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有什麼冷知識?


轉載自@老老王 大穿越時代,三、可悲可嘆的中世紀食譜,0dsw.com_零點書屋

------------------------------------------------------------------------------------------------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發明了餐具,總算不用像古埃及人一樣直接用手指吃飯了,但現代人依然會感到難以接受——酒杯鑲嵌了寶石做得很華麗,但卻要一桌人輪流共用,你必須在飲酒的時候跟別人分享口水;湯勺也是兩個人或幾個人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湊到嘴邊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國的發明,要到十字軍東征之後才被帶回西歐,在此之前的歐洲人,還是只能像古埃及人和現代印度人一樣用手指直接撕肉條;當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麵包,然後代替叉子直接塞入嘴裡,但問題是一把餐刀要數人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獨享一把餐刀。

當然,上述這些陋習都是細枝末節,身為貴族領主,你完全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副專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著的中世紀歐洲經典飯菜之後,你絕對會消減掉絕大部分的食慾。

就現代東方人的觀點來看,中世紀歐洲人吃水果的方法實在是很奇怪:把蘋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進鍋里燉,還要加鹽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卻被看成是下等人的做法。

——中世紀的歐洲醫學界普遍認為,一切水果都是涼性食物,若要吃的話,就應該以熱的方法烹調,或者加入熱性的香料(例如胡椒之類)……真是不科學!

相反,對於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蘿蔔、蕪菁、圓白菜、捲心菜等等,中世紀的歐洲人倒是習慣於生吃,甚至就連刺激性口味的洋蔥也是如此——當然,也有浸泡在肉汁里的烤洋蔥,不過那個就屬於高級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覺上似乎跟中國人的習慣恰好相反,肯定會導致腸胃不適。

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還不算最要命的,中國人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於煮熟加鹽的水果不合口味,也只要從食譜中剔除這些菜就行了。但光是作為主食的麵包,就能讓人覺得無處下嘴——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麵包,跟我們現代人那種發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鬆軟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於壓縮餅乾的一種無酵餅,又干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麵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酵過了。

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

注意,中世紀的黑麵包和現代的黑麵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所謂的黑麵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麵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麵包師,居然經常故意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比埃及人摻入麵包的砂子更能磨損牙齒,也更可惡——後者好歹是被動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動犯罪啊!!!

很好,這下連礦物質都有了,要是在夾雜點樹葉和蟲子,那就是全營養食品了……

這種中世紀黑麵包的天下聞名之處,就是在於可以當武器使用——中世紀的編年史上,多次記錄了沒出息的笨盜賊潛入窮苦農民家裡盜竊,但卻不幸殞命於家庭主婦的黑麵包之下的囧事;而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生時,更有無數男子漢死於悍婦的黑麵包攻擊……至於這東西的味道,還是請大家自行想像。

——在日本的歐洲中世紀背景輕小說《狼與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羅倫斯,之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都不願意直接啃黑麵包,而是要把黑麵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硬了。

在中世紀,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在製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經過發酵製成的鬆軟白麵包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製、神聖的麵包。而中世紀的白麵包體積也普遍比較小,每隻通常都不夠正常人吃一頓,大概跟現代的「早餐包」差不多。

最初,白麵包是教會神職人員獨享的專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為了中世紀富裕家庭們招待賓客的上等伙食。不過,在中世紀貴族們日常用餐的時候,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往往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正常情況之下,貴族和富人的廚房裡都不會直接存放大量麵包,而是儲存粗麵粉,或者說混合了大量麩皮的小麥粉。到了吃飯的時候,再把粗麵粉烤成麵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慶祝什麼喜事,那麼就會吩咐廚師和侍女們把粗麵粉篩一篩。招待的客人越尊貴,粗麵粉里的麩皮就要篩得越乾淨,烤出來的麵包自然就會越白越精細,但花費的功夫同樣也就越多。

所以,黑麵包和白麵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麵粉烤出來,區別只在於人工。而貴族騎士們平時吃的麵包,其實是介於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富裕的人家可以養幾個僕人,從早到晚專門篩麵粉。而在不那麼富裕的家庭,為了減輕僕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們累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同樣能充饑的麩皮,只好把篩麵粉的次數減少一些……至於最後烤出來的麵包到底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此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有一種用精麵粉加入雞蛋、牛奶、蜂蜜和香草,並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的發麵,經過精心發酵之後烘烤製成的「皇后麵包」(也可以翻譯為女王麵包)。這種小圓形白麵包的口味,基本跟現代的高檔奶油麵包差不多,可能還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絕對是綠色健康無污染——但這玩意兒已經是連國王也不能頓頓都當主食吃的超高級奢侈品了!

根據中世紀的某部史詩記載,有位國王在某次戰役勝利之後,向全軍賞賜了許多烤肉和葡萄酒,大家都習以為常。然後他又賞給最勇敢的士兵們每人一塊「皇后麵包」,卻被其他人羨慕得要死……

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麵包有多麼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裡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里經常連麵包都沒有——烤麵包要燒很多柴,烘焙的工藝也很麻煩。

所以窮人們乾脆就直接拿一些粗加工的麥粉(那東西雖然是麥子磨的,但是怎麼看都算不上麵粉)放到碗里,加點熱水調成麥糊,然後天天就吃這種麥糊過日子。如果有條件搞到一些野菜、鹹魚和肉類的話,也是把這些東西統統都倒進鍋子里和麥糊一起燉煮……總之看上去很噁心,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用來餵豬的東西,又有點像是嘔吐物,令人望而生厭。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莊園里的農奴們,一般吃得比三千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農民還差。

除了黑麵包和白麵包之外,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人偶爾也會吃麵條(義大利通心粉),但這玩意兒更是絕對的貴族食品,價錢比白麵包還要貴——在水力磨坊普及以前,把麥子加工成做麵條用的細麵粉真是太費勁了。而且,現代意義上的義大利面,最初是在阿拉伯人佔領下的西西里島誕生,直到13~14世紀才推廣到了整個義大利,至於傳播到歐洲的其它地方,則已經是文藝復興之後的事情了。

所以,中世紀的絕大部分歐洲人,恐怕都沒有機會品嘗到義大利面的美味。

此外,水稻也在中世紀傳入了歐洲。但由於水稻在光熱條件方面的需求太高,因此僅在南歐的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有少量種植,而且產量較低,再加上碾米也很麻煩,使得大米的價格甚高。故而大米在當時一般並不是被視為主食,而是被作為配菜灑進湯里——西班牙海鮮飯最早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說完了蔬果和主食,接下來就該說說魚肉類的葷菜了。中世紀的歐洲應該算是半農半牧,而且土地空曠,野生動物很多,所以魚類和肉類的價格較低,有時候魚的價格比等重的黑麵包還要便宜。

但中世紀的歐洲人沒有冷藏條件,肉類容易腐壞,即使是貴族領主也沒法頓頓吃鮮魚鮮肉——古代中國人的城市很多,消費力強,每天在市集里總有現宰的生豬出售。但中世紀的歐洲卻是人煙稀少,一座中等城堡里頂多也就四五十個人,每天宰一頭豬或者一隻羊可就太浪費了。更何況,宰殺牲口也是要看季節的,剛熬過冬天的牲口一般都很瘦,不養肥了再宰可就太不合算了。

另一方面,雖然西歐的大部分國度都挨著海,但由於歐洲的整體緯度較高,日照量不足,所以曬鹽很困難,從而導致中世紀歐洲的鹽價很昂貴,在某些地方甚至比古代中國官營壟斷下的鹽價都要高。基本上是越溫暖的地方鹽價越低,越寒冷的地方鹽價越高,在最冷的俄國,一磅鹽經常能換兩頭羊。而臭名昭著的北歐名產——瑞典的臭青魚罐頭,也是因為貧窮的北歐漁民們想要節約食鹽,才被發明出來的。

——想要知道北歐臭青魚罐頭有多麼可怕的讀者,可以參考日本動漫《萌菌物語》的開頭部分。

因此,中世紀的歐洲人平常大多吃風乾肉,這東西就是把肉放在寒風裡吹乾成木乃伊。風乾肉的儲存年限很長,保存幾十年的也能吃(當時的歐洲人才不在乎二惡英之類的玩意兒呢)。在食用這種風乾肉之前,要先用刀子颳去表面的油垢和氧化層。然後在河水中浸泡一兩天,最後才能煮熟食用。至於味道么,只能說是吃不死人——古代歐洲人出門旅行的時候,總是不喜歡吃干肉而喜歡吃麵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就算是你的運氣好,能搞到一些鮮肉,中世紀歐洲人在某些方面也實在是太不講究了,很多地方甚至不知道肉用公畜是要從小閹割的,最後割下來的豬肉比老母豬都要老,還帶著一股無法形容的騷味兒——對於那些吃慣了現代菜肴的穿越者們來說,保證每次吃這種「騷肉」都會難受得跟受刑一樣。

除了鹽之外,當時歐洲人餐桌上的調味料極少,沒有咖喱也沒有沙拉醬,砂糖和香料都要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進口,價格貴得可怕。那時候的砂糖是放在藥店里賣的,對於歐洲人而言並非日常調味品,而是彷彿中國人眼中的人蔘一樣的高級補品。

至於香料么,以胡椒為例,中世紀歐洲的胡椒一向是按粒賣的。如果是胡椒粉末的話,那可就更倒霉了,稱重的時候不僅要關緊門窗,屏住呼吸,買主還要一遍遍地檢查秤上有沒有作假……在歷史上,還曾經發生過「不法商人以銀屑摻入白鬍椒出售」這種在今天難以想像的事情。

——《狼與辛香料》里的主角羅倫斯,就用一大袋錢幣才換了一小袋胡椒,還認為是很便宜的優惠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粒胡椒基本等值於一枚佛羅林金幣,並且真的長期被人拿來當錢在用,故而有著「胡椒幣」的美稱。假如當時有誰能帶一袋胡椒掛在身上,那麼絕對是大受歡迎的超級富豪。每次付賬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比後世的白金VIP信用卡還要有面子!

除了砂糖和香料之外,中世紀歐洲較為便宜的調味品主要是檸檬汁,現代的西餐里也常常能看到這玩意兒。北歐人一般用黃油塗麵包,而南歐人則用橄欖油,此外還有一個較為昂貴的選擇:蜂蜜。

——還是在《狼與辛香料》裡面,羅倫斯為了給女主角赫蘿買一隻蜜漬桃子而差點破產,可想而知中世紀的蜂蜜有多麼值錢了。那年頭就算兩個領主之間為搶奪幾箱蜂蜜而打仗,也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事。

至於中世紀歐洲的乳酪,一般也不是現代超市裡那些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齊方塊,而是一坨坨綠不啦嘰的黏糊狀物體,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們概念中的乳酪。

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消毒殺菌法,這些中世紀乳酪一般可沒有現代乳酪的香氣,弄不好還會帶著濃烈的腐臭味,讓很多人一看就覺得倒胃口——雖然中國人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誰會生吃吧!

(反過來說,除非是做芝士糕點,乳酪倒是很少看見有誰會加熱過再吃的。)

勉強吃完不合口味的中世紀飯菜,你大概想要放鬆一下,可惜中世紀的歐洲既沒有咖啡也沒有茶葉,更沒有熱可可,同樣也沒有香煙可抽——可可和煙草此時都還躺在大西洋對岸的美洲叢林里。

而飲茶與喝咖啡的習慣,則要等到十字軍東征之後,才慢慢地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傳入歐洲(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並且,在經過穿越整個歐亞大陸的漫長旅途和重重轉手之後,抵達歐洲的茶葉價格已經貴比黃金,哪怕是大貴族也捨不得經常飲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靠喝啤酒或葡萄酒來權作消遣。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世紀歐洲的葡萄酒釀造和儲存技術還很不過關,因此當年新釀出來的葡萄酒,在市場上的價值通常十倍於上一年存留下來的陳酒:後者往往會變酸掉渣,根本無法入口,頂多只能過濾一下當成醋來賣——注意,歐洲人的醋也是用葡萄釀造的,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

所以,那些前往中世紀歐洲的穿越者們,千萬不要犯這個常識性錯誤,在宴會上得意洋洋地端出某某年份的「極品紅酒」來招待貴客,估計人家只會在心中大罵你太吝嗇,居然讓他們喝醋,還是陳年老醋……

總之,在十六世紀發明瓶裝技術和軟木塞之前,歐洲人並沒有長期保存酒類的方法。於是,中世紀歐洲貴族在宴席上喝的酒,很可能「酸得像矛刺、像刀片割、像刺針」。唯有投入大量的香料或砂糖,才能稍稍減輕一點「變味」酒的酸腐味,「使那種釀造得粗劣可怕的酒,容易被人接受」。

另外,正如古埃及的啤酒跟現代的啤酒完全不是一回事,中世紀歐洲人對啤酒的概念也與現代啤酒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說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沒放糖的甜酒釀,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啤酒就更像是我們中國的黃酒——沒有泡沫,釀造方法跟黃酒差不多,只不過原料採用了大麥、燕麥,而非中國人釀造黃酒的稻米。

