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電影《遙遠的橋》有看懂的嗎?為什麼跟真實戰史區別那麼大?
電影開始的美軍英軍的大空降場面我還是懂的,到後面為什麼就成了英軍一個百人小分隊守橋頭堡?戰史里說英軍有一個傘兵師呢,都哪裡去了?
美軍101、82師降落後幹什麼去了?片子里為何一直在架橋,架橋,還是架橋,最後過河會師了,但沒明白會的是哪一部分英軍。 波蘭空降旅哪裡去了?開頭只看到他們的長官抗議這次行動,但部隊並未表現。 地面進攻的英30軍為何打了一仗就不見了?他們為何不如快速與空降兵會合? 還有片中這麼多軍官,到底誰說了算?此次行動失利除了蒙哥馬利還有誰?以上都是我沒懂的地方,有點多哈。這部片子各種地名人名翻譯的也不是很清楚,我看了2遍也沒太明白
市場花園戰役啊,英軍貪功索戰,在水網縱橫地區莫名其妙地採取大空降作戰,一直在架橋就對了,那裡有四條河。。。
波軍一開始就幾乎被全殲了。英軍地面部隊最高指揮官一開戰就沖在最前面,被優勢德軍包圍在鎮子里,直到戰鬥快結束時才聯絡上,聯軍的指揮因此土崩瓦解。蒙哥馬利利令智昏,應負主要責任,地面指揮官有勇無謀,亦有領導責任。偵察部隊不明敵情,誤擇險地,陷精銳於虎穴,可謂失職。諸將紙上談兵,組織極度混亂,地面各部隊將去覓兵,兵去覓將,人自為戰,焉能不敗。而聯軍還被自己製造的民心向背童話所欺,民心在機械化法西斯面前,毛都不是。那座橋,就是後來反覆出現在戰史的阿納姆大橋。英軍雖然堅持了很久,最終還是失敗了。聯軍參戰三萬五千人,損失了接近兩萬。而這座橋最後頗為諷刺的死於盟軍兩個中隊重型轟炸機。跟真實的戰史是一致的啊
英軍空降一師在市場花園行動中的戰鬥序列是:
第一空降旅(傘降)
第一機降旅(機降)
第四空降旅(傘降)
師直部隊一個營另九個連
加強配屬波蘭獨立空降旅
空降一師是整個市場花園行動的前鋒,按計劃整師約一萬人在下萊茵河北岸的奧斯特貝克地區空降,然後以第一空降旅的三個加強營(每個營約一千人,攜帶吉普車和無後坐力炮)為突擊隊從三個方向攻擊十多英里以外的安亨城區和大橋。控制大橋後等待沿著堤岸公路從法國北部向荷蘭推進的第30軍到達。
但是行動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行動首日空降的是師直部隊,第一空降旅和第一機降旅。著陸後空降一師在奧斯特貝克附近設立了師部和外圍防線以鞏固著陸區,隨後立刻派出第一空降旅的三個營突擊安亨市區。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在當地駐守的武裝黨衛軍第九和第十裝甲擲彈兵師快速作出了反應,成功阻擊了英軍突擊隊第一營和第三營的兵力,只有英軍突擊隊第二營和師直工兵連一部約八百人在二營長佛羅斯特中校帶領下到達並佔領了安亨大橋。
而此時,由於師部通訊故障,師長烏克哈特少將和空降一旅旅長拉茲伯里准將前往安亨城郊尋找突擊隊三個營。在路上師長等人遭遇德軍散兵,被迫隱蔽在當地民居內。師部失去指揮員,從而無法充分評估局勢,也失去了支援弗羅斯特的機會。
第一機降旅旅長希克斯准將臨時接過師指揮權,但通訊故障仍然沒有排除。步兵出身的希克斯也沒有指揮空降部隊的足夠經驗,僅僅命令一營三營撤回(此時這兩個營已經傷亡大半),並指揮師主力收縮防守。這導致德軍從容地切斷了城內的二營和城外的師主力的聯繫。
更嚴重的是,行動第二天,第四空降旅在奧斯特貝克西北部空降。甫一降落,第四旅旅長哈克特准將就對希克斯的指揮能力提出質疑。導致整整一天兩人都在爭奪指揮權,從而徹底錯過再發起一次突擊,攻入城區的機會。從這一刻開始,第一空降師的主力近七千人就只能龜縮在無險可守的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等待救援。
