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容量大於 埠數x速度x2 有什麼意義,怎麼算交換機帶機量?
做了半年多售後一直很疑惑
高端交換機交換容量遠遠大於 埠數x埠速度x2 有什麼意義?
用的人多了要看包轉發率。那交換機就和路由器一樣要按帶機量來算。一般情況下怎麼算帶機量?
前公司售前規劃都不是自己來做的,問公司里牛逼的人也回答的很模糊
選型這方面一直都很迷。。。遲早自己要獨立規劃網路 技術方面沒問題但是選型上完全沒底 超慌
【交換容量大於 埠數x速度x2 有什麼意義?】
一句話:沒太大意義,國內廠商沒節操,虛假參數,惡意競爭的結果! 分析一下:華為9706官網標稱67.2T,共6個槽,即單槽位交換容量:11.2T。 如果一個線卡48個100G介面(48*100G=4.8T),考慮雙工才用到9.6T交換容量。 真實情況,華為9706上,目前能見到最大交換容量線卡:40個10G介面板(40*10G)和8個40G介面板(8*40G),單板最大交換容量分別為:800G和640G,這和單板宣稱的11.2T相差多少!!!
這就跟買了一輛奇瑞,宣稱最高時速 2000KM/H,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這車設計能達到的最大速度,將來換髮動機就行(這樣解釋,理論上速度在光速以下都沒問題) 廠商都是這麼忽悠
再看看思科同檔次產品,就比較真實了。6500-E (Supervisor 2T),supervisor是引擎的意思,2T就是交換容量。你沒看錯,就是2T,剛從思科官網摘下來的,考慮雙引擎才4T交換容量。
======================================================
【交換機就和路由器一樣要按帶機量來算,有點扯。一般情況下怎麼選交換機、路由器?】
這個問題,其實一言難盡,可以講幾個小時,我就簡單說一下吧。交換容量和包轉是衡量交換機最基礎的參數,但國內廠商的此項參數你可以直接忽略了,參考意義不大。最實際的:
二層交換機:看介面帶寬,需要百兆,千兆還是萬兆介面的? 8口,24口還是48口?
三層交換機:盒式還是箱式,箱式需要幾個槽位的,需要多少介面,是否需要防火牆,入侵檢測等安全板卡
PS.交換機選型最實際的就看介面。可以輔助參考一下MAC地址表,ARP表(二層交換機帶機量由MAC決定,三層交換機帶機量由ARP表決定,但基本交換機MAC表都大於8K,ARP 32K等,基本用不完的,即也失去了參考意義)
交換機介面的形態就基本決定了交換機的檔次,交換容量和包轉,比如你直接要求需要100個40G介面配置,各個廠商基本都得上最高端的設備了。
=================================================================
再來說說路由器
1. 協議支持情況:這個看場景,比如公安縱向網,基本都是要跑MPLS VPN的。
2.看介面形態和數量。
介面形態:以前運營商甩過來的線路可能有POS/ATM等介面,所以你路由器必須得支持這樣的介面才行呀。(現在基本都是乙太網介面了)
介面帶寬:運營商可能給你一個10G的鏈路介面,如果你路由器只支持1G介面,也不行。
介面數量:出口你需要連接三家運營商,每個運營商2條鏈路。路由器至少得支持7個介面以上(別忘了,還有一個介面要連接核心交換機的)
3. 路由器性能:交換容量和包轉可以參考一下,一般園區網看NAT性能,及NAT並發連接數,可以考慮1人1000個NAT連接數。如果路由器NAT最大並發連接為10W,理論上能帶100人。(這個只是參考因素,別問我帶101人行不行,帶200人路由器是不是會死掉)
=================================================================
總結一下,任何產品選型是要參考多方面的:
1. 滿足需求(使用需求、用戶要求、深層次需求)
2. 擴展性(性能、功能、介面)
3. 控標(產品選型和方案設計階段考慮後期招投標)
4. 預算/回扣(「中國特色」,賣高端大家都賺得多)
5. 靈活控制/經驗(沒有統一標準)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視頻講解:
售前網路工程師系列視頻課程【產品選型篇】(路由+交換+安全)(共20課時)路由交換_視頻教程在線自學_51CTO學院
首先說明白什麼是整機交換容量,整機交換容量其實就是你的交換晶元(如博通多用於機框式交換機的jericho及多用於盒式交換機的trident)或者像思科自研的fabric晶元能提供的最大帶寬。也被稱為背板帶寬。注意背板帶寬由晶元決定而不是什麼物理連接器PCB走線之類的……比如我一個trident2晶元最大能提供1280G帶寬,那我就可以用這個晶元輕鬆做一個48個萬兆介面+6個40G上行介面的1U交換機出來,並且線速轉發。
