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所有的科學規律背後都反映著某種哲學上的統一性?若是,具體是什麼?

原問題描述太繁贅了,做一下簡化,我的問題是:

對於一個系統:

化學中的勒夏特列原理,

還有VSEPR模型中沒有孤電子對時,兩鍵則呈直線型,三鍵則平面三角形,四鍵正四面體型,且高度對稱,為了盡量讓中心原子受力平衡,所以不會在一邊成鍵

生物中人的激素調節,生態系統中的負反饋調節,

物理中的楞次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

等等等等。。。

一個系統,它是否總是像我說的這些例子一樣,具有這樣的性質:當外界條件改變它時,它便要盡量減小這種變化帶給自己的影響,要盡量維持自己原來的形態,就好像具有慣性一般,要盡量維持自己的穩定?

而當外界條件沒有改變時,就像我舉的VSEPR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一樣, 它就會 自發的 將自己向一個更無序更穩定更平衡的狀態過渡(就比如能量高的要盡量將自己的能量放出去,這樣它才會更穩定更不易發生變化)

負反饋調節機制的體現如此廣泛,一個系統似乎也必須要走向穩定,有時候我們不想讓他走向穩定就必須對它做功,

這究竟在告訴我們什麼?背後是否具有哲學上的統一?若有,究竟是什麼?

對於兩個系統:

滲透壓調節,

導熱時高→低而不會相反,

等等。。。

是否任意兩個系統接觸都具有這樣的性質:要盡量減小兩個系統間的差距,而且差距越大,這種減小的速度也隨之加快

這又在告訴我們什麼,背後是否有著哲學性的統一?若有,是什麼?

對於這些現象,我們固然能得到一些總結出來的規律,可這規律背後又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的規律而不是其他,

這關乎我們宇宙最根本的運行法則嗎?這法則又是否如我所說:

所有的東西,都要盡量趨於統一趨於穩定趨於無差趨於平衡?

有沒有反例?

而對於我這裡提到的 哲學 一詞很不喜歡的人,我在這裡摘錄了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百度百科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哲學所涉及的研究範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

——維基

我不覺得自己提出的問題有悖於哲學定義。

我是一名准高三學生,懂得很少但是興趣很濃,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只是想在高中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世界觀,對這個世界有著更為正確的認知,希望各位不吝賜教。


能看到這些廣泛的現象中的一些共性,是好事。。但是這些並不需要扯到哲學上。。

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大部分所謂的哲學思考,都能在物理學教材中找到答案。。世界觀是靠物理建立起來的。。讀一讀統計力學比什麼都好。。

你舉出的大部分例子,其實都是最大熵原理的例子,系統總是趨於熵最大的宏觀狀態。。就是你總結出的第一個結論,似乎系統具有慣性一般什麼的。。

對於一些近平衡態系統,則有基於最大熵原理的最小熵產生原理,正是這個原理給出了系統對外部變數的線性響應。。這個則是你總結出的第二個結論,差距越大減小速度越快什麼的。。

順便給你多提一點,對於平衡態及近平衡態的系統,人們還關注其內部蘊含的隨機性。。首先就是,細緻平衡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雖然富人窮人總是有,但對於一個特定的家庭,富不過三代,也窮不過三代。。我相信這個原理可以幫助你樹立良好的人生觀。。

另外,現在你還沒有注意到漲落的現象,所以另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漲落耗散定理。。簡單來說就是,越是偏離平均的情況,其壽命越短,出現概率越小。。等你開始關注隨機性的時候,比如炒股什麼的,可以預見的是,賺得越多,高興的時間就越短。。我相信到時候,漲落耗散定理可以在緊急關頭救你一命。。

一不小心說的太多了,最後夾點兒私貨,希望看到的人能討論一下。。

話說我一直覺得,最小作用量原理,實際上也是最小熵產生原理。。處理少體系統的經典力學和處理多體系統的統計力學就是這麼對應起來的,似乎數學上也是直接將時間帶以虛時間就行,畢竟虛時間對應溫度,而且我們已經熟知虛時格林函數就是配分函數這一點了。。


打引號的意義上來說,結論可以是肯定的,問題是這個肯定的結論並沒有什麼卯月,因為你不知道誰才是真物。

用統治模型來說話,彷彿你有一個直接負責的對象,比如說你的封建領主。問題是既然你附庸的附庸不是你的附庸,那麼你領主的領主也不是你的領主,所以你到底要選擇服從誰?比如說有某哲學系統 A,以及對於 A 的元哲學批判 B。你要聽 A 還是 B 的?

