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人和現代華夏文明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問題有點大,分時間段來說。

一、神話和夏商

首先要說的中原對羌的最早族源的記錄,雖然它是不能直接當做客觀歷史記錄來看待的。《史記·五帝本紀》里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這段記載就是所謂的舜平四罪。把共工放逐到幽陵,把歡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放逐到三危,把鯀放逐到羽山,使他們分別去改變、影響、或征服、領導北狄、南蠻、西戎、東夷。狄蠻戎夷不是民族,而是以中原的視角,對周邊各民族的一種寬泛劃分。

從這段記載中得出的觀點就是,三苗是西方諸民族的祖先。

當時的三苗很可能就是現在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發現的石家河文化(存疑)。由於三苗部落在江淮一代頻繁作亂,於是被舜放逐了。以漢族為主視角的神話史認為,三苗被放逐到西方之後便成為了西戎的祖先。現代史家一般認為當時的三苗部落就算確實被放逐到西部,也只能被融入戎、羌、氐等民族,不能作為其主體發展。

考古學也證實了這個觀點,在新石器時期,羌族活動範圍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同於中原的文化遺址,並且和之後的羌族文化具有承接的關係。因此,上古的羌族史獨立於華夏族而發生起來的一支文明,不是由於華夏族分化出去的文明。

不過,關於夏商周的羌人與華夏族的關係,確實有一些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二者之間聯繫緊密,比如夏朝、周朝與秦國的先祖可能都是古羌族(存疑)。《史記》記載「禹興於西羌」。可以認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族和西羌確實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先秦時代中原華夏族對整個分布於西部的、以羊為圖騰的民族都視作羌人,或者稱為氐羌,劃分很不具體。以當時的認知條件,也很難具體。

二、氐羌系統民族的分化

由於上古時期就羌族和氐族的區分不是很明顯,而且漢朝時期氐人基本分化到了羌人、藏人和漢人中,所以有時將它們看做一個民族系統。本文使用氐羌系統的角度來看待羌族。

在商周時期的時候,叟人、蜀人、巴人、僰人、賨人、昆人從氐羌民族中分化出來,進入了今天的四川盆地,再從四川盆地向周圍分布。

叟人當中文明發展較快的一支,分化成了蜀人,建立了蜀國。其文明發展程度較高,體現為今天成都的金沙文化遺址和德陽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蜀國加入了該聯盟。後來,蜀國在戰國時期,被司馬遷的先祖司馬錯滅了。秦國滅蜀之後置蜀郡,在之後的歷史中,蜀人也就融入漢族了。

叟人當中文明發展較慢的若干支,在當時持續向南分布,與今天的川南、滇東北若干少數民族關係。在雲南省昭通市發現的「漢叟邑長」就是漢朝時期中央發給當地叟人部落領導者的印章。叟人的發展較為複雜,由於叟人較早就從羌人中分化出來了,這裡就不展開說叟人了。

巴人比蜀人分布得更偏東一點,巴人在春秋時期也建立了巴國,國都是位於今天重慶渝中區的江州。後來也是被秦國滅的。滅亡之後的巴人,大多數融於漢族了。地理上的巴國文化不僅包含今天的重慶,還有川東一帶。

僰人的問題,有一點爭議。《漢書》載「夫天兵四臨,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節西征,羌僰東馳。」羌僰一詞顯示羌人和僰人應當是有關係的族群,種種記載表明僰人是氐羌系統的民族。而且分布地區也與上述幾隻從古羌人中分化出來的民族接近。有學者認為僰(bó)人和白人兩個詞實質上是一樣的,僰人就是現代白族的祖先。只不過在宜賓等地的「僰人懸棺」問題上,曾經出現過關於僰人的族源的問題。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贊同懸棺文化應該定名為「僚人懸棺」的觀點,僚是百越系統的民族(南蠻)。而僰是氐羌系統的民族(西戎)。以往有很多觀點認為從僰人懸棺可以看出僰人是屬於百越系統的民族,這裡推薦閱讀《雲南鹽津「僰人懸棺」考察記——兼辨川滇間「僰人懸棺」的族屬》。文中考證了懸棺的發生時間,早不過宋代,而在宋代的時候,僰人的活動早已退出這一區域,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南方的僚人。

