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旋律應該怎麼配和聲?
如戲曲或者民歌怎麼在配和聲時候保留民族味又有新味?只有用掛留和弦嗎?還有其他方法嗎 各位大神來說說 謝謝啦!!!
首先要反對一下其他答案提到的「盡量避免4(fa)和7(si)」的說法。真正在民樂中,純粹用12356寫出來的作品非常少。而且一定要區分「戲曲、民歌」與「中國風、古風」的區別,在討論「民族旋律」的時候,一般都是討論的前者。「戲曲、民歌」屬於「民族音樂」範疇,而「中國風、古風」則更多地偏向流行音樂。民族音樂中除了宮商角徵羽之外,清角(4)、變宮(7)、變徵(4#)和閏(7b亦作清羽)都是非常常見的。國內關於古樂的研究文獻很多,無論是興盛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雅樂還是楚商樂,或是興於隋唐的燕樂,它們各自的音階中都是有不同的偏音存在的。而且各個地方的民歌,比如陝北民歌和彝族、苗族的音樂,使用偏音的以及音程的偏好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學會正確地使用偏音以及有特色的音程,才能寫出優秀的「民族音樂」。而只用「12356」的話,確實可以帶來「東方色彩」,比如《茉莉花》,比如肖邦的《黑鍵》,德彪西的《前奏曲》,以及許多日式ACG,日式New age等等。然而這種東方風格和真正的「漢民族音樂」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雖然網路上的很大一部分古風都是用「12356」創作的,然而這也不能算作「民族音樂」,嚴格來說應該是日系new age的一個分支。
----------------原答案----------------
推薦看一看桑桐老師的《和聲學教程》,相關文獻諸如《五聲縱合性和聲結構的探討》之類的也值得學習。
或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找總譜來分析,辛滬光的《嘎達梅林》、桑桐的《內蒙古民歌主題七首》、《民族主題鋼琴小品九首》、黃虎威《巴蜀之畫》、杜鳴心《第一鋼協》以及趙季平《喬家大院》等都是很好的探索和使用民族和聲的範本。民族和聲理論,最淺顯地解釋,就是多使用四、五度疊置及其轉位。當然,三度關係以及4,#4,b7,7這類偏音也可以偶爾使用,沒有必要避免。如果是編曲,不想做得太流行而要保留戲曲或民歌色彩的話就簡單一些,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用平行四度、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作支聲性副旋律。謝邀。
別把它當民族旋律,別忘了它的民族。
參考一個專輯——《A Journey of Water》乍說呢…看你什麼取向了吧
如果真的只是保留個味兒就完了,那就平時乍來就乍來,線性低音先現延留大小增減隨便上,想到啥就往裡扔啥!(對…和我做飯一樣)聽煩了離個調都行!只要基本保留旋律是五聲的,節奏不要有太多很零碎很流行的切分拍就完事兒了,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又讓人無法拒絕!
但是你要寫正兒八經的傳統樂器傳統音樂…那就講究了。在本科的時候學校音樂系都是民樂而且水平都特別高,民樂的帶頭老師也是國內民樂圈裡有點位置的人…所以答主雖然學的是正兒八經西洋樂器腦袋裡的概念也是根正苗紅西方音樂思想,還是迫於實際開始了寫傳統民樂的道路。。。那叫一個痛苦好么,首先民樂樂器音域就普遍只有那麼點,然後每一個聲音都個性十足單個聽很妙合起來一不小心就是一坨屎!對於學西洋出來的這是多難理解與想像的事…
吐槽了這麼多,我就想說如果你要寫這種的話,我OTZ!至於我當時怎麼做的嘛………
能不換和弦,就不換和弦…
謝邀!真是個好問題,可是超出了知乎的容量。一、民族化旋律要不要西方的和聲思維。如傳統的民樂合奏、獨奏,沒有西方和聲思維,更經典,如《十面埋伏》、《高山流水》二、對位技術更容易取得風格的一致,如《牧童短笛》。三、民族化和聲實踐中的經典可以參考。從黃自、譚小麟、趙元任到桑桐、黎英海、陳培勛、蔣祖馨、黃虎威、王建中、羅忠鎔再到郭文景、譚盾、陳怡、姚恆璐、秦文琛等都有經典的作品可以參考四、民族主義作曲家的方式有成功的經驗。早的如格里格、格林卡,晚點的如巴托克,雅那切克,席曼諾夫司機等,探索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創作大量世界經典,取得世界聲譽。
這個問題很好啊!我說說自己編古風曲子時候的經驗吧,只能說和題主的問題有些關聯,希望能有幫助。
現在的古風歌曲泛濫,大部分的編曲人還是按照西方的和聲學演化而來的編曲方式來編配和弦,這樣會帶來一個問題,si和fa這兩個音「混入」和弦中會帶來明顯的「不純粹感」,伴奏聽上去沒有那麼的東方,可是很多和弦又不可避免這兩個音,所以我之前也在糾結這個問題...
題主說的對,這種情況下掛留和弦用的很多,除此之外還有複雜的加音和弦,關鍵是加音的方法是有些講究的。
首先我們知道,五聲音階這五個音之間不存在小二度的情況,所以這幾個音之間是相對協和的,這也就是說,和弦音中疊加了幾個do re mi sol la都不會聽上去太不協和。所以,加音與掛留便可以「毫無顧忌」地使用,比如,非常常見的4536,我們可以改成如下幾個和弦4M7-5sus4-1+9/3-6m7,這個方法應該是非常好理解,也非常簡單的吧...
