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了覺得人生都是假象,可以偷懶了。慢慢發現好像一點懶也偷不到?

學佛之前覺得人生特別艱難。

學佛之後覺得人生充滿希望。

抓住佛這棵救命稻草,忽然覺得自己徹底得救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什麼也不用做只要放下就好了,放下就清凈了。聽起來好簡單啊。

可是逐漸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柴米油鹽,生活中各種煩惱根本不是說放手身體和環境就能乖乖就範的。一切仍然需要按照學佛前的那些計划去實施。現實依然還是現實。一絲也沒有因認識了佛學而動搖,沒有變得像夢境一樣隨心所欲。學佛之前該幹什麼,學佛之後還得干,並沒有找到什麼捷徑。自己並沒有比身邊不學佛的人高明一寸。

別人的努力你不能少一分。一切解脫都是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的,根本不能有一絲怠慢。

該鬥爭還得鬥爭,該幹什麼還得幹什麼。。

既然這樣和唯物主義還有什麼區別呢?

學了一大圈,感覺回到原地了,跟做了個夢似的。


正是因為學佛才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便宜得來的。正確認識了緣起和因果的道理,才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緣和合,不會再去怨恨他人,埋怨自己,學會腳踏實地的去做每一件事情。

你說的沒錯,一切世間的成就,和出世間的解脫 都是由堅持不懈,也就是「精進」得來的,沒有便宜可以討,沒有餡餅可以掉。

若說學了一大圈,最後回到原地,和一開始就沒有動過的區別,我覺得就是通過學習佛法,對事情的結果更加能夠淡然處之,因為你知道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成功了,不會得意忘形。

失敗了,不會怨天尤人。


王語嫣懂降龍十八掌,當然洪七公也懂。

遇到對手,洪七公能解決。王語嫣只能喊不要不要……

佛法的修行從來離不開座上的功夫和座下的行持,離不開戒定慧,離不開信解行……

您的問題大抵是在問,我和王語嫣一樣把天下的武功秘籍都瞭然於心了,為啥碰上敵人我還忍不住喊——不要啊~不要~

你用佛學知識去和波旬斗么?就像指望背熟一本菜譜可以戰勝飢餓?!

波旬真懶翻白眼兒咧……飯還得親自吃……


提一點淺見。

佛教說的放下不是要你什麼都不做 —— 恰恰相反,是要求你拿出大勇,勇敢地對抗生命中最深的種種積習 —— 飲食男女種種慾望,甚至包括懶惰!之所以說「放下」是怕你誤解成「禁」,那麼禁慾與壓抑勢必壓抑成病,但佛教說的不是這個,是要你勇於挑戰旁人視之爲當然的根本的生命慾望,在堅定勇敢地走著人生旅途的同時,還在內心放上更深的更超脫的目標。

那這樣說,成爲佛教徒豈不是比起不是佛教徒更累?但如果你覺察到世間的許多無謂,眞正的覺察而不是只是因爲小不順的打擊,相信你會覺得勇敢挑戰是值得的。另一方面 —— 至少是大乘 —— 有種種堅定你走下去的方便法,但最終克服種種積習而成爲大勇大無畏的還是得靠你自己。

打個比方,就像你已有多年煙癮,想戒煙,你得告知自己「我不是眞的沒有煙就沒辦法的,我一定能擺脫煙」(對世間慾望的眷戀其實是假象),「而且煙這玩意兒究竟來說是不好的」(所以這「不好」又眞了,與前面有沒有矛盾?沒有。終究目標是要你擺脫煙,只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視角。)。這時候周圍可能有些人會動搖你的信心:

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

「哇!怎麼辦?昨天我才接了我上司請的一支煙,完蛋了完蛋了!」

一位40多歲的大叔:

「有什麼好怕!我抽菸20多年,生活還不是照過?唉唷你想戒再戒就好。」

一位80多歲的爺爺:

「奇怪咧,我抽菸幾十年了,到現在還是早上跑步下午游泳,身體很好啊!」

另外一位50多歲的伯伯:

「我那個姪子從來不煙不酒的,也還是得了肺癌,唉!」

但,當你覺察到,「煙」之於你就是個不自由的根本,這些言語對你就根本沒什麼了。短期內每天一根煙可以讓你精神充沛腦袋清醒,可長期來說就是讓你被制約了 —— 而你不期望這種被制約的狀態,於是你勇敢地挑戰自己。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放下。而不是要你消極懶惰。

佛教與世間法的出發點與立場不同。但只是要求要認識觀察到另外一些東西。

可以說佛教觀察點根本不在人類,而在於:整個生命世界的存在註定是苦的。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當然可以只想著「人類間的公義」「怎麼改善人類的生活」。注意,這一點佛教並不否定。佛教也認爲世間法有世界法的意義。

可是跳脫出人類世界呢?眞的,只是花一秒鐘想像一下也好,你難道不覺得這整個生命間小到單細胞大到大腦複雜的海豚、猩猩、智人,這個註定彼此互相傷害掠奪資源的世界有解嗎?而掠奪了老半天,卻畢竟仍是受限於外界器物,設想如果太陽輻射冷卻或者星系爆炸,世間的榮榮辱辱最終又如何?(當然這裡涉及科學樂觀論與科學悲觀論,如今環保問題石油資源問題亦同,不多提。)

從外界退回到生命本身,生命本身又如何呢?從最基本的求溫飽到更高層的種種滿足乃至不滿足(飽暖思淫慾 —— 過度的慾望並非限定性慾),世間法 —— 無論是政治家或者社會學家,是把這視爲當然的。應該說,也不是要否決這個觀點(佛教承認現象上世間法有其意義),但有沒有反思一下這一切的本質?說到底,縱然在生物世界上站到了頂端(先不說不可觀察的天界什麼的),但生命本身仍舊是感官的奴隸。發明改善是很好,但有再多的發明改善,我們仍然是餓了想吃渴了想喝,內心衝動來了便悲從中來不可遏止的,甚至註定逃不了有機體於成長後隨著時間必定漸趨衰敗的被動的而非自主的一具有機機器!

在我所知,佛教(或至少是大乘?當然我知道大乘很有爭議尤其我又在這底下答話)對種種世間萬象乃至人天勝法的奇妙仍是讚歎的。也並不否定「在世間的努力」(尤其佛教在家眾,轉輪王的傳說可是有名的):畢竟那就是生命的本質。只不過認爲這不究竟。佛教的立場,無關乎是勞苦大眾還是高層名流,只要是生命,只要內心有苦有疑惑,有意追尋探索另外一種可能,一種讓自己內心更堅定更超脫的可能,那麼佛教就張開臂膀歡迎。當然,佛教的出家眾按理該捨棄俗慾的,那是因爲佛教的根本目標就是超脫於這一切俗慾 —— 敢於正面向飲食男女挑戰。但出家眾要求嚴,在家眾也有在家眾在社會的本份,這一點佛教也不否定。

畢竟佛教設有立場沒錯。就好像儒與墨之不相容 —— 儒家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家庭而墨家希望從(當時他所認知的)全人類出發 —— 佛教也設定好了他不以此世爲優先的價值觀。但某個意義上來說他與別的價值觀「不相容」卻不必然得「互斥」—— 倒不妨可以作爲這個世俗上互補的存在。而這個觀點在某些中國古人的認知中也已經覺察到了的。

也因此,一方面,當你尚未完全超脫之時,你得不斷訓練自己 —— 佛教從來都不是偷懶的逃避,你看看佛教對於修行人的描述,「大勇」,是要多麼有勇氣才敢於挑戰這一切。另一方面,你也得在不斷妥協中找出出路。


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是有情,然後再加上他能夠了知或所能夠證知的法義是有所差別,所以才會產生所謂的厭世或出世的問題。然而「佛法」二字,因為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差別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學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學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夠受學到了義的法,更何況能夠進一步去親證祂。所以才會有種種千差萬別的狀況。

那麼為什麼要問說,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為一般人總覺得說,學佛好像是很灰色的,這個帶有一點消極或厭世的狀態。因為說看到真正的學佛人,他要持種種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遠離五欲,他就會覺得說,這個不是一般人要過的日子。因為他所要求的是要什麼?要及時行樂啊!那麼當然這一種厭世或出世的看法,他就因此而產生。可是如同前面所說的,厭世與出世要看每一個人受學的佛法,乃至於說他往世根器的差別而來作討論;所以,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往前推到說,每一個人受學佛法的環境,受學佛法的動機,乃至於說他過去的種種善根福德的差別。