總的來說,在古代歐洲人的概念里,啤酒就是一種穀物酒的代名詞。凡是用穀物而非水果(葡萄、蘋果)釀造,也沒有經過蒸餾的發酵酒,統統都稱為啤酒。

所以,按照歐洲人的古典分類方法,我們中國的黃酒和甜酒釀,還有日本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後,如果把中世紀啤酒蒸餾一下,那麼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餾一下,則會得到白蘭地。

順便再說一句,雖然中世紀歐洲的飲食條件實在是不怎麼樣,但能夠當個貴族養幾個騎士侍從當狗喂,感覺似乎也挺有愛的(中世紀習俗,在貴族吃飯時,狗和侍從都守在桌後等主人的骨頭……),應該能滿足一些重口味女生的喜好。

--------------------------------------------------------------------------------------------------------
相關回答:
歐洲中世紀的飲食,平民一般都吃什麼?中下階層,一般中等以下酒館能買到什麼?可以舉一些例子么,口感如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中世紀的歐洲人和城市的衛生狀況到底是什麼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在現代醫學沒有誕生前,中世紀或之前的歐洲人是如何治病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概述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基本特點?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中世紀歐洲的貴族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歐洲各級封建領主擁有初夜權是真實的么?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名為《飲食行為學》的書,作者是美國美食專欄作家瑪格麗特·維薩。書名很枯燥,前半本兒也的確名副其實,如果按照評價電影精彩程度的方法來說的話,那就是:全是尿點……好在我堅持了下來,然後,然後居然發現這本書的後半本兒,就是明晃晃地揭露西餐的黑歷史啊。。為了響應本主題,在此摘錄一些與中世紀相關的部分:

  • 中世紀宴會用的有支架的餐桌通常非常狹窄,用餐者們只能坐在一側,這樣,那些圍觀的人群就可以在另一側觀賞他們,而他們也樂於在用餐時被看到。

在中世紀的宴會上,椅子只擺放在餐桌的一側,用餐者與那些喜氣洋洋的觀眾組成了奇特的景觀。充當桌面的木板被壓得嘎嘎作響,因此人們很難看到它的表面;餐桌中間很少擺放花瓶之類的裝飾品,因為他們會阻擋視野。

用餐者與「觀眾」。中世紀真是一個——奇葩到無以復加的時代……

  • 在中世紀的匈牙利,餐桌的中心被挖出一個洞,大家公用的煮肉大鍋就放在那裡。巴黎的羅伯特·莫查柏得教授說,他的曾祖父生活在19世紀後期斯阿圖瓦地區的一個村子中,傳統上,村人在厚重的桌面中央弄一個洞來盛放食物。

  • 在中世紀及以後的時期,並不總有餐巾提供給客人,檯布看上去倒是經常起到擦手和擦嘴的作用。

中世紀後期的餐巾,面料豪華,綴著流蘇,大小就像一條浴巾,它搭在用餐者的左臂上。到了17世紀中期,餐巾的位置移到了用餐者的身前,通常它被圍在用餐者的脖子上,用來保護領子上精美的花邊——那是當時男性服裝的流行樣式。

這領子……的確需要餐巾……

看誰再嘲笑?這可是最「復古」的餐巾用法啊……

  • 西方的男人過去一直隨身帶著刀,它們有上百個必不可少的理由,包括在餐桌上切割食物。

在中世紀,只有貴族才擁有專用餐刀,他們旅行時總是隨身帶著它,因為主人通常並不為前來參加宴會的客人提供餐刀。直到今天,法國有些地區的男人們還隨身攜帶者摺疊刀,在關係密切的朋友間的宴會上,他們會把摺疊刀從口袋裡拿出來使用。男孩子們喜歡收到摺疊刀之類的禮物,這是那些帶刀的古代男性後裔的特權。

在許多中世紀的餐桌上,男人與女人結成一對,從放在他們兩人之間的碗里分享食物,在這種情形下,男人往往會殷勤地為女伴效勞,用刀切割兩人的食物。


目前所確定的,第一把現代意義的餐叉,是11世紀威尼斯國家元首多美尼哥·塞沃的妻子曾經提及並使用過的。聖伯多祿·達彌盎,奧斯提亞的一位隱士兼紅衣主教對這種明目張胆的離經叛道感到震驚,他一篇標題為《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妻子,經過那些繁文縟節的文雅之後,她的身體完全腐爛掉了》的文章中,批判對餐叉的使用。

個人使用的餐叉在17世紀開始推廣起來,人們通常與他人共用一把餐叉,就像勺子一樣,但在將它遞給別人之前,要用餐巾將其小心地擦拭乾凈。


有很長一段時間,使用刀叉將食物切碎成為通曉世故的象徵,但是切完以後,我們就將那些餐具放到一邊,用自己的手指拈起了食物。

在中世紀的宴會上曾經用食物,如切成片的麵包作為盤子;人們用手端著盤子,取一點食物,裝在盤子里,目的是為了吸乾淨菜里地湯汁,而不是為了在上面切割掉將吃掉的食物。


歷史是人書寫的,更是人記錄的,所以往往不一定冰冷,而是充滿了情懷。譬如中世紀的開頭和結尾,歷史學家就選擇了一個羅馬的滅亡和另一個羅馬的滅亡。

事實上,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洛不過是蠻族叛軍將領的兒子,是被自己父親推上來當傀儡的,這件兒戲般的事本身就體現出當時西羅馬已勢微到何等地步。這孩子不過十幾歲大,在位十個月就被另一股叛軍奧多亞克廢黜,在當時,他只是個幾乎只有自家承認的偽帝。
倒是之前一任羅馬皇帝尼波斯,在475年逃出羅馬城後並未退位,不僅仍是東羅馬和高盧承認的西羅馬皇帝,也是奧多亞克這個蠻族義大利國王承認的西羅馬皇帝,奧多亞克還繼續把尼波斯的頭像印在自己發行的金幣上。476年之後,尼波斯還在努力支撐,直到480年,他也死在羅馬皇帝的傳統死法上——被叛軍所弒。總體來看,似乎尼波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末代皇帝。
但羅慕洛·奧古斯都這個名字太有意味了,歷史學家出於情懷選擇了這個小孩偽帝,讓羅馬在羅馬城裡終結,讓帝國在羅慕洛和奧古斯都手中完結。

有趣的是,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也是首尾呼應,君士坦丁堡同樣建於和亡於同一個名字——海侖娜之子君士坦丁。
用羅馬帝國對西歐統治的終結來標誌中世紀的開端,這沒有任何問題。但用一個被歐洲天主教世界視為異端的沒落帝國的滅亡來標誌中世紀的結束,這其中不能說沒有情懷的成分。
拜占庭三字是後世天主教世界為了突出自己正統地位給這個帝國強加的名字,類似於蜀漢之蜀。在這個帝國真實存在的一千多年裡,無論在東正教、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世界中,它都只有羅馬帝國這一個名字。君堡中人始終自稱羅馬人。至少在他們自己眼中,所謂查理曼帝國不過是舊羅馬城廢墟上蠻族的偽號,羅慕路斯以降羅馬的正朔在君堡。
這個第二羅馬位於亞歐之間的四戰之地,常年要多線作戰,一次次面對生死存亡的大考,巍然屹立了一千年。
530年,兩線作戰兵力捉襟見肘的查士丁尼大帝,不得不以不足2萬的兵力與波斯薩珊帝國的4萬勁旅決戰,結果大勝,第二羅馬從此開始如日中天。
630年,內亂邊緣的帝國面對同樣處於內亂邊緣的薩珊,帝國丟了敘利亞、丟了埃及、甚至丟了幾乎整個小亞細亞。此時希伯克略皇帝絕地反擊,逆轉取勝。第二羅馬成功續命,薩珊帝國則立刻爆發內亂、在21年後滅亡。
僅僅4年之後,「真主之劍」哈立德從沙漠中橫空出世,開始爆炸式擴張,永久性地終結了君士坦丁堡對敘利亞和北非的統治。672年,國力鼎盛的阿拉伯倭馬亞王朝派艦隊直撲君堡,卻敗於「神風」之下。
715年,帝國國勢衰微已極,阿拉伯人的8萬大軍兵圍君堡,支離破碎的沒落帝國被迫迎戰橫跨歐亞非的新興帝國。羅馬帝國利奧三世大帝靠著狄奧多西牆和「希臘火」,硬生生將這場守城戰拖了3年之久,拖垮了阿拉伯人的大軍。阿拉伯艦隊在返程途中再遇「神風」,主力盡失。第二羅馬趁機漸次收復小亞、兩河、愛琴海諸島和塞普勒斯,再次續命。而倭馬亞家族在十幾年後幾乎滅族,被迫偏安伊比利亞一隅。
763年,帝國與保加利亞第一王國決戰。在83年前,君士坦丁四世重蹈屋大維時代瓦盧斯的復轍,被游牧民族奇襲,慘敗。從此斯拉夫人成了懸在君堡頭上隨時可以砍下的利劍,帝國被迫割地納貢,史稱羅馬之恥。此時暫時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壓力,帝國用600多座城堡壓縮游牧民族的活動空間,迫使對手決戰,並戰而勝之、一雪前恥,君士坦丁五世回城後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帝國沒有像西羅馬一樣被蠻族化,而是最終把斯拉夫人羅馬化。
1071年,繼倭馬亞而起的阿拔斯王朝也已腐化沒落,塞爾柱突厥人成為新的西亞霸主。面對又一個新對手的挑戰,在決定命運的曼西克特戰役中,元氣大傷的帝國實際接戰的兵力僅略多於對方半數,仍一度佔據上風,逼得塞爾柱蘇丹不得不親自揮劍上陣搏命。生死關頭,帝國留作最後殺手鐧的僱傭騎兵不戰而逃,羅馬皇帝羅曼努斯力盡被俘。
不談正朔,就憑千年來這輝煌的生存史,中世紀歐洲國家就無人可比。
但過去的終究過去了,這之後的帝國,雖仍有幾伏几起,卻越來越無力於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靜靜等待歷史的最後審判。
他們的故事也註定沒有亨利、路易、奧托們膾炙人口,因為他們最終沒有能留下傳唱自己故事的嫡脈子孫。


1449年君士坦丁十一世即位時,帝國已經成了圖中這個樣子,四境皆是異教敵國。即便是圖上標識為橙色的星星點點,多半也不在皇帝的實際掌控之下了。奄奄一息的帝國,實際已經回到了2000年前的小城邦狀態。而且,義大利的幾個商業共和國早已吸幹了帝國的經濟命脈,加上黑死病的摧殘,大名鼎鼎的千年名城內只餘五六萬老弱病殘和4000守軍。民眾甚至不願生育,酗酒、自殺成風。整個城內都是一片末世景象。
當年君士坦丁、查士丁尼手下大殺四方的皇家近衛軍早已名存實亡,永不陷落的狄奧多西牆也已經陷落過了。在火炮即將到來的時代,卻連儲備「希臘火」的財力都已經沒有了。帝國氣數已盡,只剩兩千年積澱下的所謂「底蘊」了。
但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真是盡了他所能盡的所有人事,真是對得起遲暮帝國的千年底蘊。他離間奧斯曼帝國王室,挑動其內鬥,儘可能為自己爭取時間;他攻擊助紂為虐的雅典大公國,雖功虧一簣,卻鼓舞了軍隊士氣;他放下千年積怨,不顧全城反對,向羅馬教皇承諾東西教會合併,雖已不能打動西方世界的當權者,卻爭取到朱斯蒂尼亞尼等歐洲中世紀的最後一批騎士,以及本國最後一點存亡絕續的希望。
然後,他拒絕了穆罕默德二世的勸降,開始了最後的戰役。
在53天里,君士坦丁堡以微弱的兵力頂著奧斯曼帝國60多個鑄造廠加班加點趕製出新式烏爾班巨炮,及時修補好共計5.5萬磅火藥在城牆上打開的任何缺口;先後擊退了奧斯曼軍隊的十幾次突襲,燒斷了土耳其人幾乎所有的攻城塔樓,破壞了坑道工兵掘進出來的所有地道。在確知西方基督教兄弟不會派出任何援軍後,最後的希望斷絕,君士坦丁十一世當場昏倒,但當天晚上他仍上城牆巡視,勉勵每一名守城士兵奮勇殺敵。
可惜,他手中連兩三萬的兵力都沒有,不然即便土耳其人成功繞道金角灣,科克波塔這個小門也不可能連負責看門的人都沒有,也許利奧三世的奇蹟還真有可能重現。
但無論是崇禎的死社稷,還是大阪的豐臣氏,都不能與這君士坦丁堡的最後一戰相提並論。因為即便站在後人的上帝視角看,也只有拜占庭的末代皇帝是做了他所能做的所有事,做了幾乎所有最正確的選擇,所以一個垂死的帝國,才在生命最後一刻的生存戰中,突然迸發出當年面對波斯和阿拉伯、面對漢尼拔和斯巴達克斯時的堅韌不拔。那是猶如落日餘暉般絢麗的迴光返照。

