印上面已經說過,無常印呢即是說這世間的一切都是會變易的,都不是恆常的,諸行就是指世間一切、指有為法。那有沒有什麼恆長不變的呢?有,就是無為法!但無為法超越二元對立的概念,不能用有或者無這樣二元對立的概念來描述,無為法才是恆常不變易的。

所以答案也很明確了,和尚們見的性,就是這個無為法。

這無為法也就是禪宗和尚們乃至所有和尚們要悟的那個。

所謂佛性,所謂實相,都是指這個。

二、話頭參什麼?

其實參話頭不過是一種方法,修行的方法,與念佛於乃至禪定最終目的都一樣。

有人說念佛不可有妄念,其實一聲佛號起一聲佛號落恰恰就是妄念的起起落落,所以念佛本身並不是什麼目的,直白的說吧,念佛除了往生之外的意義就在於在起起落落變化不定的妄念中抓住那不變易的,若能抓住,在禪宗就是見了性了。參話頭也是這樣,在無休無止的各種思維中突破思維,在妄念中突破妄念,在變易中抓住恆常。

因為無為法是突破二元對立的,所以二元對立的邏輯、概念等等在描述無為法的時候全都只能起反作用,所以也就毫不奇怪當初傅大士寫了這麼個偈子了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所以,其實話頭是參過去看就好了的,題目是沒有什麼標準答案的,可以說幾乎所有話題都能拿來參話頭,不管這話題本身對還是錯。

三、但父母未生我前,哪個是我本來面目?

且不從參話頭角度去說去想,這題目正經用佛法如何回答?

其實六祖的偈子已經說的挺明確了,既無本體何來我?

但題目中說本來,本來就是指源頭,源頭嘛

釋尊覺悟時怎麼說的: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本來面目啊。

可這如來智慧德相是何物?

說白了,還是那恆常不變的無為法。

為了回復這個如來智慧德相,南北傳的辦法是有區別的。南傳佛教一直秉持性寂說,不斷的寂滅清凈,最終的結果就是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而大乘則是性覺說,性覺說並不是如呂澂所說是

人心為萬有的本源,此即所謂真心。它的自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而又真實識知,得稱本覺。此心在凡夫的地位雖然為妄念(煩惱)所蔽障,但覺性自存,妄念一息,就會恢復它本來的面目。

相反性覺說不過是不二思想的自然產物。

只要承認無為法是突破二元對立的,就自然能得出煩惱即菩提等結論,我在這裡http://zhi.hu/M2BQ詳細說過也就不贅述了。

於煩惱中發現菩提,於有為法中見到無為法,這便是許多大乘法門的宗旨,不客氣說也是大乘奧妙之處,然而大乘是方便法,為了勾牽入道,很多說法都是做過調適的,看上去有些說法就跟歪理邪說一般,如果不能抓住大乘佛法內在的脈絡,自然就會誤解大乘佛法。

順帶再說幾句,當前世界上有南傳佛法和北傳佛法兩種,南傳佛法的根源是部派佛教時的上座部,而北傳佛教的根源是部派佛教時期的大眾部,上座部和大眾部稱作部派佛教的根本二部,無論上座部還是大眾部都由於對佛法的不同理解而再次分裂成許多子部,根本二部地位平等完全沒有誰更正宗的說法,要說有,那就只能拿玄奘法師出來說事了,不妥,不妥!而原始佛教則是佛陀在世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所以原始佛教既不是上座部南傳佛教也不是大眾部北傳佛教。

而佛經呢,至少要到佛陀滅度後150年左右才正式用文字記錄在葉子或者其他介質上,因為印度人是出奇的不喜歡用文字做記錄的民族。這個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佛經正式用文字記載以前一百五十年無論南傳上座部佛教還是北傳大眾部佛教的佛經都是靠僧團里的幾位大拿記在腦子裡然後在需要用的時候誦讀出來的,這種情況下你說南傳經典要正宗或者說北傳經典才是不傳之密,好像都不合適吧。

再有啊,用巴利文記載佛經並不是說就比梵文記載佛經要正宗了,除了上面所說佛經用文字記錄本來就很晚的原因以外,上座部用巴利文記載佛經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上座部是從東摩羯陀地區向東南傳播,自然使用當地文字記錄,而同時期的北傳佛教則是向西向北往雅利安婆羅門勢力地區傳播,自然要使用那些地區的主流語言梵語,這根本於正宗與否無關。


《六祖壇經》: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 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1)"

明良久,惠能曰:"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2)"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3)"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白話:

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有一位出家僧人,法名叫惠明,出家前是四品將軍,性情粗魯品行急燥,一路上百計千方追尋惠能蹤跡,在一眾和尚中遙遙領先,後來竟追及了惠能。