沒有一個人希望說自己會生到三惡道中受苦,都希望永遠有人天的欲樂。可是問題是,希望歸希望,不一定都能達到,所以就有一部分人從這樣引發起學佛的動機。當然,更多的人是仍然沉溺在五欲的大海之中。

有的人是因為生活遭逢到困厄,當然就會有一分厭世的情懷;那有的人是因為親友的大力推薦,他沒有辦法,礙於情面,所以就去學佛;那有的人是看了說法者而心生歡喜,他不是為了學法而來,只是為了看了這個人就覺得很歡喜;那有的人是因為他聽到這個說法者所說的法,他相應了。由於每一個人的心性種種差別不同,再加上福德因緣的種種差別,乃至於說這個人他跟善知識有著或深或淺的緣分,那當然就會產生修學佛法的種種差別不同的動機。

佛法中有時候說,眾生有三類根器:

  一者說是聲聞性,這一類人常常會有一分或多分的厭世情懷,因為對他而言,這個世界是苦多於樂。雖然他也相信有未來世,但他總是畏懼著說,在未來世還有那麼多的苦難要重新去面對!當他有因緣接觸佛法的時候,總是對苦、空、無我一類的內容特別喜歡或是相應,因為他一心所想要求的,就是要趕快離開這個世界。

  第二類叫作菩薩性。這一類人也許會有一分或多分的樂於助人的習性。他雖然也知道說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也相信有未來世;但是他總透露著一分悲天憫人的氣息,對於助人為快樂之本,他是有一定的體認。而當他接觸佛法的時候,總是對苦、空、無我這一類的內容不感興趣,反而特別喜歡或相應到經論裡面記載著如何去利樂眾生的這些事業。他也許會想說:「經典裡面記載那些菩薩,他到底怎麼有可能做到那些事情啊?」或者是說:「這些菩薩到底怎麼有可能會有無量無邊的未來世?那我自己又是怎麼樣呢?」他會這樣思惟。

  第三類人叫作不定性。換句話說他不偏上述兩種狀況,是屬於不決定的種性。有時候顯現聲聞性,有時候又顯現菩薩性;有時候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有時候又受善知識或受朋友的影響,所以叫作不決定是哪一種的種性。因為不決定的關係,所以我們在這邊姑且就不談它。

  前面說到說,一分因為生活遭逢苦厄而來學佛的人,他是有一分或多分的厭世情懷。因為他聽說佛法可以讓人離苦得樂,他雖然也想要得樂,可是其實他最在意的卻是在於離苦這一項;所以他修學佛法以來,雖然也能夠隨分幫助他人,但是內心卻始終惦記著如何離苦;當他進一步知道離苦的真正意涵以後,最後終於下定決心去努力實踐法義。這裡要順便說一下,佛法是可以實踐的,不是只當作學問來作分析研究。由於這一類的人終於親證佛法中的解脫道,而達成了可以離開世間的目的。從這一分學人而言,說他學佛是有著厭世或出世的心態,他是有聲聞的心態。

  那麼為什麼說聲聞法可以令學人親證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經》卷十六是怎麼說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豈非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作道乎?然五陰之身實不可保。」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為道,滅五陰身,是以學道。」】(《增壹阿含經》卷十六)

  這一部分的佛法,是從整體佛法裡面析分出來一個小部分,是要對治一分心量狹小又畏懼於生死,希望趕快能夠離開生死,而不太在乎說其他有情應該何去何從的這一部分的學人。那麼提醒他們說,作道是為了要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所以教給他們是欲離生死、求無為道的方法,就是要滅五陰身;只有把自己的五陰身完全滅除,才是真正的作道,才是真正的了脫生死。可是在此之前,一定得要完全了知五陰身是什麼,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去履行後面的滅五陰身;因為知道五陰身就是「我」,「我」是虛妄法。

