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紐約、倫敦之類的大城市沒有戶口制度也沒有被擠爆?而北京卻需要?

如題 國外大城市各有各的精彩 卻沒有被擠爆 中國的北京上海 都有一樣的高房價 為什麼還是要靠戶口制度制約外來人口
相關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城市能在人均 GDP 較低的情況下達到較高的生活、發展水平? - 生活方式


紐約不很擁擠。但是倫敦也是很擁擠的。香港也很擁擠。
其根本原因是北京、倫敦、香港這些城市的建設是被政府壟斷和控制的。紐約相對自由。北京雖然比紐約人口還要多,但是真正的建成市區面積只有紐約的1/3左右。這 當然會擠爆了。而且北京流入人口在不斷增多,但是政府並沒有同步擴建城市的意思,反而提出要控制人口流入。雖然北京建成區只有北京轄區面積的15%左右。至於為什麼,那就是一個複雜的原因了。同樣是特大城市,深圳面積只有北京的零頭不到,但是大城市病並沒有北京嚴重,因為深圳土地開發率超過50%,實際市區面積不比北京小。


戶口制度制約的是「戶籍」人口而不是任意的外來人口,大量在知乎人視野外的農民工、非碼農同樣聚集在大城市裡,他們住在這個城市偏僻的角落或者地下室里,把青春揮灑在這裡,等賺夠了錢或賺不動錢了,就回老家蓋房子,娶媳婦生娃
收容遣送制度早已廢除,住宿需要單位開介紹信的時代也已過去,並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來阻攔他們來到大城市,現在的人口規模是主要由經濟力量形成的結果
所以問題不成立
那麼,戶口的意義在哪裡?在於阻止非戶籍人口享受一些更「隱性」的資源,比如說體制內的工作機會,比如說較好的基礎教育以及更高的高考錄取率,還有醫保、養老等社會福利,所以,他們可以來大城市打工,卻無法在大城市落地生根
與之相關的還有兩個問題
房價,剝削的是「有可能在大城市落戶」的中產,房價即使不高漲,他們靠打工獲得的收入也不可能買得起房
農村,他們如果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回家還有承包的農地,不會無家可歸,在城市中形成頑固不化的貧民窟
城市化是一個大話題,相關研究汗牛充棟,提問時要儘可能往小了提


我記得一年前有人在知乎上提問:為什麼政府要霸佔市中心這個寸土寸金的地塊…………


感謝大家給予一個回答機會,若您讀完我的答案覺得不錯,請點贊。若覺不妥,請指正。

我發現了3個有意思的問題,歡迎各位進行留言討論:
1. 既要保證城市(群)的集聚規模效應,又要平衡區域之間的差異,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目標。這個目標是否能真的實現?
2. 萬惡的戶籍政策,是否有我們忽略的優點或成效?
3.為什麼知乎城市問題都這樣難答,是城市問題回答者水平不夠,還是城市問題本身就很難回答?

——————————————免責分割線———————————————————————

「為什麼紐約、倫敦之類的大城市沒有戶口制度也沒有被擠爆?而北京卻需要?」
看了答主的問題,我嘗試以城市規劃的角度分解您的問題:


1.北京是否容納過多人口,如何比較,為什麼造成了擁擠感?
2.中國人口流動中,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口的集聚與分散?
3.戶籍制度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如何解釋北京的人口集聚為何這樣的強?

先說綜合答案,詳細論述(基本知識)緊隨其後。

—————————————綜合答案—————————————————————————

利用常見的人口密度指標可以發現,北京人口密度遠高於紐約、倫敦等城市,位居世界前列。由於北京城市規劃結構合理性欠缺、公共服務能力有限等原因導致北京自身無法匹配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使得市民普遍感到擁擠。


雖然戶籍制度,能同時在經濟、文化、政治多方面對人口流動造成極大的影響,是中國特有,世界「領先」的人口政策。但其本質依然只是一種遷移障礙。與紐約、倫敦的高房價(經濟障礙)、快節奏(文化障礙)、對非法勞工的限制(政治障礙)就類別而言並無區別。


儘管採用了戶籍制度,北京卻依然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控制人口」(阻止遷移)的效果。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中國區域發展差異過大,使得北京等城市(群)對人口擁有其它區域無法比擬的吸引力,造成人口不斷集聚於北京等城市。

—————————————詳細論述—————————————————————————


1.北京是否容納過多人口,如何比較,為什麼造成了擁擠感?


