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衝突是什麼?

題主對主義的了解僅限於初中畢業,所以觀點可能十分局限,請見諒。

拿蘇聯早期來說,斯大林征地、集體化的時候為什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英國)這麼抗拒/害怕他? 是因為政府怕被受了共產主義鼓動的底層掀翻嗎?

所以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有本質上的衝突嗎?是什麼呢? 先謝謝!

補充:

經答友提醒,題中用詞很不準確,題主想問的應該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衝突。

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主義,共產主義更加被資本主義國家懼怕,而相比之下,社會主義被較少詬病,希特勒逐步奪權時期甚至將納粹黨更名為社會主義工人黨以取得英法的信任和人民的支持。這又是為什麼?

(問題有點多而且可能比較膚淺,望見諒:D)


來一張簡略的示意圖你就知道資本主義最致命的矛盾在什麼地方,然後就能理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性。

說得簡單通俗一點,就是資本為了增值獲利,要求付儘可能少的工資(勞動力成本),獲取儘可能多的交換價值(商品價值)。結果就是消費能力(工資)消費不起生產出來的全部商品(相對過剩),資本增益率越高,離危機也就越近。資本主義應付危機的辦法就是蒸發過剩資本消滅過剩產能——破產(消滅自己產能)、戰爭(消滅對手產能)。

工人:資本家這樣不行,這是阻擾生產力發展,應該提高我們工資,讓我們能夠消費得起生產出來的全部商品,這樣就不會有危機了。

資本家:那我賺什麼?

工人:按勞分配,想賺錢就得勞動,不能多,不能少,保持產銷平衡。

資本家:我反對,我是投資者。

工人:公有制,社會投資,擴大再生產是為了增加消費,而不是賺取利潤。

資本家:憑什麼?我有國家機器。

工人: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

資本家:總之我反對

工人:無產階級專政

資本家:總之我反對......(越來越微弱)

^_^

-------------------------------------------------------------

20世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實踐中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只是不同個案中用藥有所區別罷了,結果就是俄羅斯和中國的樣子。

好比有兩個得了感冒的病人去看醫生,一個給開了副砒霜,吃下去病人死了,磚家說病人死於病情太重,不治而亡。另一個醫生給開了副瀉藥,病人服藥後上吐下瀉,折騰數日感冒好了,磚家說瀉藥有助於治療感冒。迷信市場經濟的人從來不分析具體問題,只是根據現象貼標籤腦補結論,只不過它們自己從來不當嘗百草的神農。

當然,回復中某個市場經濟鼓吹者的「新俄羅斯人」親戚肯定沒告訴他蘇聯計劃經濟1936年就取消票證了。

以下為30年代蘇聯商品廣告:

可見這些印刷精美的商品廣告涵蓋範圍從牙膏到剛筆,從印花布到吸塵器,從巧克力到速凍餃子,從蟹肉罐頭到VC果片,涵蓋範圍非常廣,有國營百貨公司印製的,也有生產廠家印製的。

某些人口中物資短缺的30年代(斯大林時代)計劃經濟蘇聯竟然需要通過印刷精美的商品廣告來告訴老百姓商店裡有哪些商品等著你們去消費。這就是「物資短缺」的計劃經濟!

樓下某自稱資本主義俄羅斯消費品比蘇聯時代豐富的多的傢伙,你的「新俄羅斯人」親戚肯定不是生活在本位面的俄羅斯吧?

1994年與1953年俄羅斯人均食品消費量對比(由上到下依次為麵包,土豆,蔬菜,水果,肉製品,魚,牛奶,雞蛋)

我奶奶是俄羅斯人,從斯大林時代生活到現在,不知道是不是比某些「新俄羅斯人」的親戚更有說服力。


澄清:

我想先說一下這個答案不是關於什麼的:

1. 它不是關於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也就是說,它不是關於資本主義現在改良之後有多好,共產主義被蘇聯,朝鮮「實現」之後有多差。它也不是關於現在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闡釋,和發揮是如何。

2. 它不是關於我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或讚許態度。我只是根據我的理解,儘可能準確地代馬克思說他的想法和理論。

3. 我並沒有從歷史政治博弈的角度分析現實國家的經濟政治情況,我做的只是簡單地把馬克思理解,在馬克思的書中體現的,他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矛盾陳述一下。

總而言之,我想說的是,我對馬克思了解,不代表我贊同他,不代表我覺得共產主義一定會,應該要,或必須會實現。我說的,只是我對馬克思他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解,僅此而已。

