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殺楊宇霆有沒有過錯?

歷史


轉。1929111日,天還未明,奉天(瀋陽)大南門裡的大帥府傳出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張學良槍斃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這一消息震動了奉天全城,也震動了東北三省各界。驚愕之餘,人們不禁疑竇叢生:張學良為什麼要殺掉這兩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過程是怎樣殺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這一事件除了私人恩怨和權力爭奪外,對於東北易幟,全國統一有著怎樣的影響?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張學良密殺楊宇霆真相。

楊宇霆辛亥革命前一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曾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副官。辛亥革命事起,轉任奉天軍械所所長。由於他聰明能幹、計謀過人,有一套鑽營手段;也由於他有同學如段祺瑞手下健將徐樹錚的關照,逐漸獲得了張作霖的賞識。

1916年在全國反袁的聲浪中,袁世凱的皇帝夢破滅,不久死去。在楊宇霆的參與策划下,張作霖會同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用武力趕走了袁世凱的親信——東三省的彰武上將軍段芝貴,奪取了奉天政權。張作霖爬上了奉天督軍寶座,馮德麟成了他的副手,幫辦奉天軍務,楊宇霆也由一個中校所長一躍擢升為奉天督軍公署參謀處長、參謀長。從此,楊宇霆便成為張作霖身邊的智囊人物,出謀劃策,頗獲信賴。

1917年冬,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離職。代總統馮國璋為籌謀當選正式總統,積極擴充實力,利用參戰的借款購買了一批甲種步兵師用的軍械,準備成立4個總統警衛師。段祺瑞對此很不滿意,又無力阻止,便採納聯奉的策略,派徐樹錚為代表赴奉天。在徐樹錚與楊宇霆的同謀下,探明這批軍械運抵秦皇島的時間,由張作霖派出武裝部隊,演出了一幕鬨動一時的「秦皇島截械」事件。張作霖用這批軍械裝備了1個軍,名曰「光內奉軍」,在天津成立奉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徐樹錚為副總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以威脅馮國璋。

隨著張作霖對楊宇霆的寵信加深,楊宇霆的野心開始暴露。他和徐樹錚謀劃利用奉軍勢力,培植和發展自家實力,以便自成體系。他們背著張作霖另編了4個旅,軍官由二人各安插一半,此事被張作霖親信張景惠所察覺,密告張作霖,張作霖大為惱火。不久,便以徐樹錚假借自己的軍權,擅自殺掉曾任陝西督軍的陸軍上將陸建章為理由,撤掉了徐樹錚的副總司令和楊宇霆的參謀長職務。從這時開始,楊宇霆離開了奉軍。

*******

1920年直皖戰爭結束後,張作霖由於援助了直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洋政府任命他為東三省巡閱使,他擁有了東北的地盤。張作霖的權位愈高,野心也愈大。他雖然擁有一些老部下,如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吳俊升等人,但作為奉系軍閥的砥柱,卻日益感到在這些人中,沒有誰能夠比得上楊宇霆的精明幹練,可以為他出謀劃策,因而他有意重新起用楊宇霆。

張作霖命令吉林督軍孫烈臣打電報邀楊宇霆回奉天。正在為謀生而奔走的楊宇霆,接到孫烈臣的電報後,很快返回奉天。張作霖立即委任楊宇霆為巡閱使署總參議,代拆代行,參與戎機,處理全署一切事宜。一時間,張作霖又開始寵信楊宇霆。

19225月,直奉兩系因組閣爭吵而交惡,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在張景惠的總指揮下全線潰退,逃回關外。從這次失敗中,張作霖深感他手下的舊派軍官學術粗疏,指揮無能,軍隊缺乏訓練,非嚴加整頓不可。於是,張作霖設立了東三省陸軍整理處,重用留學東西洋的新派軍官,楊宇霆、韓麟春、姜登選、郭松齡、李景林等人在奉軍中的地位與作用急遽上升。

經過這些人2年的經營整頓,改變了奉軍的面貌,在1924年冬開始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由於奉軍實力增強,加上直軍第三路將領馮玉祥回師北京發動政變,直軍大敗。直軍總帥吳佩孚逃往武漢,張作霖揮師入關,乘勢奪得中國的半壁江山。北起幽燕、南抵淞滬,全都成為奉軍的地盤。這次戰爭的勝利,使張作霖對一直追隨自己左右策劃軍機的楊宇霆更加寵信。楊宇霆戰場得意,聲勢也更加煊赫起來。

那麼,楊宇霆是從何時開始走下坡路的呢?

