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母語中有文白異讀是怎樣的體驗?

漢語方言中應該有很多文白異讀現象,據說閩南語系和吳語的人比較有這種感覺。我想這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火起來,總覺得不多加點東西不夠意思。雖然不是閩南語的研究人員,但會儘力普及相關知識,以下內容會盡量更新,向樓上的吳語主頁君看齊(^o^)。

文白異讀:文讀音即是語言中用於讀書的語音,也叫讀書音,白讀音相對,就是生活中所用的語音。文白異讀是漢語中出現的"同字異音異語境"的現象(文白異讀多數情況下同義,但同時存在文白讀表示兩種含義的辭彙,下面會介紹),有別於"多音字"的「同字異音異義」。文白異讀現象存在於各大方言體系中,包括普通話中也殘留文白異讀的現象,

比如:給→白讀(gei3),文讀(ji3)[給予,供給]。

閩南語中的文白異讀現象(以下閩南語讀音標音均用台羅):

閩南語中文白音的系統十分繁雜,文讀音幾乎可自成一體系,閩南人在使用閩南語過程中,大多數難以分辨文白讀的實際差別,但可以通過語境感受到什麼讀音在什麼語境下有什麼樣的態度。

目前主流的看法,白讀音是從上古音系流傳下來的,而文讀音則是中古音系。文讀音的由來是當時使用白讀音的讀書人,為了能更靠近當時官話讀音所做的語音變化。

同時,文讀音可以通過反切法在康熙字典上找到讀音,而白讀音則是地區民眾相傳下來,並不能一一對應文字。也就是評論里知友@張夢雲所說的「文讀體系有音有字,白讀體系有音無(不一定有)字。」

在讀書或正式語境中,要讀文讀音,比如:讀書,讀詩等。文讀音本身的功用就是用方言接近官話的一個折衷讀音。

而在生活中,文白異讀並不明顯(但實際上可見範圍很廣),因為文讀的專門使用範圍並不寬泛,雖然在生活中某些特殊用詞包含文讀音,但人們並非有意識讀文讀音,換句話說就是「自帶被動技能」,而其餘常用辭彙幾乎通讀白讀。

PS.答主是廈門人,主要參考的腔調是廈門腔。

文白異讀的主要現象:

-------------------------------------------------------------------------------------------------------------------------------

1、數字

簡單對比數字的文白讀,如:

→ 白[tsit], 文[it] → 白[nng], 文[li]

→ 白[sann], 文[sam] → 白[si], 文[su]

→ 白[goo], 文[ngoo] → 白[lak], 文[liok]

→ 白tshit], 文[tshit] → 白[puei/pei],文[pat]

→ 白[kau], 文[kiu] → 白[tsap], 文[sip]

數字在使用過程中,表示基數詞時,用的是白讀,如「一個人」「兩本書」;

表示序數詞時,用的是文讀,如「第一名」

表述無序數字組合時,也常用文讀,如門牌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有趣的是,在讀無序數組時,零的讀音也會變成「khong」,類似於110讀成「幺幺零」。

-------------------------------------------------------------------------------------------------------------------------------

2、人名

人名由姓+名組成。由於姓氏讀音十分古老,姓氏的讀法均是白讀(其實應該是大部分的白讀+專有讀音,專有讀音類似於普通話中查、仇做姓時讀「zha1,、qiu2」),而人名為了表現文雅,則用文讀音。

如:李白→李(li,文白不分)白(pik/piak,文讀音,白讀音為peh)

許仙→許(kho,專有讀音,常用讀音為hi/hu,文白不分)仙(sian,文讀音,文白不分)

黃公望→黃(ng,白讀音,文讀音為hong)公(kong,文讀音,白讀音為kang)望(bong,文讀音,白讀音為bang)

-------------------------------------------------------------------------------------------------------------------------------

3、文白異義

文白異義大概是閩南語中僅次於入聲音最讓初學者頭疼的了。同個詞,用文讀音和白讀音,對應的含義是不同的。

如:

大人 → 文讀音(tai lin/jin),意為對高位者的尊稱,如縣官大人,父親大人,同義與普通話的(da4 ren5)

白讀音(tua lang),意為成年人,與小孩相對,同義與普通話的(da4 ren2)

先生 → 文讀音(sian sing),意為尊稱或老師,同義與普通話的(xian1 sheng5)

白讀音(sing senn),意為「早於出生,先生出來」,同義普通話的(xian1 sheng1)

評論里舉的例子也是:

大家 → 文讀音(tai ka),意為「方家」,在某方面有建樹的人,如學術大家。

白讀音(tua/ta ke),意為「婆婆」,指丈夫的母親。【《晉書?烈女傳?孟昶妻周氏》:「事之不成,當於奚官中奉養大家,義無歸志也。」《太平廣記?陳義郎》:「大家見之,即不忘媳婦。」,此中「大家」均是婆婆之意,也反映出閩南語存古程度還是不低的】

