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部隊編製或番號變化歷史?

想了解紅軍部隊編製或番號變化歷史

比如說,

紅軍時期,紅一,二,四方面軍的由來。

抗日戰爭時期,為什麼叫八路軍和新四軍?

解放戰爭時期,一野,二野等等的編製由來

越詳細越好,越學術越喜歡

謝謝各位大神!~

@一八零天改一次@冬泳健將錢謙益@霍真布魯茲老爺@通吃島島主


這段時間做鋼鐵雄心的MOD,搜集了很多關於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序列-番號資料,發一些分享一下吧。

長征開始時各地紅軍編製:

1、紅一方面軍:司令員朱德(兼),政委周恩來(兼),參謀長劉伯承/葉劍英(兼),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袁國平(代),政治部副主任袁國平。各軍團及隨紅一方面軍長征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部人員共計86789人。

①紅一軍團(代號南昌):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政治部主任朱瑞,政治部副主任羅榮桓,參謀長左權,保衛局局長羅瑞卿。轄三個師19880人。紅1師(代號廣昌):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賴傳珠,參謀長聶鶴亭,政治部主任譚政。轄三個團。第1團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第2團團長李苗保、政委鄧華,第三團團長黃永勝、政委林龍發。紅2師(代號建昌):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參謀長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轄三個團。第4團團長耿飆、政委楊成武,第5團團長張振山、政委賴傳珠,第6團團長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紅15師(原少共國際師,代號都昌):師長彭紹輝,政委蕭華,政治部主任馮文彬。轄三個團一個教導營。第43團團長張頂生、政委劉玉堂,第44團團長朱水清、政委陳中村,第45團團長盧子美/陳正湘、政委羅華明,教導營營長陳士榘、政委蔡書彬。

②紅三軍團(代號福州):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參謀長鄧萍,保衛局局長杜理卿。轄三個師17805人。長徵結束後改編為第4師併入紅1軍團。紅4師(代號贛州):師長張宗遜、政委黃克誠,參謀長杜中美,政治部主任李井泉。轄三個團。紅10團團長沈述清、政委楊勇;紅11團團長鄧國清、政委張愛萍;第12團團長謝嵩、政委蘇振華。紅5師(代號蘇州):師長李天佑,政委鍾赤兵,參謀長鬍浚。轄三個團。第13團團長黃珍、政委李干輝,第14團團長黃冕昌、政委謝振華,第15團團長白志文、政委羅元發。紅6師(代號汀州):師長曹里懷,政委徐策,政治部主任曹其燦。轄三個團。第16團團長李壽軒、政委劉隨春,第17團團長王松青、政委甘渭漢,第18團團長高利國、政委熊仲清。

③紅五軍團(代號長安):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陳伯鈞,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保衛局局長歐陽毅,中央代表陳雲。轄兩個師12168人。紅13師(代號永安):師長陳伯鈞,政委羅華民,參謀長潘同。轄三個團。第37團團長王嚴斌、政委謝良,第38團團長余孟興,第39團團長馬良駿、政委謝有勛。紅34師(代號吉安):師長陳樹湘,政委程翠林,參謀長王光道,政治部主任蔡中。轄三個團。湘江血戰中全軍覆滅。第100團團長韓偉、政委雄,第101團團長嚴鳳才,第102團團長呂宮印。

④紅八軍團(代號濟南):軍團長周昆,政委黃蘇,參謀長唐浚,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保衛局局長徐建國,中央代表劉少奇。轄兩個師10922人。組建兩個月後併入紅五軍團。紅21師(代號定南):師長周昆(兼),政委黃蘇(兼)。紅23師(即中央警衛師,代號龍南):師長孫超群、政委李干輝。

⑤紅九軍團(代號漢口):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保衛局局長李濤,中央代表何克全。轄兩個師11538人。長徵結束後改編為第三十二軍並隸屬紅二方面軍。紅3師(代號洛口):師長黃德善,政委蔡樹藩(兼)。紅22師(代號巴口):師長周子昆,政委王開湘,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2、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總指揮肖克、副政委關嚮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1936年7月5日,奉中革軍委命令,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原紅一方面軍紅九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①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轄兩個師。第4師:師長盧冬生,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唐建伯,政治部主任劉亞球。第6師:師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參謀長常德善,政治部主任黃文彬。

②紅六軍團:軍團長陳伯鈞,政委王震,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轄四個師。第16師:師長張輝,政委晏福生,參謀長楊旻,政治部主任劉禮年。第17師:師長賀慶積,政委湯祥豐,參謀長李科,政治部主任王赤軍。第18師:師長張正坤,政委余立金,參謀長劉子奇,政治部主任羅振坤。模範師:師長劉轉連,政委彭棟材,參謀長陳宗堯,政治部主任王赤軍。

③紅三十二軍:軍團長羅炳輝,政委李干輝,袁任遠。由紅一方面軍九軍團改稱,會師後劃歸紅二方面軍。轄兩個師。第94師:師長蕭新槐,政委幸士修,參謀長彭上坤,政治部主任曹家慶。第96師:師長王尚榮,政委譚友林,參謀長郭鵬,政治部主任劉華香。

3、紅四方面軍: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倪志亮/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純全,副參謀長李特/王宏坤,政治部副主任傅鍾/曾傳六。