********


楊宇霆走下坡路,是從「督蘇」開始的。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楊宇霆、姜登選、張宗昌等都撈到了督軍頭銜,尤其楊宇霆撈得江蘇督辦一差,甚為得意,而戰功卓著的郭松齡一無所獲,甚為憤懣。與郭松齡關係極為密切的少帥張學良,也代為不平。楊宇霆赴江蘇就任時,向張作霖請示派一支部隊一同赴江蘇以壯行色,並可補充奉軍在寧、滬的兩個師。而作為張作霖的接班人,張學良不但不予支持,反將原駐浦口的劉偉一旅調回,以示拆台。驕傲自負的楊宇霆,一怒之下只帶若干衛士前往赴任。由於其兵單勢孤,貪功輕進,不到10天,即被孫傳芳、陳調元逐回,丟官失地,頗為狼狽。一時間,楊宇霆的聲望為之大挫。

不久,郭松齡在「清君側」、「誅楊宇霆,逐王永江,消弭戰禍」的口號下,舉起了反奉的旗幟。對此,不少人認為是楊宇霆「妒能抑功」,把郭松齡逼反的。由此,張作霖對楊宇霆也產生了疑慮。特別是張學良,不僅失去了多年的得力臂膀郭松齡,還因此遭到父親的嚴厲責怨,所以對楊宇霆的遷恨與日俱增。

楊宇霆是一個驕傲自負忘乎所以的人。他自恃功高,有張作霖做靠山,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裡,也覺察不到周圍對他的疑忌和不滿,仍然一意孤行。在他的竭力慫恿下,張作霖又第三次入關參加了內戰,在這一點上,他又和張學良「休養生息,伺機而動」的政治主張大為矛盾。這時,第三、四方面軍團長韓麟春因為「害病」離職,楊宇霆說服老帥讓其取代了韓麟春的軍權,與張學良同任軍團長,張學良對此極為不滿。但礙於父親,不得不虛與委蛇,實則時刻提防,不予合作。

*********

常蔭槐

19286月,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子繼父業,掌握了東北的軍政大權。楊宇霆則以「老臣」自居,輕視張學良,動輒直呼張學良的字「漢卿」,露出教訓口吻。開始,張學良雖不滿,但還勉強隱忍。時間長了,這位初掌權柄的青年將軍則感到很不舒服。特別是在楊宇霆與驕橫魯莽的常蔭槐串通一氣後,張學良就更加無法忍受。

常蔭槐, 1912年畢業於奉天法政學校。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曾任許蘭洲的騎兵集團總司令部參謀長。由於他「鐵面無私」,有股「猛勁」,從而獲得張作霖的信任,曾當過軍事執法處處長、奉天全省清鄉局總辦、京奉鐵路局局長等職。在任職期間,曾因「不講情面」,殺戮過多,引起各方面不滿,開罪了不少人。他和張學良的親信——奉天警務處長高紀毅不睦,芥蒂很深。但常蔭槐對楊宇霆卻十分推崇,多方支持。比如:楊宇霆要擴充兵工廠沒錢,常蔭槐欣然表示鐵路局方面可以撥款;反之,張學良想補充軍費,常蔭槐則斷然拒絕。對此,張學良很是難堪和惱恨。

黑龍江督軍兼省長吳俊升被炸死後,張學良決定讓萬福麟兼任省長,礙於楊宇霆的極力推薦和支持,張學良才不得不改任常蔭槐為黑龍江省長。常蔭槐到任後,飛揚跋扈、專橫擅權,絲毫不把萬福麟放在眼裡。他自行組建所謂「森林警察」,添購大批新式槍械,作為自己掌握的武裝。萬福麟自恃是張作霖的親家,又是奉系的「元老」,對常蔭槐的驕縱專橫,十分惱怒,屢次向張學良哭訴。