我們常把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秦漢、唐宋相提並論,其實這是不太對的。秦漢唐宋都是王朝,而拜占庭是一個由許多王朝組成的國家。
所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僅是亡國,更是亡天下。
君堡陷落後,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了阿雅索菲亞清真寺。因為奧斯曼蘇丹的「法外開恩」,君堡內還有一半的居民沒有淪為奴隸或死屍。羅馬也好拜占庭也好,怎麼叫也都只在故紙堆中了。
羅馬的篡奪者不僅是異教徒。
君堡陷落後,千年帝國在人們的認知中逐漸被邊緣化。那個延續了奧古斯都、共治皇帝、元老院、執政官、凱旋式、公共浴室、羅馬法等傳統的帝國幾乎被看成了蠻子,而凱爾特、日耳曼這些蠻族乃至維京這種更蠻的蠻族卻成了正統嫡傳。於是中世紀成了黑暗的中世紀,不洗澡、不看病、隨地大小便,國家形同虛設近乎原始部落聯盟,教會卻壓制一切。羅馬後裔也只有默默被代表的份。
所以,在那個月蝕之後的清晨,當異族軍隊瘋狂地殺入君士坦丁堡城內時,百年來、千年來從未停止過內鬥的帝國教士、貴族們齊聚在查士丁尼大帝修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內,在皇帝陛下的帶領下完成了最後一次東正教儀式,相擁告別。
然後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脫掉紫袍,帶著最後的部隊發起反衝鋒。他沖在最前面,高喊「上帝不允許我做一個沒有帝國的皇帝!我要與我的城市共存亡!」,直到陣亡。
傳說,當土耳其軍隊劈開聖索菲亞教堂的大門開始屠殺時,教堂聖壇上還有兩個教士在堅持進行聖餐儀式。土耳其軍人殺上聖壇,兩人抓起聖物縱身一躍,從此消失在教堂的北牆之中。
不少東正教徒堅信,當基督教重新光復君士坦丁堡的那一天,這兩個教士還會從北牆中走出,完成當年沒有進行完的聖餐儀式。
若真有那一天的話,也許又將是歐洲歷史上某個了不起的新紀元。


1是這樣的,長久以來我國一直留傳著一個謠言,中世紀貴族沒有廁所,其實是有的,沒有專門的廁所反而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後至工業革命前的一段時間。

圖為安納西城堡的廁所,手拍,底下連著護城河。
便便流入護城河中,不僅保證了城堡內部的相對乾淨,還可以在戰爭期間對企圖泅水攻城的敵軍造成一萬點的精神攻擊。
那為啥反而文藝復興後的建築反而沒了廁所呢?主要還是因為時代的變遷,使貴族的軍事職能弱化,大部分貴族不再住在要塞和起居合一的城堡中,而是居住在自己的莊園和官邸中,一般是沒有護城河的?再加上古典審美的回歸和新興藝術的發展,當時的貴族普遍喜好園藝,所以園子里的小溪是不可能用來堆翔的。
然後大家選擇了可以倒的馬桶,這時專門的廁所反而沒有什麼必要了。


瀉藥。隨便舉幾個記憶中的冷知識。

就像答主在以前答案裡面說過的那樣,中世紀在學術上最基本的劃分是定在6到15世紀左右。但事實上根據切入點不同可以在各色書籍中看見更多的時間劃分。這個中世紀定義概念太廣,而且也是橫掃歐洲各國各家都算得上,答主答案以中歐地帶日耳曼佬習俗為主。請不要自主宏觀擴展到全歐洲上...

答的並不嚴謹,腦殘又歡脫,當廁所讀物看吧...

——————我是答案的分割線——————

讀過尼伯龍根之歌的應該記得那段【兩位王后非要爭誰是大老婆】而引發出的戰爭。

但其實這段兒故事是有史實背景的,講的是梅羅紋加王朝的兄弟戰爭(Merowingischer Bruderkrieg) 但民間有個更浪漫點的別稱叫王后之戰。畢竟戰爭導火索是兩位王后:Fredegunde Brunichilds的愛恨情仇。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種視角:王后之戰就是曾經委委屈屈掃馬廄的小白花Fredegunde一路鬥上權利頂峰的輝煌戰鬥記錄。

她作為國王的小情人斗贏了原配王后,卻沒想到此時男主角Chilperichs一世要進行政治聯姻迎娶西哥特的長公主。因為人渣國王的宿敵——異母弟弟娶的是西哥特小公主 Brunichilds。 在哥倆的繼承權內鬥之中,人渣急需增加自己的籌碼。他為了表達誠意,婚前還跟他岳父談好了婚後不養情人,跟小白花姑娘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

—— 如果他真的這麼做了還有什麼王后之戰啊。

遇人不淑的長公主忍無可忍的打算帶著大批嫁妝回家找爸爸。渣男得知之後趕緊派出手下勒死了長公主。他的真愛小白花也終於守得雲見開明,成功爬上Chilperichs一世的王后寶座。而頗有武則天風範的Brunichilds自然是心痛不已,定要給可憐的姐姐報仇。再加上這兩人的丈夫又對繼承權問題爭的你死我活,原本是宮斗劇結果就直接進化成了特洛伊拍攝現場,這40年里法蘭克內戰打的血流成河啊血流成河。

—— 最後小白花把四歲兒子拱上王位垂簾聽政,武則天Brunhilde敗北,Chlothar二世讓人把她捆住四肢活活被跑馬拖死。

不得不提小白花戰鬥力挺高的,是個謀殺小能手。 什麼後來謀殺原配,謀殺原配子女保證自己子女繼承權這都不值得一提。她最大的成就應該是在人渣快被擊潰的時候派人去刺殺了武則天的相公。對手國王死了,好歹也解決了自家老公困境。於是小白花越殺越勇還試著去刺殺武則天的兒子...

—— 答主並沒有摻入任何個人感情評價Fredegunte,實在是同年代的Grégoire de Tours在他的Decem libri historiarum裡面把小白花和人渣國王寫的太不堪。= =

法律相關類:

德語里有一句"Jemand schreit Zeter und Mordio" 雖然這句並不在日常德語使用範圍內。但是是高級書面德語還是會遇見的,意為大聲呼喊,含有一定意味的求助意義。這起源於阿拉曼地區在中世紀開庭儀式。 在刑事案件(搶劫、偷竊、謀殺、強姦)的開庭儀式中,被告者高呼Zetermordio *. Zeter起源於 「ze aehte her" 翻譯成中文大概是【來接受報應】Mordio自然跟Mord脫不了關係。【謀殺啦——】

* Sachsenspiegel: ?so fure en vor den richter und schry obir den schuldigen zcether obir mynen morder und ober des landes morder, ader wy der bruch geschen
古德語:大意是帶他到法官面前並且高呼zeter (來接受報應吧)我的施暴者和國家的犯罪者 或者根據(Bruch這裡應指Rechtsbruch)犯罪行為)
* * 不知道Sachsenspiegel是什麼的請看另一篇回答 歐洲中世紀的私生子有母系一方的繼承權嗎? - 紀昭的回答 搜尋 #鏡子# 不浪費口水了

—— 我知道除了德語精通的個別小眾根本沒人喜歡這種冷知識。
—— 真不考慮拿去寫刑偵小說破案梗嘛?

中世紀的被告不僅是人,而且還有動物。因為大家覺得動物也是可以被魔鬼附身的...

【公牛撞人拉!】
【噢上帝!這得拉上上法庭審判去。】

【羊群看著牧羊人被謀殺沒奮起幫助拉!】
【噢上帝!我們拉上法庭審判去】

?_? 而且法庭會認真判刑的。

答主真的不是說著玩兒的,因為答主老家巴塞爾在1474年就有一隻著名的公雞違背自然規律下了個蛋, 雖然這公雞怎麼能下蛋有待考證,但是巴塞爾人不僅把它拉上了法庭,還把這個異端拉去判了死刑! 如果你在瑞士巴塞爾看見抓著巴塞爾州徽翼蜥雕像、噴泉,不要怕,這一切都源於那個被判處死刑的公雞 *。(捂臉


* 傳說公雞下的蛋裡面會孵出翼蜥(Basilisk),是一個熟練掌握用眼神殺死你的蛇類怪物,劇毒。

—— 答主真的沒忽悠人。在巴塞爾隨處可見。隨手一搜就是一堆,出門一走十五分鐘能撞一個。

中世紀的審判方式也多樣多彩。盎格魯-撒克遜(Angelsachsen)比較著名的神明裁判(D: Gottesurteil/lat. dei judicia/divinum testimonium) 手段之一就是:咽麵包。(lat. judicium offae

神職人員給罪犯嘴裡塞一塊(神奇的)乾麵包,成功咽下去則為無罪。咽不下去/噁心/疼痛/則為有罪。 當然這塊(神奇的)乾麵包也可以被替換成(神奇的)乳酪。

?_? 跟著我一起讀:這是一塊神奇的麵包、這是一塊神奇的乳酪。

或者還有最後的晚餐 (lat. examen corporis et sanguinis Domini) 這一審判方法。多數在神職人員中使用。簡單地說,就是吃完飯之前念一句?corpus Domini sit mihi ad probationem hodie" (lat. 我主的軀體是我今日的證據)...如果吃飯後第二天沒生病,就是無罪的

?_? 看到這裡不要吐槽了,畢竟答主當時也在考慮給對頭下瀉藥的可能性有多大...

涉及名人比較多的應該是鋼鐵測試 (iudicium ferri igniti)是貴族女性用來揚名的好辦法啊(呸
一般來說鋼鐵測試的中心內容無非是 【赤腳走犁頭路】、【赤手抓熱鐵走段距離】
神羅馬帝國亨利二世的媳婦兒Kunigunde就是靠鋼鐵測試證明自己貞潔擺脫通姦罪。同樣Edward the Confessor的母親Emma of Normandie也是靠著這個洗脫罪名。

—— 神明審判倒不是中世紀專利,而是由自上古時代就流行在部落之間對【水】和【火】的迷信、高等力量對個人的守護,再和融合到中世紀的天主教氛圍內形成的奇葩傳統。就好像耶穌並沒有降生在十二月而聖誕節則是羅馬異教徒慶祝太陽神的節日而已...

神明審判花樣很多,比如從燙油鍋取物到抓鬮.... 有興趣答主可以提供兩篇擴展閱讀(德)

Adolf Kaegi: Alter und Herkunft des germanischen Gottesurteils: Zur vergleichenden Rechtsgeschichte.
Karl von Amira : Grundriss des germanischen Recht


I. 普通冷知識

大家看老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那些打雷下雨電閃雷鳴的畫面經常配有鐺鐺鐺咣咣咣的教堂鐘聲來渲染氣氛。當然氣氛是次要的,歷史傳承起源於中世紀大家認為【雷電】是魔鬼的傑作,所以就會爬上神聖的教堂敲鐘驅鬼。

打哈欠掩嘴的【禮儀】原起源於迷信。 中世紀的大家曾認為如果不掩住嘴的話,靈魂出竅那是小事兒,招來魔鬼入體那是大事兒 ??

啤酒愛好者都知道很多中歐教堂是釀酒好手,奈何啤酒並不上市只在當地賣賣讓人撓心撓肺。中世紀僧侶開始跟女人搶活干去釀啤酒、積極發展副業創收的初衷是【啤酒作為營養價值較高的飲料,並不違反清修規定】 當然大家不知道的是當年的釀酒小能手們經常搞點小實驗,比如扔點毒蠅傘 (出名的制幻蘑菇)和顛茄(有毒)進去……

—— 這蘑菇一看就來者不善啊!!!!

雞湯在中世紀除了治感冒還被認為有春藥作用(有待考證)。羽衣甘藍和各色香辛料都被認為可以當春藥來用。甚至在大家發現美洲的時候,還仔細研究了下番茄的助興作用(番茄德語曾有別名Paradiesapfel/天堂蘋果, Liebesapfel/愛情蘋果)

—— 當然人民群眾們也沒放過塊莖 (塊莖家族最著名代表的大概是芋頭、姜...)如果有人拿著Liebesknolle(愛情塊莖)來忽悠你也許這只是一塊生薑...