-----------------------------------------------先到這兒,發覺自己廢話還真是不少

比如樓上說吳語的那位,閩南語日常對話中「問(meng)你一個問(mun)題」,問的讀法也是不一樣的。但在比較偏學術的教學中,有的老師就會提到,文讀主要是在正式場合讀文章,詩詞,應答交流等「雅文雅言」時用的讀法,與白讀幾乎可以並列成兩個不同的系列。而只要字典上有的字,都查到對應的文讀音,白讀音則不然,所以就會有「有的字只有文讀音而沒有白讀音」的現象,畢竟民間交流不需要用到那麼多高大上的白讀音。

同時,文讀對應的語法也就相對偏文言一些,白讀的語法對比起來就顯得羅嗦與開放點。

如果有介紹過霹靂布袋戲的話,霹靂布袋戲中用的閩南話,大部分是使用文讀音的。


先無恥地宣傳下兩個群

海豹莆仙話學習群(主要面向口語學習者和愛好者)

群號:561849368

興化閩語討論群(可以討論莆仙話及其他莆仙相關話題,也可以討論其他語言等)

群號:643608959

白讀是漢語中較為古老的層次(但不代表就是存古音),文讀是古代讀書人模仿當時官話產生的音,有些方言的文讀有多個歷史層次。(如潮汕話中的宋文讀層和明官層)

白讀是話音,文讀是讀書音。白讀多字詞大多是本土辭彙,文讀多字詞則大多為官話借詞。

新借入的詞大多數以文讀為主,但也有文混白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該字文讀不被人熟知。

如我處「線」的文讀(???42)除了讀詩就幾乎用不到,「電線」、「線路」、「排線」等詞中都是白讀?y???42。

(本人母語為閩語莆仙語,以我地口音表記。)

/?y???24/ 泉水(白讀音)

/???24/ 泉州(文讀音)

/pa24/ 白露(白讀音)

/p??24/ 李白(文讀音)

/huei453/ 燃火(白讀音)「燒火」

/h?453/ 火灰(文讀音)「草木灰」

/tsui453/ 海水(白讀音)

/?ui453/ 水落石出(文讀音)

/k?au453/ 出口(白讀音)

/k?ieu453/ 口才(文讀音)

/?i453/ 龍眼(白讀音)水果「桂圓」

/?a?453/ 眼光(文讀音)

/ma?21/ 目睭核(白讀音)「眼珠」

/p??21/ 目標(文讀音)

//t?24/ 姓唐(白讀音)

/t??24/ 唐朝(文讀音)

/ki?a?24/ 行路(白讀1)「走路」

/ha?24/ 時行(白讀2)「時下流行」

/h??24/ 步行(文讀1)

/ha?24/ 銀行(文讀2)

/tau21/ 鬧熱(白讀音)「熱鬧」

/nau21/ 鬧鐘(文讀音)P.S.產生年代可能比較晚,懷疑是普化。

/k?ui42/ 臭氣(白讀音)

k?i42 天然氣(文讀音)

/t?i?533/ 天地(白讀音)

/t???533/ 天氣預報(文讀音)

/t?ia21/ 拆厝(白讀音)

/????21/ 拆遷(文讀音)

/ni24/ 姓林(白讀1)

/n??24/ 樹林(白讀2)

/li?24/ 林業(文讀音)

/t?a?21/ 讀書(白讀音)

/t???21/ 文讀(文讀音)

西

/?ai533/ 西北雨(白讀音)「雷陣雨」

/?e533/ 西方(文讀音)

/tua21/ 大儂(白讀音)「大人」

/tai21/ 大連(文讀音)

/??21/ 下底(白讀1)「下面」

/kia21/ 下下(白讀2)「形容數量、程度、金額等方面低,比如工資」

/ha21/下載(文讀音)

/?au453/ 走步(白讀音)「跑步」

/?ieu453/ 走廊(文讀音)

/??u21/ 五點(白讀音)

/k?u453/ 五花肉(文讀音)

/??533/ 霜降(白讀音)

/???533/ 面霜(文讀音)

/kuei24/ 月公(白讀音)「月亮」

/k??21/ 月餅(文讀音)

/?ia24/ 食飯(白讀音)「吃早飯」

/?i?24/ 食堂(文讀音)

/kua21/ 外勢(白讀音)「外面」

/kuei21/ 外國(文讀音)

/k?533/ 外家(白讀1)「娘家」

/ke533/ 頭家(白讀2)「老大」

/ka533/ 家庭(文讀音)