很多人思考哲學的時候將哲學視作是鐵板一塊,但是哲學史上很多問題都是顛來倒去的,不同立場的相互爭辯,甚至到了特定時期出現一個更高層次的懷疑論說「你們這些理論構建都是無意義的」。更進一步可能來一個「你們這些爭論,包括理論構建和對理論構建的懷疑都是無意義的,這裡根本就沒有一個哲學問題需要你們去解決,根本沒有一個 gap 需要你們去填上。」於是你說你怎麼辦?那當然是 「Don『t think (about philosphy); but look (at the world)」 呀。好好做科學去吧孩子。

以上。


我不得不非常遺憾地回答這位同學:

如果你希望通過揭示A,B,C,D等系統之間的相似之處X,

那麼的確可以獲得關於X的一套「哲學理論」。

(我希望這可以簡潔表達你所做的工作)

【1】

但是該理論是否在其所有研究對象之中恆成立,你必須要一一驗證所有的科學定律。

而若哪怕有一個不能符合你的X哲學,它就要繼續擴充甚至反思自己並重新構造。

當然,你也可以繼續宣稱:所有的科學都反應了 新的X"哲學 的統一。

【2】

如果不這樣,你將不得不求助於能夠進行演繹推理的工具來為自己的觀點證明,譬如說求助於數學。

可是如此一來,按照你的思路去再次審視的話,科學背後似乎反應的不是哲學統一而是數學統一。

【3】

或者……

你可以說科學的某些地方是反應X哲學統一的,但你就要為之下定界說,

於是你便要最終劃定出一個內部無矛盾的範圍。但依據這種做法,我們可以搞出無數的「哲學統一」,

譬如說:

﹄貓狗豬牛馬驢羊都是四條腿,這反應了動物學的xxx背後有「四條腿哲學的統一」。

綜上所述,這位同學的思考非常值得我們鼓勵,但同時我也提出我的反駁點:

【該問題不能給予否定,但給予肯定卻也並不能為哲學進步做出什麼貢獻】

所以我建議你不必再對之過多思考。

當然,我的反駁也可能不恰當甚至錯誤,希望各位不吝繼續反駁。

…………………………………………………………

看到有些答主的回答太過於強硬地批判答主了,我覺得吧:

倘若決定回答這種誠懇態度卻不太巧妙的問題,就盡量別有太多的批判態度。

固然就其內容進行反駁,然而我想大家高中時候都有特別多的古怪想法,並且希望得到有價值的評判而不是各種刁鑽角度的批判。

深感此心,建議知乎能多加包容這些比較「粗糙」的想法。


什麼叫做「哲學上的統一性」呢?如果是通過考察種種自然科學定律來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那我們肯定會發現一些,比方說它們都是語言,與其他句子處在推理關係中,通常是以數學參與的方式表述等等,這些是形式上的共同點。如果我們限定考察的領域,比方說限定在熱力學,那麼熱力學定律實質上的共同點也會有一些,比方說熱力學三定律,雖然我們稱它們為定律,但實際上它們在熱力學中的地位是原理,任何熱力學現象或者熱力學模型都遵循這些原理。當代哲學(尤其是科學哲學)關注得更多的是前面這一類形式上的共同點,如果題主喜歡,也可以把這方面研究稱作尋求「哲學上的統一性」的研究。