特別是隨著美軍82空降師奇襲攻佔奈梅亨大橋以後,德軍主力收縮回下萊茵河以北。這就意味著第一空降師要在僅有輕武器和有限彈藥的情況下獨自承受德軍兩個裝甲擲彈兵師的壓力。重壓之下,第一空降師主力傷亡慘重,環形防線不斷收縮,作為補給生命線的著陸場接連丟失,根本沒有餘力再去增援二營。在這時如果師主力能夠強渡下萊茵河,全力向南突圍,其實還可以保存住大部分實力。但無論是蒙哥馬利,布朗寧,還是烏克哈特都還保有幻想,期望30軍能夠從奈梅亨出發,打通最後的二十公里。所以英軍決策方不僅沒有撤出第一空降師主力,反而添油式地把波蘭空降旅扔到了安亨大橋南岸的德軍集結區里,白白消耗了最後的預備隊。
最終,佛羅斯特的二營在堅持了整整88個小時之後徹底崩潰,戰敗投降。在空降過程中便受損嚴重的波蘭空降旅殘部也無力再從下萊茵河南岸對大橋發起衝擊,只能向南突圍。市場花園行動的目標失敗。德軍得以把主力調集圍攻河北岸的空降一師主力。空降一師儘管此時已經和終於到達河南岸的30軍部隊建立起了聯繫,但已沒有機會安全撤回了,最終徹底崩潰。
電影更關注絕境中的第二營,但實際上,城外的包圍圈內第一空降師主力的戰鬥同樣慘烈。
這是你說的英1師和波1旅,英1師記得只有一半到了安恆波1旅被突突掉了,看了一下,在2h28左右,【願主保佑蒙哥馬利】那一段
101師和82師搶橋,101師搶的那個,德軍手快先炸掉了,所以得架起來
30軍負責跑路,冒進只會遭到德軍側襲,而且部隊臃腫,補給根本跟不上
總之,這個計劃是蒙哥馬利腦子進屎了才搞出來的個人感覺,《遙遠的橋》和真實戰史差別不大。說句實話,「市場花園」行動(PS:看這行動的名字起的,「市場花園」,合著把德軍的後方當成自家後花園了。真是不拿自己當外人、對戰局樂觀得不要不要的。一點腦子都沒有!)就是蒙哥馬利勝令智昏、腦洞大開的產物。可以說是一個很垃圾的作戰計劃。 其實,自1944年6月百萬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不只是蒙哥馬利,包括其他很多盟軍將領都自我感覺太良好了,都覺得德軍已經沒幾天好蹦躂了、都覺得飲馬萊茵河,旗插柏林城指日可待、都覺得1944年的聖誕節前可以結束戰爭回家過聖誕節了。實際上,盟軍登陸諾曼底後,西線戰場的形式很容易讓人對戰局產生誤判。自從盟軍登陸諾曼底後,西線的德軍儘管取得了不少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從戰略上看德軍是在不斷地撤退、不斷地失敗。同時,德國由於國內飽受美英空軍的千機大轟炸,生產、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東線,德軍又要和蘇軍拚死血腥鏖戰。從整個戰略態勢上看德國已接近崩潰的邊緣。而且諾曼底登陸完全讓德國陷入了戰略被動。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打響,相對平靜的西線可以說是被德軍看成了戰略大後方,德軍把諸如國防軍「大德意志」師、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等一大批精銳部隊調往東線戰場和蘇軍死磕、把東線戰場和在南線戰場上打殘的部隊調到西線進行休整、補充和換裝等。而且由於西線的相對平靜,德軍駐守西線的部隊都是戰鬥力稍遜的二線部隊,這些部隊常年不滿編、嚴重缺乏坦克、突擊炮和大口徑重型火炮等重武器而且兵員有相當一部分老弱病殘特別是一些已在其他方向戰場上受傷殘疾的兵員。德軍在西線駐防的部隊實力實在堪憂。如果說這些部隊用來圍剿西歐各國的抵抗組織和游擊隊還可以,但真要和精銳的野戰兵團作戰恐怕很難擔此重任。