/?i?a?24/ 城裡(白讀音)

/?i?24/ 城關(文讀音)

/?i?a?533/ 聲說(白讀音)「聲音」

/?i?533/ 聲明(文讀音)

/?uei21/ 傳說(白讀音)

/???21/ 說明 (文讀音)

/p?453/ 馬糕(白讀音)「本地一種糕點,因早時製作是用馬拉磨而得名」

/ma453/ 馬上(文讀音)

/hi?u?533/ 燒香(白讀音)

/hy??533/ 香港(文讀音)

/lo24/ 落鼎 (白讀音)即「煮飯」

/l??24/ 落魄(文讀音)

/ti?a?453/ 鼎蓋(白讀音)「鍋蓋」

/t??453/ 鼎盛(文讀音)

/???533/ 三尺六(白讀音)「矮胖之人,曰三尺六」

/?a?533/ 三國(文讀)

/?u?a?533/ 山頂(白讀音)「山上」

/?a?533/ 山東(文讀音)

/k?a?/ 驚驚(白讀音)「很怕」

/ki?533/ 驚蟄(文讀音)

/?i21/ 寫字(白讀音)

/?o21/ 字典(文讀音)

滿

/mua453/ 滿跡(白讀音)「到處」

/mu??453/ 小滿(文讀音)可以討論莆仙話相關,民俗、文化等,也可以討論其他語言


潮州話底爿有酷濟,比如呾「家己儂」其「家」就其文讀,讀做 ka1;「家儂」其「家」就其白讀,讀做 ke1。

然而我潮州話知識水平不高,這方面難以系統說明,只能當作拋磚引玉了。

摘@林生南 的評論:

潮州話的文讀層得有三個,第一層是唐末舊文讀,如陽韻 ionn(陽 ionn5),第二層是宋代官話文讀,如非組 h(飛 hui),第三層是明代正字音,如知組 ts(張 tsiang)。家,潮州白讀為 ke,宋代官話文讀 ka,明代正字音 kia。

潮州話相對泉漳話而言,明代正字文讀更多一些,其明代正字文讀多為知組三等(張 tsiang,竹 tsok),假攝二等(佳 kia,下 hia6),少部分為疑母字(五 u2,吾 u5)等等。

還有止攝,耳 zur2,二 zur6,時 sur5。


在吳語里,文白異讀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學過日語的朋友可能知道,對應同一個漢字,日語里一般情況下,有「音讀」和「訓讀」兩類讀音,「音讀」是以接近漢語古音的發音來讀漢字,「訓讀」是以日語本身固有的讀法(和語)來讀漢字;一般情況下學術上或者正式的辭彙用「音讀」,大白話用「訓讀」。

在這裡,不妨用日語的「音讀」和「訓讀」來比照吳語里的「文讀」和「白讀」,所不同的是,對於同一個漢字吳語里的「文讀」和「白讀」的發音都來自於古漢語,只不過時間層次不一樣,「白讀音」通常比「文讀音」來自於更古老的發音。

吳語里的文讀音,是吳越人模仿當時的官話而產生的一種發音。普遍的來說,文化一些的詞語會用文讀,口語辭彙多用白讀。但是有很多例外,最後會講到。同時要注意:有一些白讀音只存在於某一兩個固定辭彙當中,也就是下面會特別備註的「滯古音」,通常是保留了唐代切韻音系,甚至更早層次的發音。

————————————————————————————

插播小廣告:來自吳語區的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和新浪微博@吳語傳承與保護小組,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

我以吳語上海話為例子(應該也適用於同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其他方言)

請注意,一些吳語太湖片方言有特例:如杭州話,很多字只有文讀音而無白讀音,而台州方言,很多字則只有白讀音而無文讀音。

,中古音有兩讀:徒蓋切、唐佐切。其中唐佐切就是對應的吳語的dou/du。不信你自己用吳語拼一下:唐的聲母+佐的韻母,是不是"大"?