①紅四軍:軍長王宏坤/許世友,政委周純全,參謀長吳展,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副軍長陳再道。轄三個師。第10師:師長汪乃貴,政委甘良發。原紅四軍第10師28團擴編。轄28團、29團、30團。第11師:師長陳再道,政委葉成煥。原紅四軍第11師31團擴編。轄31團、32團、33團。第12師師長劉世模,政委徐長勛。原紅四軍第11師32團擴編。轄34團、36團。

②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副軍長許世友。轄兩個師。1936年10月後西征時全軍覆滅。第25師:師長許世友(兼),政委陳海松。原紅四軍第12師34團+35團+36團擴編,轄第73團、74團、75團。第26師:資料暫缺。第27師:師長王學禮(兼),政委梅宏華。新組建27師,轄第79團、80團、81團。

③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委李先念,副軍長程世才,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張成台。轄三個師。1936年10月後西征時全軍覆滅。第88師:師長汪烈山,政委王建安。原紅四軍第10師30團擴編。轄262團、263團、264團。第89師:師長徐世奎,政委杜義德。原紅四軍第10師29團擴編。轄265團、266團、267團。第90師:師長皺洪盛,政委程世才。原紅四軍第11師33團擴編。轄268團、270團。

④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兼),政委張廣才,副軍長孫玉清,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黃超。轄三個師。第91師:師長朱德榮,政委林英安。原紅二十五軍73師218團擴編。轄271團、273團。第92師:師長陳友壽,政委楊朝禮。原紅二十五軍73師217團擴編。轄274團、275團、276團。第93師:師長葉道志,政委王德安。原紅二十五軍73師219團擴編。轄277團、279團。

⑤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羅南輝,政委楊克明/張廣才,副軍長羅南輝,參謀長李榮。轄兩個師。由川東遊擊隊改編。1935年11月與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第98師:師長吳世安,政委吳成忠。第99師:師長王波,政委王德安。

4、北上抗日先遣隊:中央紅軍長征前先後有兩支紅軍部隊稱為北上抗日先遣隊。

①紅一方面軍紅十軍團:即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長征前由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而成。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轄三個師。(1934年7月初,紅7軍團6000餘人受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瑞金出發,直驅閩浙贛皖邊。11月初與紅十軍會合,奉命編為第十軍團。1935年1月,紅10軍團在向閩浙贛根據地轉移時被敵軍包圍。後僅存粟裕率領突圍的800餘人整編為紅軍挺進師,在浙南打游擊。)第19師(原紅七軍團改編):師長尋淮洲(原紅七軍團軍團長)、政委聶洪鈞。第20師(原紅十軍改編):師長劉疇西兼(原紅十軍軍長)、政委樂少華兼(原紅7軍團政委)。第21師(原紅10軍改編):師長鬍天桃。

②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亦稱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全軍共3000餘人。轄兩個師。1934年11月,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奉命開始長征。1935年9月到達陝北蘇區,與陝北的紅二十六軍和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第74師:師長徐海東,政委戴季英。第75師:師長周希遠,政委高敬亭。

5、陝北紅軍:中央紅軍長征時,在陝甘寧邊區活動的紅軍游擊隊先後組建過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陝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西北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西北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高崗。①紅二十六軍:軍長謝子長/劉志丹,政委杜衡。只轄一個師第42師,師長劉志丹,政委高崗/楊森。共2000餘人。②紅二十七軍:未設軍部,只有一個師第84師,師長楊琪,政委張達志。共1200餘人。1935年9月,由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成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劉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崗,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轄三個師。共7000餘人。第75師(紅二十五軍改編):師長張紹東,政委趙凌波。第78師(紅二十六軍改編):師長楊森,政委張明先。第81師(紅二十七軍改編):師長賀晉年,政委張達志 。③紅二十八軍:軍長劉志丹,政委宋任窮。1935年11月組建。