研究後面這一類實質共同點的哲學領域過去叫做自然哲學,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在有成熟科學的領域,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這項工作已經全盤交給了科學。目前自然哲學基本已經成為了歷史。所以題主想問「目前人類從自然現象中抽象出的一般規律或者說哲學規律究竟是什麼」、「從這裡面抽象出的哲學規律究竟是什麼」,我覺得可以明確回答一句:「沒有,沒有這樣的規律。」

題主的問題更合適的提法可能是科學和哲學之間是什麼關係。在近代以前,哲學和科學是走得很近的,許多大科學家同時也是大哲學家,如亞里士多德、伊本西拿等等。後來有一段時間大家各研究各的。到當代,哲學和科學之間的互動又活躍了起來,出現了許多合作領域,比如認知科學、技術倫理、人工智慧等等。所以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幾乎都可謂並行不悖,除了黑格爾、胡塞爾等少數幾個體系哲學家之外,很少會出現一個凌駕於另一個,或者一個統一另一個的情況。

順帶一說,沒想到有相當多的回答對哲學的認識還停留在高中政治必修四,我也是無奈了。


我怎麼感覺你描述的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 least action principle 】呢?


我曾經很中二地問丁肇中先生本人:大陸學生考研都要考馬克思哲學,您對馬克思哲學有了解嗎?丁肇中先生說:「我只學過三民主義。」

黑格爾就認為人可以用頭腦立地了,也就是客觀世界都是「絕對精神」辯證發展的結果。用一種統一的哲學統領自然科學知識的話,那人類的知識還停留在亞里士多德托馬斯阿奎納的時代。

為了避免有人誤解我是在黑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多說幾句。自然科學能為哲學提供養料,比如自然科學的成果總是為辯證法提供佐證,但是,你要從辯證法預測某種科學規律,那就像中醫看病一樣。也許有幾個老中醫是很准,很厲害的,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那都是瞎貓碰死耗子。推動自然科學進步的只有人類的生產活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是科學技術的第一推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的重要結論之一。從古希臘哲學家開始,不少哲學家都認為,科學活動是人類存粹的思想活動推動的,只有那些純而又純,玄而又玄的思辨才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力量。然而,這無法解釋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平衡現象,比如有的民族發展快,有的民族發展慢,有的時代發展快,有的時代發展慢。自然科學知識蘊含的辯證法的統一性確實能夠打動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也打動偉大的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後半生都在思考統一場理論。但是,離開實驗,離開生產活動給科學家提供的新現象,思想上對統一性的迷戀只會把自然科學引入死胡同。這一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一樣,法學領域那些統一論大體系給法學知識帶來不了多少進步,相反推動法學知識發展的都是那些在大體系邊緣,不協調、不統一的問題。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和一名學者。吳國盛:《科學的歷程》,喜歡科學、科學史和哲學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他的書。


題主這個問題是很有意思的,簡單回答吧。

記得我上大一時,我們那時讀的哲學課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哲學是人們對大自然的總的看法和認識。哲學取材於自然科學,並且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方法論。

記得當時問老師:什麼叫做方法論?老師解釋了很多,例如演繹法、實證法等等,當時覺得哲學真的成了自然科學之王了。這麼厲害!

另外,還記得有這樣一些內容:哲學根本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以及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

顯見,哲學的關注點與自然科學的關注點完全不同。隨著其它課程不斷進展,哲學慢慢地就從學習中被排斥出去了,最後,再也沒有了哲學的任何影子。

參加工作後,做了許多設計和開發性的工作。這些工作中包括機械設計、電氣設計、自動控制設計等等。尤其是自動控制設計,裡面有許多反饋信號,以及信號的處理和計算,並按自動控制的原則求解出控制量,最後輸出控制。在這些工作中,哲學毫無立足之地,哲學已經被我給拋到腦後去了。

直到有一天,偶然地聽了一次某位知名人士介紹科學哲學,突然間發現我們研究的方法還真符合哲學中所指出的幾種所謂的方法論。

回到單位和同事交互,同事說我中了哲學的毒了。驚訝之餘,詢問為何?同事說,哲學能幫助我們編寫程序嗎?能幫助我們設計嗎?我告訴同事,哲學只是告訴我們該如何進行思考而已,並非要替我們進行設計。

