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中那麼多直接從英語音譯過來的辭彙?

一些後來才出現的辭彙有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什麼像「白銀」(日語為シルバー)這種應該自古就有的辭彙還是從英語音譯過來?是歷史因素造成的么?


首先對前面各位的答案表示贊同。

造成這個現象有很多種原因。但其實,這真的是題主的誤會,真的不是日文君一個人的問題…

  1. 首先日文中的辭彙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和語」、「漢語」、「外來語」。「和語」又稱「大和言葉」,是其他大陸的文化傳播到日本以前,在日本島內被使用的語言。平常使用訓讀的日文詞(五段、サ変、カ変動詞)多屬於這一類。「漢語」顧名思義,是在古代中國傳播到日本的辭彙,平常使用音讀的日文二字辭彙(多數一段動詞)和成語(四字熟語),多屬於這一類。值得一提的是,日文中使用的漢字(無論和語或漢語),依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部分用法,比較有名的是熱水(日文寫作「湯」),跑步(日文寫作「走る」)等等;而現代中文中的一些極其常用的辭彙,其實是逆向進口自日文中的「漢語」。而「外來語」則是題主提出的使用片假名來記述的這一部分。三種辭彙在日文中都有很高的使用頻率。近年來的日文使用過程中,外來語佔比變高確實是一個事實,雖然這個趨勢並不被日本人樂觀看待。他們稱這種現象為「日本語の亂れ」。
  2. 外來語如果要更加細分,也分為三個種類。第一種,是用來表示原先在日文中並不存在的概念,比如泡菜(キムチ),Encore(アンコール)等辭彙。第二種,是用來作為專業名詞的,比如臭氧(オゾン),通貨膨脹、物價上漲(インフレーション)等等。這兩種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屬於必須的,或是比較難以用日文來表達的情況。第三種,則是將原有的日文辭彙換成對應的外來語,使整個辭彙的印象有所變化。這就是前面幾位回答的,換一種說法,或是老土與新潮的問題了。比如「職業女性」在日文本應該寫作「職業婦人」,但「キャリアウーマン」或者「OL」的通用程度更高。
  3. 另外問題中提到的,日文中存在「銀」(しろがね?ぎん)「白銀」(しろがね?はくぎん)這兩個詞,一般指銀金屬;而來自外來語的「シルバー」在日文中更多用來指顏色的「銀色」,以及用來代指高齡者(例如「全國シルバー人材センター事業協會」)。在搜索引擎中檢索這兩個關鍵詞,會得到相差很大的結果。(不僅在日本,每種語言都有類似的現象。比如中文,我們說「電腦」,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台普通的PC,但是如果說「計算機」,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一般是大學的專業,或是相關的專業書籍。)近年來被日本人擔憂的「日語的混亂」的現象,主要來自第三種外來語的情況。
  4. 所以,正如@梁海 所說,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因為對日文有「和中文相似」的印象,所以對片假名感到不習慣。實際上日文因為有片假名這樣一個用於轉寫的方式,所以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外來語的使用,但也增加了片假名辭彙的出現頻率。即使是外來語,當它被轉寫成本國的文字並發音的時候,話者與聽者在潛意識中(?)都會將其作為「本國的語言」來接受。也就是說無論是外來語還是「和語」,在聽與說的過程中,都是作為「日本語」而接受的。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用中文說「巧克力」和「咖啡」的時候,也並不會有在說外語的感覺,甚至有些時候認為「這就是中文」(確實是中文,但不是中文辭彙)。這點在日文中也是一樣。同理,Tsunami(津波)、Ninja(忍者)等等來自日文的單詞也已經作為外來語被吸收進英文中,並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5. 大概有人要問,這些外來語為什麼不轉寫成漢字?因為在日文中,漢字的難度是高於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一些專業性高漢字的讀法並不廣為所知(即使在我們看來,是小學就學過的漢字)。比如剛才的インフレーション,日文也可以寫成「通貨膨張(つうかぼうちょう)」,「通貨」還是比較常見的,「膨張」的使用率就並不高,一部分人並不會發音。所以寫成片假名的話,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6. 以上原因,日文給題主,乃至很多人一種外來語泛濫的印象。