6、留守各根據地紅軍①中央革命根據地:a中央紅軍長征後留守人員成立了中央分局。書記項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委員有項英、陳毅、陳潭秋、賀昌、瞿秋白、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梁柏台、毛澤覃、汪金祥、李才蓮。組織部長陳潭秋,宣傳部長瞿秋白,少共書記李才蓮,江西省委書記曾山,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閩贛省委書記鍾循仁,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少共書記陳丕顯,湘鄂贛省委書記陳壽昌、副書記傅秋濤,湘贛省委書記陳洪時。b中央紅軍長征後留守人員同時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副主任梁柏台,秘書長謝然之,保衛局局長譚震林,土地部部長鬍海,交通科科長連得勝,江西省蘇維埃主席劉啟耀、副主席陳正人,福建省蘇維埃主席吳必先,閩贛省蘇維埃主席楊道明,贛南省蘇維埃主席鍾世斌,湘贛省蘇維埃主席譚余保。c中央紅軍長征後留守人員同時成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軍區。轄江西、福建、閩贛、贛南4個軍區,紅二十四師及19個獨立團,約3萬人。指揮湘鄂贛、湘贛、閩浙贛。中央革命根據地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項英,參謀長龔楚,政治部主任賀昌,作戰科科長郭如岳,情報科科長嚴重,秘書處處長林中伯,組織部部長史猶生,宣傳部部長李翔梧,敵工部部長袁血卒,保衛局局長汪金祥。江西軍區司令員李賜凡、政委曾山,福建軍區司令員龍騰雲、政委萬永誠,閩贛軍區司令員宋清泉/毛澤覃、政委鍾循仁(出家為僧)/賴昌祚、參謀長徐江漢、政治部主任彭枯,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政委阮嘯仙、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參謀長龔楚(兼) ,湘鄂贛軍區司令員徐彥剛、政委陳壽昌、參謀長嚴圖閣,湘贛軍區司令員彭輝明、政委陳洪時。紅24師師長周建屏、政委楊英,紅軍獨立師師長毛澤覃。②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南方八省15個地區紅軍游擊隊。贛粵邊:特委書記兼司令李樂天/楊尚奎、特委副書記楊尚奎(贛粵邊軍分區+中央軍區殘部+贛南軍區殘部);閩贛邊:閩贛省委書記兼閩贛軍區政委賴昌祚(瑞西特委+兆征獨立營+瑞會獨立營+武陽游擊隊);閩西:閩西軍政委員會主席張鼎丞、副主席鄧子恢、譚震林(四個軍分區+紅8團+紅9團+紅3團);閩粵邊:閩粵邊特委書記黃會聰、代理書記何鳴、特委常委何浚(紅軍獨立第3團+東江特委紅軍第3大隊);皖浙贛邊: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唐在剛、皖浙贛省委書記關英、贛東北特委書記余金德(紅30師余部+閩浙贛蘇區游擊隊);浙南:紅10軍團參謀長粟裕(挺進師師長)、政治部主任劉英(挺進師政委) (紅10軍團殘部組成挺進師);閩北:閩北分區區委書記黃道、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吳先喜(閩北紅軍獨立師師長黃立貴、政委盧文卿 );閩東:閩東特委書記兼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紅軍閩東獨立師政委葉飛(閩東紅軍獨立師);閩中:閩中特委書記王於潔/劉突軍(閩中工農游擊隊第1支隊+第2支隊);湘鄂贛邊:湘鄂贛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傅秋濤、軍區司令兼紅16師師長徐彥剛(紅16師+地方游擊隊);湘贛邊:湘贛省委書記陳洪時、軍區司令員彭輝明、臨時省委書記兼政委譚余保(紅6軍團長征後留守部隊4個獨立團+地方游擊隊);湘南:湘粵贛邊特委書記陳山、湘粵贛邊游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蔡會文(湘粵贛邊游擊支隊),湘南特委特委書記兼游擊支隊政委周里、支隊長游世雄(湘粵邊赤色游擊大隊+湘南赤色游擊第3大隊);鄂豫邊:鄂豫邊省委書記兼游擊隊指導員張星江/仝中玉/王國華、隊長周駿鳴(鄂豫邊游擊隊);瓊崖:紅軍第2獨立師師長王文宇、政委馮國卿,瓊崖特委書記兼繼任師長馮白駒(瓊崖紅軍第2獨立師);鄂豫皖邊:紅28軍政委高敬亭(重建後紅28軍+游擊隊1800餘人)。

抗戰初期八路軍編製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是廣東地方軍閥部隊(李濟琛的舊部),陳濟棠曾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三個師。該部番號後被蔣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習慣稱為「八路軍」。總部人員:總指揮(總司令)朱德、副總指揮(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滕代遠、政治部主任任弼時、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參謀處處長彭雪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兼南京辦事處主任周恩來、西安辦事處主任葉劍英、太原辦事處主任薄一波、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重慶辦事處主任王若飛、武漢辦事處主任王明、蘭州辦事處主任謝覺哉、新疆辦事處主任鄧發、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

1、115師。師長林彪/陳光(代)、政委兼副師長聶榮臻、副政委(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參謀長周昆(後攜款逃脫隱居)、政訓處副主任肖華、參謀處長王秉璋。由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改編。①343旅。旅長陳光、政委肖華(兼)、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由紅一軍團+紅三軍團改編。685團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鄧華,該團由紅一軍團2師改編;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該團由紅三軍團4師改編。②344旅。旅長徐海東、政委兼副旅長黃克誠、參謀長陳漫遠。由紅十五軍團改編。687團團長張紹東、副團長韓振紀,該團由紅十五軍團73師改編;688團團長陳錦繡、副團長田守堯,該團由紅十五軍團75師改編。③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副團長黃永勝,由紅一軍團1師改編。

2、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副師長肖克、參謀長周士第、政訓處主任關嚮應、政訓處副主任甘泗淇。由紅二方面軍改編。①358旅。旅長張宗遜/彭紹輝、政委張平化、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由紅二軍團第4師改編。715團團長王尚榮、副團長頓星雲,該團由紅二軍團改編;716團團長宋時輪、副團長賀炳炎,該團由陝北紅二十八軍改編。②359旅。旅長陳伯鈞/王震、政委兼副旅長王震、參謀長唐子奇。由紅六軍團改編。717團團長劉轉連、副團長晏福生,718團團長文年生、副團長帥榮。③教導團。團長彭紹輝、副團長劉型。

