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朝如此之??
打一次輸一次,然後就是賠錢賠地,到了南宋竟然被打的將近一半國土都沒了,之前之後的朝代都沒見過把國家玩成這樣的,除了清朝
宋軍弱不弱?和前後比它確實很弱,雖然有一個牛皮吹出來的70%外戰勝率
2016年7月16號,加一句,宋軍勝利90%都是防禦戰,高勝率來自高挨打率。
————————————————————
2017年7月15 補充一個根本原因吧,其實裝備啊,馬政什麼的,還都相對比較次要;宋軍對外戰績比較差,特別是進攻戰很差,主要原因在於沒錢;
對,沒錢;
北宋最火的時候,一年收入是7000萬,由於眾所周知的三冗,這筆收入的一半,而且是至少一半,用來發軍餉了,最多時可達70%-80%,都是用來發軍餉了(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宋英宗)
除去一半以上用來發軍餉,還有很大一部分用來養官了,此處不贅述;
再加上各種日常的賑災,鎮壓起義等開銷,這錢根本就不夠用的。
但打仗,特別是打進攻戰,那是個燒錢的活,畢竟士兵戰鬥力再強也不是高達,需要糧草補給,陣亡還需要快速的徵募補充,這都是要錢的。
唐朝每年養兵支出最多只佔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實行府兵制時,養兵基本也是下面出錢,中央負擔不大;明初實行衛所兵制,養兵基本不花錢(只限於明初)。
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在進行戰略進攻時,有充足的財力購辦軍需,徵募新兵,漢唐明不是不打敗仗,關鍵是打了敗仗後很快就能把新的部隊送上前線。強大的後勤才是打勝仗的根本保障,憑藉國力優勢,耗也把匈奴、高句麗、吐蕃和北元耗死了
宋有這個錢嗎,沒有。每年的財政收入勉強讓那臃腫的一百多萬軍隊有口飯吃就不錯了,所以宋朝空養了百萬大軍,根本沒錢開拔打仗。
但畢竟宋朝給士兵的待遇還說得過去,中前期士兵還願意在防禦戰中效力,宋徽宗時物價飛漲,士兵待遇迅速下降,軍隊連打防禦戰的積極性都沒有,所以金軍一南下,北宋頃刻土崩瓦解,各路大軍自行潰散——根本不願意給朝廷賣命。
南宋基本也是這個情況,不過南宋好歹有長江和四川天險,扛過了金軍,又頂住了蒙古幾波進攻,但襄陽一失,也迅速崩盤。
——————————————————————————
漢唐揍人十拳,被防住五拳,之後五拳把人打死;被人幾次打成重傷,都能滿血復活然後接著去揍人。然後——漢唐好垃圾啊,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宋被人打了十拳,防住七拳,之後三拳直接把宋打死,連復活都沒有。
然後——壯哉大宋,對外勝率70%。
關鍵詞:防守有餘進攻不足,空有數量沒有質量;高勝率來自於高挨打率
當然了,宋軍也不是一開始就弱,趙匡胤時就很強,人家畢竟是脫胎自五代十國那個武人橫行的年代。
這個時候我們就得@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人物——趙光義
宋軍弱源於以下幾點:
1、軍隊士氣普遍低下,宋太宗北伐一次性報銷了他哥留下來的全部精銳,軍隊的傳承沒有了。
2、貪污腐敗成風,裝備很多看著嚇人但質量不達標
3、馬少,缺乏強力的騎兵部隊(很多人喜歡把這個大鍋甩給唐,實際上宋朝自己自作自受)
4、由於以上幾點,造成宋軍的戰術思想整個就有問題。
關於前兩點大家耳熟能詳。其實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是很徹底,邊軍的兵權沒全弄掉,他弟弟戰敗後徹底廢掉了武將的地位,文官全盤接管軍隊。
文官的確比武官安全(對皇帝而言),不過除個別天賦異稟的人,大多數文官不會治軍也不會打仗,然後就是坍塌式的腐敗和守內虛外(宋朝不抑制兼并,靠腐敗換大臣的忠心嘛)
邊民民風彪悍,對契丹女真仇深似海,本來是當兵的好苗子,但是根本得不到朝廷的信任,邊境的民團裝備極差。
中央禁軍裝備精良,然而兵源都是流民。
什麼募兵制是最先進的軍事制度,屁。
在民族國家誕生前,有吃有喝有太平日子過,誰願意當兵?
募兵制的直接結果是,招募的都是混不下去的地痞流氓,人家當兵就為了混飯吃,報效國家?國家是啥?紀律?老子在城裡下館子都不要錢……
700年後的英國也面臨著軍隊里充斥著募兵募來的地痞流氓的問題,英國的解決方式是,臨陣脫逃的,私自搶劫的(奉命搶劫不算)就地處決,開小差、違抗軍令等,鞭子往死里抽你丫的,輔之以近代步兵操典,對軍隊的作戰技巧,隊列都進行了極為嚴格的訓練,才把部隊收拾的服服帖帖。
宋朝並沒有這麼前衛的治軍思想,混飯吃的兵,混飯吃的將軍+一個啥也不懂的軍事主官,戰鬥力從何而來?
關於宋朝的馬,我給大唐辯護一波。
很多人認為是唐朝錯誤的民族政策致使大宋開局沒有養馬地,導致宋軍始終無法組建強力騎兵。
然而……
恩,從開國的21萬官馬敗到3萬匹,怪大唐咯?
關鍵詞:走私;馬政腐敗
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
種馬一年養死三百多,562匹種馬得馬駒27
這馬政是實實在在的吃馬糞
由於宋朝政府馬政管理能力太差,良馬產出率低的同時,種馬大量病死,再加上不停的往境外走私,100年的功夫,官馬就剩3萬了。
由於馬政實在太腐敗,王安石對此毫無辦法,於是開始讓民間養馬彌補軍馬的不足。
歷史雄辯的證明,重要軍事物資是不能完全依賴民間生產的,直接結果是沒有飼養技術和資金的老百姓把高頭大馬養成驢子
所以宋朝的馬不僅數量下降,質量也急劇退化。
自己不能產,只好進口蒙古馬。
按說能把蒙古馬養的更差也是本事,畢竟作為戰馬,體型小負重能力差的蒙古馬本身就很糟糕了,但蒙古馬耐粗飼,一般還真不容易退化。
但是宋朝做到了,進口的蒙古馬養了幾年很快孱弱不堪軍用。
至於養馬地
漢朝開國有養馬地嗎?為啥人家就能培育出良種軍馬然後數萬騎兵北擊匈奴
唐朝滅東突厥時全國官馬不過數萬,不照樣突襲王庭大獲全勝。
哦,關於漢唐的馬政。
盛唐基本保持在30萬匹官馬以上的水平,但別忘了武德二年,全唐總計有馬三萬六千七百匹。
再看老祖宗漢朝,天子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湊不出,大臣出門坐牛車,但武帝時全國官馬四十萬匹。
自己腐敗別怪老祖宗不給力,更何況老祖宗對你真的仁至義盡了。
沒有強力騎兵,軍隊士氣又低,導致宋軍的戰術思想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極度依賴步兵防禦和遠程武器——士兵普遍畏懼肉搏。
那個穿雲裂日神臂弩,擋住金軍的具裝鐵騎了嗎?
恩,不敢刺刀見紅的部隊都不是好部隊,PLA已經告訴我們了。
歷史再次雄辯的證明,在火槍誕生前想依靠弓弩阻擋騎兵衝鋒簡直是笑話
200米,騎兵最多只需要十幾秒鐘,馬刀就糊你臉上了,弓弩最多只能射擊一兩次,對付全身披掛鐵甲的重騎兵簡直就是撓痒痒。
而宋軍70%都是弓弩手……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群畏懼肉搏的地痞流氓,拿著質量嚴重不達標的武器,配上一個不會打仗的將軍,徒步用弓弩迎戰契丹和女真全裝鐵甲的重騎兵
結果,自己想吧……
你大宋面對的不過遼金西夏這樣的封建制國家,我大清面對的是日俄英法這樣萬惡的資本主義。
你大宋面對的遼金也就能煉個鐵,我大清的對手船堅炮利,連馬克沁都搞出來了。你大宋亡時"趙家人闖關東下南洋,我大清亡時艦隊還跑到墨西哥護僑。你大宋在蒙古帝國面前堅持了50年,我大清從鴉片戰爭開始堅持了70年。你大宋在金國面前納貢稱臣,我大清讓腐國馬爾嘎尼俯首稱臣。你大宋最後被打的連台灣都虎踞不了,我大清到最後還為台灣省長留下來1100萬。題主為什麼要提大清呢?清朝明顯比宋朝更有資格埋怨敵人太強吧。你大宋把黑鍋全扣到鮮卑唐沙陀晉身上,我大清也可以把屎盆子全扔給朱八那一家,而且確實也不該把近代開始落後於西方的鍋全甩給大清吧。只不過大清雖然爛,但還是要臉的。來來來,大家一起,大聲喊:燕雲,沒馬,敵太屌!大聲點兒,不然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弱是後天的了!
作為一個割據政權,和東晉東魏西魏南朝陳西遼北元南明一比,還是可以的。你把它和統一王朝比就像讓小學生去做微積分,怎麼可能行。
了解歷史的都有一個慣性,認為宋朝是個軟弱的王朝,經常受人欺負。實際上如果書看的再多一點的話,就會知道宋軍其實並不弱。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稱之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制度,雖然千年紀元前後,受技術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約,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國家都受到了野蠻民族的強烈衝擊,宋朝同樣不例外,但宋朝的軍事力量絕非不值一提。
宋代實戰中的勝績很多,首先說它統一中國的戰爭。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軍在長江流域、嶺南和河東地區,四處出擊,先後攻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等割據勢力,一統中國,結束了中國自8世紀後期開始的長達兩百年的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局面,有大功於華夏。
其後的宋遼戰爭,首戰,北宋由於輕敵,宋軍在高梁河失敗,全軍潰退,損失慘重。但其後宋軍嚴陣以待,10世紀80年代,遼軍曾六攻宋境,在滿城,雁門和瓦橋關等地均被宋軍一一擊退。此後,宋遼互有勝敗,基本上是誰進攻,誰吃虧,雙方都拿對方沒有辦法,所以才導致了1004年的澶淵之盟,從此100多年間,宋遼再無戰事,在歷史上中國和游牧民族的合約中,澶淵之盟是最見效果的一個。
宋軍的又一段光輝年代,是在北宋崩潰後的30多年間,當時金兵南下,中原易手,1127年金兵以傾國之力南下渡江,以圖一舉滅亡中國。而當時的宋朝臨時政府立足未穩,形勢危殆,但在這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軍隊居然不可思議地一敗再敗金軍。
建炎元年(1127年)金軍第一次攻宋,因東京留守宗澤堅守東京,黃河北又有大量抗金軍民,不敢深入。1128年二次攻宋,進至長江,因缺乏渡江準備撤軍. 1129年,三次攻宋,因預有準備,迅速渡過長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韓世忠重創於黃天盪(今南京東北),幾被全殲。金軍三次攻宋損失慘重,金失去了滅亡南宋的先機,此後宋金逐鹿川陝,又是宋軍勝多負少。紹興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軍在和尚原(陝西寶雞), 饒鳳關(陝西石泉), 仙人關(甘肅徽縣)等地遭秦風路經略使吳玠軍頑強抗擊,大敗而歸。
此時,南宋政局已漸穩定,於是整飭軍備,建立了川陝、荊湖及江淮三個戰區,分兵防守,互相支援。而金軍「南犯淮,西犯蜀,生還者少」,戰略形勢開始轉變。宋軍開始反攻。
1134年,名將岳飛率軍攻偽齊劉豫,收復了襄陽及所屬六郡,當年秋,金、齊聯合攻宋,東在承州(江蘇高郵),西在廬州(合肥),分別為韓世忠、岳飛軍擊敗,金全線撤退,淮南地為宋全部收復。此後中原就是岳家軍的天下了。1136年,岳飛攻齊,收復陝西河南大片領土,擊潰偽齊30萬主力,劉豫偽齊滅亡。 1139年金軍三路大舉攻宋,東路安徽順昌(阜陽)被劉錡擊敗,西路在陝西各地被宋軍連續擊敗,中路在湖北河南則遭到岳飛的反攻,岳家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潁昌、陳州、鄭州及洛陽等地。金軍企圖扭轉不利形勢,乘岳飛軍分兵略地之機,率精騎奔襲岳飛所在郾城(今屬河南),被岳飛軍一舉擊退,金軍再攻潁昌,又被殲過半。岳飛乘勝追擊。先頭部隊進至開封郊區朱仙鎮,而此時金軍在中原已經幾乎無堅可守,宋軍在戰場的軍事優勢非常明顯。可惜當時宋高宗意外地無視戰場的有利態勢,居然殺了岳飛後和金簽訂《紹興和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莫名其妙又耐人尋味的事件。
此後1161年,金破壞和議,金主完顏亮率四路大軍親征南宋,宋在水陸兩線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南宋水師在前岳飛部將李寶指揮下,僅以120艘戰艦,3000水兵,在陳家島海域(今山東膠縣海域)大破金軍3萬水軍,燒毀了金軍幾乎所有戰船。而在陸路,宋軍的勝利更加輝煌,採石一戰,書生將軍虞允文以1.8萬駐江部隊,擊潰了金主親率的17萬大軍。造成金營內亂,金主被殺。
南宋對金的抗戰,真是令人驚異,一個流亡的政府和一些流亡的軍人,面對橫掃東北亞的女真人,幾無敗績。這能不能說明宋軍的戰鬥力相當強?