我們再來看題主的問題。題主認為:【我在想,是不是宇宙的規律就是這樣呢,一個系統它總是盡量讓自己趨於穩定趨於無序趨於平衡,盡量讓自己的能量變低;兩個系統接觸總是盡量讓兩個系統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樣才會趨於平衡,而我們人類為了阻止這種變化必須施加外力,就好像在和大自然在和這個宇宙的規律去抗衡】。

我認為題主的論點與哲學方法論毫無關係。自然界在平衡的演變過程中總試圖讓系統處於最小能量狀態,但這不是哲學,題主把最小能量狀態與哲學相混淆了。有點象我的同事,把哲學想像為能干涉自然規律了。

自然界自動會趨向於平衡,自然規律並不是哲學賦予自然的結果。

舉個例子:草原上的田鼠越來越多,草原上的草逐漸變少了。於是草原田鼠的食物少了,再加上天敵作用,於是草原田鼠就開始變少了。田鼠變少後,草又重新長起來了,而隨之草原田鼠又開始增加了。恰好構成了一個循環和平衡。

這種循環就是自然規律。不管我們如何從哲學上去理解,只要我們不干涉它們,則自然界就會達到一種平衡,且不以我們的意志而改變。

對於哲學,我已經久未關注,也學習甚少。若有錯誤理解,請知友們補充。

==============================

看了題主的回復,忍不住再增加幾句。

確實沒想到我居然回復了題主2篇問題貼,看了題主回復後才知道。

題主似乎對化學反應平衡有興趣。我們不妨來看大氣中的氫氣和氧氣,它們的反應是自發的,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大氣中的氫氣和氧氣自發地燃燒,這裡有什麼反應平衡嗎?

其實,這裡起作用的是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反應物只有突破反應活化能後才能進行化學反應。顯然,這是對化學反應的一種制約,而降低活化能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尋找對應的催化劑。見下圖:

顯見,尋在合適的催化劑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它與反應物的濃度、壓強、溫度等諸多因素有關。

在這裡,我們看到與哲學有什麼關係嗎?用網路語言來說,有毛關係。

高中課程,嚴格說來就是應試教育。高中課程只是告訴我們會如何如何,類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想要知道之所以如何如何,必須具備更多的基礎知識以後才能知曉。

給題主提個建議:由於高中生的文化知識有限,所以在讀高中數理化課程時,千萬不要去鑽牛角尖,不要把自己給「陷進去了」。許多問題,進入大學課堂後就會明白的。


"科學哲學對於科學的作用,和鳥類學對於鳥類的作用差不多。"


題主:很欣賞你這種求索的意識和態度。

作為高中生的你,目前僅僅領略了人類認識之海的一個沙灘而已。大多數人光是在海灘上曬太陽就已經很難受了,而你卻在思考波濤洶湧的海面之下的事情,值得肯定和鼓勵。

但是,思而不學則殆。希望你帶著求索精神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甚至得到一個Ph.D的頭銜。到那時,相信很多問題都明白了。Ph.D這個名字的原意就是「哲學博士」,這大概就是你所嚮往的高度。

針對你提出的具體問題,許多富有營養的回答都提到了熵增原理,也即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定律已經足夠深刻。如果我這樣說,你一定不滿意,一定想找出比這個定律更「本質」的原理。所以在這裡我想給你提一個善意的建議:個人的認識總歸是有限的,因此不要試圖鑽牛角尖,避免思考所謂的「最本質」,否則會陷入偏執。如果你懂程序的話,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無窮遞歸的過程,永遠也沒有出路。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步自有進一步的歡喜」,希望你在不忘求索初心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意義,還有最重要的是:學習。

不忘初心、不求甚解、不斷學習,這對立統一的若干方面,就是學習的「哲學」。

你讓我想起了高中時同樣胡思亂想的我。

歡迎探討哲♂學(???ω???)

