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時如何避免支教結束後孩子對自己原先老師的不信任?

是這樣,在教育落後地區支教,主要是初三高一的孩子,因為志願者學歷較好,且授課內容不局限於課本,可能使孩子覺得志願者學歷更好見識更廣,從而對自己原先的老師產生不信任。

而我主要是結合多方史料擴充歷史課本中關於抗日戰爭的介紹,因為角度廣內容多,我非常害怕孩子先入為主,隨後認為老師所教的都是不真實的,這種觀念不利於他們高考。

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這種事發生?


別把自己看得太高,別把孩子們看得太弱。

舉個例子吧。

我們初二三的時候,適逢89過後,一些犯錯誤的原省級大學的高材生被懲罰到我們學校來實習。

(這裡補充一點背景:我們是個鄉中學,以前一般來個市教育學院的已經會被當成神捧著了。)

和以前的老師相比,教我們班的那兩個老師明顯的思路眼界更廣,而由於我們班學生思路也比較活躍(這麼說是因為其他班似乎沒這個效果),這兩個小老師很快就和我們打成一片,並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1)我們班原來的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都在那短時間認真聽課起來;

2)最後一節課,全班哭成一團。

但是,當他們走之後沒幾個月,一切就一如尋常了。打個比方,就像一顆石子投入一片湖,不過是一片漣漪罷了。

再羅嗦一點兒。漣漪不等於毫無作用,蝴蝶效應也未可知。所以,做你認為正確的,每個人選擇自己的路罷了。


我覺得你自以為是了。當然,如@世傑在評論里說的,樓主想到這一點憂慮了,很可貴。

作為一名曾經在邊遠地區長大的孩子,經歷過幾次被支教的人,我很不喜歡支教者。當然支教的心是好的,但是方法有待討論。在農村孩子們眼裡,教師是個很神聖的職業,不要輕言自己是老師。

對於農村邊遠地區的中學生來說,高考是他們唯一相對最好的出路,這是絕對的,改變他們命運的除了高考,沒有更好的選擇。你去支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考出出色的高考成績,至於多方位的抗日戰爭的介紹等,他有機會進入大學後能夠接觸到,他們那個時候會有自己的看法。你這種做法,可能小部分學生能夠有能力辨別以及與考試分開來,但是你會影響大部分學生的之後的學習課本知識的興趣和聽課的興趣,影響高考,失去高考。而你所說的那些課本之外的知識,對沒機會讀大學的他們來說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之後不用多久,他們也會忘記。

其實,現在很多邊遠地區的學生、老師、學校都非常害怕去支教的學生,一群自以為是的學生打著支教的高尚大旗去支教後,一般都沒什麼好的效果,而且當地學校還要提供一些相對好的資源給支教者,被當成是VIP,自以為是。

法大BBS上以前有過一篇文章,寫支教的,最後有一段話,很贊同。

// 作為一個在支教部呆了兩年,參加過多次支教活動的老人,我覺得這篇文章寫的真好。我們自詡為志願者,我們選擇以支教的方式奉獻愛心,但是我們總是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對於那群孩子,我們只是過客,短短几天的支教,我們沒有給他們太多的知識,我們只是用自己的無知,毀滅了老師們在他們心中不可動搖的高大形象,當我們離去之後,孩子們只剩下對原來老師的不信任和瞧不起,我們擾亂了他們的生活,擾亂了他們老師的教學計劃,我們是那麼的殘忍,以他們貧窮的名義,毀滅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對老師的信心。。。可是,我們仍在沾沾自喜著,我們自詡著自己的偉大。//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145250786/


作者的觀念實在是有點杞人憂天的嫌疑。

打一個比方,假如我們是高中生,讀了很多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會影響我們對老師的尊敬么?除非老師是折騰學生的人渣,我們都是執弟子禮的,這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現代社會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對權威的「懷疑」(注意,不是「質疑」,這兩個詞是兩碼事兒)。沒有這種品質,喬布斯搞不出iPad,羅永浩搞不出老羅教育,於建嶸也沒有必要下鄉做調研了。這種品質應該大力培養才對。

抗日戰爭的教科書敘述,除了「中流砥柱」之外,基本上還是比較接近於歷史事實(當然,和歷史事實還是有差距的)。你做補充,這很正常。更何況,現在高考文綜越來越考察實際能力,死記硬背的題目越來越少,這對高考也是有好處的。


這種「不信任」倒不如說是質疑權威的萌芽,獨立思考的起點,保護還來不及,你還要掐死它呀…阿彌陀佛

我們實習的時候,有些學生也會私下拿一些敏感話題來問。有不少同學,包括我,都會簡單給學生講一講這些事情,但是不明確的細節不敢瞎說。另外最後還是要提醒他,這些問題以後可以自己搜集資料研究,不應該把它和高考摻和起來。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本分嘛。

回到實際上,如果我去支教,我會先聽他原來的老師講一堂課,然後試著不要遠離這個前輩的風格。反正我當學生的時候,會認為換一個風格迥異的老師來講課,是一件挺蛋疼的事兒。