最後,其實我的答案並不是特別契合題主在修改他的問題後想要表達的意思,並沒有對症下藥的回答。他問的應該更像是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為何會懼怕共產主義的政權。總之這個問題的提法,題目與題目的描述其實是兩碼事情,一個是理論上的,一個是現實中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有所誤解。我不是學歷史的,但我對題主想問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衝突」粗淺的理解在於,每一次「革命」或政權更替,都是權力與利益的再分配。而當時蘇聯革命的成功,似乎驗證了馬克思對歷史進程的預言。須知馬克思的思想,其實是以英國的資本主義為主來敘述的,沙俄並不能代表他心目中理想/理論的歷史進程。所以當西歐的國家看到歷史似乎在一步一步實現,他們的統治階級自然會分外緊張,抓緊時間要麼改善資本主義工作的條件,要麼開始鎮壓工會,共產黨成員。而沙俄作為一個土地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他的領導人又是公開要解放全人類,和其他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作對國家,不管你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蘇聯特色社會主義也好,都是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衝突的。在這個層次上,已經不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本身,而是這兩個主義現實利益沖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

所以應該抱著怎樣的心態來看這個回答呢?

就當是我胡扯了一番,介紹了一下書本上的馬克思。

我覺得至少不應該從認為我支持馬克思,支持共產主義的角度來讀。也不應該先入為主地覺得只要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都是錯的。所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答----案---------------------------

這個要從馬克思整個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粗略來說他希望人類,尤其是廣大群眾,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那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最根本的矛盾就在於人類在其中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的程度。

首先馬克思認為勞動對於人來說是一種必須的事情。這是因為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物質是決定人的意識的,人首先得存在,得生存,然後才能去想其他事情。而生存的先決條件就是各種各樣的必需品,比如吃的,穿的,住的。而這些,不論是在哪種社會裡面,都是需要勞動來創造的。

但這樣不是說人就是被逼著去勞動。勞動也可以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比如工匠用自己的技能打造出一件商品來賣錢,看著自己的成果,心裡會很有成就感。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人能夠從自己的勞動中得到很大一部分滿足感與快樂。

同時,人作為一種有情感有追求的動物,他們內心需求的東西不僅僅是勞動。人的追求和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你可能喜歡打籃球,喜歡打遊戲。而且這種喜歡,是喜歡這樣東西本身。也就是說,我打籃球,主要是因為我享受打籃球的過程,射籃的快感。而不是為了比如講為了放鬆一下好明天更有效率的工作。在後面一種情況,你的「愛好」和「追求」很多時候都淪為為另外一個目的所服務的手段,人從中得到的快樂就很少了。

那說了這麼多,你會想,這和資本主義有什麼關係?這個就要講到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中,工人提供勞動力,通過機器,來生產產品。這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物質生活的先決條件(吃的喝的穿的)是通過工人在機器上工作換取工資來保證的。而且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由於機器生產的效率甩了傳統的手工匠人好幾十條街,而勞動力又有源源不斷的供應,所以一來,人們得被迫去工廠裡面對著機器工作,二來,人們不得不接受很低的工資。所以資本主義是有「強迫性」的,只要不是在福利國家,或者說,在那種從頭到尾是貫徹落實資本主義精神的國家,不工作就要餓死。所以你的選擇,不在於工作還是不工作,而是是在這個工廠工作還是那個工廠工作。

其次由於生產模式的變化,對效率的追求讓資本家開始注重勞動分工。就好像在富士康的工廠裡面,一個工人可能就只做一個動作,然後每天重複成千上萬次。這種只專註於一個小的細節然後重複不停的做,相比於以前由一個人從頭到尾單打獨鬥完成一樣東西,效率提高的程度相當驚人。但它也帶來幾個問題:

首先,工人並不能決定他要做什麼,他只能聽從資本家的指揮,去做那一小點東西。這和之前他們或根據自己特長或根據自己愛好去勞動是很不一樣的。而同時資本家為了利潤最大化,會儘可能地剝削工人,他們付給工人的工資往往就是能夠讓他們提供剛剛能提供勞動力的數額,也就是能讓他們恰好溫飽的工資。所以很多時候,工人不僅不能決定要生產什麼,他們還不能擁有生產出來的產品,甚至可能都不能以產品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它(因為沒錢)。這個叫工人從生產的產品異化

其次,由於勞動分工,工人做的都是機械而重複的事情,他甚至都不知道做了這個有什麼用,是為了什麼。所以工人不能控制或決定自己勞動的價值。與此同時,他從中獲得的勞動的樂趣大大降低。其實這個時候工人已經完完全全被物品化了,他們的價值就是他們所能提供的勞動力的價值。他們只是資本家為了完成生產過程必要的一個環節和手段。這個叫工人從生產(過程)的異化