照例推薦神書: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book/1291204


你見到的大多數事物都是穩定或趨於穩定的,是因為不穩定的事物無法穩定地存在啊。。。例如,很多化學反應都存在一個不穩定的過渡態,但過渡態存在的時間極短,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進行觀察,大部分時間內物質的狀態是穩定的。又如,一個物種演化形成需要幾萬年,而一個成功的物種可以存在百萬年以上,在地質時間尺度下觀察,生物在絕大多數時間內是穩定的,幾乎不變的。

就目前來看,宇宙是沒有目的,沒有自我意識的。我們將事物最常處於的那種狀態,定義為「穩定」。

總而言之,倖存者偏差。

此外,可以參考一下人擇原理,摘自百度:

人擇宇宙學原理(簡稱人擇原理)由鮑羅和泰伯拉提出。人擇原理其中又分為弱的人擇原理和強的人擇原理。弱人擇原理認為人們生存在眾多個宇宙演化模型中一個,假如我們不是身處當前這模型,即宇宙會以不同方式演化,我們也不會在這裡。強人擇原理就更肯定宇宙一定會生出有智慧生物,不允許宇宙以其他不能夠令我們生存之選擇出現。當我們出現後,文化將會以一種有智慧的形式存在下去並傳遍宇宙,並終會達到極點和其他宇宙進行交流。多數物理學家都不大喜歡強人擇原理。[1]這個原理採取的觀點同完美宇宙學原理正好相反,宣稱人類是在一個特定時期觀察著宇宙的,儘管當前的宇宙從空間任何點看去顯得一樣。假設這個特定時期是因為需要產生那些有利於生命演化的特殊條件,比方說,假設宇宙比當前熾熱得多或稠密得多,星系就不能形成;假如引力的強度和我們的觀測值大不相同,行星系統就不能形成,或不適合於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存在。現已查明,地球的年齡和天文學家發現的最老恆星或星系的年齡相仿(頂多差4倍),這畢竟是一個驚人的符合。人擇宇宙學原理用「許可」來解釋這種相似性。宇宙本來可以比它實際的情形不規則和無序得多。人擇宇宙學原理斷言,若是那樣的話,各種條件就不能容許生命存在了。因此,作為觀察者,我們是生活在一個非常特殊的宇宙中,並且這個宇宙必須是均勻各向同性的。「人擇」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論據,因為它試圖對哥白尼宇宙學原理作出解釋,而後者幾乎是所有有生命力的宇宙論的核心。


題主可以了解一下系統論,是研究一般系統的科學,系統就是多要素多關係組成的整體。題主已經觸摸到了系統論的一角~。書籍推薦:魏宏森 系統科學哲學,系統論的內容遠比題主簡單歸納的幾個要豐富,而且系統的原理具有普適性,故而可以是哲學高度的理論~


謝邀。

是。

具體:

我,終我一生,各種試煉,所有行為,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在尋找,父愛。


正所謂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啊哈!

題主已經有這種思想是可以表揚啦!

題主所說的:「科學受哲學的統治」在感性階段是可以這樣說的,但是有問題。

哲學是世界觀的系統化和理論化,但不能說世界觀是哲學,哲學也分科學和不科學。

所謂科學,就是要滿足三個條件:客觀性、可證偽性和可重複性。科學的哲學是滿足這三個條件的。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可以說題主已經具有了樸素的系統觀,就好比熵增這個原來,這實際上就是系統穩定性的體現;另外根據題主的描述還有競爭協同律的體現。再往高層次說,題主的問題已經體現了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質量互變規律,或者說是「全面、聯繫、發展」。

不能說哲學統治科學,而在於「關鍵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為了和那些閑得沒事做的老學究們辯論,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

相反唯心主義和一部分唯物主義只想著認識世界,缺忽略了科學。比如分析哲學,一心鑽到語言的海里,不斷的劃分語義,這不是還原論是什麼?大肆運用分析這種方法,陷入了片面、靜止和孤立的哲學之中。再比如貝克萊和黑格爾的哲學,一個承認事由心生,一個承認絕對精神,可是他們的理論不客觀,不可證偽證實,不可重複(不能絕對地說),使得他們的哲學是不科學的。

