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修行要折磨自己?

我看到很多人修行好像很辛苦很慘似的,佛教修行是不是這樣子?


謝邀。

佛法修行不辛苦,

辛苦非修行佛法。

使人辛苦的方法,必是邪教組織,絕無灰色地帶。

《溫馨提示:以下文字是筆者親身體驗及傳承,笑中帶淚, 無論讀者是否接受內容也不重要,此刻只將明白的體驗分享,為免無謂爭端,一切進行人身攻擊的發言,本人一律拉黑。再次叮囑,有心生事的人,敬請繞道而行。反之,若有心求覺的人可布施時間,細閱本文,說不定可為閣下帶來啟發......》

一、《自虐式修行怪圈》

迷信的人千奇百怪,世上有一種叫「苦行僧」,不知大家有否聽聞過?這種修行方式來自遠古印度,比釋迦牟尼佛之前更早盛行。

直至2017年目前為止,只需嘗試到印度旅遊,也不難看見有一些骨瘦如柴、滿面流著長鬍子、蓬頭垢面、披頭散髮、衣衫襤褸的僧人,四處漂泊或靜坐。

筆者最近在網上看見有關一位苦行僧的報道,據說40年前已開始這種苦行的修行方法,他選擇了將右手永遠舉起,永不放下來,他認為只需要做到這樣就可以得道。

訪問中,苦行僧曾經表達最初是感到右手麻痹及痛楚,及後已經開始萎縮,到了現在已經完全無法動彈,更長出的如樹枝的東西,狀甚恐布。

如果讀者想明白這些苦行僧的內心動機,務必先要對「戒律」擁有一個正確理解,及什麼叫「戒禁取」?

二、《苦行與戒禁取》

根據佛法而言,由不明法理的人去預設標籤某行為本身為對錯,即佛法所指的「戒禁取」。 「戒禁取」,梵音羅馬拼音(sila-vrata-parmarsa),指因為誤解某種領域,導致產生不正確觀點,一廂情願曲解了某種戒律而盲目執取堅持,這是一種「邪見」。

苦行,就是令自己受苦的行為,這是古印度直至現代,由「戒禁取」所演變出來的一套迷信言行,誤解認為自虐身心,受到苦楚就是解脫之道。

例如看見A君喜歡吃雪糕,卻討厭吃榴槤,最後A君飛黃騰達。人人卻模仿這個人吃雪糕、不吃榴槤,而忽略了A君本身在事業努力、營商智慧、福報、善心等等的因素。

老實說,就算連現代2017年,大眾仍不難發現很多佛教信徒,仍然觸犯了「戒禁取」而不自知。

三、《何為持戒》

看看以下對「持戒」的基本解釋,就知何為持戒......

欲窺探戒律的真實意義,首先要明白以下兩點,此乃根本:

一、封閉關掉一切享樂手段,令身心產生痛苦,跟本完全與佛法之戒律無關。

二、持戒才是獲得真正的享樂。

根據「達摩祖師」之《破相論》中,開示「持齋」真實含義是: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 「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佛法所指「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種感知功能。

外禁六情,是指「正常運用六根功用,而禁止被束縛沉醉滯留」,並非「禁止、否定」其六情功能。必須明白,身心健康而不是植物人,擁有身心反應才是正常的人類

「持」指維護、保持。

「戒」指降心、破執。

持戒內涵,就是降伏執著心,並將此狀態維持及保護。

四、《持戒的內涵》

如果仍不明上述解釋,筆者用最現代接地氣的方法再最後解釋.....

持,是保持。

戒,是調整、駕馭。

全句意思是:保持調整、駕馭。

問:調整什麼?

答:一切會使人沉醉滯留的領域,都要保持調整、駕馭,不受其束縛。

問:什麼才叫沉醉滯留?