最後,由於在資本主義剛剛興起的時候,沒有朝九晚五,沒有一周五天班。工人往往需要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一周七天不停地干。所以他們業餘生活和追求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被大大壓縮了。甚至當他們有這個時間的時候,也不再有精力和金錢去做這些事情。但就像上面說的,人作為一個有情感有追求的生物,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他希望能夠知道、控制乃至根據自己的需求改變自己做的一件事的方法與結果。而這個權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於工人而言,是被剝奪掉的。這個叫工人從自身的異化。

有了這三種異化,工人沒有勞動的樂趣,沒有生活的樂趣,卻不得不晝出夜歸,沒日沒夜的工作以換得剛好能夠讓自己和家人苟延殘喘的錢。在馬克思看來,整個工人階級完全喪失了決定自己命運走向,實現他們的需求的能力。而且由於這一情況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和經濟邏輯所決定的,所以是根深蒂固於資本主義之中。除非我們能推翻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廣大工人永遠無法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只能在異化中被人剝削。

那為什麼共產主義裡面人就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了呢?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中人們能夠各取所需,想工作就工作,想釣魚就釣魚,想泡妞就泡妞,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各種追求得到滿足,人不會異化,人可以做自己精神和命運的主人。

但馬克思並沒有具體給出共產主義社會裡面具體的細節會是怎樣,所以很多時候對共產主義的設想就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比如它沒有私有財產,它沒有剝削,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矛盾,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中人作為一種「工具」和共產主義社會中人作為真正的「人」的矛盾。


發展生產力與貧富兩極化是資和社的根本衝突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衝突是什麼?實質上也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基本矛盾焦點是什麼?這個根本衝突和基本矛盾的焦點,就是「魚和熊掌都要兼得。」既要使得生產力和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又要扼制貧富差距兩極化。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卻存在著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弊端;傳統的科學社會主義解決了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弊病,卻又由於「大鍋飯」制約了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而貧富差距卻又超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底線。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了社會分工,從農業中先後分離出來了:畜牧業、手工業和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業。人類也就隨著社會分工劃分形成了原始的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三個階層和群體,加上原有的農民也就形成了四個原始的社會階層和群體,這就是階級鬥爭思想理論所說的「階級」。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社會分工也越分越細形成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也越來越多。公務人員、醫生、教師等逐步脫離生產勞動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和群體。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按照財產和人身的隸屬關係,劃分形成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和奴隸兩大社會階層;封建社會按照土地的所有權和人身依附關係,劃分形成了地主和農民兩大社會階層。工業革命後,產生了高度社會協作化的大工業商品生產,又劃分形成了資本家和僱傭工人,即階級鬥爭思想理論所說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分工所形成的一對既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統一的社會階層,他們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

圖一:商品價值四分構成圖

我們分析問題,必須堅持唯物主義立場和原則,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都是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客觀自然發展形成的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歷史和邏輯推理都證明,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也就是階級鬥爭思想理論所說的「階級」的形成,是由於社會分工所形成的,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因為,只有社會分工才能使人類從事專業化的生產勞動,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參閱圖一:商品價值四分構成圖)。從圖一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抽象看出,作為資本的所有者是資本家,作為可變資本的承載體就是僱傭員工。整個社會的資本家階層,就是階級鬥爭思想理論所說的「資產階級」,也就是資本階層。作為僱傭勞動階層也就是階級鬥爭思想理論所說的「無產階級」,主要是指僱傭工人。

什麼是「資本主義」?為了破解這個理論概念和內涵之迷,我們曾經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我們假設有1萬元流動資本,固定資本、工資和稅收都忽略不計,每15天周轉一次,增殖幅度為10%。這樣,每年就可周轉24次。五年的時間這1萬元資本就可以增殖到9億元。相比之下,1萬元的工資,即使每年上漲一次,每次上漲10%,五年時間僅能增漲到1.61萬元。資本增殖與工資增漲的幅度和速率之比,形成了觸目驚心的龐大天文數字之差。這就是我們抽象歸納的:資本的幾何級數增殖和工資的算術級數增漲速度的巨大反差規律(以下簡稱「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資本主義既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又加劇了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兩極化。所謂「資本主義」從經濟基礎而論就是商品經濟。社會歷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無可非議地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馬克思在把商品經濟描述成資本主義加以否定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共產黨言》)。馬克思在這裡所指的「資產階級」就是指的就是資本家這個社會階層,間接引申所指的就是商品經濟生產方式(參閱圖二:商品價值構成三分圖。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剩餘價值》詞條插圖,其它圖片為作者產權)。

圖二:商品價值構成三分圖

其次,改革之初,在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發展,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問題上,黨內有人也曾提出了是姓「資」還是姓「社」的質疑。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前提下,是鄧小平力主不爭議:「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有了今天中國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

