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在中文裡面夾雜英文?

是純受工作環境影響還是另有目的?

相似問題:
為什麼好多人在寫文章、說話中夾雜英語?是真的找不到可用的漢語辭彙來替代?
為什麼有些人寫文章或聊天的時候中英文混合使用?


我不是很sure,也許有些term不好translate,或者要show off自己的外語level,再不然maybe是剛從國外return,還沒有used to全用中文。


中文幾千年來從未停止過對外文的吸收,中華文化從來都是容納了無數外族文明的文化。
讓人討厭的是醜陋的表達,是一個人在說這些詞的時候的腔調,以及對語言的無感。
中英混雜本身並不是問題。

順便說說我親耳聽到的醜陋典型,坐在Intel前台等人的時候overheard到的(這不,跟「聽到」或「偶然聽到」是不能等同的):

「你們上次已經lose credit了,這次就不要over confident了」。

*我記得是lose肯定沒錯,因為前面有「已經」而自覺抵消了後面動詞的過去時態。

(突然發現我離題了,不過不打緊,夾雜的原因大家說得很清楚了。就當我路過。)


1. 習慣了,不好改。比如有些人多數高等教育都是在英語環境里。

2. (自覺或不自覺的)視人群而定:如果周圍的都是本地的,就幾乎不用英文,應該避免人家聽不懂;如果都是有英文教育背景的,用有些詞。

3. 英文里很多內涵豐富的邏輯辭彙中文沒有,或者比較難表達(中文裡「邏輯」這個詞,如果我沒記錯,是從日文來的)。隨便舉幾個:tradeoff, despite, whereabout.

4. 有些詞本來就沒必要用中文,比如外企公司里的頭銜(associate, executive...)、或與本地無關的場景(如 liberal art college)。有些非常有力的英文詞,比如賴帳的人叫「deadbeat」(死里打),多給力。

5. 不排除有在裝的,讓人家裝去吧.

6. 英文本身是很草根,出身很卑微的語言(比如,"beef"這詞在法國貴族統治英格蘭時才引進,因為菜上了主人的桌要被迫按法文叫「b?uf」,否則牛肉應該是和「cow」類似的詞)。多數辭彙也就是六七百年間從很多其他語言借來的。假設當年不許夾雜法文、義大利文、拉丁文。。這語言就不存在了。現在每年牛津詞典還收錄好幾個新詞。有生命力的語言,都是些能包容的語言(拉丁文做不到,就死掉了)。


來來來,我們嘗試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為那些說話夾英文的筒子們正名!XD

首先,答主也在國外呆了不短的時間了,一直在很克制自己不要說話夾英文或者德文,但是題主想說的是,很多時候「臣妾真的做不到」,乃們表在嗦我們是在zhuangbility了。好了,答主開始說人話了,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嘗試分析一下為啥裝逼併不是說話夾英文的唯一原因。


原因一:language switching cost(語言切換代價)

當我們掌握兩門甚至多門語言,且我們對這些語言的掌握程度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時,就面臨著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即語言的切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般來說我們掌握的語言都在大腦中以mental lexicon的性質儲存(原諒我又夾英文了,但英文的表達真的更專業XD)。Mental lexicon簡而言之就是一門語言儲存在大腦中的的虛擬字典,有關該語言上到抽象的概念下到發音的規則都儲存在這本字典裡面。語言學家Green(2000)曾經提出一個很有意思且被部分驗證的猜想,即當我們說兩門語言時,大腦中存在一個抑制機制(inhibition mechanism)。當我們選擇說英文時,中文作為母語會被大腦抑制下去,避免中文的激活干擾我們說英文。而當我們選擇說中文時,英文又會被大腦抑制下去,避免影響我們中文的表達。當然,由於每個人英文和漢語程度的不同,這種抑制的強度也是不同的。總的來說,說英文時母語被更大力抑制住,因為中文作為母語太容易被激活了。反之,英語由於本身我們的掌握程度不如中文,所以受抑制的力度也小一些。所以,當我們脫口而出某個英文單詞時,可能反映的是我們大腦中的語言抑制系統有暫時的鬆懈。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剛回國的人來說語言的切換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抑制機制經常失靈,在此同情三秒!