噢順帶一提,活塞運動在中世紀是被看待做男方單方面施加於女性的行為.... 並不具備雙向性。

謝謝大家我啰嗦完了


自己挖的坑,就算沒人看也是要填完的!!
其實也不是什麼冷知識,儘是些不正經的東西,博君一笑吧
……………………………………………………………………
關於中世紀,一說從西羅馬滅亡至東羅馬滅亡,另一說從西羅馬滅亡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下面說一些比較好玩的東西,尺度較大O_o

關於小弟弟:
1.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事迹大家大多都知道,但是他爹路易十三的事迹,知者甚少,這位殿下在一歲時,要求所有人吻他的小弟弟,三歲便有了勃起之像,在勃起時,他曾對他的女教師說「你看我的小鳥能升能降,有如弔橋」
他甚至在廷臣面前,稟告他的父王亨利四世
「爸爸,我的小鳥有時有骨,有時無骨」……這些都被御醫一五一十的記錄了下來,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2.先民大多會有陽具崇拜,這種風氣直到基督教的出現才逐漸衰退…聖母瑪利亞可以不和陽具接觸生下基督…人類可以無性生殖,陽具的地位就不是無可替代的了。

3.說到基督教和陽具崇拜,其實就不得不說神聖包皮,具體細節不多說,大家可以查下資料,槽點太多,根本噴不完…這種禮拜包皮直到19世紀才被剎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廁所文化:
提到廁所,不得不說的是一本名為《廁神》
的書,看有的答主提到了,那就再說一本《廁所曼陀羅》,裡面也有不說關於歐洲的材料,閑的話,打發時間不錯…

1.中世紀巴黎的街上,你會常看到這樣裝扮的人,他們身著大大的斗篷,左右一邊一個桶,不要驚訝,他們是「流動廁所」……有客人時,他們會用斗篷圍住客人,讓其方便,小便用右邊的桶,大便用左邊的桶。桶滿了,就往塞納河裡傾瀉。

2.中世紀的人真的很臟!有答主談到黑死病的時候,大家都不洗澡…不僅如此,我們都知道花都,巴黎以前有City of Smells的外號,所謂臭味之都,概因人們常會當街傾倒排泄物,一個沒有足夠的陰溝,另一個歐洲人對人糞作肥有抵觸……其結果導致中世紀城市大多臭不可聞,對於黑死病的傳播,居功至偉。至於到底有多髒亂差…參考《香水》,對,就是那部禁篇。

3.埃德蒙二世被藏於便池的刺客刺中菊花…灌腸而死。

4.與世聞名的紅鬍子,腓特烈一世,1183年
簽訂了《康斯坦茨和約》……因為這一年,他的八名皇子和一群將軍在埃爾弗特城堡開會時,因為爭論太過激動,木板折斷,
他們全部跌落到城堡下的化糞池,全溺死了…人生如戲啊,1186年,實力大削的紅鬍子第六次遠征義大利,敗退╮(╯▽╰)╭

5.關於擦屁股~(≧▽≦)/~…紙是什麼時候傳入歐洲的?13世紀出現造紙廠,16世紀才普及,在此之前歐洲的紳士淑女們用什麼擦拭他們的屁屁呢?貴族可以用絲巾,鵝絨…平民的話,石塊,樹枝,樹葉,羽毛,花瓣,手…甚至拿屁股蹭牆,無所不用其極

不多說了

參考資料:《西方另類歷史》,《說來話兒長》
這兩本都蠻有意思的……


轉自網路:@老老王《我們應該穿越去哪裡》2.0版

催命般的中世紀醫療

很顯然,在上述如此不衛生的生存環境之下,中世紀的歐洲人想要一輩子健健康康沒病沒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0dsw.com|零點書屋生了病肯定就得治療,但問題是,中世紀歐洲的那些醫生,不管怎麼看都實在是太不靠譜了。

——在中世紀之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歐洲人的醫學技術曾經發展到一個相當不錯的水平。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更是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全世界醫務人員的共同信條。

然而,醫學本身應該是一門不信神的科學,而歐洲的中世紀卻是一個宗教至上的狂信徒時代。

於是,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希臘羅馬文明從此黯淡,而歐洲的醫學也重新回到了原始的巫醫時代。

在中世紀初期,很多狂熱的基督徒根本就拒絕一切手術和藥物治療,而是認為只要前往羅馬或耶路撒冷朝聖、向上帝祈禱和塗聖油,就足以包治百病。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請神父來念經驅邪。而教會的神職人員對此也是極力推崇,甚至胡說什麼「赤痢病人只需從耶路撒冷的聖墓取回一撮泥土即可康復。舌頭髮炎的病人只需舐一下聖殿的扶手就會痊癒」,同時惡狠狠地威脅說「接受世俗醫療的罪人都是異教徒」!

遺憾的是,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魔幻世界,而中世紀歐洲也並不存在能夠施展治療術的牧師和聖武士。

虔誠的信仰終究戰勝不了細菌和病毒,而護身符、聖水和讚美詩也無法驅除病魔。

所以,即使是在宗教氛圍最為濃厚的歐洲中世紀,醫生這個職業也依然是存在的。

但實事求是地說,如果你穿越到了中世紀歐洲,並且不幸患上什麼疾病,然後去中世紀歐洲的醫院看病的話,那麼治癒率估計也就跟找神父作法驅邪差不多。

為什麼這樣說呢?要回答這個疑問,就請看看中世紀歐洲的醫院,究竟是一副什麼模樣吧!

首先,中世紀的歐洲有大醫院,也有小診所。大型醫院一般都是由教會開辦,附屬在教堂或修道院的旁邊,小診所則是在開辦在哪個旮旯里的都有。

按照現代人的觀念,一般來說,去大醫院看病總歸應該比較放心。

所以,你就去了某個修道院開辦的大醫院,修女們很熱情地招待了你,既不收挂號費,也沒有要求你出示證件。在耐心傾聽了你對自己病情的敘述之後,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嬤嬤站出來安慰了你幾句,同時給你抹了一點聖油或淋上幾滴聖水,然後讓你和她們一起參加祈禱和做彌撒,參觀教堂里收藏的各種聖物。接下來再跟她們一起用餐,分享燕麥粥和豆子煮成的湯,偶爾還會有鹹魚和黑麵包。最後給你安排地方睡覺……上述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如果你衣衫襤褸的話,她們或許還會送給你一件好心人施捨的舊衣服。

於是,你一邊感慨著修女們的古道熱腸,一邊裹著毯子準備入睡,卻突然想起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誒誒?我這是來這裡看病的,不是來領救濟的啊!醫生在哪裡?

很遺憾,讓我們現代人難以想像的是,中世紀的教會醫院基本上就是個收容所,根本沒有醫生存在!

——按照中世紀教會的觀點,疾病是上帝對有罪之人的懲罰,只要誠心地祈禱和懺悔就能獲得拯救,根本無需醫藥。所以,教會開設的所謂醫院,不過是一個聚集大批病人進行集體祈禱的地方。如果真的有誰不藥而癒,那麼就是上帝賜予的奇蹟,教會將對此大肆鼓吹,以提高聲望。如果最終還是毫無效果,則說明病人的罪孽深重,需要到更遙遠的地方去修行和懺悔,甚至遠赴聖城耶路撒冷去朝聖……

至於真正能夠治病救人的教會醫院,則要到很晚的時候才會出現,至少在中世紀歐洲是相當稀少的。而且,即使在這樣的教會附屬醫院裡,修士們也往往把治療與宗教儀式混為一談,實際的醫療水平並不高。

在搞清楚這所教會醫院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之後,你恐怕會覺得祈求上帝賜予奇蹟太不靠譜,還是依靠世俗的醫術比較實在……於是,你就匆匆辭別了熱情的修女嬤嬤,去尋找真正有醫生在上班的小診所。

那麼,中世紀歐洲的小診所應該去哪裡找呢?這個只要看門牌就知道——現代醫學界的紅十字標誌,要到十九世紀才被發明。在更早的年代,歐洲醫生的標誌是一條蛇繞著一根拐杖。這種「蛇繞拐杖」的標誌,被人們稱之為「蛇徽」,據說從古希臘時代就開始被醫生使用,直到現代還在一些醫學雜誌上出現。

此外,在現代歐洲城市街頭的建築物上,我們偶爾還能見到這樣一個奇特的標記:一條蛇纏繞在一隻高腳杯上。這個是歐洲各國藥店的標誌,其起源就是過去代表醫生的「蛇繞拐杖」徽章。

好了,總之,在門牌上看到「蛇繞拐杖」的標誌之後,你便敲門進去,然後看到一個黑漆漆的鳥人——黑帽子、黑衣服、黑斗篷,外加一隻長長的鳥嘴面具,整個人看上去就像是穿了衣服的大烏鴉……

你或許會覺得這身衣服很奇怪也很晦氣,但這就是中世紀歐洲醫生的標準行頭(玩過《刺客信條》的人應該知道),故而被當時的歐洲人稱為「鳥嘴醫生」、「烏鴉醫生」。

他臉上那個怪怪的鳥嘴面具,其實是一個簡易的防毒面具,裡面填充了棉花和薰衣草、薄荷等各種香料,用於抵禦病人肌體潰爛的臭味,以及避免醫生自己感染上瘟疫——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鳥嘴面具是在黑死病之後的發明,早期的中世紀歐洲醫生,還僅僅是穿著一身黑衣黑帽罷了。

雖然這位烏鴉醫生的服飾色調跟現代的「白衣天使」剛好相反,讓人看得心裡有點嘀咕,但身為患者也不能講究太多,於是你就坐了下來,跟他講述了自己的病情,又回答了他提出的幾個問題。

下一步,這位烏鴉醫生就開始低頭翻找,準備拿出常用的工具開始診療。你正想著他是不是會拿出一個原始版本的聽診器,誰知卻看見他端上來了一個玻璃尿瓶,讓你現場撒點尿進去給他觀測。

——治病的第一步是診病,中醫在這方面講究「望聞問切」,所以中醫遇到病人上門,一般都要看看他們的舌苔和診脈。但中世紀歐洲的醫生卻信奉體液平衡理論,使用「尿診術」,就是拿個玻璃尿瓶讓你撒尿,然後由他翻著醫書根據尿液來分析病情——事實上,在中世紀的歐洲,玻璃尿瓶就是醫生最基本的裝備!

雖然如今醫院裡確實也還在做尿檢,但中世紀的歐洲可沒有現代的分析儀器,醫生們最多只能觀察一下尿液的色澤、濃度和氣味,頂多再蘸點尿液舔一下,確認是不是糖尿病……似乎還是診脈更靠譜一些?

不管這「尿診術」究竟是靠譜還是不靠譜,總之,在你撒過尿之後,他把玻璃尿瓶舉起來放在陽光下,仔細端詳,一晃再晃,可能還要聞一聞、舔一舔……最後到底是把病情給診斷出來了。

接下來,你正等著這位醫生開藥方呢,誰知他卻從抽屜里拿了幾把寒光閃閃的刀子出來……

喂喂!有沒有搞錯啊!我不過是有點頭疼失眠,你怎麼就要給我做外科手術?而且這刀子還沒消毒……莫非是這醫生串通了我的仇家,要把我暗殺在診所里?

沒搞錯,人家既不是要給你做外科手術,也不是要搞謀殺,而是要給你使用放血療法。

——中世紀歐洲的醫學,基本上是以體液平衡學說為主。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的疾病都歸結於體液不平衡。他們認為生病是由於血液不幹凈的緣故,只要切開血管排除「污血」,就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文藝復興以前,歐洲的醫生都是像這樣穿著黑衣服和黑帽子,拿著尿瓶和刀子上班。按照現代觀點實在是不像醫生,倒更像是殺手。至於治療方式嘛……您感冒了?來放血吧,您受傷了?來放血吧,您拉肚子了?來放血吧,您頭疼失眠?來放血吧……總之不管你是頭痛腦熱,傷風感冒,一概放血!病人挺過去了是上帝保佑、天使賜福,挺不過去是罪孽深重、蒙主召喚,反正就沒病人啥事,一切都是上帝說了算。

所以,那時候的歐洲人都非常虔誠——治個病都得上帝保佑,不虔誠不行啊!

當然,這种放血療法並不是簡單地把血管切開就完了,而是要根據病人的年齡、癥狀、季節、氣候和所在的地方,來決定放多少血,從什麼部位放血,以及放血的方式——究竟是用刀切開血管,還是拿水蛭吸血。這种放血療法經過後世不斷總結研究,成為西方醫學的支柱之一,甚至一直沿襲到現代。

但不要以為他們總結出來的放血療法會很科學,比如說,按照中世紀的醫學書籍,對**部位的放血,就必須在巨蟹座進入正確星位時進行……害得醫生還要兼職天文學家,在半夜裡爬到屋頂上仰觀星象。

更要命的是,14世紀的英國人居然一度堅信,在給病人放血之後,應該往傷口塗抹糞便……這豈不等於是急著要讓病人的傷口感染上病菌,出現化膿甚至破傷風嗎?

