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城為什麼都會列陣城下?

好像如果不是攻城方絕對優勢,守城方一般都會出城列陣。但是既然已經守城,就表明野外很可能打不過了,為什麼不站城牆上等著對面來攻打,這樣傷亡不是更少些?


你說的對,只要守方兵力不處於絕對劣勢,一般都會在城牆下列陣;但是,守城不代表是完全劣勢,在雙方實力均等的情況下,背城一戰是更好的選擇

這樣有很多好處,首先,進攻方無法直接觸碰到城牆;
古代籠城戰,不僅僅是扛著梯子爬牆這麼簡單,直接扛梯子攻城那叫蟻附,當真是效率很差的進攻方式;

攻城戰的焦點一般發生在城門附近,原因無他,因為城門可以大規模的進出部隊,城門失手,則攻方會大規模的向城內投送軍隊,一般情況下城門失手意味著防守方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

所以城市普遍有護城河,來作為一道天然防線,內置瓮城,下圖為南京中華門

除護城河及瓮城之外,在城外還會臨時構築胸牆、壕溝等設施,以阻擋進攻方的腳步

在城外增加胸牆、壕溝,效果類似下圖的日本城,起到多層次防禦的作用,使守方火力更兇猛

電影中的防守戰例

《特洛伊》

特洛伊人實力不比希臘人差很多,所以選擇了背城一戰

而特洛伊弓箭手因為在城牆之上,視界不會被友軍阻擋,同時居高臨下,會最大發揮遠程優勢

==================

老三有壕溝/護城河的鏡頭,不過現實中慘烈的多,情況允許的話會驅使敵方百姓直接用血肉之軀填壕

==================

守方處於絕對劣勢的守城
《天國王朝》
因兵力的劣勢,守方無法出城迎戰,只能被動挨打,這樣的情況下,進攻方的選擇會多很多;

天國王朝中並沒有表現壕溝、拒馬等城外防禦設施、也許是阿拉伯大軍來勢迅猛,也許是導演為省錢,也許是守方人太少,壕溝挖了也沒卵用,不如直接守城

得益於西方高超的築城技術,耶路撒冷城牆為雙層,這樣大大提升了城牆的防禦力

阿拉伯軍隊(攻方)有著絕對兵力優勢

守軍用長弓向城外射擊

阿拉伯人用複合弓壓制城頭火力

一般情況下,進攻方弓箭手同城牆上的守方弓箭手對射是比較吃虧的,因為守方處於高低,而且有女牆掩護;

所以在進攻比較複雜的城市時,攻方也會在城外堆更高的土山以居高臨下對守方射擊。


憑藉人海戰術及高級攻城器械,進攻方可以大規模向城牆投送兵力

所以有條件,我們還是出城戰個痛!


灰熊貓曾經在伐清里談過堵城門這一戰術。
一般守城一方,如果兵力不是很懸殊,窩在城裡死守是很外行的行為,尤其是那種堵城門的,基本上等於輸了一大半。
對於守軍來說,城門是肯定不能堵的,若是兵力有富裕,和外面敵兵相比不是太懸殊的話,應該出兵在每座城門外紮營。在門外紮營可以很好地保護城門這個最危險的地方,而且紮下這個營後,敵兵就很難把你堵在城內。在拔掉這些營寨前,也不知道守軍有沒有偷運大批兵馬出城,攻方根本無法安心攻城。若是攻打這些營寨,守兵背靠城門進退自如,而且有城頭幫助瞭望進攻的路線,還有城頭、城牆上的弓箭、土石支援,進攻會變得非常艱苦。
哪怕營寨里只有一、兩個士兵,作用也很大,兵少那麼營寨就小,能夠進攻的兵力也少。好比城門營寨里有一萬人吧,那麼營地就會很大,需要用三萬人圍攻,那樣背後城門上的幾百個弓箭手的作用也就沒什麼了;假如城門營寨里只有一百人,那麼營地小,只能派五百人去攻,那時營地背後城門上的幾百個弓箭手可就了不得了。
即使這個城門營寨再小,只要它遮蔽著進攻者的視野,讓進攻者無法洞悉這座城門的進出情況,那對進攻者來說就是個巨大的威脅,無論是穴攻還是登城,必須要先拔除營寨,才敢在附近展開對城牆的進攻。而五百人攻打這種小營地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這期間背後的幾萬攻城部隊就在白吃飯不幹活。不管最後是否被趕回城裡,這個小小的城門營寨都為防守者爭取了很長的時間。

--------------------------------------------------------------------------------------------------
再補充一下為什麼在城池攻防戰中堵城門是下策:

城門是最危險的地方,兩軍都會傾力爭奪,一旦城門失守城池也就失守了。正因為此,堵城門是文官最喜歡乾的事,他覺得既然城門這麼危險,我把它堵死不就完了?完全沒打過仗的文官不會這麼干,因為他們不知道城門這麼危險;會打仗的也不會這麼干,因為他們知道堵住城門就輸了大半;反倒是那些半桶水最喜歡這麼干,他們知道城門是最危險的地方,卻不知道城門的用處。