就好比韓春雨的實驗,如果不能重複,這也是不科學的;但如果可重複,那麼他的實驗是科學的,理論也是科學的。

哲學指導我們改造世界。


題主有這個認識很棒嘛,實際上這也是人類從多年的科學研究中歸納總結的一般規律,你問題描述中的現象就是系統的穩定性和競爭協同律等的體現。

哲學其實可以分為科學的哲學與號稱科學的科學的哲學,科學的哲學是對科學的一個更高層次抽象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它與科學是相互聯繫的,不存在誰統治誰的關係,科學的哲學具有科學的三大要素即客觀性,可證實證偽,可重複性,而某些哲學則沒有。


多讀書,那個什麼冥域的答案可以看看,但是也別全信,其他的就哈哈一笑得了,畢竟我們搞哲學的面對這種問題也是難受得很。

比如,你說的平衡,什麼是平衡?蘇格拉底會這麼問,再問下去,估計你連蘇格拉底的圈子都跑不出去。所以說,所有的簡化都是為了人類弱小的大腦,自然就是自然,一點就是一點,一團就是一團,哲學就是哲學,一點不是一團,自然也不是哲學,自然現象自然也不能是一句話。

說是能說,很長很長。

襖再跟你添加一個反例,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


我認為,哲學是某一階段人對客觀規律所做出的最一般性的總結。而具體科學是研究某一領域內的客觀規律。所以科學規律背後都反映著某種哲學上的統一性。

那麼這種哲學是什麼?是不是所有的哲學體系都是對科學規律的反應?

當然不是。首先,自古以來的哲學都要明確一個基本問題——物質第一性還是意識第一性。認為物質為第一性的就是唯物主義,認為意識為第一性就是唯心主義。而科學的基本精神便是唯物主義,所以,只有堅持唯物主義的哲學才能與科學相結合。

其次,無論哲學還是科學,對其的研究都要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因為人類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在一定歷史階段是有限的,所以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就好像牛頓力學在一定階段是真理,但在愛因斯坦搞出相對論後它便不是絕對真理了。所以某一時期的哲學並不能兼容現階段科學的發展,換句話說,隨著科學的進步,哲學也要隨之進步。

總言之,這種哲學必須是科學的哲學。

在我認知中,這種哲學是系統科學哲學。

因為它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哲學,它的來源是相對進步的科學。

題主所疑惑的問題「為什麼很多科學現象總是表現出維持穩定的性質?」

可以用系統科學哲學的原理來說明。

系統科學哲學的基本思想是「萬物皆系統」,那麼說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

而系統科學哲學的穩定性原理說「在外界作用下開放系統具有一定自我穩定的能力,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自我調節,從而保持原來的有序狀態」。

那麼這樣一說,系統固然會採取負反饋調節維持穩定性。

當然,穩定性並不是唯一的系統哲學原理,在此不過多贅述。有興趣可以看魏宏森的《 系統科學哲學》深入了解一下。


不請自來。

題主所說的哲學應該是屬於「形而上學」的部分,即「對世界的實在本性,或者說那種最根本的的東西的追問和探討」,(此處可參見 @Big聖 在「「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中的回答」:

Big聖:「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以下是回答:

1、是否所有的科學規律背後都反映著某種哲學上的統一性?

人總傾向於認為世界的本質必然是簡單的,統一的。不論是老子所認為的「大道至簡」,又或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泰勒斯的「水」……都體現了這個觀點。

因此我們可以說,的確存在著某種哲學,認為所有的科學規律都有同一個「源」。

2、...具體是什麼?

看題主的這段話:

題主的描述中,似乎希望能有一個「至理」能對所有的現象都加以解釋。並且在最後,追問了「為什麼是這個至理而不是其他的?」以及「至理背後又是什麼?」

我嘗試對這兩個問題回答一下:

2.1、這個「至理」具體是什麼?