答:構成煩惱或構成身心傷害的思想言行,就叫沉醉滯留。

換句話說,沉醉滯留並無好與壞之分,只要該領域或觀念,使人產生煩惱或身心傷害,已經屬於沉醉滯留,佛法稱這個情況叫「著相pratistha laksana」,亦即是執著,只要有執著的領域或觀點,就必須為「自心起戒」。

  • 一切會使人感受到「痛苦、鬱結、沉醉」的觀念,都屬於要持戒的領域。換言之,滯留快樂要戒,滯留痛苦要戒,滯留苦樂要戒,有滯留之處就要戒,每人需要戒之領域都盡所不同,持戒從來都不是設計出來禁止「做什麼、不做什麼」,戒條只是一個導引,有滯留情緒的感覺就要戒。
  • 滯留,是指面對際遇體驗後而產生「痛苦、鬱結、依依不捨」的感覺。
  • 例如吃了一頓飯,當然可以覺得物非所值、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千萬不能滯留於這次體驗之中而產生糾結或依依不捨,否則就要戒。?
  • 人要調整的並非「快樂、不快樂、喜歡、不喜歡」及「領域」本身,而是針對體驗後的心要放下。
  • 人可以盡情快樂,甚至可以盡情痛哭,但體驗後就要放下,持戒是為針對人心,並非教人做一個植物人,更並非麻木不仁的冷血動物。

五、《怎樣持戒》

故此,戒律是遍及人生一切處,從來都沒有局限什麼領域,更並非「否定、排斥」該領域。佛法教人「設戒防守」,目的要認識到「執著滯留」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下墮於生死流輪。 例如「五戒」只是五個針對「心執」而要留意調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條船,五戒就是說船身五個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並非叫人無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會吸食亂性毒品,卻無情白事告訴自己「永不飲酒一滴」,這無疑是在船身刻意鑿穿洞,再去修補。

戒的意義在「止貪」,猶如《大悲咒》中其中一句「raga-visa vinsana將貪心之毒除去」,如果是否為自已構成傷害身心也不知,這叫「moha-visa愚痴之毒」。

例如知道過量飲酒必出事端,會為身心構成傷害及日常困擾,卻明知故犯,已屬「貪」。慾海無涯,試問世上那一領域慾望過分了而不會起煩惱?如何駕馭這份慾望的烈馬?無人可以告訴。

人是萬物之靈,貴乎有自知之明,明知故犯,這叫自虐,誰能醫治?

戒的指向性不是外界領域本身,而是心。

要調整的並非領域本身,更並非「否定、排斥」該領域本身,而針對是「貪心、嗔心、痴心」,這個調整的過程叫「住心、降心」,這個就是戒律的真實內涵,叫「屍羅波羅蜜多sila paramita 」。

故此,戒的困難在於不明白三毒之禍害,亦即是愚昧,而並非某個領域本身,正等於一個不承認抽煙會導致肺癌的人,是永遠沒法調整減少戒煙的。

舉例來說,就「過度性慾」而言,一刀切並非可行方法,強行禁止,只會讓洪水累積爆發,所以只能按程序逐漸將頻率減低,調整方法人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過分空閑,自然胡思亂想,人生並不是只有下半身愉悅,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需要我們做,因為我們不是畜牲。

每人都有不同的領域需要調整,而且該領域人人不同,筆者最大貪心就是食雪糕,所以很多讀者都會見我經常文章中提及雪糕,故此,我必須為自心起「雪糕戒」。

筆者本身氣管、鼻比較敏感,吃太多凍東西,已經為身體構成傷害,容易產生鼻水及咳嗽。

由此可見,每人需要調整的領域都不同,每個人需要所持的戒也各有不同,必須針對每人不同執著,而進行調整。

戒律意義,並非某領域本身,而是針對貪、嗔、痴。

很多讀者以為我說笑,其實我食雪糕的份量多到一般人不信,我可以一天內吃一大盒,連續一星期這樣,這種心癮,已經過火,叫貪,所以必須起戒。

舉一反三,戒律又何止五戒?需要調整的領域,必定是在五戒之內嗎?筆者從不飲酒,因為根本氣管有問題,難道天生不飲酒,就代表算持不飲酒戒嗎?

牛吃草,代表牠不殺生戒嗎?如果牛真的慈悲與智慧,就不會淪落到做牛的下場。

佛陀設定戒律表面彷似只針對領域來禁止,如果靜心領悟,就知道根本並非「禁止、否定、排斥」該領域,而是提醒該於領域中,須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非做與不做該領域來界定為「持戒、破戒」。?

換句話說,重點是那個心處於是否滯留。

再舉一例,一個持械行劫銀行的劫匪,正在亂槍掃射,難道警察不應該用武力,甚至開槍制止嗎?

最後劫匪如果因此而被殺死,警察就會因此被界定為殺生之罪嗎?