3、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張浩(林育英)/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政訓處主任張浩/宋任窮、政訓處副主任宋任窮、參謀處長李達。由紅四方面軍改編。①385旅。旅長王宏坤/王維舟、政委兼副旅長王維舟/陳錫聯、參謀長唐天際。由紅四軍+紅九軍改編。769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770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鬍奇才。②386旅。旅長陳賡、政委王新亭/謝富治、副旅長陳再道/許世友、參謀長李聚奎。771團團長徐深吉、副團長韓東山,772團團長葉成煥、副團長王近山/謝富治。③教導團。團長張賢約。

4、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兼政委肖勁光、參謀長曹里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下轄7個警備團。警備第1團團長賀晉年、警備第2團團長周球保、警備第3團團長閻紅彥、警備第4團團長陳先瑞、警備第5團團長白志文、警備第6團團長王兆相、警備第7團團長尹國赤。

抗戰時期新四軍編製

1、剛組建時新四軍編製。1926年北代時期,葉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絕大部分基層指揮官是共產黨員。在北伐戰爭中,作為先頭部隊率先從廣東出發,首戰碌田,長驅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鋪,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攻佔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部隊贏得了「鐵軍」稱號。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將分布於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十五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意在繼承北伐時期第四軍的光榮傳統。下轄4個支隊(1939年後又成立了兩個支隊和一個縱隊),每個支隊兩個團,全軍共10300餘人。軍部人員: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訓處主任。①第一支隊。司令陳毅、副司令傅秋濤、參謀長鬍發堅、政訓處主任劉炎。第1團團長傅秋濤(兼)、副團長江渭清,該團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第2團團長張正坤、副團長劉培善,該團由湘贛邊+粵贛邊+皖浙贛邊+贛東北紅軍游擊隊改編。②第二支隊。司令張鼎丞、副司令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訓處主任王集成。第3團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聲,該團由閩西+閩贛邊紅軍游擊隊編成;第4團(直屬軍部)團長盧勝、副團長周桂生,該團由閩西+閩南+浙南紅軍游擊隊改編。③第三支隊。司令張雲逸(兼)、副司令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訓處主任胡榮。第5團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該團由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第6團團長葉飛、副團長吳焜,該團由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後歸第1支隊建制)。④第四支隊。司令高敬亭、副司令兼參謀長林維先、政訓處主任戴季英。第7團團長楊克志,該團由鄂豫皖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第8團團長周駿鳴,該團由鄂豫邊游擊隊改編;第9團團長顧士多,該團由鄂豫皖邊紅軍游擊隊改編;手槍團團長詹化雨,該團由鄂豫皖邊紅軍游擊隊改編。⑤第五支隊。1939年6月成立,由第4支隊第8團+東北抗日挺進團+第三游擊縱隊組建。司令羅炳輝、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周駿嗚、參謀長趙啟民、政治部主任方毅/張勁夫。第8團政委陳慶先,第10團團長劉沖,第15團團長張愷帆、政委馮文華。⑥第六支隊。1939年11月成立,由新四軍游擊支隊+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游擊先遣大隊組建。司令兼政委彭雪楓、副司令吳芝圃、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第1團團長張太生、政委李躍;第2團團長滕海清、政委譚友林;第3團團長周時源、政委方中鐸;第1總隊總隊長魯雨亭、政委孔石泉;第2總隊總隊長鬍曉初、政委向明;第3總隊總隊長耿蘊齋、政委譚友林(兼);第4總隊總隊長兼政委張愛萍。