楊宇霆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在日本人中自然有許多老朋友。而且張作霖在世時,和日本人的來往與交涉,如借款、購買武器、請兵鎮壓郭松齡等,都是楊宇霆一手操辦,而張學良和日本人則有殺父之仇。在張學良掌政後,楊宇霆和日本人的來往不僅沒有收斂,而且書信往來過從甚密。張學良曾兩次安排楊宇霆到黑龍江和吉林去擔任要職,都遭到其拒絕。楊宇霆卻整日在公館內接待各方面的官僚政客,優禮相加,倍加籠絡。楊宇霆的這些表現與舉動,不能不引起張學良更多的疑慮和不安。


*******


由於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弄得精疲力竭的奉系軍閥勢力在遭致郭松齡反奉的沉重打擊後,更加衰敗,內憂外患,困難重重。張學良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接手掌握東三省政權的。在外部,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勢力日增,虎視眈眈;在內部,常蔭槐與楊宇霆結成一股勢力,專橫弄權,咄咄逼人。因而東北政局中的不少人,對張氏政權能否維持和鞏固下去,深為憂慮。年輕少壯初掌政權的張學良,也是大傷腦筋。

出於對日本人的仇恨,同時由於當時派系鬥爭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鞏固張氏政權、保住東北地盤,張學良開始和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接觸,談判「統一」、「易幟」問題。對張學良的這一政治主張,奉系勢力中的多數人是支持的,惟獨遭到楊宇霆和常蔭槐的竭力反對。這樣一來,舊怨新隙,迫使張學良不得不再次考慮對楊、常二人怎麼處理的問題了。

要除掉楊宇霆,張學良這個決心並不好下。在一段時間裡,張學良曾一度想在表面上緩和這種矛盾,經常在晚間攜夫人于鳳至到楊宇霆的公館去拜訪。示意于鳳至和楊宇霆的三姨太結拜乾姊妹,張學良還親自為他們寫了「蘭譜」,備了一份厚禮,派人送過府去。結果,都被退了回來,理由是「行輩不對」。這使張學良感到受了輕視和侮辱。對此,張學良曾擬定過3個辦法:一是乾脆把政權讓給楊、常二人去干,自己離職出國,但又恐部下不同意他下野;二是硬把楊、常二人撤掉,驅逐出境,又恐他們不肯俯首聽命;三是只殺掉常蔭槐,去掉楊宇霆的羽翼,又恐打草驚蛇,反受其害。最後,才決定把他倆一起除掉。

1928年秋,張學良喪父未久,楊宇霆卻肆無忌憚地在青雲寺私邸為其父祝壽,大擺筵席。一喪一喜,對照鮮明。當天,楊府門前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彩棚高搭,賓客滿座。蔣介石、白崇禧、閻錫山以及廣東和四川等地方實力派系都派來代表祝賀;日本政界亦派有代表;東北各地方官吏,更是趨炎附勢,爭相送禮。曾任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孫傳芳,擔任壽慶的總招待;曾任過北洋政府總理的潘復,親自去大連迎接名伶程硯秋來唱堂戲。楊宇霆氣魄之大,聲望之高,儼然是東三省的第一人物。

這天午後,張學良也親自到府祝壽,楊宇霆竟以普通禮儀相待,極為冷淡。目睹楊宇霆的這番氣勢和舉動,促使蘊育在張學良心中的殺楊念頭大為提前了。


*******

19291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相偕來見張學良,以將中蘇合辦的中東鐵路納入管轄為由,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並要常蔭槐擔任督辦。張學良表示,目前東北剛安定,涉及外交之事應慎重考慮,不能草率從事,應從長計議。楊、常二人則堅持立即決定,並取出已經擬好的條文,要張學良簽字。張學良推說到了晚飯時間,待飯後再定,並約二人共進晚餐。他們推說回去用飯,然後再來,說罷揚長而去。

