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媒體?

相關問題:社會化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三者的區別與聯繫? - 知乎

很多人眼中的新媒體都不一樣, 有些人覺的新媒體就是網站,app。那網站app,就是新媒體了嗎?因為很多網站和app做的都是傳統媒體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個載體就能是新媒體嗎?對此我很迷惑


應該從三個角度理解「新媒體」:時間,技術,社會。

  • 時間:時間上更近的可以被稱為較「新」的媒體:網路 相對於 電視 是新媒體;電視 相對於 報紙 是新媒體;
  • 技術:價格更低廉,傳播更廣泛,應用更普遍,等等上述很多答友提到的革新技術的媒體都可以被認為是新媒體;
  • 社會:新媒體之所以新,最重要的是社會作用的革新。

首先聲明:新媒體作為一項技術,本身並不具有改變社會的能力,反而是社會變革的一部分。是結果,不是原因。作為一項口號:微博改變一切,將微博作為主語,是錯誤的。改變一切的是使用新媒體的人們。

那麼,以下三點可以作為標準,從社會作用上來區分新舊媒體

一. 是否可以被更多的人便利的使用

這個命題包含了兩個要素:更多的人,和便利的。

  • 更多的人:當更多的人使用較「新」的媒體,以及使用較「新」媒體的人變的越來越多時。例如,當電視的使用量超越了報紙,並且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觀看電視新聞,電視相較於報紙就是新媒體;當網路的使用量(重要性)超越了電視,並且網路逐漸開始取代電視,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信息的來源,網路相較電視就是新媒體。
  • 便利的:使用成本下降是新媒體取代舊媒體的原因之一。網路的重要性真正超越電視並不是始於網路進入千家萬戶的客廳或者卧室,而是從進入每個人的口袋開始。人們不用隨身攜帶大堆的報紙和磚頭似的書本,也不用被固定在沙發或者酒吧里,就可以在任意時間獲取信息使得報紙,雜誌,電視失去了統治地位。

二. 是否有助於更加公開和公正的討論和傳播

這個命題包含了兩個要素:公開和公正,討論和傳播

  • 公開和公正:傳統媒體(報紙,電視)新聞的製作需要從審題,到采編,再到審閱的過程,大眾難以參與信息的選擇和報道的編寫中。媒體從業人員可以決定什麼需要讓受眾看,以及從什麼角度看。網路使得信息能夠更好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得以保存。信息也可以被更廣泛的搜索和傳播;
  • 討論和傳播:網路,特別是Web 2.0的編寫權在用戶手中,用戶既是內容的接受者,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是製造者。網路時代,用戶,而不是編輯,可以決定在哪個平台,從什麼角度,說些什麼,說給誰聽。

三. 是否有助於人們更好的社交

媒體的兩大功能:信息 + 社交。

報紙,電視不單使得信息得到了更廣的傳播,人們知道什麼正在發生,什麼與我有關,更使得人們得以和周圍的人共同分享對事件的看法,使得人們能夠在對事件的探討中完成社會交往。網路在廣度上擴大了人們交友的可能,中國人可以和美國人交朋友,儘管這兩國人既不在一個地區,又不出於同樣的時間;人們同時可以隨時利用網路進行社交,只要拿出你的手機,點開你的APP;在Web2.0 時代,人們更可以形成一對一的,一對多的,多對一的,多對多的交流。通過交流傳播的不單是信息,還有感知,對擁有和自己共同興趣的一批人的感受。

  • 在一對一的線上交流中(QQ, Email,微信)人們得以維護與特定個體的關係;
  • 在一對多的線上交流中(微博,人人,Facebook,Twitter,微信朋友圈) 人們通過特定文化符號建構了線上身份。我在下面的問題里,對微信朋友圈的特定做法有一個簡單的介紹:為什麼有些女生喜歡在微信朋友圈裡曬電影票和飛機票?
  • 在多對一的線上交流中(微博留言,例如:老公艹我)人們得以(將集體的狂歡與個人表達相結合)尋找集體歸屬;
  • 在多對多的交流中(線上遊戲)人們得以通過區分你我,劃定群組之間的界限,從而在特定族群/組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種多種層次,多種可能的社交方式在報紙或電視中是無論如何無法實現的。

(P. S. 當然,如果網路相較電視,報紙是新媒體,Web 2.0 相較 Web 1.0 同樣是新媒體,至於 Web 2.0究竟是什麼,可以參看我在下面問題的回答: Web 1.0、2.0、3.0 分別是什麼意思?)


————
結語


我們永遠無法預言什麼樣的技術會在將來成為某種「新」媒體的特徵,但是可以預言的是:當這項技術可以使得人們

  • 更加便利的運用時;
  • 更加公開公正的討論和傳播信息時;
  • 更加良好和廣泛的進行社會交往時;

另一個新媒體的時代就來臨了。


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沒什麼好說的。大多數人現在討論的,以及這個題目所問的,都是狹義的。狹義的新媒體定義就是自媒體。

新媒體的本質在於:人人都可以是生產者,人人也都是傳播者。


你去分析所有的新媒體平台,看看是不是都符合這個點。像知乎,主題之下,每個人都可以答題(生產)、點贊(知乎點贊相當於轉發即傳播)就是新媒體。而類似知乎日報,只能經過編輯的篩選才能呈現就則不是新媒體。

傳統媒體類似於報紙、電視、雜誌、電台等等。生產者大部分都是比較專業的人,例如編輯、製片人、主播等。而普羅大眾在其中充當的角色只是消費者。例如一本書,作者或編輯扮演生產者,出版社和書店則扮演傳播者。而你買了這本書,只能算是消費者。

當新媒體出現之後。每個人都可能扮演生產者,每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各類新媒體平台,如知乎、雙微、頭條號等去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是生產者。當你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賊好,順手點贊然後轉發到自己的票圈或者微博上,其實就等於你是傳播者。

新媒體的意義在於:每個人都可以發聲,每個人都有對內容的投票權


傳統媒體更注重的是渠道,例如一則廣告在報刊裡面或者是地鐵廣告牌,那麼即便是內容多麼枯燥無味,是沒法讓人不接受的,你是必須且是被動的方式去接受。而新媒體,則必須更注重內容,例如同樣是廣告,即便是大v,也不會在自己公眾號的頭條直接去放硬廣。例如咪蒙、例如薛之謙、例如天才小熊貓、例如胡辛束。你去看他們所做的廣告,你就知道了。用硬廣的思維做新媒體,那就必死無疑。

你手上所有的投票權即是點贊和轉發,例如在知乎平台,你點贊之後該答案就會出現在你的粉絲的timeline上面,如果你覺得答案答非所問,甚至可以點反對或者沒有幫助。這也就是每個人都有投票權。


說到什麼是新媒體這個問題,我是深有感觸。


在工作中,遇到身邊好多企業的朋友甚至行業內的朋友,大家都知道新媒體很重要,天天嚷嚷著新媒體,但是你問他什麼叫新媒體,他卻說不出個一二三。

其實這個事兒其實也不是他們的問題,畢竟整個行業都沒有一個公認並且清晰的定義。同時你說真的不知道新媒體的定義也影響不大,新媒體是一個工具,從工具的角度講,我們不需要知道他是什麼原理,只要知道怎麼應用就好了。

就像你買車只是為了開的,又不需要了解它內部的原理和構造。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身邊的老司機們往往非常了解自己的車的構造,能和你講的頭頭是道。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車,所以他們能夠更好地駕馭自己的車。

同樣的,如果你想更好地駕馭新媒體這個工具,想當一個新媒體行業的老司機,那你就得從本質上了解新媒體到底是什麼。

我們來看新媒體這個詞,新媒體這個詞,有兩個詞,新+媒體,這麼一拆就好理解了:啊,原來新媒體是特么一種新的媒體形式!