不說別的,諾曼底登陸時德軍的防禦部隊主力國防軍第352步兵師的相當一部兵員都超過服役的最佳年齡,而且患有疾病或殘疾。此外參與諾曼底戰役的德軍部隊居然還有「東方營」這樣的單位。「東方營」是什麼樣的貨色不用我說相信熟悉二戰史的人都心裡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德軍憑藉既設的堅固工事和地利給登陸的盟軍帶來了重大殺傷,但最後盟軍還是成功完成了登陸,建立了灘頭據點,開闢了第二戰場。所以說諾曼底登陸前德軍在西線根本就沒做好戰爭準備。自諾曼底登陸後,盟軍一路高歌猛進,順利平推。這樣的大好形勢你說一眾盟軍將領怎麼能不自我感覺良好?怎麼能不相信納粹滅亡就在眼前、聖誕節前就能結束戰爭?不要說這些盟軍將領,換成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也會這麼想。不說別的,即便在這次「市場花園」行動里吃了一次癟以後,1944年12月德軍發動代號「守望萊茵」的阿登反擊戰的時候,駐防阿登地區的美軍第12集團軍群司令奧馬爾·布萊德雷中將在德軍發動進攻時居然不在部隊、不在自己的指揮部,而且接到部下關於德軍發動進攻的報到時還認為是德軍的騷擾活動不必理會,直到第二天他返回指揮部後才知道德軍發動的進攻根本不是他認為的騷擾活動,而是大規模進攻!這樣的情況不是之前戰場形勢太好讓盟軍高層勝令智昏是什麼?而且阿登戰役之前的「市場花園行動」已經給盟軍敲了一次警鐘了。而「市場花園」行動前,盟軍一直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所到之處被從納粹鐵蹄下解放出來的西歐各國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你說這樣的形勢怎麼能不讓不讓包括蒙哥馬利在內的盟軍高層誤判形勢,誤估了德軍的實力? 單從「市場花園」行動本身來說,其失敗的主要原因除了情報的失誤、盟軍高層對戰場形勢的誤判。更重要的是蒙哥馬利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忽略了最基本的軍事學原則。 「市場花園」行動的作戰計劃是利用空降部隊快速搶佔艾恩德霍芬、奈梅亨和阿納姆這三個戰略要地,配合從地面推進的英軍第30軍奪取荷蘭境內的萊茵河上的大橋。這個計劃的關鍵在於搶佔到上述要地後的空降部隊必須頂住德軍的反撲堅持到地面部隊抵達。這個計劃是一個能讓德軍腹背受敵的很典型的「中心開花」戰術。但是,如果德軍能夠在盟軍地面部隊抵達前消滅這些空降部隊,那麼整個計劃將會破產。然而事實上德軍利用了「圍點打援」的戰術在外圍拖住了從地面推進的英軍第30軍,在內線完成了對盟軍空降部隊的重創,使「市場花園」行動成為了二戰中盟軍的一大敗筆。 由於盟軍高層的盲目樂觀加上情報失誤,盟軍認為作戰區域附近德軍沒有重兵。而實際上呢?德軍在荷蘭部署了不少如黨衛軍第2裝甲軍、第1空降集團軍等戰鬥力較強,而且裝備精良的部隊。特別是英軍第1空降師空降的阿納姆地區,德軍在此部署了從東線調到荷蘭休整的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兼武裝黨衛軍上將威廉·比特里希指揮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下屬的兩個裝甲師。結果導致英軍第1空降師在經過和德軍的血戰後幾乎全軍覆沒。
