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佛還要回來渡人?

為何回來?


悉達多對某個馴馬人說過:我教人就像你馴馬,教的好就教,教不好就軟硬兼施,實在不行就拉倒,對你來說你的拉倒是殺了馬,而對我來說是看著他繼續在煩惱里輪迴。

什麼是中道?我想這就是佛所說的中道。既沒有像普通人那樣自顧自,也沒像菩薩道行者那樣永不放棄。


佛?回來?度人?

金剛經說,如果菩薩覺得自己是菩薩,那就不是菩薩。

佛還有個名號,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金剛經又說,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一個人,眼睛有了病,看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朵花兒。

您在問,那個戴紅花的人,為啥要回來救這些戴綠花的人。

其實,壓根就沒有佛,也沒回來,還沒度人。

眼病治好了,就沒了花兒了。

去掉了自己的貪嗔痴,就見不到佛,也沒回來,更沒度人嘍……


因為我想解脫,因為我需要。


從前有個病人,患了很嚴重的病,他苦苦的尋求治病的方法,因緣聚合的前提下,他成功了。

他發現了這種病的規律,也找到了治病的方法。

但是他看到無數的人和他一樣患有之前的病,於是他把治病的方法告訴了他們。

而且還針對不同的人,改了不同的劑量,方法。

但是他們死活都不信。。。。

你說他急不急?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度眾生。而不度眾生,也成不了佛。其實諸佛都是菩薩歷經長劫修集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後,來人間示現成佛的。因為祂們早已發了大願,留惑潤生,乘願再來。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了這四大願,就意味著選擇了行菩提道,就意味著未來際必定成佛,必定度眾生。

菩提道與解脫道去處有所不同。解脫道斷除我執煩惱而取證解脫果,斷除七轉識只留第八識獨存而入無餘涅槃,只是出離三界生死,而並未成佛且離佛甚遠。聲聞人信受佛語「涅槃裡面有本際「,故敢於滅盡五陰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但並為實證」本際「——即第八識如來藏。

菩提道乃真正成佛之道,大乘佛菩提增上慧學的修證,必須經由大乘真見道的入手,也就是破參明心證得如來藏,然後發起了般若中道智,才能夠漸修,乃至入於初地,正式修學增上慧學。直到究竟成佛。

菩薩經歷三大阿僧只劫以上時劫,透過五十二階位的修學,才能夠具足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然後才在一世界中示現受生人間,八相成道,成就究竟佛;而且每一個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這個歷程及結果的示現,代表著幾點重要的意涵:

第一,諸佛都在人間示現成佛;

第二,諸佛都是菩薩歷經長劫修集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後,來人間示現成佛;

第三,每一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

諸佛常法卻為什麼要降生在人間示現成佛呢?這其實是由於諸佛的大願。比如《法華經》中記載了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舍利弗這樣說:「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妙法蓮華經》卷一)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立的誓願,是要度化教導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聲聞阿羅漢,或者是緣覺辟支佛一樣,畏生、厭苦、急證涅槃,祂能從最初的因地初發心菩薩開始,歷經了三大阿僧只劫以上的久遠時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精勤修學,直到成佛,都因為同樣發了這樣的誓願的緣故。

像菩薩最初歸依三寶,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就已發了四宏誓願。四宏誓願說: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宏誓願是諸佛及菩薩共通的願,可以說是佛菩提道修學的總願。這個願就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化無量無數的一切眾生為首要。