100年後,南宋迎來了更可怕的野蠻民族,蒙古人征服西遼用了1年時間,征服花剌子模用了1年半時間,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阿拉伯用了8年時間,征服羅斯聯盟用了5年時間,征服西夏用了10年時間,征服中國北方的金朝用了22年時間,可是征服這其中所謂軍事最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時間。其間蒙古數度以滅亡南宋為目的大舉入侵,但被南宋軍隊一一擊退。
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台以滅亡南宋為目的,在四川、荊襄、江淮地區三線並發,大舉進攻南宋,南宋軍隊憤起抗戰,7年抗戰,除了讓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1241年,蒙軍攻下成都。但在四川其他州縣,均被擊退)在東中兩路,均被宋將呂文德,杜杲, 孟珙等軍擊退,戰線不進反退。宋軍收復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諸郡。此後蒙軍長期圍攻襄陽和四川的釣魚城,但在余玠,孟珙等人的防守下,無法越過南宋邊境一步。
1254年,忽必烈攻滅大理,南宋受到腹背夾擊,1257年,蒙哥大汗親率大軍攻宋,誓滅南宋。蒙哥自率主力攻蜀,另一部兵力攻襄樊。兩路均遭頑強抗擊。宋將王堅堅守釣魚城,一舉傷斃蒙古大汗蒙哥,蒙軍全線撤退。宋蒙形成相持。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至1279年守將王堅之子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四川自1235年遭受蒙古鐵騎蹂躪,尤其是在1241年失守蜀中中心城市成都後,中國四川軍民無日不在和蒙古軍的抗戰中度過,其抗戰時間居然超過了40年,其軍事能力,尤其是軍民的戰鬥精神讓人肅然起敬。怎麼解讀完全看屁股。。
宋黑:「一直被打被打到只剩下一半領土的慫逼國家這世界上有幾個?」宋粉:「被打到只剩一半領土還能在二等大魔王金和一等大魔王蒙古面前挺上一百四五十年的國家這世界上有幾個?」咳咳,用漢唐的軍馬抽搓宋,未免有點欺負人。
畢竟農耕文明時代,騎兵是最重要的兵種,戰馬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漢唐作為農耕文明裡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拿來抽搓宋無疑使用美帝吊打利比亞。我們來看看這個: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
搓宋沒有燕雲,紅軍當年只有井岡山。搓宋沒有軍馬,紅軍當年騎兵只有一個連。搓宋之敵能吊得過倭寇、冥國、美帝、蘇修?連共黨之敵里最弱的常凱申,也號稱800萬大軍呢。然而解放軍騎兵鼎盛時期,總數超過10萬人……
這可是現代化軍隊。要知道現代化軍隊早就不靠騎兵砍人了,即使是解放軍建立之初,騎兵在軍隊中起到的作用也遠不能和步兵相比,而農耕時代,騎兵可是一支軍隊最為重要的力量。就算不比質量只比數量,搓宋好像也不太夠看啊。
比質量的話……
解放軍騎兵擁有配套的馬場、制式馬刀、獸醫學校,編製了各類騎兵教材……比你搓宋不知道強到哪去了。目前呢,解放軍騎兵僅剩2個營,目前就是作為情懷和紀念,偶爾去草原上巡視一下什麼的,誰也不指望他們到時候真的拎著馬刀砍美帝,不過……你說這支小部隊衝鋒一下,搓宋得多少人去頂?
除開 @於幸平 等答主說到的原因,為什麼覺得大宋弱雞呢?因為你們的標準太高了嘛,總是以大一統王朝的標準要求大宋,那麼大宋當然是不僅比不了漢唐明,甚至連大晉也比不了,大晉不僅數次收復河洛,並且遼東慕容鮮卑持晉節牧羊數十年,所以只有東晉西晉的說法,沒聽說過東宋西宋的說法,如果說南宋要以東宋稱呼,那麼大宋至少得讓完顏阿骨打持宋節魚獵。所以不妨降低標準,單純把大宋看成一個割據政權,不就好了嘛,西夏,北遼,南宋為新三國演義,那麼從唐末以來到大元混一海宇,這幾百年,可以概括為七代十五國,梁唐晉漢周宋金為七代,再加上割據的大理,越南,契丹,西夏,西漢金山國等統稱十五國。這樣來看,大宋作為割據政權雖然沒能收復河西,燕雲十六州,遼東,河套,雲南,安南,寧夏,也沒能雞米朝鮮高麗,東北女真部落,草原上的蒙古祖先阻卜人,但是成功滅南唐,南漢,北漢等結束了內地一定程度上的戰亂,也曾雞米過占城,引進過水稻,西域的尉遲駙馬國也認大宋當舅舅,這也是不錯的。那這麼看,大宋這個割據政權對比前五個割據政權是不是要好很多?不是那麼弱雞呢?對吧?
看樓上一大批胡說八道就知道了,無非是車軲轆話,農耕必然被游牧滅掉,漢族必然被別的民族滅掉。漢唐滅掉橫跨歐亞單挑波斯拜占庭千年中東霸主的突厥是鍛奴沒鐵,大送被被日本安南暴揍的蒙古滅了是大送太強。
讀了一本好書《北宋抗金戰爭史——大宋之殤》,感受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咱們幾十萬、上百萬人就干不過人家幾萬人,當時的中國就是這樣的,和後來的抗日戰爭有點像,不過宋更慘,首都被淪陷,十萬俘虜北上(整個皇族和民間美女),一路奸死無數,獻俘大典上除了皇后所有女性都被迫赤裸上身......
一個國家的男人痿了,仗打不贏了,倒霉的永遠是婦女、孩子和老百姓。
以上就是這本書揭示出的一小段中華民族真實的血淚史,這本書用的是類似小說一樣的寫作風格,很好讀,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建議自己去看看,保證你能收穫在知乎回答上所遠遠不及的深刻了悟!清代比宋代強多了好吧
來看看大宋高宗給人家上的表,也是不遑多讓,對金必稱上國,對宋必稱藩屬。臣構言:竊以休兵息民,帝王之大德;體方述職,邦國之永圖。顧惟孤藐之蹤,猥荷全存之賜,敢忘自竭,仰達殊恩!事既繫於宗祧,理蓋昭於誓約。契勘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 鄧二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南並西南,盡屬光化 軍,為敝邑沿邊州軍。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所有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 淮北、京東西、陝西、河北自來流移在南之人,經官陳理願歸鄉者,更不禁約。其自燕以北人,見行節次遣發。今後上國捕亡之人,無敢容隱。寸土匹夫,無敢侵掠。其或叛亡之人,入上國之境者,不得進兵襲逐,但移文收捕。 沿邊州城,除自來合該置「射糧軍」數並巡尉等外,不得屯軍戌守。上國云云,敝邑亦乞並用此約。 既盟之後,必務遵承,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 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早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
宋朝之所以慫,是從開國就註定了,趙大的皇位是軍事政變得來的,也就是說趙大屁股不正,皇帝絕對是這世界上最沒安全感的物種了,(趙大的名言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大靠軍事政變起家,防範軍事政變自然就成了優先選項,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換個朝代這麼干也就算了但是宋朝的邊境情況可以說漢唐以來形勢最嚴峻的了周圍一圈的少數民族還都不大好惹,趙大趙二在的時候還能控制下局面軍隊戰鬥力還不至於太渣(高粱河以後就垮了),但到了真宗的時候這就變成了祖宗家法,(祖宗家法這種東西之所以牛難以更改就是因為隨著時間的積累圍繞這套家法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他會千方百計的毀滅任何想打破舊有格局的人或組織,王安石們就是這麼死的)武將被壓制被猜忌成了傳統,這樣的軍隊被打成渣再正常不過了
宋朝的?是宋朝的弱導致的。 宋朝確實弱,軍事弱,對外弱,而且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某些給宋朝洗地的人好意思跟漢唐明比國祚? 漢朝、唐朝、明朝任何一個朝代從前期到後期的疆域都包括中原與南方。而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還收復不了。南宋那約150年是沒有中原的。 宋朝約一半時間沒有中原,有臉跟從前期到後期疆域都包括中原與南方的漢朝、唐朝、明朝比國祚?
(事實上,在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唐朝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服從唐朝中央號令的,絕大部分藩鎮是不割據的。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何況,唐朝後期的割據藩鎮也仍然是唐朝的一部分,沒有被外敵佔據。)
漢朝曾擴張佔據中原、南方、安南、河西、隴右、青海、西域、河套、漠南、遼東、朝鮮半島,漢朝後期仍然有中原、南方、安南、河西、遼東; 唐朝曾擴張佔據中原、南方、安南、河西、隴右、青海、西域、河套、漠南、漠北、遼東、朝鮮半島,唐朝後期仍然有中原、南方、安南、遼東、河套、部分漠南;明朝曾擴張佔據中原、南方、安南、河西、隴右、青海、西藏、河套、部分漠南、遼東,明朝後期仍如有中原、南方、遼東。
而宋朝直接篡取了後周的中原(後周已經統一了中原的大部分),宋朝自己擴張佔據的是南方。但是宋朝長期沒能佔據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還丟了靈州,長期沒能統一。 宋朝中間被外敵打的連中原都丟了還收復不了,宋朝後期那約150年連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都沒有,最後宋朝還被外敵打的連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與大後方也丟了,華夏王朝首次完全亡於外敵。
宋朝前期的疆域遠小於漢唐明前期的疆域,宋朝後期的疆域仍然遠小於漢唐明後期的疆域。
宋朝後期約150年連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都沒有,拿來的臉用310年跟漢唐明比國祚? 要比的話,最多用宋朝前半段那約160年來比。宋朝那統一(其實是接近統一)的時間,遠短於漢朝、唐朝、明朝里任何一個的統一時間。
某些人拿漢朝、唐朝的對外失敗來給宋朝洗地。然而事實是,宋朝對外勝利遠少於並且小於漢朝、唐朝的對外勝利,跟漢朝、唐朝的對外勝利相比,宋朝的對外勝利微不足道;而宋朝對外恥辱遠超過漢朝、唐朝對外恥辱數百倍,跟宋朝的對外恥辱相比,漢朝、唐朝的對外恥辱微不足道。 而且,漢朝、唐朝遭遇對外恥辱之後,漢朝、唐朝能再取得足夠大的對外勝利,殺死、俘獲大批外敵,勝利之大足以對外報仇雪恥了;而宋朝遭遇對外恥辱之後,卻沒能對外報仇雪恥。
宋朝軍事確實弱。實際上宋朝對外戰爭是勝少負多。不是謠言里吹的勝多負少。
漢、唐、明的強盛階段,與外敵的戰爭通常是發生在遠離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區,不會破壞華夏百姓生活的安寧。即使漢、唐、明的衰弱階段,也沒把中原與南方丟給外敵。
而宋朝,即使在宋朝的強盛階段,也多次在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發生與外敵的戰爭,破壞了華夏百姓生活的安寧,一些在其他朝代強盛階段是安寧地區的中原地區,在宋朝反而成了戰區。而且宋朝才過了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的地盤與百姓,外敵金人殺掠、奴役了宋朝中原地區與百姓,還搜山檢海殺掠了宋朝江南部分地區的百姓。 宋朝再也沒能收復中原,還被外敵蒙古打的連南方的地盤與百姓也丟了。
————————————————————————————————————
即使宋史泰斗鄧廣銘、王曾瑜也承認,宋朝弱、 軍事弱、軍隊差,並且承認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240-241頁指出: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 素質很差,作戰能力很低 ……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656頁指出,宋朝對外軍事能力弱是由宋朝一系列「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的。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也指出宋朝軍事弱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由於宋太祖以武將黃袍加身的來歷、宋朝守內的第一要旨就是猜忌和防範武將;宋朝軍制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削弱其指揮許可權和主動性、靈活性,犧牲軍事效能為特徵;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還指出,宋軍招剌太濫、揀選不實、訓練很差、軍法廢弛、軍政腐敗、軍紀敗壞、官員對軍士役使和刻剝、軍隊營利性經營、輕視騎兵建設、以文制武、兵權分散、將從中御,這些是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
————————————————————————————————————
某些人給宋朝歲幣洗地說可以通過榷場賺回來。這些人是阿Q附體了么。 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的地盤、百姓以及長期大量經濟產出被遼占著,遼不稱臣於宋,宋還要長期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定期送給遼,然後宋通過貿易用宋的財物把之前給遼的歲幣換一部分回來,這明顯仍然是把財物白白給了遼。宋朝這是只賠不賺。