但是我現在再問你那媒體是啥你懂么?依然一臉懵逼、沒有關係,我們繼續拆解:媒體拆開是+;體指的意思是一種形式,一種載體,這個好理解,我們放在一邊不討論。


然後我們來看,單看媒這個字,你能想到什麼詞?啊,卧槽,媒婆!媒確實有媒婆的意思,但是為啥呢?我們再來拆,把媒拆開,是女+某,把一個女的介紹給某人,這特么不就是媒婆么?


所以後來引申過來,媒的第一個意思是「中介」,那麼媒體的意思就是一種中介體,媒婆介紹的是對象,一個人通過媒婆,被介紹給另一個原本不認識的人,那媒體介紹的是啥呢?


信息!


所以媒體的第一個作用是把信息介紹給一個不知情的人或者群體,做的是信息的傳播!那大家有問題了,你丫剛才說第一個作用,那是不是就有第二個作用?你們太聰明了!

那媒體的第二個作用是啥呢?我們接著拆啊,剛才拆到了女+某,我們再把某拆了,某能拆成甘+木,甘是甘願、甘心的意思,那木呢,肯定不是木頭的意思吧,甘願木頭什麼鬼,所以是另一個意思,啥意思呢?


麻木!

說這個人啊都木了,麻木,反應遲鈍,懵逼了!


甘願麻木是啥意思呢,其實麻木不是說我抽你一巴掌,啊我臉麻了,而應該被理解為一個人受到影響了, 改變了本來的想法和狀態。從正常到麻木,改變了一個人的裝填,而且有個甘,所所以媒又能夠被理解為一個人,甘願被改變想法和狀態。所以媒體的另外一個理解是什麼呢?


引導者!


引導什麼呢?對於一個個人而言,媒體引導的是情緒和行為,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媒體引導的是輿論。

政府媒體傳播政務政策信息,在保障國民知情權的同時來引導國民輿論;公司媒體傳遞產品信息,在讓用戶接觸、了解產品的同時影響用戶的情緒,讓用戶對產品產生興趣,最終引導用戶產生購買行為。

所以什麼是媒體?這就是媒體:1、媒體是中介,把信息介紹給不知情的人或者群體;2、媒體是引導者,引導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引導群體的輿論。

好了,搞明白了媒體的意思,我們一起回過頭來,再來看看新媒體的意思。這個時候你再說,新媒體就是新的媒體形式,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你現在已經充分明白到底什麼是媒體了。

但是你說新的媒體形式也是廢話,這個新到底新在哪裡呢?


在我們看來,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時間上的新、技術上的新和觀念上的新。前兩個好理解,那第三個怎麼理解呢?


所謂觀念上的新主要指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觀念:早期大家當媒婆的時候,會有一個專門的群體,大家想談對象,必須找媒婆上門提親,找不到媒婆對象就沒戲。但是後來大家等不及了呀,媒婆就那麼多,大家都想找對象的時候還得排隊,所以後面鄰里之間就一拍腦袋,說那我們自己解決吧,每個人都可以充當媒婆的角色,老趙說老王你家姑娘不錯,和我家兒子談對象吧,老王也願意,於是這事兒就成了。

這叫什麼呢,這叫去中心化: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所以新媒體絕對不僅僅是大家理解的微信、微博平台,而是一種以去中心化觀念為代表的媒體和傳播形式。


大半夜舒舒服服窩在被子里答題。
個人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而新媒體是多向的。
傳統媒體:較為專業人士采編、報道、分析和傳播信息,一個源頭髮信,多個源頭接收,而收件人很難轉化成為發件人。
新媒體:去專業化、去權威化,人人可以寫信息發布,出現「公民記者」。這時候就是多個源頭髮信、收信,每個人兼發信人與收信人於一身。
新媒體在這個時代特徵明顯,就是依託於網路。(所以突破時空限制之類的,由於網路技術應用帶來的特點,就不多說了。)

再針對題主與樓上回答中的問題說一下自己的理解。
1、是不是用了網路做了傳統媒體做的事兒,就是新媒體了?
在學術的定義中,是的。
在我的理解里,不一定,但是非常難界定清楚。比如,電視是傳統媒體吧,那麼視頻網站一定是新媒體嗎?參照一下上面最大區別的界定,如果是pptv網路電視、pps這樣的,只能看視頻,不能傳視頻的,我認為還是偏向傳統媒體;youtube為代表的一系列人人可以上傳視頻的網站,就具有明顯新媒體特質了。
2、為什麼只說偏向傳統媒體呢?
首先,客戶端之間是相互連接的,我在某些客戶端搜索點擊進去,可能鏈接到其他網站的資源,那麼也是在享受多向傳播成果。其次,新媒體的一些概念已經被廣泛應用。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贊同或者反對,其實是由掘客網創造的十分新媒體的做法(掘客網是一個新聞網站,是由網民的贊來決定哪條新聞登上主頁的,在國外有很大的影響力,在中國卻沒有火)。把選擇重要信息的權力交給了大眾而不是編輯,這就是掘客概念。事實證明,這個概念火了,現在哪兒哪兒都可以點贊了。
3、推特、微博、臉書、人人、微信等等這樣的平台,到底算不算新媒體?
看到上面有人回答說,嚴格意義上不算,概括下是因為只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平台。誰說過媒體就一定要生產信息了呢?(這裡的信息指較為官方的消息。)甄嬛傳不是各大衛視拍的,在各大衛視播出的時候,他們就不是媒體了嗎?
這一類恰恰是我認為的真正脫胎換骨的新媒體。多向傳播完美實現。若用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來限定它們,那麼恐怕只有微博還可以稱得上是媒體。但是廣義來看,憑神馬只有明星談戀愛是新聞,我曬幸福就不行?!社交需求的膨脹使得在這類的媒體上,對於新聞「顯著性」需求逐漸淡化(明星戀愛比起我戀愛就具有顯著性),朋友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有「接近性」的信息(我談戀愛對他們來說更具備接近性)。原諒我真的不會打比方。每個人的事兒,都是新聞,這是現在發展的方向,只是有大有小罷了。

想到再補充吧。


1.
中原有個很有名的酒肆,叫「月半」。釀酒一絕,酒香方圓十里可辨。

劍客們紛紛慕名而來,喝酒談天交朋友。

月半酒肆已經經營了好多年,名聲在外,有一天,酒肆老闆想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他開始想要讓所有打上月半酒肆不僅僅是酒肆,而還可以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地方,一個真正交朋友地方。

於是老闆聯合了周邊城鎮的其他所有酒肆老闆開了一個會。

「你們的酒賣得不夠好,盈利不夠高。酒,從我這裡進貨,全部成本價,而且我還送貨上門。但有個前提,你們要聽我的,並要承認月半是最核心的品牌,並在自己的招牌旁邊也打上月半二字。盈利全部歸你們,我分文不取。」

月半酒享譽江湖,酒肆老闆們自是愉悅萬分。

於是,以月半為核心的周邊城鎮範圍內全部的酒肆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大哥———月半酒肆。月半酒肆的老闆制定了無數的條約,並教會了其他酒肆的老闆如何去交朋友,通過交朋友讓月半的名聲更加響亮。