⑦江北游擊縱隊。1939年5月成立,由皖中皖西遊擊隊+湘南紅軍游擊隊改編。司令孫仲徳/譚希林、政委黃岩/孫仲徳、參謀長桂逢洲、政治部主任黃賢育。1大隊 大隊長林凱,2大隊大隊長 朱茂緒,軍部特務營營長葉道志。1939年5月,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下轄第四支隊、第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張雲逸任指揮,徐海東、羅炳輝任副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8月,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已赴延安,新四軍軍部決定第一、第二支隊由陳毅統一指揮,並增設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建制,統一領導第一、第二支隊。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劉炎。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整編。軍部人員: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饒漱石、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訓處主任饒漱石/鄧子恢、政訓處副主任鄧子恢。①第1師。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改編。師長粟裕、政委劉炎、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副師長葉飛。第1旅旅長兼政委葉飛(兼),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改編(轄第1團+2團+3團+特務營);第2旅旅長王必成、政委劉培善,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改編(轄第4團+5團+6團+特務營);第3旅 旅長陶勇、政委姬鵬飛,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改編(轄第7團+8團+9團+特務營)。以及11個地方游擊隊改編的獨立團。②第2師。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改編。師長張雲逸、政委鄭位三、參謀長周駿嗚、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師長羅炳輝、政治部副主任張勁夫。第4旅旅長梁從學、政委王集成,第4支隊改編(轄第10團+11團+12團);第5旅旅長成鈞、政委趙啟民,第5支隊改編(轄第13團+14團+15團);第6旅旅長譚希林、政委黃岩,江北游擊縱隊改編(轄第16團+17團+18團)。以及路西聯防司令部司令鄭抱真、政委譚光廷(轄獨立1團+2團+5團);路東聯防司令部司令楊梅生、政委劉順元(轄獨立3團+4團)。③第3師。八路軍第5縱隊為基礎改編。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第7旅旅長彭明治、政委朱滌新,八路軍第5縱隊第1支隊改編(轄第19團+20團+21團);第8旅旅長田守堯、政委吳信泉,八路軍第5縱隊第2支隊改編(轄第22團+23團+24團);第9旅旅長張愛萍、政委韋國清,八路軍第5縱隊第3支隊改編(轄第25團+26團+27團)。以及鹽阜軍分區司令洪學智;淮海軍區司令罩健、政委金明;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今員常玉清。④第4師。八路軍第4縱隊+新四軍第六支隊改編。師長彭雪楓/張愛萍、政委彭雪楓/鄧子恢、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副師長韋國清。第10旅旅長劉震、政委康志強,八路軍第4縱隊第4旅改編(轄第28團+29團+30團);第11旅旅長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八路軍第4縱隊第5旅改編(轄第31團+32團+33團);第12旅旅長譚友林、政委賴毅,八路軍第4縱隊第6旅改編(轄第34團+35團+36團);獨立旅旅長鍾漢民、政委李中道,新四軍第6支隊改編。⑤第5師。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改編。師長兼政委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任質斌。第13旅旅長周志堅、政委方正平,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1支隊改編(轄第37團+38團+39團);第14旅旅長羅厚福、政委張體學,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一部分改編(轄第40團+41團+42團);第15旅旅長王海山、政委周志剛,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一部分改編(轄第43團+44團+45團)。第1游擊縱隊司令楊經曲、政委張執一;第2游擊縱隊司令黃林、政委劉子厚;第3游擊縱隊司令兼政委何耀榜;警衛團+兩個地方游擊縱隊。⑥第6師。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新第2支隊+第3支隊改編(1942年11月合併到第1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第16旅旅長羅忠毅(兼)、政委廖海濤,新第2支隊改編(轄第46團+47團+48團);第18旅旅長江渭清、政委溫玉成,第3支隊改編(轄第52團+53團+54團)。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司令何克希;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韋永義。⑦第7師。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皖南事變突圍部隊+無為游擊隊改編。師長張鼎丞(未到任)、代師長譚希林、政委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副師長傅秋濤。初期整編為第19旅和挺進團,1945年2月後發展成為三個旅。第19旅旅長孫仲德/林維先、政委曾希聖/黃火星,皖南事變突圍部隊+無為游擊隊改編(轄第55+56+57團);第20旅旅長 粱金華、政委黃耀南,由第7師皖南支隊擴編成立(轄第58+59團+60團);第21旅旅長馬長炎、政委黃先,由第7師含和支隊+沿江支隊一部編成(轄第61+62+63團)。⑧獨立旅。八路軍115師教導第5旅改編。旅長梁興初、政委羅華生、副旅長吳世安、參謀長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劉興元。第1團團長鬍大榮、政委覃士冕,115師教導第5旅第13團改編;第2團團長江燮元、政委葉紹賢,115師教導第5旅第14團改編;第3團團長吳覺、政委晏成山,淮河游擊大隊改編。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編製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將原華北軍區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部隊,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形成了四大野戰軍:「一野」、「二野」、「三野」、「四野」。

解放軍總部: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總參謀長葉劍英、總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兼)

1、第一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發展壯大後的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120師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轄3個兵團12個軍,共34.4萬人。司令兼政委彭德懷、副政委習仲勛、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①第1兵團(兼新疆軍區):司令兼政委王震、副政委楊宗勝、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孫志遠。轄3個軍。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軍(兼青海省軍區),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2軍,軍長郭鵬、政委王恩茂;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7軍,軍長彭紹輝、政委羅貴波。②第2兵團(兼甘肅軍區):司令許光達、政委王世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參謀長張文舟。轄4個軍。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3軍,軍長黃新廷、政委朱輝照;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4軍,軍長張達志、政委張仲良;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6軍(後轉隸第1兵團),軍長羅元發、政委張賢約;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第8軍(改隸華北軍區的綏遠省軍區),軍長姚喆、政委高克林。③第22兵團(新疆起義部隊,後轉業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陶峙岳、政委王震(兼)、副司令員趙錫光、副政委饒正錫、參謀長陶晉初、政治部主任李銓。轄5個軍。國民黨第42師起義部隊/第9軍,軍長趙錫光、政委張仲瀚;新疆民族軍/第5軍,軍長法鐵依·伊凡諾維奇·列斯肯、政委賽福鼎·艾則孜/頓星雲;甘肅省保安起義部隊/獨立第1軍,軍長周祥初、參謀長張希英;國民黨第81軍起義部隊/獨立第2軍,軍長馬惇靖、政委甄華;國民黨第119軍起義部隊/獨立第3軍,軍長蔣漢誠、政委黃忠學。