大光明電影院 (da) 文讀音

大娘舅,大塊頭(dou/du)白讀音

櫻花 (in) 文讀音

櫻桃、櫻珠(an) 白讀音

人民,人大(zen) 文讀音

人命,中國人,大人(nyin) 白讀音

仁義道德,仁至義盡(zen) 文讀音

杏仁,蝦仁 (nyin) 白讀音

傳染(zoe/zae) 文讀音

染顏色、染頭髮(nyie) 白讀音

值日生,日本 (zek)入聲 文讀音

日頭,日腳 (nyik)入聲 白讀音

兒童醫院,小兒科 (el) 文讀音

兒子 (nyi) 白讀音

耳目一新,耳機 (el) 文讀音

耳朵 (nyi) 白讀音

二氧化碳 (el) 文讀音

第一第二,兩百廿二 (nyi) 白讀音

顏面 (yie) 文讀音

顏色 (ngae) 白讀音

嘉獎令,嘉賓 (t?ia) 文讀音

嘉興,嘉定 (ka) 白讀音

註:/k/是吳語拼音的k,等於普通話的g,民國威妥瑪拼音的k

家庭,國家,大家(意為名家) (t?ia) 文讀音

一家人家,做人家,大家(意為各位) (ka) 文讀音2/白讀音1

大家(意為各位),歸家,自家 (kuo) 白讀音

註:/kuo/一音僅在常州、紹興、寧波一帶還有(和"花"(huo)是一個韻母)。這一層次為吳語的真·白讀音,符合吳語麻韻高化的特徵。但是後來被ka一音覆蓋,然後再次被t?ia一音覆蓋,形成了多層次的文白讀。後者為前者的文讀,而前者作為後者的白讀同時又作為更前者的文讀音。

如:ka相對於kuo是文讀,ka相對於更後來的t?ia則又成了白讀。

馬馬虎虎,巴拿馬運河 (ma) 文讀音

馬戲團,馬蘭頭 (mo) 白讀音

巴金,巴黎 (pa) 文讀音

巴不得,嘴巴,尾巴 (po) 白讀音

註:/p/是吳語拼音的p,等於普通話的b,民國威妥瑪拼音的p

生活,生物學 (sen) 文讀音

生活(意:工作),做生活(意:做工作),吃生活(意:挨揍),生日,學生,生熟 (san) 白讀音

科學研究、化學 (yok/yak)入聲 文讀音

學生,學外語 (?ok)入聲 白讀音

狹路相逢 (yaek)入聲 文讀音

闊狹(寬窄) (?aek)入聲 白讀音

銀杏樹 (yin) 文讀音

杏仁 (?an) 白讀音

拖鞋 (thou/thu) 文讀音

拖鼻涕 (tha) 白讀音 (滯古音,唐·切韻音系)

幾何 (?ou/?u) 文讀音

何里 (?a) 白讀音 (滯古音,唐·切韻音系)

多少 (tou/tu) 文讀音

多日 (ta) 白讀音 (滯古音,唐·切韻音系)

下面四組比較有特色,是中古漢語的魚韻字在吳語里讀e或者ei的例子。

許可 (shiu) 文讀音

場許、幾許 (ho) 白讀音1

在(lek) 許(he) 白讀音2 (滯古音,來源於唐以前)

虛弱 (shiu) 文讀音

五虛六腫、虛起來 (意:充血腫胖) (he) 白讀音 (滯古音,來源於唐以前)

去向(chiu) 文讀音

去...(某地)、來去:白讀音 (khei) 該發音僅限於江陰、慈溪等部分地區 (滯古音,來源於唐以前)

美人魚 (yu) 文讀音

帶魚、吃魚、買魚 (ng) 白讀音

魚 (ngei),該發音僅限於常熟。白讀音2 (滯古音,來源於唐以前)

圍棋、包圍 (we) 文讀音

圍巾、圍裙 (yu) 白讀音 (中古漢語里圍是雲母字,聲母為y)

貴重、珍貴 (kue) 文讀音

太貴了 (t?iu) 白讀音

註:/k/是吳語拼音的k,等於普通話的g,民國威妥瑪拼音的k

鬼迷心竅(kue) 文讀音

小鬼 (t?iu) 白讀音

龜兔賽跑(kue)

烏龜 (t?iu)

虧本(khue)

虧得(chiu,同區)

跪拜 (gue) 文讀音

跪下來 (jiu) 白讀音

失物招領,物理 (vek)入聲 文讀音

啥物事 (mek)入聲 白讀音

希望 (vaon) 文讀音

望遠鏡,望一望看 (maon)白讀音

味覺器官,味精,味之素 (vi) 文讀音

味道 (mi) 白讀音

微笑,微粒,微信,微波爐 (vi) 文讀音

一微微 (mi) 白讀音

肥胖 (vi) 文讀音

肥皂 (bi,同皮) 白讀音

問題 (ven) 文讀音

問我,請問 (men) 白讀音

例句:問儂個小問題(men non kek siau ven di)

新聞(ven) 文讀音

聞著氣味(men) 白讀音

感覺 (t?iok,t?iak)入聲 文讀音

我覺著 (kok)入聲 白讀音

註:覺還有一音kau(告),用於睏覺之意。

交通,交易(t?iau)

交代,交出來(kau)

註:/k/是吳語拼音的k,等於普通話的g,民國威妥瑪拼音的k

教室,教學(t?iau)

教教我,教書先生(kau)

叫聲、喊叫(t?iau)