月半酒賣得更好了。享譽全國。

2.
十年後,月半酒的銷售已經登峰造極,連周邊鄰國都知道了月半酒。
於是月半酒成了兩國之間皇帝交流的樞紐,鄰國之間的互通與交流從月半酒的相互貿易開始。
而月半酒肆的名聲並不僅僅限於酒好,也在於那裡是個信息交互的平台。
所有月半酒肆的合作夥伴都成了月半人,也越來越喜歡交朋友,開始各自和其他酒肆品牌進行交流,甚至把其他酒肆釀的酒拿到自家酒肆來賣,但是要收取一錢銀子的宣傳費。

就這樣,月半的名聲越來越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半酒似乎越來越不對江湖人的口味。但不重要,這個時候的月半酒肆已經不再賣月半酒,而是其他酒肆釀出的更加香醇的酒,「月半」已經從一個賣酒的酒肆,蛻變為一個完全的信息交互平台,月半酒肆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而錢也越賺越多,因為月半名聲太響了,所有專註釀酒的酒家都希望把自家的酒放到月半來賣,而月半收取的宣傳費也越來高。

月半老闆很滿意。

但依然會偶爾頭疼,畢竟平民,沒有勢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打打殺殺太多,老摔壞桌子杯子。

3.
月半因為收益很好,所以繳納稅務很積極。

皇帝一看,這GDP算起來不談了,看這老闆人也不錯,還促進了鄰國的交流,好事兒。

「那這月半酒家,咱就給護了吧。」

「皇上聖明」

皇帝約見了月半的老闆。

「我可以護了你,但在月半酒家,你要作為我們的代言人,將我國政策和信息通過你的人,傳達到每個人耳朵里,從精神層面維穩,並且給我的禮部每天報告國內發生的事情和人民的生活。」

聖旨一下,月半酒家搖身一變成了國企。周邊開始每天有衙門的人巡邏,江湖人就開始有了忌憚,大家都有了一個默契「打架鬥毆,外面打,不要毀了店內的設施」

然後老闆樂得開心,新招了一大批人手,每天給禮部彙報酒肆所搜集到的信息。並且成立了一個月半信息鋪,請了一群說書人變著法兒的說皇帝的政策和近期發生的新鮮事兒。

而更多的江湖人也越來越願意每天到月半來聽聽書。以避免信息閉塞。

老闆越來越開心,這敢情月半勢頭是要登峰造極。

4.
然而突然有一天,月半老闆收到了一個信息。

以前給自己運輸月半酒給各酒家的馬夫,因為長期偷喝月半酒,竟是喝出了高度,自己改進了月半酒的原配方,給這酒里加入了百種香料和不知道什麼果子的果汁兒,酒一開壇,竟是讓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

月半老闆雖然驚訝,但一想。

由他去吧,反正我現在也不考賣月半酒為生。況且還有皇帝護著。

誰知,這新月半酒的名聲竟是一發不可收拾。

整個江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書有「三步不過崗」,城有「聞香便知月半來」。

馬夫幾人倒也耿直,直接給酒取了個名字,叫「新月半酒」。

馬夫幾人搖身一變也成了老闆,還給自己取了個響亮的名字。

叫「新月酒幫」。

並且效仿了老月半酒家發家的模式,酒越賣越好,也開始嘗試開很多分店,並且把新月半酒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包裝。

突然有天,皇帝聽聞了此事兒。

「有意思,這新月半酒較老月半酒,可有更加香醇?」

「稟聖上,新月半酒臣等有償,香醇更勝老月半,開壇酒香竟是百里可聞,入口感受千變萬化,次次不同,實乃百年難遇之佳釀,新月酒幫,實乃人才。此等數人,還效仿老月半之法,已然成為更多江湖中人的新寵。」

「有意思,無須打壓。此子倒是可促我國酒業推陳出新,扶持一把吧。也派個小隊去巡邏,莫讓江湖爭鬥給毀了。」

新聖旨一下。

新月酒幫名聲大噪。

5.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滿足於喝酒,釀酒,賣酒,運酒。

他們都想成為下一個新月酒幫。

於是行業開始混亂,全民釀酒。

出現了很多「滿月酒家」「半月酒肆」「缺月酒庄」「無月不飲」...等等等等一系列品牌。

然而品質卻出了問題,大家賣酒的方式各不相同。

甚至有很多的酒家為了博取江湖人的眼球,找來了一群風月女子,每天穿著肚兜兒賣酒。酒客每買一壺酒就可以摸一下,買10壺,就睡一晚。

這一下不得了,酒肆瞬間變成了妓院。更多人去酒肆已經是不是為了喝酒,因為酒肆叫來的風月女子姿色普遍比較好,所以又吸引了一大批嫖客常來消費。

酒肆就變了味兒,有人說來喝酒酒不要錢,嫖要錢。
也有人說,來喝酒酒要錢,嫖卻不要錢。

但不管怎麼變,唯一沒變的是老月半酒家的生意,一落千丈。

6.
看著這市場,月半老闆無計可施。

開始回頭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想了許久,終於想通———月半也需要有變化。

但此時的月半老闆已經多年未操刀釀酒,早已忘記了如何釀酒。於是便開始到各大酒庄去買酒,然後放在自己的酒肆里賣。

看起來似乎平衡了許多。

然而部分酒家賣酒送嫖的事兒卻傳到了皇帝耳朵里。

皇帝一聽
「這還得了!禮儀之邦,如此賣酒,有傷風化!」

聖旨一下,立馬叫停。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酒家的賣酒策略。

這些動歪心思的酒家,突然沒了生意線,無奈只能看著被查封。

新月酒幫一行人專註釀酒,並未受到衝擊,十分慶幸。

但突然靜下來開始思考,這新月酒,未來該如何發展?才是正道?

7.
新月酒幫開始沉澱下來,繼續研究著江湖人的喜好,並再一次的嘗試改進新月酒。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新月酒幫開發出了更多類型的新月酒。

推出了可以給兒童喝的「新月果汁」。兒童到店,贈與糖人一個。
專門供給婦女喝的「新月養生玉液」,婦女到店購酒,贈與漂亮的頭釵一支。
以及給江湖人喝的「新月陳釀」,到店消費的江湖人,每買一壺新月陳釀,就再送一壺烈酒「新月江湖」。
甚至還有給皇帝喝的「皇家新月」
... ...

一大批全新的酒產品面世,大受好評。針對於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酒的類型,而這些產品大受歡迎。

老月半酒家老闆開始反過頭來向新月酒幫,也推出了針對各類人群需求不同的月半酒。

雖然有老顧客會因為懷舊而偶爾品嘗,但越來越多的新江湖人都不再選擇老月半。

只是偶爾喝兩口感受一下上一輩江湖人的生活。

老月半老闆怎麼學都學不得要領。

畢竟沒有了當家的技術,忘了老本,而老月半酒越來越不受待見。

8.
新月半酒越賣越好,新月酒幫也開始謹慎的觀察著酒客們的飲酒體驗。並不斷的進行改進。

老月半酒已然沒有了當年帶頭大哥的豪情萬丈,但依舊在努力的改進著,等待著有一天能再回月半巔峰。

——————————————————————————————
【完】


新媒體這個詞可以拆分一下,一個就是新,另外一個就是媒體。那麼弄懂什麼是媒體那就可以理解什麼是新媒體了。

媒體粗暴的理解就如同一個快遞,負責把「信息」這物體給運到相對於的人手裡。古代時候是用馬,負責傳遞信息貨物,現在可好了直接用貨車,飛機,甚至是無人飛機。那麼相對於馬來說貨車和飛機就相當於是「新媒體」。因為他創造了新的快遞方式。

