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為什麼讓人布施?


學會有啥好東西一起分享。

一個人回到家不叫家,家人都回來了才溫暖。

天下人的錢天下人一起花,天下人的法天下人一起得……

本來就沒個自己,攥在手裡緊緊的,終有一日成了饅頭餡兒,又是誰的?!

人的痛苦煩惱無外乎十二個字——看不開,想不透,放不下,忘不掉……

學會把好的東西都送出去,回頭一看,壞的東西也都沒了……

不信你試試!


謝邀。

找了一篇開示給你看一下。

布施是一個借緣——培植福德。當你的福德到了一定層次的時候,你就會有智慧,為什麼呢?你能把你最珍惜、最寶貴的東西捨出去本來就是德。當一個人的德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展現出來的就是智慧。

所以為什麼下手的功夫是讓你布施呢?首先就是去掉你的貪、自私,人人都在為自己,現在就讓你為別人,這是一個修行很好的方法呀!我們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是從這下手!

不為自己、不自私的人就叫好人。當一個人不自私的時候,不再為自己的時候,這個人是真正的一個善人,這個人天天都在做善事,分分秒秒都在做善事,這個人就是大福報,這個人心安理得、活得自在快樂啊!在享清福啊!

轉自:聖空法師:布施是培植福德、修行成就的助緣 - 今日頭條

推薦:聖空甘露直播網


十種利益──布施十種利益  ﹝出月燈三昧經﹞

  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正道之初門。菩薩能行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舍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根據劉洙源先生《佛法要領》:

無顧戀心為布施。

「布施」有兩個理由:

(1)對治六道,出三界輪迴故。立施度,對治餓鬼道。

(2)隨順法性故。法性體無慳貪,立施度。


複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 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者布施。 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者布施。 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者布施。 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者布施。 能舍世間貪染縛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者布施。 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者布施。 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者布施。 能稱眾生歡喜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者布施。 能舍內外行佛行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者布施。 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者布施。 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者布施。 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髓腦

清凈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舍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舍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舍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凈財

慳嫉妒心盡 清凈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舍心 常施一切物


是為了讓你成佛。

成佛路上有兩大障礙,我執和法執。

法執是大菩薩要搞定的事情,我們凡夫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我執,我執去掉了,就是聖人境界,用佛家的水平來說,你就登地了,屬於初地菩薩。

去除我執很難,布施是一個滅我執的好法門,所謂我執,就是我和我所兩個概念,這個世界這麼熱鬧,全都是因為我們大家這兩個概念根深蒂固,堅固如山,各種貪嗔痴名聞利養攪得這個世界好不熱鬧。

當然僅僅是布施只是獲得福德而已,但是如果能做到無所住而布施,就能有效滅掉我執,金剛經中關於這方面有大量解說,這裡不羅列。

布施是成佛第一步,六波羅蜜中,做到無所住布施,就能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比常說的六波羅蜜號稱第一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還殊勝,這可不是我瞎掰的,金剛經裡面白紙黑字,自己可以去翻。


種因得果。


要不和尚不都餓死了?


其實聖賢都會讓人布施。教人行善積德而已。難道教人殺人放火嗎?

就跟有知識有禮儀的父母都會教小孩學會分享一樣。你會問這些父母為什麼教小孩學會分享嗎?

之所以題主這麼問,應該是針對僧人?

布施有財物布施和法布施。

法布施就不講了,雖然更殊勝。

我們講初學者或者普通人更感興趣的財物布施。上面講了,這裡只討論布施給僧人,因為現在這個社會更關心的是布施給僧人這個敏感話題。

直接講結論,其實真正的僧人並不缺你的財物布施,他們有能力養活自己。為什麼釋迦牟尼要讓弟子接受供養?為什麼讓大家供養佛法僧?