再次,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社會分工。畜牧業、手工業和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業分別從農業中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原始的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四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這是按照行業進行的社會分工,還有按照詳細具體的勞動對象進行的社會分工。例如按照所生產的產品特別是用來銷售的商品為對象的社會分工。這就逐步形成了以手工業生產方式的小商品經濟形式。社會分工可以使人類從事專業化的生產勞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勞動的熟練程度和勞動生產率,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都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封建社會末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蒸汽機發明以後,動力機的出現促進了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人類進入了高度社會協作化的大商品生產時代,即所謂的「資本主義」歷史階段。

最後,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頁)。馬克思的這一句話就畫龍點睛地,不容質疑和辯駁地證明了所謂的「資本主義」,從經濟基礎而論其實質就是商品經濟。由此可以推論得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商品經濟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制度=商品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社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商品經濟發達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商品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制度,依此類推。,……。有了這個結論和邏輯推論,有關資本主義的理論之迷也就迎刃而解。我們的假設得到了證明。由於商品經濟生產方式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本,資本是財富的象徵,有了資本也就相當於有了財富。但是,商品經濟生產方式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商品經濟對於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它還具有加速貧富差距兩極化的作用。於是,也就有了「資本主義」的褒貶兩說。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超越了地區的界限,為了調控跨地區的經濟矛盾和衝突國家就應運而生。古今中外的國家自誕生以來都是要收取皇糧國稅的,這個問題是任何人也不可能質疑和辯駁否定的。對比圖一與圖二,我們可以看出圖二中沒有國家稅收也就沒有國家這個組織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主體。國家稅收和國家作為組織調控社會再生產的主體的存在,導致了剩餘價值學說的不攻自破。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乃至全部馬克思主義的最大漏洞和敗筆,也是導致社會主義挫折和曲折,中國被迫進行改革開放和「蘇東劇變」的思想理論根源與錯誤的邏輯源頭。剩餘價值規律是不成立的,而主導資本主義暨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實質就是以資本利潤規律為主導的稅收規律律和工資規律體系。資本主義也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商品經濟生產方式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也導致了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兩極化。除此之外,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也是導致貧富差距兩極化的根本原因和源頭。

商品,是商品經濟社會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元素和細胞,是分析研究資本主義也就是市場經濟生產關係的切入點和邏輯起點,是破解馬克思主義這座光怪陸離迷宮的切入點、鑰匙、密碼和按鈕。為了破解什麼是「資本主義」的概念和內涵,我們專門設立了前面的數學模型,抽象了「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幫助我們清晰地認識什麼是資本主義。據有關資料透露出來的外資企業的信息,有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的資本年利潤率高達百分之九百!美國微軟大王比爾·蓋茨,最初開發的軟體,成本3美分售價竟高達8,000美元,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其成本利潤率竟高達驚心動魄的天文數字:266666.6多倍!這就是他不到20年,就超越美國歷史上的鋼鐵大王、石油大王、汽車大王幾代人的業績成為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

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有那麼幾種:空想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我們在這裡所指的社會主義,是指馬克思主義所設計、設想的科學社會主義。「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既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又加劇了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兩極化。資本家階層也就是資產階級,憑藉對資本和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壟斷獲得資本利潤。所以,馬克思主義就設計、設想了通過暴力革命取得政權來「剝奪剝奪者」,建立資本和生產資料所有權與資本利潤公有的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目的就是既要高速發展生產力,又要消除貧富差距兩極化。既要實現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又要扼制勞資雙方貧富差距兩極化。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發展生產力與貧富兩極化是資和社的根本衝突,也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根本矛盾。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幾十年的歷史實踐證明,傳統的社會主義並沒有創造出比資本主義高得多的生產力,反而導致了公有制「大鍋飯」條件下經濟建設的遲滯和落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遲滯和落後,導致了中國被迫進行改革開放,「蘇東劇變」導致前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易幟。鄧小平強調:「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5頁)。所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衝突,也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就是:既要高速發展生產力,又要化解資本主義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所導致的貧富兩極化的弊病。

資本主義創造的巨大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一切時代的總和,同時資本主義也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弊病:就是由於「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在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同時,又加劇了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兩極化。同時,貧富差距兩極化導致了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發生。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發展的歷史階段,貧富差距的兩極化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激起了僱傭勞動者即無產階級的怠工、罷工、集會、遊行、示威,甚至武裝起義等各種形式的反抗和鬥爭。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的壓力,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緩和社會矛盾。縮短工作日長度、提高工資、加強勞動保護,從法律上維護勞工特別是婦女、兒童的權益。但是,所有的措施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兩極化的根本問題。