原因二:Priming(中文應該叫」啟動效應「,雖然覺得這個翻譯怪怪的)

其實我們往回捯一捯,我們難道沒有在說話中夾雜過英文嗎?難道我們沒有說過諸如「這個問題我不是很sure」或者「加班費cover掉了我所有買包包的錢」這種話嗎?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不自覺的夾英文的經歷,即便你可能並沒有長期在國外生活過。為什麼呢?我認為這就是認知科學裡面的另一個現象 - priming effect。Priming effect指的是,我們經常耳濡目染很多別人說話的方式,自己也變得不自覺採用了這種方式。這就有點像我們剛才無意間聽了別人哼一首歌,十分鐘後猛然發現自己怎麼也在哼這首歌;或者我們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忍不住打上一個哈欠回應一下是類似的。Priming根本上是一種潛意識的內在學習過程(unconscious self learning process),我們可能並沒有在國外生活過,甚至我們的英文並不好,但聽慣了周遭的人張口閉口sure、cover的,自己也就不自覺地來上這麼兩口。


原因三:表達的準確性


經常做翻譯的筒子們肯定都有過這個經歷,有些單詞我真的知道什麼意思,但是你讓我在中文裡面找一個從語言上到心理上都完美符合它的詞怎麼就這麼困難呢?比如Déjà-vu就比較難翻譯Déjà-vu是一個來自法文的單詞,說的是我們有時候突然會覺得我們此時此刻的場景在某個時候也經歷過,怎麼樣,一說就明白啥意思吧?但是你讓我在中文中找一個完美的詞來翻譯,「臣妾做不到」!其實,答主之前也曾經思考過,漢語這門語言更傾向為一門具象語言,漢語中表現抽象概念的詞是不多的。這一點也是讓樓主在德語學習中生不如死的一點。德語裡面太多表示抽象概念的辭彙了,而這些德語辭彙你在漢語中鮮能找到對應的辭彙。私以為這可能和漢字的構成有關,漢字大多數一邊表示發音,一邊表示意義,而能夠以文字形式表示的意義,往往都只是具象的事物。

此外,對同樣的一個概念,說中文的和說英文的也有可能有兩套理解。這一點拿咱們中國南北方的話來舉例可能更好理解,在北方話裡面,答主驚訝的發現「土」可以用來表示「灰」,作為一個南方的孩紙表示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把「灰」和"土「等同起來的。看到了吧,就算在一個國家,對同一個概念的理解都可能有兩套東西,更毋庸說對於兩個文化環境下的語言來說了。所以,有時候夾雜英文,恰恰表現的是我們用漢語可能對某些概念不能進行充分準確的描述。

答主現在在寫一篇認知語言學的論文,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英文的統治力就不說了,大量新的概念都是使用英文來表達的,你讓答主用中文和英文寫出同樣的一篇文章,怕是中文花費的時間要長的多。

原因四:裝逼


當然了,我們在這裡也不能排除惡意裝逼的可能。而且我們對這種惡意裝逼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哈哈,其實也沒有啦,個人有個人的講話風格,我們還是提倡尊重別人的說話風格。

總而言之,以後大家看到那些說話喜歡夾英文的人,應該少一點鄙視,多一點同理心,因為他們可能真的是「認知功能不協調」!XD


最近回答一些問題總是會被噴「中英文混雜」( @楊博宇 以及其他)。

答主15歲就過了高級口譯,現在每年回國都會溫習高中時讀的《古文觀止》,重視自己的漢語水平,但是在回答某些問題時,還是無法找到合適的英文對應中文詞。

我傾向於回答全部用中文,除非兩種情況讓我不得不使用英文:

1.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的知識是在英語環境下接觸的,因此我對於到底中文是什麼不熟悉。
2. 我模模糊糊地直到中文是什麼,但我覺得中文的表達離英文的意思(以及我想表達的意思)有區別。

被別人指出後,我仔細看了看我的答案。

哲學類答案中中英混雜現象最為嚴重。
比如 怎樣深入正確地理解貝克萊的學說? 和 「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題嗎?
我的哲學完全是去到英國以後學習的,因此對於基本的哲學術語中文叫什麼我不是很了解。Ideas, perception, spirit, sense中文我找不到一個貼切的對應。就算是argument, premise我也是想了很久才知道中文是什麼...