  可是講到這裡,不免就要提到一些所謂的佛法的學人,因為不知道要欲離生死、求無為道的方法就是要滅五陰身,甚至根本不清楚五陰身的內涵;所以學佛弘法的過程都在求什麼?都在求種種的第一。什麼第一呢?眷屬的數量要第一,名稱要第一,然後所住的地方要最舒服,這樣才能夠好好地行道,乃至於說所弘化的地區要最大;結果都落在哪裡?都落在五陰身裡面層次比較低的「我所」裡面。這樣怎麼有可能了脫生死呢?不但沒有辦法證出世的法,甚至於連一分的厭世情懷也沒有,這一類的學人就不能叫作厭世,或者是說他有出世的心境。

菩薩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六百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裡面卷第一這麼說:【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摩訶般若波羅蜜》卷一)

  菩薩因為從往昔以來就有樂於助人的習性,再加上說有緣接觸佛法的時候,特別喜歡經論中記載說,如何去利樂眾生的種種事業;經過無量世的熏習與修學,自己終於也能夠成為經論中所說的那一種菩薩。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中的這麼說,說菩薩從初發意,也就是說從第一次親證法界實相開始,經過多劫的六度萬行,最後終於可以坐道場成就佛道,這個過程中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為什麼菩薩可以這樣作呢?因為菩薩從親證法界實相以後,常常發受生願,即使有能力親證解脫果,也發願生生世世再回入這個世間,以真正的佛法來利樂有情。所以,這些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這些種種的法,乃至於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的這些種種的善法,這些法是祂生生世世所分證的,都收藏在祂自己的八識田之中,等到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都可以拿來利樂有情。那麼什麼叫作緣熟呢?觀察眾生的根器,思惟當代的環境,緣比較不熟的就教導人天善法;緣更熟的就教導什麼?進一步教導其他的法。可是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攝受眾生共證佛菩提道,乃至於成佛。所以,從人天善法、解脫道法,乃至於佛菩提道法,所以才說以佛菩薩因緣故,這個世間才會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可是,為什麼說聲聞緣覺乘他沒有辦法攝受與自己同一種種性的有情,而必須要由菩薩來攝受呢?這是因為說,聲聞緣覺乘的有情,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親證解脫,一旦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五陰身俱滅,已經沒有阿羅漢、辟支佛在這個世間出現;即使是最懈怠的聲聞人,他七返人天,一樣也要取證無餘涅槃。只有菩薩才能夠發願生生世世入世,來利樂有情;只有菩薩才具足乃至於超過阿羅漢、辟支佛的證量,才有辦法攝受種種的有情。

  所以,對於菩薩而言,這種厭世跟出世的說法就不適當。佛法方便說為三乘菩提,嚴格而言,人天善法還不能說是佛法,但卻是匯歸於一佛乘。要是菩薩在因地時就肯真切地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那麼單單就這麼一項,菩薩就沒有厭世的權利。可是當他真誠地發了說,願意生生世世來到世間利樂有情的同時,又由於親證這個本來就無我的如來藏,世世隨分轉依之後,一樣也有解脫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說,他在入世的同時,同時有出世的功德受用;這個時候我倒是要請教看官說:那這種狀況您到底要說是入世還是出世呢?

  所以說,假如一定要在佛法上說厭世、出世的話,應當是說,學人已經了解五欲的貪著就是生死苦惱的根源,所以想要離開有著眾苦的世間。然而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去親證自心如來,又進一步發願生生世世回入這個世間,以真正的佛法來利樂有情,來攝護聲聞、緣覺、人天善法。乃至於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未來世這個世間一直都有佛出世來度眾。那麼在這種狀況,你當然就不能說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

摘自:http://www.hymzw.net/zjdz/xfsy/xfsy07.htm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第33集 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嗎?正鈞老師開示

學佛釋疑專輯的其它視頻、音頻、講稿,在華嚴妙智網都有,歡迎在線、下載閱讀,祝大家福慧增長~


這就是假佛法的壞處,佛教發展到後期,如來藏思想成為主流。認為世界是幻象,但是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悖論————那我還修個毛?那我還持戒個毛?

真正的佛法從沒說過世界是幻象。


既然都是假象,為什麼偏偏那個「懶」不是假象?為什麼要偷那個「懶」呢?