2、第二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發展壯大後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129師和地方武裝組建。轄3個兵團9個軍及炮兵司令部(特種兵縱隊),共120萬人。司令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司令李先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①第3兵團:司令陳錫聯、政委謝富治、副司令杜義德 王近山、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主任閻紅彥。轄3個軍。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第10軍,軍長杜義德(兼)、政委王維綱;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第11軍,軍長曾紹山、政委鮑先志;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第12軍,軍長兼政委王近山。②第4兵團:司令兼政委陳賡、副司令兼參謀長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轄3個軍。(中野第4縱隊第10旅第13旅+豫西軍區部隊)/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中野第4縱第11旅第8縱第22旅+國民黨110師起義部隊)/第14軍,軍長李成芳、政委雷榮天;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第15軍,軍長秦基偉、政委谷景生。③第5兵團:司令楊勇、政委蘇振華、參謀長潘焱、政治部主任甘渭漢、副政委張霖芝。轄3個軍。(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第16軍,軍長尹先柄、政委王輝球;(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冀魯豫軍區部隊)/第17軍,軍長王秉璋、政委趙健民;(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第20旅+豫皖蘇軍區部隊)/第18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④特種兵縱隊:司令兼政委李達(兼)、副司令孔從洲、副政委譚善和、參謀長趙章成、政治部主任張力雄。轄4個炮兵團、2個工兵團、1個戰車團、一個特種兵學校。

3、第三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129師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轄4個兵團15個軍及炮兵司令部(特種兵縱隊),共82.5萬人。司令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兼第二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①第7兵團:司令王建安、政委譚啟龍、參謀長李迎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鵬飛。轄4個軍。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21軍,軍長滕海清、政委康志強;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22軍,軍長孫繼先、政委丁秋生;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第23軍,軍長陶勇、政委盧勝;(國民黨第96軍起義部隊+魯中南縱隊)/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②第8兵團:司令陳士榘、政委袁仲賢、參謀長何以祥、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轄4個軍。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24軍,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第25軍,軍長成鈞、政委黃火星;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第26軍,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江淮軍區第34旅+獨立旅+起義國民黨第59軍一部+第77軍)/第34軍,軍長何基灃、政委趙啟民。③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政委郭化若、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謝有法。轄4個軍。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20軍,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第27軍,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第30軍,軍長謝振華、政委李干輝;(渤海縱隊+起義國民黨軍第59軍一部)/第33軍,軍長張克俠、政委韓念龍。④第10兵團:司令葉飛、政委韋國清、參謀長陳慶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劉培善。轄3個軍。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第28軍,軍長朱紹清、政委陳美藻;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第29軍,軍長鬍炳雲、政委張藩;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1軍,軍長周志堅、政委陳華堂。⑤特種兵縱隊(兼炮兵司令部):司令陳銳霆、政委張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述周、參謀長葉超。轄6個炮兵團、1個戰車團、1個工兵團、1個教導團和特科學校。⑥華東海軍司令部:司令兼政委張愛萍、副司令林遵.袁也烈、參謀長袁也烈(兼)、副政委趙啟民、政治部主任康志強。轄華東教導師和蘇北軍區海防縱隊。另外,以膠東軍區武裝編為第32軍,軍長譚希林、政委彭林,暫歸山東軍區指揮。

4、第四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發展壯大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115師、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轄5個兵團(14個軍+兩廣縱隊)和炮兵司令部(特種兵縱隊)、鐵道兵團、工兵司令部,共150萬人。司令林彪、政委羅榮桓、副政委鄧子恢、參謀長肖克/劉亞樓、政治部主任譚政、副參謀長聶鶴亭.陳光、政治部副主任陶鑄。①第12兵團(兼湖南省軍區):司令兼政委肖勁光、副司令陳伯鈞.韓先楚、副政委唐天際.劉道生、參謀長解方、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兼)。轄3個軍。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40軍,軍長韓先楚/羅舜初、政委羅舜初/卓雄;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第45軍,軍長黃永勝/陳伯鈞、政委邱會作;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第46軍,軍長詹才芳、政委李中權。②第13兵團(兼廣西省軍區):司令程子華、政委肖華、副司令李天佑.彭明治、副政委吳法憲、參謀長彭明治/曾國華、政治部主任劉道生。轄3個軍。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38軍,軍長李天佑/梁興初、政委梁必業;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47軍,軍長梁興初/曹里懷、政委周赤萍;東北野戰軍第12縱隊/第49軍,軍長鍾偉、政委徐斌洲。③第14兵團(空軍領導機關):司令劉亞樓(兼)、政委莫文驊、副司令黃永勝.劉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法憲。轄3個軍。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39軍,軍長劉震、政委吳法憲/吳信泉;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41軍,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歐陽文;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42軍,軍長萬毅/吳瑞林、政委劉興元。1949年8月,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劉亞樓率兵團部2600餘人赴北平,與中央軍委航空局合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關,第39軍轉隸第13兵團建制,第41軍轉隸第12兵團建制,第42軍直屬第四野戰軍指揮,第14兵團番號撤銷。④第15兵團(兼廣東省軍區):司令鄧華、政委賴傳珠、副司令洪學智.賀晉年、參謀長洪學智/曾國華、政治部主任肖向榮。轄3個軍和兩廣縱隊。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43軍,軍長李作鵬、政委張池明;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44軍,軍長鄧華/方強、政委吳富善;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第48軍,軍長賀晉年、政委陳仁麟;兩廣縱隊司令曾生、政委雷經天。⑤國民黨軍第1兵團起義部隊/第21兵團:司令陳明仁、政委唐天際、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主任方正平。轄2個軍。第52軍軍長王勁修、政委楊樹根;第53軍軍長彭傑如、政委王振乾。⑥炮兵司令部/特種兵司令部:司令肖華/萬毅、政委鍾赤兵、副司令蘇進/賈陶、副政委邱創成、參謀長蘇進/張進毅、政治部主任唐凱。轄5個炮兵師、1個戰車師、1個工兵指揮所。⑦鐵道縱隊/鐵道兵團:司令滕代遠、副司令呂正操、參謀長李壽軒、政治部主任王鶴峰。下轄5個支隊、1個工程處和1個機械築路工程總隊。後直屬中央軍委。⑧工兵司令部:第51軍+工兵指揮所。國民黨第19兵團4個師/第51軍,軍長張軫、政委楊春甫。另外,國民黨第60軍起義部隊/第50軍,軍長曾澤生,直屬野戰軍司令部指揮。