有些答案中,我清楚中文是什麼,但我認為它的中文名字是具有誤導性的。
比如 為什麼一部分留學生到國外後更加的「五毛」了?
我一共用了下面幾次英文,一一解釋:
1. government 代替 「政府」,「human rights" 代替 「人權」:這個的原因不用多說吧...「政府」「人權」這個詞老是被屏蔽...
2. nonsense upon stilts: 邊沁原句,在引用別人原句的時候,我傾向於用英文。
3. liberalism, communitarianism, feminism, multiculturalism:「liberalism」中文叫做「自由主義」?我覺得這個具有誤導性,因為似乎沒有很好區分"liberalism"和"libertarianism",而且一看到「自由」,好多人就刺刀眼紅了,忽視了liberalism不是一個主張無限自由的學說。"communitarianism"中文叫做「社區主義"? 我之前百度過,貌似沒有統一的中文翻譯。"feminism」叫做「女權/性主義」?我反對把它叫做「女權主義」,因為feminism不只是爭取女性權利的一個政治運動,「女性主義」似乎懂的人又不多。
4. take for granted:對不起啦...這個沒什麼合理的解釋...只不過是順口了...我雖然是中國人,但畢竟在海外呆了3年多了...有些東西難以改口啊....


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可以被視為語碼轉換(code switch)的一類,也就是在說一種語言時夾雜另一語言的單詞或短語。還有一類語碼轉換是指說一門語言,說著說著轉換到另一門語言,然後繼續用另一門語言來完整地造句和表達,可能在之後的某個時刻又轉換回第一門語言。


語碼轉換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語言學現象和社會文化現象,很多語言學家喜歡研究這種現象,原因之一是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是非常普遍的。不只是中國人說中文會夾英文單詞,說韓語的也會夾英文,說西班牙語的也會夾英文,另外說英語的可能會夾法文,說藏文的可能會夾中文,等等。


對於掌握了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來說,在說話時發生語碼轉換是很自然的。說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把各種概念串連起來並且找到合適的語彙來進行表達的過程。我們一邊說話,一邊形成概念,一邊在腦子裡抓取與概念最吻合的單詞。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好幾個或多或少都能表達目標概念的單詞會處於競爭地位,這些單詞可能只來自母語,也可能來自兩門不同的語言。雖然在大多數時候,母語單詞會勝出,但也不排除在另一些時候,外語單詞因為與所要表達概念的吻合度更高因而打敗了所有其他母語單詞勝出的情況。


因為語言也是一種思考工具,你用一種語言思考,自然就很容易把這個概念用這種語言表達。比如bug/case之類的,長期使用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把這種抽象的影子與這個詞建立起映射,甚至你在用的時候你都沒意識到自己是在用英語,你只是覺得自己在說一個雙音節的詞而已。


情況1:有的情境無法用中文表述精確。
情況2:新型語言環境,比如互聯網衍生。
情況3:裝。


思維轉換的原因。因為學習的時候如果是英文,那麼轉換成中文肯定會進行重新思考,尤其是在進行演講或者對話的時候,大腦的邏輯過程有的時候已經是直覺反應了。

有些對應的翻譯無能,比如到目前為止,我都不知道Stakeholder這個詞語在需求工程中應該對應哪個中文詞~~~ 再比如Persona,user"s flow等等~~