首先,從最基本的軍事常識的角度說,空降部隊的弱點明顯多於優點。雖然空降部隊的優勢在於快速機動部署,但這樣的快速機動是一次性的。當傘兵跳離運輸機的那一刻,這一優勢就已不復存在。而且空降部隊落地後至少在二戰時期就幾乎是完完全全的輕步兵。不要說和裝甲部隊交手,就是和一般的步兵部隊交手都有可能全軍覆沒。為什麼?因為空降部無法攜帶重武器。即便到現在,各國的運輸機也只能運載輕型坦克、輕型榴彈炮等大幅度輕量化的重武器,更遑論二戰時期的運輸機的運載能力。而即便是普通的步兵師,其建制內都裝備有口徑100mm以上的大口徑壓制火炮、坦克與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而以坦克、裝甲車等重武器為主戰裝備的裝甲部隊的建制內更是裝備了更多的重武器。固然傘兵的單兵素質由於其自身兵種的屬性等原因而高於普通步兵,但是再高的單兵素質也彌補不了缺乏重武器的短板。要知道,再英勇的血肉之軀,在槍炮武器面前其實屁都不是。而英軍第1空降師在深入德軍後方後要獨自面對德軍至少兩個裝甲師的部隊,其全軍覆沒的結果是必然的。而且空降部隊最重要的殺手鐧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般情況下,空降部隊都會選擇在夜間進行空降行動,盡量做到神不知鬼不覺,二戰期間諸如D日前一晚美軍在諾曼底的空降行動、阿登反擊戰里德軍的「鷹」行動等著名的空降行動無一不是在夜間進行。而「市場花園」行動不知道盟軍高層為什麼腦洞大開,選擇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空降,生怕德軍不知道自己的戰略意圖,完全違背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一最基本的用兵原則。第二,由於空降部隊都被用於部署到敵後,一旦空降到地面,就意味著孤立無援、腹背受敵。因此,空降部隊的戰鬥力取決於能否及時得到彈藥、食物等方面的後續補給。一旦補給線被掐斷,那麼被殲滅只是時間問題。從《遙遠的橋》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英軍第1空降師的補給空投區處在德軍的火力控制範圍內,被圍英軍無法得到補給,最終彈盡糧絕,只能選擇投降。不要拿1965年在德浪河谷跟北越軍交戰的美軍第1騎兵師第7團第1營說事。因為第1營雖然被北越軍分割包圍,但和被圍的美軍相比,北越軍除了人數佔優勢,火力、裝備、後勤等諸多方面均遠不如美軍,而且在現代戰爭中,北越軍的人數優勢很容易被美軍的強大火力所抵消。最關鍵是被圍美軍的直升機著陸場一直都控制在美軍手裡(PS:戰鬥開始時的著陸場被北越軍攻佔後被圍美軍又在自己的防區里開闢了一個新的著陸場。),使得被圍美軍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後援和補給並撤走防區內的傷兵。如果在德浪河谷被圍的美軍失去了著陸場,那麼這些美軍的下場絕對不會和在阿納姆的英軍空降部隊有任何區別。
其次,從軍事學原則的角度上來說,盟軍在「市場花園」行動中必敗無疑。根據「市場花園」的作戰計劃中的空降部隊的作戰任務來看,空降部隊要奪取要點並堅守至地面部隊抵達。從作戰行動的性質來看,奪取要點是進攻戰,堅守奪取的要點是防禦戰。對於奪取要點的進攻戰,根據軍事學原則:進攻方與防守方的兵力對比不能低於3:1,而如果是進攻既設的防禦陣地,進攻方與防守方的兵力對比至少應為10:1,這還是雙方裝備水平相等情況下的比例。而實際戰鬥中英軍是輕裝的空降部隊而德軍是重裝的裝甲部隊,而且英軍兵力遠少於德軍,最關鍵的是英軍深入敵後孤立無援,德軍後援暢通無阻。從這些因素看英軍就無法完成奪取並堅守要點的任務。而到戰役後期,英軍已經陷入了被動挨打的防守戰。同樣是防守,在阿納姆的英軍空降部隊和阿登戰役里防守巴斯托涅的美軍第101空降師所面臨的情況是不同的:第一,巴斯托涅是交通樞紐,德軍需要搶佔巴斯托涅並儘可能地減少對巴斯托捏的破壞以便在搶佔後可以加以利用,所以德軍在戰鬥中會投鼠忌器(PS:實際上從美軍加強巴斯托涅的防禦開始,德軍就已經沒有奪取巴斯托涅的可能了),而阿納姆的德軍是為了保證大橋不落入盟軍之手必要時可以毀橋,所以在戰鬥中德軍完全沒有顧忌。