5、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司令聶榮臻、政委薄一波、第一副司令徐向前、第二副司令滕代遠、第三副司令員蕭克、參謀長趙爾陸、政治部主任羅瑞卿、政治部副主任蔡樹藩。曾經轄4個兵團11個軍及5個省軍區,共42萬人。①華北軍區第1兵團/18兵團:司令兼政委周士第、副司令王新亭.陳漫遠、副政委王新亭(兼)、參謀長陳漫遠(兼)、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屬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後轉調第一野戰軍建制。轄3個軍。華北軍區第8縱隊/第60軍,軍長張祖諒、政委袁子欽;華北軍區第13縱隊/第61軍,軍長韋傑、政委徐子榮;華北軍區第15縱隊/第62軍,軍長劉忠、政委魯瑞林。②華北軍區第2兵團/19兵團:司令楊得志、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兼參謀長耿飈、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屬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後轉調第一野戰軍兼陝西軍區。轄3個軍。華北軍區第3縱隊/第63軍,軍長鄭維山、政委王宗槐;華北軍區第4縱隊/第64軍,軍長曾思玉、政委王昭;華北軍區新第8縱隊/第65軍(兼寧夏軍區),軍長邱蔚、政委王道邦。③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20兵團:司令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屬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轄3個軍。華北軍區第1縱隊/第66軍,軍長肖新槐、政委王紫峰;華北軍區第2縱隊/第67軍,軍長韓偉、政委曠伏兆;華北軍區第6縱隊/第68軍,軍長文年生、政委向仲華。④國民黨第9兵團起義部隊/第23兵團(後縮編為69軍):司令董其武、政委高克林、副司令姚喆、副政委王克俊、參謀長邊章伍、政治部主任裴周玉。轄2個軍。國民黨第111軍起義部隊改編為第36軍,軍長劉萬春/王建業、政委康健民;國民黨獨立第7師起義部隊改編為第37軍,軍長張世珍、政委帥榮。⑤華北軍區下屬5省軍區:河北軍區司令孫毅、政委林鐵;察哈爾軍區司令王平、政委楊耕田;平原軍區司令劉致遠、政委潘復生;山西軍區司令兼政委程子華;綏遠軍區司令傅作義、政委高克林。⑥華北軍區直屬部隊:獨立第205師+第206師+第207師+第208師+第209師+騎兵第1師+騎兵第22師。

①西北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晉綏區八路軍120師及地方部隊為基礎,逐步發展成西北野戰兵團。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西北野戰兵團定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簡稱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後張宗遜任副司令員,趙壽山任第二副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委,張文舟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7個縱隊,分別是第1縱隊、第2縱隊、第3縱隊、第4縱隊、第6縱隊、第7縱隊、第8縱隊。194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統一命令,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②中原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129師及地方部隊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1948 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共有7個縱隊,分別是第1縱隊、第2縱隊、第3縱隊、第4縱隊、第6縱隊、第9縱隊、第11縱隊。194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統一命令,中原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③華東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129師山東軍區部隊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1947年1月23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唐亮為政治部主任。共有14個縱隊,分別是第1縱隊、第2縱隊、第3縱隊、第4縱隊、第6縱隊、第7縱隊、第8縱隊、第9縱隊、第10縱隊、特種兵縱隊;另外,原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改為第11縱隊,第10縱隊與蘇北軍區一部合編成第12縱隊。新組建第13縱隊和渤海縱隊。194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統一命令,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④東北野戰軍。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115師主力、新四軍第3師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1945年10月,入關部隊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委,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委,陳雲、李富春任副政委,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8月,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轄12個步兵縱隊(第1—12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194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統一命令,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各野戰軍番號及各軍編製