正常情況下,進攻方監視各城門的留守部隊要防備守軍蜂擁而出,所以需要有很強的實力。如果兵力達不到城內兵力的數倍,攻方就無法完全包圍城市。如果城門非常多,那麼攻擊方就是有十倍的兵力都難以徹底斷絕城內外的聯繫。

比如南京那樣多達十三座城門的巨城,不但城門多,而且城牆的周長又非常長,要想徹底包圍城市,斷絕內外交通,就會把兵力攤得非常分散。處處留兵就會導致處處薄弱,城內可以居高臨下把城外的部署看得一清二楚,任何薄弱環節都可能遭到城內守軍的集中打擊。包圍這種擁有大量的城門的巨城,難度非常大,而且風險很高。太平天國楊秀清帶領幾十萬太平軍攻打南京,守軍只有五千,但楊秀清始終無法徹底包圍南京。

現在城門一堵,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城門前的監視部隊只要留很少就夠了,若是發現守軍熱火朝天地想把堵死的城門打通,就向主力發出預警;如果城外有援軍趕到,守軍無法出城策應;如果城外敵兵撤退或是想圍城打援,城內守軍也無法追擊或是進行干擾。


等敵人來進攻,題主的想法很好,當年馬謖就是這麼想的……

你看,如果能和攻城軍在野外一戰的話,誰會選擇籠城呢?

第一,守城不是守下城牆就可以的,你在城外必定有大塊田地,財產,房屋,那麼守方明明有實力野戰,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財富任由敵人掠奪呢?就算你能忍,在外邊有田產的手下士兵能忍嗎?

第二,補給怎麼辦?守城的士兵越多,越需要糧食,加上居民就消耗更大了,那為什麼要放棄糧道(有時候可能還有水源),敵人在外線,糧食可以無憂,被圍的一方就不是這樣了。

第三,士氣問題,守城實際上是最傷害士氣的,對守城方尤其如此,一是糧食問題,上面說過;二是城內衛生狀況,那麼多人擠在一個小地方很難不出問題,當年蒙古軍圍卡法就是利用「生化武器」攻城的;三是人心,時間一長,又在這麼糟糕的環境下,人難免會有各種想法,有想出城決戰的,有要把婦孺遣散交給敵人的,有要投降的,還有裡通外敵的,人心惶惶怎麼辦?

第四,題主不要以為攻城方都是傻子,一個勁地往上打。人家看到你城裡士兵眾多,立刻就想到圍而不打了,這基本上是肯定的。然後守城軍隊就眼睜睜地看著攻城方立好營寨,修好工事,造好器械。題主是不是覺得這樣太傻了。


然後我再說一下,有沒有籠城的?有,而且還不少,不過大家都是沒辦法了,才出此下策。

中世紀歐洲北部的德國商業城市一直受到周圍領主的覬覦,奈何城市軍隊又不足以抵擋攻擊。於是只能在領主率軍入侵以前就把人員和物資轉移到城裡,領主來後攻城不得,只能劫掠田地,焚燒房屋,而城裡人只能幹看著沒有辦法,等到冬天到來,由於後勤問題,領主軍隊只能撤回本土,守城成功。然後第二年,第三年又如此這般再打一回……

北洋時期的西安保衛戰:

1926年,河南軍閥劉鎮華率十餘萬鎮嵩軍越過潼關直向西安撲來,企圖一舉剪滅陝西國民軍,攻佔西安。
1926年5月,劉完成對西安城的合圍。當時的西安城守軍有李虎臣及衛定一部5000餘人,楊虎城5000多人援軍。

麥收前夕劉鎮華下令一把火焚燒了環城數十里內即將成熟的麥子,切斷了西安城與外界的所有聯糸,人進不了西安城,糧食進不了西安城,各類物質也進不了西安城,由於守軍裝備極差,軍中沒有無線電,西安城與外界的聯繫徹底被切斷。

在劉鎮華嚴密的封鎖下,城中很快出現了糧荒。戰事綿延八個多月,城中缺糧日甚一日,八月之前尚可勉強維持,至十月,已無糧可供,守軍以鋸末摻少量麩皮蒸的饅頭為食,戰馬幾乎殺盡,而居民斷炊,城中野菜挖罄,樹皮剝光,人們羅雀掘鼠果腹,男女老少皆無力活動,西安居民餓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至十一月,天降大雪,饑寒交迫,每天均有數百人餓死,西安城中餓殍滿街巷。