第二,巴斯托涅是已經設防的堅固陣地,而且負責防守巴斯托涅的美軍第101空降師有美軍第10裝甲師的B戰鬥群和炮兵部隊協助防守,因此巴斯托涅的美軍的防守部隊擁有不少的重武器,而阿納姆的英軍就是完完全全的輕步兵,根本無法抵抗德軍的裝甲部隊。第三,阿登戰役里德軍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裝備攻下巴斯托涅,而在「市場花園」行動里德軍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是碾壓被圍英軍的,所以在包圍圈內的英軍第1空降師被德軍吊打打出翔是必然的。最後德軍成功地拖住了外圍從地面推進的英軍第30軍,為內線德軍部隊圍殲第1空降師爭取了時間。這是典型的「圍點打援」。不要說在阿納姆兵力和裝備都不如德軍的英軍空降部隊,抗戰中裝備遠優於中國軍隊的日軍在派部隊穿插中國軍隊防線時一旦外圍部隊被中國軍隊拖住無法與穿插的日軍會合,穿插的日軍部隊一樣會被中國軍隊圍殲。在任何「圍點打援」的戰術中,只要被圍部隊無法和外圍友軍會合都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阿納姆的英軍是如此,孟良崮上的國軍第74師也是如此。所以,綜上所述,「市場花園」行動從制訂作戰計劃的一開始就註定了這是一個必然慘敗的作戰行動。戰役構想是
從出發點Valkenswaard到目的地Arhem,中間距離大約120公里,其中有3個要點是橋樑,因此盟軍的打算是3個點各投一個空降師,先行確保橋樑安全,等待接應部隊到達並通過。美軍82和101在前兩個點,英國空1師和波蘭空1旅拿的是「大獎」Arhem,Arhem的橋樑可以確保重型裝備過萊茵河。正因為橋的重要性,所以盟軍空降兵自始至終都沒有考慮炸橋這個選擇。
電影中突出的幾個問題,現在看來都不是導致戰敗的關鍵,比如空降兵落地點距離目標7公里、有德國裝甲師出現在Arhem地區等,因為英軍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情況下,仍堅守了1個星期多,超過了計劃最初要求的3天,電影最後英軍空降兵投降的時候,英國地面部隊已經到了Arhem河邊了。
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很明顯負責接應的30軍是主要原因。但這個板子打不到30軍身上。
儘管30軍確實如電影里那樣邊走邊停,但實質原因是:
整個地面部隊的全部行軍路線只有69號公路一條,這導致整條公路上擠滿了車輛!
69號公路如電影所表現的並不寬敞,僅有雙車道,公路兩側的德軍也沒有肅清,德軍小分隊打一次突襲,雖然不會有多少殺傷,但可以讓公路癱瘓幾個小時。到了後面,公路上的擁擠情況更加突出,電影里也表現了這一點,82師奪取的點需要架橋,但工兵的工程車輛被賭在後面動彈不得,只能一點一點地向前挪。時間就是在擁擠的車流中被一點點浪費的。30軍有沒有怠工情況,應該有,但不會非常嚴重,畢竟盟軍最高指揮部不會容忍他們慢吞吞的磨洋工,尤其在美國人已經明顯表達了不耐煩的時候。
總之,Arhem作戰的失敗,一個極大原因是參謀班子的失敗。對於組織和調度,以及路線的安排上極端不合實際,尤其是單線行軍這種腦殘的設計,估計軍校剛畢業的見習參謀都不會想到這麼容易被卡死的方案。至於蒙迪個人的作用,我覺得如果其參謀班子能稍微給力一點,多給幾條進軍路線,這個作戰的結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至於英軍參謀人員為什麼這麼設計30軍的進軍路線,我是沒有看到任何解釋的,所以也不對他們的思路做任何評價