金占的更多。金占著中原的地盤、百姓以及長期大量經濟產出,金不稱臣於宋,宋反而稱臣於金,宋還要長期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定期送給金,然後宋通過貿易用宋的財物把之前給金的歲幣換一部分回來,宋朝這仍然是在凈支出,仍然是只賠不賺。
有宋吹意淫宋朝賣給遼金的是製成品、遼金賣給宋的是初級產品、所以宋剝削遼金、控制遼金的經濟。 然而,事實上,宋朝因為不掌握定價權,所以宋朝無法剝削遼金,更不可能控制遼金的經濟。
要在貿易中剝削對方,那麼前提是要掌握定價權。如果不掌握定價權,那麼無論買什麼、賣什麼,都不能剝削對方。例如,假設A要賣紡織品這種製成品,買鐵礦石與石油這種初級產品,但是A不掌握這些商品的定價權,而B掌握了這些商品的定價權,那麼B可以抬高鐵礦石、石油這初級產品的價格,降低紡織品這製成品的價格,那麼A從B這組織里買鐵礦石、石油這初級產品,賣紡織品這製成品給B,那麼A仍然是無法剝削B的,反而是B剝削了A。A更不可能控制B的經濟。
至於遼、金用宋朝銅錢,有人意淫這是宋朝用貨幣戰爭打擊遼、金。 然事實上,這是宋朝吃虧。銅錢外流嚴重損害了宋朝的經濟。
注意,貨幣戰爭是建立在信用貨幣、符號貨幣的基礎上,其貨幣本身的價值遠低於其貨幣的面值,例如紙幣。 而宋朝銅錢並不是信用貨幣、符號貨幣。 宋朝的銅錢本身的銅的價值高於其面值。別人把宋朝銅錢熔了做銅器,能獲利十倍。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八十三 記載:銅禁既開,銷錢以為器者利至於十倍。
宋朝銅錢外流,遼金輸入宋朝銅錢,其實是遼金獲利,而宋朝吃虧。
銅錢外流嚴重損害了宋朝的經濟。
《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三 記載:蕃舶巨艘,形若山嶽,乘風駕浪,深入遐陬。販於中國者皆浮靡無用之異物,而泄於外夷者乃國家富貴之操柄。所得幾何,所失者不可勝計矣。
宋朝是在遼占著幽雲十幾州、不稱臣於宋的情況下,還長期送歲幣給遼。宋朝是在金長期占著中原、金不稱臣於宋、宋反而稱臣於金的情況下,還長期送歲幣給金。 這種情況下,宋朝送歲幣,宋朝的真正損失大於通過數次大戰收復幽雲十幾州、中原。
算一下總的得失:
一、遼長期占著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的地盤、百姓與大量經濟產出。漢唐明都是自己擴張佔據的幽雲十幾州,而宋朝沒能佔據幽雲十六州。宋朝失去了幽雲十幾州的地盤、百姓與大量經濟產出。
二、遼占著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不稱臣於宋朝。遼對宋的威脅仍然不小,宋朝中原靠近幽雲的地盤成為不安全的地區,不利於經濟發展。而且宋遼之間的協議還要求靠近幽雲的宋朝地區不能修水利設施,也不利於宋朝經濟發展。本來宋朝經濟可以發展的更好,卻因為宋朝沒能占幽雲,而沒能發展的更好。這也是宋朝的損失。
三、宋朝不通過數次大戰占幽雲十幾州,但是宋朝卻要長期養著非常龐大的君度,而且還頻繁調動,花費巨大,即使在不作戰時,花費也相當於經常打仗。
四、遼對邊境貿易、榷場貿易收稅,遼從中獲益。而宋朝不掌握定價權,所以並不能通過貿易剝削遼。 而宋是用自己的財物把宋給遼的歲幣中的一部分換回來,這用自己的財物換回之前自己給遼的歲幣,仍然等於白白給遼財物,仍然是宋吃虧,遼獲益。
以上四條加起來,宋朝這行為(在遼占著幽雲十幾州、不稱臣於宋的情況下,還長期送歲幣給遼)並不省錢財,反而比通過數次大戰占幽雲的花費還要多。
金的情況,與以上同理,把遼換成金,把幽雲十幾州換成整個中原,宋朝這行為(在金長期占著中原、金不稱臣於宋、宋反而稱臣於金的情況下,還長期送歲幣給金)並不省錢,反而比通過數次大戰佔中原的花費還要多。 而且這還沒加上靖康之變時金從宋劫掠的大量財富與人口。
————————————————————————————————————
宋朝收入的十分之八到六分之五都要用來養兵,這簡直跟北朝鮮的先軍政治一樣。想想現代人看北朝鮮是什麼觀點。宋朝簡直就是古代版本的北朝鮮。
想想北朝鮮人的生活水平與美國人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你就能理解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與其他朝代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了。
而且宋朝雖然把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來養兵,但是這些錢財卻因為宋朝嚴重腐敗 而大部分被官員貪污消耗了,實際用於養兵的很少,導致宋朝大部軍隊戰鬥力很差。 連宋史大家鄧廣銘也不得不承認在宋太祖之後,宋朝的絕大部分軍隊的戰鬥力很差。
陳襄的《論冗兵札子》說:「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餘萬,養兵之費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占其五。」
《朱子語類》卷一一〇《論兵篇》說:「本朝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中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宋朝絕大部分軍人的實際待遇極差。
宋朝,「禁軍大率貧窘,妻子赤露饑寒,十有六、七」;
「將校不肅,斂掠乞取,坐放債負,習以成風」;
「主將克剝至重,莫甚於今日,私役之弊,買工之弊,差使營運之弊,未嘗少革」;
「而為軍士者顧乃未嘗得一溫飽。甚者採薪織屨,掇拾糞壤,以度朝夕。其又甚者至使妻女盛塗澤,倚市門,以求食也」;
「軍中甚有貧極,日不能糊口者";
「今士卒極窘,至有衣紙而擐甲者,此最為大憂。」
「竭天下之力困於轉輸,謂宜士飽馬騰,而連營菜色刻心,勇氣銷鑠殆盡!」
「金益兵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
宋軍"衣甲皆軟脆,不足當矢石 」。
宋朝自己把兵器搞的粗製濫造。
《宋史》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 記載宋朝兵器【 京師所制軍器,多不鋒利 】【 天下歲課弓弩、甲胄入充武庫者以千萬數,乃無一堅好精利實可為備者 】【 諸州作院兵匠乏少,至拘市人以備役,所作之器,但形質而已。武庫之吏,計其多寡之數而藏之,未嘗責其實用,故所積雖多,大抵敝惡 】【 因循弛廢,兵不犀利 】
歐陽修指出宋朝兵器「僅能成器,全不堪用」「鐵刃不剛,筋膠不固」「精好堪用之器十無一二」,
賈昌朝指出宋朝兵器「多脆狀,造之不精,且不適用」,
張方平指出宋朝兵器「徒有其數,實皆濫惡,不足為用……」,
華岳指出宋朝兵器「類皆苟簡滅裂,而不中用」……
宋朝這樣垃圾的將領風氣。
宋朝這樣差的兵士待遇。
————————————————————————————————————
五代時期,幽雲地區仍然是心向中原王朝的。 後周-宋初,幽雲地區仍然心向 後周-宋。反倒是經過北宋,到北宋後期時,幽雲地區對宋的向心力降低了。
幽雲(此處指燕雲十六州)這事其實怨不了其他朝代,只能怪宋朝自己太弱。
其實宋朝接手的條件、形勢遠好於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
宋朝趙匡胤直接篡取了強大的、已經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其他割據勢力又弱(要麼軍事弱、要麼君主昏庸)又不聯合抵抗宋朝,外敵遼正是內部3個勢力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下屬各部紛紛反遼的時候。
而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極小,幾乎沒有地盤,還面對內外眾多強敵。(劉邦起兵時地盤很小;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地盤也很小;朱元璋起兵時地盤也很小。都遠小於宋初接手的後周。)
有人說宋朝沒有幽雲、沒有產馬地。然而,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不僅沒有幽雲、沒有產馬地(而宋初有產馬地),而且地盤遠小於宋初接手的後周。
但是漢、唐、明擊敗眾多內外強敵,擴張佔據了幽雲,還佔據了產馬地,還擴張佔據龐大疆域。而宋朝卻連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都占不了,連統一都沒做到。
劉邦起兵時馬很少,李淵起兵時臨時買的2000匹馬,也很少,朱元璋起兵時馬仍然很少,都遠少於宋初的戰馬數量。即使在後來明朝在漠北取得捕魚兒海大捷之後,明朝馬匹仍然不多,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但是漢唐明擊敗強敵,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發展馬政,馬匹數量增多。
而宋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遠多於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的馬匹數量。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 記載宋朝:「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記載宋朝:「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然而,朱元璋統一全國、並且取得捕魚兒海大捷之後,才45080匹馬。而宋朝擁有更多的馬匹,卻連幽雲等地這中原的一部分都沒能佔據。宋朝本來有戰馬產地,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通道,但是後來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
《宋史》兵制馬政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然而宋朝後來自己搞砸了馬政,導致缺馬。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然而宋朝後來自己搞砸了馬政,導致缺馬。)————————————————————————————————————
其實宋朝的敵人遼、西夏、金並不強。遠不如漢朝面對的匈奴、唐朝面對的突厥強。
別拿 游牧、組織帝國 、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給宋朝洗地了。在古代,組織帝國 、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不一定比匈奴這種汗國強。
宋吹所謂的遼這「組織帝國 、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被還是部落的金迅速攻滅了。後來金變成宋吹所謂的「組織帝國 、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之後,又被部落的蒙古打垮了。
契丹(遼)已經建國之後,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空國入寇」,卻被小小的李存勖打的慘敗。當時的李存勖只有河東一隅之地、馬才1萬匹、一面還與後梁大戰,卻仍然把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的「空國入寇」打的慘敗。 可見遼是個什麼水平。
而且宋初接手強大的、已經統一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其他割據勢力又弱(一些是君主昏庸、其他的是軍事弱小)又不聯合抵抗宋朝。而遼正是內部3個勢力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遼下屬各部反叛……宋卻連幽雲也占不了。
後來遼內部多次內訌,宋卻因為自己太弱而無力利用。
專業研究宋遼夏金歷史的歷史學家王曾瑜根據史料考證證明了《遼史 兵衛志》里把遼軍的數量誇大了10倍。遼軍的實際數量只有《遼史 兵衛志》記載的十分之一。
正是宋朝犯錯誤導致西夏(李繼遷及其後裔)崛起的。宋初,李繼捧把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獻給了宋朝。而李繼遷只有幾十個人奔入地斤澤,還不如個小部落。但是宋朝竟然被小小的李繼遷折騰的把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宋朝又犯錯誤導致中立以及偏向宋朝的部族投靠了李繼遷,李繼遷實力上升,攻佔宋朝靈州,李繼遷坐大,其後裔建立西夏。
但是西夏仍然不強。西夏地小、軍隊少、缺乏戰略迂迴空間(不像匈奴那樣有漠南漠北廣大的戰略迂迴空間),而且西夏就在中原西北離中原核心太近,大幅降低了中原王朝打擊他的難度、距離(不像漢朝打匈奴那樣要遠征漠南、漠北等地)。
金完顏氏起兵時,還是部落狀態,而且才2500人,還不如個中等部落。但是他們卻迅速攻滅了那個長期占著幽雲十幾州的產出還讓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可見遼、宋是什麼水平,臭棋簍子下棋、菜雞互啄。
(更奇葩的是,遼被金打的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被殘遼打的慘敗,可見宋的戰鬥力差到了什麼地步。)
宋朝被外敵攻滅的原因,正是宋朝弱。
宋朝的對手金人並不太強。蒙古也不是無敵的。同時期的馬穆魯克、德里蘇丹多次擊敗蒙古。但是宋朝就沒資格笑蒙古了。蒙古分裂成5個勢力之後,其中之一的蒙元仍然攻滅了宋朝。金完顏氏起兵時,還是部落狀態,而且才2500人,還不如個中等部落。