普遍民間信徒,根本並未理解戒律背後意義,卻自我一廂情願幻想出一套基準來捆綁自身,這叫迷信、愚昧,完全跟佛法上的戒律扯不上半絲關係。

六、《修行的黃金15小時》

經過一年在知乎分享,筆者體驗了很多人間的思想,見盡千奇百怪的事情。

最深刻的,莫過於佛教徒糾結於「下半身」,有關「禁慾」的課題常常於佛教論壇討論中為列前茅,雄踞十名位置之內,破壞或喪失生理功能會否為智慧帶來升華?還是民間佛教曲解了佛經原意?

筆者回顧一年很多人的提問及本人回答,使我不斷思索為什麼無數人覺得性慾的念頭就是罪惡,然後產生糾結?說到底,就是社會集體思維凝聚所構成的觀念而已。

筆者曾經表達過,這個所謂性慾的訴求,可能只佔據人類24小時之中的1小時以內,甚至更少。

其餘煩惱原來盡在23小時,撇除大概8小時睡覺,就清楚知道人要面對的就是這「黃金15小時」的煩惱。

人的煩惱在生活,理應從生活切入調整,而並非著眼在1小時的小小肉塊訴求,想知最令自己耿耿於懷的慾望是什麼領域,只須找出「個人超過1小時追求的最長領域」,便清楚根本不是性慾,而可能名、利、權.....

坦白說,與其介懷這1小時的小小訴求而產生半絲罪惡感,倒不如重點放在15小時所執著的領域來調整。想求智慧,卻自虐身心,以為找苦就能得到酬勤,結果上天必應人所願,把懲罰給予降臨身上,這叫「因果」。

再次提醒,學佛絕對不是學受苦,佛法決定是學「離苦得樂」千萬勿以自虐身心來成就那份修行存在感,依靠折磨的思路及手段,決定是邪魔外道。

《悉達多》行者,六年自虐苦修,冷了不穿衣,餓了不吃食物,累了不睡覺,結果皮包骨,還好見了有人彈琴唱歌說:「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必須適中。」及後馬上如夢初醒,隨即不久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有緣的讀者看見以上文字,有受惠就調整一下觀念,否則當笑話聽便說,勿令佛門蒙上不白之冤。

有人堅持「上半身永遠舉手」。

有人堅持「下半身永遠不舉」。

佛法教人觀照洞悉此人生。

迷信教人破壞男女下半身。

如果,上半身舉起右手不可成道。

此刻,下半身不舉亦不可能成道。

以上這個形式主義的膚淺認為,是否可使人「得道」,實在值得大眾深思。

佛法教人駕馭人生一切感知~離相,從來並非局限任何單一領域。撇開8小時睡眠,只要對治了15小時的煩惱執著,已經意味對治了煩惱的62%,然後才再針對治1小時下半身、8小時睡眠,已經事半功倍,這才是修行的完善管理。

離相,只是「離開對感知的束縛」,並非離開感知。亦即是說,仍然需要感知,更不能否定感知。(註:有關「離相」內涵,另見連結)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在乎的不一樣,您之以為苦而已

何況,有受皆苦,本就是苦的一切,又何樂之有?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凡夫之為凡夫,幻假做真,顛倒而已。

吾亦凡夫,但模糊知道了點方向。


你看是你看咯,你看的都是自心的投射,而不是所看人的真正內心世界。


修行不是折磨自己,

是回歸真正的舒適。真正的享受。


如果三觀不正,有些道理沒有悟道,反而是對人最大的折磨


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該不該,而不是別人覺得你該不該?修行是逆水行舟,修正自我,如果安逸舒服還想修行,至少在娑婆世界比較難,也就是因為娑婆世界修行很苦很難,所以能夠迅速積功累德,成就道業,這個是其他佛凈土都難以達到的,因為佛凈土無苦!

修行會很苦,但並不是說是苦就是修行,有一種邪見叫戒禁取見,就是無謂的將沒有道理的方法執著為有道理的真理進行堅守,例如執著的認為曬太陽可以凈化自己的肉體可以解脫,所以就一直曬太陽,即使烈日當空也不躲避。這些都叫做邪見,所修的定也叫邪定!佛教講的是正定,依靠佛制的戒律,可以得正定,可以發智慧!