二人走後,5點半鐘,張學良用電話把警務處長高紀毅召進帥府內室,對高說:「楊宇霆、常蔭槐二人欺我太甚,他們想盡辦法阻撓全國統一。今天又來強迫我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並要常蔭槐為鐵路督辦……他們要我立刻簽字發表,太不像話了!現在他們正回去吃飯,少刻就會回來。我給你命令,立刻將他們兩人處死,你率領衛士去執行好了!」高紀毅問:「在何處執行?」「就在老虎廳!」接著張學良又以輕鬆的語氣囑咐高紀毅:「他們兩人身上都帶有短槍,你可要注意!」接著又派劉多荃擔任府內外的警衛任務,只許人進來,不許人出去。高紀毅會同張學良的侍衛官譚海,挑選了6名精明幹練的衛士,埋伏在老虎廳四周。

時間在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大約過了兩個多小時,楊、常二人又相偕而來,走入老虎廳就座。這時,高紀毅同譚海率領6名衛士,執槍闖入老虎廳。高紀毅向楊宇霆宣布:「奉長官命令,你們二人阻撓國家統一,著即處死,立刻執行!」楊、常二人聽了目瞪口呆,臉色慘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衛士們立即撲上去,分別將楊、常二人摁住,各由1名衛士開槍,結果了性命。

******

當時的楊宇霆,不僅在奉系軍閥內,就是在國內各派軍閥中,甚至在國際上,都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殺掉了楊宇霆,而且是秘密殺掉的,在國內外都會引起很大震動。張學良充分意識到如果處理不好,對政權的聲譽和鞏固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因此,事後張學良立即指令高紀毅把榮臻、米春霖、劉鳴九等人召來府內,研究處理善後事宜。他們一面電告駐天津代表胡若愚,要他立即向南京報告處死楊、常的原因和經過,一面擬寫布告和電報。

次日清晨,張學良把張作相、翟文選、王樹翰、臧式毅、孫傳芳等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請進府內,宣布這一事件,並鄭重宣布:除楊、常二人外,包括其家屬在內,絕不株連任何人。當即通過了以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等人聯名的通電,公布楊、常罪狀。同日,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也發布了同樣內容的布告。電報和布告內容指責楊、常「私心朋比,操縱把持,致一切政務受其牽掣,各事無從進行」,「溯自民國十三年後,屢次戰禍,均由二人慫恿撥弄而成……」同時列出了三大罪狀。與此同時,張學良等還連續給各縣知事、各軍隊長官發出了內容大體類似的電報,要大家「東川內情,共明真相」,以免「傳聞失真」,並「仰各安心任事,勿事虛驚」。各市縣都及時地轉達了電文和張貼了布告。


一個不會當一把手的碰上一個不會當二把手的,你說能不出事兒嗎?


不想太複雜的話,可能少帥就是覺得你總是一副很想管我的樣子,看你不順眼很久了所以想殺了你,那也沒什麼錯不錯的~
如果要理性的分析,楊宇霆有罪但罪不至死,個人認為主要是郭松齡兵敗之後他落井下石和對張學良權利的長期壓制。
於私,殺了他張學良能齊心,留著他可能以後東北的最高領導人就姓楊了。
於公,楊宇霆不死東三省可能不會過早淪陷。


楊宇霆自幼出身寒門,完全靠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張作霖的參謀長,深的張馬匪的信任,為張作霖統一東北立下了汗馬功勞,人稱「楊諸葛」。張學良不過而立之年,就當上了東北三省保安司令,多少有點稚嫩,再加上郭松齡事件,讓張學良痛下殺心。最終殺了有功之臣,讓日本和沙俄從中得利,總之,張學良殺掉楊是一很嚴重的錯誤。