《金史》卷二 本紀第二:太祖進軍寧江州,次寥晦城。婆盧火徵兵後期,杖之,復遣督軍。諸路兵皆會於來流水,得二千五百人。但就是這部落水平的金人,卻迅速攻滅了那個長期占著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不稱臣於宋還讓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又迅速攻滅了北宋。
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再次被遼打的慘敗,屍橫遍野。金多次發生內訌,金人宗室、將領自相殘殺,甚至把之前伐宋諸將幾乎殺盡了。但是宋朝仍然沒能收復中原。
有人拿宋朝抵抗死磕蒙古50年(或45年)來吹宋朝,這是很荒謬的。實際上,宋朝龜縮南方佔據地利,而當時蒙古西征、多次內訌內戰嚴重牽扯了蒙古的力量,這些是宋朝能多活那麼多年的重要原因。(另外,蒙哥汗是病死的。)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失敗;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會,窩闊台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忙於內部整頓;1268年,蒙元南征,用兵襄陽。1276年,南宋投降於蒙元。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余部徹底被滅。
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只有幾年呢?【 實際上西夏兵力不超過10萬。
長編卷125: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劉平言:以鄜延、環慶、涇原、秦隴四路軍馬分為兩道,益以蕃漢弓箭手、步騎,得精兵二十萬,比元昊之眾三倍居多。
長編卷131:韓琦言:誠以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余皆老弱婦女,舉族而行。
長編卷146:趙師民言:羌賊所盜陝右數州,於本路(陝西路)十二分之二,校其人眾,七八分之一,雖兼戎狄,亦不過五六分之一。
範文正集補編卷一:昨賊界投來山遇,嘗在西界掌兵。言其精兵才及八萬,余皆老弱,不任戰鬥。
得精兵二十萬,比元昊之眾三倍居多;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言其精兵才及八萬。】
吐蕃在唐末已經崩潰衰弱分裂,留下一批衰弱分裂的部族。而宋朝打的青塘吐蕃只是吐蕃衰弱分裂出來的眾多勢力里的一個。
《定功繼伐碑》這種把戰績吹上天的東西還拿出來說戰績?如果《定功繼伐碑》這種明顯過度吹噓的東西也能信的話,那麼可以用史料記載里說漢唐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滅 」 來說漢唐滅了古羅馬、拜占庭了。然而沒有人會拿史料里的那兩句話去說漢唐滅了古羅馬、拜占庭。
而《定功繼伐碑》這種明顯過度吹噓的的東西,其所說的戰績是不可信的。
《定功繼伐碑》過度吹噓的宋軍戰績包括宋軍在宣和元年的戰績 。 然而,關於宋軍在宣和元年的戰績,看《續資治通鑒》 的記載,在宣和元年,宋朝的對外戰爭是一場損失十萬軍隊「喪師十萬」 的失敗,但是童貫隱瞞這失敗,反而謊稱勝利,然後宋徽宗命人做《定功繼伐碑》吹噓這虛假的勝利。《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 記載 宣和元年 宋軍的對外戰績是:「(宣和元年)童貫令熙河經略使劉法取朔方,法不欲行,強遣之。出至統安城,遇夏主弟察克率步騎三陳以當法前軍,而別遣精騎登山出其後。大戰移七時,兵飢馬渴,死者甚眾。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硃峞,守兵追之,法墜崖折足,乃斬首而去。是役也,喪師十萬,貫隱其敗而以捷聞。庚寅,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丙辰,敗夏人于震武。」其中, 「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 「敗夏人于震武」 這種記載極其簡略、連殺獲幾個敵人都沒有、不受重視的作戰,不可能是《定功繼伐碑》吹的那麼大的勝利。這種「大破某某」「敗某某」的勝利在其他朝代對外作戰中太多了在宋朝也不少,如果這是《定功繼伐碑》說的那麼大的勝利,那麼宋朝那麼多「大破某某」「敗某某」都成了《定功繼伐碑》說的那麼大的勝利,宋朝早就佔領整個地球了。(而其他朝代的眾多「大破某某」「敗某某」,都成了《定功繼伐碑》說的那麼大的勝利,那麼其他朝代對外戰績仍然是遠強於宋朝。 )那麼只能是「童貫令熙河經略使劉法取朔方……大戰移七時,兵飢馬渴,死者甚眾……是役也,喪師十萬,貫隱其敗而以捷聞」,這次作戰是這一年裡是宋軍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而且其中也說了童貫「隱其敗而以捷聞」。《定功繼伐碑》吹噓的宋朝對青塘吐蕃、西夏的勝利,吹噓的宋朝宣和元年的勝利,其實不但不是勝利,反而是宋軍「喪師十萬」 的失敗,被童貫「隱其敗而以捷聞」,隱瞞失敗,謊報勝利。————————————————————————————————————
看宋朝對外的奇葩戰績:
2000宋軍在宋朝境內主動去打17個金人,結果2000宋軍被17個金人打的慘敗,死者近半。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 和議已定 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 經由磁州 李侃以身為兵官 且承掩殺之旨(初金人抵京師也。淵聖詔河北州軍略曰:种師道姚平仲遠提西兵以助天討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軍盡行掩殺) 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 欲與之戰 十七騎者分為三 以七騎居前 各分五騎為左右翼 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13萬宋軍,被河對岸的金軍的戰鼓嚇的潰逃。《續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七》:金宗翰自太原趨汴,官吏棄城走者,遠近相望。癸酉,至河外,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與之對壘。時僉書樞密院事李回以萬騎防河,亦至河上。敵發數十騎來覘,回報其帥曰:「南兵亦盛,未可輕渡。」或欲整兵俟戰,洛索曰:「南兵雖多,不足畏也。與之戰則勝負未可知,不若加以虛聲,盡取戰鼓,擊之達旦,以觀其變。」眾以為然。黎明,河上之師悉潰,遂長驅而南。甲戌,金兵悉渡。知河陽燕瑛、西道總管王襄皆棄城走,永安軍、鄭州並降於金。」不到100蒙人打的2000宋軍慘敗,宋軍死500人,被生擒數十人。《元史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伯顏、阿術殿後,不滿百騎。十月戊午,行大澤中,郢將趙文義、范興以騎二千來襲,伯顏、阿術未及介胄,亟還軍迎擊之。伯顏手殺文義,擒范興殺之,其士卒死者五百人,生獲數十人。宋朝幾乎一輩子在送歲幣,長年送給遼、金等大量財物,但遼仍然占著宋朝家門(幽雲十幾州),金直接把宋朝的卧室(中原)都佔了。
而且宋朝送歲幣根本不解決問題,不省錢。 宋朝送了歲幣,遼、金的威脅仍在,宋朝仍然要養著大批軍隊(坑爹的是這大批宋軍大多戰鬥力很差),頻繁調防發財物花費巨大,宋朝即使不打仗,經費上仍等於經常動員、經常打仗。
————————————————————————————————————
辛未,金左副元帥宗翰,命諸路州縣同以是日大索南人及拘之於路;至癸酉,罷籍客戶,拘之入官;至次年春,盡以鐵索鎖之雲中,於耳上刺官字以志之,散養民間。既而立價賣之,餘者驅之夏國以易馬,亦有賣於蒙古、室韋、高麗之域者。時金既立劉豫,復以舊河為界,宗翰恐兩河陷沒士庶非本土之人,逃歸豫地,故有是舉。
在完顏阿骨打(旻)起兵抗遼之初,生女真社會很明顯地存在著三個階級:一是奴隸,即「奴婢、部曲*;二是平民,即「庶人」;三是奴隸主貴族,即「有官者」⑩。金朝滅遼破宋,進據中原後,落後的奴隸制經濟規律不可能自行消滅,而是依然在廣大的高度發展的封建文明地區起著反動和例退的作用。
很多漢人被金軍抓去當奴隸,用鐵索鎖住,耳朵上刺「官「字,立價出售,在燕山府等地甚至專設買賣權隸的市場。驅擄的漢人過多,就大批大批地坑殺,或者轉賣到西夏、蒙古、室韋和高麗。奴隸價格極為低廉,十個被俘的奴隸,到西夏只能換得一匹馬⑾。女真貴族還大放高利貸,「下令欠債者以人口折還」,使很多入淪為債務奴隸⑿,有時則乾脆「豪壓貧民為奴」⒀。按照女真社會的法律,罪犯的家屬可以充當奴隸。在金朝戶籍中,「凡沒入官良人,隸宮籍監,為監戶;沒入官奴婢,隸太府監,為官戶」。此外,還有屬於私人的「奴婢戶」。這些都算是金朝的正式戶名⒁。在奴隸制下,奴隸的來源不外有戰俘奴隸、罪犯奴隸、債務奴隸等等,金朝初期幾乎是應有盡有。貪婪的女真貴族通過軍事、政治、經濟等手段,部分地破壞了中原農業社會固有的土地租佃關係,而擴大其奴隸制經濟。金朝前期,很多女真貴族都是擁有幾百名以至成千上萬名的奴隸⒂。金廷也往往以成百名、上千名的奴隸,賞賜給女真貴族⒃。由於奴隸數量很大,在社會成員中佔有相當的比例,金朝進行戶口的「通檢推排」時,規定必須「驗土地、牛具、奴脾之數」⒄,奴婢和土地、牛具一樣,成為各戶財產登記的重要項目。奴隸主們把奴婢和金、銀、羊、馬同等看待,用作博戲時的賭注⒅。貴人們死後,還有「生焚所寵奴婢」殉葬的殘酷陋習⒆。金軍中擁有大量奴隸,缺乏軍糧時,奴婢居然也和騾、馬一樣被殺戮作食⒇,真是慘無人道到極點。⑩《金史》卷2《太祖記》。⑾《會編》卷98《燕雲錄》,《要錄》卷40建炎四年十二月未,《靖康稗史箋證·呻吟語》。⑿《要錄》卷132紹興九年秋。⒀《金史》卷84《耨碗溫敦思忠傳》。⒁《會編》卷3,《金史》卷15《刑志》,卷46《食貨志》。⒂《金史》卷46《食貸志》載,金世宗在金海陵王末年,尚有「奴婢萬數」。《金史》卷80《突合速傳》說,完顏突合速有二千名奴隸。⒃參見《金史》卷72《彀英傳》,卷77《宗弼傳》,卷80《濟安傳》,卷82《烏延吾里補傳》。⒄《金史》卷46《食貨志》。⒅《說乳》卷101洪遵《譜雙》。⒆《會編》卷3。⒇《會編》卷215《征蒙記》。女真貴族宣稱「搜山檢海已畢」,④又殘酷地進行焚戮,用以發泄其氣惱和獸性。最先遭殃的是明州,州城裡的居民基本殺光,除東南角的幾所佛寺外,房屋也全部燒成灰燼。金軍又派兵四齣,在整個州境搜剔殺掠,即使是人人跡罕至的深山窮谷,也罹其荼毒。接著,金軍又在臨安府城縱火,連燒三天三夜,煙焰不絕。臨安府在南宋初幾經兵燹,戶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⑤在平江府,縱橫百餘里的大火,五天方滅。金軍的殺掠,加之官軍的騷擾,建炎四年夏季的瘟疫,平江府人民喪生者近五十萬,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口幸免於難。⑥ 此次金兵渡江,東路軍所蹂躪的面積比西路軍小,約為兩浙路的一半和江東路的一角,但這個地區卻是宋朝最豐膄的穀倉,是當時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區,飽受了如此酷烈的戰禍,非短時期所能恢復。
④《要錄》卷31建炎四年二月丙子。⑤臨安府戶口的變化參見《宋會要》食貨38之19,《要錄》卷173紹興二十六年七月丁巳。⑥金軍北撤時的破壞,參見《要錄》卷31,卷32,《揮麈後錄》卷9,卷10,范成大《吳郡志》卷1《戶口稅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卷二六》記載,宋高宗在給金人的「乞哀」中說:【前者連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尊無二上】,亦何必勞師遠涉而後為快哉。
金軍南下跨過長江,搜山檢海捉趙構。
1129年,完顏兀朮僅率領兩萬金兵,【過長江追捉宋高宗趙構。素不習水戰的金軍甚至追上大海】。天會七年(1129年,金太宗年號)兀朮率軍南下,五月奔襲揚州,趙構南逃;十月,兀朮率軍直趨江浙;十一月,在和州大破宋軍,強渡長江,直逼建康(今南京)城下,趙構逃往杭州;兀朮緊追不捨,連下廣德、安吉等地,勇闖天險獨松嶺,十二月又克杭州,趙構又逃往越州(今紹興);兀朮駐兵杭州,不給趙構以喘息的機會,命先鋒阿里、浦盧渾率4000千輕騎追襲,兵未發已聞趙構又逃往明州(今寧波),金兵便巧渡曹娥江大敗宋將張俊,攻克明州;至此,【嚇破了膽的趙構已無處可逃,只好乘船亡命海上】;金兵入海又追了300餘里,由於不習水戰,追之不及而還。這次金兀朮領兵追趙構,跨江河,越天險,破關隘,搗城池,搜山川,入大海,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時間之短,戰線之長,地域之廣,都出人意料,金人稱之為「搜山檢海」捉趙構。此役大大振奮金國朝野,使兀朮一戰成名。《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五:「紹興十二年(金皇統二年)簽書樞密院何鑄、知合門事曹勛進誓表於金。 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戊辰,還。太皇太后命用臣禮。】己巳,嘉興守劉漢傑以城降。庚午,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遁。以謝堂為兩浙鎮撫大使,文天祥知臨安府,全永堅浙東撫諭使。辛未,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常楙參知政事。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諸關兵盡潰。