賨人是從巴人中分化出來的,在秦漢時期稱作板楯蠻。大部分分布於今天的四川省達州市。賨人一部分演變成為現在的漢族,另一部分演變成了土家族。

昆,也就是昆明族,大部分人認為昆明族與叟人有一定關係。推薦閱讀王文光、段麗波的《昆明族源流考釋》。文中認為昆明族是我國彝族的先民之一,論證了昆明族應源於西北甘青地區南下的氐羌系統民族,南北朝後成為烏蠻的一部分。烏蠻是由於昆、叟、僰以及其他民族共同複雜演變而成的。

三、秦漢至隋唐各支羌人的活動與變化

到了秦漢時期,羌族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徵明顯的族群,並且已經和上文中上古時期從羌人中分化出來的叟、蜀、巴、僰、賨、昆等諸民族有了較大的區別。秦漢時期是羌人發展壯大的時期,同時,羌人內部也開始分化,諸多部族按活動地域,被視作了不同的支系。他們活動範圍非常廣泛,從西北方的天山到西南方雲貴高原,皆有分布。

該時期羌人活動範圍如此之廣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氏族,分散之後才形成種號。《後漢書》記載:「自爰劍之後,子孫分支。」爰劍是春秋戰國時期羌族地區的部落首領,也是羌族人頗為自豪的一位歷史英雄。爰劍所領導的羌族部落聯盟,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產生了拉鋸。

下面一個一個來說秦漢到隋唐時期,各地羌族的情況。先說漢朝,然後是魏晉,然後是隋唐。

白馬羌。分布於今天的綿陽北到甘肅隴南南之間。也稱為廣漢羌。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今天發展為白馬藏人,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劃分民族的時候,白馬藏人被確定為藏族的一支,但是他們不管是從服飾還是習俗、語言上看,都更接近於羌族。今天的白馬藏人分布於四川平武和九寨溝一代,和宕昌羌、白馬羌都有一定關係,有學者認為他們是藏族,不過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他們更接近氐羌系統的民族,是古老羌族的後裔。

參狼羌,按照漢朝行政區劃則算為武都羌,也就是居住在漢代武都郡郡內的羌族。範圍基本就是今天的隴南市,與其周圍的武都、岷縣、舟曲、宕昌等地,位於白馬羌以北。東漢的幾次羌人起義就是武都羌為主的起義。幾次起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漢末期的混亂局面。在幾次起義失敗之後,武都的參狼羌選擇了內附漢朝。這一部分的羌族也在隨後的歷史中逐步融於漢族了。

白狼羌。是古羌中較早時期由西北向西南方向發展的一支,與叟人有關係。在南遷的過程中逐步與當地的土著融合,改變了文化,形成了摩沙族,摩沙族在唐朝以後被稱為磨些蠻(么些、末些等)。逐步融合周邊的民族,後來發展成處在大理國和吐蕃之間的一個民族。么些以麗江為中心,在明朝時期發展得特別快,而且漢化程度很高,尤其是麗江木氏。後來又經過一些吸收演變成為了今天的納西族。

青衣羌。羌人的一支,建立了青衣羌國。青衣地區也就是今天流經四川雅安的青衣江的流域。《水經注·青衣水》注稱:「公孫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公元43)以為郡。安帝延光元年(122),置蜀郡屬國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漢制,上求內附。」青衣羌國附於漢朝之後,青衣羌人也就慢慢漢化了。

河曲羌。也叫賜支羌。也就是今天的蘭州。黃河在這一地區百轉千回,漢語稱為河曲,羌語稱為賜支。所以生活在河曲地區或賜支地區的羌人自然就被稱為河曲羌或賜支羌。注意這裡的河曲和之後的河曲不一樣,這裡的河曲是指青海省貴德、尖扎到甘肅省蘭州皋蘭縣這一段的黃河河曲,後來的河曲地區一般指黃河的河套地區,還有指山西忻州的河曲縣。