1948年11月17日,中央軍委電復東北野戰軍:「同意按照全軍統一規定,更改番號。東北野戰軍第1至第12縱隊,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至49軍;第1師至第36師,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12師至第147師。每個軍另轄一個獨立師……」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華北軍區依次將一兵團第8縱隊、第13縱隊、第15縱隊,二兵團第3縱隊、第4縱隊,新第八縱隊,三兵團第1縱隊、第2縱隊、第6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至68軍。1949年1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所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縱隊,依次改稱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所轄第2、第3、第6縱隊,改稱第10、第11、第12軍;第4縱隊擴編改稱第13、第14軍;第9縱隊改稱第15軍;第1縱隊及豫皖部隊一部、第11縱隊及冀魯豫部隊、第11縱隊20旅及豫皖蘇部隊一部,依次改稱為第16、第17、第18軍。桐柏軍區集中所屬3個旅組成第58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所轄第1至第13縱隊(沒有第5縱隊番號),依次改稱第20至第31軍;膠東軍區武裝改編為32軍;渤海縱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59軍合編為第33軍;江淮軍區第34旅、獨立旅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77軍第132師合編為第34軍;魯中南縱隊與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96軍合編為第35軍。1949年3月7日,東北野戰軍發出通報:「頃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一月十五日命令: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我東北野戰軍自三月十一日起開始使用新番號。今後東總改稱四野總(本軍範圍內稱野總,本軍範圍外稱四野總),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稱四野司(野司),政治部簡稱四野政(野政),後勤部簡稱四野後(野後)。」至此,全軍統一番號基本結束。

解放軍70個軍的番號

由來1948年之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對國民黨軍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部隊開始跨區作戰,不同戰略區的部隊逐步進行戰役協同。這就迫切需要統一指揮、統一編製,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統一的後勤保障體系。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軍500萬,在解放戰爭第三年開始實行正規化建設任務。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規定稱:「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這就是解放軍歷史上70個軍的番號由來。

70個軍番號使用了67個軍番號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使用了51個軍番號。3月,又使用了6個軍番號。這57個軍番號是:第1軍、第2軍、第3軍、第4軍、◎、第6軍、第7軍、第8軍、◎、第10軍、第11軍、第12軍、第13軍、第14軍、第15軍、第16軍、第17軍、第18軍、◎、第20軍、第21軍、第22軍、第23軍、第24軍、第25軍、第26軍、第27軍、第28軍、第29軍、第30軍、第31軍、第32軍、第33軍、第34軍、第35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44軍、第45軍、第46軍、第47軍、第48軍、第49軍、第50軍、◎、◎、◎、◎、◎、◎、◎、第58軍、◎、第60軍、第61軍、第62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第66軍、第67軍、第68軍、第69軍、第70軍。

各野戰軍所屬兵團及軍番號

第一野戰軍:第1軍+2軍+3軍+4軍+5軍+6軍+7軍+8軍+9軍+西北軍區獨立第1軍+獨立第2軍+獨立第3軍第1兵團:第1軍+2軍+第6軍+7軍第2兵團:3軍+4軍+8軍第22兵團:5軍+9軍+西北軍區獨立第1軍+獨立第2軍+獨立第3軍

第二野戰軍:第10軍+11軍+12軍+13軍+14軍+15軍+16軍+17軍+18軍+19軍+58軍第3兵團:第10軍+11軍+12軍第4兵團:13軍+14軍+15軍第5兵團:16軍+17軍+18軍第二野戰軍直屬:19軍+58軍

第三野戰軍:第20軍+21軍+22軍+23軍+24軍+25軍+26軍+27軍+28軍+29軍+30軍+31軍+32軍+33軍+34軍+35軍第7兵團:21軍+22軍+23軍+35軍第8兵團:24軍+25軍+26軍+34軍第9兵團:第20軍+27軍+30軍+第33軍第10兵團:28軍+29軍+31軍華東軍區直屬:32軍(由山東軍區領導)

第四野戰軍:第38軍+39軍+40軍+41軍+42軍+43軍+44軍+45軍+46軍+47軍+48軍+49軍+50軍+51軍+52軍+53軍+54軍+55軍第12兵團:第40軍+45軍+46軍第13兵團:第38軍+47軍+49軍第14兵團:第39軍+41軍+42軍第15兵團:第43軍+44軍+48軍+兩廣縱隊工兵司令部:第51軍第21兵團:第52軍+53軍+50軍;第21兵團後縮編為第55軍第54軍:1952年,第45軍軍部及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進行合併,因番號問題兩軍發生爭執,後由周恩來提議,原兩軍番號同時取消,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

華北軍區部隊:第36軍+37軍+60軍+61軍+62軍+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69軍+70軍華北軍區第1兵團/第18兵團:第60軍+61軍+62軍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19兵團:第63軍+64軍+65軍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20兵團:第66軍+67軍+68軍第23兵團:第36軍+37軍;第23兵團後縮編為69軍華北軍區直屬:第70軍解放軍先後組建19個兵團,70個軍。至今未使用的番號:第11兵團+第16兵團+第17兵團,56軍+57軍+59軍。


求人不如求己,樓主,照著這個書單自己百度搜PDF去吧!

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 單位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 序列表

中國紅軍發展史

北上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戰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戰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

八路軍115師暨山東軍區戰史

八路軍129師戰史

八路軍120師征戰實錄

新四軍戰史

東北解放戰爭紀實

華東解放戰爭紀實

中原解放戰爭紀實


一圖勝千言


紅軍番號很混亂,有自號也有授予的,同一個番號被滅了以後改授予別的部隊的,比如百色起義的紅七軍


推薦閱讀:

紅四方面軍實力雄厚為什麼不是正統?
中共早期犧牲的高級指揮員如果追贈軍銜該怎麼劃分?
紅軍當時是怎麼處理逃兵的?
在民國時期,到處都是軍閥,紅軍存在有沒有正當性,算群雄逐鹿還是地方土匪?
是什麼讓紅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來?

TAG:中國工農紅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