【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以奉蒸嘗。】癸酉,左司諫陳孟虎、監察御史孔應得遁。熒惑犯木星。甲戌,大元兵至瑞州,知州姚岩棄城去。乙亥,以賈餘慶知臨安府。丙子,命吉王昰、信王昺出鎮。丁丑,以夏士林簽書樞密院事。己卯,加全永堅太尉。參知政事常懋遁。三學生誓死不去,特與放釋褐出身。以楊亮節為福州觀察使,提舉吉王府行事;俞如珪為環衛官、提舉信王府行事。大元兵入安吉州,知州趙良淳自經死。月暈東井。庚辰,簽書樞密院夏士林遁。辛巳,祀太乙宮。癸未,升封吉王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信王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以留夢炎為江東西、湖南北宣撫大使。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宋朝才約160年,就把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宋朝百姓給金人,任憑金人殺掠、奴役,宋朝還被金人殺掠了宋朝江南的部分地區的百姓, 這種奇恥大辱的情況下,宋朝還稱臣於金(誓表、稱臣程序等等都齊全,宋朝是毫無疑問的稱臣於金了),還認可了金人對宋朝中原百姓的殺掠、奴役、佔領。
之後約150年里,宋朝沒有中原,宋朝還屢次被外敵打進南方殺掠。沒能收復中原,沒能報仇雪恥。
然後宋朝把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與大後方)的地盤與宋朝百姓也交給了外敵,任憑外敵奴役。宋朝完全被滅。宋朝沒能報仇雪恥。
————————————————————————————————
(宋)《靖康稗史箋證》:「靖康稗史序 其二 中土禍患,至宋徽、欽而極,子息蕃衍,恥辱亦大,前史未有也」。
(宋)《靖康稗史箋證》:「 附錄諸跋 其九 自古亡國之恥辱,未有如趙宋者 」。
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宋朝太后皇帝后妃公主宗室女眷超過7000人給進入為奴,金人不是劫掠了宋朝某一個城市,金人是殺掠了宋朝中原各地的眾多城市、鄉村,金人還搜山檢海殺掠了宋朝江南的部分地區。 在這種奇恥大辱的情況下,宋朝竟然還稱臣納貢於金,把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割給了外敵金人。
而且後來宋朝沒能報仇雪恥。後來是蒙古打垮了金(即使宋人寫的《蒙韃備録》也承認是蒙古打垮了金,是蒙古消滅了金的百年兵力,「罄金虜百年兵力,消折潰散殆盡,其國遂衰」),蒙古擄走了金人皇族宗室,而宋朝只撿回了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都沒收復,宋朝這遠不足以報仇雪恥。
之後,蒙古分出的五個部分之一的蒙元攻宋,宋朝稱侄納貢、稱侄孫、稱臣納貢於蒙古,以求和,蒙元仍然滅了宋朝。
宋朝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都丟給了外敵,是華夏王朝首次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丟給外敵。宋朝這是華夏王朝首次完全亡於外敵。
————————————————————————————————
雖然古代各朝代都壓榨百姓,但是宋朝對百姓的壓榨特別嚴重。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而且,宋代官府不但承繼了五代以及以往各朝的苛捐雜稅,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斂民新法。蔡勘稱宋朝:「賦斂煩重,可謂數倍於古矣」。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宋朝初期竟然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這種中等規模的起義。大部分長壽王朝的初期是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的。
根據《兩宋農民戰爭史史料彙編》,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宋朝為什麼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因為北宋、南宋還沒活到矛盾積累到農民起義發展到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時候,就被外敵滅了。北宋約160多年,被金人滅了,南宋約150年,被蒙古人滅了。
即使宋史大家鄧廣銘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出現了民族矛盾激劇上升(金滅北宋)的情況,北宋政權勢必是要被農民起義軍所推翻的。(記載於《鄧廣銘全集第二卷》25頁)
宋史大家鄧廣銘也不得不承認:1、冗官太多、政費太大、行政效率太低,2、冗兵太多、軍費太大、作戰能力太低,3、「積貧」局面造成。
宋朝「民間苦賦重」,「王稅何由備?」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不必查閱卷帙浩繁的《全宋詩》,僅在錢鍾書《宋詩選注》中就有宋代百姓苦難的大量證據。
北宋王安石《河北民》曰:「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劉攽《江南田家》云:「官家不愛農,農貧彌自忙。儘力泥水間,膚甲皆疥瘡。未知秋成期,尚足輸太倉。」
南宋徐照《促促詞》曰:「東家歡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長忍飢,老婦勤織長無衣。」
戴復古《庚子荐饑》云:「餓走拋家舍,縱橫死路歧。有天不雨粟,無地可埋屍。劫數慘如此,吾曹忍見之。官司行賑恤,不過是文移!」
至於梅堯臣的《汝墳貧女》、蘇舜欽的《城南感懷呈永叔》、張舜民的《打麥》以及范成大的前後《催租行》,更是描述宋代百姓苦難生活的名篇。
宋朝人一再嘆息:「開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人賤不如泥,三嘆而已矣。」 北宋張詠《愍農》詩曰:「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33]
南宋利登《野農謠》云:「今年二月春,重見勸農文。……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農惟此日。」[34]
梅堯臣《田家語》詩云:「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里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35]宋詩中這類抨擊官府壓榨、盤剝百姓的篇章為數不少。宋代尤其是南宋,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北宋李覯浩嘆:「役頻農力耗,賦重女工寒」;「產業家家壞,誅求歲歲新」。[36]
南宋朱熹指出:「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37]
連宋孝宗也不得不承認:「稅賦太重。」[38]
百姓哀嘆:「王稅何由備?」[39]
總之,宋代的實情是「民間苦賦重」。[40]
「官司行賑恤,不過是文移」
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記載宋朝慢於農政,不及時修築水利,導致宋朝東南的水利、農業反而不如五代時期,失東南之大利,「五代羣雄爭霸之時,本國歲飢,則乞糴於鄰國,故各興農利,自至豐足。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雖有溝河,可以通海,惟時開導,則潮泥不得而堙之。雖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時修固,則無摧壞。臣知蘇州日,點檢簿書,一州之田,系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計出米七百餘萬石。東南每歲上供之數六百萬石,乃一州所出。臣詢訪高年,則雲曩時兩浙未歸朝廷,蘇州有營田軍四都,共七八千人,專為田事,導河築堤,以減水患。於時民間錢五十文糴白米一石。【自皇朝(宋朝)一統,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慢於農政,不復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貫文省,比於當時,其貴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虛矣。】」
歐陽修《原弊》記載宋朝:「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歷史學家、經濟史大家李伯重的《「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徹底否定了"宋代經濟革命說"這種觀點。指出宋朝經濟革命只不過是一個虛像而已。
唐朝幾乎沒有文字獄。連宋人洪邁都承認「唐人略無文禁」,「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 而宋朝卻有很大文字獄。
「西湖雖好莫吟詩」,宋朝的「特務」,文字獄等,
「熙寧五年(1072)春正月,置京城邏卒。皇城卒七十人,開封府散從官數十人,巡察謗議時政者,收罪之。」[103]
早在宋仁宗末年,司馬光就抨擊邏卒:「妄執平民,加之死罪,使之幽縶囹圄,橫罹楚毒。」[104]
熙寧年間,退居洛陽的司馬光又上奏宋神宗,極力反對:「潛遣邏卒,聽市道之人謗議者,執而刑之。又出榜立賞,募人告捕誹謗朝政者。臣不知自古聖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105]但並未產生任何作用。
元祐元年(1086),御史中丞劉摯上疏彈劾道:「(領皇城司石)得一恣殘刻之資,為羅織之事,縱遣伺察者所在棋布,張阱而設網,家至而戶到,以無為有,以虛為實,上之朝士大夫,下之富家小戶,飛語朝上,而暮入於狴犴矣。」一旦入獄,「凌辱棰訊,慘毒備至,無所求而不得,無所問而不承,被其陰害,不可勝數。」
[101]《司馬光奏議》卷7《皇城司廵察親事官札子》,第58頁。
[102]《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4大中祥符三年三八月庚午,第1687頁。[103]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19熙寧五年正月,中華書局2006年版,許沛藻等點校,第451頁。[104]《司馬光奏議》卷7《皇城司廵察親事官札子》,第59頁。[105]《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52熙寧七年年四月甲申,第6162頁。[106]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卷63《百官門·內待下·上哲宗彈劾王中正等四宦官之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第697-698頁。[107]《宋史》卷473《奸臣三·秦檜傳》,第13765頁。宋代文字獄較多,諸如奏邸之獄、烏台詩案、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胡銓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幾乎盡人皆知。
宋代的文字獄以宋高宗一朝最多,據趙翼《廿二史札記》卷25《秦檜文字之禍》考述,不下20起。宋代禁書、焚書的事件不時發生,私史往往是禁毀的主要對象。如崇寧二年(1103)四月,「詔毀刊行《唐鑒》並三蘇、秦、黃等文集。」[109]諸如《東齋記事》、《湘山野錄》、《劉貢父詩話》、晁補之文集以及程頤的著述都在禁毀之列。又如紹興十四年(1144)四月,禁私史,其理由所謂「私史害正道」。十九年十二月,再度明令「禁私作野史,許人告」。在朝廷的壓力下,司馬伋言不由衷,公然說「《涑水記聞》非其曾祖光論著之書」。其後,「李光家亦舉光所藏書萬卷焚之」[110]。再如嘉泰二年(1202)二月,禁行私史。李燾《續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等書特許「存留」,但「不許刊行。其餘悉皆禁絕,違者坐之。」[111]因文得禍者往往貶往遠惡州軍,並株連甚廣。如紹興二十年(1150),原參知政事李光因「妄著私史,譏謗朝廷」罪,遠貶昌化軍(治今海南儋州),「前從官及朝士連坐者八人」。[112]「其弟寬亦被羅織,除名勒停。長子孟傳、中子孟醇皆侍行,死貶所。仲子孟堅以私史事,對獄掠治百餘日,除名編管。」其季子孟津「亦抵罪。田園、居第悉皆籍沒,一家殘破矣。」[113]因文得禍者還有被處***死的。如紹興年間,「進義副尉劉允中坐指斥謗訕,棄市。」[114]原宰相趙鼎遠貶吉陽軍(治今海南三亞),他對其兒子說:「(秦)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於是「不食而死」[115]。
紹興十四年(1144),「太學生張伯麟嘗題壁曰:『夫差!而忘越之殺而父乎?』杖脊刺配吉陽軍。」[116]張伯麟觸痛了宋高宗內心深處的瘡疤,慘遭嚴懲。這與後來清人將「陛下」筆誤為「狴下」,即被視為對皇上「大不敬」之類,並無根本不同。
宋代文字獄的罪名大致均為「謗上」。元豐二年(1078),烏台詩案,蘇軾的罪名便是:「凡上所施為,皆作詩詆訾,無所不至。」[117]慶元年間的所謂「偽學之禁」,以專制手段禁止一種學說和學派,並迫害學者,更是典型的文化專制。由於宋代文禍較多、懲罰較重,蘇軾在熙寧年間前往杭州時,其表兄文同告誡他:「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蓋深恐其賈禍也。」 蘇軾後來仍不免「烏台之勘、赤壁之貶」[118]。難怪宋代有這樣的俚語:「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119][109]《宋史》卷19《徽宗本紀一》,第367頁。