題主看見了?死守就是這樣的。當然西安城最後還是守住了。


堅壁的話對方可以圍而不打餓死你 外無比救之兵內無必守之城 如果城中糧草沒那麼多 出城列陣勝了最好 敗了可以逃回城繼續堅壁 或者棄城而逃 而一旦被圍城之後部隊很難再出城展開或突圍 而且萬一出城時造成混亂會被敵軍衝進城門
所以打全戰的時候 如果城高牆厚 大可精銳在內 弓箭擺滿城牆 搞一堆魚腩部隊在城外列陣 試探敵人實力 大贏了全軍傾巢出動 打輸了就把城門一關 遠程兵種把和敵人攪合在一起的己方部隊都乾死 防止潰兵衝垮城門
然後用城防把敵軍慢慢磨死
如果是木頭城牆 己方又不佔優勢 應當提前一個回合出城 或撤退 或野戰 或先撤退再反圍城 死守的話會被按死在城裡 要麼餓死 要麼敵人的毛沒摸著就被投石車砸死了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是在塔下守著而不是躲在塔後等對方打過來呢


目的很簡單,如果勝利了,就算不能解圍,也能極大挫傷對方士氣

如果敗了,除了摸清對方戰力,還能減少我方吃飯的人口,守城能撐更久

守城方除非兵力及其懸殊,否則很難被強攻破城,倒是軍糧問題是主要失敗因素


從單純的戰術得失來衡量,直接守城確實是最有利於防守方的策略。然而在現實中,有許多的「場外」因素會逼得人出戰。首先在政治上,出城會戰表示自身的實力不弱,敢打,不會龜縮,沒有害怕。這種信號釋放出去,自己陣營的人凝聚力,信心都會增強。城外的民眾等也會考慮到這點,不會輕易和進攻方合作。而進攻方看到這種情況,也會感到壓力,不會輕易分散兵力。
而選擇龜縮的話,直接表明了自己很弱,不敢打不能打,怕失敗。直接動搖軍心。民眾看到軍隊選擇當縮頭烏龜,自然帶路黨就多了,軍隊都躲著,憑什麼讓民眾反抗呢?進攻方面對龜縮的城池,有很多套路可以處理。要麼留下小部分軍隊看住城池大部隊繞過去,要麼散開軍隊到處收集糧草,順利的話能得到帶路黨的合作。要麼乾脆也修工事把城池圍起來,長期圍困。


如果你能夠多了解一點關於古代城市攻防的知識,你就會知道,雲梯並不是電視劇中的梯子,而是類似於木塔一樣的東西,而攻城器械還包括衝車,投石機等,如果徹底隔絕城內城外,那麼這些東西就能從容靠近城牆,壓制城牆防守,甚至直接破壞城牆。


嘻嘻,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城牆本身是極其優秀的防禦工事,它除了能夠使得弓箭手獲得更高的射擊位置,從而壓制城外火力外,還能夠對其產生有效的防護,這包括防禦對方遠程打擊和騎兵屠殺脆弱的弓箭部隊兩個方面。

同時,背對的高牆和城門,能夠較好地掩護守軍側翼,對進攻方的機動部隊而言,從側面攻擊防守方的角度因為城牆的存在而大大狹隘了,並且會時刻受到城牆上拋射武器的威脅,守軍的步騎則可以用最強大的正面接敵。

其次的話,出城野戰,對於守城部隊來說,幾乎是打破圍城的唯一辦法。城市中的軍人和平民對糧食的消耗是巨大的,而攻城部隊如果準備充分,完全能夠圍而不打,甚至圍點打援,對於不敢出城近戰的守軍而言,如此的靜坐戰,損失的除了城內的積糧,還包括城外的大量農田和人口,以及可能的援軍軍力。


圍城?我們可以守住城直到我們老死


簡單來說,不管是城被包圍,還是大軍被包圍,擴大被圍的面積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最優選擇,不然中心點的守軍沒有辦法輸出火力,等於白白被宰or浪費糧食。


最簡單的回答:因為打仗你必須能威脅到對方吧,你完全龜縮起來被動挨打是沒有贏的希望的。


沒有絕對的事,如果有強大的外援並且肯定能及時回來救援,那麼死守是對的,如果沒有外援或來不及,肯定要出去打的,死守,最終都是死,太平天國的天京有多堅固,還不是被攻破?


又不是哪個城都有高牆的……很多小縣城也就是土牆。得看地方。大城肯定要充分利用城池,小城的話就得看情況了。至於列陣城下,那也不是多數呀。有夜間摸出來偷營的,有圍三缺一跑的,有死守城池的,列陣城下只是一種情況。守城要素很多的,不只是城池一個,也許城內糧草不足,不如正面剛一波,也許城內都是精銳,城外都是土雞瓦狗,也許城內士氣不高,打一場正面戰可以提升守城士氣,也許就是蒙古人包圍了北京城,不打一仗面子上過不去。


推薦閱讀:

貓傳入中國前,古人靠什麼抓老鼠?
為什麼過去江南民居的樓梯很窄?
中國四千年的歷史如何進行分期?
如何看待「南宋和明朝末年很多人的行為是在阻礙民族融合」這一觀點?
我國歷史上有簽署過侮辱別國的條約么?

TAG:歷史 | 軍事 | 中國古代歷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