偷懶獲得的舒適等其他感受也是假象。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你的改變而違背原來的規則

就好像自從覺醒後一直春風得意,順利無比的我

今天也有人給了我一巴掌把我拍醒

是龍也得盤著

這裡不是你所在的世界

沒誰需要迎合你

你所能做的

只是讓自己知行合一罷了

再次提出王陽明的心學

配合佛道修行修心更佳哦


學佛本來就不能讓人「得到」什麼,怎麼也扯不到什麼偷懶。許諾給你不勞而獲的,那都只是自欺欺人的宗教迷信、偽佛法。

任何煩惱,只要放下就行了,很簡單。這個就確實沒錯。垃圾願意扔就扔,扔了就輕鬆,但不能痴想扔垃圾會飛回來寶貝吧!當然,放下並不容易,但這個難,僅僅是自己的意願問題,無它。舉個簡單的小栗子:同樣被蚊子叮一口,有點癢,起個紅點甚至大疙瘩,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否之後相當一段時間都會越想越癢,一直痛恨蚊子呢?理性思考過一次,就知道這沒意義,以後再被叮都自然地不會再產生這些額外的煩惱。

活著其實很容易。很多慾望其實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得到了也並沒有一絲俗樂。(很多人忙於努力爭取的東西,其實自己根本用不著,就僅僅是為了攀比。而攀比是永遠不可能獲勝的!)這些如果看清了,願意直接放下,那就可以活得很輕鬆,相關的部分煩惱也無從生起。

以上,其實也都不是真學佛。只是了解佛法之後有可能產生的相關心態變化。完全不接觸佛法,別的機緣也同樣有可能觸發這些初步的放下。


謝邀。

題主說「跟做了個夢似的」,確實是這樣。

這也是我經常問佛是什麼,為什麼要學佛的原因。

自身認識現實,只是一小步,無所謂真假。

有了這種自身的認識,剛好是學佛的開始。

佛是什麼?為什麼要學他?

現在確定一下,學佛是偷懶,是捷徑嗎?

正如題主所言,如果是的話,那麼題主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佛是什麼?為什麼要學他呢?

很高興您從前面的夢中醒來。

雖然是一場夢,但他並非一無是處。就像每頓吃三碗飯才飽的人,不是因為吃了最後一口飯才飽的。

所以你不用擔心,更不必糾結後悔,如果沒有前面的夢,也不會有現在的醒。

走著。


其實(原始)佛教就是一套哲學思想,包括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套哲學思想實際上和唯物主義哲學還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佛教承認三世因果而唯物主義哲學不承認輪迴思想,或者說不確定有沒有輪迴,但是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實事求是。佛教不這麼叫,而叫「應作如是觀」,如是就是指實實在在,所以你說的沒錯,它就是一種唯物主義,認為萬物都遵循緣起,都不能獨立存在,比如精神必須依賴物質而存在(根塵和合生識),沒有永恆的事物等,只不過它承認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而已,這個是唯物主義沒有的。

但是同時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佛法和哲學的區別,當我們說世界觀的時候,的確是一種哲學,(價值觀或者人生觀屬於心理學),但是哲學不需要驗證,只是理論,而佛教是需要驗證的,這就是經常被佛教徒所說的證悟,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佛教是具備科學精神的,因為科學就是靠實驗而區別於哲學,但是佛教我認為依然只能算哲學,或者心理學,而不能算科學,因為佛教的實證手段是靠禪定所引發的神通,而科學是靠儀器證實,神通這種驗證手段不會被多數人所認同,因此佛教只能算哲學,沒有上升到科學這個高度。


學了一圈回到了原地??是嗎?

那你可能學了個假佛法!

那麼多佛經教怎麼為人處世,教怎麼克服心中煩惱,教怎麼念咒持經來攝心,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內心的昏沉和散亂。教遇到時候該如何用什麼心來面對,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本質,為什麼會有萬事萬物出現,為什麼會有你和我,我們的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或者那樣。等這些通通搞清楚了,你會發現你情商智商會有前所未有的提高,具體表現在你和家庭,父母,親人,朋友,同事的關係越來越好,,你的工作和一些難搞的事情也會慢慢搞定,,你知道這都是啥導致的?這是內心具足的那個大智慧升起了啊,,我們愚痴,我們妒忌貪愛瞋狠都是因為智慧不夠,外界才會因為我們的這些不好的心念搞得亂七八糟,生活工作肯定就各種不順啊。就這麼簡單道理,,所以多讀佛經吧,推薦《六祖壇經》《圓覺經》《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

祝願你早日契入真佛法,開大智慧!