一般而言可以採用人口密度進行比較,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空間分布的重要指標。Alain Bertaud在2003年曾經對世界48個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進行比較(用的是2000年數據,缺失東京,可惜),雖然是15年前的數據,但考慮到我國城鎮化速度持續高速增長,該表還是很有參考意義。

可以發現,就平均人口密度而言,早在2000年,北京就已經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並不代表人口密度大,就一定會產生擁擠。丁成日教授(2008)曾在他的書中詳細論述過中國城市人口密度過大這個問題。簡而言之,有幾個重要觀點,可以與大家討論:
(1)從上表可以發現,亞洲城市普遍高於歐洲城市,而歐洲城市又高於北美城市,但這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涉及到市場、法規、歷史文化等等。
(2)一個城市的人口密度高與低,並不能簡簡單單靠數值表現。需要從是否能與地產價格一致,能否讓土地、資本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是否能有匹配的基礎設施供給等等多方面進行考量。
(3)中國城市的主要問題是無序和擁擠(可以看出,丁教授認為擁擠和高密度並沒有直接聯繫)。

在此,我們可以把北京與香港、深圳進行一個對比,根據2014年數據,香港、深圳人口密度均在北京之上(來源深圳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785人 成全國最擁擠城市)。但是對於生活經歷豐富的知友們,應該都會同意北京的擁擠感普遍強於另外兩個城市。若從世界範圍進行比較,可以看看海對面的東京。

其中,兩個可以探討的思路,則是北京的公共服務能力無法匹配自己的人口密度城市規劃結構加重了既有城市問題。這兩個問題論證比較困難,又會寫很長的答案,請他人作答或請允許我跳過,假定我已經論證過了。


所以,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總結是:北京人口密度較高,位居世界前列。由於北京城市規劃結構合理性有所欠缺公共服務能力無法匹配自己的人口密度,造成了擁擠感。

2.中國人口流動中,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口的集聚與分散?


無論在人口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城市規劃學等等一系列,凡是只要和人有關係的學科,人口遷移(migration)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由於中國人口流動的特殊性(戶籍造成的),很多時候,整個世界在研究中國國內移民(internal migrants)時,會採用了流動人口/外來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稱呼。但這並不阻礙我國流動人口遷移符合基本的人口流動規律。

李強教授(2003)認為儘管對流動人口的研究有多種理論視角, 如二元經濟理論、人力資本理論、供需理論(supply-demand theory)、同化理論(assimilationism)等,但其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是「推拉理論」。

推拉理論可以追溯到1889年E.G. Raven-stein對人口流動的論述中,是一個彌久而堅的理論。因家境不佳決定遷移的情況,被稱為推力因素(push factors),這些因素包括缺少就業機會、失業、貧窮、戰爭、飢餓等各種影響。而預想中遷移目的地的吸引力,則稱為拉力因素(pull factors),包括被認為存在於新地點的一切有吸引力的屬性,如安全、食物、就業機會、氣候、低稅率、更好更寬敞的住房等等。

資料來源:Google圖片中的台灣高一下教材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遷移,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在大量的實證中,經濟因素比起其他任何單個動機(如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政治危機等)對人口流動有著更大的影響力。這一結論在中國同樣適用。(具體實證請查閱相關論文,該結論基本沒有爭議)


所以,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總結是:藉助人口流動的經典「推拉理論」進行分析,中國人口流動是由不能留住人的推力因素和富有吸引力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經濟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左右了人口的集聚和分散。

3.戶籍制度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戶籍制度是回答中國流動人口相關問題中無法迴避的要點。但是,細想之下才發現,越「常識」的答案,越是難以「清晰」闡述。我嘗試選取某個角度進行來回答。

從人口流動的理論來看,戶籍制度本質就是遷移障礙。一般而言,遷移障礙(Arthur Getis,2008)可以分為:
1. 天然障礙:如海洋、山巒、沙漠等等。雖然伴隨著現代交通狀況的改善,旅行更加容易、方便。也還是有地方存在這樣的遷移困難,如我國的偏遠山區。
2. 經濟障礙:包括在遷移地建立住所的費用、遷移本身的費用等等。各位「遠道而來」的知友在城市很多花銷都可以算作經濟障礙。
3. 文化障礙:一般而言,人們都對自己的國家、文化群體、家庭有著較強的依賴,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遷移。人們很有可能會因為文化的不同,拒絕遷移。想想看各位都不太願意居住在本地少數族裔聚集區附近,就能理解了。
4. 政治障礙:通常指國家對移民出入境的限制。現在各國的移民准入制度、朝鮮38線上的封鎖都可以算作政治障礙。