大家綜合介紹的都不錯。
補一點兒專門針對題主的各個小問題。1.戰史里說英軍有一個傘兵師呢,都哪裡去了?這一戰是高空跳傘,英軍傘兵師始終沒能成功集結起來,空投中就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2.美軍101、82師降落後幹什麼去了?片子里為何一直在架橋,架橋,還是架橋,最後過河會師了,但沒明白會的是哪一部分英軍。
101師和82師都完成了自己的戰役預設目標,奪取了屬於自己的橋,隨後轉入艱難防守,應對德軍反撲,整個市場花園作戰的主要意義是要獲取萊茵河上的主要渡口,以便盟軍能從這個方向上攻入德國,然而失敗了。3.波蘭空降旅哪裡去了?開頭只看到他們的長官抗議這次行動,但部隊並未表現。
傷亡最慘的就是波蘭空降旅,第二批空降,德軍已經通過繳獲的文件了解了盟軍整個戰役企圖,莫德爾部下又剛好有非常熟悉荷蘭地形以及傘兵作戰特點的傘兵集群司令,因為波蘭旅直接被包圍了,傷亡超過70%。波蘭旅抗議這次行動,除了對戰役方案本身不滿意外,還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戰役進行時正是華沙起義白熱化的階段,20萬波蘭人的鮮血灑在整個華沙,起義軍憑藉最原始的裝備和德軍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波蘭旅怎麼還有心情悠哉悠哉的在荷蘭作戰。4.地面進攻的英30軍為何打了一仗就不見了?他們為何不如快速與空降兵會合?
有人解釋了,公路不暢,然後不斷被德軍反撲。5.還有片中這麼多軍官,到底誰說了算?此次行動失利除了蒙哥馬利還有誰?
蒙哥馬利是本次作戰最高指揮官。這個必須刷一下存在感。這片子從小到大看過好幾遍,確實不好懂,導演要背鍋。。好在對市場花園頗有研究,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不過我的答案都很短,沒什麼乾貨
開頭你看到的大規模空降,那是因為盟軍出動了三個師去奪取三座橋(不算後來加入的波蘭傘兵旅),這是蒙哥馬利結束戰爭宏偉計劃。007師長的第一空降師空投在最遠的阿納姆,全師在橋的北面準備接應30軍;由於降落地點偏遠,只有漢尼拔博士(好像叫Frost)Frost的二營到達了橋的北端,然後被切斷(他們是最南邊的,所以為什麼電影里坦克出現的時候他們以為是三十軍到了)。美帝的82和101空降師在三十軍和英國第一空降師中間,負責裝甲部隊需要的另外兩座橋。
守在北面橋頭,被比特里希的裝甲師最早擊潰的就是第二營,漢尼拔博士(就是吃巧克力的那位)都在橋頭做了俘虜。第一師其他人沖不到橋頭,被重重包圍,迫不的已突圍到河邊強渡撤退,留下傷員去當俘虜(電影后面在大房子里外等著德軍的那些人)。波蘭旅由於天氣原因出發晚了,直接空投到了南邊接應第一師的殘部,就是趁夜想過河被掃射的那一撥(電影里的旅長也是當時的大明星啊名字忘了,這片全明星,歐美版的建國大業)
最後說下美帝的兩個師。離地面部隊近的是101,他們的橋被炸了,自個建了一個。82師離英國人近,負責奈梅根的大橋,白天劃著舢板強渡的就是他們。
好不容易大家湊齊了,三十軍也到了,可惜第一師已經頂不住了。