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歷史階段,僱傭勞動階層生活的艱難困苦造成了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就產生於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入了實踐的歷史階段。科學社會主義經過了幾十年的社會實踐,解決了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弊端。但是,與資本主義相反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共同的特徵,就是經濟建設長期發展遲滯,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決定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的幅度不大,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存在的與資本主義相對立並相反的弊端,也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衝突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基本矛盾焦點。

面對與世界先進水平日益拉大了的距離,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發動了轟轟烈烈、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發展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改革開放進行了近四十年也導致了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兩極化問題極其嚴重。由於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改革中公有制經濟呈現出崩潰現象。1992年的人民日報披露:國有資產確切地說是國有資本以每天1個億的速度流失。幾千萬公有制企業職工下崗失業成為打工族,絕大多數下崗失業人員幾十年生活困難。

由「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因素所決定,資本主義既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又加劇了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兩極化。與資本主義相反的是,傳統科學社會主義雖然解決了貧富差距的兩極化問題,卻沒有實現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中國比科學社會主義實行的歷史時間還長,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但是,不僅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問題比資本主義國家更為嚴重,中國的資產和人民的血汗大量流向發達國家,中國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投入產出比效益極低,環境污染極其嚴重。社會歷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要求我們繼承馬克思的遺志,探索解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根本衝突的社會矛盾的方式:既要實現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又要扼制貧富差距兩極化的這個逾百年的世界性難題。

認真總結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我們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邏輯推理終於產生了靈感的火花,找到了既能實現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又能扼制貧富差距兩極化的社會問題的思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衝突的社會矛盾和弊病,大有希望經過實踐而迎刃而解。

資本的規模效益特性,決定了資本必須完成原始積累才能發揮其決定性作用,它導致了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加上「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這個條件,資本主義既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又加劇了僱傭勞動階層和資本階層之間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兩極化。社會主義必須實現既能創造出高速發展的生產力,又能把貧富差距扼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但是,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傳統社會主義以資本和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經濟特徵蕩然無存,而貧富差距兩極化卻遠遠地超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界限。中國的改革開放僅僅是恢復和遵循重蹈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傳統方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衝突還是沒有解決。

既要實現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又要把貧富差距兩極化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衝突,也是社會主義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社會主義如果解決不了資和社的根本衝突問題,也就失去了社會主義的真實內容和科學性質。資本和生產資料的規模效益性質和現行體制,決定了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加上「資本增殖和工資增漲反差規律」,這兩個條件的共同存在導致了貧富差距兩極化。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生產方式都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違背了它們也就造成了對生產力的破壞。要解決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問題,只能是打破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解決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問題(參閱圖三:商品價值構成四分成本詳圖,圖一與圖三是作者產權)。

圖三:商品價值構成四分成本詳圖

1956年,在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指導下,我國實施了「對農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統購統銷」(政府統一供應原材料,包銷售產品,資本家只組織生產)、公私合營(政府往企業中投資摻股)、定租定息(把資本家資產折算後以租賃的形式折算確定成租金和利息)三步贖買措施,把資本家所有的企業改造成了國有企業。這種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公有制的形式,解決了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問題,卻由於利益關係和經濟責任制不明確而缺乏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和活力,頭腳倒置的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公有制形式造成了生產力發展的遲滯,農業生產是典型的二十多年停滯不前。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實施了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發展的政策。在對歷史實踐的過程進行理論研究和邏輯推理的基礎上,我們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推敲論證後得出結論:既要實現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又要扼制貧富差距兩極化,「魚和熊掌」兼得是可以實現的。從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壟斷資本和生產資料所有權與資本利潤到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導致了社會制度性質的翻天覆地變化。那麼,如果僱傭勞動者同時也兼有了小股東資本所有者的身份,改變了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對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壟斷狀況會產生什麼結果?從圖三中可以看出,改變商品價值構成中的資本結構,就可以改變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壟斷資本和生產資料與資本利潤的狀況,既能發揮市場經濟對於生產力高速發展的促進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貧富差距兩極化。欲知詳情敬請關注即將發表的,《當代科學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探索與研究》。

??go ???&< P6

????@?Z?