[110]《宋史》卷473《奸臣三·秦檜傳》,第13760-13761頁。[111]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6《嘉泰禁私史》,中華書局2000年版,徐規點校,第149頁。[11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1紹興二十年三月庚寅,第2608頁。[11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8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己丑,第2747頁。[114]《宋史》卷30《高宗本紀七》,第574頁。[115]《宋史》卷360《趙鼎傳》,第11294-11295頁。[116]《宋史》卷473《奸臣三·秦檜傳》,第13759頁。[117]《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01元豐二年十二月庚申,第7336頁。[118]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4《詩禍》,中華書局1983年版,王瑞來點校,第188頁。[119]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卷54《宋朝雜事上》,四部備要本。宋朝,不僅宋朝的戰亂階段老百姓生活悲慘,而且宋朝的和平階段老百姓生活也很悲慘,被宋朝的嚴重壓榨逼的出現殺嬰習俗。
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導致宋朝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殺嬰習俗。「不舉子」即生子不育現象(殺嬰現象),古代社會一般發生在極少數極端貧困的家庭之中,或發生在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的民不聊生時期。但是在宋朝,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導致:宋朝即使是沒有災害與戰爭動亂的階段、仍然出現廣泛的「不舉子」、殺嬰現象,並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殺嬰習俗。(宋朝的戰亂階段就更慘了。)
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導致:宋朝即使是沒有災害與戰爭動亂的階段、仍然出現廣泛的「不舉子」、殺嬰現象,並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殺嬰習俗。
蘇軾在《與朱鄂州書一首》中說:荊湖北路(今湖北一帶),「岳、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東坡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縣),見「黃州小民,貧者生子多不舉,初生便於水盆中浸殺之」(《東坡志林》)。朱熹父親朱松《韋齋集·戒殺子文》說,在江西婺源,民「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輒投水盆中殺之。」福建一帶殺溺幼嬰的風俗最盛。朱松在福建為官,「聞閩人不喜多子,以殺為常……雖有法而不能勝。」陳淵《默堂先生文集·策問》也說:「不舉子之習,惟閩中為甚。」王得臣《麈史·風俗》謂,在一般情況下,「閩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若女則不待三,往往臨蓐,以器貯水,才產即溺之,謂之洗兒。」據《道山清話》載,宋神宗、哲宗時的宰執大臣章惇,家在建州浦城(今屬福建),「初生時,父母欲不舉,已納水盆中,為人敕止。」《宋會要輯稿·刑法二》載,江南東路(今江蘇、安徽、江西一帶),「東南數州之地……男多則殺其男,女多則殺其女,習俗相傳,謂之薅子,即其土風。宣、歙(今安徽)為基,江寧(今南京)次之,饒、信(今江西)又次之。」即使兩浙路(今上海浙圌江一帶)的社會經濟比宋朝其他地區發達,但是在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下,兩浙路的一些地方殺嬰棄嬰之風也很嚴重,「衢、嚴(今浙江建德)之間,田野之民,每憂口眾為累,及生其子,率多不舉。」
從上述史料歸納,宋代東南地區,主要包括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溺殺嬰兒的現象與風俗已相當普遍。「不舉子」之風嚴重敗壞了社會的倫理道德,當時一些士大夫曾加以嚴厲斥責,「東南不舉子之俗傷絕人理」(《宋史·范如圭傳》),要求政府嚴刑禁止。官府確也採取多種措施,企圖加以制止。但不舉子風俗並不見好轉,禁而不止,甚至一些地方還愈演愈烈。
宋代官府不但承繼了以往各朝的苛捐雜稅,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斂民新法,其中丁賦(人頭稅)成為廣大民眾的沉重負擔。其丁賦承繼五代,以東南地區最重。蔡襄《端明集》卷二六談到,福建「泉州、漳州、興化軍,人戶每年輸納身丁米七斗五升」。《淳熙三山志》卷十載,三山地區(今福州)「咸平初,夏稅及身丁錢總二萬九千七百有餘,大中祥符四年,詔放身丁錢,獨夏稅七千六十九貫有奇」。身丁錢高達夏稅的三倍之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說,南宋初期,荊湖南路(今湖南一帶)「道州丁米,一丁有出四斗者」。朱熹《朱子語類》中也說到,兩浙地區「丁錢至有三千五百者」。可見宋代的各色人頭稅花樣百出,沉重不堪。蔡襄接著說:「南方地狹人貧,終年佣作,僅能了得身丁,其間不能輸納者,父子流移,逃避他所,又有甚者,往往生子不舉。」范成大也說:「處州(今浙江麗水)丁錢太重,遂有不舉子之風。」《宋會要輯稿·食貨》也載:「湖州丁絹最重,至生子不舉。」趙善燎《自警篇·濟人》云:「浙民歲輸身丁錢絹,民生子即棄之,稍長即殺之。」江南東路的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民生子必納添丁錢,歲額百萬,民貧無以輸官,故生子皆溺死」(《生生四諦》)。
宋朝統治者殘酷的人頭稅壓榨,是民眾生子不育的重要原因。統治者一方面立法想制止這一風俗,一方面又以超強剝削法推動這一風俗,連皇帝都承認,「民為身丁錢,至生子不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二),但宋朝統治者根本不會有改變這一賦稅結構、來「救救孩子」的念頭。
纏足習俗開始於宋朝。歷史研究著作《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了宋朝之前不纏足,北宋初期也不纏足,但是北宋中後期出現纏足。纏足習俗開始於宋朝。宋朝纏足已經造成很大痛苦,「受無限之苦」。 而且纏足習俗在南宋已經興起了,南宋婦女纏足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小腳」已經成為婦女的通稱。
北宋歐陽修表彰過被陌生的男人拉過手就砍掉自己手的寡婦。
北宋?到連宋史研究者很可能都搞錯了虎翼軍
北宋神宗初期虎翼軍九十六指揮新解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是研究北宋軍隊編製的大作,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北宋神宗初期虎翼軍,很可能只是幾個不同種類軍隊的混合編成後稱謂,《初探》第二章第二節存在重複計算的情況,從而誇大了開封駐軍指揮數。
南宋《歷代兵制》卷8:「京城之內有親衛諸兵, 而京城之外諸營列峙相望,此京城內外相制之兵也。府、畿之營, 雲屯數十萬之眾, 其將副視三路者, 以虞京城與天下之兵, 此府、畿內外之制也。 非特此也, 凡天下兵皆內外相制也。」開封府內外和畿輔的京東、京西,這三路的駐軍一般為40萬(禁軍、廂軍合計)。當時大臣多堅持京師保持足夠數量的駐軍,是因為開封靠近黃河,漕運便利。皇佑元年,有詔調發京師禁軍10指揮赴京東西路駐泊,以備盜賊,戶部副使包拯反對道:「臣聞京師者,乃天下之本也。王畿之內,列營屯聚,此強本之兵也。而國家近年以來,邊陲有警,乃一例調發,恐非固宗社修御備之長策。臣以為畿兵雖有大故,不可多調發。」 「皇佑中,宋庠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多次言「國家當慎固根本,畿輔宿兵常盈四十萬,羨則出補更戍,祖宗初謀也,不苟輕改。」皇佑七年,韓琦:「京師之兵雖雜且少精,然漕於東南,廣而易供設」。但是如按,初探》第二章第二節的數據,光是禁軍,京城內就有476指揮、京城外有208指揮、整個開封府共有684指揮,京東有140指揮、京西有165指揮、加開封整個三路禁軍共有989指揮,北方其他各處共743指揮、整個北方共有1732指揮,而整個南方195指揮,合計全國禁軍共有1927指揮。北宋英宗兵力《宋史》卷187《志140兵一》:蓋治平之兵一百十六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六十六萬三千雲。《文獻通考卷152兵考4》、《太賓士跡統類卷30英宗》也有類似記載。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兵力106萬8688、禁軍56萬8688。但是全國禁軍共有1927指揮:1927*400=77萬800人,1927*350=67萬4450人,而1指揮按350人算都已經超過了宋英宗時記載兵力,更何況宋仁宗時。且三路禁軍共有989指揮,989*400=39萬5600人,989*350=34萬6150人,加上廂軍也超過了40萬。其實殿前虎翼68、侍衛虎翼96、廣勇44、雄武34(定遠、寧勝、威虎不算)、效順1、下威武3、飛虎3等等,實際上只有96指揮,另外那150多個指揮近7萬人實際上是重複計算根本不存在,以達到三十萬禁軍加十萬廂軍達到四十萬的目的。而且虎翼實際96指揮只有13雄武在開封城內,大大減少了城內駐軍為300多指揮,且因為此時虎翼1指揮最多250人,與城外200多指揮及廂軍真正持平,開封500多指揮及廂軍也與周邊300多指揮及廂軍真正持平。畿輔三路900多指揮及廂軍,也與各地900多指揮及廂軍真正持平。上四軍,後唐明宗李嗣源整合,之後不斷改名,北宋初為殿前馬軍鐵騎、殿前步軍控鶴、侍衛親軍馬軍龍捷、侍衛親軍步軍虎捷,後改捧日、天武、龍衛、神衛。初設各40指揮,很可能是1指揮250,後定為各20指揮,很可能是1指揮500。
北宋有很多編製龐大的軍,如振武、保捷、保毅,但那些部隊設立的目的原本就是分散駐紮,而虎翼則不同,是集中在京師附近的,其設立的初衷,應該就是作為保衛京師的混成野戰軍,所以輕弩、重弩、床子弩、飛山炮甚至騎兵都被編入虎翼序列。
1005年檀淵之盟後,真宗開始裁軍
《長編》卷77(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乙酉「詔殿前馬步軍揀補禁軍,捧日上三軍(捧日軍30、天武軍30、神衛軍30)每指揮及三百人,龍衛上四軍(龍衛30、神勇20、宣武20、虎翼70)每指揮及二百五十人,(殿前)拱聖20、驍騎20、驍勇10(驍勝?)、寧朔10、神騎10、(侍衛)雲騎10、武騎10每指揮及三百五十人,並於次下軍額選揀升補」。《長編》(真宗)天禧元年(1017)上御承明殿,引對諸軍班直諸校(正副)凡三千八百一十人(百萬軍隊),以功過黜陟之,三日而畢。
《長編》(真宗仁宗)乾興元年(1022)七月癸巳「國朝,殿前司捧日、天武,馬軍司龍衛,步軍司神衛,謂之上四軍。軍各左右廂,每廂各有都指揮使一員。廂各三軍,每軍五指揮。一軍(10指揮)又各有{都}指揮使(歸左廂,有戰功者)一員,都虞候(歸右廂,未有戰功者)副之。捧日(33+1+1指揮)、天武(33+1指揮)、龍(38+1+1+1+3指揮)、神衛(31指揮)又有第四軍,處所退年高者,無都指揮使,止有都虞候。殿前司又有神勇(步21指揮)、宣武(步20指揮)、驍騎(騎23指揮),各上下軍,軍十指揮。又有寧朔(騎3+3+1+1+2指揮)、驍勝(騎10指揮),各十指揮。虎翼左右,各五軍。(左右)軍(共)十指揮,並有都指揮使(左)、都虞候(右)。(虎翼30+拱聖20=50)馬軍司則有雲騎(11+1+3=15指揮)、武騎(6+3+1+2+1+1+6+1=21指揮),各十指揮。步軍司則有虎翼左右,各五軍。(左右)軍(共)十指揮,每軍各有都指揮使(左)一員,都虞候(右)副之。(虎翼40+神騎10=50)(神騎此時或許為侍衛司)每遇大禮後,各以次遷補。凡軍校遷至軍都指揮使,又遷則遙領刺史(五代刺史駐軍2500人),又遷為廂都指揮使、遙領團練使。員溢,即從上落軍職,為正團練使、刺史,之本任,或為他州部署、鈐轄。其老疾若過失者為御前忠佐馬步軍都軍頭、副都軍頭,隸軍頭司。甚者,黜為外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捧日[並左射、○直、弩手、左第五軍(養老3指揮),總指揮三十五。京師三十三(精銳三軍30指揮、養老3指揮),雍丘(左第5軍)、鄭(左第6軍)各一。舊號小底,周改為鐵騎,太平興國二年改為日騎,雍熙四年改今名。分左、右廂,各四軍。雍熙三年,選善槍槊者充○直。淳化三年,選善左射者為左射。咸平五年(1002),選天武、拱聖、驍騎善弩射者為弩手。]
1071丙午,詔諸班直長行嘗備宿衛,自今病滿百日可醫治者,殿前指揮使補外處牢城指揮使,其餘鎫與捧日、天武第五軍押營,元給料錢三千者與五百,二千以下者與三百。先是,諸班直假滿百日,步軍司鎫配充剩員,有丐食於道者,上憫之而有是詔。