叫花子(kau)

解開、解鞋帶 (ga) 白讀音1

解釋 (ka) 白讀音2

解(姓)(?a、音同鞋) 白讀音3

解放(t?ia) 文讀音

解(t?ie) 評彈音、越劇音

如果不考慮上面提到的滯古音,那麼可以大致上總結出一個文白讀聲母的變化規律:

中古漢語 見、溪、群、疑 四聲母 接細音的字,白讀到文讀的變化為:聲母由k/kh/g/ng -&>t?/ch/j/ny,同時加上介音i。如上文的嘉、解、交、教、家。

中古漢語 曉母字 接細音的話,白讀到文讀的變化為:聲母由h -&>sh。如:孝。

中古漢語 匣母字 接細音的話,白讀到文讀的變化為:聲母由? -&>y。如:學、狹、行。

中古漢語 微母字,白讀到文讀變化為:聲母由m -&> v。如:問,聞,味,望,物。

中古漢語 日母字,白讀到文讀變化為:聲母由 ny-&>z/el。如:日,人,仁,二,兒。

理論上說文讀是用在新出現或較正式的辭彙上,白讀是偏白話的詞語。

但是實際上卻有很多固定用法並不適用,比如:為什麼望遠鏡這類科技辭彙卻使用白讀maon?為什麼大學的大為文讀的da,學則是白讀音的?ok?

吳語區的很多中老年人並沒有系統了解過"文白異讀"這一現象,不過他們講話時辭彙的文白卻是很分明,文白本身已經深入到每個辭彙了。

————————————————————————————

插播小廣告:來自吳語區的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和新浪微博@吳語傳承與保護小組,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

http://weixin.qq.com/r/0nVCWk-EHhJhrQs59yD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就跟薄讀bo和bao不一樣,伯讀bo和bai不一樣,熟讀shu和shou不一樣,更讀jing和geng不一樣,色讀se和shai不一樣一個體驗


簡單來說,白讀音是老百姓日常講話交流的講話音,多用於生活常見辭彙。文讀音是讀書音,貼近標準音、官話或強勢方言,多用在書面語辭彙、外來辭彙、固定結構。閩南語較成體系,吳語次之,湘語再次之。客贛粵相對少一點。各地方言或多或少都有文白異讀,體驗應該是文白異讀成體系的方言區人民講話時可以自然而然區分,如果亂用會感覺彆扭,甚至影響理解。在普通話的影響下,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新文讀音或新文讀層次。

吳語已經有吳語主頁君回答了,閩南語等待閩南語母語者回答。

這裡附上晉語的文白讀,來自優酷Hynuza,也是漢語方言音韻朗誦的策劃者:

晉語-汾陽話文白異讀舉例

視頻封面晉語-汾陽話文白異讀舉例(視頻中文讀和白讀寫反了。。)—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晉語-汾陽話白讀、文讀對比 之 賀新郎·蘇軾

視頻封面晉語-汾陽話白讀、文讀對比 之 賀新郎·蘇軾—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說了這麼多非官話區的文白異讀,再放上一些官話區(自家方言為例)文白異讀舉例(中原官話信蚌片信陽方言,所以官話區孩子不要以為只有非官話區有文白異讀哦) :

洋角、牛角(k?)白讀音

三角形(t?io)文讀音

解開、解手(k?)白讀音

解放軍(t?i?)文讀音

杏子(x?n)白讀音

杏仁酥(?in)文讀音

閉爐火(pei)白讀音

閉關鎖國(pi)文讀音

哪許(x?)白讀音

許配(?y)文讀音

傢伙、姊們伙(xua)白讀音

夥伴、夥同(x?)文讀音

頭縮著(tshu)白讀音

縮地(suo)文讀音

專門(tan)白讀音

專家(tsan)文讀音

墨水、白墨(m?)白讀音

墨子、墨守成規(mo)文讀音

鍋巴(ki?)白讀音

火鍋(k?)文讀音

尋常(?in)白讀音

尋人啟事(?yn)文讀音

今個(t?i、ts?n)白讀音

如今之計(t?in)文讀音

舒坦(tshu)白讀音

舒膚佳(su)文讀音

熱鬧(la?)白讀音

哪吒鬧海(lau)文讀音

判作業(ph?)白讀音

判別(phan)文讀音

看著、說著(tau)白讀音

著落(tsuo)文讀音

老繭、繭子(t?ia?)白讀音

作繭自縛(t?ian)文讀音

嚇人(xi?)白讀音

嚇唬(?ia)文讀音

啄菜、小雞啄米(tau)白讀音

啄木鳥(tsuo)文讀音

就是(tou)白讀音

就業(t?iou)文讀音

牛肉(ou/?ou)白讀音

牛仔褲(liou)文讀音

打哈欠、打嚏欠(xan)白讀音

欠人情(t?i?n)文讀音

也是、也有(e)白讀音

葉門(i?)文讀音

扳脫(tha)白讀音

脫離(thuo)文讀音

真巧(t?hio)白讀音

巧克力,巧合(t?hiɑu)文讀音


其實呢。在關注一個叫做吳語的微信號之前呢,我是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叫文白異讀的東西的。哪怕我說「問(men)伊一個問(ven)題」的時候,我也不會注意到前後兩個同樣的字讀音不同。