至於一節40分鐘的歷史課,能不能在完整呈現教科書結構、講解知識重點要點之外再說一些什麼,我覺得不那麼容易。畢竟這不是大學的講壇,可以讓你說那麼久,可以敞開了隨便說。做好了教學基本工作之後,給我們留下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有的前輩完全呈現的是教科書的內容,條理很清晰,有互動,沒廢話,也才剛剛好打滿40分鐘,尺寸拿捏得當妥帖,很讓人佩服。我不知道按他的那套教案,我能不能講的那麼精彩。也許練習若干次之後在表面上能像吧,但是未必如他那麼舒展。如果我能自己完全決定自己的教案,我會給學生呈現一堂什麼樣的課呢?既不脫離課本,又讓自己放得開,想必會和前輩略有不同吧。

我沒去過支教,不知道你們在支教的課前有沒有集體備課的環節。老師們之間對講課的細節還是需要好好溝通一下。該不會是老師們各講各的吧?那不覺得前後沒連貫性嗎?是否讓學生覺得你們有作秀之嫌。


我很同意 @肖歡 的觀點,唯一感覺不舒適的原因其實是說到「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事實上,我相信樓主存在著這點的糾結,是因為他也認為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而且他也主觀的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相」,認為自己有這個義務給孩子以「真相」,不然就會違背了神聖。如果,樓主真的能職業化一點,將教師作為一個職業去履行,那麼這個糾結也就不存在了。

在同意@肖歡的觀點基礎上,我做一些補充。

這些話是我想對提問者說的。人類的歷史背後存在太多的干擾因素,所謂的真相都是沒有絕對的,它很有可能某一天因著別的原因而改變,也不能否定它現在的存在是因著一個更大的原因。因此,作為一個既不是全面研究歷史的人,也不是一個親臨現場見證歷史的人,我認為你不必讓自己「跨界」了。你的義務就是傳授書中讓你推廣的知識,把這個做好了就完成了你的職業。一個社會能有效運作起來,這需要依靠各個職業的人堅守本份。在一個「業餘」的人試圖攪和另一個專業的事情,往往好心辦壞事.你就是一個教書先生,不要干預政治,不要「挑釁」歷史。世界不存在真相。

放假時電視台有暑假點播;成熟的電視台播放兒童不宜的電視節目時,會有家長指引標誌;這是為什麼?學校裡面規定孩子們一年級學習拼音,而不是一開始就學習結構複雜的文字,這是為什麼?孩子的腦部發育需要時間,他們不需要在年齡尚早的時候被灌輸過多複雜的問題。你或許以為自己在給孩子一個「新的世界」,實際上你是在他本來就缺乏思辨能力的時候再添亂,灌輸讓他無所適從的「知識」。就如你會教育一個兩歲的女孩子不要在男人面前隨便脫衣服嗎?因此,這種不合時宜的灌輸同樣在扼殺孩子的未來。

這個世界存在著太多的未知答案了,你就能確定現在教的英語發音是正確的嗎?你就能確定現在一天到晚說的進化論就沒有被否定的一天嗎?如果你覺得進化論是不對的,你會去這麼教孩子們嗎?你或許會說你不會教他們未認證的知識,那你所說的跟教科書不一致的知識其實也算其中。對這個世界存在好奇的孩子,他們會在日後系統或者不系統的去更多了解這個世界,你大可不必擔心現在你遵循教科書就會扼殺他們的質疑之心。放心好了,人心是不可束縛的。

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孩子需要的是從你處得到生存和發展的資本,你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高考,讓他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一直覺得支教行為是一種打擾,支教的人應該抱著「不好意思,打擾了」的心態而不是「我來拯救你們,不用謝」的態度


不提倡短期支教。

支教作為一種教育行為,它的持續性是最關鍵的。

我在川西支教過半年,因為那裡的村小奇缺老師,甚至都沒有老師。

想支教,去這些地方是首選。

如果僅僅是一兩個月,對支教者的收穫會很多,但對孩子和學校的遺留問題會更多。

而作為短期支教者,如果沒有教學經驗,最好的選擇是作為體育老師,音樂老師的身份出現,這樣對孩子才會有真正開拓視野的利益。


怎麼覺得不信任你的可能性比較大。志願支教行為規模化模式化了之後,志願者作為外來者,風格水平不一,又遲早是要走的,對學生來說,怎麼看都是你們比當地老師更不值得信賴。


去傳播知識 而不是傳播城市


作為一個支教過的人,我只想說:

題主你以為你誰啊政委嗎搞傳銷的嗎你也太自信了吧憑什麼認為人家會拿你的話當聖旨啊你想太多了謝謝!

我覺得這種情況你更可能碰到。

當你磕磕絆絆的把前幾天辛辛苦苦備好的課講好,充滿了身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自豪感時,一個萌萌的小蘿莉走到你旁邊,用渴望著知識的眼神看著你:

「老師我們好無聊啊,我們老師都不是像你這樣講的!」


推薦閱讀:

讓接受捐贈的孩子上台對不對?
心理學上將先天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是否在胎兒時期氣質就已經形成?懷孕期母親哪些行為會影響胎兒氣質形成?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支教 | 高考 | 中國教育 | 教育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