有人邀請我來答,其實估計意思就是讓我來反對最高票答案。我最近才在另一個地方的評論反對過「勞動異化」論,這裡再說一次。

第一,三個「異化」出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我要說的是,其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沒發表過此作。如果此作的觀點如此重要,它會被埋沒到1927年是不可想像的。其二,此作大量使用「異化」一詞,而在1845年之後,馬克思幾乎不使用該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作中,馬克思諷刺性地使用了該詞。其三,三個「異化」基於人本主義的類本質觀點,它認為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那麼請問了,憑什麼人就要自由自覺的勞動而不是相反。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類似觀點。費爾巴哈一樣持人本主義立場,認為人和其某種「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說,這只不過是對世界的另一種解釋。費爾巴哈製造了一種世界的「正確解釋」,然後認為世界不符合這個解釋,從而批判世界。而大家都知道馬克思說「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其實就是針對費爾巴哈。可見,馬克思在1845年轉變後已經是反對「異化」論的了。他這時的關注點已經轉向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從資本主義本身內在矛盾運動出發,而不是懸在空中的理想。

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衝突根本上不是「人」的解放,而是生產方式的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動,使它必然趨於滅亡。商品的二重性表現了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對立,它的不斷發展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而能夠解決這個矛盾的,就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從資本主義中生長出來,它不是理想的所謂解放「人」或者使人復歸到類本質的應當確立的狀態,而是舊社會自身運動的現實的產物。


資本主義為了用錢量度一切價值,必須有市場,有私產權。

共產主義認為競爭是可以消除的,並主張取消私產權。


比如地權和房產,資本主義,是你的就是你的,1000年後也是你的。社會主義房子永遠是你的,地是國家的,你只有使用權,國家有可以收回的一天。所以資本主義,你的房子和地可以傳子子孫孫,社會主義你獲得的土地頂多能保你兩代,因此雖然對個人來看不公平,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對社會更公平。至於為什麼房子可以是你的,而土地必須是國家,這個是社會主義要判斷的問題,有人問了我再答。


中學政治課本翻一翻也知道是生產資料所有制

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佔有一切生產資料,在社會中處於統治地位;無產階級不佔有生產資料,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社會中處於被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對於被統治階級的剝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表現為對剩餘價值的掠奪,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矛盾。

有壓迫就有反抗,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必然引起無產階級的反抗。在一時間段內,資本家會讓渡出一些生產資料以安撫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取得階段性勝利後也會偃旗息鼓,矛盾暫時緩和,等待著再一次爆發。雙方相互鬥爭,相互妥協,共產主義沒有實現之前,世界上並沒有純粹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會奪權,社會主義國家中資本主義會復辟。矛盾不息,鬥爭不止。

為什麼要分社和資,無產、資產兩方面的階級利益都維護不就得了?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是否應該取消對窮人的補貼和福利以激勵他們上進?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然而妥協也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了私有制,資產階級就不能夠稱之為資產階級,相對的,無產階級也就不存在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害怕蘇聯,並不是政府害怕被推翻,而是資本家害怕徹底失去生產資料。資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他們的恐懼自然反應在了政府的決策上。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社會的發展不會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不會以某一階級的意志而轉移,雖然暴力革命進入了低谷,但非暴力革命還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步步前進。

《共產主義原理》┊(德)恩格斯(F.Engels)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PDF 下載


一個有錢就有權利,一個權利可以有錢


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有一個相同點——認為採用自己的分配方法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讓人類獲得更好的生活.

提高生產效率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只有同一時間創造出更多的物質,才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畢竟現代人一天吃的肉比古代人一個月吃的還多.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受黑格爾鬥爭哲學的很大影響,共產主義的出發點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已經影響到生產效率的提高,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暴力鬥爭搶奪資本為己用,才能打碎資產階級的枷鎖. 無產階級通過為自己工作,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積極性,最終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但馬克思搞共產主義的時候還沒有管理學. 過了100年,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指出——資本家並不是靠吸無產階級的血活著,通過有效的管理,組織計劃協調監控改善一群人的工作流程,比靠自發而缺乏計劃協調的人群,更能提高生產效率. 因為管理需要的智慧的稀缺才導致收入高,而不是靠剝削才導致收入高.——注意我這裡沒有說管理者就等於資本家,而是管理的出現讓資本積累成為商業的必然.請看完全文再議論.

所以馬克思的理論具有時代局限性。階級將一定會存在——這是市場經濟和管理學決定的。

假設現在出來一個超級平均主義,將所有現代人的一切差距都抹平,全部從原始社會開始。

原始社會:人人勞動平均分配,大鍋飯的時候已經試過,不久就會有人偷懶濫竽充數. 很快很有能力的人就不願意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沒能力的又無法養活自己,人人平均就無法長期維持,必然會出現私有制。

私有制時代: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交換會讓雙方的生活變得更好,比如甲乙丙丁各自去專攻衣食住行再互相交換,比甲乙丙丁各自都去管自己衣食住行更有效。大家為了更好的交換,出現了貨幣和市場。

市場經濟:核心不是勞動創造價值,而是滿足需求創造價值. 如果你做的都是狗屎一樣難吃的飯,付出再多勞動也創造不了價值. 而能更好的滿足更多人的需求的能人,會得到更優厚的回報。比如:有個人飯做得特別好,賣的很貴都忙不過來,他可以用自己賺的多餘錢僱傭幾個平庸的下屬開辦一個餐館,這樣他節省時間只用管做飯過程,飯店的採購,打掃,清理,端菜都交給僱傭的下屬,大家可以同時滿足更多人賺更多的錢,達到1+1+1&>3的效果。當然,老闆賺錢也更多了.