惠能這時候也發現了追上來的惠明,不得已把五祖傳下的法衣和缽盂扔在地上,自己隱藏在草叢之中。惠明來到近前想要把衣缽收入囊中,不料費儘力氣也沒能提得起來,心思一轉於是大喊說:盧行者、盧行者,我為法而來,不是為了貪求這衣缽……

惠能聽了這般喊話,於是便走了出來,坐在大磐石上面。惠明走上來雙手合十作禮道:還請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正容道:你既然是為法而來,那麼可以摒息對外在環境的關注,不要生起任何念頭,保持寧靜,我再和你說。

惠明保持一念不生的狀態良久,惠能開示說:你在不思善不思惡、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狀態下,這時候赤裸地呈現出朗然獨照,靈靈不昧的這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惠明一聽到惠能說完這句話,便在剎那間頓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過了一會,偷心復燃又問道:除了上面所說的密語密意以外,還更有什麼秘密的修持、含意嗎?惠能說:和你說的,就不是秘密。你若勤懇返照自心,息緣保任,所有的秘密寶藏盡在你心中。

註:

(*1)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摒棄止息對外界事物的攀緣關注,內心中沒有絲毫雜念。

(*2)不思善,不思惡:

不思善不思惡,內心中沒有絲毫雜念的狀態,多是我們有意識造作出來的「空靈境界」。我們修行透破這個境界的時候,只不過是瞬間的事情,但卻又是萬難萬難的。而流連於這個境界,無知無覺或以此為大道的人為數甚眾。

一般「無念」指的是: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下的一片空白純凈的狀態。也有稱之為前際後際本際,三際托空。這是相似無念。

在這裡以個人的理解講一下無念的種類。

1,有作意無念(有造作意識的無念狀態)

這種無念狀態可以通過「觀心」獲得,有過定力修持的人,經人一指明也可以立馬領悟。淺顯通俗的講就是主動切斷意識流,進入相似沒有念頭的清靜境界。其種類也多不勝數:作意強,作意弱,作意能自知,作意不能自知。當一一分別清楚。作意強者,令入無作意中。作意不能自知者,當令其自知未悟。作意弱者可令下手參禪或候其機緣直指入道。

值得重視的是,有造作意識的「無念」一旦自己不能覺察與清醒的認識,那麼就會陷入假悟狂禪的境界。如果不能走出來,此生的修行毀於一旦。

2,無作意無念(無造作意識的無念狀態)

沒有造作意識的無念,有點相似於放棄自主意識的「發獃」、「睡眠」狀態。說白點就是什麼也不思什麼也不想,身心不動,放空自己。

3,離作意不作意無念(離於造作與不造作兩邊的無念狀態)

以上兩種都是相似無念,這種是真正的「無念」——於念離念,念念照徹。於念念中,亦無留礙。

前兩種無念都可作入道的方便之門,其中清醒狀態下,以有作意無念居多,原理基本是以一微細難覺之念壓念不起。

不作意無念時,又容易失覺失知,昏沉無記。

在師徒酬對直指中忽然的領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等狀態,很多都是錯悟且難辨別的。這時候明眼師寶的存在就成了決定性的一環。

僅就作意弱無念的狀況,在此提供一個方法參考:

若能無念,不妨問問自心:無念時哪個是我本來面目?

外事不關注,內心無念想,卻不同草木無知無覺,這活著的是誰呢?

自問一句,便無念返觀一下。相信只要踐行不怠,疑情不退,必有消息。 這跟禪宗的參話頭沒什麼兩樣,或者我偷偷的跟你說這才叫真正的參話頭——念頭未生前方堪說是「話頭」。

(*3)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現代學禪的人,總以為禪宗除了自性以外還有其他密傳。也是難怪後人要在《壇經》中特地詳述了六祖與惠明的這一段對話,也難為了船子和尚為了徒弟那猶疑的一回首而翻船自盡。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教人明心見性,由此悟入,自知此心本來圓成,不由修得,於此置功。回頭看其他法門,皆為渡河方便之舟,緣何偷心不死,妄圖抱殘守缺耶?