題主可能對哲學有一些誤解,認為哲學像數學一樣,對同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然而並不是。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哲學家口中,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而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能認定誰是「絕對對的」或者誰是「絕對錯的」。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很多哲學家都有過自己的思考,比如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的四種「因」,又或者經院哲學裡的「神」......說到底,想要從哲學裡得到一個「舉世公認」的結論來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是很難的。如果你的確希望從哲學裡得到一個自己想要的答案,我建議你親自讀一讀哲學的相關書籍,《西方哲學史》或者《西方哲學概論》都可以。

又或者題主可以換一個問法:

「在如今的科學認知里,是否有證據表明「至理」的存在,以及它的具體描述?」

我能想到的就是愛因斯坦的「大統一理論」,但很可惜,該理論還沒有被證明。

2.2 為什麼是這個「至理」而不是其他的?(假設的確存在這樣一個「至理」,比如「大統一理論」)

或許可以這麼回答:正是人類的存在,才能解釋我們這個宇宙的種種特性,包括各個基本自然常數。因為宇宙若不是這個樣子,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來談論他。這句話被稱作「人擇宇宙學原理」。

但我覺得這個回答並不能讓我滿意。假設這個宇宙並沒有誕生智慧生命(有另一套截然不同的法則),那它又為什麼是那一套法則而不是其它的法則?

雖然我們依舊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來回答:

因為只有這一套法則才會讓這個宇宙變成這個樣子,如果換一個法則,那麼它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這句話似乎隱含著一個結論:宇宙總要有一套法則,只不過不同的法則會讓宇宙的樣子有所不同

但這就好比另一個問題:「井蓋為什麼是圓的」?

智者是這麼回答的:「廢話,如果它是方的,那你又要問它為什麼是方的,那它總得有個形狀吧?」

這個答案有理有據,讓人信服,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因為我們的心裡依舊存留著疑惑:

為什麼會有井蓋?

井蓋是怎麼來的?

......

這就是最後一個問題:

2.3 法則的背後是什麼?

在我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想想,我們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傳統套路 笑)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法則的確有「背後」,是因為不論從理性還是感性來看,我們都相信因果律的存在。所謂因果律,就是「有果必有因」,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所有維修人員和刑偵人員都會同意這一點)。而它的本質,就是在一條時間線上,後一刻的事情都是此刻的演化和發展,而此一刻的事情必然這是上一刻事情發生的延續和結果。

這裡隱含著一個前提(或結論),那就是歷史必然是有一個名為「時間」的單向箭頭,從過去指向未來,當然也包括宇宙的歷史。

因此我們才會想:

既然有了法則,那麼法則是哪裡來的?

再岔一個之前看過的小笑話:

某科學家在演講時說,地球是懸在空中的。這時一位貴婦人站起來說:

不,地球是由烏龜馱著的。

科學家問道:那麼是誰在馱著烏龜呢?

貴婦人答道:你很聰明,孩子。烏龜的下面是一隻更大的烏龜馱著。

事實上,在過去人眼中,類似這樣的世界觀還有很多,有的是大象,有的是某種不存在的神獸,這些觀點往往流傳甚廣,被一大群人認真的相信。但即使在過去,也有人像上面那樣發出質疑:

如果是一隻更大的烏龜馱著上一隻烏龜,那麼這隻烏龜又被誰馱著?

聰明的貴婦人還能回答:當然是一隻更加大的烏龜了啊!