即便放血療法的作用其實並不算很好,但在當時的歐洲,醫生們依然普遍把放血視為萬能療法。放血不但被用於病人,還作為常規的「保健措施」用於健康人,甚至連「相思病」和抑鬱症之類也用它來治療。每逢春秋二季,有錢人家都要接受放血以「增強體質」,適應即將來臨的氣候變化。有一些人甚至相信,放血還可以使那些水性楊花、見異思遷的輕薄女子變得用情專一,只愛自己的丈夫而忘卻私通的****。

在禁欲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教會一度提倡過給修士修女們放血,以消除這些聖職者的淫邪之念。

至於放血的實際療效么……應該說,在一定的條件下,放血對病人確實是有益的,世界各地幾乎都採用過放血療法來治病。譬如我國的中醫、藏醫和蒙醫,有時也會使用放血療法(通常使用水蛭吸血)。但這種治療方法顯然不是萬能的,而一旦放血過多、過勤,更是會因此導致病人失血過多而送了命。

這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就包括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1799年,華盛頓因為淋雨而患上了咽喉炎,家人趕緊請來幾位名醫會診,他們先是給華盛頓喝催吐劑,然後用一種毒蟲刺激皮膚,可是都不怎麼見效。

於是,這些名醫們一致認為,應該給他使用最科學的放血療法。結果一連放了三次血,華盛頓的病情看上去反而惡化了。這些「名醫」只好增大放血量……最終,比**員還要堅貞不屈的華盛頓總統,足足被放掉了2300毫升的血液,幾乎相當於他全身血液總量的一半,終於熬不住一蹬腿就此咽氣。按照現代觀點,他絕對是死於失血過多,而非細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因此也可以說華盛頓是被醫生給謀殺了……

但在歐洲中世紀,這隻會被認為是華盛頓總統罪孽深重、蒙主召喚,醫生們絕對不負任何責任。

事實上,按照歐洲中世紀的觀點,這位醫生肯親自給你操刀放血,就已經是很有責任心的表現了。在更多的情況下,你只會看到他叫了個理髮師過來,直接抄起沾著頭皮屑的剃刀,準備給你切開血管。

——雖然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放血是康復之始」,但醫生卻認為這是下等人做的事,通常不肯自己動手放血,而是委託理髮師來做……於是,理髮師就成了業餘外科醫生。

1540年,經過英王批准,理髮師正式兼職醫療外科,並選三色柱作為他們行醫和理髮的標誌。三色柱中的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代表紗布。後來,在1745年,英王喬治二世敕令成立皇家外科醫學會,醫學界從此與理髮師分家,但理髮店門前的三色柱卻一直沿用下來,直至今日。

很顯然,看到那位穿著油膩長袍的理髮師,手持一把銹跡斑駁的剃刀,嘴裡哼著「……小病人,白又白,兩隻胳膊抓起來,割完動脈割靜脈,一動不動真可愛」的恐怖歌謠,好像電鋸殺人狂一樣獰笑著向你緩緩走來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打死也不幹吧!

接下來,在放血療法被你嚴詞拒絕之後,醫生一邊抱怨著你這個病人實在難伺候,一邊終於磨磨蹭蹭地找出幾樣草藥,給你熬煮了一小鍋葯湯。你正琢磨著這葯湯喝起來會不會很苦的時候,卻發現醫生示意你趕快脫了褲子,然後翹起屁股——原來這鍋里並不是用嘴喝的葯湯,而是用****來承受的灌腸劑!

——沒辦法,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基本上就是這麼三招:放血、灌腸和催吐(這一招對付食物中毒倒是挺管用)。主要目標就是促使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使得人體康復……

但問題是,正如同放血過度就等於謀殺一樣,灌腸太多太勤也會讓導致病人身體虛脫而送命。更要命的是,如果醫生們覺得一種療法不夠保險,將多種療法一起使用,那麼對於病人來說就更是天大的慘劇。

——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不幸輕微中風,於是十二名御醫****進宮,開始打著「醫療」的名義,用盡了一切辦法摧殘著這位陛下的龍體:首先是切開國王的肩膀,放了足足一個半品脫的血(相當於1000毫升,而我國每次獻血才400毫升);然後給國王餵了些催吐葯,讓他吐得稀里嘩啦;接下來則是重頭戲,用岩鹽、錦葵葉、紫羅蘭、甜菜根、甘菊花、茴香籽、亞麻籽、肉桂、豆蔻和藏紅花等香料配製成的藥水,每隔2小時給國王灌腸一次……像這樣反覆灌腸整整五天之後,國王的病情不但毫無起色,反而更糟糕了。

(接連不斷地灌腸這麼多次,別說是中風癱瘓的病人了,就是健康人也吃不消哇!)

眼看著原本還有點生氣的國王變得奄奄一息,御醫們嚇得趕緊改用新式療法:剃光了國王的頭髮,用燒紅的烙鐵往他的頭上燙出燎泡,再擠破掉,然後往他的腳上塗鴿子糞,最後把死人的頭蓋骨磨成粉末,摻入瀉藥之中,全部灌進國王的喉嚨……可憐的查理二世當即上吐下瀉、血流不止,最終一命嗚呼了。

臨終的時候,國王還很「慚愧」地跟御醫們說:真是不好意思,我居然掙扎了這麼久,讓你們受累了。

——綜上所述,英王查理二世在臨終之前所受到的「醫學」酷刑,跟昔日那位被獄卒用燒紅的鐵條********弄死,臨死前慘叫聲響徹半個倫敦的同性戀英王愛德華二世相比,似乎也已經差不多恐怖了……

雖然過度灌腸的後果十分可怕,但這世上總是有人不惜損害自己的身體,也要尋求時髦和消遣——跟放血一樣,在中世紀末期,富有開創性的浪漫法國人,也把灌腸從一種醫療手段變成了一項時尚潮流。根據宮廷記錄,法王路易十三從1610年到1643年共計灌腸212次,放血47次,認為這樣做有利於保持健康。他的兒子法王路易十四更是一生灌腸兩千多次,尤其喜歡用咖啡灌腸。在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法國貴族若是未曾在出遊時隨身攜帶一支大號針頭,以便於隨時灌腸,都會被認為是丟臉之事。

總之,當你穿越到那個時代之後,如果看見兩位法國貴族在打招呼的時候,第一句話既不是天氣如何,也不是「吃過飯了嗎?」,而是「您今天有沒有灌腸?」……千萬別把他們誤會成**俱樂部的受虐狂啊!

再次回到正題,望著熱騰騰的灌腸藥劑,你歪著腦袋思考了一下,覺得自己的頭疼失眠怎麼樣都跟灌腸扯不上關係,便詢問醫生,除了灌腸、放血和催吐這三類「常規醫術」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治療方法?

看到你這麼追求新潮,這位醫生就興緻勃勃地跟你介紹了幾樣當時歐洲醫學界的「最新發明」:

第一,把病人固定在木頭輪子上高速轉動,一口氣轉得天昏地暗,這樣就能把病轉走;第二,往脖子上掛某種特製的香囊,然後服下用金屬粉和水銀調配而成的藥劑,據說這樣做就可以驅除百病;第三,根據某位「先知」的說法,頭疼是由「魔鬼鑽入了大腦」而引起的,只要將浸泡過聖水的鐵針釘入患者的腦袋,頭疼就能立即痊癒……這些療法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全都能讓病人死得更快。

所以,最好還是搶在這位醫生拿出鐵針和鎚子,準備朝你的腦袋上開洞之前,快點拔腳溜掉吧!

——由此可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中世紀歐洲人,寧可祈求上帝賜予奇蹟,也不肯去找醫生看病了。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說一些和藝術沾邊的東西。

(1)

小荷爾拜因有一幅畫特別奇怪,叫《亨利八世出席虔誠理髮師工會》。亨利八世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君主,怎麼還出席理髮師的工會活動呢?難道吃飽了沒事幹?當然不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亨利八世右邊跪著的人,正接過一張紙。這個人叫托馬斯·維卡里,後人說他是解剖學家,還是倫敦城一頂一的外科醫生。他接過的這張紙則是亨利八世的政令,即認可了理髮師的職業地位等同於正規的外科醫生

事實上,自11世紀起,理髮師就在從事外科手術,他們的手藝甚至被稱作高貴的藝術。有一本1626年出版的《理髮師手冊》(Il Barberie)更是把理髮史大寫特寫了一番,還例舉了歷史上有名的理髮師,以此提醒初學者要維護理髮師的尊嚴。

- 《理髮師手冊》插圖

這本書分三卷。第一卷講理髮歷史和理髮師的職業操守,以及理髮、護髮、養發、剃鬚等技巧。第二卷則著重闡述靜脈放血術(有時也切動脈)的原理和應用方法,水蛭的養殖及水蛭放血術的操作原則。第三卷則是麻醉術和酒精的具體用法,還有拔牙。

- 《理髮師手冊》放血位置圖

- 《理髮師手冊》放血插圖

- 《理髮師手冊》尋找靜脈血管的方法

- 《理髮師手冊》血液的收集方法


今天我們常在理髮店門口看見的三色燈箱,也與中世紀理髮師進行放血療法的史實有關。其中藍色為靜脈血,紅色為動脈血而白色象徵繃帶。這種燈箱的原型是中世紀理髮店門口放置的一種招牌,一般是個圓柱形架子,上方的水盆里養著水蛭,底部的水盆則盛著血。在中世紀的理髮店裡,還常能在牆上看到一張大大的放血療法的示意圖,這張圖一般都是手繪的作品,不僅能幫助理髮師確認放血位置,還顯出這家理髮店的專業品質。

- 15世紀中葉的一張放血術示意圖


不過,中世紀的理髮師還不止給人放血,他們還是解剖學教室的大體解剖員。因為理髮師可能要比普通的醫生更會切割人體,也更容易找到正確的切開位置。在有關解剖課的中世紀繪畫作品中,我們只需看人物的穿著,就能分辨誰是正規的醫生或醫學生,誰是理髮師。一般來說,理髮師穿短袍,醫生穿長袍。

-《醫藥學手札》1494年版插圖


除了剃頭、拔牙、放血外,理髮師還會包紮傷口、割瘤子、綁疝氣、引尿,有時還當戰地醫生。這樣看來,在中世紀,理髮師的工作確實特別重要。甚至,他們有人還會開白內障。

- 中世紀的白內障手術


當時的一些理髮師中還和教士狼狽為奸,在民間行騙。他們常扮演成正規醫生的樣子,頭上戴一頂尖帽「智慧的漏斗」,並通過開顱手術,從患者大腦中取出一顆使人愚笨的石子。但其實這塊石子是他們預先準備好的東西。畫家博斯在1494年創作的一幅畫中,就展現了這種手術的進行過程。

- 博斯《治療愚蠢》


還有更多!我們都知道中世紀有其黑暗的一面,在市內的廣場上,常能看見有人行刑,而且都是酷刑。即使在文藝復興之後的一段時間,這類現象仍常常見到。下面一張1630年的版畫,就展現了當時歐洲社會的行刑場景,有剁手的,有車輪裂的,各種酷刑數都數不清。

- 畫有不存在的無恥之柱的米蘭廣場


雖然剁手、燒傷之類的嚴重傷害,理髮師無能為力,但他們可以讓人受傷呀!就好像執行凌遲的劊子手都深諳割肉的方法,理髮師因為常作外科手術,也能熟練地剝皮。你沒看錯,那時有些厲害的理髮師能剝下一張完整的人皮。比如下面這張畫上記載的那樣。我們看畫中四位剝皮師傅都身穿短袍,就能知道他們不是什麼醫生,而是理髮師。

- 傑拉爾德·大衛《剝皮》


因為中世紀的醫生曾認為,雙手沾血有失自己的尊嚴,也因為如無事前商定,醫生治死了人,家屬有權處置醫生。所以正規的醫生就很少進行外科手術,而以內科和藥學研究為主。但是總要人來作這些事,地位低一點的理髮師便理所應當地充當了執行外科手術的醫生。


寫了那麼多,肯定有人和我一樣,懷疑動脈放血術是什麼樣子,那應該是噴血術吧。我在一本中世紀手抄本里看到了一張有可能是動脈放血的插圖,因為那血射出了一道完美的拋物線~

關注幾冊微信公眾號,搜索「幾冊」或「Jiceart」,看到更多好玩有趣的藝術小知識哦~


很多人認為中世紀歐洲不存在砍刀,全是直劍。對此,我表示各位少看些歐美古風神劇,也別看美加的歷史頻道,因為歷史頻道從來不講歷史。中世紀風格的武裝劇的不可信之處在於對諾曼劍(Norman sword)和十字軍劍(crusader sword)使用頻率的誇大,事實上中世紀長劍在很多場合是配給騎士和特定的步兵的,很多兵種會使用榔頭,鎚子和各種長矛(pikeman) ,弩(crossbow)和長弓也很重要。在東羅馬帝國的安納托利亞部分,彎刀和內弧刀(日后土耳其Yatagan的鼻祖)也很普遍,而直的砍刀也在東羅馬部隊中裝備。在西歐,Falchion(類似中國的大砍刀)很流行,通常作為下層武士和農民階級的武器,這點和日後德國的messer刀也很類似。而同時期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格蘭和斯堪的納維亞,saex砍刀也起到了對維京劍的補充。注意,西方語境下的匕首不只包括短刀,很多時候短劍和中等長度的砍刀也會被稱為dagger,而sword通常指長劍或長刀。英語中刀劍不分,通常的sword指雙刃劍,而刀則會注名是single blade sword. ( Single edge)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災難性的時代」,雖然這種說法在當今學術界早已過時,而且極不可信,但仍被廣泛地接受。

十九世紀的一位歷史學家這樣說,在那些年裡,人類的意識「有如夢遊,至多只是半醒」。對於更多只是初略了解歐洲歷史的人而言,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是楔入希臘羅馬古典文明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個巨大錯誤,而到了15世紀的某個時刻,這種黑暗突然消散,一個嶄新的歐洲蘇醒了,整個世界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