另外一種,我經常在編曲中淡化和弦的概念,比如,我用如下這幾個「和弦」,數字代表和弦音:4 1 2 5-5 1 2 5- 3 1 2 5-6 1 2 5,這種變異的4536可以看做是和弦中音部分完全不變,只是根音在變化。所以我也沒法把這種和弦命名出來,不過原理上來說,就是和弦內音與和弦根音同時影響著和弦的聽感。(待指出錯誤,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理論)
再說更複雜一點的情況,我們知道,在配器的時候,不同樂器可能要演奏許多經過音,而不是嚴格演奏著和弦內音。而且,不甚協和的大二度音程如果分開彈奏,它的不協和聽感也會減弱。所以,在古風編曲時,上面所說的和弦,往往可以採用分解的辦法演奏,不斷重複五聲音階中某幾個音,作為織體。比如極端一點,貝斯在走根音4536,每個小節揚琴在彈分解旋律65533221,重複四遍(例子不太好,就是說這個意思),同樣也是沒有非常明確的和弦概念。
好吧我來總結一下,如下三點:
1、掛留與加音和弦的應用2、分割和弦內音與根音3、多用分解和弦使聽感更加和諧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避免fa與si的旋律音,為了使和聲更加純粹,但其實古風或者說民樂會有很多fa和si音,並不影響整體的風格。
以上都是個人經驗,個人的套路,我並沒有專業學習過樂理基礎,希望各位大大賜教!看過一本專門研究這個的書。很老很老,名字也忘掉了。不知道有沒有再版。裡面講得非常好。如果找到了我會編輯更新。
如同李如春博士所說,這個問題的確超出知乎的容量,因為中國的傳統音樂幾乎沒有和聲的概念。但是有一些現代研究的最基本的思維我覺得是可以講一點的。這個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拋開大小調體系的和聲學,從音階入手,重新思考五聲調式中每一級的功能和色彩。
中國的五聲調式裡面,有宮商角徵宇五種調式。每種調式的「主音」往上五度,可以叫作「支柱音」,往上四度,為「副支柱音」。
這裡是不是感覺和大小調體系的「屬」和「下屬」有點像?這是因為純五度和純四度的協和音程對於主音的支持感。中國的自然五聲調式中,每一個主音上方五度音都構成了純五度的音程,所以這個音對於主音的支持感和「屬」這個概念接近。然而區別也是很大的:大小調體系只有V (v) 級為屬。然而五聲調五個音除了宮音,都可以成為支柱音。另外,缺音也是存在的:角調式就是因為缺少支柱音而極少被採用。同時,宮調式缺少副支柱音。(這就是宮調式和大調最大的區別。) 所以說五聲調式有些模糊,且較少功能性。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很多人喜歡給徵調式配上大調的 I 級。用以上的基本觀點可以看出其謬誤。(因為那個大調 I 級不是徵調式的「主和弦」) (當然正如下面提到這裡其實很複雜,有的時候旋律也不會終止在主音。不過入門先這樣理解會清楚一點。)用類似的方法,根據音階之間的音程關係,以及其對主音的支持度,可以大致分析出每一級的「功能性」 (因為沒有對應的名詞先借用一下)。五聲調式有五個主音,工作量比較大,比大小調也要複雜一些。
另外對於三和弦,五聲調式也是不常用,而更加常見的是一種省略了三音的「空五度和弦」。
也不要去管大小調當中的平行五度和平行四度的規則。與此同時,不要一味躲避變宮 (si) 和清角 (fa) 以及變音的運用。
以上是最基本的,還有很多很多複雜的地方,比如轉調離調,比如主音不一定是最穩定的,等等等等,知乎遠遠不夠說。以上算是基本的方向,希望題主今後的學習研究好運。(不好意思最後一句話我中文真的不會說。。。算是英文的語言邏輯。。)
另外不同意 @艾爾肯Erkin 所說的「電子樂」做不出民族感覺的說法。因為我做過。。。多使用小七和弦,也就是6135、2461、3572(72#46理論上估計可以,但是沒試過)這種,沒有尖銳音程(小二、大七、三全音),符合漢族傳統音樂的特點(大二度和小七度),而且大小調性較模糊,如6135可以聽成小調的613也可以聽成大調的135。大調性質和小調性質太明顯比較像現代音樂,模糊一點更像傳統音樂。題主不妨自己試試。
在我演奏過,分析過的一些民族樂曲,和民歌伴奏,民族風格藝術歌曲伴奏中,我歸納了這幾點,只因個人水平有限,答主可以批判地來看一下。。一、不需要刻意把他當民族旋律,可以按照平時的思路來選配和弦。二、為了避免聽起來太古典主義,盡量多使用七和弦個各種高疊和弦,而且要活用調外和弦,造成離調感。三、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和弦的選配上,不如更多的考慮對位寫作。
四、注意適當使用七和弦和各種高疊和弦的二度特徵音程。
首先,敢不敢不用大提琴?或者鍵盤、吉他、貝司等不是很民樂的樂器?
如果敢,恭喜你。民樂配和聲就很簡單了。同度八度重疊+樂器輪奏。
別和我說你搞個革胡,這種高級貨我從來沒摸過。那麼好,低音都木有,搞毛毛和聲?
退一步講,如果去找真人演奏的,找的是業餘的還是專業的?
如果是業餘的,又恭喜你。別說和聲了,估計同度八度重疊都懸。
為啥?音不準啊。
我覺得題主問的是所謂中國風的曲子怎麼配和聲,而不是民族樂器怎麼配和聲。。
推薦閱讀:
※周杰倫是如何跟他的編曲老師進行合作的?
※王力宏的《不可思議》是不是一張被低估的專輯?
※純音樂製作的後期處理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關於微博上製作人老道和劉洲關於《天乾物燥》及中文說唱「中國風」「江湖流」的爭論?
※請問需要做怎樣的準備,才能轉行去做一名混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