ps 我會告訴你其實韓語中的外來語不比日語少嗎…而且日語用了片假名比較容易分辨,韓語全都是諺文(就是現在所說的韓字?朝鮮字)一字排開…


不只是英語音譯,日語對外語的借用涉及英法葡西荷德意俄等多個語種,在離中韓較近的比如長崎,甚至有些詞借用自廣東話和朝鮮話,不過,借用自英語的外來語超過所有外來語的80%,是主要的外來語。如果單純說外來性質,漢語詞當之無愧是日語第一大外來語,但是一般來說日本人傳統概念的「外來語」是來自西方民族的語言。既然樓主提到了歷史因素,那就先從外來語的起源介紹一下:

歷史起源

早在1542年,葡萄牙人先於其他歐洲人首先到達日本並建立通商關係,日本人在接觸學習西方科技文化知識的同時,吸收衍變了一部分葡萄牙語作為外來語使用,如:パン(P?o),イギリス (Inglês)。後來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西方國家中只有荷蘭能與日本進行貿易,隨後日本國內「蘭學」盛行,荷蘭語為語源的外來語也大量被日本人使用,如:ダンス(dans),コップ(kop),オレーフ(olijf )。接下來到了明治維新時期,開放的政策讓善於吸收整合外來文化的日本人總結出了更多的外來語,這一時期日本開始竭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英語教育,吸收大量英語中的外來語,與此同時傳入日本的主要還有法語、德語、義大利語例如 ズボン(jupon)、カフェ (café) 、アレルギー (Allergie) 、インフルエンザ (influenza) 。再就是二戰後,日本人價值觀改變,對英美由戰時的敵視轉化為了戰後的崇拜,產生大量的以英語為主的外來語,甚至導致了後來的外來語泛濫。(順帶一提,二戰時英語作為敵國語言在日本是禁用的,報紙雜誌也取消了所有的外來詞,比如ニュース改用報道,アナウンサー改用放送員,連WC都不能倖免。和戰後比就是兩個極端啊……)

至於樓主問為什麼日本人放著祖宗就在說的和語詞不用,偏偏要用舶來的辭彙來表述。除了歷史、地理等原因造就了日本人善於吸收使用外來文化的特點,外來語本身具有的特點也是一大原因。

外來語在現代日語中的作用

1,外來語由歐美傳來,給人高端洋氣的感覺(島國人民對外界的好奇加上多少都存在些的自卑感所致)。ショッピング可以表示去時尚精品店購物,而買い物聽起來就沒這層感覺了。再有像超市裡的日用百貨較少使用外來語,但在高級奢侈品店,為了給人豪華的感覺外來語的使用就會明顯增多,比如ネックレス、イヤリング使用率遠高於首輪、耳輪。

2,外來語用起來比較符合日本人語言表述中含蓄曖昧的習慣,比如說トイレ和便所從語感上,我估計相當於我們說盥洗室和茅坑的區別差不多吧……(只是說語感區別,盥洗室、洗手間有更確切的辭彙)

3,增加日語辭彙量,讓諸如テレビ、ラジオ、チョコレート、ピーマン這類並不是自古就有的玩意兒有了日語表述。還形成了日語中以漢語詞、和語詞、外來語共同構成的多層結構,比如ショッピングセンター、カラオケ、オープンする等,增強日語的表現力和新穎性。同時日本人也賦予了外來語更多的含義,比如Jupon在法語中特指某種襯裙、裙子,被島國人民借用後本來是指洋袴,現在用這詞基本泛指褲子。

4,和傳統和語分擔不同的詞義,比如カー多指現代的交通工具,而車則多出現在特定性質的車輛如自動車、汽車、馬車等;計算機多指計算用機器,コンピュータ就單指電腦;

5,有利於和國際社會接軌(雖然外來語的發音大多已經擰巴得不像樣了)

參考文獻

[1] 季愛琴.論日語外來詞及其文化背景.外語研究.2002

[2] 張麗穎.外來語對未來日語的影響.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

[3] 閆志章.日語外來語及其社會文化背景.2007

[4] 姜洋.關於日語中的外來語研究.2011


如果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應當是對日語有一些誤解。

很多國人覺得日語用漢字,日本又離中國很近,所以潛意識裡覺得日語很像漢語。

但日語書寫系統以拼音文字為基礎,本質上更接近英語、希臘語、俄語等使用拼音文字的情況,漢字影響僅在上層。對於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用自己的拼音文字轉寫外來詞(而非意譯)是非常自然的。