既然發了四宏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當然要莊嚴佛土;若是不莊嚴佛土,就無法成佛。可是佛土、佛國凈土,到底是怎麼樣莊嚴起來的呢?莊嚴凈土是該莊嚴什麼呢?是要莊嚴你的自心如來。莊嚴自心如來以後,你將來成佛了,過去曾經聽你說法,或者因為你所幫助而證悟的菩薩們,都會生來你的佛土中;有很多人要生到你的佛土來,這些人的第八識跟你的第八識配合,自然會成就一個新的佛世界。這樣才是真的莊嚴佛土啊!菩薩就這樣生生世世乘願再來,不斷的利樂眾生,幫助眾生證悟,這些人跟隨他學法,悟了或者不悟都可以;將來他的成佛因緣,就靠他所度的這些人,單獨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佛的,因為佛土不能成就。當他利樂了這麼多人,這些人都跟他有緣,後來這些人得道的因緣成熟了,就是他成佛的時候。所以,他成佛的時節因緣到來的時候,這些人的自心如來都會共同跟他製造出一個世界來。也就是說,要有眾多有緣的眾生的如來藏,跟你的如來藏共同成就一個佛世界,這樣你就能夠成佛。

如果沒有莊嚴佛土,就沒有辦法成佛。所以莊嚴佛土,不但要莊嚴自己的自心如來,還要莊嚴大眾的自心如來。這也就是 世尊在《法華經》中所開示的,世尊說「為凈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妙法蓮華經》卷四)的道理所在。同樣的,在《維摩經》中也有說到,說:「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維摩詰所說經》卷一)另外又說到,說:「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維摩詰所說經》卷一)所以,莊嚴佛土就是從清凈自心如來而來,想要清凈佛國佛土,要靠自己努力清凈眾生的自心如來,而產生莊嚴的結果。若是沒有一世又一世不斷地教化利樂很多眾生,將來你就無法成佛;因為你的佛土不能成就,因為是沒有攝受弟子以及莊嚴佛土,所以你的佛土也沒有辦法成就。所以,菩薩利他其實是利己,因為這樣才能莊嚴未來成佛時的佛土。所以為了莊嚴佛土,必須要利樂有情;利樂有情的結果,就能莊嚴自己的佛土。

引用自: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第022集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正源老師)

祝您身心安泰,學法無礙,福慧增上!

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

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一切佛

南無大乘勝義僧

南無究竟第一義


有外緣,南傳三藏里都有說。

佛陀說法的緣起是:第一個緣起,有大梵天王聽說佛陀成道,就從梵天而將,請求佛陀上天說法。第二個緣起,佛陀是看到有人可度,才出來說法。

這兩個緣起必須同時具備。

過去有些佛,因為不同時具備這兩個緣起,成道後就當即選擇入涅盤。

說阿羅漢不渡人,是後期大乘偽造的佛經污衊阿羅漢的。佛陀眾阿羅漢弟子中,富樓那和舍利子兩個阿羅漢,可是也度了很多人。舍利子成道的因緣,也是聽了另一位阿羅漢的開示。有些時候,佛陀甚至不說法,讓舍利子出來說。富樓那證阿羅漢果後,遠離僧團,去別處渡人。

三藏第三次結集後,阿育王派出九路長老阿羅漢,遠赴周邊各地傳法,其中有一路來了中國,卻被秦始皇堵截了,不允許他們在中國傳播佛教。那時還沒有所謂的大乘佛法,還沒有普度眾生的菩薩道。大乘菩薩道在佛滅5、600年後才有。

佛陀八十位出名弟子中,也沒有一個是菩薩。菩薩是凡夫,和你我都差不多,渡不了人。諸菩薩的具體事迹也根本無從查考,都是後來的大乘經典偽造的。


因為他要是不回來的話,那就是羅漢了。

要是佛菩薩都不回來度人的話,那題主就沒有這個疑惑了。

聲聞乘和菩薩乘(佛乘)在智慧方面實際上,差別不是那麼的大。尤其對於自身的解脫的方面,不再受輪迴的苦難,那是都解決了。

佛回來度人,這是他命中注定了。

忍不住啊。

佛在還是菩薩位修行的時候,就跟聲聞乘的不同了。

一門心思想著如何利益別人?怎麼能夠更好地利益別人?