殺的肯定沒錯,楊太看高張學良的心胸、氣度、才識。楊自己看走眼,對於一個不值得輔佐之人,自己的任何付出都是對自己的殘忍,所以是他自己慢慢走向了槍口,還自我感覺良好。楊的死是東北軍重大損失,遠超918丟地盤。
小張事實是一把手,楊事實不是二把手。小張殺楊直接自己上,殺在自己家裡,體現小張無以復加的愚蠢和衝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作為東三省名義上的主政者,小張選擇私刑,體現了他衝動無腦的性格,也說明他並未真正整合好老張的遺產。作為一把手不想通過公開審判方式結束楊、常政治生命及影響力,不僅說明小張的借口並不能服眾,更說明小張本身對此事並未好好籌謀。但是動用私刑的後果很嚴重,這等於公開說明小張看不順眼任何一個手下,都可以生殺予奪。所以後面的中東路第一盆涼水也就順理成章。從楊常事件看小張不僅僅是軍閥,而是馬匪秉性閃光罷了。楊如果慧眼識得小張的馬匪秉性,如何落此下場?


張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從政從軍都是非常錯誤的選擇。
楊威脅不了張的生命,小張殺楊純是泄私憤,他一生的大多數決定都是從情緒出發,無論中東路還是西安事變都是如此,都是在泄私憤、撒氣。就是個心機狹小的任性少爺秧子。

從利益上看,郭反奉失敗與小張接位時間相隔過短,如果再給一點時間,老張會讓小張再次培養出自己的嫡系勢力。東北軍三派,老派、陸大派、士官派,三系要平衡,上面的人才穩,所以老張在世時雖然跟湯玉麟、張景惠鬧翻過,但後來還是用了他們,這就是知道自己的基本盤在哪。小張就沒有這樣的政治智慧,郭死後沒了失去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嫡系,然後被老派(張作相為首)力捧接任大統,根基是不穩的,所以和楊的摩擦也在所難免。結局或是楊廢小張自立,或被小張做掉,都是可以想像到的。只是楊絕不會殺張。


是非善惡終成空––關於張學良與楊宇霆

瀋陽-張氏帥府

我現在就在離大帥府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寫這段文字,所以從個人情感的角度說,我是完全理解張學良這一生做過的所有事情的。

人嘛,不管高度有多高,總也免不了面對人性的考量。再說張學良殺楊宇霆,換位思考他的處境,就是一個君王在權力受到挑戰時的自然反應,比如朱元璋殺宰相,直到後來把宰相這個官職廢了;比如雍正殺年羹堯,君臣佳話被功高蓋主直接吞噬。

先就事論事,說說張學良和楊宇庭。

1、初級少帥

張學良作為一個最高權力(東北當時的實際掌權人)的繼承人,在登上權力頂峰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絕對不是對自己進行道德反省,而是對自己的權力進行保護。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張學良,公子哥一個,有個性,有抱負,但是缺的就是政治智慧和權力威望。

這樣一個掌門人,面對下面的叔叔大爺輩的老江湖,你會怎麼樣?他所有曾經鄙視的東西這時都可能一瞬間變成再正常不過的理性選擇。他會不斷的想他老爹當年的手腕方法,他會不斷想著樹立自己的威望。

但是方法呢?沒有人給他,包括當時最應該給他的人——楊宇庭。他非但沒得到幫助,反而受到了最大的威脅和羞辱,而且是不間斷的、持續的。當時的東北易幟,最大的阻力也來自於楊宇庭等人。如果你是張學良,會怎麼辦?

2、終極老將

楊宇庭確實是東北軍的中流砥柱,張作霖的左膀右臂,但和歷史上所有不得善終的權臣一樣,他過分的看重自己的功勞,盲目的膨脹成一個跋扈的挑釁者。這位權臣,非但沒有絲毫考慮角色的變化,反而一如既往的像對付小孩子一樣對付一個最高權力的執掌者,這明智嗎?