實際上漢語這樣少用轉寫/音譯而多用意譯的語言才是特例。


史料記載,500年前曾有位日本古人感嘆道:現在的年輕人啊,總是用一些怪異的辭彙,這將會嚴重破壞日語的純正性,是日語的亂れ。

然而,現在的日語仍然是被認為是純正的,仍然有一些大叔大媽在感嘆同樣的事情。

(一)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其源頭推動力量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渴望。新的詞會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有些是新詞,有些替代原有舊詞。比如:

「どうだった?昨日の合コン?」「ベリーグッドだったんだぜ!」

這裡也可以說「すっげえ良かったんだぜ」,但說成片假名會感覺到對話變得有趣。

當然新詞也不是隨便就編出來的,得滿足幾個條件。

1.跟原來的詞大不相同

2.不能拗口

3.能聽得懂。因此最先都是口傳,然後才書面化。

4.意思得能講得通

5.時髦

6.簡單

單就拗口這點,漢字詞和片假名的外來語就差著很多。漢字詞由於原來漢語的入聲到日本後都變成有聲音節,再加上什麼長音短音促音。讀起來相當拗口。比如有名的 東京特許許可局(とうきょうとっきょきょかきょく)

能聽懂這點就更重要了,日語漢字沒有聲調,母音輔音還都不多,導致大量的漢字到日本後重音很厲害。再加上日本人漢字功底本就不紮實。你用漢字造新詞,乍一聽根本不知道對方說得是什麼字。

時髦上當然歐美的辭彙也佔盡先機。這不用說了。

簡單呢,肯定是表音文字簡單咯。

--------------------------------------------

片假名外來語還有傳染效果

比如

ポケモンを手に入れるぞ!

我要拿到口袋妖怪!

的話句子里有外來語和漢字詞,強迫症嚴重的日本人就受不了了。就會有人說

ポケモンをゲット(get)だぞ!

這樣就舒服多了。類似的例子還有

ネットで調べる―&>ネットでチェックする(上網查)

カスタマーと會議する―&>カスタマーとミーティングする(和客戶開會)

這種傳染效果也大大擴大了片假名外來語的使用範圍。

——————————————————

另外,有些詞看似是代替了舊詞,其實是在舊詞的基礎上再加了一層意思。比如

きれい ―&>クリーン。クリーン不光有きれい的乾淨的意思,還有經過精心維護而保持的乾淨的意思。

——————————————————

(二)語言是服務生活的

日本戰後生活方式全盤西化,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時都有美國老大哥幫忙。身邊的東西西化了,語言也自然跟著西化。


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1、這年頭西方的經濟和文化強大無比。經濟和文化強大的國家就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古代我國經濟和文化強盛的時候,周邊國家也大量採用我們的語言文字。

2、日語假名本來就是拼音文字,因此用外來語並不會感到難受。我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每個字都有意思,這導致我們引進外國文化的時候需要自己創造一個詞,但是這樣其實是迫於無奈,所以我們有時索性直接用英語。

每年都有大量新的科技、機器零件、醫藥、品牌、名人等辭彙湧現,這些詞在國際上都有一個發音,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只要音譯過來就可以了,他們會覺得很自然。但是我們使用表達意思為主的文字,所以每個外來新詞都要想想用那個字,其實挺麻煩的。


我從一個角度上簡單說下我的理解:

如題主所說,有些辭彙明明有本土版,偏偏要用外來語形式表達,這種現象,有相當一部分出現在對象為年輕人群的消費品上。

本土辭彙對於年輕人來說,雖然能夠很快就理解,但未免給人「地味」(即老土)的印象。

於是商家及年輕族群,都傾向於用讓人比較難理解的外來詞,來體現時髦值。說白了就是給人「雖然不知道是什麼,但是好厲害的樣子啊!」的印象。

商家藉此吸引眼球,年輕族群則將此作為流行文化。


Yinwei fangbian. Ruguo you jìnlù keyi zǒu, na wei shenme hai yao zou yuanlu ne?