這不是為了佛法僧,而是為了我們,讓我們可以積福。

講完了,真就這麼簡單。

有人要噴了,大家都不布施給僧人,僧人就餓死了,好吧,大家都不給僧人,真正的僧人也餓不死。僧人即使自己不種地,做些小生意養活自己毫無問題。當然這也不可能發生,很多慈悲心的人和正見之人,會如法布施並且心懷喜悅。


[0424b18]

善現答言:「舍利子!六波羅蜜多各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

[0424b20]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b2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華與華,須嚴飾與嚴飾,須舍宅與舍宅,須醫藥與醫藥,須照明與照明,須坐臥具與坐臥具,如是一切隨其所須資生什物悉皆施與。若復有來乞男與男,乞女與女,乞妻妾與妻妾,乞官位與官位,乞國土與國土,乞王位與王位,乞頭目與頭目,乞手足與手足,乞支節與支節,乞血肉與血肉,乞骨髓與骨髓,乞耳鼻與耳鼻,乞僮僕與僮僕,乞珍財與珍財,乞生類與生類,如是一切隨其所求內外之物並皆施與。雖作是施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施彼受,我為施主,我不慳貪,我隨佛教一切能捨,我行布施波羅蜜多。』彼行施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施想。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1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1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為施者,二者、不執彼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果,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2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4c2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淨戒,我隨佛教於淨屍羅能無所犯,我行淨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10]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10]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持戒,二者、不執所護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2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安忍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安忍,我隨佛教於勝安忍能正修習,我行安忍波羅蜜多。』彼修忍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安忍,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忍想。由著此三輪修安忍故,名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0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0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忍,二者、不執所忍有情,三者、不著忍及忍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1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b1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勤精進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勤精進,我隨佛教策勵身心曾無懈怠,我行精進波羅蜜多。』彼精進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勤精進,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精進想。由著此三輪修精進故,名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b29]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c0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精進,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精進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精進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勤精進故,名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c1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1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靜慮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靜慮,我隨佛教於勝等持能正修習,我行靜慮波羅蜜多。』彼修定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靜慮,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靜慮想。由著此三輪修靜慮故,名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2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2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定,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靜慮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靜慮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靜慮故,名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6a0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0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般若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般若,我隨佛教於勝般若能正修行,我能悔除自所作惡,我見他惡終不譏[1]凌,我能隨喜他所修福,我能請佛轉妙法輪,我隨所聞能正決擇,我行般若波羅蜜多。』彼修慧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般若,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般若想。由著此三輪修般若故,名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21]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慧,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b03]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時淨菩提道。」


佛教讓人布施,是為了布施緣分,使眾生有緣結緣佛法,得到儘快解脫。

佛教讓人布施,是為了布施禪定,使眾生減輕貪執之病,得到定力治療。

佛教讓人布施,是為了布施智慧,使眾生在布施時不生施相,通向空性。

佛教讓人布施,是為了布施福報,使眾生在布施後得到福報,利於解脫。

佛教自己布施,也是為了得到自療、智慧、福報、解脫。

佛教自己布施,更是為了讓眾生共享清涼、智慧、福報、解脫,得到共同的大自在、大快樂!

這就是佛教為什麼讓人布施的主要原因。


破我執我相


因為這是一個雙贏法則,欲取必予,在和平環境下發展不錯的團體,哪個不主張與人為善?

別聽他們繞彎,這很好理解,利益是目的,雙贏是根本。


人都是各種執著,布施就是用捨去除實有的著想

另外,布施是具體的行動,又可以免於著空

可以說色空一併去除,不陷入兩邊

既是修福又修慧,即福慧雙修,俱足圓滿


因為布施可以得福,有舍有得,這是讓你生活得更好的辦法。


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發願布施,你需要布施物!

為了財布施,你要努力求福,

為了法布施,你要努力求慧,

為了無畏布施,你要努力求心安。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利人者利己,利己者利人。

自己成為一盞明燈,首先照亮溫暖的是自己。

布施能對治慳貪,

慳念是福德與智慧的障礙!

因此,布施是福德智慧的因緣!

無福無慧的人,也是不懂布施的人。


推薦閱讀:

這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多人在線遊戲?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那又何來改變命運?難道能說是命中注定改變命運?
有種說法叫看A片會減少福報,真的嗎?
佛教說人有前世和今生,那為何我感受不到前世?
學習能力差是業障重嗎?

TAG:佛教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