這是諾曼底後盟軍最大的挫折,有運氣不好(阿納姆碰到兩個正好在修整的黨衛裝甲師),也有蒙帥的異想天開(靠一條公路做上百公里的裝甲突擊)。電影非常經典,但戰役進程介紹太少,很容易就看懵啦首先有一點就是作為一隻傘兵部隊 就算擁有滑翔機運載,絕大部分步兵師或者摩托化師配屬的師一級重型支援部隊是不存在的(比如英械師的阿喀琉斯坦克殲擊車,17磅重型反坦克火炮 ,25磅輕型加榴炮等)旅一級的中型支援力量也相對較為薄弱(比如6磅反坦克炮配置數量相對於摩托化和步兵師也是偏少的),雖然在團營一級的輕型反坦克武器數量會增加已彌補上一級武器的缺陷 但是在武器射程和毀傷效果 甚至穿甲能力方面都不是一個檔次的。步兵配屬的boyz反坦克步槍在面對三號坦克後期型坦克和二號L型時已經基本無效,只能依靠彈簧投擲原理的Piat裝置,但是此裝置射程和穿甲又對於即將作戰的對象 44年德軍裝甲師主力裝備:加裝裙甲的各型四號坦克 和更重型的坦克已經是無力的了。然而市場花園行動中 1傘的對手就是裝備得到補充的裝甲教導師和9SS 。實戰中 1傘的守橋部隊正是依靠之前奪橋作戰中繳獲的少量德軍反坦克炮和piat對進攻德軍的裝甲力量構成威脅的 但在長時間作戰中 繳獲武器最大的問題暴露了出來 :無穩定的彈藥補給來源導致的火力中斷 。這就意味著英軍失去了反制德軍裝甲的能力 也就是失去了戰鬥的意義 再進行作戰也只是無謂的抵抗或者說是自殺了
建議你先去看科尼利厄斯的原著,你的問題書中都有詳細的解答,那麼厚一本書即使拍成三個小時的電影也是必須要有取捨的,看不懂很正常
英軍第一師負責奪取阿納姆大橋,不過大橋附近不適合空降。他們的計劃是先派出一支裝備大量載具的小分隊在外圍著陸後高速奔襲,搶佔橋樑,等後邊的大部隊趕到。不過大部隊一直沒趕到。於是就剩下那幾百人的小分隊守橋了。
盟軍各懷鬼胎,英國不自量力,巴頓拖後腿,空降本來就是容易偏離集合點,更何況德國擁有裝甲力量。
美國需要在盟軍確立老大地位,又不能明確挑戰英國轉化矛盾,所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最合適。
英國帶有迷一樣的自信,手下精銳不可說不用心,不用力,可你能想像在有完美製空權的情況下,空降部隊失去聯繫,完全不偵查,不空投電台,也不拉下臉尋求援手,最後就靠美軍劃個小橡皮艇去救紅魔鬼。蒙蒂再次證明了,能贏的他能贏,贏不了的他還真贏不了。
這是腐國在為戰後撈政治資本呢。蒙蒂自己持重謹慎,本身不適合此次行動。而且,整體太樂觀,以為直接接收一下即可。沒想到啊沒想到。
這麼多人回答過了,我就不列史料了,單純簡單回答問題吧。
這個電影如果沒有歷史基礎,一不小心沒看懂也正常,畢竟片子漫長的,節奏也蠻慢的。一不小心走神可能就錯過什麼了。
總的作戰計劃就是,地面主力部隊沿著公路長驅直入,但是公路上有橋,橋被炸了就過不去了。所以派出空降部隊在第一時間先把所有的橋控制起來。美國101,82,英國第1傘兵師就是去搶橋的。因為這個行動是蒙哥馬利提出的,英國人主導的。所以美國的101和82分配的任務都是比較近的橋。最遠的最關鍵的橋是英國第一傘兵師負責的。地面主力部隊成功通過了101師和82師負責的橋樑,所以你在電影里看到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勝利會師了。
英國那個師降落的地點選的就不好,離橋很遠,而且守軍比預定強,所以到達橋附近的傘兵數量就不多,所以打到後面感覺就那點人了。波蘭人是第二波次投下去的,下去就被乾的差不多了。電影里戲份不多。
總的來說,市場花園行動是一個過於理想化的作戰行動,一切順利確實能起到奇效。但是真實戰場到底有多少計劃是一切順利的呢。市場花園行動缺少預案,缺少因對各種意外事件的準備。
推薦閱讀:
※1939 年民國政府和國人當時是如何看待諾門罕戰役的?
※為什麼日本的階級固化這麼嚴重,日本無產階級還要愛國,無產階級出身的中下層軍人還要來殺害中國的無產階級?
※虎式坦克為什麼比盟軍同時期坦克強大?
※為什麼國軍和日軍都打不了大規模殲滅戰?
※為什麼抗日戰爭期間有那麼多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