同理之前古代詔書—書籍——廣播——電視——網站——微博——微信——、、、那麼這後者相對於前者而言都屬於新媒體。

這個問題也可以翻譯為「什麼新的信息載體」?那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啊,無非就是我們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都從哪獲得,哪就可以說是新媒體了嘛。之前是四大門戶、搜索引擎、論壇、網站、、、現在是微博、微信、頭條新聞、、、那麼相對於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頭條新聞這類平台就可以視為新媒體。


我們先要從「新媒體」的概念入手,然後逐一幫你解答。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這是比較學術的說法;更為直接的說法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再來看一張截圖:

對於我而言,過去七天的用電量情況,微信排名第一,佔比66%,你再看看其他APP的佔比,確實微信明顯高於其他很多。

66%的耗電量就說明,我在用手機的過程中,66%的時間都在看微信,工作、生活、學習、溝通,無時無刻都在用微信。剩下30%可能刷微博、今日頭條、簡書、印象筆記等等,最後剩下的4%可能就是打電話或者做其他事情。

通過這個數據,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微信上,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也在微信上。這些成熟的APP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一切信息的傳播方式。

做營銷、做傳播、其實就在抓取用戶的注意力,用戶的注意力在哪裡,我們的傳播點就在那裡。

人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些新媒體上,那我們做新媒體的意義就非常大了,所以不要糾結是不是新媒體,一些新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統稱為「新媒體」。做好這個新的產業,前途可觀。

更多優質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新媒體課堂(ID:xinmeitiketang)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源於 CBS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 P·Goldmark 1967 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並迅速擴展至全世界。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很多,至今沒有定論,我們來看兩個國際上比較權威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美國《連線》雜誌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所有人的傳播。」

傳統媒體時代,只有權威組織機構才具有媒體資質,它們通過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渠道)傳播信息。


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有兩個最核心的改變,一是傳播媒介由傳統媒介變成了基於互聯網的新媒介,二是傳播者由權威媒介組織變成了包括媒介組織和普通個人在內的所有人。不過第二個特點在新媒體發展早期並沒有被強調,直到自媒體迅速發展,普通個人作為傳播者才引起廣泛關注。用圖形表示如下:

最後借用匡文波老師的一張圖,展示新媒體的三大類別:

PS:琛姐是大學新媒體教師。每周,琛姐都會重新思考一個新媒體問題,結合心理學、傳播學、營銷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的專業知識,探索系統有效的新媒體運營模板。所有成果均首發在個人微信公眾號「草莓學堂(ID:caomeixt)」上。


喜馬拉雅電台:喜馬拉雅FM

用一杯茶的時間聊聊這有趣的世界,這裡是「不聊茶事」電台。水已燒開,茶已泡好,又到了和各位聊天的時間,今天泡的是鐵觀音,聊的是新媒體。

(這是電台節目,由於知乎不能插音頻,各位可以去我們的公眾號聽第一時間的獨家視角,公眾號:茶也生活。)


這期是「不聊茶事」電台的第一期。我在策劃這檔節目的時候,主打的是解讀時事熱點,比如說接下來的幾期,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什麼造就了邪惡。定這個節目基調的時候,我自己心裡就一直嘀咕,會不會太高大上了呢?畢竟這個「不聊茶事」電台初衷是以茶席的形式,和大家聊聊天。要做的符合大眾口味點。


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

我合伙人大Z就跟我說,在經歷了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後,不要小瞧了中國網民的知識積累和思考深度。這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可不是什麼官方的定義,是我們自己的命名的辭彙。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互聯網教育國民的三個階段。互聯網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中國人透過互聯網看到了世界,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快。正如韓寒五年前所說的,互聯網對中國人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隨後,互聯網的副作用開始出現了。互聯網它其實是一座信息的黑暗森林,黑森林理論就是《三體》這本書提出的概念,這個理論說的是,當很多獵人散落在黑暗森林裡,裡面有好人也有壞人,說不准誰會攻擊我。一開始可能大家都相安無事,但是一旦有人開了第一槍,所有人立馬就警覺起來,於是大家就會互相猜忌。


在互聯網這座信息的黑森林裡,大家既不知道信息的來源,也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敵意,人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就比如互聯網的公知,因為互聯網把他藏起來了,你也不知道這個公知是不是真的有道德、有學識。有一些惡意的分子,先是把自己包裝成有知識的公知,然後故意散播一些反國家的言論。你問他為什麼散播這些不失的信息,其實動機很簡單嘛,刷存在感。因為這些惡意分子的存在,一顆屎壞了一鍋湯,公知這個集體的信用就破產了。網民看到公知就一窩蜂地叫罵,有些好的公知就很莫名其妙,怎麼無緣無故被人扣了屎盆子。


經歷種種的互聯網事件,這才教育了網民去甄別信息。甄別信息就需要兩點,一是信息的真偽,二是信息是否全面。我自己就總結了一套去辨別信息的方式,比如說判斷信息是否真實,謠言其實是有一套行文的特徵的,動不動就陰謀論的肯定是謠言。至於信息是否全面,這就靠平時在互聯網中的積累,在微博上我會篩選出一批不同觀念的人。互聯網特別愛站隊,那我就會去了解不同陣營的觀念,來全面了解事件。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互聯網這座信息的黑森林。這就是互聯網的第二次教育,教育國民辨別信息。


互聯網的第二次教育革命仍然在繼續,但是互聯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卻已經轟轟烈烈地興起了,這就是新媒體。我不管什麼自媒體、社群、社會化營銷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這裡的新媒體是一個大的範疇,只要是基於互聯網傳播的新式媒體,都叫做新媒體。


為什麼新媒體是互聯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呢?其實新媒體就是內容的新玩法。以前我們吸收內容就靠讀書,讀書是件很乏味的事情,坐在那裡一天讀不了一本書。新媒體就讓你看一段有趣的視頻或者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再聯繫當下發生的時事熱點,讓你不知不覺地吸收了知識和觀念。現在有許多人詬病互聯網閱讀,說互聯網閱讀是快餐式閱讀,讓我們的知識體系碎片化。這個觀點一度是這個社會對互聯網反思的主流觀念,但茶貓認為這是是無稽之談,無論說互聯網閱讀是快餐還是碎片化都站不住腳。


首先,快餐在這裡用做了貶義詞,但茶貓認為快餐是個好東西,應該是褒義詞。快餐是社會分工下的產物,本來每個人都要花很多時間在煮飯上,現在交給專門的餐廳,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就解放出來了,就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創造上,據說特斯拉的創始人elon mask就愛吃漢堡,而且吃的特別快,人家就是騰出時間來做事情。現在哪個上班族不都是每天吃快餐,只有周末為了增進生活情趣,會下廚煮點好東西。至於快餐會導致健康問題更是荒謬,那麼多上班族吃快餐,他們有面黃肌瘦嗎?其次是認為互聯網閱讀的碎片化。人的閱讀本來就是由碎片化逐漸積累形成自己一套價值觀體系,你就是認真讀一本書,這本書帶給你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你需要讀一堆書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互聯網的信息碎片化其實是刺激了閱讀,拿羅輯思維來說,他一期就一個小時,講一個故事,算碎片吧?但他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就會去買羅胖推薦的書,這不就刺激了深度閱讀嗎?所以你看羅輯思維賣書賣的特別好,一年能賣一個億,還因為他的影響力,跟出版社合作,復活了很多好書,這不是功德一件嗎?