讀這個回答大概有幾種人幾層理解:

1,懵懵懂懂不知所云。

2,從文字相去理解總結步驟:息緣&>無念&>頓悟。

3,很簡單啊,禪宗的開悟不過如此,我隨時可以做到,學丹道煉己第一步就明心見性了。

4,這人說的話真是膚淺,竟敢妄論禪宗,自以為悟道了。

5,原來這就是「臨在」、「當下」,真的好簡單。

6,原來無念時的這個了了分明朗然獨照就是啊,真的是這樣。

其實以上所「想」的全不是。

我把這段話貼出來,已忽略了極多主次因素,而僅論修行自證上的心地境界。現實情況則是極為困難透過這一著。

除了無師自悟的「天然內道」『、天生悟者以外,沒有具體的傳承框架的構建,沒有具體的流程與階段性的目的,沒有具體的可以實踐驗證的法門,那麼所有的修行都只能是徘徊在門外,能得到的也就那一點思維文字功夫。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為什麼不是?只因這是別人告訴你的,修行到某一點上,我們的心意識便造就安立出一個「無念又分明」的開悟狀態。

臨在、當下為什麼不是?只因多數人以為的臨在往往並不是真的臨在,而是沒有「思想」的一段清凈意識。

為什麼丹道「煉己」不是?只因即使是真的明白,卻又落入了有所求的境界。更有甚者以為見性有先天後天的分別,那便如排行第一的答案一樣,落入了「有我與無我」的桎梏中永難了悟圓融無礙的實相之道。

如何達到「見諸相非相」的境界? - 世有仙的回答


以分別心和邏輯判斷去尋求真如本心完全就是徒勞。參話頭就是要你認識到在二元對立之上生起的理智思維是無法解決終極問題的,因為邏輯判斷自有其漏洞。只有超越名相概念和單純安住於當下的實踐感受才是唯一之道。


這是話頭,不應解釋。如若說破,塞眾慧門!

如果想修學禪宗,請加入禪宗群。


父母生我之後,哪一個是我的本來面目?


眾生都是「我」,而所有的我原本都是一體的,只是本來從名為神的存在分裂出去。認識和經驗自己,而我就是在整個生命歷程在每個時刻都能經驗到持續的歡樂,不斷的創造,無盡的成長和完整的滿足。人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神。

從稍微科學的角度來說,人的本質是21克靈魂。


父母生你,需要三元和合。父精、母血、以及你的靈魂。


什麼是「本來」?

什麼是「我」?

什麼是「哪個」?


"樓主!""在""便是這個"


正好最近寫著一個短篇小說,題主的問題給了我靈感,我也必須的,給題主一個回答。爪機 ,凌亂見諒。我也不懂佛法,too。

「分割線」

在我看來,這裡的終極問題是,我是什麼。其實,是在生我之前也好,生我之後也好。我,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之解釋:

〔古文〕

《說文》施身自謂也。

《廣韻》已稱也。 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

《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葉與之切,音台。

《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注》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以上,大多是從字面釋義。

但「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是一個概念,沒有實體,沒有本體,它是事物對事物本體的自謂。 所以,這掀出一個問題。除人之外,其他事物有「我」嗎?

先將範圍縮小,除人之外,其他生物,有「我」嗎?

貓,狗,兔……等,基本上,在大眾認知範圍內,它們是有「我」的。

但藻類?微生物?有「我」嗎?

不能說它們沒有思維能力就沒有我。

「我」的存在不需要思維。

如此,暫可看成一切生物都有我。把範圍在擴大,非生物。一石一水,有我嗎?比起微生物來說,它們甚至不是生命。

但,「我」是事物本體的自謂。

因此,兩個條件達成了,事物/本體。在我看來,從形而上學來說,它們是有「我」的。

可能會有一種想法,石與水,全天下都一個樣。水就是h2o。

但如果按這種角度來看,人也是全世界都一樣,只不過是元素排列不同罷了。

把範圍在擴大。銀河系有沒有我,地球有沒有我。

我們是人類,只能從人類認知的概念來作答。在這種框架下,我認為,它們都有「我」。因為,在人類認知範圍里,有「我」就有「你」和「他」而這三者。都指向同一類型的事物。

換一種口吻解釋就是,既然還有外星球,地球就有「我」既然有外星系,銀河系就有「我」

一切事物都有「我」,那有沒有什麼是沒有「我」的呢?

在人類認知範圍內,時間是沒有「我」的。過去,現在,未來,它們是同樣的,都是「時間」

「我」到底是什麼呢?數千年前,偉大的老人家——老子,他給了解釋。

謂之曰「道」

「我」就是「道」。「我」是一切,「我」是銀河系,是地球,是一石一水,也是人。

但「我」又是唯一的,因為它是事物本體。

所以,「我」就是「道」一即全,全即一。

有了鋪墊之後,對於題主的解釋就輕鬆了。

我給題主的解釋是:

無論是在出生之前,還是出生之後。題主所認為的「我」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出生而改變,「道」是不會改變的。

題主想要問的「我」到底是什麼面目呢?