……

看到這裡我們都明白,科學家再和這個貴婦爭論下去,大抵可能被氣死。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就是一定錯了,因為現在的我們很容易就能提出反駁:

1、不可能有無限只烏龜。

2、烏龜不可能無限大。

「沒有什麼實際的存在是無限的」。這句話不止是出自我們的理性,也有無數的現實做證明。

綜合前面的內容,現在我們有了兩個前提:

1.有果必有因,此刻的果是下一刻的因,上一刻的果是此刻的因。

2.只存在有限的果和有限的因。

聰明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這兩個前提的矛盾之處:

既然只存在有限的因果,那麼宇宙必然有一個「開始」(比如奇點),可問題是,這個「開始」又是哪來的?如果造成這個「開始」的「因」的確存在(比如奇點是上一次宇宙坍縮的結果),那麼這個「因」又是誰的「果?」(如果再接著續那就是另一個烏龜馱烏龜的故事了)

從上面的瞎扯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承認「宇宙和奇點的循環是無限的(因果無限)」還是「奇點就是憑空生成的(存在某個事物完全沒有造成它的因)」,又或者宇宙的真理完全超出了我們現在的想像(很有可能),這幾個結論都是人類的思維難以理解和接受的。難以理解往往意味著難以表述,難以表述就意味著我難以在這裡回答你。

讓我們回到問題本身:「法則」的背後是什麼?

有以下幾種可能:

1、「法則」背後什麼也沒有。

2、「法則」背後是另一個「法則」。

3、「法則」的本身超出人類的思維局限,不可描述。

至於正確的到底是哪一個?我也不知道。

希望題主不要放棄對萬物的好奇心,永不自滿,或許有一天你能自己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以上。

附一些有意思的圖:

百度搜索「宇宙 最終 法則」

搜索「宇宙法則 怎麼來的」

題主的問題很有一些槽點,我的答案也有不少,懶得寫了。要是有人指出來我再改

謝謝


真是遇到了和我高中想法一樣的題主!握個爪!我的這些疑問在大學後漸漸明白了許多。過來給你分享下我的理解。

對於題主所想的幾個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3個方面:

1.為什麼自然界普遍存在負反饋?

2.為什麼自然界普遍存在去差異化的趨同現象?

3.這些現象背後是否有更大的規律來等哲學解釋?

解答:

1.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負反饋調節,自然界還存在正反饋調節,還有許多調節機制。人們在大量的實踐中總結出這些現象的共同規律,取其名為負反饋。並在社會生活及生產中應用負反饋機制,逐漸提煉出控制的方法,曰《控制論》

2.自然界也本就存在這樣的現象,或者說,總是存在。人們觀察這個趨同效應,和去差異化的現象,總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最小作用原理。

3.你當然可以通過這些少量的現象來構建一個哲學上的統一性,但是當你深入發掘各類自然現象後,你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遵循這個統一性,因此這個哲學上的統一性就很容易破滅了。人們在不斷的與自然界打交道的過程中,通過觀察這些現象的共性,總結出相應的結論,然後再不斷驗證這些結論的正確性,並將各種現象歸納起來,使之系統化。並經過逐漸的演變,形成各類學科。人們認識世界形成的各種觀點匯總起來,就是哲學的觀點。

題主的這種認知,思考方法很符合哲學的定義,但是缺乏的就是認識地不深刻,只看到了事物的冰山一角,就匆忙的認為其有統一性。

解決題主生性多疑的好方法,就是多看一些學科上的經典原著。比如控制論,熱力學,統計學方面的書,這些書通常會涉及相關學科的奠基人對於這些現象的思考和總結方法。會對題主的系統性思考添磚加瓦。

本人剛過大一,哲學方面論述可能並不嚴謹,歡迎指出。


看過一本書叫做從混沌到秩序,作者是物理學家普里高津。這是一本系統論的書,書中反應的哲學意義具有普適性。封閉系統的有趨於穩定的性質,但有一種自組織的現象會重組穩態。


推薦閱讀:

古代有關於靜電的描述嗎?靜電產生的條件古代也一直存在,為什麼我們卻看不到關於描述這些現象的資料?
是不是一切自然學科最終都可以歸納到物理學?
1月20日Jin-Soo Kim的這篇關於NgAgo的文章大家怎麼看?
2017 年,學術界都發生了哪些嚴重的學術不端和學術烏龍事件?
韓春雨的NgAgo 基因編輯技術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TAG:哲學 | 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