如果我還想做機框式交換機,那麼線卡上要有交換晶元,但是為了保證跨板線速轉發,那我前面板所有介面的帶寬之和須等於板卡之間內聯口帶寬。那我做個24埠40GE線卡就需要960G*2的帶寬,Jericho晶元好像沒這麼大的,所以一張線卡得放兩個交換晶元,每個晶元分別負責12個介面的轉發。
然後比如我一台機框有8張線卡,需要把他們連起來做到所有線卡之間同時全線速轉發,那怎麼連就是個問題了。
一種方式就是像思科6500華為7700華三7500這種比較老的沒有獨立交換網板的架構叫crossbar,在引擎上放幾個交換晶元,這幾個交換晶元一般就沒有面板介面了(6500貌似有)而純用於線卡之間的內聯。所有線卡與引擎上的交換晶元互聯,意味著所有跨板卡流量必須經過引擎!這種架構的缺點是引擎上既要有控制平面的器件如cpu內存啥的,又要放交換晶元,所以空間實在有限,思科6500的sup2T提供了2T帶寬每張引擎,那麼分給6506的5張線卡最多就只有每槽位400G帶寬了(好像2T還有前面板口,那實際都到不了400G),雙引擎4T帶寬分給6509的7張線卡也是捉襟見肘。所以總而言之crossbar架構的交換機完全無法滿足飛速發展的數據中心動輒24甚至36*40G線卡的需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出現了CLOS架構,引擎從此只是純控制平面不再負責業務數據轉發,引擎上的交換晶元被移到了獨立的交換網板(思科叫fabric)上。後來很多廠家的引擎都變成半寬了因為晶元少了嘛。所有線卡與交換網板互聯,所有跨板流量甚至同板卡跨晶元流量都要經過交換網板,交換網板因為可以設計多張就像是一個帶寬巨大的匯流排,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擴展性。比如後面圖中的cisco N9508可以在6張交換網板中一共放置12個3.6T帶寬的交換晶元,為每槽位提供高達5.4T交換容量,足以承受36×100G板卡的巨大流量。而16槽位的交換機則可以通過增加交換網板上的晶元來成倍的擴容整機交換容量,以滿足更多高密度的線卡的需要。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思科自6500之後也要推出CLOS架構的N7K和6800系列,甚至後來N7K都落伍了(應該是fabric card的帶寬無法繼續擴容了)為了參數跟得上友商又出了N77。一代經典6500確實廉頗老矣,不過在吞吐量不大的園區網用用還是足夠的。
整機最大交換容量特別高確實沒有意義,特別是很多中端機框交換機最大隻提供8*40G線卡倒是整機交換容量標稱幾十上百T的就是搞笑的。還有幾百上千T的數據都是根據未來支持的56G Serdes算出來的「這個機框未來最大能夠支持的容量」,沒有實際意義。真實的整機最大交換容量=量產了的交換網板滿配所提供的交換容量。但是交換容量太低直接影響整機埠密度。
最後,機框式交換機除了上述兩種架構,其實還有一種full mesh的架構,一般多用於3-5槽位的中端產品,這種產品引擎上沒有交換晶元也沒有交換網板。原理是所有線卡晶元之間fullmesh全互聯,整機交換容量有限且難以擴展(除非線卡全部升級換代)。
所以你在做產品選型的時候需要關注引擎(crossbar架構)或者交換網板提供的帶寬。不同型號會存在差異,這個可以直接去問廠商,一般廠商不會忽悠的。
1.交換背板的設計是通用的,要滿足本系列最高配置的帶寬,而且還考慮未來一段時間埠密度提升的可能,不然會導致過快被淘汰,增加研發成本
2.國內有拼參數的習慣,要提高對友商的優勢
補充
因為CLOS架構的出現,才使得交換容量能夠遠超埠帶寬,傳統的匯流排型背板是做不到的個人感覺其實就是背板帶寬允不允許全限速轉發,因為全雙工所以×2,從我見過一些的選型來看吧,大設備首先要看整機的處理能力,然後每個槽的背板帶寬,父卡的處理能力類似於思科sip400這樣的,然後看兼容子卡的處理能力類似於思科的5x1ge等等,如果是純交換的業務辦卡就方便多了,看看是不是需要全限速轉發就可以了,類似於nexus你得選擇業務板卡和fabric。個人看法哈~
同個系列的交換機用的是同一個背板,所以交換容量都是同系列埠數最多的那款交換機的最大速度。實際交換性能要看包轉發率,如果一台交換機能達到 【0.00488Mpps*埠數*埠速率(比如百兆就*100)】這個包轉發率,那性能就能達到線速(理想速率)。
因為可以出更高容量的板 直接擴容 不用換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