好比題主,假如您還是學生(如果不是,請回憶您青春年華的學生生活。)

整個一周都很繁忙,學習緊張,但是NBA的最後幾場比賽。一周您都計劃著周五晚上就搞定所有的作業,周六周日看比賽。

簡直是日思夜寐。

周末終於來了!

洒家突然出現,告訴你:「我覺得,忙了一周了,挺辛苦的,周末就應該關掉顯示器好好休息休息,放鬆一下。就像隔壁家同學一樣。」


一、如來亦如去;

二、實無一法可講;

三、實無一人得度。


雜阿含287經[正聞本468經/佛光本325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曾經有一片海洋,裡面有很多漩渦。

有一家人生活在海暗邊,天天望著無邊無際的海洋,心中充滿了慾望,想要從此岸到彼岸去看看,於是製作了一搜小船,劃著小船去向彼岸。

然而,某一天,狂風怒吼,雷鳴電閃。這家人還沒劃多遠就被一個漩渦拉到了裡面,這家人一起被卷到了底點,然而,在漩渦的中間,若對應的底點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這裡仍然能生存,於是這家人在這裡生存了下來,開枝散葉,其樂融融,再也不想回到最初的家看看。

又有一天,其中有人得病死了,靈魂向上升騰的時候穿過了那片漩渦,來到了彼岸一看,這他媽的真操蛋,跟我們的此岸一般般,為何還要來這看。唉,只因過去不知其然,所以慾望想著看,結果被漩渦捲入了那片空間。

杯具啊,這下喝足了水,飽暖思淫慾,從此迷失在此間。

佛名如來,去到過彼岸,又回到了此岸,想要說其實都一般般,可是沒人相信,時間久了,來時的路也忘了,去向的目的地也忘了。

最終都會明白的,回到原始的最初,又何必做舟行駛,錯過路邊的風景?不如珍惜今天。

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漩渦也一直在旋轉,說不定某天又轉回了原點,何必在此糾結磨難。


兩個問題,一,為什麼要成佛?

二,怎麼成佛?

為啥呢,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所以要成佛。

怎麼成,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這樣才能成。

總的來說,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為度眾生故,所以要成佛。所以方能成佛。

既然成了佛,當然要度人,不然幹嘛來的。


非對題主所說

勸君發言多思忖,勿忘百丈野狐禪。


那是上天賜予佛的使命,也是佛菩薩的願力與大慈悲之心。佛菩薩成就以後,自然也不會忍心丟下我們芸芸眾生,祂就是上天指派到人間,廣度有情,幫助更多的人覺醒,以至於結束無邊痛苦的輪迴,同歸故鄉。


三界如火宅,這個世界受大火煎熬,眾生在這裡生活,還自以為快樂得很。

佛說: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我愛一切眾生,猶如愛我自己的兒子一樣。

深著世樂,無有慧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一切眾生貪圖世間短暫而不真實的快樂,是沒有智慧的。因為人活在三界里,猶如在火燒的房子里煎熬,一天、一時、一秒,都在受煎熬。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法華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不是上帝,是人中的覺悟者。所以不只有一個佛,在無量劫中會有佛出現,每當這種人出現,當他成佛時都會度很多人。


我理解是佛珍惜人。再具體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了。

老子講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可見這都是在論的。

佛回不回來渡人?

回來了,你信嗎?

回來了,你修嗎?

回來了!


第一、世上無佛。第二、佛更沒有度人。


題主說的剛好是小乘修學解脫道的思路。

而真正發願修證佛菩提道的,一定都會留惑潤生,再回娑婆度眾的。即便能往生西方,甚至入無餘涅槃,都會選擇放棄,這就是少有的菩薩種性。可以看《甘願做菩薩》一書。


因為慈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虛雲法師入定8天神遊兜率天這一典故?
在知乎佛教、佛學、佛法類問題下答題或討論,得到了哪些經驗或教訓?
想學佛,但不知道如何入門,求教呀?
佛教為什麼讓人布施?
這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多人在線遊戲?

TAG:佛教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