管理學:餐館越來越大,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分工和工作順序比較混亂影響生意,於是有老闆決定請專門的人管理,提高這些人採購打掃清理服務一條龍的效率. 這樣,專門負責管理飯店的人出現了,專門負責打下手的人也出現了. 會管理會溝通協調整合優化的聰明人很少,雇不到所以工資高,會打下手比如掃地端菜的人很多滿地都是,所以工資低。而老闆在這個過程中則賺了更多更多的錢.

即使在這裡,管理者也是打工的,還不是資本家. 原來的小老闆已經逐漸成長為了超級有錢的大股東,管理者也成了比較有錢的小股東.

小老闆,管理者和打工者收入水平不同,消費水平也不同,衣食住行都不會一樣,必然逐漸形成兩個階層.

過了幾年,小老闆,管理者和打下手的都生了孩子,即使都是剛出生的娃娃,有錢會買好的學區房,沒錢只能進農民工小學。

好的學區房代表可以進入好的小學的概率更高。

好的小學代表可以進入好的初中的概率更高。

……

好的大學代表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的概率更高。

……

一步一步的積累,一步一步的拉開差距。等到23歲步入社會的時候,兩人已經不是一個level了。這些有錢的二代,會傾向找差不多的結婚,強強結合,階層進一步固化.

他們的後代一出來就不再是打工者,而是有第一桶金的人,他們可以利用第一桶金直接去僱人組織生產管理員工賺更多的錢. 這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掌握著資本和高等教育,財富會越來越容易積累,以至於有的富二代起點比窮二代終點還遠.

窮二代感覺沒有出路沒有希望,開始罷工,他們甚至希望暴力革命,均平富,打碎富二代的壟斷,回到原點. 但回到原點也沒用,再過個兩三代人,階級又出現了. 因為懂得滿足需求懂得管理協調的聰明人永遠會收入比不懂的人高.

暴力流血殺了這些聰明人也沒用,反而大家效率都降低了. 階級鬥爭的破壞性如此巨大,以至於所有國家都在反思如何避免流血的鬥爭。

主要方式有:

1. 提升階層流動性。即讓下等人有成為中上等人的機會,避免上等人世世代代把持

2. 限制上等人許可權。即避免上等人的腐敗,以及欺凌中下等人。

3. 改善下等人生活。即減免農業稅,提供補助和福利,讓下等人不至於活不下去而造反。

4. 提升下等人教育水平。即讓他們理解階級鬥爭的破壞解決不了問題,換個皇帝你們未必更好。別聽中等人忽悠,我吃山珍你吃肉,好好讀書爭取下一代更好。

……等等


一個是國家控制資本,一個是資本控制國家


表象是否保護私有財產,核心是對國家權利的控制權。

資本家並不關心被抄家後,財產是公有制充公了,還是進了官僚的私人腰包。

資本家關心的是如何避免被抄家,如何保護他們的財產。

中國歷史的劇本是,官僚時不時就拿商人開刀。作得大的商人,必然都依賴於權利。

對資本家來說,沒有權利,就不安全,是安全,就需要成為統治階層。

在西方社會,資本家幹掉了王室,成功拿到了這個權利。

而在中國,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拿到手過,因為中國從來就不是王室專制,大量的讀書人蔘於其中,讀書人同商人一樣起民間,混為一體,自相殘殺。

這和共產主義無關,中國自秦漢就是這樣。

中國的資本家,肉再多也只是統治階層的魚肉。

共產主義只是抄資本階級家的一種手段而已。

中國的官僚本位,是資本家商業本位的敵人,和主義無關。

中國現在的經濟制度已經算是資本主義了,但只要政治權利沒有放開,就還是敵人。

經濟改革,只是讓資本家長肉,資本家要的是拿刀,不然肉長的越多越擔心會不會被宰,這需要政治改革。

中國的官是最大的,商人是魚肉。

國外的商是最大的,官是打工仔。

中國人的理想是當官。

國外人的理想是銀行家。

蘇聯把資本家搞死了,中國把資本家家抄光了,國外的商人能不怕他國人民也效仿么?

所以,必須要扼殺!

現在的情況是,資本主義社會有工會做緩衝,我少賺點,你安分點,都別撕破臉。

而中國么,官商勾結,到哪說去?說給誰聽?