曾經在面試的時候中英文夾雜被別人認為是裝逼,但是確實有的時候是身不由己。&>_&<

你們不看會後悔的!!!!!!
親~這事兒咱不能一概而論哈!且聽我說~

一、 第一種情況:中英文夾雜有時真的只是為了交流通暢,尤其在外企。其實說的人並無裝逼,可總是會有不說的人自行腦補覺得人家在裝逼,咱心裡陽光一點好不好?很多時候,工作中的談話方式帶點英文是必要的:

1.用英文名方便交流,毋庸置疑。再者,避免弱化工作關係,稱兄道弟,稱姐道妹神馬的。有人還覺得英文名有逼格不是嗎(前提是,非爛大街的大眾名字)?
2.許多專業的外來辭彙幾乎都沒有對應的中文名稱,而且就算能用中文翻譯過來,大多時候也會差強人意, 可能在外行人看來是裝得一逼,在內行人看來就是專業懂行。
3.還有關於多數外企用的英文品牌,人本來就叫KPMG,你要吼成畢馬威(弼馬溫),人本來就是Bottega,你要吼成葆蝶家(暴跌價,還不如之前的寶緹嘉),人本來就是Diamond,你要吼成戴夢得,人本來就是Under Armour,你要吼成安德瑪(俺的媽),把Google吼成谷歌也彆扭,facebook吼成臉書也彆扭,其他就不列舉了,對於我來說,品牌名跟國外人的姓名一樣,翻譯成中文就會變味,有些東西咱就真的別折騰去翻了,人家辛辛苦苦打造出來的響亮高逼格的品牌名字,且翻且善待。您若堅持要翻成中文,您開心就好。

二、 第二種情況:不過,用英文裝逼的人也是有的,就是用到英文的地方沒什麼必要,而該用到英文的不用,我也討厭這類人,人會拿這裝逼是因為他覺得那東西稀罕,這有嘛好稀罕,英文誰不會啊!瞎BB什麼,比如以下(看視頻效果最佳,請自行搜索):