Hai yinwei yao zhongyu yuáncí, bu zai gai·tou·huan·mian, zhǐ·lù·wéi·mǎ, bèilí dinyi, qǔjiě lànyòng. Bu zi·yi·wei·shi, "kuoda xinxiliang".

Bingqie anzhao guoji tongyong de zuofa, zhijie shuru wailaiyu.

Zai you, yinwei Riben ren dou zhidao, yong le ji ge waiguo zi, Riben de wenhua bu hui yinci jianshao fenhao, geng bu hui huimie.

Zui zhongyao de, Riben ren duiyu zhe jian shiqing, mei you yidiar jìhuì he mixin, ye mei you xenophobic he jin·di·zhi·wa de xintai.

Tamen bu zaihu shi dongfeng yadao xifeng, hai shi xifeng yadao dongfeng, bu yinwei "tsunami" dǎrù Yingyu er xi·qi·yang·yang, ye bu youyu wailaiyu yongru Riben er chui·tou·sang·qi.

Yuanzidan zhà guǎn zhà, Meiguo ci zhaoyang shou.

Lian zhūròu shāo huangdou dou shuocheng:

「ポークアンドビーンズ」。

100 fen shuocheng:

「ひゃく ポイント」。

Xīshōu wu dǐxiàn.

Zhe yòu yǒu shenme zhide da·jing·xiao·gui de?

日語中直接引用英語辭彙的現象多嗎?

拉丁字母終將淘汰方塊字?

Is it true that Japanese has the most impractical writing system of any language?


我覺得這裡可能有幾種原因。

1.日語是表音文字,漢語是半表意的文字。按習慣不同,外來語翻譯成漢字表示或者外來語音譯表示並無大區別。這點和漢語習慣不同,容易令中國人產生誤會。

2.如果說日本當年從國際大國中國借漢字做表記方式,那麼當下的日本從國際大國美國借音表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3.並非只是借英語,像生物學名稱借的是拉丁文音譯,醫學術語因為是從德國而來借的德語。原則上代表字的概念就從原文借。當然有些詞是歷史原因錯了也不改。

4.語境有差別。寫論文偏重使用漢字詞,而生活中輕鬆日常對話採用外來語。通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但是說サンキュー顯得俏皮可愛。


日語的發展,平假片假的共存,對譯音有天然的容忍和接受能力,雖然有日式英文讀音不準的毛病,但制式轉換沒有壓力。反而中文因為拼音不入流(一般不會在正式文本中見到拼音存在),民眾對譯音反而不能接受,早期民國還好一點,因為民眾對英文不接受,所以基本用漢字譯音,但也存在選擇漢字不同,譯音寫法不統一的問題。現在民眾對英文有了接受能力,一般不會再有譯音,直接出現英文。即使強行翻譯,也是將nba翻譯成美職籃,而不是翻譯成恩比挨。


現代日語的趨勢是大量使用以英語為外來語的辭彙,這樣可以讓語言聽起來朗朗上口,也更有衝擊力。相反,相同的情況下還使用傳統的日語就顯得有些俗套。就跟我們在網路上面使用網路流行語一樣的道理。一般情況下,只要是看到片假名書寫的日語基本上很多都是外來語,按照讀法轉換成英語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我覺得就像電腦有時候叫計算機一樣啦?不同人群用語習慣不同才是關鍵吧。年輕人群普遍喜歡用外文顯得比較潮流和時尚。而老年人群則普遍喜歡用本土的辭彙,普遍用詞習慣與主流媒體引導等因素有關。所以不只是歷史?如果要說的話也與這個民族善於吸收外來信息相關


越來越多的外來語進入日語的辭彙,從日本人的立場看,方便了日語的使用。作為中國人來講,漢字更容易接受,但是日本人日常使用的書寫或者口語還是片假名更簡單,易學。


日本善於借用別人的東西,然後經過改良轉變成自己的東西。如漢字、外來語


推薦閱讀:

萬萬沒想到用日語怎麼說?
給學日語的女朋友買禮物應該買什麼?
日語有沒有類似新概念英語的經典教材和教程?
準備去日本讀修士,現在怎麼準備論文寫作?
かがやく的語源?

TAG:日本 | 語言 | 日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