我不禁想到了一個流傳已久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笑話。

話說領袖視察某小學,便考一個小學生:「小明你說說,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 區別是什麼?」小明站起來,大聲回答道:資本主義是人壓迫人、人剝削人!領袖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問:那麼共產主義呢?

小明以更洪亮的聲音回答到:共產主義剛好反過來!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衝突在於人類的愚蠢。

人家馬克思說得清清楚楚,共產主義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下的生產關係,總有一群人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現在的生產力達到。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本來就應該是一個遞進的關係,評定標準是社會生產力。總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並列關係,評定標準是信仰。

就像是一個人必須上小學,小學畢業上中學,中學畢業上大學一樣。有個小學生拿著中學的課本來到小學,趾高氣揚的說:「你們看,我是中學生。因為我手裡拿著中學課本。」但是,一問他中學的問題,他就一句都回答不上來,他只是有課本而已,由於知識水平達不到,所以他完全沒有辦法理解課本裡面的東西。

要想弄到一個課本容易,但是要想理解課本裡面的東西就沒那麼簡單了。


以人為目的來實現社會化大生產

以人為工具實現社會化大生產

的區別


根本區別就是對待階級的態度。

資本主義是嫖娼式的階級合作,通過所謂的剝削各取所需,一個嫖一個閉上眼睛享受,完事提上褲子相互砍價。

共產主義是SM式的階級鬥爭,通過所謂的運動斗死對方,用奸屍達到生命的大和諧,然後宣稱對方是爽死的。


根本問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資本集中並高效運用

資本主義傳統的解決辦法:通過自由競爭使資本自然集中

發展後期遇到的問題: 純粹市場競爭導致資本集中到少數寡頭手上,寡頭實現行業壟斷,抵制競爭,資本雖然集中但是使用上低效

某種社會主義的解決辦法:通過行政手段使資本集中

發展後期遇到的問題: 官僚實現行業壟斷,資本高度集中但使用上極其低效

兩種辦法其實都沒能解決問題

從結果上看,所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幹了同樣的事,目標是一致的,失敗是類似的。他們的關係就像公交上搶座的兩人,矛盾的核心在於座位只有一個而屁股有兩個...

--------------------------------------------------------------------------------------------------------------------------------

怪論:為了實現集中要防止集中

目前比較有效的辦法:允許市場競爭使資本自然集中,但政府通過干預使防止壟斷導致的不思進取

具體實施上有兩種傾向:

1)高稅收高福利,以促成分散打擊集中

2)放出國企鯰魚,以打擊集中促成分散

對應有新的問題:

1)輸血依賴症

2)進擊的鯰魚

依然頭痛...

--------------------------------------------------------------------------------------------------------------------------------

共產主義終極解決辦法:實現資本所有權的高度分散和使用權的高度集中

終極解決辦法可行性其實不高,因為人是自私的,而且傾向於確保短期利益...

回來討論最初的兩種方法,他們的分歧在於對自私和短視的處理

傳統資本主義傾向於拋胡蘿蔔

某種社會主義傾向於揮舞大棒

儘管如此,他們其實還是走在一條道上,一隻靠左,一隻靠右,磕磕碰碰,不時想把對方擠出去


無非權力和金錢二物而已!

什麼主義之類的東西不過是工具,利益才是目標。

當年反蘇親美,連帶著日本都是一衣帶水的好鄰居,

如今聯俄拒美,好鄰居轉眼已成百年世仇的狗腿子。


資本主義有個根本問題,商品價格=工人工資+利潤+其他成本,而工人只能用自己的工資去購買商品,所以工人不可能買完所有生產出來的商品,故而就會造成生產過剩,產品價格下跌,而資本家為了維持利潤,必然裁員,減少工人工資的成本,進而導致工人購買力更弱,惡性循環,最後出現經濟危機。

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則因為公平分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一切的前提都是生產力高度發達。


對於人的看法不同

資本主義把人視為趨利的經濟生物。共產主義把人看成高尚的生產要素。由此引發出資本主義對於人性的關注,無論是保護私有財產還是各種經濟理論把人假定為自私理性的。而共產主義,更加強調人的生產要素功能,認為在理想情況下,把一百個人集中起來的生產力是一個人單幹的一百倍。強調規模生產


衝突就是地球上資源是有限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戶口信息里沒有宗教信仰呢?
大山裡的人們為什麼不搬出來?政府有沒有義務幫助他們搬出來?
「趙C」這個名字究竟能否錄入公安部戶口管理系統?
如何排斥或者辯駁天賦人權學說?
說說你所知道格鬥界的趣事或糗事?

TAG:歷史 | 政治 | 社會 | 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