我是富土康三號流水線的張全蛋
英文名叫Michelejack
法文名叫霍雷呆-傑Q賴
我的工作是組裝手機
那些大牌子的手機啊
都是我們代生產的
什麼samsong啊
洛ki拉啊
阿普啊
華強北啊
我都有摸過
我是我們流水線的紀檢員
那根據不同商家的要求啊,肯定是不一樣的。
像我們這種國際化的enterprise
對質量的要求肯定是very的high
畢竟我們也算是半個外企嘛
做的東西肯定是nuibilityde
像素高屏幕大電量足跑馬燈
哈哈哈哈哈
小米手機是怎麼檢測的呢
我們就用一根溫度計
這就是thermometer
如果小米手機的開機溫度低於85攝氏度的話
就說明這部手機是不合格的
那就要打回去重做
我是怎麼檢測鎚子手機的質量的呢?
作為有情懷的國產手機
質量一定要過硬
一鎚子下去
完好無損的那些才可以放到市場上無售賣
所以我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哪裡有賣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喜歡的人是
4號流水線的李小花
IsabellaLi
她正在和2號流水線上的趙鐵柱談戀愛
趙鐵柱他們班最近在代工那個什麼
applewatch嘛
他每個月連獎金總共有三千兩百多塊
她是因為錢才跟他在一起的
他連QQ會員都不是
那個蘋果婊
stupid!
蘋果這個沒有質檢這個環節
就算iphone多爛你們都搶得頭破血流嘛
還用質檢條毛啊
那個applewatch那麼爛
你們還不是那腎來換
啊買了個表買了個表
stupid!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是富土康3號流水線的張全蛋,英文名叫Micheal Jack,發文名叫helodie Jaqueline.
像我們富士康這樣的transnational enterprise經常會和不同國家的客戶說一些技術上的meeting啊.
在我們廠里不會說英語啊,都會被經理fire掉的.fire in the hole!
簡直so no face.
那個2號流水線的趙鐵柱說的都是什麼,chingilsh,我聽都聽不懂!
Sorry, I don*t know what七 you say~哈哈哈……咳……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的英語算是很好的,那一般國外的廠商都是我負責接待的嘛.
歐美的客戶比較多,只有我能和他們communication.
我就在手機里下載學英語的APePe嘛,30天走遍美國、6周流利英語、少林晨讀500句.
There*s a fire starting in my heart~ Reaching a fever piss and it*s bringing me out the dark~
那些外國甲方的脾氣很差的,還好我英語過硬,有時候就得我出面哄啊.
他們談僵了我就趕緊說:Relax you gays~
但是有時候我越哄他們他們就越生氣……gays啊夥伴啊不是車-a-y-s嗎?同、同性……(沉默)
唉總之那些外國人的脾氣都很差.
有一次我給幾個來自unity condom的領導安排住酒店,那外資方代表嘛我肯定要按最高規格去接待.
我就安排他們住,如家,都是大床房,哈哈哈哈哈哈.
然後我就和他們說嘛,you tonight sleep in asshole,他們好像還很不高興……如家嘛asshole,asshole!
不是asshole?(沉默)
最近我在忙什麼呢?最近在幫大眾公司返修那批有問題的汽車嘛,他們家的汽車不過關就拿去售賣了.
賣條毛啊,最後還不是全部召回求我們,返修.唉喲我都沒眼看了,那款車子的後懸掛系統開著開著,是會斷掉的.
對方公司委託我們診斷一下,就是斷了嘛還診斷條毛啊!
Suspension system,術語就是底大杠,就是車子的後懸掛系統.
它有個承軸,壓力大嘛就頂不住了,Undingable.
你想想看,你唱著歌兒,開著剛買來的車和家人兜風,旁邊是你心愛的wifi,後面是你的children.
突然後懸掛斷了,你的輪子出現在你的視野里,你以為它要變成大黃蜂,其實是後懸掛斷了,what the fuck.
撞在水泥墩子上,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他們的質檢員是……羊駝嗎?我組裝的卡丁車都比它的質量好.
我們雖然是底層的技術工,還是在心底保有良知的.
大眾那邊派來一個鬼佬外資方代表,趙鐵柱他們都不敢罵,他們英語不好嘛.
我是我們車間英語最好的,是眾望所歸,我就上去罵那個鬼佬:hey man. You are good.
才怪咧!他以為我在誇他!
Hey!你個吊毛!
Do you know your suspension system very cheap! Very very cheap! You silly B!hui duan!shen me gui!ni ma bi!son of bick!There*s a fire starting in my heart~ Reaching a fever piss and it*s bringing me out the dark~

(張全蛋,你開心就好)


我來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這個問題。

之前和幾個在中國的老外共事過一段時間,以下是我們日常對話內容的截取。

It"s too late to cook, just call a WAIMAI(外賣).

Is LUROUFAN (滷肉飯) Okay?

Nuh, I just had that for lunch. Rice noodles, plz.

Is a Wechat HONGBAO(紅包) okay with you?

Emmm, ZHIFUBAO(支付寶) would be better.

OK.

如果他們的本國人看到這些對話,會不埋怨他們來了中國才幾年說話就開始夾中文了呢?大家看到外國人洋腔洋調講漢語,有的人還沾沾自喜呢。

以上對話中,涉及到多處漢語拼音。這些食物,或者是軟體名在英語中皆有現成的對應,最典型的如支付寶,官方標識給得非常清楚,叫做Alipay,但是我同事們經常使用的還是Zhifubao拼音。

這是我想總結的第一種情況:老外為什麼說ZHIFUBAO而不是Alipay,因為他們使用習慣了,去街上買西瓜要問大媽,ZHIFUBAO?大媽點點頭指指二維碼,長此以往,他們體會到了使用這個漢語詞的好處,於是持續使用了下來。這是習慣問題。

第二,有很多單詞,翻譯之後變得冗長且不達意,由於中英文背後巨大的文化差異,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如滷肉飯,百科上給出的翻譯Braised Pork(燉過的肉), Steamed Rice with Red-Cooked Pork(蒸米飯和紅燒肉)。其中前者甚至不達意,後者red-cooked天曉得是什麼東西,而且後面這個名字念起來特別冗長,哪有拼音「HONG SHAO ROU」三個字簡潔有力?