圖片來源:胡沖宇,2011.。
(我們可以發現以上幾個因素均是進行流動人口與戶籍制度分析中的組成重點)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戶籍制度究竟算什麼樣的障礙呢?如果按上面的標準來看,中國的戶籍制度,除了天然障礙挨不上外,基本符合其它幾大類型障礙的描述。
從文化上看,戶籍制度至少通過劃分出了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國鄉村和中國城市兩種不同文化屬性(此條有爭議,硬寫的);從經濟上看,戶籍制度牽涉教育(能不能上學、去哪裡上學)、住房(給不給買、能不能貸款)、醫療(能否醫保)等民生等等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從政治上看,戶籍制度通過控制個人及其權利(資源能力)進而控制其他資源(林浩,2013),成為我國縱貫古今的重要制度。所以可以這樣說,中國的戶籍制度是一個具有綜合干涉能力、中國特有的、具有強大行政屬性的遷移障礙,能極大的影響流動人口遷移選擇。


所以,對於第三個問題的回答總結是:中國戶籍制度本質是一種遷移障礙,由於它能同時對經濟、文化、政治多方面造成影響,成為中國特有的、干涉能力強、行政屬性高的綜合性障礙。

4.如何解釋北京的人口集聚為何這樣的強?

區域發展差異過大。

樓上樓下很多答案都是這樣的:
北京有錢、有資源;
中國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或者很少);
城鄉差別太大,城裡如何如何,鄉下如何如何;
·········

以上都對,但也沒有給出一個全面的回答。

個人認為一個較為全面的、核心的、學術的答案應是:
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的30年中,由於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間的配置與流動狀況不同,造成了區域之間發展差異過大。而這一情況又進一步強化了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導致某些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或某些城市(北京)產生了極強的集聚效應。


為什麼不進一步解釋?

請把它當做一個公論。


原因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別。中國的城鄉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發達國家的國民,不能說所有人,也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需要為了僅僅是體面地活在這個社會而拼盡全力。而中國,經濟再好,對一個個個體來說,絕大多數人也是要很拚命才能生活得體面。

其次,以美國為例,紐約雖然是第一大城市,掌握了很多的資源,可是也就華爾街壟斷了金融的一部分而已。矽谷在北加,好萊塢在南加,新興的工業德州和北邊的芝加哥都分散了美國不同行業的聚集。波士頓有大學,西雅圖有微軟亞馬遜,佛羅里達有主題公園和邁阿密,亞特蘭大有各個新聞電視台。反倒是堂堂的美國首都華盛頓,除了幾個博物館好像也沒什麼別的了。為什麼所有人都要往首都聚集?而造就這些除了美國歷史的獨特性以外,就是因為中國不夠有錢,有限的資源必須全部聚集起來,在一個或幾個重點城市。

所有人都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可是目前情況是,除了在幾個大城市,其他的地方沒有你想要的物質,沒有你想要的資源,當然所有人都會想去大城市。當什麼時候農村老家也是建設的人人都能開的起車,吃飯購物和各種服務配套設施都能跟上的時候,哪裡會要戶口擋在人潮的門口?有理想有追求愛冒險的人自然能忍受著更糟的居住環境,不堪重負的壓力,來換取更多的機會和眼界。但大多數人在郊區農村家裡過的好好的不愁吃穿,心情好了喝杯星巴克,有空了開個車去自駕游,你以為他們願意擠在北上廣?(當然中國這麼多人,如果真有一天人均能如此富裕,那中國該多有錢啊)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直接了當:沒錢。


倫敦其實也很擁擠的。但我覺得造成倫敦沒有人滿為患的主要原因是,倫敦的生活開銷要比其他地方大很多,但從事普通工作的收入並沒有高到足以覆蓋生活開銷的差距。所以對於普通工作人來說,在倫敦外工作,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甚至會高一些。

當然,這個現象在中國的大城市也存在,但在中國人們還是願意往大城市擠,我覺得主要的不同是中國大城市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要比其他地方好很多,但英國其他城市的醫療和教育並不比倫敦差,就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來說,倫敦外甚至更好些。