在這種角色轉化發生後,首先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想調整那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挑釁。作為一個有著豐富政治智慧和鬥爭經驗的人,他對自己的選擇難道沒有預期嗎?結果只有兩個,一是張學良認慫,成為傀儡,他和其黨羽登上權力制高點;二是跟張學良干一場,鹿死誰手,其實他應該是清楚的。顯然他覺得前者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但最後他在老虎廳被按在地上啞口無言的挨了幾槍之後,一切鬧劇的大幕也隨之落下了。

楊常二人殞命之地-老虎廳

這兩個人的情況基本就這樣,事情基本也就是這個樣,具體的真相咱們也沒看見,孰真孰假也有很多說法,但是大體上我覺得不會有什麼大的偏差。

一個新的最高權力被挑釁後,消滅了挑釁勢力的歷史橋段。這一幕在歷史上是反覆的上演,現在也依然在繼續著。

至於後來的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等等吧,說楊宇霆活著就不會發生,責任都在張學良,這個也不客觀。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我們沒辦法去假設。如果假設的話,我還假設楊宇霆和日本人合作搞政變幹掉了張學良,然後幫助日本建立偽政府呢。誰能說的清當時的他們會做怎樣的抉擇?

最後說說我的看法吧。

首先,這個事情無所謂對錯,只是個人的判斷與抉擇。我們看待任何歷史事件經常會有是非觀,其實更合理的是包容與理解,就是所謂的同理心。同時我也不喜歡用道德標準來衡量歷史人物,最後的結果頂多就是能力問題,道德沒有意義。所以我承認張學良有想法沒能力,也承認楊宇霆有能力沒分寸,這就是最後的結果。

其次,從歷史看現實,我們是否能跳出來?張殺楊,在政治上是權力遊戲的悲慘結果,置換到任何一個社會場景,我們是不是也都會犯不同的錯誤。魯莽的越權干涉、處心積慮的權力慾望,或多或少我們是不是都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只是後果沒那麼嚴重罷了。通過對這樣一個歷史事件的深度思考,我真正看到的是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如何在智慧上進行一個升級,跳開是非,看清本質。

智商和智慧真的是兩碼事兒,多少人風光一時卻不得善終,多少人滿懷抱負卻背負了罵名。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智慧,而非智商啊。

權力中心並無安全感

總結我就不班門弄斧了,引王陽明的四句決,以共勉,清者自清:

無善無惡性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END–


作為局外人,當然覺得殺楊常是自毀長城。不過如果你是張學良,你不殺嘛?


據說楊、常跋扈,不知道真假,如果真的像傳說中到了先辦事後逼張簽字的地步,也是到死的時候了。綜合來看,常不知道,楊的話大概自命為託孤老臣,有些架子,據說張幾次要殺楊,都被于鳳至死死勸住,可見並非真的很跋扈。
託孤老臣很容易犯這個病,雖然畏懼上一代統帥,但是對年輕的統帥不放眼裡,很容易招致禍端。


雍正何嘗想殺年羹堯?

不殺不行。


張學良始終想證明自己不是個孩子,可堪大用,其實他一直都沒長大,老張在的時候捅婁子有人給他擦屁股,老爹走了留下一片殘棋餘子,然後他把最會下棋的倆人給弄死了


如果真如傳言那樣楊宇霆囂張跋扈,那就他自己找死。
即便楊再忠心,如此飛橫跋扈,只會對外釋放錯誤的政治信號,底下那些想上位的都主動跑到楊手下,來個黃袍加身,到時楊不想殺張都不行。 張知道離了楊自己玩不轉,但不殺楊難道等著楊殺自己?!


題外:看了下各位的答案,發現少帥真是「小聰明做大死」的集大成者


這話要問張成澤或者金正恩


我所知道的趙四
(結尾有逆轉驚人內幕)內有珍貴照片
據說,她出生的時候,天空出現了一道霞光,所以又叫趙綺霞。

小時候,她有個英文名字Edith,諧音就是「一荻」,她還有兩個名字:趙媞和趙多加,因為在姐妹中排行第四,所以家人親友都叫她趙四。
(我是不會放那俗透了普通玩偶般的婚紗照呢!)