新媒體的意義

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的互聯網教育,現在的網民是能夠接受更加深刻的話題的。這期主題我本來定的是新媒體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後來想想,我們不能單純關注宏觀層面的問題,我們也應該聊聊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就改成「聊聊新媒體」。技術層面後面展開來說,我們先來說新媒體的意義是什麼?


新媒體的意義其實一句話就能概括,就是讓普通人深刻地了解社會。這個回答展開之前,我想要回答另一個問題,普通人幹嘛閑著沒事要去深刻地了解社會?我們每天工作養家挺辛苦的,操這份心幹嘛呢?互聯網上有一篇諷刺的小說,說的是一個打工仔,來到北京當北漂,住地下室,但每天也不去找工作,天天就蹲在地下室里上網,逛各種國際新聞、軍事論壇,就一個勁兒琢磨著國家要怎麼做戰略規劃這種國家層面的問題。這篇小說說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也見過這樣的人,每天正事不幹,就在那神侃,國家要怎麼著怎麼著。尤其是福建到北京的那條火車線路上,你能聽到很多人給國家獻謀獻策,其實他們懂嗎?他們不懂。但我今天要說的跟這完全是兩碼事,我們深刻了解社會,是能夠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的。

為什麼深刻了解社會是能夠帶給我們實在的好處的?我舉羅輯思維的例子。羅輯思維的主要受眾是誰呢?不是什麼讀書人、文化人,是有求知慾的商人!一檔知識型脫口秀節目的主要受眾居然不是讀書人,是商人。這怎麼解釋呢?你想商人最基本的技能是什麼?是發現商機,這就需要洞察、思考社會的能力。許多的企業家是既能說也能寫,他們的思考能力是很強的。就比如說萬通的馮侖,寫了好幾本書,最近我也在讀他的《野蠻生長》,這本書提供了企業家看待事物的視角,我讀後也有所收穫。那羅輯思維提供的精神食糧是什麼呢?是經濟學,比如羅胖推薦的《一課經濟學》;是歷史帶來的啟發,比如德國為什麼崛起這期;是歷史人物帶來的為人處世的哲學,比如《成大事者不糾結》。最重要的是是挖掘事物背後的真正規律。


這些東西,都是一個有格調的商人想要去求知的,經濟學就不用說,商人做的就是生意。講歷史呢,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嘛。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發達國家經歷過的階段,這時候你去了解一點美國的發展歷史,遠的不說,就說曾經發生在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和我們現在所處的互聯網階段是不是有一點相似呢?這就可以借鑒啊,商人、創業者就可以比較歷史來做出判斷。那歷史人物呢?是學他們身上為人處世的技巧、原則。我認識的很多商人都是曾國藩或者左宗棠粉絲。


當人有能力去深刻了解社會某一行、某一領域背後運行的規律後,他就會琢磨我能不能利用它,能不能優化它?如果恰好我有這個能力,哦~我就想能不能靠這個賺點錢?所以深刻地了解社會,它帶給你的好處是,當你深刻了解社會後,是不是有機會去創造一種新的東西優化它,在這個過程中,又獲得自己直接的財富回報呢?商人之所以是商人,是因為他們有這種思考並執行的特質。

我一商人朋友,文化水平不高,不愛看書,一看書就頭暈,但卻是羅輯思維的鐵杆粉絲,因為他不喜歡讀書,但喜歡聽書呀。你看羅輯思維一期節目就一小時左右,但能把一個事件、道理或者一本書給你理清了,這就好比一本書的簡介,你先看看羅胖說的好不好,覺得好再買他的書,很通情達理嘛。在聽了這麼多期羅輯思維,我這位朋友好像聰明花開了一般,經常發問經常思考,思考什麼呢?思考能不能掙錢,這些道理、原則能不能用在我的管理裡面。你看這新媒體的意義大不大?居然充當了人們離開學校後的課堂教育,還很可能比學校學習還要高效,而且還免費。

我也在創業。進入到創業圈有個感受,就是創業者更加關注社會,不同的創業者會關注社會層面上不同的問題,會轉動腦筋,想方設法解決社會生產力的問題,於是誕生了形形色色的創業項目。當你對社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你就會琢磨著怎麼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優化社會效率,進而想著解決這些問題能給你帶來什麼的財富回報。所以創業圈是一個熱烈探討社會發展、深挖社會現象的群體。


說了這麼多,簡單地說,深刻認識社會就是多看多想,就會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機遇。馬雲如果當年去美國看到互聯網後,不去深入思考互聯網的價值,他會回到中國辦中國黃頁嗎?但話又說回來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對社會進行了深刻思考後,也要抓住機遇去執行。


新媒體的新在何處

新媒體的宏觀意義我們就講到這,再講下去估計會有聽眾覺得太輕飄飄了不落地。那我們接著講講技術層面,新媒體的新在何處?


新媒體的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入淺出地說人話。我又要舉羅輯思維了。羅輯思維的核心在於說人話,把深奧的道理淺顯的講出來。深入淺出這四個字做到可不容易呀,這得是高手中的高手,你不僅肚子里墨汁得多,還得融會貫通到日常的柴米油鹽。這是高手的一個境界。


大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陳凱歌和李安之間隔著什麼?》,孕峰寫的,寫的很漂亮。孕峰也是自媒體,是科技自媒體早期起來的那一批,他的文章不多,但質量高,讀起來賞心悅目。這篇文章說人有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江湖詩意,甚至還透著點禪意呢?其實也沒那麼高深,我給大家解讀下這三重境界。見自己,說的是發現自己,觀照自己的內心,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見天地呢,就是把自己的東西表達給大家看,你看我這文采如何,我這胸懷怎麼樣。見眾生,這講起來就略微複雜點,就需要聽眾們自己去品味。見眾生,是從眾生的視角里,看待大道理,大道至簡、以小見大。這境界就高了,不是有句古話叫作「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篇文章就是說陳凱歌為什麼少年得志,很早就拍出了霸王別姬這種載入史冊的電影,如今這幾年盡拍出一些爛片呢。這篇文章就給出了答案,天才往往很早就能觀望自己的內心,進而把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就是見自己,見天地。但往往敗在見眾生這一道坎,沒有融入到眾生之中去看待問題,沒有大道至簡。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自己去網上搜這篇文章。


這麼高的境界顯然我是做不到的。但是,這有個取巧的辦法,就是我本來就是眾生,沒經歷過高手的境界,但我可以一開始就說人話,深入淺出做不到,那咱們就先做到淺出吧,然後再接受批評,和各位聽眾一同成長,這也是一種好的自媒體形式呀。這也正好契合我們「不聊茶事」電台的宗旨啊,我希望通過這個電台,和大家聊聊,交個朋友,而不是像一個老師一樣,對聽眾們循循善誘、悉心教導。這個電台的本身的形式是茶會,既然是茶會,就是要交流,希望聽眾們能參與到茶也的電台里。