1075乙卯,閱諸軍轉員,三日止。舊制,捧日{軍}都虞候四人,至是五人,而馬軍都指揮使但闕驍騎一人,以捧日一人補驍騎軍主(軍都指揮使),餘四人如故,則以次軍分皆不得遷,乃補四人者並為馬步軍副都軍頭。又以龍衛(44-39-20)、拱聖(21-16)、驍騎(23-14)、武騎(11-21-10)、寧朔(10-7)、神騎(18-10)舊百三十一(127)指揮使,後省五十指揮,而見管馬軍指揮使以下已補八十一(77)指揮正額外,數猶有餘,乃於所省指揮內未移並者四十三指揮且置下名指揮使、副使各一人,軍使三人,以便第遷。
1078減並陳留捧日、天武第七軍第一、武騎帶甲剩員,亳州第一龍衛帶甲剩員,陳留第一,亳州第二,尉氏驍猛第二,南京雄威第八,咸平雄勇第二、第三,鄆州第五,許州第六,管城第七,白馬第八,總十三指揮,每軍止各置一指揮,並以五百人為額,餘數聽額外收管。
1079甲戌,詔開封府界馬軍雍丘捧日第五軍第一指揮五百人,尉氏驍猛第一指揮四百人,步軍咸平【六】天武第一指揮、雄勇第一指揮、襄邑雄威第二指揮、陳留雄威第六指揮各五百人,河東馬軍太原府吐渾第三指揮、潞州吐渾第六指揮、忻州廣銳第六指揮、嵐州廣銳第十九指揮各三百人,步軍潞州神銳第十四指揮四百人,自今闕額勿補,候人數不多,即並廢。以開封府界、河東巡檢司既用義勇、保甲番上以代禁兵,而巡檢司舊用兵數,府界三千五十四人、河東千六百三十一人皆當省故也。
1083丁丑,捧日左第六軍第三指揮押官董安、王宣,長行潘演、賀贇、劉福、郝秀、解起,並為三班奉職,賜袍帶、馬,充並邊指揮使。以引試武藝,皆能射一石五斗弓也。
1087府界銷廢六指揮,皆有見存軍數,其以雍邱捧日第五軍第一指揮改為雄勇第二指揮,咸平天武第五軍第一指揮改為雄勇第三指揮,各以五百一十人為額,見存軍人許帶舊請受;余馬、步軍四指揮立額如舊。」從之。(新錄但云:內復置河北馬軍兩指揮、步軍九指揮,河東馬、步軍五指揮,陝西馬、步軍十指揮,府界馬、步軍六指揮。)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龍衛左第四軍都虞候李珂而下六人,遞遷軍職,賜錦袍銀帶,賞北寨戰克之勞也。
龍衛只有三軍,第四軍是養老軍沒有軍主神衛右第二軍都指揮使平城薛超體被金瘡,數處流血濡甲縷,部分軍士自若。
丁酉,韓琦言:「慶州駐泊神衛軍,昨隨劉平救延州,戰沒者纔十一二。本軍右廂都指揮使劉興與觽皆遁歸【二一】,比令分屯邠、寧。緣系近上禁軍,不能力戰,以致陷覆主將,若朝廷一切不問,則無以勵觽心,且欲罷歸,令樞密院處分。」從之。要見如何行遣。斬神衛軍主昭州刺史杜安於鎮戎軍。初,賊寇鎮戎軍,涇原路都監劉繼宗出戰,而安擅離主將入城也。
丁酉,贈馬軍都虞a候、賀州防禦使任福為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禮賓副使王珪為金州觀察使,趙律為密州觀察使,武英為邢州觀察使,內殿崇班、合門祗候桑懌為解州防禦使,內殿崇班訾斌為成州團練使,左侍禁、合門祗候李簡為惠州團練使,西頭供奉官、左侍禁李禹亨為澤州刺史,內侍殿頭劉肅為丹州刺史,右侍禁劉鈞為右屯衛將軍、萬州刺史,右班殿直唐忠為右屯衛將軍、欽州刺史,將作監丞耿傅為右諫議大夫、鎮戎軍指使,御前忠佐王貴為復州防禦使,劉干為和州防禦使,駐泊神衛指揮使白興為慈州團練使,渭州指使,神騎副都指揮使楊玉為澧州刺史。追封其母妻及甄錄子孫各有差。賜福金順坊第一區,賻物甚厚,又月給其家錢三萬、粟麥各四十斛。唐忠不知以何職事死於是役,當考。常鼎、劉肅以都同巡檢督戰,肅死事贈官,鼎無聞也,亦當考。
殿前虎翼只有五軍不到50指揮,侍衛步軍虎翼也只有五軍不到50指揮,只是分左右廂各25指揮。這麼繞是為了防細作,細作多是無賴,沒啥文化,繞幾下就暈了。殿前虎翼就是雄武3加飛虎3加廣勇非京師部隊38加水軍1加廣捷1,共46指揮。侍衛步軍虎翼就是雄武34(含定遠寧勝4含少量歸明)減上虎翼水軍神衛1加威虎10加效順1加水軍1加5,共50指揮。後又加馬直1、步直1、奉節5、步斗2、下威武3,整編為60指揮,每指揮500人。
《宋史》卷187《志140兵一》:(宋太祖建隆)四年,賜河東樂平縣歸降卒元威以下二百六十六人衣服、錢絹有差,立為效順指揮。乾德二年,詔遼州降軍宜以效順、懷恩為名。三年四月,詔改西川感化、耀武等軍並為虎捷。九月,上御講武殿閱諸道兵,得萬餘人,以騎兵為驍雄(二千),步軍為雄武(萬人,1指揮500人,20指揮,其中雄武5指揮、雄武弩手15指揮),並隸侍衛司。
虎翼[(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揀雄武弩手(15-10=5)壯勇者(10)立為上鐵林(10+5定遠+3雄勝=18),又於雄武(5)、定遠(2)、寧勝(2)、床子弩手(5)、飛山雄武(5)等軍選勁兵(4)以增其數(10+4+3雄勝=17),其次為下鐵林(15-10+5+2+2+5+5-4=20指揮)。雍熙四年,上鐵林改為殿前司虎翼,(17指揮)改分左右四軍,侍衛步軍司鐵林改為侍衛司虎翼,(20+3飛虎=23指揮)改為左、右廂,各三軍。淳化四年,選本軍精銳者為上虎翼(14),以備禽盜(王倫就是出於此)。(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並廣勇軍(12指揮)隸之(殿前虎翼,17+12=29指揮),五年,以威虎十指揮隸(侍衛)虎翼(23+10=33指揮)。29+33=62。景德,廣勇增6指揮,殿前虎翼到35指揮。62+6=68。河北揀中歸明到雄武弩手。景德三年(1006),選效順兵補其缺(23+10+1=34指揮)。大中祥符五年(1012)雄武35指揮減1為殿前水軍1後歸神衛為水軍1,殿前虎翼到34指揮,增侍衛虎翼水軍1,侍衛虎翼到35指揮。慶曆,虎翼加5,68+1+1+1-1+5=75。因為王倫,上虎翼揀中雄武(14)被下降為侍衛虎翼,廣勇增加20指揮,殿前虎翼到45指揮,加廣捷1到46。侍衛虎翼得慶曆5和揀中雄武和雄勝到50指揮。英宗三年,京師置雄武第三軍(揀中雄武回歸)。壬午,以威虎十指揮隸虎翼。先是,邊兵捍寇,虎翼多勝,蓋用勁弩也。時新置威虎,皆材勇之士,故以增之。
效順,一。襄邑。熙寧六年,改雄武。(《長編》卷63真宗景德三年八月庚寅)上聞河東效順第一軍,屢經遠戍,頗歷勞苦,欲升銟之。乃抽赴京簡閱,以補虎翼名闕。 甲寅,令河北諸州罷募振武軍士,有願投軍籍者,部送上京隸虎翼(揀中歸明雄武弩手)。大中祥符五年,擇本軍善水戰者為(殿前司)上虎翼(不增加總的指揮數)。大中祥符六年,詔在京諸軍選江、淮士卒善水者習戰於金明池,立為(侍衛司)虎翼水軍。六年又選江、淮習水卒於金明池按試戰棹,立為虎翼軍(增加1指揮),江、浙、淮南諸州,亦準此選置,七年,改為虎翼水軍。
癸丑,詔在京諸軍選江、淮習水卒於金明池按試戰棹,立為水虎翼軍,置營池側。其江、浙、淮南諸州,亦令准此選卒置營。初,太祖立神衛水軍,及江、淮平定,不復振舉。上以兵備不可廢,故復置焉。
神衛[並水軍總三十一。京師。熙寧二年,併三十一為三十。三年,廢水軍。元豐二年,廢第九、第十,南京第一改雄武弩手。
舊指揮六十二(揀中雄武弩手7、揀中歸明雄武弩手7、定遠5、寧勝5、廣勇17、威虎10、效順振武10、殿前司虎翼水軍1),景德中增六(廣勇。襄邑、陽武、鄆各一,滑三)。京師。] 由(宋仁宗)天聖至寶元間,增募諸軍:。。。京畿廣捷、(侍衛司)虎翼。。。京畿近郡亦增募龍騎、廣勇、廣捷、(侍衛司)虎翼。舊指揮七十五(揀中雄武弩手7、揀中歸明雄武弩手7、定遠5、寧勝5、廣勇17+6、威虎10、效順振武10、殿前司虎翼水軍1、侍衛司虎翼水軍2、雄武弩手5),(宋仁宗)慶曆中,增置二十一(慶曆20+熙寧1),總九十六。京師九十並水軍一[二],襄邑、東明、單各一,長葛一。]
虎翼各部隊原本是1指揮400~500人,宋真宗末期時,因為裁軍不裁將,而劃入上四軍,裁成1指揮250人
說白了,虎翼就是開封廣勇雄武威虎,因為廣勇是殿前司、雄武威虎是侍衛司,所以虎翼這個駐京多兵種混成部隊也就一分為二了。所以虎翼大印上並不分殿前侍衛。直到神宗廢掉大量其他番號部隊併入虎翼,並整頓成61指揮和500人滿員,虎翼才基本與廣勇脫離。
北宋咸平三年虎翼左第三軍第一指揮第三都記銅質印章_百度百科 北宋銅質印章,溫州博物館,兩邊陰刻楷體銘文:「咸豐三年四月少府監鑄」,印面刻朱文「虎翼左第三軍第一指揮第三都記」14字。並未區分殿前司、侍衛司。張亢是帶領虎翼軍的將軍,但是卻訓練廣勇軍,而渭州並沒有常駐廣勇的記錄:又國家承平日久,失於訓練,今每指揮藝精者不過百餘人,其餘皆疲弱不可用。且官軍所恃者,步人、弩手爾。臣知渭州日,見廣勇指揮弩手三百五十人,其弩力及一石二斗者才九十餘枝,其餘止及七八斗,止欲閱習時易為力爾。臣以跳鐙弩試之,皆不能張,閱習十餘日,僅得百餘人。又教以小坐法,亦十餘日,又教以帶甲小坐法,五十餘日,始能服熟。若安前弊而應新敵,其有必勝之理乎?
湖南安撫使劉沆言:「與提點刑獄楊畋等八路入討蠻猺,破盪挑油平、能家等處巢穴【五】,廣勇副都頭夏吉等四十八人、諸軍十將至長行共八百八人,各捕斬首級有勞,請遞遷一資,仍加支賜。」從之。其應募進士區有鄰等十四人,並錄以官。官區有鄰等在十一月丙戌,今再書。
同理,王倫這樣的叛軍,京東路沒見有捉賊上虎翼只有廣勇
京東安撫司言本路捉賊虎翼卒王倫等,殺沂州巡檢使、御前忠佐朱進以叛。遣東頭供奉官李沔、左班殿直曹元箉、韓周往捕擊之。
今沂州軍賊王倫所過楚、泰等州,連騎揚旗,如履無人之境。
江、淮制置發運使言捕殺軍賊王倫於和州。倫初起沂州,欲寇青州,不得入,遂轉掠淮南,所向莫敢當。京東安撫使陳執中遣都巡檢傅永吉追之。制置發運使徐的督諸道兵合擊,倫於歷陽兵敗被殺。歷陽縣壯丁張矩等得其首級,的具以聞。
然義勇與東軍武藝亦不相較。臣在江寧,見廣勇、虎翼何嘗有武藝,但使人詣逐路閱試東軍及義勇,比較武藝生熟具奏,即可坐知勝負。今募兵大抵皆偷惰頑猾不能自振之人,為農者皆朴力一心聽令之人,以此較之,則緩急莫如民兵可用。
上謂王安石曰:「東軍近亦可使。」安石曰:「自陛下令訓練,至今誠可使,向時即不然。臣未嘗至西北,但見江寧屯駐虎翼、廣勇,教之幾及半年,都不能得成次第。在今日誠已可用,須更督責諸帥,各課其教閱殿最,不用意者與落職、降差遣。不過行遣一兩人,自然各趨詔令,不患兵不精。又此事有數可考,非難知。苟不用心,無可逃罪。今邊陲無事,將帥別無責,若教閱不能精,不知安用。」上以為然。上又曰:「近雖立教閱使臣賞罰,卻未有兵士勸懲。」安石曰:「兵士即不過厚以銀碗、楪子激勸,久教不能成就,即退作廂軍而已。」上曰:「止當如此,若轉資即可惜。」安石曰:「轉資須留之,以賞戰功也。」
熙寧四年,新招廣勇才與虎翼廣勇從此正式分開。
英宗即位,詔諸道選軍士能引弓二石、擴弩四石五斗送京師閱試,第升軍額。明年,並萬勝為神衛。(?)三年,京師置雄武第三軍(34指揮)。時宣毅僅有存者,然數詔諸路選廂軍壯勇者補禁衛,而退其老弱焉。蓋治平之兵一百十六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六十六萬三千雲。 虎翼九十六。京師九十,並水軍一,襄邑、東明、單各一,長葛二。熙寧二年,除水軍一外,並九十五(1指揮250多人)為六十(1指揮400人)。六年,廢上虎翼。元豐四年,詔改差殿前虎翼右一四指揮為李憲親兵。 (神宗熙寧)三年十二月,樞密使文彥博等上在京、開封府界及京東等路禁軍數,帝亦參以(英宗)治平中兵數而討論焉。遂詔:殿前虎翼除水軍一指揮外,存六十指揮,各以五百人為率,總三萬四百人;在京增廣勇五指揮,共二千人(1指揮400);開封府界定六萬二千人(府界與城內兵力大致相等,城內有捧日33*300=9900、天武23*400=9200、龍衛38*250=9500、神衛30*300=9000在京各近1萬,加廣勇2千,共4萬,虎翼2萬4千4在京只有部分雄武、廣勇、威武約8千,其餘為諸軍),京東五萬一千二百人,兩浙四千人,江東五千二百人,江西六千八百人,湖南八千三百人,湖北萬二千人,福建四千五百人,廣南東、西千二百人,川峽三路四千四百人為額。在京其餘指揮並河東、陝西、京西、淮南路既皆撥併,唯河北人數尚多,乃詔禁軍以七萬為額(如河東七萬)。初,河北兵籍比諸路為多,其緣邊者且仰給三司,至是而撥併畸零,立為定額焉。是時,京東增置武衛軍,分隸河北四路,後又以三千人戍揚、杭州、江寧府,其後又團結軍士置將分領,則謂之將兵。不同於宋真宗、宋仁宗的裁軍,宋神宗王安石裁軍是分三步走的。
首先,針對空餉,進行整編,取消500人,改為馬軍300人、步軍400人,不觸動指揮使級的軍官,只裁剪十將、將虞候以下的軍官。
其次,重組野戰軍,以班直的125人為編製,從而平均戰馬恢復騎兵戰鬥力,從而間接恢復500人編製,為以後恢復祖制鋪路,也以此裁汰老弱,從300、400中只取250或375,裁下來的老弱部隊依然有人管理負責守城,這也間接裁剪了指揮使級的數量。
最後,恢復祖制,只是將兵制被確定下來。
飛虎[本虎翼、廣武(廣勇)兵屯西川無家屬者。(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歸京師。指揮三,陳留二,咸平一。]飛虎三。陳留二,咸平一。熙寧三年廢。
步斗,六。尉氏、太康各一,蔡四。元豐元年,尉氏、太康各一、蔡州二皆撥隸步軍司虎翼。十一月,蔡州二改為新立驍捷,其第二充擒戎第四等四,尉氏三、太康四第四充擒戎第五,太康一元豐元年並尉氏第三隸第一,太康第二改驍雄。二年,尉氏一勿填闕。
奉節並上奉節,五。京師。熙寧二年,殿[廢]上奉節。九月,上奉節兩指揮隸虎翼。六年十月,廢奉節。
步直,指揮一。熙寧四年,馬步二直並廢,撥隸殿前、步軍司虎翼,其有馬者補雲騎。
廣勇[(宋太宗)淳化二年,選神射、鞭箭、雄武、效忠等軍彊壯善射者立為廣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舊指揮二十三,(宋仁宗)慶曆中增為四十三(5+22+16),每指揮十為一軍。京師五,陳留二十二,咸平、東明、太原[康]、(京西)胙城、(京東)南京各二,襄邑、陽武、(京東)鄆各一,(京西)滑三。]廣勇四十三,每十(指揮)為一軍。京師五,陳留二十二,咸平、東明、太康、胙城、南京各二,襄邑、陽武、鄆各一,滑三。熙寧九年,在京增置一。元祐二年八月,詔在京置左第三軍第一、右第三軍第一。
廣捷五十六。陳留八,咸平六,雍丘四,襄邑、尉氏、潁昌各三,太康、扶溝、南京、亳、河陽、潁、寧陵各二,陳五,鄭、滑、曹、鄧、蔡、廣濟、谷熟、永城、襄城、萊各一。熙寧三年,亳州一併廣勇,永城縣一併隸亳州。元豐元年,並管城第四十隸本縣雄勇第七,並白馬縣第二十五隸本縣雄勇第八。