《趙小姐和看守她的特務夫妻合影》
身材頎長,體態婀娜,雖然在當時的社交女性中論漂亮只能屬於中上等,但她的樣貌真的和那位讓愛德華王子放棄王位的辛普森夫人是同款,瘦且高,風度優於容貌。

她的父親趙慶華在北洋政府時代歷任津浦、滬寧、廣九等鐵路局局長,還曾任東三省外交顧問,後來官至交通次長,能夠與這個顯赫的家族聯姻的也都是豪門,比如她的六哥趙燕生就娶了天津首富吳調卿的孫女、中國首家銀行創辦人嚴筱舫的外孫女吳靖。

那場以到奉天旅遊為名的私奔發生之際,趙家全家都到火車站送了行,之後,趙慶華在報紙上發表聲明:「四女綺霞,日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規條第十九條及第二十二條,應行削除其名,本堂為祠任之一,自應依遵家法,呈報祠長執行。嗣後,因此發生任何情事,概不負責,此啟。」最後,他聲言自慚,從此辭離仕途退隱而居。
?
這段為愛奮不顧自身與家人決裂的故事人盡皆知,卻鮮有人懂得趙慶華的另有高明:張、趙兩家從父輩開始相交,趙慶華夫婦儘管欣賞張學良,卻不能把女兒嫁給已有家室的少帥,先送女於私下,再絕情於公眾,既斷了有情人的退路促其親成,又掙得了門庭清白不失身份。

何況,當時軍閥混戰,張學良主政東北奉系,趙慶華官任北洋政府,政治雲譎波詭、前景不明,趙慶華藉此急流勇退也是用心良苦、一舉兩得。
?

晚年的趙四對《張學良探微》的作者張之宇說,如果不是父親和她斷絕關係,張學良也不會留她。的確,風流的少帥曾經說:「其實我並沒有怎麼追過女人,除一兩個女人我主動追過之外,大都是女人追我。」
張學良自稱「平生無缺憾,唯一好女人」。獲得自由後,九十多歲的他到紐約貝夫人家做客,貝夫人蔣士雲既是他當年著名的紅顏知己,也是原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的繼室,他九十一歲生日時,身邊陪伴著的就是這位蔣四小姐,而不是趙四小姐。

兩個高齡老頑童,出入成雙從不忌諱,老年少帥甚至口無遮攔地公開說「張夫人可敬,貝夫人可愛」。貝夫人也不止一次提起當年在台灣,趙四攔著她不讓見張學良,「張學良大概要整天坐著了,真沒意思。趙一荻陪他跟我不一樣。」

於是,趙四對「可愛的」貝夫人恨之入骨,御駕親征將這個出名的「花花公子」給抓了回去。張學良曾在口述記錄中稱,「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國人,那個嫖的不算,花錢買的、賣淫的不算,我有十一個女朋友,情婦。」這十一個人都是當時最耀眼的名媛,甚至包括了墨索里尼的女兒、義大利駐華公使齊亞諾伯爵的夫人艾達·齊亞諾。

對於愛情,少帥說:「男女的這個事情,就是一張紙蒙住了臉,千萬別把那張紙揭開,你要揭開了,那幕後就不一定是怎麼回事了,你別揭開,就是仁義道德。」
這就是他真正的愛情觀,說出了男人的心聲,還帶著點哲學的透徹。

趙四小姐去世後,百歲高齡的張學良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地流下來,他曾說過,他這一生欠她太多。是的,她很愛他,而他卻未必那麼愛她,一場曠古奇戀實際上更像是一次真空愛情記錄,她用將近七十年的幽閉生活換得了他下半生的忠誠,締造了愛情傳奇,這是發自內心的幸福呢,還是勝利闖關的幸運呢?

成全這段傳奇的還有賢明豁達的原配,沒有于鳳至的主動讓位,篤信一夫一妻的基督教信徒張和趙是無法結合的。
但是張學良曾說過~我的摯愛在紐約!而少帥曾對自己的舊部袒露他一生也只對一名女子從驚艷,到欽佩,崇拜,愛慕乃至言聽計從!那就是宋美齡!(宋就是定居紐約)

少帥注視著聖誕樹 ,那正是美玲送來的!!