當然現在知道了,也就是有時候會突發奇想想一想某個字有沒有文白異讀,有的話會覺得很有趣。哈哈。

本人浙北吳語區人,說正宗桐廬話。


許多人在詳細分析文白異讀,但我想題主所說的體驗,應該是一種感性的直觀感受吧。那我就從直觀感受方面來描述。

答主廈門人,主要從閩南語的角度來說。

首先,受到推普的影響,絕大多數講閩南語的人都屬於以下兩類:

1、懂普通話,有一定文化水平。閩南語方面的文盲,僅僅會日常會話,不具備用閩南語讀書面文字的文讀能力。

2、通曉閩南語,但是文化水平低,不識字。

以上兩種人,都無法進行完全的文讀,即無法完全運用閩南語的文讀系統去讀書面材料。因此對於他們來講,文白異讀影響僅僅是日常會話中摻雜在白讀中的那部分文讀字。

答主曾經屬於1類人。對於以上這2類人,他們未必明白文白異讀是什麼。由於他們是閩南語方面的文盲,因此,他們不像普通話使用者那樣能夠做到「音——字——義」三位一體,對於他們來說,僅僅是「音——義」關聯。所以對於文白異讀,他們的直觀感受是,日常用語中常常有兩個不同的發音,指代的卻是同一個意思,而這兩個發音約定俗成地在各自的辭彙下使用。絕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其實是同一個字的不同讀法,甚至於有很多人覺得其中的一個發音是有音無字。事實上,脫離的文字的語言,是無法用文字的體系去要求的,此時僅僅是「發音——含義」的對應,只要熟悉了每個含義的發音就行了。根本不必也沒有機會去發現並考慮相同的字為什麼會有2個發音。

當然,閩南語者中還存在少量的第三種人,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是閩南語方面的。他們在日常會話的基礎上還能用文讀來讀文章,他們具有將每個字翻譯成閩南語讀音的能力,他們會去考慮閩南語與漢字的關係。對於這類人,假定不去討論他們對文白異讀的理性認識,就單憑直觀感受來說,白讀音更像是對事物的直接刻畫。比如「紅」,白讀ang5,文讀hong5。聽到ang5這個白讀音,他們往往在腦海中直接浮現出的是那個熾熱的顏色,也就是日常用語中「音→義」的直接轉化,是對實際意象的刻畫。而對於hong5這個文讀音,他們最先想出的是「紅」這個字,而非其實際含義。就好像有人告訴過你,「紅」這個字讀作hong5,同時它在書面上可以用來表示ang5的意思。換句話說,hong5僅僅指代的是那個字。

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純粹只會閩南語,且不具有「字→義」的轉換能力,即便是告訴了這個人每個字的文讀音,當他聽到純粹的文讀文章時,腦海中蹦出的也只能是一個接一個的字,而無法理解其實際含義的。事實上,各類語言中,音往往是直接轉化為義的,而字不能,需要藉助音才可以。普通話閱讀實際上往往也需要我們內心自發地默讀,藉助默讀完成「字→音→義」的轉化。

總體來說,對於生活中常用的各類白讀、文讀、文白混合詞,對於閩南語人來說,只是口語中約定俗成的說法,許多人並不知道其中「同字不同音」的文白異讀原理,但是作為常用語他們是「音→義」的。

但是對於不常用的、純粹的書面文讀讀音,在閩南語人的腦海里,它們只是那些個漢字的具體讀音,是那些字的「名字」。無法第一時間反射出其實際含義,腦海里蹦出的僅僅是那些個書面符號,首先進行的是反向的「音→字」而非「音→義」。字本身反倒成了被指向的意象。


本人吳語人,講北吳語,常用辭彙自然而然地能區分文白,非常用詞有時真是難以確定該選擇哪種讀法(攤手)。

再加上吳語天書似的連讀變調,真心覺得非吳語人學習吳語只能以學詞語為基礎,學單字調根本無法正常遷移到句子中,這點和粵語、客家語差別較大。


四川話也有不少文白異讀,不過一般未經過文讀教育的人多半搞不清楚,有人讀文章也用白讀,或者根本沒有聽過一些字的文讀讀音。

就我自己來說,文讀音真的用得很少,偶爾讀一些標語或者電影名才會用到,並且大多數同齡人還是用的白讀來讀,加上現在基本不會用方言讀文章,所以文白異讀情況會越來越少,白讀或者普化的白讀直接替代文讀音。