不離題了。我們回到主題上。剛剛說了新媒體的二大特色,一、多採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形式,二、深入淺出說人話不單單是羅輯思維,像我平常關注的新媒體還有果殼網、大象公會、壹讀、飛碟說,以及跟羅輯思維形式差不多的吳曉波頻道,都採用了能吸引人眼球的傳播方式。那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用他們各自的slogan來分析下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果殼網——科技有意思。不用說,這是一個科普網站。大象公會——知識、見識、見聞,這個可能要解釋一下,其實大象公會主要做的是社會科學的解讀,比如說最近大象公會推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人選擇了紅燒牛肉和老壇酸菜,這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大象公會會去刨根問底,從社會、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去解讀我們人類自身,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社會背後的運作原理和規律。壹讀——輕幽默、有情趣,這個slogan是對壹讀風格的解釋。壹讀和大象公會都是做社會科學的,但有什麼不一樣呢。壹讀看起來比較有情趣,做的話題比較廣泛,也比較淺。比如壹讀對一個社會現象的解讀有可能並不是那麼的正確,我有時候看還能看到一些低級錯誤,把12%的數據多加了一個零120%。壹讀還採用了電台、動畫等種種形式,豐富多樣,像一本雜誌一樣。那大象公會呢,就比較嚴肅,他們的創作過程較為嚴謹,所以產量也比較小。壹讀和大象公會,一個生動但是淺顯,一個嚴謹但是也相對枯燥,就看你怎麼選了。那飛碟說呢,他們的slogan我特別喜歡,叫做知識從未如此性感。我估計大象公會,壹讀都很想用這個slogan,可惜被飛碟說想到了。飛碟說的視頻也確實很性感,看起來比較有意思,就是沒多大深度,就只能當做瀏覽。

羅輯思維呢?有種、有趣、有料。節目屬於知識型脫口秀,就羅振宇一個人在鏡頭前巴拉巴拉講。羅輯思維和這些新媒體都不同的一個點是什麼呢?是羅胖這個人。我可不是說羅胖這人多有才,他確實有才,有才到一手締造了新媒體老大哥地位。但今天討論的維度不是在才華。要比較起才華沒完沒了,果殼網、壹讀、大象公會有才的人也一堆一堆的,而且才華是各種不同的維度,沒法兒比較。今天要說一說的是,羅胖這個人的品牌塑造。

我有一個觀點,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情感傳達的方式和渠道互聯網化了,我們接受到情感信號的那個迴路,變成了互聯網的迴路。這怎麼說呢?其實很簡單。微博上有個段子,說,在互聯網上沒有表情包簡直沒法兒聊天。你想,人與人本來的情感傳達靠的是面對面交流,語氣的輕重、面部表情的微妙變化,這都是情感傳達的信息符號。互聯網消除了距離的限制,人們溝通不再需要面對面,只能靠我們敲出來的文字。對於人類豐富的情感來說,文字略顯蒼白,而且不是人人有良好的文字表達,於是催生了顏文字、流行網路辭彙,還有一堆的表情包來表達人複雜的情感。

當然,這個也存在一個問題。互聯網是否讓人們更加生疏了呢?確實我們能看到,朋友相聚吃飯的時候,都各自抱著手機這種情況。這個議題經常進入英語作文啊高考作文里。今天主要的議題不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但我表個態。還記得以前網吧剛冒出來的時候,網癮就緊接著冒出來。社會對網癮問題的看法演變是很有意思的,一開始呢以為是電腦遊戲、互聯網的問題,後來以為是孩子有問題,再後來在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努力下,才知道是父母出了問題。所以問題不在互聯網,在人。


再來看羅輯思維是怎麼塑造羅胖和我們這些網民的情感連接呢?為打造一個「魅力人格體」,深諳互聯網思維與營銷之道的羅振宇構建了一個近乎「全媒體、全平台、全方位」的產品體系。視頻放在優酷、電台放在喜馬拉雅、微信公眾號還有微博放文章,在中國的所有主流互聯網傳播渠道,都有羅胖的音容相貌。這個人就好比你所熟知的鄰家大叔啊,博學有趣,娓娓道來。這情感連接不就建立了嗎?那我們對這個新媒體不就感覺更加地親切了嗎?這就是羅輯思維超越其他新媒體的地方。我聽說大象公會的創始人黃章晉也開始做了談話視頻,這或許就是借鑒了一點羅輯思維。


那吳曉波頻道也是如此。但是他們也有區別,他們細微的技術層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他們如今影響力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切入的群體不同,羅輯思維剛剛說了,主流受眾是有求知慾的商人,有錢有情懷。那吳曉波頻道呢,做財經主題的節目,應該也是商人啊,你得看看他的節目的調性。比如最近一期,講到阿里巴巴,花了時間特意介紹了阿里巴巴,如果是一個經常擁抱互聯網的人,是不需要介紹一個互聯網的巨頭的。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吳曉波的受眾更多的是不大懂互聯網、中年、中產階級,我說了三個條件,不大懂互聯網、中年、中產階級,這些人你需要跟他講講互聯網的來龍去脈。你還別說,這樣的人其實特別多,在城市裡,我們上一輩的四五十歲長輩,大多數是如此的。所以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吳曉波的粉絲沒有羅輯思維的那麼狂熱,好像看起來影響力沒羅輯思維那麼高。

回到互聯網情感傳達這個點上。互聯網的情感傳達不單單局限在新媒體上,實際上大多數的互聯網品牌甚至傳統品牌都要去遵循這個原則。把一個品牌賦予人格,讓消費者的情感傳達有的放矢,有目標、有對象。遠的有麥當勞和肯德基兩位大叔,代表了整個品牌形象,近的呢,有可愛的三隻松鼠。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品牌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形象。


好了,技術層面的成功就說這兩點,一點是新媒體的特徵,深入淺出說人話。第二點就是品牌人格化。但是最後還別忘了一句話,時勢造英雄。這些新媒體的集體爆發是離不開互聯網的推動的,簡單來說就是借東風,風口吹起來了嘛。羅輯思維借了什麼風呢?借了視頻、網路電台、微信公眾號起來的這股力量。這些外在的條件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外在世界的潮流和趨勢,是人沒辦法決定的,但是內在功力的修養,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羅振宇今天在鏡頭的樣子,和曾經在央視里的羅振宇,是一樣的,他十年如一日地磨練自己,當時機到了,就會一飛衝天。


社會價值的走向

新媒體的技術層面說到這裡。節目最後我還想探討一個話題,是什麼呢?是這個社會價值的走向。


我也有一點做媒體的經歷。在大學的時候做過兩年的電台編輯。當我在大一的時候,那時候校園最火的是一檔情感類節目,每天聊心情。像我這神經大條的人就特別不能理解風花雪月、多愁善感。到大二呢,情感類節目就沒人聽了,反而知識類節目,甚至新聞播報啊,聽得人多了。再後來,電台都互聯網化了,而且知識型的新媒體越來越多,同學們也越來越喜歡討論社會、知識、觀念和歷史。現在還有人寫一篇空洞的情感類文章,是沒人看的。

福建的、90後朋友一定會記得一檔電台節目叫做醉想聽你唱。那時候特別火,很多人打電話進這個電台唱歌,後來高三那會兒就給停掉了。我大學有幸當面問了醉想聽你唱的節目主持人李想,問,這檔節目當時那麼火,怎麼就給停掉了呢?他說,節目沒問題,台里也很支持,就是做了好幾年,他和另一個主持人陳醉覺得有點累了,想換一換別的節目,兩人一合計,那就撤吧,不是因為節目不受歡迎。我見李想的那會兒,他其實已經開始策劃復活這檔節目,借著互聯網電台的形式來複活,就在考拉FM上。但做的不溫不火,已經沒有那時候受關注了。這種變化是為什麼呢?這種轉變其實是社會理性價值的回歸。