張學良沒錯,錯的是硬幣

張將軍本來搖擺不定的,不一定要殺楊常的,只好扔硬幣做決定

結果硬幣說要殺他們,那沒辦法了,天命不可違


剛看完少帥電視劇 ,也來說說我的想法。
有的網友說少帥是政治白痴,錯誤百出,這是犯了典型的上帝視角的錯誤。我們今天看來,很多事情一清二楚,但你別忘了,當時張學良跟我們今天掌握的情報是不對等的,在他那個年紀,面對如此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又沒有人可以指教或依靠,諸位網友,換做是你,你有把握比張學良做的更好?我看夠嗆。
回到這個問題,該不該殺楊宇霆:首先我們得承認,楊宇霆確實很有能力,但問題是,作為一個領導應不應該用一個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的部下,即使這個部下很能幹。當時深處亂世,沒了權力可不僅僅是下野這麼簡單,很可能連命都沒了,比如孫傳芳。所以有些網友假設楊宇霆即使奪了權也不會殺少帥,可是如果你是張學良,你會拿身家性命去賭這個假設嗎?楊宇霆飛揚跋扈,換了任何一個領導都不會容忍,何況是在殺人如麻的民國,所以殺楊宇霆是必然,否則很可能結局就是楊宇霆廢張自立。 作為三省的最高統治者,有沒有本事是一回事,再有本事根本做不了主是另一回事,當時三省的人都唯楊馬首是瞻,不殺他誰服你,你說的話還有誰聽。誰敢說楊宇霆沒有野心,畢竟當時群雄逐鹿,東三省的頭以後當皇帝都有可能,所以張學良殺楊宇霆沒錯,換了老蔣,或者毛主席,同樣的情況,也得殺,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不把老大放在眼裡,就是定時炸彈,有不如無。
總而言之,如果你沒有把家裡的財產無償交給你家長工的覺悟和愛心,那你就沒有權利責怪張學良殺楊宇霆。


就當時的背景來看,從張學良自身角度,沒有問題,就算晚年他後悔,但如果再來一次,他還會那麼乾的,這種事歷史已經發生了無數次:少主年幼,老臣不把少主放眼裡----結果通常是:少主被迫退位或成傀儡或被殺;老臣上位或被殺-----世上沒有幾個周公旦的;
從歷史角度看,其實是說不準的,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但僅就楊常的事迹來看,東北不會好到哪去,說楊常會堅定抗日的都活在夢裡.
總得來說,楊常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其他。
找死這種事其實跟才能沒關係的,恃才傲物,功高蓋主,有多少英才死在這八個字上?
有錯么?題主這麼問潛意識判定是有錯的,因為好多好多人都在說毀什麼自己的萬里長城-----楊不是檀道濟,張也不是劉義康
請再次注意,殺楊是張自己的主意,楊是死在自己的行為下而不是讒言和猜忌下。
但這對張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張太年輕,玩不轉呀;殺楊常後直接面臨的就是無人可用的問題,東北軍走向衰落


我佩服有些朋友的演技,鬧了半天,原來你們都不知道 張學良 是軍閥啊?少帥,那也是小軍閥啊!張作霖,何等梟雄,軍閥里一等一的人物,這種人是隨隨便便能出的?張學良不如他爹,很奇怪?

再說,張學良既然坐了這個位置,你做手下的不躲著防著,還蠻不在乎高調依舊。這種做法在張學良這個沒手段沒魄力的「政治白痴」面前,你這不是找死嗎?這種情況,換成你是張學良,你不殺?那泥萌就是「你殺我批判,真殺我必殺」這個意思唄?我又想起那個典故:「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萬一楊殺了張咋辦,你搞不定的人,最終會搞定你!殺就殺了!亂世哪講仁義道德!


推薦閱讀:

能稱得上略不世出的軍事家有哪些?
辛亥革命前如果袁世凱死了 歷史會怎麼發展?
假如洋務運動成功了,清政府會更快滅亡嗎?
為什麼在薩達姆和卡扎菲時代,沒有那麼多極端團體?
在我國哪個(封建社會)朝代女子地位最高?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人物 | 歷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