反之,在英譯漢中,這種情況在學術領域非常常見。我曾經翻譯過多篇英語學術論文,有一次客戶要求是「所有英文都要翻譯成漢語」,我再三找客戶確認,客戶不耐煩之後,我只得把一系列化學英文術語全部翻譯為漢語,滿篇的化學生僻字最後把客戶逼了回來,加錢返工把改寫英文的化學術語保留,這樣整篇文章簡潔了很多。至少不會把人看暈。

第三,文化差異導致的無法對應。比如「紅包」這個東西,你即便翻譯成lucky money或者是red pocket money,老外仍然需要一個解釋的,那還不如直接叫「HONG BAO」,然後附上解釋。再比如各位留學的經常seminar里來workshop里去,因為國內不是說沒有這些東西,但是不如國外動用這麼頻繁。「我今天有個研討會」,「我在參加一個研習會」,聽起來會很奇怪,而且因為workshop與中文的「研習會」並不是完全對應,所以可能造成信息傳達不全面。再比如留學經常見到的condition admission,或者double-pass,這些東西國內大學很少見,對話的時候強行翻譯成漢語是非常彆扭的,即便翻譯過來聽話人也可能一頭霧水。與其如此,還不如保留英語,聽不懂的查一查,就了解得很全面了。

我本人是堅定的漢英夾雜反對者,但是我反對的是那些為了強行裝X而夾雜小學生英語的人。

我的father是一個pianist,我mother是一個teacher,我長大以後的dream是做一個scientist。我自己孩子這麼說話我要把他牙都打掉的。試圖拿語言裝逼是預設了一個英語比漢語高級的立場,然而語言既然承載文化,那麼文化是沒有優劣之分的,語言也沒有。

而反觀過度執著或者在意其他人中英夾雜的人,注意,我說【過度執著於】其他人中英夾雜的人。是否在你的心中有一個預設的立場,認為英語比漢語高級,可以拿來裝逼,這是一種十足的自卑。又或者你覺得堂堂炎黃子孫,講外邦語言丟了身份,這是一種十足的自大。或者有的人,在十足的自卑和自大之中切換自如,在他們的心中從來沒有過「平等」,「平常」這種概念,與自己不一樣的,就要口誅筆伐。