下面我用仁富小片來舉幾個常見的文白異讀:(ipa)

喉牙細音類

(白) kai43:解手、解開(扣子等)

(文)t?i?i43:解體、解放、解剖

(白)hen212:杏子

(文)?in212:銀杏

(白)?en35:櫻桃兒

(文)in35:櫻花

(白)ka35:家家(外婆)

(文)t?ia35:家庭

(白)kan35:哪間(哪裡)、一間

(文)t?i?n35:房間

(白)k?ɑu35:敲門

(文)t??iɑu35:推敲

(白)hai43:螃蟹

(文)?i?i212:蟹黃包

(白)k?212:三角形、牛角尖

(文)t?i?212:五角錢

麻韻三等類

(白)t?a212:甘蔗

(文)t??212:蔗糖

疑母細音入泥母細音類

(白)?an32:關嚴(窗門等)

(文)?i?n32:嚴肅、嚴厲

(白)?ɑu43:咬東西、咬爛

(文)?iɑu43:程咬金

入聲類

(白)k??43:瞌睡(口語)

(文)k??212:打瞌睡(文讀)

(白)t?iɑu32:嘴巴兒嚼(牙尖嘴利)

(白)t?iɑu212:嚼東西(口語)

(文)t?i?212:品嚼

(白)k??35:擱在那堂(放在那兒)

(文)k??212:擱著

(白)t?ɑu32:著打

(白)t???35:睡著(口語)

(文)t??212:著陸

陽去類

(白)??35:我是xxx

(文)??212:是非

(白)t?ei35:這間(這裡)

(文)t??212:這般

(白)nei35:那堂(那裡)

(文)na212:那麼

(白)j?35:夜飯、夜半三間(口語)

(文)j?212:夜晚、夜裡

(白)nu35:路高頭(路上)

(文)nu212:馬路

(白)p?u35:一步兩步似爪牙

(白)p?u212:梯步

(文)pu212:似魔鬼的步伐

(白)ha35:一下兒

(白)?ia35:地下(口語)

(文)?ia212:下來

(白)tu35:肚皮

(白)tu43:肚子

(文)tu212:肚臍

(白)n??35:弄死你

(文)n??212:捉弄

(白)hai35:害怕會(怎麼會)

(文)hai212:迫害

合口介音類

(白)sen35:孫兒

(文)suen35:孫燕姿

(白)ten212:吃頓飯

(文)tuen212:安頓

(白)t?en35:吞飯

(文)t?uen35:吞咽

(白)sa?43:爽口(口語)

(文)?uɑ?43:爽朗

(白)?ai32:誰個

(文)?uei32:誰人不識君

(白)hai32:還要咋個嘛?

(文)huan32:還是、還要、還來(此字文讀不管語義只讀huan32)

流攝類

(白)f??32:浮起來

(文)f?u32:浮萍—(這個不確定是不是有文讀)

遇攝類

(白)k?212:鋸肉

(文)t?y212:鋸子

(白)t?i212:走過去

(文)t??y212:去掉、去聲

雜類

(白)n?35:我的

(文)ti212:的確

他/她

(白)na35:他們

(文)t?a35:其他

(白)men32:明朝(口語)

(文)min32:明天、明了

(白)t?en35:今朝(口語)

(文)t?in35:今天、今晚

(白)t?yn212:近點兒

(文)t?in212:遠近

(白)t??i35:吃飯

(文)t???212:小吃

(白)k?ei35:打開(一般只用在詞末或者句末)

(文)k?ai35:開放

(白)huan32:橫起跑、橫得很(倔強或者很一意孤行)

(白)h??32:橫還(老是)—(不確定)

(文)huen32:橫衝直撞

(白)t??iɑ?212:x和x長得多像(x和x長得很像)

(文)t?iɑ?212:蠟像

(白)mei35:沒得

(文)mu212:沉沒

不過有趣的是,我曾經在貼吧上看到一個吧友說:「僧敲月下門,這句話用四川話讀更有韻味。」我想他可能不知道在這裡「敲」應該用文讀而不是白讀,他所謂的韻味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另外,我看到方言吧曾經做過一個視頻,內容是中國各地的吧友用自己的漢語方言朗讀《青玉案?元夕》,其中四川的吧友齊刷刷地把「笑語盈盈暗香去」的「去」讀成白讀音,「暗香t??i?」、「暗香k??」,簡直感人。

唉,你們啊,還是要提高志己的姿勢水平!