不是佛學無用,而是你的 心覺 前後根本沒有變化,

學劉歡一起唱:心不變,痴不變,大不了從頭再來。


佛家求的是解脫………………心境上的空是對現實的輔助………………佛祖在求道的路上尚且靠著羊奶活下來…………何況是我等凡人…………不管你看開的如何你的肉體還是要生存…………


人生不是假象,是假象的是有為法

所謂有為法指的不是人生,也不是這個世界

就是指我們各種自以為是的努力,包括所謂的實修。

---------------------------------------------------------------------

夢幻泡影,否定的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 無為法,度盡眾生,自覺未度,布施濟眾,未覺有施。

因為對面的就是自己 覺鏡的厚度=0

在無數的生命里只要有一個真正覺悟了。那就好比愛迪生髮明了燈泡,隨著因緣的散布,人人都能用上電燈,用不著再一個個自己去發明。

所以真覺者無法可說,是謂無為


電影《達摩祖師傳》中,達摩祖師北上在一亭中遇到一位受百姓膜拜的「高僧」,該僧見到達摩問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都是空,體驗的事物亦如假象,無聖無凡,無施無受,無善無惡,一切皆空對不對?」 只見達摩用手用力敲了該僧的頭,該僧捂頭痛呼:「你為什麼打人啊」

達摩說:「你既然說一切皆空,那何來痛苦?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見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世界都是假象,世尊並沒有如此說,世尊只說苦無常非我涅槃寂靜,輪迴以來的習性,讓我們深陷12緣起的輪迴中,我們的行為知見都是充滿了貪嗔痴三毒,世尊為此開出了戒定慧三葯


謝邀!

我覺得你該把自己學過的佛教整理一下!

不妨說說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已經學了哪些佛教?

你每天行哪些世間法?哪些出世間法?


說明佛教那套行不通,世界是真實的,不是唯心的


學會偷懶了,知道賺錢不是大把流汗就能做到,安貧樂道,布施放生,尋找證果行者這樣大福田供養,馬上有錢!

身邊有位這樣的老鄰居,學佛前五個子女都很不成器,不會讀書,文化程度很低,之後學佛了,把自己的房子做本地居士念佛道場 白天做素食館,晚上念佛;另一間給兩個老姑娘(誓不嫁)做傳統文化學園,教念三字經弟子規之類;又一間鋪子給人賣佛具。自己整天就念佛,房子越來越多,子孫也越來越繁盛,子女文化程度低,個個說出來賺錢因緣都匪夷所思。舉例,第三子,小時就流氓一個,愛打架,文化程度小學未畢業。但。。。但。。。

後來送去當武警,退伍分配鎮政府,去填資料,政府兩個字都不會寫,這個職位根本不用去上班,而工資從幾百元飆到了現在三千多,每月這兒在家坐著,領工資時間了去領工資就行了。他家房子不怎的,就越來越多,所以又一頭,每兒在家坐著,收房租時間到了去收房租。另一頭做著生意,前幾年略好,現經濟低迷,也是低迷,按下不說。

但這麼一個人,娶了個媳婦,每天在家教育一對子女。子女好象是香港出生,每天過關讀書。媳婦也信佛,吃素。全家上下幾十口人都信佛。

說什麼呢,似乎從她家上,那大福報,感覺也不用拚命讀書,也不用努力工作,就布施好了。。。

所以現在學會偷懶了,啥都不拼,念念佛,誦誦經,有大福田就趕快去布施供養。。。


很多業障沒還清,難有清凈


推薦閱讀:

如何實修才能更快解脫,早日出離輪迴?
唯識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作為佛教徒,可以追求人生過得有趣么?
往生的時候怎麼才能知道接你的人是阿彌陀佛呢?會不會別的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假裝呢?

TAG:禪宗 | 佛學 | 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