佛法中世尊常讚歎迦葉尊者的頭陀之行,頭陀之行又叫頭陀苦行,雖然凡夫看來是苦,但是解脫者看來是清凈正行~十二頭陀行如下:

⑴常行乞食︰又單稱乞食。謂離諸貪求,不受他請,常行乞食,得食無好惡之念,不得亦不生嫌恨之心。

⑵次第乞食︰謂不擇家之貧富,次第行步乞食。

⑶受一食法︰又稱一坐食或一受食。謂日僅受一食。蓋數食有妨一心修道。

⑷節量食︰又稱一揣食、不過食。謂於一食中節其量。蓋恣意飲啖,腹滿氣脹妨損道業。

⑸中後不得飲漿︰又名過中(午)不飲漿、食後不受非時飲食。謂午食後不飲漿。蓋飲之心生樂著,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⑹著弊納衣︰又稱著糞掃衣或持糞衣。謂拾得陳舊廢棄之物,浣濯而作衲衣,以禦寒露。蓋貪新好之衣,則多欲求而損道行。

⑺但三衣︰謂但持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之三衣,不多不少。

⑻在阿蘭若處︰又稱無事處坐、空寂處住。謂遠離聚落住空閑寂靜處,即離憒鬧、欲塵以求道。

⑼冢間住︰又名屍林住或死人間住。謂住冢間見死屍臭爛狼藉,或火燒鳥啄作無常苦空觀,以厭離三界。

⑽樹下止︰謂若於冢間不得道,則如佛之所行至樹下思惟求道。

⑾露地坐︰又名空地住、顯路處居住或常居回露。謂坐露地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⑿但坐不卧︰又稱坐常不卧,或單稱常坐。謂常坐不安卧。蓋安卧則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以上十二種行法中,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及中(午)後不得飲漿,乃有關食事。著弊納衣、但三衣乃有關衣服。在阿蘭若處、冢間住、樹下止及露地坐乃有關住處。但坐不卧乃有關威儀。求道者若於此四者無所貪著,則能棄除身心之惡法,專心佛道。除此十二種頭陀行之外,又有十三及十六種之說。


苦行非道


把自己搞得很辛苦,可能是在鞏固決心,畢竟富貴修行難。


為什麼減肥要折磨自己?

我看到很多人減肥好像很辛苦很慘似的,健康身體是不是要這樣子?


我想說這個問題的立面有問題,修行為什麼要折磨自己。首先修行是為了什麼,我覺得是不管何時何地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明鏡。其次,苦難是為了更好的磨練這個心,百折不撓。修行不是為了折磨自己,苦難只是修行途中遇到的一道道坎,但不是因果,也不是轉化關係。頂多只能算一個個需要填埋的坑,而不是人工造坑來鋪路行走。


那是無益的,修行正法不是壓抑,而是降伏雜欲塵念,降伏的方法只能是洞察原理,為何起,何時滅,有何益,有何害,會造就什麼果?

其實當一個人被賭給傷透了,他會覺得離欲是樂?

當一個人被情感傷偷,他會對情愛貪歡無感

當一個人經歷過戰爭,自然會珍惜和平


很簡單。

現在是末法時期,全都是瞎子領盲人,盲修瞎練。

99%的修行人,都精神了。

修苦行的應該是,惡有惡報。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修行中最重要的實修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修行並不苦,重要的是堅持不泄,還有聽聞巴利正法,你付出多少就收穫多少,就像種田,一步一步的收穫,有因有果

而奢摩他的修行是比較苦的

因為人的天性決定很難長時間緣在一個地方,如果方法錯誤,更是難上加難

修奢摩他的人得有很強烈的內心驅動力

憑藉這種強大的內心驅動力

在修行人還沒有入初禪享受到喜樂之前

得憑藉這股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渡過最艱難的階段

所以說,有的人沒有強大的內心驅動力,就用別的方式,以我們看起來像是折磨自己的方式展現,我們就覺得他們折磨自己,弄得很慘

事實上,很多印度教徒,為了修奢摩他從而達到梵我一如,的確是苦行,並把自己弄的很慘的

我看過,有個苦行僧堅持30多年左臂不落下,長期這樣,後來他的左臂骨骼固話,想落也落不下來了

不過你可以想像,他有如此強烈的驅動力

他的奢摩他修的會有多麼好

當然,他的修行得不到解脫,和解脫道的方法不同


推薦閱讀:

隨緣就是不爭取嗎?
佛珠為什麼是108顆?有什麼寓意?
你們是不是也深刻的受傷,關於爸爸及我的一家對我的影響?
讀了一千遍金剛經仍不懂,還讀嗎?
佛經都是誰寫的?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佛法 | 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