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澤濤的「寧」讀 níng 還是 nìng?

8.7號的新聞聯播和現代漢語詞典(2005版)都是讀第二聲,但是央視體育頻道現場直播評論員和老百姓都是讀第四聲,據說辭海說姓氏都是讀第四聲
-----------------------------------------------------
因為我也姓寧,我爸看新聞聯播讀第二聲的時候很惱火,然而我早已知道現代漢語詞典改了這個讀音,但是不知道怎麼跟我爸解釋,所以想向大家請教一下,不是為了知道老公名字怎麼喊
因為只要喊老公就可以了


該答案涉及傳統漢字以及簡化漢字,凡以【】括出的字詞,都特指其為傳統字,而以〖〗括出的字詞,都特指其為簡化字。

  • 【寧】姓和【甯】姓

傳統上,【寧】姓和【甯】姓都是存在的,前者普通話讀 níng,後者普通話讀 nìng。(也有【寧】姓也可以讀 nìng 的說法。)

【寧】姓人數少,【甯】姓人數多。《百家姓》有【甯】無【寧】。

  • 【寧】字和【甯】字

如果不當姓氏講,兩個字在 níng 和 nìng 兩個讀音(或義項)里都是互為「同義異體字」。

簡化字方案將【寧】簡化為〖寧〗,【甯】作為【寧】的(大陸規範的)異體字合併到〖寧〗。

註:【寧】也是一個傳統漢字,為【貯藏】【停佇】的聲符。【寧】族字規避【寧】的簡化字形,統一簡化為〖?〗,即〖貯藏〗〖停佇〗。

  • 〖寧〗姓

簡化字方案實施以後,【寧】姓和【甯】姓都成了〖寧〗姓(當然,絕大多數都是來自【甯】姓)。

那麼,在實施簡化字方案的中國內地,作姓氏的〖寧〗,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讀 nìng。不過,為了萬無一失,詢問其本人姓氏的讀音最為保險。

這種情況也在「茜」等人名用字上適用,在此不贅述。

  • 《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

2013 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將原本作為(大陸規範的)異體字淘汰的【甯】字又重新收入為規範字,但只能在姓氏人名中使用。

不過鑒於改名、改姓的手續過於繁瑣,造成生活的影響也比較大,基本上很少見有〖寧〗姓的人改回【甯】姓。

  • 為什麼《新聞聯播》讀 níng?《現代漢語詞典》里〖寧〗作姓氏時也是 níng?

這裡可能存在一些字詞讀音規範政策執行不統一的情況。

翻開國家語委制定推行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我們可以看到:

可見,在國家語委的這份官方規範里,清晰地寫到〖寧〗作姓氏要讀 nìng。

但是呢,在「播音員寶典」——《現代漢語詞典》里,卻有不同的「權威解釋」:

所以,《現代漢語詞典》的編寫小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可能需要再和國家語委(審音課題專家組)交流一下。

  • 關於「寧澤濤」的姓氏讀音

在寧澤濤公開聲明表態之前,建議按國家語委制定推行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和大眾習慣的 nìng 來讀。

  • 最後

我們呢,秉持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既要對漢語普通話規範音有所了解,同樣也不能忽視語言的目的在於交流,不必過份地拘泥於這些所謂的「對」和「錯」之中。


我也好奇了二十幾年了,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到底該讀二聲還是四聲。家裡爺爺的碑上寫的是「甯」字,應該讀四聲,後來簡化成「寧」字後也一直讀的四聲,我想自己的姓氏讀音不應該由一本變來變去的字典來決定吧?


作為一個姓寧的,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二聲和四聲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分別為寜和甯。
然後,寧靜是甯家譜裡面的,但是作為藝人演員,讀四聲確實不好聽。
最後,我們非!常!討!厭!有人讀二聲。


本人姓寧nìng ,我們自己是念四聲的。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念的,應該不會錯吧。
不過有人念二聲,我就糾正下!父輩及爺爺都用甯(nìng )字,都是簡化寧後,成多音字了導致的混亂!


華山女俠ning4中則


寧靜(二聲)寧采臣(四聲)怎麼舒服怎麼讀,不然這兩個人的名字讀著都怪怪的。


第四聲。因為寧澤濤是河南人,河南話不管2聲4聲都讀4聲


現在想想寧靜這名字好難聽。


快來關注姓氏百科微信公眾號吧,有詳細的姓氏介紹,有一大波趣味測試。

寧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41位門閥。
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五。
寧也是城市南京、寧晉的簡稱。

一、姓氏源流

  寧(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謚號為氏。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曾孫去世後謚號「寧」,其支庶子孫有以其謚號「寧」為氏,世代相傳姓寧。

  2、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上古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武公將其兒子姬季亹(Wěi 音偉)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寧氏,世代相傳姓寧。據《元和姓纂》四十六:「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采於甯,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潛夫論》引《世本》云:「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采於甯,因以為氏。」再《姓氏考略》:「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采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城。」據此,寧氏發祥於春秋時代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古老家世,始祖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相當出類拔萃。衛武公則為衛國第二任國君,其在位時間相當於公元前812-758年。