先零羌。最初分布在今天青海貴德、尖扎。《後漢書》記載,先零羌與匈奴通,合兵十餘萬,攻令居、安故等地。可見先零羌還是曾經有很強實力的一支。後來在羌人起義中,也與武都羌等部聯合相應。甚至還加入了匈奴對漢朝的進攻。「(先零羌)與匈奴通,合兵10佘萬,共攻漢令居、安故,圍枹罕。次年,漢武帝遣將軍李息等率軍10萬深入河湟,西逐諸羌。」西逐諸羌之後,先零羌退守到了青海湖一帶,逐漸式微。

燒當羌。燒當是爰劍的直系後人。燒當所領導的部落也就被稱為燒當羌。燒當羌位於今天祁連山與昆崙山的過渡帶共和盆地。燒當的玄孫叫滇良,燒當羌在滇良領導的時期非常強大,有接近於當年爰劍一統西羌部落與秦國抗衡的趨勢。滇良在位時期,軍力強盛,征服了周圍的先零、卑南等羌人部落,而滇良的兒子滇吾,更是進一步統一羌人部落。在滇良、滇吾領導下的燒當羌,可以說是羌人部落聯盟,曾經在公元一世紀中屢次進犯王莽新朝和東漢王朝。在東漢隨後的打擊下,燒當羌有一部分遠走發羌地區,剩下的被分而治之,分散漢化。

沈氐羌。初活動於上郡,也就是今天的陝西榆林市。在公元二世紀時期,幾次攻打張掖屬國,打一次輸一次,輸一次打一次。最後打不動了,十萬人悉數降漢。這裡不得不提馬賢,東漢的護羌校尉,隴右、涼州的羌反基本都是他平定的。東漢羌反時期,羌族各支勝過了匈奴,成為了東漢的第一威脅。

卑南羌,分布在先零羌附近,主要是貴德、尖扎以北,青海湖的附近,今天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一帶。曾經也是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滇良領導燒當羌的時候,被燒當羌擊敗,隨而臣服,併入燒當。敗於東漢後四散分零。

勒姐羌,因居勒姐溪(今青海海東平安縣沙溝)一帶而得名。「元初元年春,遣兵屯河內,通谷衝要三十三所,皆為塢壁,設鳴鼓。零昌遣兵寇雍城,又號多與當煎、勒姐大豪共脅諸種,分兵抄掠武都、漢中。巴郡板楯蠻將兵救之。」從這一段記載當中可以發現,勒姐羌曾經一度強大到想反抗漢朝,但是卻被板楯蠻檔趕回去了。板楯蠻,是巴人的一支,巴人,是上古時期即從古羌族中分化出來的民族。從中可見漢朝以夷制夷的戰略。後來,「勒姐種與隴西種羌號良等通謀欲反,馬賢逆擊之於安故,斬號良及種人數百級,皆降散。」

鍾羌,後漢書記載:「鍾羌九千餘戶正在隴西臨洮谷。」鍾羌分布地區較大,包括今天的臨洮向西的瑪曲、碌曲等地。大致位於燒當羌最強盛時代的南方,鍾羌也是東漢羌反中重要的一支,曾經攻破臨洮。後來被護羌校尉馬賢團滅。之後融於漢。

後秦(384-417)。後秦是十六國時期羌族建立的一個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少數民族勢力大增,羌族在本階段建立了很多政權,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後秦,可算是有實力雄霸一方的政權。後秦的建立者為羌族貴族姚萇。其國號因其所統治地區為戰國時秦國故地而名。統治地區包括今陝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歷史上,後秦建立之後,外有東晉,內有內訌,滅亡得比較快。

宕昌羌。在東漢時期,很多羌人分支已經被逐個擊破並漢化了。而在南北朝時期,羌人勢力又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宕昌羌是該階段中較為強大的一支,以現在甘肅的宕昌縣為中心分布,強盛時期建立宕昌國,勢力範圍大致等同今天的甘肅省南部。在北魏強盛時宕昌國臣服於魏國。當時,宕昌羌的初任首領叫梁勤。