歷史的發展必然有其嚴絲合縫的邏輯,如果說古典文明和文藝復興如同正午的太陽般熾熱,那麼中間的中世紀也必然是一個夕陽、黑暗、曙光、黎明的過程。本文也並不試圖從政治軍事的宏大視角來概述中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只是通過講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和摘錄當時的一些著作來給各位一些別樣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中世紀。

中世紀早期(500年——1000年):歐洲的誕生

公元360年以反基督教聞名的羅馬皇帝朱里安在希臘的特爾菲神廟尋求阿波羅神托時得到這樣一句讖語:「告訴那位皇帝,我的殿堂已經倒塌。光明之神不再有它的居室,也不再有他的占卜之海灣和預言之源泉,那裡的水已經枯竭。」

百年後,永恆之都羅馬被蠻族佔領,羅馬人的諸神也被上帝的光輝籠罩。在環地中海古典帝國的廢墟上,嶄新的歐洲誕生了。

五世紀

  • 神明裁判法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建立的諸國矗立在帝國的廢墟上,原先細密嚴謹的羅馬法律體系也隨之瓦解。在處理普通人的糾紛時,判定他們有罪與否,要通過神明裁判的方式來判定。

神明裁判由牧師監督,被控者被要求用手緊握一根燒紅的鐵棍,或被要求從滾沸的鍋爐中拿出一塊石頭。如果受控者的手恢復正常,那麼他或她就無罪;如果沒有恢復正常,那就有罪。還有些類似的方式,如受控者以繩捆綁之後,放入一個水池;池中的水事先由牧師賜予神恩。如果受控者沉入池底,則他被聖水所接受,即判無罪;若人被浮起,則有罪。

六世紀

  • 屠親狂魔克洛維

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後(481-509在位),為了維持權位,他採取的方法十分直接——將所有的潛在對手全都殺死。

圖爾主教格里高歷(538-594在位)曾這樣轉述克羅維的話:

「啊,悲哀啊,我獨行於陌生人之中,卻不見親人想助」

格里高歷又加了一句:

「他談起他們的死,不是出於悲傷,而是以一種狡猾的方式找出更多可以殺害的親戚」

  • 《秘史》

他(查士丁尼皇帝)本質上是愚蠢和邪惡的特殊混合物。一位古代逍遙學派哲學家所言可能恰好適用於他,即對立的性格繫於一身如同諸多顏色之混合。我將試著描繪他,然而也只能就我對其複雜性格了解的程度進行描述。
那麼,這個皇帝是善於欺騙、弄虛作假、奸詐不直、虛偽矯飾、兩面三刀、冷酷無情、精於掩飾思想深藏不露,永遠不因歡樂或痛苦而流淚,然而他卻能夠在必要的場合,假惺惺地刻意擠出幾滴眼淚。他一直是個說謊者,不僅隨時隨地編造謊言,而且在寫作之中,亦或當著自己臣民的面發下神聖誓言時也是如此。
………
因此,假定有人想要把迄今為止強加於羅馬人的所有災難拿來與他的罪惡相比,我認為一定會發現這個傢伙一個人所謀殺的人要比有史以來所有被殺的人總數還要多。
——普羅科匹阿斯《秘史》

(普羅科匹阿斯曾擔任查士丁尼統治時期最著名將軍貝利撒留的幕僚二十餘年)

七世紀

  • 驅妖怪的小藥方

基督教傳入英格蘭後,為了儘快擴大基督教的影響力,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土著居民的已有傳統,包括在醫藥領域。有這樣一個驅散妖怪的藥方,這個藥方早已存在,但是基督教傳入後基督教和前基督時期的藥物被很奇怪地摻在一起。

由好幾種草藥組成,包括苦艾、藥草石蠶、大蒜和茴香。把這些草藥放入杯中,放在祭壇下,對它們唱九支彌撒曲,再在黃油和羊毛脂將它們煮沸……..

九世紀

  • 「割了鼻子與破了臉」

維京人特別喜歡搶劫修道院,因為那裡一不設防,二來囤積著大量財富。而女修道院的女修士還會面臨著被侵犯的危險。

一位編年史家記載了這樣一則事件。科爾丁厄姆的女修道院長艾巴得知維京人要來洗劫她的修道院,就用剃刀割下自己的鼻子和上唇。所有修女都這麼做了。維京人最後來到修道院的時候,被這些自殘的血腥淋漓的修女嚇得轉身就走——不過在走之前防火燒毀了修道院,所有修女都同歸於盡。雖然結局很慘,但她們自殘的目的達到了——她們死時仍是童貞女

這種行為也派生出「割了鼻子與破了臉」這個說法。

  • 哈里發給拜占庭皇帝的一封信

以仁慈、憐憫的真主安拉之名
忠誠的穆斯林之主宰哈隆 致
羅馬人的走狗尼塞弗魯斯:
我已閱讀過您這姦婦之子的來信。
至於我的回復,我會讓你親眼目睹,而不會讓您親耳所聞。
再見。(大寫傲嬌)
——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哈隆·拉希德(786-809在位)致拜占庭尼塞弗魯斯皇帝(802-811在位)

十世紀

  • 白皮的野蠻人

10世紀時有一位阿拉伯地理學家,就這樣形容他見到的歐洲人:

他們體型較大,內心鄙陋,舉止粗野,愚笨不堪,口拙舌重。他們的膚色白的誇張,幾乎通體泛青…..因為成天經受潮濕的霧氣,他們的頭髮很直,而且是紅色的。住在越北邊的人,就越是愚笨、粗野,越是野蠻。

中世紀中期(1000年——1300年):歐洲的歐洲化

中世紀的歐洲人在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時,末世論顯然非常流行,一個修士十分確信地說「一千年已經逝去,撒旦就要釋放出來了」。而之前五百年的歷史也彷彿印證了這種印象,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古典文明斷絕。查士丁尼和查理曼重建帝國的努力被穆斯林、馬扎爾人和維京人的入侵所摧毀。

可在新千年之後,外族的侵略已漸漸退去,商業開始復興,農業產量不斷提高,教皇的威權遍布整個基督教世界,大學在歐洲各個地區設立,騎士們組成的軍隊開始向伊利比亞半島、東歐、西西里甚至中東進軍,隨著歐洲基督教價值觀與文化傳播到越來越多的地方,現代意義上的歐洲也逐步實現了歐洲化。

十一世紀

  • 三年大主教 十萬雪花銀

在格里高歷改革(教皇取得威權,形成教會等級制度)之前,對於許多國王來說,出賣教會官職只是轉賣封地的翻版而已——接任位置的新官必須支付類似「繼承費」的稅款。對於有些以升官發財為目的的教士而言,買官賣官的方式還真不錯。蘭斯的大主教馬拿西當初斥巨資購得此官,接著又靠它來斂財致富。據說他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不用唱彌撒,那當蘭斯大主教就真是太好了。」

  • 裝逼被打臉系列

107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主教授職權上與教皇發生爭執,而此時主導格里高歷改革的希爾德布蘭特已經升任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魯莽的皇帝強調自己是上帝任命的君主,他有權領導日耳曼教會,在給教皇的一封信中,他是這麼說的:

「致希爾德布蘭特,一個不是教皇的偽道士」 「我——亨利——受上帝恩惠的國王和我的主教們一起,現在跟您說『倒台吧你,倒台吧你,你萬劫不復,你永世不得翻身!』」

教皇大怒,發布驅逐令,將亨利驅逐出教會,並宣布廢除他的皇帝職位。許多日耳曼貴族和教士都宣布拒絕為一個被驅逐出教會的人服務。

1077年1月,在阿爾卑斯山南麓的卡諾薩城堡,兩人見面了。

亨利四世神情卑賤,赤著腳站在雪地里,穿著粗糙破爛的懺悔衣,請求教皇收回驅逐令。

最後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啊。

(教皇的權威來自於他獨一無二的道德力量,當他開始用道德權威謀取政治權力時,他力量的根基也將會被侵蝕殆盡。)

  • 十字軍

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並在城內大肆慶祝,燒殺搶掠。以為基督徒目擊者這樣描繪他所見到的耶路撒冷淪陷:

「如果你正好在那兒,屍體里流出的血可以淹沒你的膝蓋。還要我多說什麼呢?沒有一個人能活下來。他們連女人和小孩都不放過」

注:此時距離伊斯蘭軍隊征服西班牙僅僅過去386年。

十二世紀

  • 地域吹和地域黑的日常

十二世紀末的倫敦,擁有四萬人口,是不列顛諸島最大的城市和西北歐首要的商業中心。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座城市仍然是典型的髒亂差的代名詞,城市的街道上整天擠滿了人、狗、馬和豬(有個法國王子在巴黎因為坐騎被一頭豬絆倒而摔死在街頭)。但以十二世紀人的眼光來看,倫敦是一座極其繁華的大都市,有清潔工每天掃除垃圾,甚至還建造了一個公共廁所。

一位叫威廉·費茲史蒂芬的市民在1175年這樣讚歎道:

「倫敦享受著新鮮的空氣,篤行著基督的教誨;它擁有堅固的城防以及自然優美的環境;市民以它為榮耀,女人含蓄有禮。倫敦是座幸福的城市,不僅百業俱興,還是養育高貴人物的搖籃。」

而同時代的一位法國猶太商人對一位即將前往英國的朋友如此警告說:

「你到英國之後,如果你要經過倫敦,你就要趕快穿過去…….世界上任何地方污穢邪惡的東西在那裡都能找得到。注意別碰上皮條客,也不要和餐館裡的人混在一起,不要賭博,不要看戲,不要進酒館。你在倫敦聽到的牛皮會比在整個法國聽到的都多…….如果你不想和作惡的人住在一起的話,就別住倫敦。」

  • 普通農婦的國際貿易

中世紀中期,地區貿易以及國際貿易網路逐漸形成。

一個名叫布里格斯托克的英國鄉村裡的一位農婦可以在周四趕到8英里外的科比鎮賣她的羊毛。接下來,她的羊毛可能會被賣到離布里格斯托克60英里的林肯鎮,接著穿過海峽到達佛蘭德斯的一家紡織廠。這位婦女可以用她賣羊毛換來的錢在科比鎮上買布魯日織成的布尼德蘭產的腌鯡魚,或者只買當地鐵匠製成的犁頭

  • 貴族騎士的樂子

今天流傳著很多中世紀騎士的浪漫形象,但實際上中世紀前中期的騎士不過是個武裝暴徒而已。十二世紀的法國貴族如此寫道:

我告訴你,對我來說,吃喝和睡覺都算不上什麼樂子。打仗的兩方都高喊「殺了他們」的時候,沒有人的戰馬在一片陰影之中倒下的時候,人們喊著「救命!救命!」的時候,我看到他們——不管是誰——誰掉到長滿野草的山溝里的時候,我看到拿著斷矛、披著戰旗的人死在地上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樂子。

十三世紀

  • 兒童十字軍

1212年,幾千名男孩女孩無組織地聚集在南歐各港,狂熱地相信地中海會幹涸,這樣他們就能走到聖地去。
最後,有些孩子回了家,有些被賣為奴,有些死去了。

  • 月光族的大學生

以下是13世紀巴黎大學的學生問父母要錢時的信件

在這個城市裡生活需要很多東西,而且都很昂貴,我必須得租房住,買生活必需品,還有很多我現在沒法預計的東西。 因此我請求您看在父子情分上,看在神聖的憐憫的分上,幫幫我,我的事業已經開了個好頭,有了您的幫助我就能善始善終。

一個父親這樣回復他兒子:

最近我發現你生活荒淫無度,好逸惡勞,別人在學習的時候你卻在彈你那破吉他。

(頗具現代人的口吻)

  • 理性的覺醒

中世紀中期經過大學教育和經院哲學的發展,理性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之中,其本質就在於對自然界態度的根本轉變。他們把自然界看成上帝的有序規劃中的一部分,是和諧世界的一個側面,由神聖法則規定,因此是可以用理性研究的。在《玫瑰傳奇》中嘲笑了那種認為是惡魔「用繩鉤或他們的爪牙」掀起風暴的觀點:

這樣的解釋一錢不值了,
接受它的人全都錯了。
這樣大的破壞,
只是因為狂風和暴雨,
這些就是造成傷害的罪魁禍首。

  • 人自己

哦,永恆之光啊,只有你自己存在於你自身, 只有你自己才能把你自己領會, 你被自己理解,也理解你自身, 你熱愛你自己,也向你自己笑吟吟!——但丁《神曲》(黃文捷譯本)

  • 闢謠

在電影《勇敢的心》中,英格蘭人頒布了無恥的規定——領主有權在新婚之夜和新娘過夜。這項原始習俗威脅到了華萊士的新婚妻子,因此他起來反抗,和英格蘭人英勇地鬥爭到底,最後犧牲。這項習俗被稱為初夜權雖然有很強的煽動性,但實際上從未存在過。16世紀的一位作家在他的書里編了一個故事,才捏造出初夜權這項習俗。