  3、出自滿族複姓所改。清滿族有寧佳氏、寧古塔氏,入關後有從漢姓習俗,改單姓為寧氏。

  得姓始祖:季亹。寧氏的遠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於康,後人稱他為康叔。周武王滅商後,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省安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國號「衛」,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成為西周衛國的始祖。傳至衛成公時,其子姬季亹分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後來他以邑為姓氏,其後裔世代相傳姓寧,這便是寧姓的來源。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其後裔寧相、寧渝、寧喜等,皆為衛國史籍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寧戚者,從衛國遷去齊國的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居住,也當上齊桓公的大夫,後來世代為官。故寧氏後人尊季亹為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寧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寧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成公將小兒子季亹封在寧(今河南省獲嘉縣,一說今河南省修武縣),季亹的後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寧氏。

三、歷史名人

  寧 俞:衛國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衛武子,賢明忠勤,於衛文公有道之時,無事可見,當衛成公無道之日,卻不避艱險,被孔夫子極口讚美為「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 戚:春秋初期衛國人,修德不用而商賈,宿於齊國的東門之外。有一天,率先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夜出,聽到他飯牛扣牛角而歌,從歌詞中,知道他的賢德,就命管仲迎拜為齊國的上卿,表現得果然高明,後來還進一步繼管仲為齊相,千古垂名。

  寧 越:戰國時中牟人。他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3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他刻苦讀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周成公就聘他為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寧 成:西漢官吏,南陽穰縣(今河南省鄧縣)人。他任濟南都尉時,執法嚴厲。後來任關都尉時,出入關的人都哀嘆:「寧見乳虎,無直寧成之怒」。後辭官回鄉經營,果然大富大貴,家族昌盛。

  寧 玉:元朝將軍,能拉強弓,力大過人,為朝廷立功而當大官,他雖是武將,但很有修養,謙虛待人,深受讚揚。

  寧原悌:壯族歷史上最早的史學家。欽江縣人,出生宦海門第,曾祖為廉州刺史,父封諫議大夫。少年時勤奮好學,才識過人。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會試考取進士,又參加宮廷賢良策試,當時應試者有1000多人,以成績優異排名第九,朝廷內外為之驚異。武后時授職校書郎,後累次升遷為諫議大夫。唐景雲二年(771年),睿宗的兩個女兒入道,要為她們建立華麗寺觀,原悌以先朝為鑒,上書力諫,睿宗遂納而停建寺觀。在任職期間,積极參与國事諫議,其見解深得睿宗賞識。唐玄宗時,原悌以諫議大夫兼修國史,他胸懷坦蕩,秉筆直書。玄宗審閱所修史稿,見直書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殺的事,便曉喻說:「白馬求卿,黃金贖罪,以為如何?」原悌答曰:「周公誅殺管叔、蔡叔,季友鴆殺叔牙,雖然太宗不得已殺掉建成、元吉,這也是他們自取滅亡罷了。」由是得罪玄宗,被罷官還鄉。

  寧完我:明清之際遼東遼陽(今屬遼寧)人,字公甫。天命年間投後金(清),隸漢軍正紅旗。天聰在文館辦事,建議設六部,為皇太極所採納。後以好賭被免職。順治元年(1644年)起用為學士,不久擢弘文院大學士。曾三次任會試主考官,充《明史》、《清太宗實錄》總裁官。十年授議政大臣,次年因爭權奪利,排陷陳名夏致死。後以年老休退。

  寧調元:字仙霞,別號大一。湖南省醛陵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次年創辦《洞庭波》雜誌(後更名《漢幟》)。萍例醛起義爆發,回國趕往參加,在岳州(今岳陽市)被捕。三年後獲釋,至北京辦《帝國日報》。武昌起義後在兩湖從事革命工作。民國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聲日報》主編,旋任廣東三佛鐵路總辦。民國2年宋教仁被暗殺,到漢口秘密活動討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歲。有《太一遺書)留世。

  寧協萬:字楚禪,號邦和,湖南省長沙人。華興會會員,民國12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國立北平大學教授。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辭去職務,編寫史料和法學著作。著有《國際公法》、《最近政治史》、《寧盧講義錄》、《現行國際法》、《西征記事》、《柏林旅次》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姓纂》記載:「衛康叔之後,至衛成公生季亹,食采於寧,以邑為氏。」望出齊郡。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今在山東省淄博市。

  2、堂號
  寧姓的主要堂號有:「齊郡堂」、「達孝堂」、「篤親堂」、「成德堂」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寧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寧賢文少將

寧賢文(1913-1994),湖北省大悟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於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教導大隊文書,獨立師3團1營連文書,紅四方面軍交通大隊排長,四川省委交通隊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129師隨營學校科長,冀南軍區教導大隊隊長,特務團團長,東北野戰軍3縱隊8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入朝參戰,回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40軍參謀長,高級防空學校校長,湖南省公安總隊隊長兼政治委員。