《北史》中記載,梁勤的孫子彌忽派遣了兒子彌黃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表示有心內附,北魏封其作為宕昌王。幾代以後的宕昌王雖然名義還在,但是卻慢慢同吐谷渾通好了。到了北周的時候,宕昌羌表面同北周聯絡,私下卻同吐谷渾一同進攻北周。結局:團滅。北周倒過來直接攻進了宕昌城,滅了宕昌羌,並設其地為宕州。至此,除了離開宕昌奔赴其他地區的羌人,剩下的都納入了中原的統治,慢慢也就漢化了。

鄧至羌。也叫白水羌。羌族地方政權。分布在宕昌羌以南,今四川省北部,都城鄧至城(今中國四川省九寨溝縣西)。同宕昌羌一樣,鄧至羌王舒治遣使內附,受封龍驤將軍,其後一直與魏國交好。史書記載,內附初,國力尚可,幾代人之後,鄧至王檐衍失國,奔長安求救於西魏。宇文泰命令章武公、秦州刺史宇文導率兵助其復國,單是出兵之後不久,西魏滅亡,北周取而代之,連宇文家自身都岌岌可危,於是鄧至羌的復國計劃也就不了了之。北周直接將此地設立為鄧州。

白蘭羌,白蘭羌建立了白蘭國民族政權,活動範圍在整個青海省以及和青海省接壤的四川省西北部。當時的白蘭在蘇毗女國的東北及吐谷渾之西北。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政權的不穩定,在中原政治勢力退出青海省一帶後,白蘭羌被吐谷渾控制了。在白蘭羌周圍還有很多小的羌族部落,散落在今天的川北+青海。按照《隋書》的記載,被控制之後,白蘭同這些小部落一起,「或役屬吐谷渾,或附附國」。附國下面說。

附國和嘉良夷。附國重要到《北史》中單獨拿出來做傳。勢力範圍在今天的四川西部、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的大範圍地區,即《北史·附國傳》中所謂「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餘里。」其中還提到了「有嘉良夷,即其東部,土俗與附國同」。也就是說,附國包括本身的附國羌人這一支和一支依附於他們的風俗差不多的比較小的羌人嘉良夷。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像白蘭羌、附國這種處於青海南部到四川、西藏之間的,分布偏南的羌人,史書中明確記載,他們同北部生活方式偏游牧為主的羌人不同,他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了,以小麥和青稞為主,但同時也有發達的畜牧業,屬於既有游牧屬性也有耕植屬性的文明。一個原因在於西南的氣候條件明顯優於西北地區的半乾旱狀況,具有發展農業的先決條件。

附國曾經一度強大到吸納了周圍的羌族部落(如上文提到的白蘭),最後附國滅亡於吐蕃王松贊干布的東擴。大量羌族匯入了吐蕃族,成為了後來的藏族。

可蘭羌。羌族史上的義大利。分布於白蘭山西北,巴顏喀拉山西。《北史》里的可蘭羌,比較蠢萌。「目不識無色,耳不聞五聲,是夷蠻狄戎之中醜類也。土無所出,直大養群畜……頑弱不知斗戰,忽見異類,舉國便走。」看到這段描述我笑了好久。顧頡剛先生考證,可蘭就是喀拉,也就是巴顏喀拉中的喀拉。

女國。又因為王姓蘇毗,所以叫蘇毗羌。位於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區(含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喀喇崑崙山脈以南、喜馬拉雅山脈西北部的西藏自治區西部和克什米爾東部地區)。女國分布範圍非常廣,《新唐書》中的評價是女國在羌族中「諸部最大」。而且,很特殊的是是,蘇毗羌是母系氏族社會,實行一妻多夫制,生子皆從母姓,這也是有女國這個國名的原因。曾數次同天竺、党項戰爭。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此國梵名 「蘇伐□□瞿□羅」(Suvarnagotra),意為「金氏」,系以盛產上等黃金得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西遊記中,也出現過這個國家。