中世紀的領主有很多權力,但並不包括他們對女農奴的合法強姦。一個相關的傳說——將要上疆場的中世紀騎士會給妻子鎖上貞操帶——也沒有事實依據。

中世紀後期(1300年——1500年):前歐洲現代史早期

和公元1000年一樣,公元1300年也是歐洲歷史的一個轉折點。1277年,托馬斯·阿奎那建立的哲學體系被斥為異端,一場新的智力危機即將到來;1300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建立了統治,而在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敘利亞最後一個據點阿克里被攻陷;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成為第一個定居阿維尼翁而非羅馬的教皇,教皇的權威正在被世俗權力侵蝕;1315年,農業歉收開啟了數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饑荒,十分之一的人被餓死了;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開始了,中世紀中期那種相對和平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然而在這個充滿了暴力、不安和極端的時代,卻也有非凡的創造性。教皇的權力遭到了重創,國王的權威重建了;城市遭受了黑死病的侵襲,卻又重新綻放活力;新式的戰爭和土地制度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熱衷於宗教信仰的國王讓位於亨利七世和路易十一這樣的新君主;印刷術和教育的推廣讓文藝復興進一步加速;無休止的信仰辯論讓更多的聰明人投身於科學研究之中;威克里夫和胡斯的教義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鋪平了道路。

1500年——是一個開啟「現代歐洲」的年份。這個現代歐洲正視脫胎於其中世紀前身的,這就表現在它的文藝復興運動、它的對於科學的信仰、它的新教、它的資本主義經濟、它的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更大更繁榮的城市、它的地理大探險、它的單一民族國家、它的奴隸制的復活、它的各個階級之間的緊張狀態。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既有其不安和可怕的一面,也有其異常傑出和卓越的一面。

十四世紀

  • 黑死病

1347-1350的黑死病導致歐洲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錫耶納城的一位居民作過如下記載

人們死後也無人為他們安葬…….在錫耶納的很多地方,人們挖出巨大的坑,並把大量屍體堆在裡面…..而在這座城市周圍,還散落著很多僅被一層薄土覆蓋的屍體,常有屍首被野狗挖出并吞食。

  • 亞當不是紳士

中世紀後期,莊園經濟難以為繼,農奴制度走向衰亡,農民起義也此起彼伏。英國農民起義者額一個領袖曾用這樣的語言來質疑特權制度:

亞當耕地,夏娃織布, 那時哪有紳士淑女。

  • 女作家

法國克里斯蒂娜·德·皮桑(1364-1430)是一位天賦異稟的作家和詩人,也是歐洲第一個通過寫作來證明自己的女性。

有一個男子曾這樣嘲諷她說:「一個受過教育的女人是沒有吸引力的,因為太稀少

她則立刻回敬:「一個無知的男人是更加沒有吸引力的,因為太普遍。

  • 馬可波羅

曾經到過這個國家的人告訴我們,該國皇帝的宮殿極其富麗堂皇,簡直是一個奇景。這些宮殿的屋頂都是用金箔覆蓋的…….宮殿的天花板同樣是黃金做成的,許多房間內都擺有很厚的純金小桌,窗戶也用黃金裝飾,這個皇宮的豪華程度簡直無法用筆墨形容。
——《馬可波羅遊記》

  • 國家與主權

中世紀晚期,更多的學者開始試圖辨清政治實體的構成,確定其應有的許可權。馬西利烏斯首次對羅馬時期的人民主權學說進行了系統理論追溯。

誰擁有權力通過懲罰異教徒的人身或財產,從而通過強制或監禁的方式把他們分開……這種權力既不屬於教士,也不屬於他們的唯一立法機構,而是屬於世俗的統治者或人類的立法者。基於這樣的理由,異教徒所擁有的一切世俗財產都不應該歸還給教士,而是應當歸還給上述的立法者或統治者。
——馬西利烏斯《和平保衛者》

十五世紀

  • 審判貞德

法國女英雄貞德被俘後,遭到審判。

當那些妄自尊大的受過教育的人訊問貞德她是否服從教會的權威之時。

貞德回答說「我服從,而我們陛下是最早得到這種權威認同的」

當被問及上帝是否憎恨英格蘭人的時候。

她回答說:「關於上帝對英格蘭人的愛恨,以及上帝對英格蘭人靈魂的作為,我一無所知。但我知道…..上帝會讓法國人戰勝英格蘭。」

最後貞德被判火刑,此時她未滿20歲。

民族忠誠開始在領地忠誠之外成長起來,而這,正是民族國家和新君主統治的支柱。

  • 火藥的時代

1453年的卡斯提隆戰役是百年戰爭的收官之戰,法國工兵在卡斯提隆城外深挖壕溝修築陣地,法軍步兵6000人,隨軍火炮300多門,另有一支1000人的騎兵;去卡斯提隆解圍的英軍總兵力9000人左右。7月17日英軍騎兵和步兵盲目地向掩體保護的法軍發起攻擊。法國的強力火炮和火繩槍高效無情地射殺英軍,正如克雷西戰役英格蘭長弓手以箭雨血洗法蘭西騎士。是役,法軍傷亡100人,英軍4000人,完全是克雷西戰役傷亡的反轉。

1453年土耳其人12門巨型射石炮和無數其他火炮的猛烈轟擊下,君士坦丁堡陷落。從羅馬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從軍團到火器,這個古典時代的最後遺迹的覆滅意味著中世紀也即將結束。

  • 偉大的民主主義者——死神

我知道人無論貧富,無論如何
愚蠢或只會,神聖或世俗,
粗俗或高雅,偉大或渺小,
高貴或低賤,美好或醜惡,
乃至麗裝華服,招搖過市,
來自什麼什麼血統世家,
每天打扮一新,戴新的頭巾,
死神都會收走他們,一視同仁。
——弗朗索瓦·維庸

  • 新時代

1431年葡萄牙人航行至加那利群島

1460年葡萄牙探險船隊抵達獅子山

1492年,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哥倫布遠航發現美洲

1498年,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領艦隊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南部卡里庫特。

中世紀也在這大航海時代的怒濤中華麗地謝幕了。

————

以上大部分摘自《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M-本內特著)

圖片多數來自維基百科

希望本文能夠讓大家對中世紀有更多的了解,謝謝大家觀看。


————————————

歡迎關注本專欄:一條斑馬樹

一條斑馬樹:中世紀的時候平民都在幹什麼?


中世紀的歐洲,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統, 離家遠行的人們通常會從家中壁爐裡面取走一塊石頭。當人們想起家鄉的時候,將身上那焦黑的石塊捧在手中,於是溫暖的壁爐,美麗的妻子,忠誠的牧羊犬彷彿就在身邊。

所以,爐中之石,化身為包括魔獸世界跟暗黑系列遊戲中的「爐石」,成為了遊戲中勇士們的「回家」道具,只要將你的爐石與你喜歡的旅店綁定,你就能隨時回到溫暖的壁爐旁邊。

當你在厭倦了戰場的激戰以及副本里的砍殺,別忘了偶爾拿出爐石,回到這裡陪我喝上一杯,然後,打一盤。

「歡迎回來,我的朋友!」


謝邀

提到這個我不得不用賭上名譽(如果我有的話)來推薦一部紀錄片——《中世紀生活》,是bbc出品的一部詼諧幽默的歷史紀錄片,B站就有。考據嚴謹,重要的是全程高能,一點都不用擔心看不下去!

直接貼個豆瓣的影評


說到中世紀歐洲的冷知識,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東西——環狀領

可能西方文學史你不一定看過,但是裡面這幅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的畫像你一定見到過 ▼

是的,這位面容姣好的蕾絲少男正是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各位在初中課本上看到的他就是這個樣子,不知道你們,但是我看著這幅畫像,只會忍不住想到一句他的經典台詞:「 是領子,還是圍嘴兒?這是一個問題!

直到翻了「 中外服裝史 」教材我才知道,原來這個看上去 hin 厲害的時尚單品,叫做 「 環狀領 Ruff」。

這種獨立於衣服之外的領飾在文藝復興時期可是風靡了整個歐洲的!

遙遠的16世紀末期,隨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遠征,帶到歐洲大陸的不止西班牙的文化,還有那獨特的 浮誇風 服飾風格 ▼

大家看上面這幅圖應該也感受得出來,西班牙服飾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個是「 」,非常契合當時西班牙人膨脹的野心。


另一個,就是脖子上戴的這個 Ruff

從法王亨利二世 (1547—1559在位)、亨利三世 (1574—1589在位),一直到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時代,特別是正式場合,Ruff 都是貴族男女脖子上不可缺少的裝飾物。

那感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擁有就是貴族,今天維秘你走秀;戴上就是時尚,後天維秘你開場

Ruff 通常是白色的褶式花邊,有圓盤形的,波狀的,寬面的,還有上面有各種複雜裝飾的,但是基本都和 車輪 長一個奶奶樣。

你一定想不到,這個二五郎當的東西做起來其實十分的 麻煩

先不說它的質地基本都是 高檔薄紡,因為特別的褶皺造型,光是做一個,沒個3~4米布都是不能成的。

感謝知乎@傑米的圖


為了讓它成型時能夠堅挺、夠寬闊,要用大量 漿糊 糊在布上然後用熨斗熨干,使用的燙斗也只能是特製的。

有時候為了做大做寬的同時保持不變形、不耷拉下來,在 Ruff 的底下還會用 金屬絲 做成撐圈托著。

想想我國古代刑具不過如此吧。

這個時候,你一定會跟我一樣,想發自內心的問一句「 所以這個東西是放著能避禍祛邪,還是戴上可以全家升天?」

我惡狠狠的查了整整兩天資料——無果。只好屁顛顛的跑去問了服裝大戶東華大學的服裝史老師,結果得到的答案是 ▼

感謝細心解答的李老師


李老師說得很委婉,但膚淺如我都感覺應該是 找不出 Ruff 什麼實際的用途

不過兩天的研究不是沒有收穫,因為我完全沒想到的是,這個玩意兒真正套上脖子之後居然是有「 副作用 」的。

因為它又厚又硬的特點,圍上之後能給脖子活動的空間就很有限了,最大的煩惱就是 吃飯的時候太困難。你想像一下,得用多長的叉子才能把吃的送到嘴邊?

「 好重哦,但還是要保持圍笑。」


我還記得在英國的時候看過一個巧克力豆的廣告,裡面就是兩個演莎士比亞劇的老太太在片場休息的時候想吃糖豆吃不到,

最後想到一個妙招是通過 Ruff 上面的小褶子把糖豆滑倒對方嘴裡。現在想想可愛之餘也是側面體現了這玩意兒的 反人類

不過,那時的人們給戴上 Ruff 之後的不便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 「 我們這是強制性的讓自己表現出一種 高傲的尊大的不可一世的 姿態,我們從不底下自己的頭顱。」

換成今天的話大概就是「 別流淚,賤人會笑;別低頭,皇冠會掉」智障程度可見一斑。

請得起畫家的基本人手一個,所以那個時期的畫像(幾乎)每個人都戴著 Ruff,有的像莎士比亞一樣讓自己看起來像一隻 傘蜥

更有甚得,被畫成了 腦袋被人切下來放在了一個盤子里 也樂此不疲,不信你看畫面正中我圈出的那個哥們兒 ▼

哈爾斯「 聖喬治城守衛軍官的宴會 」


人們放棄了審美,以及舒適的轉動自己脖子的權利,就為了追趕這麼個貴族風潮,說起來也還真是好笑。

你們知道的,一笑而過可不是我的風格。

從某種程度上說,雖然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矯枉過正不同,但現在的我們在 追趕潮流 這件事上下的決心也是相當可觀的。

你看這幾年火上天的 vetements。除了帶起了一股人民幣味兒的水袖風潮之外,居然還成功的給幾乎所有的時尚達人們穿上了那雙巨貴還巨顯腿短的 襪靴

他到底是真好看呢?還是因為穿了就有一股子潮流教主的 feel 才引來這麼多人拔草呢?我說不好。

還有天后王菲前兩年出街時裹在身上的那條「 羽絨被 」,也是眾多淘寶紅人爭相上身的爆款。▼

Maison Martin Margiela with HM 羽絨服


我是不怎麼信人人都愛米其林的說法啦,但不得不承認這兩年冬天街頭出現了很多隻把自己裹在 oversized 白色羽絨服下可能在找冬眠的山洞的熊仔。

前段時間買到斷貨的 peaceminusone 鐵夾子 也是一樣 ▼

因為是權志龍的品牌,所以無數迷妹迷弟風一般的擼走了這隻權志龍夾在帽子上的小夾子,全然不顧幾百塊的價格和幾周的等待。

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 單品 」和「 品牌 」這幾年樂此不疲的出現,樂觀的人也許會覺得這是因為人們手上有了很多的閑錢,所以有能力去追求自己審美的多元化了。

但我不由得擔心:


如果審美被一味的跟風蓋過,會不會有一天現在的我們也會戴上像 Ruff 一樣給生活帶來負擔,但因為可以讓自己顯得「 牛逼 」而花錢去戴上的「 枷鎖 」呢

那可就太悲哀了。


噗,業餘票友來硬答一發。
========分割線========
現在很多人覺著中世紀就是歐洲的黑暗時期啊,什麼民不聊生啊什麼,什麼西歐封建制啊,我個人覺著有些是刻板印象,其中最容易搞不清楚的是什麼呢?就是中世紀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1.中世紀到底從哪年開始?
大多數人覺得應該從西羅馬帝國開始算。那好,那我們就來理一下這個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底是個怎麼回事兒。大多數人的印象里,西羅馬滅亡這一年是公元476年,最後一任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被奧多亞克廢除。那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年歐洲西部,又或者說是羅馬帝國西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
羅慕路斯的父親奧瑞斯特斯是羅馬帝國的蠻族將領,他扶植自己的兒子羅慕路斯登上了西部皇帝的位置,但是這個西部皇帝,是非法的。當時的正牌的西部共治皇帝尼波斯被奧瑞斯特斯趕到了拉文納,而東部的皇帝始終未承認羅慕路斯的合法性,所以當奧多亞克趕走羅慕路斯的時候,東羅馬帝國的皇帝芝諾採取了不支持,不反對的態度,甚至承認奧多亞克在義大利的統治,而奧多亞克本身雖然身為蠻族,但卻已經是一個高度羅馬化的將領,由他來擔任義大利的統治者,而法理上承認尼波斯和芝諾為皇帝,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事兒了。所以現在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是個偽命題,因為根本不存在什麼西羅馬帝國,只存在羅馬帝國的西部領土,而西部領土也不是滅亡,只是換了行省執政官。所以中世紀從476年開始算,並不合理。
那麼中世紀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呢?
我們現在一般把公元476年到7世紀早期叫做古典時代晚期,因為這一時期,雖然羅馬帝國的西部領土並未直接被羅馬帝國皇帝掌控,但是地中海仍然是一體的,各個割據政權表面上仍然奉行羅馬人的政策,民族融合,在不列顛甚至能看到君士坦丁堡的貨幣。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經濟持續發展,顯現出一片大好景象,本身就不符合大多數人們印象中所謂中世紀的概念。
所以對於中世紀開始的年代,除了476年,還有7世紀阿拉伯征服之後的說法,也有8世紀查理曼加冕為帝國皇帝的說法。
阿拉伯征服之後,封鎖了海上貿易,西歐各個政權無力通過貿易發展經濟,甚至無力阻止武裝力量,這樣,西地中海逐漸走上了封建制的道路,高盧的各個海港就此衰敗。歐洲西部自此走向了不同於東部的發展道路。
查理曼加冕為帝國皇帝的時候,並不為東帝國所承認,這也標誌著西部和東部不僅在經濟上,在政治和文化宗教上也分道揚鑣。

2.查士丁尼大瘟疫。
鼠疫是古代世界最為可怕的傳染疾病之一,最知名的一次就是13世紀-14世紀爆發的黑死病,這就是鼠疫。而其實,中世紀有兩次大規模的鼠疫爆發,我們最為熟悉的是第二次黑死病的爆發。而在公元6世紀,第一次鼠疫的爆發,就鮮為人知了。這場鼠疫的爆發間接的改變了歐洲的格局。這場鼠疫爆發在查士丁尼大反攻戰役期間,由埃及行省傳入東地中海,進而傳播到西地中海,最為繁華的東羅馬帝國死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直到10世紀馬其頓王朝依然沒能恢復元氣。這場戰爭也直接導致了查士丁尼大反攻的功敗垂成,因為缺少人口和兵源,義大利逐漸被倫巴地人侵蝕,而這場瘟疫也昭示著後世羅馬帝國的衰敗。

3.中世紀是否真的是黑暗時代?
眾所周知,絕大部分人對於中世紀的歐洲,所聯想到的基本印象就是黑暗,黑死病,不洗澡,十字軍,獵殺女巫等等等等。
那麼,是否真的是這樣呢?如果從采役制的確立以及查理曼加冕之後來看,由於阿拉伯人的封鎖所導致的經濟的停滯發展,確實會造成生活水平的下降,但是並沒有相傳的那麼嚴重。西歐在9世紀開始一直開始了經濟恢復的進程,城市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所謂的加洛林王朝中興以及法國的小復興都是例子。
關於不洗澡,是13世紀黑死病開始蔓延之後才開始的,由於歐洲人相信洗澡會傳染疾病。

4.十字軍東征
最初的十字軍東征並不是征服中東,而是響應教宗烏爾班二世的號召去幫拜占庭帝國打突厥人。他們幫拜占庭打下了尼西亞等地方。最初的十字軍由窮人,流寇組成,並沒有戰鬥力,後來的十字軍就是由法蘭克人,英格蘭人,諾曼人的貴族所組成的了,戰鬥力很強。

5.十字軍諸國
除了耶路撒冷王國之外,十字軍還在地中海東岸建立了安條克公國,敖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這三個國家。

6.神聖羅馬帝國
最初的神聖羅馬帝國確實是完整的帝國,皇帝由選舉產生,頗有古羅馬的樣子。神聖這兩個字是腓特烈加上的。

剩下的明天更新_(:зゝ∠)_……


中世紀歐洲其實有很多好玩有意思的人和事。
學了幾年世界歷史,回頭再看,所謂的「冷知識」,其實也就是之前中學教科書中沒有提及、說的不清不楚或有錯誤之處。通俗讀物也是如此。

歷史還是有待普及的。
——————————————————————————————————
首先一點,就是中世紀到底是不是「黑暗時代」。這種說法大體上是不成立的。
「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彼得拉克首次提出的。說白了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這幫人為了突顯自己所處的時代而刻意抹黑中世紀。而且關於文藝復興這個概念也是有討論的餘地的。
歷史學中有很多問題並不是蓋棺定論的。
中世紀的很多概念問題也是如此。包括時間、性質、地域、歷史分期等。國內所用的世界中世紀的說法也與西方的有所不同。

其次,中世紀社會格局的形成和漢朝打擊匈奴有很大的關係。北匈奴在受到漢朝打擊後向西遷移,沿途擊敗東、西哥特人,驅趕薩克森人,逐漸地開始了亞歐民族大遷徙

此外,日耳曼人也不斷開始南遷。
法蘭克人的崛起為之後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下面說一些有趣的東西。

上面有人講到愛德華二世。他是金雀花王朝時期的國王,長腿愛德華也就是愛德華一世的長子。這個愛德華一世鎮壓過蘇格蘭起義,也就是威廉·華萊士起義,電影《勇敢的心》講的這個。
這個愛德華二世據說是搞同性戀,然後被王后伊莎貝拉(《勇敢的心》裡面蘇菲瑪索飾演的那個)命令手下用燒紅的鐵棍從菊花處捅入。伏爾泰在他的《風俗倫》中提到過這點,想必是一直有這個說法流傳的。但伏爾泰自己說,有人說愛德華二世腸子里有鐵塊,但其實並沒有。

像長腿愛德華這種,國王帶有綽號其實有很多,很有意思。矮子丕平、失地王約翰、美男子菲利普,還有胖子、瘋子等等。

中世紀國王的私家與公權力聯繫很緊。官員與國王私人生活的聯繫很緊,像御膳官(in charge of the king"s table)在當時有很重要的地位,越能靠近國王的宮闈地位越是重要。
廚房在家庭中是家中之家。烤爐是財富的象徵。

中世紀人確實不怎麼洗澡。原因上來講,有禁忌的因素、水資源上的因素、以及是身體健康等的考慮,害怕疾病的傳染等。

中世紀城市的衛生狀況也不容樂觀。由於中世紀缺少起碼的排水系統,也沒有公共乃至私人廁所,人們隨意把垃圾拋上街頭,而市政府又沒有城市保潔的意識和權力,所以街面上糞便垃圾鋪地,城市上空總是臭氣熏天。
1270年的巴黎的一項法律中規定:「任何人均不得自樓台窗傾倒糞便,白天黑夜均不可,否則將處以罰金」。但巴黎的市民顯然不喜歡遵守這一法令。因此在一個世紀後又有一項新的法令:「如果願意大叫三聲『注意尿』,則可以傾倒。」

中世紀的騎士,早期的騎士形象很不佳。聽一位老師講,騎士精神那都是後來沒仗可打,僱傭兵興起後閑著無事興起來的。之前都是一幫地痞流氓無賴。騎士在長條桌上吃飯時,喜歡在下面搞小動作,互相吐口水,後來使用了圓桌,這樣誰吐口水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打仗基本不會死人,主要是俘虜對方以索取大額贖金,就這樣打打鬧鬧幾百年,靠戰爭贏幾筆錢。(哈哈,也不知真假)

中世紀修道院內好玩的事情也很多,修士修女們傷風敗俗的事情也多。有修士逛窯子的,斂財的,修女懷孕的等等。修士修女或者同性之間互相通信,借著上帝的名義玩玩曖昧也是有的。

「前些日子我夢見了你,······就感到非常快樂。」
「你給我寫這封信是由於思念,因此我想告訴你一些關於天國的事。······你應將你的思念全部轉向上天。」
——施皮茨萊編,《親吻神學,中世紀修道院情書選》

阿伯拉爾(Abelard)與愛洛伊絲(Heloise)的事迹是家喻戶曉。細節上,有些讀物上並沒有講完全。
阿伯拉爾身為宗教領導、神父藉以老師的身份引誘他的學生愛洛伊絲,並在神的處所做一些羞羞的事,以至於愛洛伊絲懷孕。這些都是阿伯拉爾在自傳《我的苦難史》中講到的,他所講的是否有誇張說法或別有它意,這需要另外研究。
阿伯拉爾其實是想娶愛洛依絲的,但愛洛依絲並不同意。因為出於阿伯拉爾的身份,為了他的神學研究。
後來他兩秘密結婚,這裡的秘密其實雙方家庭是知道並參與的,只不過是在晚上在教堂里不公開地結婚。後來阿伯拉爾遭受閹割並不是出於道德亂倫等等的原因。
婚後愛洛伊絲常受到其叔叔的責罵,阿伯拉爾因而將她送到女修道院,卻被她的親屬誤解為阿伯拉爾在愚弄他們,並將以此擺脫愛洛伊絲,這其後出現了駭人聽聞的閹割阿伯拉爾的事件。於是乎,阿伯拉爾進入修道院來隱藏他的羞恥。

在雙雙進入修道院後,他們依舊保持著通信往來。
愛洛伊絲一直激烈反對這種神意的判決使得雙方進入修道院。
她說:「就我而言,我們的戀情帶給我極大地快樂和甜蜜,······讓我的思想恣意放蕩而無法集中於祈禱。······有時我身體的動作或者不經意間突然冒出的言語會暴露我的想法。」還有很多,慢慢再寫。


中世紀的歐洲是動亂的歐洲,到處打仗,這個時期也是冷兵器的年代,給大家介紹幾款冷兵器吧

圖片來自:熱門 - 蛋幕 Danmo


說個不算太冷的東西吧
「出售時間的商人」
(來源:雅克勒高夫的論文集《試談另一個中世紀一一西方的時間、勞動和文化》中的第二篇論文)


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上講

「法國舊時貴族婦女出行,都先在肛門處置香屁丸,則即使排氣烘烘,也能立刻化惡臭為蘭香,不至於形象受損」


在中世紀的歐洲,踢足球是一項違法行為。

足球最早在出現在中世紀的英格蘭地區,13世紀左右,當地人用豬的膀胱做成球狀物,並且制定簡單的規則開始玩。
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英格蘭地區的足球流氓太多了,踢球每每到最後都會引起打鬥。導致足球又被稱為流氓的遊戲。
於是在131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下了一道命令:「最近總有一幫人在倫敦踢一個大球,造成了很大的噪音和壞影響,於是朕決定禁止再踢足球啦,違者通通的要被扔進監獄。」


中世紀的Bogomilism認為基督和撒旦是親兄弟,相愛相殺。
------------------------------------------------------------------------------

Satan不是個職位。這個詞談不上是職位,更像是個名字。在某種意義上,Devil可以有很多名字——Lucifer,Satan,Leviathan都可以用來喻指Devil。然而在Vulgar Demonology中,某些Witch Hunters發展出來與7罪相對應的7個「Devil」的理論,在這其中的某些理論中Satan和Lucifer是兩個惡魔。

非常完整的Lucifer不向凡人跪拜的故事反而可能是源自於《古蘭經》中的Ibris的「故事原型」,儘管這個故事可能有個更早的猶太教或者基督教的口頭傳統起源。不過,也可能是經過十字軍東征之後帶回到西方。


推薦閱讀:

中國古人的智商水平?
張學良殺楊宇霆有沒有過錯?
能稱得上略不世出的軍事家有哪些?
辛亥革命前如果袁世凱死了 歷史會怎麼發展?
假如洋務運動成功了,清政府會更快滅亡嗎?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中世紀 | 歷史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