以上一個蘿蔔一個坑,歡迎大家對號入坑。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在於漢語與時俱進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我們大量學習外國科技、文化的速度,導致漢語只能越來越變成一種生活語言,而不得不在許多專業領域退居次要地位。
我是生物狗。試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明天我要向整個研究組彙報最近的實驗進展,我會很自然的這麼說:同志們,這個實驗的過程roughly是這樣的。我們先提取果蠅的基因組DNA,用asymmetrical PCR的方法延伸得到ssDNA, inactivate DNA polymerase以後,用dsDNAse處理樣品,經過純化以後,進行兩輪hemi-nested PCR,產物做常規的克隆,送測。這somehow是個genome walking的protocol,我們期待看到已知片段上游的promoter序列,如果是一個strong promoter,就非常值得繼續研究,如果是一個dysregulated的promoter,當然就更好了。但目前這個實驗還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分析,主要的問題在於,由於是PCR based的method,而且第一步是非常規的,specificity受到很大限制,導致screen出的片段不能太長,達不到看到上游unique序列的效果。
好,現在我用漢語複述一遍:同志們,這個實驗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我們先提取果蠅的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用非對稱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方法延伸得到單鏈脫氧核糖核酸,失活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以後,用雙鏈特異性脫氧核糖核酸酶處理樣品,經過純化以後,進行兩輪半巢式聚合酶鏈式反應……
我已經重複不下去了,喝口水……這完全是在說相聲……下面聽的人也已經暈掉了。
而同樣的話,用半英半漢的語言陳述,不但語音的複雜度下降,不易混淆,而且在專業人士聽起來非常自然流暢,可以邊聽邊思考。
——對於經過生物學訓練的人而言,這段話本身其實是很簡單的,為什麼會出現母語不如外語的現象?
這至少有如下幾個原因:
1.許多中文專業名詞都是直譯,佶屈聱牙,極其愚蠢。比如「脫氧核糖核酸」,比如「聚合酶鏈式反應」,比如「飛行時間質譜-高效液相色譜聯用」。不但不好說,寫也不好寫。
2.有的辭彙在中文中沒有良好的對譯。比如我們說「protocol」和「method」,還包括「strategy」在內,在科技工作裡面,意思區別很大,可是譯成中文就都是「方法」,讓人不明就裡,覺得很不嚴謹(也許有嚴謹的翻譯,但至少很不普及)。又如「show」,「illustrate」,「indicate」,「suggest」之類出現在結論前面的詞,必須嚴格區分,而在中文裡面很難體現出來。
3.受閱讀大量英文文獻和英文科技寫作的影響,我們在表示上下文關係的時候,不自覺的會帶入英文表達。比如「roughly」,「somehow」,「sort of」,「as expected」,「surprisingly」之類,非常多,這些表達雖然完全可以用中文代替,但是語言習慣一旦形成就極難改變,每次遇到相似的場景,許多人還是會本能的蹦出英文——這種現象在海龜裡面特別多見,也逐漸傳染到國內學術圈。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其實對這種現象多少有點痛心疾首,但單憑個人也很難加以改變。僅就我比較了解的科技領域來說,要改變現狀,我們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學術翻譯人才,創造出出色的語彙;另一方面,我們需要中文書寫的高水平文獻系統。當最好的科學家和最好的科學文獻都在中國,漢語就能成為全世界科學家的世界語。路漫漫其修遠兮!
中國畢竟正處在追尋失去時間的道路上,「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也不該太著急。但是目前至少在我這個圈子裡,輕視漢語的風氣還是很突出的,我們在創造新漢語的征程上,比起我們那些可敬的前輩,反而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倒退,這是我覺得很難接受的。
胡先驌先生是我國植物學的創始人之一,他不但在專業上著作等身,還寫過《水杉歌》這樣具有甚高文學價值的科普作品。
Rhinogobius giurinus這個物種有一個極富中國文化氣息的名字:子陵吻蝦虎。東漢的高士嚴子陵在富春江釣台曾經與它們為伴。
龍漫遠先生把他發現的新基因命名為「精衛」,取其經歷漫長進化,死而復生,發揮新功能之意。
生物學本是浪漫而嚴密的科學,中文本是浪漫而嚴密的語言。

既然一個半世紀前的福澤諭吉,中江兆民們創造出了「社會」、「電話」、「白堊紀」這樣意味深長的辭彙,我們有什麼理由拋棄屬於我們自己的語言?


你讓他們說個整裝的試試,9成以上要掛。


我來從認知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學習第二外語,就象招募新兵;你原來的隊伍里都是白人,現在來了黑人,他們在大腦里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mixed language。而這會影響表達,沒必要故意的提倡或者努力避免,是學習語言的自然過程。至於能不能讓兩種語言都純粹,之間有嚴格的map,在使用時根據語境、對象使用純粹語言,這是可能的,但是把黑人白人完全分開且一一對應也需要很複雜的訓練過程,就像同聲傳譯一樣,但是對大多數多語言學習者來說,進行這種艱苦訓練沒特別的必要。


重要的概念就像大額的貨幣,因為要流通,它就要保值,就要啟用美元。
不重要的字眼就像不常用的洋硬幣,你花花綠綠抖一地也不漲一點逼格。

一個真實的畫面 vs.一個想像的畫面:

「是Brunellischi開啟了非歷史化,經他之手,古典建築變成了一個抽象的理想(ideal)」
—— 某學者,在自己的課件上

「…我也不知道我對你是怎麼個idea 我也不想judge你 可是我真的……I can"t find the right word」
—— Kevin A. J. Zhou, i.e. Kevin Ai Jun Zhou,在打給第28個相親認識的妹子的電話里


我公司是純粹民企,但平時交流口頭語里也夾雜很多英文。
倒真的不是裝逼,用英語的目的是在各種場合都統一術語,包括會議,項目管理軟體,設計文檔乃至代碼。
關鍵術語用一致的英文辭彙表達能大大減少溝通麻煩。我一向認為軟體系統里各種命名(當然都是英文名)是頭等大事,如果發現大家用不同的辭彙來描述同一件事情,那麼背後很可能存在誤解。
當開發的系統里各種概念越來越多,那麼相應使用的英語辭彙也愈加頻繁。


原答案已刪除,說了點大實話,傷害了玻璃心。
------------------------------------------------------------------------------------------------------------------------
大家以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好。

Each individual is similar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I emphasize the similarity to please you, and the distinction to please myself.


在生活場景下,頻繁的中英混雜其實就是:在某些話題下,某些人的中文水平不夠他使了,所以他更願意以更輕鬆更快的方式去表達。
思維模式為什麼要背鍋....腦子動起來有多快啊,中英邏輯糾結再麻煩你頓一秒也就應該能換一種表達方式了,除非你不願意花這一秒。
所以除了腦子抽風真想不起來對應單詞的情況,或用到的是約定俗成的一些英文常見詞(比如presentation這個典型),
在多數生活場景下,中英混雜多的人,我就會認為他是中文不夠好過於求交流效率的存在。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
但語言本身也是需要不斷練習和學習的,哪怕是母語。
我就會盡量避免在生活中中英文夾雜,
真的是簡單的覺得如果一個中國人在生活中講中文都會遇到辭彙匱乏表意不清的情況,
那這個人確實需要去溫習一下語文課了。

而且我不喜歡因為自己圖方便而給別人帶來困擾。
你的少1秒思維轉換是時間,
別人多1秒的理解時間就不是時間了么?


除了專業術語,其它的中英夾雜都不是必須的。
如果是英語工作環境,那就全說英語。
日常對話喜歡中英夾雜的,排除裝B的無聊人士,一方面是中文水平不夠好,另一方面是懶,或者說不尊重對方。
很簡單的例子:母語是中文的人,在和老外說英語的時候會夾中文詞么?哪怕是在表達一個中文很簡單英文很複雜的意思的時候,哪怕是在知道對方有一定中文基礎的時候。


有好幾個回答說:雖然我英文不好/普通,但是還是會中英夾雜。
他們連接詞錯了。
不是但是,是所以。

要做到統一語系,不單要有足夠的母語詞量,還要有決心,耐性,膽識,和執行力。

像我開口就是"結構化查詢語言","通用序列介面"的人真的不易當啊。

人家記下usb 三個字就可以了,不然串錯讀ubs 還會有人理解。
我們還要記下universial serial bus, 念時還要馬上再翻譯一次。
為了語法合理,還要加上介面,插頭,供電,集線器等等的描寫。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受虐狂,而且也討不了別人歡心。遇到不懂的一不小心還會被誤以為賣弄。

我是覺得:你們可以尊重一下交流的嚴謹度嗎?

至於sure, high 之類的,我從小就很在意了,基本在沒沾上惡習。

我藉此提供一下常用要注意的英文字
confirm
check
debug
lunch
commit
check in
check out
merge
revenue
smartphone
3.5mm
usb
sql
mouse
keyboard
confuse
warning
error
compile
build
linker
building
link / hyperlink
cam / webcam
mon(monitor)
delete
backspace
checkbox
survey


推薦閱讀:

如何對付電影院後排踢你椅子的人?
你上大學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歐洲人不抵制德國車,而中國人很喜歡抵制日本車呢?
如何看待鳳姐的二次爆紅?
如何看待特警穿警服向在校女生求婚?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社會現象 | 辭彙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