女國起初在貞觀年間,表示願意歸附唐朝,其女王曾遣使大唐,接受了唐朝的刺史職務。但是待吐蕃興盛之後,就被當時正在向東、向北擴張的吐蕃吞併,遂融於吐蕃族。關於蘇毗羌之所以初依唐朝後歸吐蕃的原因,在《新唐書》中記載得很清楚:「王沿陵贊欲舉國內附,為吐蕃所殺。」唐朝為了保護蘇毗王族,命「節度使哥舒翰護送闕下,玄宗厚禮之」,然而仍抵不過吐蕃大軍對女國的壓倒性優勢。

党項羌。也是《北史》中單獨拿出來做傳的重要國家。党項羌八氏中有一支是拓跋氏,出自鮮卑族的拓跋部,北魏滅亡之後,他們的一部分西遷融入了党項羌。党項羌強盛的時期從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党項羌最初分布的地域,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甘孜州。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發展強大,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的時候,大批的党項羌歸附中原。

史書記載,党項羌跟隋唐屢次戰敗之後,入朝謝罪,唐高祖嘴遁爆發:「還語爾父兄,人生須有定居,養老長幼。而乃乍還乍走,不羞鄉里邪!」從此,党項羌人民在高祖的淳淳教誨之下選擇了農業社會,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党項羌接受了唐朝的羈縻統治以後,各部落酋長皆官拜刺史,大批量的党項羌進入中國。其本身也迅速發展,學習漢制,發展經濟,且保有一定的獨立性。另外,由於党項羌位於唐朝和吐蕃之間,所以也有大量不願接受唐朝羈縻統治的党項羌選擇了融入吐蕃。

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党項羌的漢化的過程中不斷強大,逐步吸納了周邊的羌族剩餘部落,發展壯大。在宋朝的時候,范仲淹曾大力招撫羌人流民,並採用一系列措施幫助羌族發展農業。到了宋朝,党項羌的分布範圍已經不局限於甘孜州了,而是分布於整個川北、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後來,這部分党項羌建立了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的這部分党項羌,主要有三個去向:融入漢族、融入藏族、融入蒙古族。北部的大多融入蒙古族,南部的因為皈依佛教的影響,逐步融入吐蕃人。其餘部分融入漢族。

多彌羌。分布於青海玉樹一帶。《新唐書》:「多彌,亦西羌族,役屬吐蕃」。也就是說,多彌羌也是臣屬於吐蕃的一支羌人。同其他幾支在唐朝和吐蕃之間搖擺不定的羌人政權一樣,貞觀六年,多彌羌也曾向唐朝遣使朝貢,上心示好。但是隨著吐蕃的強大以及軍事上的侵入,多彌羌最終被吐蕃吞併,多彌羌人也逐漸併入了吐蕃族。

白狗羌。按照《新唐書》的記載,白狗羌分布於維州和保州,也就是今天四川阿壩的理縣和黑水縣(這已經非常接近今天僅余的羌族的分布範圍了)。同上述諸多羌族支系一樣,白狗羌最初接受了唐朝的羈縻統治,併入了唐朝的行政區劃,同時接受了唐朝的統治,但是後來隨著吐蕃的興起,不久便被吐蕃吞併。

羊同羌。羊同羌分布於今天西藏西南部的阿里地區。分為大羊同和小羊同兩支。羊同羌位於當時吐蕃的東方。本文能仔細看到這裡的人肯定一下子就知道羊同的下場了,嗯,它又被吐蕃吞併了。在被吐蕃吞併之前,羊同羌曾屢次向唐朝進貢,並且同唐朝關係非常友好。摘一段:「(貞觀)十五年,聞國中威儀之盛,乃遣使朝貢,太宗嘉其遠來,以禮答慰焉。」