威武[(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立,分左、右廂,以江南歸化兵補左廂(5指揮),兩浙順化兵補右廂(5指揮)。(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又立下威武(3指揮)。共指揮十三。西京、河陽、鄭、鄆、澶、滑、濮、通利、鞏、河陰、永城各一,曹二。] 威武上(10指揮)下(3指揮)總十三。西京、河陽、鄭、鄆、澶、滑、濮、通利、鞏、河陰、永城各一,曹二。熙寧三年,廢下威武(3指揮)。九年,澶一隸效忠、勇捷。 平塞弩手並揀中平塞、新立平塞,總四。咸平、亳、河陰、白波各一。熙寧六年,廢弩手及新立、揀中平塞,亳平塞弩手及白波新立平塞、咸平揀中平塞並改下威武(3指揮)。雄勝[開寶中,以剩員立。太平興國中,選入上鐵林,餘如故。又有雄勝剩員。指揮三。峽、冀、濟各一。]
雄武並雄武弩手、床子弩雄武、揀中雄武、飛山雄武、揀中歸明雄武,總指揮三十四。京師十三,太原[康]、尉氏、南京、鄭、汝、寧陵各二,咸平、東明、雍丘、襄邑、許、曹、廣濟、榖熟、長葛各一。 雄武(5)並雄武弩手(5)、床子弩雄武(5)、揀中雄武(7)、飛山雄武(5)、揀中歸明雄武(7),總三十四。京十三,太原[康]、尉氏、南京、鄭、汝、寧陵各二,咸平、東明、雍丘、襄邑、潁昌、曹、廣濟、谷熟、長葛各一。熙寧五年,廢揀中雄武((7+5)*200=5*500,揀中7和揀中歸明7併入弩手5和雄武5)。閏七月,並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各五(5*200)為二(2*500)。六年,廢雄武(5指揮入整編的虎翼60指揮)。中興後,加「平海」字。 新立弩手二。廣濟。熙寧六年,定陶縣第二軍改雄武隊弩手。 歸聖一。雍丘。熙寧六年,改雄武。新立弩手[二。廣濟。熙寧六年,定陶縣第二軍改雄武隊弩手。]
歸聖[一。雍丘。熙寧六年,改雄武。]
前軍行陣之法,馬步精卒不過十萬,自招討已下,更命三五人蕃候,充都監(先鋒壓陣)、副戎(後軍)、排陣(左右翼)、先鋒等,臨事分布,所貴有權。追戎之陣,須列前後。其前陣萬五千騎(20?250+40?250)。陣身萬人(40指揮?250人),是四十指揮(驍勇10、龍衛30)。左右廂各十指揮(寧溯10、神騎10),是二十將。每指揮(250)作一隊,自軍主、都虞候、指揮使、押當,每隊用馬突或刃子槍一百條,余(150)並弓劍、骨鈑(骨朵)。其陣身解鐙排之,候與戎人相搏之時,無問厚薄,十分作氣,槍突交沖,馳逐往來,後陣交進。敵若乘我深入,陣身之後,更以馬步人五千(龍騎),分為十頭(500),以撞竿、鎧弩俱進,為回騎之舍也。陣廂不可輕動,蓋防橫騎奔沖。此陣以都監領之,進退賞罰,便可裁決。
後陣以馬步軍八萬(左拱聖6000一萬、右驍騎6000一萬、中捧日9000虎翼三萬五、後二萬),招討董之,與前陣不得過三五里【一八】,展廂寔心,有常山之勢,左右排陣分押之。或前陣擊破敵人,後陣亦禁其馳驟輕進,蓋師貞之律也。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辛酉,宴從臣於行宮。以殿前都指揮使王超、權都虞候張進為先鋒大陣往來都提點(都監)。馬步軍都軍頭呼延贊、馬軍都軍頭王潛為先鋒。濱州防禦使王榮、馬步軍副都軍頭王繼忠為策先鋒(下馬步戰)。內出陣圖示超等,令識其部分。進,曲阜人;繼忠,開封人也。王潛,未見。甲子,次大名府。上御鎧甲於中軍(六萬)。樞密使王顯、副使宋湜分押後陣(二萬)。橫亘數十里。七年正月,詔頒諸班直禁軍名額: 殿前司 諸班: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招箭、散直、鈞容直。諸直:御龍、御龍骨○、御龍弓箭、御龍弩直。諸軍:捧日○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直天武、左射天武、歸明渤海、拱聖、神勇、吐渾、驍騎、驍勝、宣武、虎翼水軍、寧朔、龍猛、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驍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左射清朔、擒戎、廣捷、廣德、、驍雄、雄威。 侍衛馬軍司 龍衛○直、龍衛左射、龍衛、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驍捷、雲騎、武騎、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新立驍捷、飛捷、驍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廳子馬、無敵、克勝、飛騎、威遠、克戎、萬捷、雲捷、橫塞、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有馬雄略、員僚剩員直。 侍衛步軍司 神衛、虎翼水軍、神衛第十軍、步武、武衛、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衛、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招收、雄勝、澄海水軍弩手、神虎、保捷、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靜戎弩手、忠遠、寧遠、忠節、教閱忠節、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彊猛、壯勇、橋道、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左龍武、右龍武、左羽林、右羽林、左神武、右神武。]御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鐵騎40指揮,1指揮250騎具裝,1萬人。後捧日20指揮,1指揮500騎具裝。左右各三(四)軍,後左廂為五軍,33+1+1=35指揮,1指揮300騎具裝,以適應連環馬的需要,依然是1萬人加500人。捧日並左射、釒屈直、弩手左第五軍,總三十五,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熙寧五年,捧日三十三並為二十二。廢弩手隸左射,余留二十九。元。第一。十月,以左射隸天武。二年,廢左射、釒屈直。八月,廢第五軍,雍丘第二、南京第一併改為新立驍捷。九月,詔勿改,惟闕勿補,俟其少廢並。 天武,33+1=34指揮,1指揮300,估計也是什麼特殊戰法。天武並寬衣、釒屈直、左射,總三十四。京師三十三,咸平一。熙寧二年,並三十三(33*300=9900)為二十三(23*400=9200)。九年,廢左射。元豐元年,並陳留第七軍第一隸咸平第五軍第一。十月,廢寬衣天武。二年,廢第五軍,咸平第一改雄武弩手。九月,詔勿改,惟闕弗填。四年,廢釒屈直。紹聖元年十一月,引進副使宋球言:「自立殿前司以來。有寬衣天武一指揮充駕出禁衛圍子,常守把在內諸門,熙寧中廢並,禁圍只差天武,皇城諸門更不差人。乞復置寬衣一指揮;或不欲添置,乞將天武本軍內以一指揮為寬衣天武。」詔:禁圍子合用天武人兵,令殿前司今後並選定四十已上、有行止無過犯、不系新招揀到人充,遇闕選填。 龍捷已經有左右各六軍共約60指揮,裁減為龍衛38+1+1+1+3=44指揮,可能是左廂六軍右廂三軍,1指揮250騎精銳,1萬1千人。龍捷左廂第六軍(《長編》卷10開寶二年九月辛未)。龍衛並釒屈直、左射、帶甲剩員四十四。京師三十八,雍丘、尉氏、河陽並揀中各一,澶二。熙寧元年,以澶州右第四軍第四隸第三,共並為一。九年,陳留並帶甲剩員二為一。熙寧元年,澶州、河陽、尉氏就糧四並隸別指揮。六年,三十九並為二十。八年,置帶甲剩員二。十年,廢亳州一。元豐元年,陳留帶甲剩員闕勿補。二年五月,廢釒屈直、左射。八月,廢第十軍。十月,南京第十軍第一改新立驍捷左三。六年,廢帶甲剩員。中興,二十。 虎捷46指揮,很可能是1指揮250實際200,裁減為神衛31指揮,只駐紮京城,1指揮300,估計也是什麼特殊戰法。神衛並水軍總三十一。京師。熙寧二年,並三十一為三十。三年,廢水軍。元豐二年,廢第九、第十,南京第一改雄武弩手。中興,四十六。
仁宗即位,海內承平,而留神武備,始幸安肅教場觀飛山雄武發炮,命(殿前)捧日、(殿前)天武、(侍衛步軍)神衛、(殿前侍衛步軍)虎翼四軍為戰陣法,沒有普通編製的龍衛,可見這些部隊有著特殊的戰法。
宋史_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禁軍下)熙寧以後之制_在線閱讀網
殿前馬軍,捧日已說過,驍騎、雲騎、拱聖、龍猛、龍騎,各10指揮。驍騎23指揮、雲騎歸入侍衛親軍馬軍11指揮、拱聖21指揮、龍猛8指揮並分出飛猛2指揮。龍騎曾經共3軍卻有20指揮,龍騎後歸入殿前步軍4指揮。 殿前步軍,天武已說過,虎翼20指揮,1指揮500人,後擴軍到虎翼68指揮。 侍衛親軍馬軍,龍衛已說過,驍捷、驍武、雲翼。。。《包拯集請移翼博深三州軍馬》深州移馬軍雲翼兩指揮,人員兵士共九百七十九人,馬四百一十四匹。人員1000,馬只有500,人員500,馬只有250。翼州10指揮5000,實際共4382,馬只有947,理論值的五分之一,人員500,馬只有100。12指揮6000馬1500,難怪蔡挺要勻成人員500馬125的編製。 侍衛親軍步軍,神衛已說過,虎翼左右各五軍每軍十指揮共100指揮,右廂第二軍第三指揮346人。另有勇捷、威武、清塞、歸恩
http://www.read126.cn/194c6894-51d5-4df3-a4bc-fa1282139f82!662207a1-ac53-41a9-acf3-2153b99832fd.html 宋仁宗天聖(1023年-1032年十一月)、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祐、至和、嘉祐諸禁軍名額係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為上軍,五百文已上料錢見錢為中軍,不滿五百文料錢見錢並捧日天武第五第七軍、龍衛神衛第十軍、驍猛、雄勇、驍雄、雄威為下軍。拱聖(指揮二十一。京師)(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選諸州騎兵送闕下,立為驍雄。(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改驍猛,遷驍猛中次等者仍為驍雄。雍熙四年(987年),又改驍猛為拱辰,未幾,又改拱聖,以拱聖年多者(18+987-965=40歲)為拱辰,廢驍雄,其次等者端拱二年為神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廢拱辰(滿60歲退休),以拱聖年多者(1007-987=20)為驍猛(指揮四。尉氏三、太康一),以驍騎、驍勝、寧朔年多者為驍雄(指揮四。咸平、陳留各二)。很可能是因為驍雄初設就是四個指揮二千人]神騎[指揮十八。雍丘十三,咸平五。(宋太宗)端拱二年,選驍雄新配人及教駿、借事等兵立。淳化二年,廢掉搨索軍隸之。咸平二年,又擇教駿、備征及外州增之。]驍騎[指揮二十三。京師。(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後又選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駿兵增置。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鬥弩手為驍騎弩手。淳化四年,選壯勇超絕者為上驍騎,在本軍之上。(宋真宗)咸平五年,分左、右廂。舊又有殿前小底。至道二年,選驍騎馬直及善射者充,後廢。]驍勝[左右指揮各五。京師。(宋真宗)咸平三年,選教駿、驍騎諸軍備征子弟材勇者立。]寧朔[指揮十。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渭、河陽、河陰各一。(宋真宗)咸平三年,選教駿諸軍備征及外州兵立。]龍猛[指揮八。京師。太平興國中,揀閱龍騎及諸州部送?Ы@?盜,取其材勇者立。淳化四年,又擇精悍者為教閱龍猛以備禽盜,在本軍之上。景德四年,又選龍騎、驍騎兵增之。]飛猛[指揮二。咸平二年,選龍猛、驍騎兵子弟之材勇者立。]龍騎[建隆間以諸道招致及捕獲群寇立,號有馬步人,見陣即步鬥。淳化三年,選本軍年多者為帶甲剩員。咸平以後,又以本軍及龍猛退兵增之。舊指揮八,康定中,取配隸充軍者增置為指揮二十,分三軍。京師四,尉氏、雍丘、咸平、鄭各二,南京、陳、蔡、河陽、潁、單、四波各一。]驍捷[周顯德中,平三關,揀諸州士卒壯勇者為河北驍捷[雄捷]。宋初,隸高陽關都部署。建隆二年,廢左右驍武,以其兵來隸。乾德中,又選備征及嵐州歸附之兵為河南驍捷,其後止以驍捷為名。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揀閱降兵為揀中驍捷。淳化四年,又置新立驍捷。至道三年,分驍捷為左、右廂。咸平五年,以其年多者為帶甲剩員。指揮二十六。尉氏新立、陳揀中各一,恩十四,冀十。]雲騎[舊號左右備征,(宋太祖)建隆二年改。開寶以後,募子弟為雲騎,以其次為武騎,又選騎兵之次等為武騎,又選本軍年多者為帶甲剩員。指揮十五。京師十一,陳留、西京各一,鞏二。]武騎[指揮一十一。京師、雍丘各一,尉氏三,陳留、考城、咸平、鄭各一,西京二。]驍武[本河北諸州忠烈、威邊、騎射等兵。(宋太宗)淳化四年,揀閱其材,與雲騎、武騎等立,得自置馬,分左、右廂。指揮二十。北京七,真定三,定六,相、懷、洺、邢各一。]萬捷[開寶中,募趙、相、滄、冀州民立。(宋真宗)大中祥符中,以驍武、雲騎退兵隸之。指揮七。相、冀、遼各二,滄一。]貧富差距之大僅東晉可比的垃圾王朝 有個屁的戰鬥力
軍隊戰鬥力戰五渣,跟清朝比差太遠了
注意一點:北宋建國時,遼國已經立國五十年了,而且遼國和之前的匈奴、突厥不同,也有農耕,城市和冶煉技術
就三個字,賊配軍,就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嗎?
1.不要隨便評判別人的生活。宋朝也不過是選擇了一條自己覺得好,活出內容的生活方式。2.沒做好的,技不如人的,要勇於客觀承認。先天不足,遼夏夾攻就是理由了?那秦國算什麼?
推薦閱讀:
※科舉制度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發明?
※古人穿長袍大袖,總是把銀子之類的物件放在袖子里而又不會掉下來,為何?
※中國是怎樣完成從抑商到重商的歷史性反轉的?
※國軍中條山會戰為什麼失敗的那麼慘?
※「封建」(中國概念)地主土地所有制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土地私有制有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