最近看了羅永浩鎚子的新品發布會,他說,「偏執」 愈發變得像一個褒義詞,而我要說的是,「文藝」這個詞愈發地變成一個貶義詞。這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社會價值越來越從感性思維轉變到理性思維上。我們需要的是強有力的觀念和知識。你看羅胖一個文科生,做的是知識型脫口秀,節目里透著都是理性思維的光輝。


我可不是說這些文藝啊文學不好,新媒體中也有文藝范的呀,比如一條,好幾千萬的粉絲呢。我想表達的是,一個時代的文藝、文學都是時代的裝飾品,它的骨幹必須是理性的結構,在此之上,我們再去談文學,談文藝,談美學。


我策劃這篇的時候,就在想,社會價值的轉變,這是不是標誌著我們社會越來越向理性發展,人們素質越來越高呢?那素質越來越高的原因是什麼?是互聯網嗎?互聯網是否教育了我們?我想是的。人類社會越來越發達,就越來越複雜,去理解這個世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智慧,互聯網把我們都連接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們輸送新知識和觀念,而正是這些新媒體,給了我們免費的課堂。還記得我們中學課本說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什麼施行這樣的制度?因為人民的素質普遍不高。或許這些新媒體,這些無形的課堂,給中國上了進階的一堂課。


其實。

新媒體,是一個被包裝出來的概念。

隨著微信上線微信公眾號,出現了「新媒體」的概念,之後,其他如今日頭條等媒體平台推波助瀾,新媒體被熱炒,被炒熱。

為什麼稱作「新媒體」?因為「新」字好聽啊!

以前都是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第三媒體、第四媒體。如果按照這個思路,「新媒體」就只能被稱作「第五媒體」了,這樣顯得多low啊!

所以就起了個名,叫「新媒體」。

新在何處呢?新在技術,新在傳播方式,新在內容承載及展現方式。


嚴格意義上說,電視是傳統媒體,手機是新媒體。app叫新媒體平台,相當於電視台。

微信公眾平台,今日頭條,UC訂閱號等新媒體平台,就相當於CCTV1,湖南衛視等不同的電視台。

你在今日頭條開個號,相當於電視台的一個節目,比如說:我是歌手。

下面詳解:

1、新媒體


新媒體,即新型互聯網媒體。「新型」是區別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所以新媒體也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腦、IPTV(互動式網路電視)等。


傳統媒體(電視、報紙等)是單向的、一對多的媒體,而新媒體(手機、電腦等)是可以多對多、互動式的媒體。所以說,新媒體是以網狀互動傳播為特點、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2、新媒體平台


新媒體平台是具有新媒體多對多、互動式特點的平台,主要包括:微信、微博、搜索引擎、知乎、自媒體平台(百度百家、搜狐媒體平台、今日頭條)等。


3、新媒體運營與新媒體營銷的關係


平時大家所說的新媒體運營,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做新媒體平台運營。舉個例子,電視叫媒體,CCTV叫電視台;手機叫新媒體,微信、微博叫新媒體平台,新媒體運營就相當於是電視台的導播。


從本質上來說,新媒體運營是企業軟性滲透的商業策略在新媒體形式上的實現,通常藉助輿論傳播使消費者認同某種概念、觀點和分析思路,從而達到企業品牌宣傳、產品銷售的目的。


所以,新媒體運營屬於新媒體營銷的一部分,新媒體營銷是以新媒體平台作為傳播和購買的渠道。


推薦閱讀文章什麼是新媒體營銷?


利益相關:本科就讀廣告學院新媒體系。
所以從學科角度來談一談大學四年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當時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這專業是第一年招生,但我們是新媒體系的第二屆學生,第一屆原本是廣告學的一個方向。報志願的時候自己對這專業一無所知,單憑對廣告學院的好感選擇的,那時候唯一獲得的可靠信息來源是百度知道里認識的第一屆學姐。

昨天宿舍室友吃飯,想起來有一次匪夷所思的舍聚經歷:大一期末考完試,宿舍姑娘們團購了KTV準備刷夜唱歌,卻不想被團購信息誤導,導致凌晨三點幾個姑娘流落在三里屯街頭。之後我們竟然在一家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門口蹲到天亮,坐了第一班地鐵回學校。匪夷所思的地方在於:為什麼我們6個人不直接打車回學校?為什麼我們偏偏選了一家距離遠還不讓待的麥當勞?為什麼我們不索性再找一家KTV?

因為傻。不,當時宿舍姑娘手裡拿著是OPPO,LG,諾基亞的非智能機,唯一的智能機是三星。那天晚上我們就是用唯一的三星查地圖找到了那家坑爹麥當勞。即將畢業,宿舍姑娘手裡用的已經全是蘋果。那時候沒有滴滴打車,沒有微信,團購也不如現在成熟,在麥當勞門口刷夜的時候我們刷的是人人網,也沒有美顏相機來打發時間自拍……

所以什麼是新媒體?大一的概論課上,我們把這個概念拆開來解讀:新·媒體,那時候自己還洋洋得意地能背出傳播學中媒體的概念。而時光一恍到到大四,新媒體的學術概念雖然一如當初,但是新媒體卻已經滲入全部生活。就好像電影《Her》里的人工智慧系統,新媒體也構建了一套系統,作用於個人的信息獲取、組織的管理運作,社會文化的流轉傳播……而就學科而言,它只是一個分裝容器,或者剖面:將「新媒體」放在不同視角中來解讀,以儘可能讓這個概念落地:廣告學院的新媒體,說白了就是如何在營銷傳播中運用新媒體工具來提高傳播效率。

我們學習互聯網傳播知識,這是新媒體的生長土壤:土壤的成分包括網路中的傳播結構,人際傳播與社交網路,典型的網路文化等。

學習如何在廣告策劃中運用新媒體向消費者傳播內容:包括具有互動性的廣告、具有引爆點的病毒視頻、圍繞大概念整合的創意敘事手法等。

學習媒介產業中的變革趨勢:從大眾媒體(廣電、紙媒)產業的數字化之舉,到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浪潮。
…………
以上是就學科而言表現最為突出的三個方面,其實可見新媒體不是憑空降臨,而是各個領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求解決方案。新媒體是一種新的方案,但絕不是最終方案。


毫無疑問,現在大家都關注新媒體,是因為趨勢而跟風?還是它確實具有某種價值?可能這個問題在很多傳統行業甚至一些互聯網企業都會存在。其實很簡單,用戶在哪裡,我們的廣告(業務)就要做到哪裡,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現在拿微信來說,微信是新媒體的代表之一,用戶都在用微信,而這個時候我們還在用簡訊用電話哪怕是用QQ在跟客戶溝通、營銷,必然是使不上力的。

我個人總結的新媒體四個特點:快速、碎片、傳播、個性。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主要是信息載體的不一樣,所以很多人比較難理解,其實從微博的段子手、線上分享、到社群、到網紅、再到視頻直播,新媒體的玩法層出不窮,不同時期用戶的需求都不一樣。


新媒體從學術角度講的確眾說紛紜,但是我認為新媒體是指以互聯網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媒體,它最大的特點是互動性,也就是傳播的雙向性,還有藉助數字技術,媒體形式更加多元