東女國。羌族建立的一個母系氏族政權,君主也是女王。因為已經有女國的存在了,所以唐朝將之命名為東女國,「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東接茂州(今天的茂縣),東南接雅州(今天的雅安)。東女國實際上是諸多羌人部落聯盟形成的政權,大首領女王在康延川(今天的甘孜康定),圍繞大首領周圍還有若干依附的羌人部落。《舊唐書》記載,東女國國王率領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等,在公元793年,希望內附於唐朝。在此之前,他們「自中原多故,皆為吐蕃所遺屬」。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對西南一片少數民族的的控制能力減少,東女國諸羌便被吐蕃吞併,融入吐蕃人。

哥鄰羌。東女國國王率領旗下部落請求內附以後,唐朝把他們都納入了羈縻統治,並給他們領導人安排了職位,包括走到半路就因故去世的董卧庭(哥鄰羌首領),唐朝都賜予了德州刺史一職。董卧庭的兒子,利啰,被任保寧都督府長史。保寧都督府就在今天的馬爾康縣。哥鄰羌有一個更出名的名字,兩面羌。因為他們一面接受了唐朝統治,另一面私通吐蕃,同屬二主,從這一點上看,哥鄰羌似乎是一支很沒骨氣的民族。但是,當整個東女國及其周邊的幾支羌人被吐蕃吞併之後,哥鄰羌則一直保留了某些同藏族不同的生活習慣,世代不變。現在在馬爾康及其周邊分布的藏族叫做嘉絨藏族,他們的穿著與習慣同衛藏人有一定區別。實際上,嘉絨藏人就是當時的哥鄰羌、白狗羌、甚至包括附國遺民嘉良夷等古羌族支系的後代。

四、現代羌族

今天的羌族的分布區域基本和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受影響最深的區域重疊。

現代的羌族主要分布於汶川、理縣、茂縣、黑水、北川、松潘等地,其中茂縣和汶川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地。成德綿一帶是平原,而從都江堰和北川兩個地區為入口進山,基本就算進入羌族的分布範圍了。

如圖:

五、結論

總體來說,如果是討論上古氐羌系統與現代華夏民族的關係的話,則涉及現在的五十六個民族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民族。如果是討論分化出了叟、蜀、賨、巴、昆、僰等民族之後的秦漢至隋唐時期的古羌族,則關係最大的是羌族、漢族、藏族;少數涉及蒙古族、納西族、珞巴族、門巴族、普米族。可以說,古羌族是中,除了直至今天仍然可被視為羌族的那一部分群體外,其他的人口,一部分主導性地構成了現代藏族,另一部分大量地融入了現代漢族。

【碼字不容易,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羌在漢藏之間,搖擺地認同。


古羌人是古時西北的游牧民族,和漢族,藏族有密切的關係。我這麼理解的,古羌人就是古時說漢藏語系的那一群人,後來分化為很多民族,就是現今說漢藏語系的這些民族。其中一部分東進來到中原,戰勝和同化了中原原來的居民百越(現在的壯侗語系民族)和三苗(現在的苗瑤語系民族),發展成為華夏民族,百越和三苗民族被迫向南遷徙到現在的居住地。一部分西進進入青藏高原,和當地土著小黑人融合,逐漸發展為現在的藏族、珞巴、門巴等族。還有一部分古羌人逐漸南遷到四川、雲南一帶,形成了現在西南的羌、納西、普米、拉牯、基諾、彝、傈僳、怒、獨龍、景頗、白等各族。後來還有西北的羌人一支党項羌建立了西夏等等。這些只是我的理解供題主參考。


時間太久遠,在中原、東南、東北估計難尋其蹤了。藏區可能還有些蹤跡。


荊,《正韻》同荊。荊字從幵。幵,羌族的一支。


古羌在殷商就是殉葬專用人種


羌族和華夏民族最大的關係可能在周人這一代,周人有可能是原華夏族姬姓與羌族姜姓的聯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C

僅提供一個了解渠道。


推薦閱讀:

納西族的文字為啥叫東巴文而不是納西文?
新加坡人和台灣人怎麼看對方?
如何看待有人提出『二戰時中國是否應該投降』這種問題?
日耳曼人和德意志人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怎麼和一群普通,沒追求的室友生活!?

TAG:歷史 | 文化 | 民族 | 中華民族 | 民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