北京建成區面積所佔百分比小的可憐,市區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荒地,而且土地限制開發,戶口制度並沒有限制國人來為北京創造財富,只是限制創造的財富再回饋給國人,所以各種生活方便的設施建立起來,菜價交通費用和小城市相比並沒有貴多少,但是,如果立足之後養老醫療教育很不容易……學校、醫院等機構分布極為不合理,而且還限制公共設施的建設

有多少人,建設多少附屬的公共設施這是常識,而北京卻限制公共設施的建設說人太多了

一句話來說,就是來我這幹活保證基本的生活還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要過得好,付出得到回報那就不可能了,幹完活就滾吧……

以上。


如果要談論紐約,就必須從曼哈頓島開始講起。

從1811年就由荷蘭人做了縱向13條橫向156條總共2028個街區,當時除了方便好賣地以外,沒想到這樣的都市紋理也成了後來所有大都會爭相模仿的對象。

尤其是在曼哈頓島上,由於當時的建築只能在一個街區之內建造,所以每個街區上的建築都在爭相創造最大的土地。一層層的塔樓就是對土地的無限複製。每個建築之間還在相互較勁的比著立面與外觀。

所以曼哈頓的密度就這樣被極度的增大,一棟塔樓就是一個近乎完整的世界。
相較於北京,北京解放之後的城市規劃整個是學習蘇聯的模式。莫斯科環路變成北京二環路及延伸。工業化後的汽車至上主義以及對柯布西耶光輝城市的幻想,讓北京的路以汽車尺度,打壓著曾經適宜人居的街道尺度。所以整個北京除了老的TARTAR CITY 還保留著一些街道尺度的衚衕外,其他的街道都是寬闊無比的車道構成的街區。

這些街區在實際規划上,就變成了大院,小區,公共設施等巨大尺度的地盤,可是這些純由理性規劃的方式,實際上在使用的時候就會發現,不是由街區尺度創造的城市在真正用步行出行的時候就會感到麻煩。

就像是很難從一個街區走向下一個街區,很難從一個小區穿到下一個大院,所有的街區都是封閉的而且尺度還巨大,這就是北京理性規划下的弊病。現在要轉型已經很困難了

所以北京就是會堵啊


0.單一制國家

北京為何要嚴控城市規模? - 萬金油的回答 - 知乎

1.人口
戶籍人口、計生工作是官員極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北京主要硬性限制的是戶籍人口,而不是流動人口。讓外地人回老家自費養老的傾向相當明顯,戶籍配套的經濟工具也起到很大作用。美國州政府並無類似顧慮,通常只是一個對本州選民拼財政、拼選舉的數學問題,人口政策只會做出少許控制。

2.土地
實際上,北京一直在嚴格控制土地出讓規模。規劃方案也做出了許多限制。
關鍵詞:【北京土地供應計劃】
關鍵詞:【北京城市建成區】

3.財政
分稅制以來,地方政府除土地財政以外的財源越改越少、幾近枯竭,各項支出卻逐年大幅增長。就算有中央補貼,北京在這一點上並無特殊性,許多非稅收入、債務平台的混亂都與此有關,這裡就不展開了。
關鍵詞:【北京地稅取消抽獎】

4.城鄉差距
中國儘管戶籍已經不再標註農業、非農,實際上城鄉差距仍然相當巨大。
關鍵詞:【北京棚戶區】

5.福利

眾所周知,北京的福利待遇直接與戶籍掛鉤。

再來說美國的福利,雖然社會保障尚可,但仍然最看重個人實力。大部分福利政策都限定了公民身份、居住期限或繳稅期限。沒能力工作繳稅卻隨便搬家的美國人,往往會淪落到領食品券、無家可歸的地步。他們的生活情景請自行搜索「美國流浪漢」。如此一來大城市也就間接控制了人口流入。不過近年來由於聯邦政策缺陷,美國傳統工業城市的非法移民、貧民窟問題日趨嚴峻。


第一,按照西方的意義,也都被擠爆了。
第二,中國那個醫院好,那個學校好,不是醫生和教授說了算,而是衙門說了算。所以衙門的老爺們就把自己家門口的學校和醫院弄成了最好的。為了別人不來和他們搶,就創造了戶口。西方是只要你有錢,就可以把家門口的學校和醫院建設好。進而就沒必要都去和老爺們做鄰居了。


題主的認識不太正確。戶口不是為了限制外來人口的,人家巴不得這些外來人口來給他們創造財富、提供(很多時候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呢。戶口是為了限制這些外來人口跟他們分享優質資源罷了。