我的解答是,現在是什麼面目,之前就是什麼面目。

以上,我的回答完畢。

可能有人說,答得雲里霧裡,不知所云。但哲學問題嘛。誰有能一五一十地解釋呢。^_^


禪宗的思想實際上就是一種我見,提倡找到不生不滅的本心,那麼未生之前誰是我?這個問題還是讓人們去尋找真心如來藏,因為當出生以後,人們的五蘊身心就存在了,開始起煩惱了,屬於妄心,禪宗會認為妄心遮住真心,所以努力尋找未生之前的真心,實際上是對佛法的一種錯誤理解。

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深奧,難怪禪宗理解錯,因為佛教提倡的無我或者空性實際上很類似於傳統意義上的斷滅見,因此很多人不太敢相信真正的佛法是主張眾生的五蘊身心滅盡無餘才算真正的解脫,因此禪宗的話頭參反了,並不是未生之前誰是我,而是死了之後當無我,因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應當尋找清凈寂滅,而不是去尋找真心,因為真心如來藏是很正宗的神我思想。

下面簡單談一下佛教是如何理解輪迴的主體這個問題,也就是禪宗講的未生之前誰是我?原始佛教的看法是這樣的,輪迴的我好比燃燒的火焰,而火焰是需要柴火才可以燃燒,所以火焰是緣起法,因為它不能獨立,有緣它才能生起,無緣就會滅去,所以輪迴的我不是真我,因為真我是不會緣起緣滅的,因為只有永恆的獨立存在才可以叫真我,而輪迴的我是像火焰一樣需要柴火,那麼柴火比喻的是什麼?比喻的是我們色身,也就是說原始佛教認為,有色身才可以有輪迴的靈魂(識蘊),色身沒有了,就會像沒有柴火的火焰一樣,會熄滅。很多人就會問了,這不是唯物論嘛,和斷滅見有什麼區別?這一點上佛教和唯物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世因果上,唯物論不承認三世因果,因此只有一世,色身沒了,靈魂也沒了,可是佛教認為活著的時候因為無知的貪求而造業了,這樣就緣起了來世的色身,就相當於在燃燒的火焰下面添加了新柴火,那麼當火焰燒完舊柴火,下面的新柴又會助長火焰,因此只要柴火不斷,火焰永遠燒不完,這個就是不斷輪迴的妄我,當破無明斷煩惱後,就不會造業了,那麼就相當於不在柴火下面加新柴了,因此這樣的人活完最後一生,再也不能有來世了,也就是所謂的無餘涅槃。而禪宗所尋求的真我根本不存在,或者說硬要認為它存在,那麼這個真我就是類似於虛空的無障礙性,無障礙性才是永恆的,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和無障礙性並存的,而事物有成住壞空,但是無障礙性不生不滅,因此真我類似於虛空(和無我一個味兒),而禪宗所找的真心根本沒有,所有的心都是妄心。為什麼是妄?因為有色身才有心,不存在獨立色身之外的真心,之所以會有輪迴的主體那是因為來世的色身因為你今生的無明造作早就準備好了,所以你的識蘊會在今生的色身壞滅之後相續到來世的肉體里。


其實並非有一答案,而是助人蔘悟之指。答案只有悟或非悟。

不妨從傅大士的偈入手,結合此問,或有所悟:空手握鋤頭,步行騎水牛。以常人思維,即是空手,為何握有鋤頭,豈非矛盾?即是步行,為何騎牛,豈非矛盾?為何有矛盾?矛盾何來?矛盾是否來源於既有的概念?為何有空手的概念,為何有鋤頭的概念?父母未生我前,是否有此概念?能否看懂這篇文字?這些東西為何悄無聲息已在腦海?是否左右我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我現在思考的是什麼,用什麼在思考?

看完我寫的上一段,若已入迷思,就已離捅破窗戶紙只差一點。捅破了的就捅破了,沒捅破的依舊徘徊,繼續參,這隻能靠自己的功夫。此題的答案簡而言之就是:所有我們在成長過程獲得的一切知識,概念,思維,都是我們成佛的阻礙。倘若你是通過我這句話來理解我之前說的話,那你就肯定錯了。


如來藏

參見《禪 - 悟前與悟後》,及作者其它著述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三寶


現在的這個「我」,就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不用參了,答案現成的。《阿含經》335經,「眼生時,無有來處,眼滅時,無有去處。如實眼不實而生」。父母未生之前,無生;生了之後還是無生。


推薦閱讀:

《六祖壇經》敦煌本出土後,流通本還有價值嗎?
以妙玉對茶具講究,是否能說明妙玉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出世」?
去哪出家比較好?
冥想修行中有強烈危機感:靠自己覺悟再往前走,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這是為什麼?
人放下分別心真的可以達到心靈的平和嗎?

TAG: | 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