技術變化


舊:模擬信號,同步,以空氣為介質,設備笨重(電視),低質量,單向傳播
新:數字信號,非同步,多種介質,設備智能化(智能手機),高質量,雙向互動

受眾變化

舊:角色為觀看者,消費者,被動的,只能在家
新:角色為用戶,內容生產者或計劃者,主動的,在哪都行

行業變化


舊:由傳播者掌控,在初期計劃,靠廣告資助,廣告靠誇張,以吸引眼球為主,大眾傳媒,業務穩定,靠健全的管理制度取勝

新:由顧客掌控,隨時計劃,直接連接用戶,廣告專註內容,以信息為基礎,多媒體,業務不穩定,靠有遠見的領導取勝

參考Tapscott (2009) The Broadcasting Industry Goes Digital


首先歡迎關注公眾號:羅崇傑Loh(ID:lcjloh),其次歡迎添加個人微信號:graduate-from,進行討論。

--------------------------------------

報道 | 一個新媒體編輯的日常可能就是沒有性生活

作者 | 羅崇傑Loh

來源 | 羅崇傑Loh(ID:lcjloh)


前段時間,我想做一個選題。


選題的方向是企業在招聘新媒體過程中,如何解決個人、企業以及應聘對象的匹配程度。問題大綱可能包括企業對於新媒體崗位的定位,個人對於新媒體行業的認知以及合適應聘者的基本素質等一系列方向。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套相關的問卷,然後找了幾個朋友幫我優化了這些問題。


大家都知道我們公司有個新媒體編輯界的網紅。所以,我也約了一番來看看我做的問題的框架怎麼樣,問題設置的是不是合理。

一番一直很忙,約了他一星期。


你嗦,是不是一星期了

昨天趁著他加班,然後我也加班的情況下,抓住了機會。我問他對於這個採訪問卷的看法。一番直接就說,要不這樣,你直接拿這問卷問我吧。我就開始對他進行了至少半個多小時的採訪,算是我和他最長一次的面對面聊天。


採訪完畢,說實話我有點後悔當時沒有錄音。因為很多問題,一番給到的答案還是很精彩的,對於初入新媒體行業的編輯而言,都相當於學習手冊,無論是工作責任心還是對於新媒體編輯崗位的理解。


你喜歡什麼樣的簡歷

今天就是針對其中一個問題做的實錄,無論你是做新媒體還是招聘新媒體,都值得看看。


我:一番,如果是你來看對方簡歷的話,你會看重簡歷里的哪些點?當然除了臉之外,哈哈。


一番:說實話,第一眼看的就是臉。從我對新媒體編輯的工作要求來說,會特別在意他簡歷是否設計過,包括是否有明顯排版,排版是否簡潔,這關乎審美和自我要求。還有整體的簡歷框架是否清晰,內容是不是關鍵點,看完一遍之後,腦子裡能留下來幾個深刻的點,這是內容積累和意識的能力,很重要。


接下來,還是會看他的作品,也就是做過什麼文章,不論是公關稿還是行業乾貨。


(接下來高能發言,因為沒有錄音所以我也是基於現在能記全到什麼地步)


像我們做新媒體編輯的,能力水平和業績算是很透明的。它不像其他崗位,每周或者每月上交一份工作報告,別人才知道你幹了什麼,干到什麼程度。


做新媒體的,做的事情是其他人都能參與監督的,每天工作有沒有偷懶?看當天推送啊做得好不好,閱讀量在那擺著呢。往深了說,就算閱讀量不好,那內容就在那擱著,到底好與壞,難道領導看不出來?


根據記憶整理出下面幾個維度,去說這樣一件事情:


1. 內容維度


我們平常拿到一個作品,不管作品從大平台還是小平台出來,第一眼看的就是選題。會思考這個選題是不是符合公眾號的內容定位。


還有就是排版,好的排版一定是提高用戶視覺體驗和邏輯理解。我們自身排版要求就是希望達到這麼一個點:用戶打開文章後,花幾秒快速瀏覽,用最少的時間、精力成本來確定這篇文章是否適合他。


這個或許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更高,對用戶也是最直接的感受。


2. 數據維度


其實,對於我們新媒體編輯而言,100+和100W+的閱讀量還是很不一樣的。如果這些都經歷過,整個人的心態也會不一樣,會更加平和。舉這個例子,說明對於閱讀量的標準還是很具有功利性的。我們必然會喜歡100W+,但是,我們也需要剋制。


新媒體從業者應該非常有感受的一點就是,如果你的公眾號有十幾萬的用戶,你做的內容需要對這十幾萬用戶負責。每天你都有且只有一次機會和這些用戶直接對話,其他行業的人很少有這個機會,這可能是算是一個權利,但與之對應的就是責任。所以說,做新媒體的壓力都很大。不僅僅是說工作量大,而是面對用戶,身上擔著更多的責任。


3. 場景維度


別人問起來你做的是什麼?你說你做的是新媒體編輯。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極為可能的就是你的父母也看過你寫的東西,這一點感受又不一樣


所以做新媒體的感受還是非常不一樣的,有時候有點赤裸裸。


(插入一段話:胡辛束公眾號內容,經常發一些清新的小黃段子。她爸經常轉她的文章,使得她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一個有妻有女的大老爺們,天天轉小黃段子也是醉醉的。)


當然即使你是小白,我們也是很容易看的出來你是否認真和用心,你有沒有網感。


訪談的其中一個問題,完。


結語:且入且珍惜

一番講了很多,我改天又有什麼記憶就繼續寫。不過,我也是發現一個優秀的新媒體編輯對於自身的要求和對於行業的感悟。


新媒體編輯崗位的確不一樣,新媒體行業也不一樣,所以且入且珍惜。你可能是你朋友圈最特別的人,因為你可能就會成為那個熬夜熬到沒有性生活的那個人。


最後,還是謝謝一番接受我的採訪。


再補充一個新媒體的概念:

不同於傳統大眾媒體的包含特定技術、實踐和社會組織的信息與傳播系統。
技術層面:以數字網路技術為基礎,重組或融合了不同的傳播技術,使單一媒體轉化為全媒體;
實踐層面:使一對多的大眾傳播模式變為多對多的網路傳播模式,傳播主體也從消極的受眾變為積極的行動者。
社會組織層面:改變了自上而下、從中心到邊緣的社會等級結構,形成了一種廣泛聯繫、相互依存的網狀社會結構。

推薦門慕課:新媒體概論_中國大學MOOC(慕課) 以上概念就是來自本課程。

———————————————原推薦的回答———————————————————


其實新媒體這個概念現在眾說紛紜到現在也沒個定論。
大體上來講,所謂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比如在報紙的出現對於傳統的印刷業就是新媒體,電影對於報紙又是新媒體,電視對於電影是新媒體等等.......
但是,真正提出這個概念,並開始被人們所關注是在967年的時候,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所以在當下來講,新媒體主要是指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的新型媒介形式,主要指網路媒體和手機媒體(陳昌鳳)。
比如門戶網站(這個現在已經有爭議了),社交媒體,社區,論壇等等都算作新媒體。
其主要的特性有開放性、互動性、平等性、社區性、跨時空性等特點。
同時,隨著新媒體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體內傳播之上又多了個網路傳播的模式。而所謂的網路傳播其實是除了體內傳播的上述四種傳播的一個集合。
至於新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在社會時間、社會空間、社會網路、社會權力關係、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分層等等都是及其巨大的,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陳昌鳳的論文&<新媒體與社會變遷&>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四大媒體(報紙、廣播、雜誌、電視)而言,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所指的又不一樣,當然狹義的理解為微博,微信也是可以!


推薦閱讀:

如何運營好新媒體矩陣?
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前景怎麼樣?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如何做出新媒體的「新」?
新媒體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
大家如何看待環球時報小編突然變成新媒體陣營的「網紅」?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創業 | 新媒體 | 媒體從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