提問假設有問題,邏輯也有問題。

按歐洲大多數城市標準,倫敦已經被擠爆了:英國總共6451萬人,倫敦人口就超過860萬,佔比超過13%.全國超過1/8的人口聚集在首都周圍,這很驚人。

要是北京達到這個佔比,你猜容納多少人?超過1.76億。北京吸納1.76億人,嚇死你。

戶口問題是歷史問題,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起點就有戶口制度。戶口對城市人口規模的影響很小,決定城市人口規模的核心因素是資源集中程度。

資源集中,所以吸引人口。只要資源集中,不管東京還是北京,倫敦還是上海,人口就會競相湧入。別問為什麼,因為人口就是隨資源遷移。

資源包含而不限於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文化教育資源、醫療資源、資本資源、人才資源。

沒有戶口制度,北京上海深圳還是會聚集大量人口,貴州廣西重慶山區的人還是往外跑。這不是中國特色,趨利避害,日本韓國美國人一樣的。


倫敦巴黎首爾東京都是差不多吸引了全國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哦


首先,你要先看看英國的城鄉差距,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巴斯、牛津這樣的大小城市之間沒有太大差距。然而北京、石家莊、太原、鄭州這些城市之間差多少?


其實說明白點中國沒有用經濟調節人口的決心。

倫敦地鐵高峰票一天人民幣近100,非高峰一天也得幾十,而倫敦大多數人掙的錢除去必須消費並不比北京白領多多少。倫敦開車要交擁堵稅。紐約買房每年要按房價估值交房產稅。倫敦和紐約房價比北京還要高很多。

你試試把這些措施全部放在北京,老北京人估計一大半都會被逼移民,你覺得不會亂?


這跟倫敦、紐約沒關係

你去附近的新澤西看看,生活水準、就業機會也不錯,那擠不過的人,一邁腿兒就能過上幸福生活,誰是傻X啊,硬往那裡擠。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大家寫太多。看完春晚的人用這幾個字就應該表達清楚了。--沒有落實科學發展觀
沒有落實科學發展觀。(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發生不平衡,人口發展不平衡)


戶籍的目的就是方便管理。怎麼個方便法呢?榨取同樣是同胞但沒戶口的外地人,卻不給他們應有的福利和待遇。

簡而言之,為城市耗費青春,別想得到半點回報。除非你打得過房價。

西方城市其實也有城市病。但由於沒有中國式戶籍制度,市場就會自動調節人口。住不起就自動搬走。


又是一個不問是不是的……首先,紐約市區的人口密度跟國內大城市是一個量級的。當然總量上還是比不過北上。其次,你忽略了這幾個國家的人口基數。大紐約大概聚集了美國3~4%的人口,作為世界人口前5的國家,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高了,中國人口3%就是四五千萬,你如果讓北上的人口到這個水平那可真就畫美不看了,大倫敦的比例更高了,超過了10%。再一個,英國國內沒有能跟倫敦比肩的國際大都市,但是美國國內還是有幾個競爭者的,人口集中度到這個水平已經算是極限了。而中國只有北京上海這倆真一線城市,當然得悠著點。如果不搞戶口,完全像國外那樣一視同仁,那麼恐怕不會像某些人那樣外地居民能享受本地一樣的待遇,而會變成本地和外地都只有一個較低的生活福利水平。


我一直很好奇城市人口分布的ZIPF法則是否適用於中國。
中國的北京、上海、重慶、深圳等大城市是偏離預測線的,很多人認為這是戶籍制度的限制所致。
但按照中小城市的人口分布情況來算,第一大城市上海應有5600萬市區常住人口,第二大城市北京應有2800萬市區常住人口,才能使中國城市人口分布符合ZIPF法則。

也就是說,要麼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奇蹟,要麼ZIPF法則在預測城市人口分布方面被突破適用範圍。


推薦閱讀:

今年12月份下旬去美國找女朋友玩,地點選擇的是紐約、以及佛羅里達洲,行程是2個星期,不知道旅遊路線應該怎樣規劃呢?
為什麼去紐約生活?
在你離職的時候,都和老闆說了什麼平時不敢說的話?
收到哥大MAFN和伯克利Statistics碩士AD,該怎麼選?
從法律的角度,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應該遵守美國的哪些法律?

TAG:北京 | 紐約 | 人口 | 戶口 | 北京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