1955年曾被授予大校軍銜,1962年曾經晉陞為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94年2月8日因病在湖北省大悟縣逝世,終年81歲。

附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中,關於寧賢文的入黨、任職和授銜之前的記載,均有個「曾」字,表明他受過重大的黨紀、軍紀處分,但似乎不是自傷(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擬以武力解放金門,寧賢文用大石砸腳自傷以逃避渡海作戰)他作為歷史上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這件事。
--------------------------------------------------------------------------------

【近代民主革命寧姓高級將領(領導人)、革命烈士生平簡介】

寧調元(1882-1913),字仙震,號太一,湖南省長沙府醴陵縣東富鄉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就讀於長沙明德學堂學習,頓向革命。結識黃興、張繼,加入華興會。1905年留學日本,由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回國從事革命活動,在長沙與禹之謨發起公葬陳天華、姚宏業於嶽麓山。主編《洞庭波》雜誌,宣傳反清革命。同年冬,因參加策應瀏萍醴起義,在岳州被捕,囚長沙獄3年,獄中以書信聯繫,致力南社籌建。獲釋後到北京,負責《帝國日報》編輯。1911年武昌起義後,奔走湘鄂間。後任廣東三佛鐵路總辦。1913年入漢口策動反對袁世凱稱帝活動,事泄,被逮捕於漢口德租界。

1913年9月25日被袁世凱、黎元洪殺害於武昌抱冰堂,時年31歲,歸葬醴陵縣西山。「寧太一先生之墓」為程潛將軍所題寫。寧調元詩作大部分是在獄中所作。詩宗杜甫,多慷慨悲憤之辭。著有《太一遺書》。


寧(wo)澤(lao)濤(gong)會讀了么?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上「寧」作為姓氏的確只有 Níng 一個讀音。這和 @比奧 貼的截圖裡《現代漢語詞典》是一致的。

但是,這兩部詞典都另外設有「甯」這個條目,讀 Nìng,釋義為「姓」。並附註,「用於其他意義時,「甯」是「寧」的異體字」。我猜測恢復允許用「甯」作姓氏是最近的事,在之前一直被合併到「寧」里,以致很多本應姓「甯」的人還沒有從「寧」改回來。這和「肖」的情況類似,但處理方法不同。詞典上「肖」讀 Xiāo 也只有「姓」一個意思,其他都讀 xiào,應該是承認了「肖」作為「蕭」的俗體已經積重難返。

既然他個人沒有偏好,讀第二聲和第四聲都有道理。前者嚴格執行了最新規範(想要被讀第四聲應當改姓「甯」),後者照顧到了歷史問題,以及作為姓氏「甯」 比「寧」更常見(據說)這個事實。

P.S. 我在《規範詞典》中還發現「橘子」不能再簡化成「桔子」了,規範真是在悄悄更新呢。


我寧家人太少啦,大家連讀音都有爭議呀。
雖然是多音字,我們自己是念四聲的。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念的,應該不會錯吧。
不過呢念二聲也不要緊,反正都是同一個字。別人叫我名字,有四聲有二聲,我都習慣了。也許不同地域念的不一樣。


作為姓寧的,我覺得我可以以個人經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從小被喊níng某某,但是字典和家裡人都說是nìng。(因為其實姓這個姓的很少,並不像題主說的大家都覺得應該喊nìng,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讀音)
所以,隨性就好。姓這種東西沒有對錯,我現在也不會去糾正別人,愛怎麼叫舒服就是。



按你這個說法沒有用第二聲讀的時候啊…


看族譜,姓甯必念第四聲,天下無二甯,漢族甯氏源自同一始祖


第四聲吧。
寧 據說其實是滿族的一個什麼號轉化來的姓。而甯本來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只不過後來和寜一樣簡單粗暴被劃為寧的繁體字異體字,連原來的四聲讀音後來都被改為了二聲。我覺得修訂字典的那群人真是一群婊子,朝三暮四變來變去的。我小時候查字典,寧作為姓使用明明讀四聲,長大後不知哪一版就劃為二聲讀音了。這家磚家吃shi來的,把一些讀書不認字的人常讀錯的字音乾脆判為正確讀音了,這種將錯就錯的精神真是恬不知恥。


包子說他的姓是第二聲


我看過他的採訪,寧澤濤自我介紹時習慣讀níng,我也覺得怪怪的。


普通話是二聲,但河南都習慣喊四聲,再加上他是河南人。所以,叫幾聲他都會答應噠!
有個老師姓寧,我每次喊她,都喊兩次,一次二聲,一次四聲……


推薦閱讀:

普通話中「他、她」的發音不分,在敘述長篇、多角色事件時很不方便,為何當初不採用的「伊」來指代女性?
為什麼香港一直以粵語為主;而台灣卻是國語主流?
為什麼「豉」字在普通話里不念「shì」或「sì」,而是念「chǐ」?
將普通話的四個聲調稱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是不是錯的?
關於「普通話發音不準」是不是對廣東人的一種偏見?

TAG:姓氏 | 普通話 | 漢字讀音 | 多音字 | 姓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