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說清朝人均耕地沒有明朝多,那麼清朝是怎麼養活這麼多人口的??
一直都說清朝是農民過得最好的朝代,那人均耕地沒有明朝多,番薯論證明是臆斷不是真的,那為什麼是過得最好呢?
當然是靠以皇帝為核心的愛新覺羅家族的英明領導。
清朝人口大增,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使糧食作物的產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
1.畝產量的提高
清代在農業方面取得相當的成就,在全國範圍出現高複種指數並且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化,從清以前的一年一熟制,發展成二年三熟制,一年二熟制,一年三熟制。耕作制的發展遍及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閩廣地區,是一種全國範圍的變化。清代亦是歷史畝產量最高的一個歷史時期:「據研究,秦漢時我國的畝產量為264市斤/市畝,唐代是334市斤/市畝,清以前畝產量最高是明代,為346市斤/市畝,清代的畝產量達到了374市斤/市畝,分別比漢代增加了41.6%,比唐代增代11.9%,比明的畝產量高了8%」。清代也是中國傳統農學的大發展時期,期間所編著的農書數量為之前所有朝代總和的2.09倍。2.興修水利
在康熙時期進行的多項水利興修。明末清初,黃河、淮河下游堵塞,京杭大運河也受阻塞。康熙帝時大力修治黃河,任靳輔為河道總督,採用疏導和築堤的辦法將黃、淮故道逐漸修復,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減少水患的威脅。1713年康熙帝成功修浚位於北京的永定河,使舊河兩岸的「斥鹵」變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時修築江浙海塘也是保護農田的水利工程。清朝的耕地面積於康熙時期逐漸提升。江南、湖廣與四川等地的土地比中原地肥沃許多,湖廣更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稱。3.新農作物的引進
由於清朝人口成長超過可耕地發展速度,如何維持龐大人口有賴占城稻與一些新的糧食作物。占城稻在中國有一段長期的發展時間,到明清時期發展成五十日到三十日即可收穫的品種,使得二次收穫,甚至三次收穫變成可能。此外早熟稻耐旱,可在高原或山坡地種植。從宋朝初期到清朝道光年間,稻米產量以及耕種面積都增加一倍。一些從美洲引進的糧食作物也開發許多原先不擅種植的地形,以提高糧食生產面積。例如比較乾旱的高原有賴玉米與甘薯,更加崎嶇的山地則依靠馬鈴薯。到嘉慶年間,這些高原都種滿新一代的糧食作物。而河川沿岸的沙地則大量種植花生,約18世紀到19世紀才由南方推廣到北方。清朝糧食產量遠超以往的歷史時期,康熙二十四年,全國共有耕地六億畝,到乾隆帝去世,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全國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穫率高於英國,麥子的收穫率為15:1,而當時的歐洲,糧食收穫率居首位的英國也僅僅為10:1。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認為:「中國農業於18世紀達到其發展的最高水平。由於該國的農業技術、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和單位面積的產量,其農業看來是近代農業科學出現以前歷史上最科學和最發達者。」
4.賑災政策
清政府在各省設有常平倉,儲藏穀物以應付緊急需要,其幅度遠遠超過前朝。同時在全國設有災害監測網,任何地方遇上災害,政府便會利用附近常平倉的糧食來賑濟災民,以致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從沒出現過嚴重饑荒。康熙年間的外國傳教士亦對清朝的治災手法有所讚揚。乾隆帝多次蠲除國家賦稅錢糧,賑災救濟費用,在乾隆二十年之前達到2,500萬兩以上。乾隆十一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共四次普免全國共計1.2億兩的賦稅錢糧,次數高於康熙年間的一次。因為紅薯
紅薯,土豆,玉米的大範圍推廣
就我所知的範圍內,主要是馬鈴薯之類的高產作物引進
一,禁止糧食出口
二,鼓勵大米進口,免徵稅收
1.
很多說清朝人均耕地沒有明朝多,那麼清朝是怎麼養活這麼多人口的??
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增加,是人口數量增加的基礎。
2.一直都說清朝是農民過得最好的朝代,那人均耕地沒有明朝多,番薯論證明是臆斷不是真的,那為什麼是過得最好呢?
農民 永遠過不上好日子,所謂好日子就是「一畝二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沒有兵荒馬亂的太平日子就是好日子。
3.題主的問題,請參考:
葛劍雄 中國人口發展史 中編 歷代人口數量的發展和變化特點第十章 清時期、近代 第五節 怎樣認識清朝的「人口奇蹟」 P253-P257
PS:留郵箱,本人轉發PDF版。推薦閱讀:
※尤努斯的格萊珉銀行 (Grameen Bank) 如何解決信貸風險?實踐的效果如何?
※對於轉基因問題,超級雜草和超級害蟲怎麼解決?
※怎樣自製家用肥料?
※如何在家種植番茄?
※大家對農業領域近半年蜂擁出現的田田圈、農醫生、191、一畝田、農一網和我會種等「互聯網+」產品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