——————————————————————

補充幾個全川普遍有,但容易被新新誤以為是地方特色的文白異讀:

(白)ni?u212/ni?u32

(文)nu?

(白)z?u212/??u212

(文)?u?/zu?

什麼,你說「肉」讀「如」是xxx地才有的讀音,你難道沒吃過酥?u??


具體的概念前面說了很多了,我來說說體驗吧

最明顯的體驗是,古詩古文大部分人很難用閩南語讀出來,難在哪裡呢?現在母語教育缺失導致很多人讀不出某些字的文讀音,甚至根本不知道文白異讀是什麼,就算把古詩古文讀出來了,也是文白不分胡亂用

(想到我大一的時候在語文課上用閩南語讀某詩歌,文白混用,現在想想簡直是黑歷史)

舉個例子,「想當年,金戈鐵馬」我覺得很多閩南人會直接按口語讀成

「siunn tng ni,kim koo thih be」

實際上文讀應該是

「siong tong lian,kim koo thiat ma」

另外,有些詞,用文讀也可以,用白讀也可以,這又分兩種情況

1.文白讀表達的意思不同

例如行動一詞,

「行」若是文讀hing,表示的是「行動」,若是白讀kiann,表示的是「走動」

不過大多數人在缺失母語教育的情況下,根本意識不到「kiann」其實就是「行」,甚至會認為他有音無字

2.文白讀表達的意思相同

例如酒店,店用文讀白讀都可以,在意思上沒有差別,所以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A:來去酒店(tuinn)喔!(去酒店喔)

B:佗一間酒店(tiam)(哪一間酒店)

兩人明明在說同一個詞,音卻不同,但這沒有誰對誰錯,個人習慣不同而已。

另外,喜歡看布袋戲的道友可能會發現,布袋戲中的閩南語與日常中使用的閩南語有一定差別,而原因就在於文白異讀,布袋戲中文讀所佔的比例比口語中高不少,因此會有這種感覺。


普通話下列詞中的字同義多音的軆驗

果殻,地殻

緑色,緑林好漢

剝橘子,剝削

迫擊炮,逼迫


樓主在說「選擇」「擇菜」、「剝削」「剝皮」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特別體驗嗎?


就好像是血液xuè和血淋淋xiě


四川話

下:文讀xia「下樓」,白讀ha「看一下」

嚴:文讀lian「嚴格」,白讀ngan「門關嚴了沒有」

感覺白讀挺少的,而且有日漸減少的趨勢


以英語為例:

腳:foot,行人:pedestrian(即footgoer)

六:six,六邊形:hexagon(即six-corner)


仔細看完全部答案,突然發現,按照維基的說法,粵語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白異讀」,現在所謂的「粵語文白異讀」,其實都是白讀和「白讀增生性口音變化」,下面嘗試解釋這個看法,可惜這個看法,最後發現是有問題的。

答案末尾,附上了知友 @則已 的另一種觀點,這個觀點,一下子令整個答案徹底翻盤,請務必看到最後

節選維基百科「文白異讀」詞條解釋:

綜述:

文白異讀,是漢語方言中一種特有現象,一些漢字在方言中有兩種讀音。文讀和白讀代表不同的語音層次。

文讀,又叫讀書音、讀音、文言音、字音,是方言的外源層[1][2][3]。白讀,又叫做說話音、語音、白話音或話音,通常是方言的自源層[4][5][6][7]。

方言中的白讀普遍是在《廣韻》或更早的音系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來的方言固有成分。文讀是從外來強勢方言借入的[8][9],尤其是受歷史上的通語影響產生的。白讀音代表較早的歷史層次,文讀代表較晚的歷史層次[10][11]。普遍來說,文讀相對白讀接近普通話[12]。由於歷史上的民族共同語有了多次較大變化,在個別方言中有多個文讀層。如閩南話中,有六朝吳語和之前的上古成分、廣韻音系的中古成分和明清時代的官話成分。其中中古的《廣韻》成分相對上古的成分是文讀,相對近代成分是白讀。但是總體上,愈白層次愈古和北京話差異越大,愈文層次愈近和北京話差異越小

文讀不僅透過文教等手段滲透到了生活中,甚至有共同語作為強大後盾常將白讀最終淘汰出局[15][16],並促進了共同語同化方言[17]。白讀藉助一些固定片語反抗文讀,代表本土元素抗拒共同語的同化。白讀淘汰文讀的現象也是有的,海南島因為遠離官話區,白讀反擠掉了文讀[18]。方言中文讀的數量也體現了方言受權威方言侵蝕的程度[19][20]。

科舉制度加強了強勢方言向方言區的輻射,直接體現為文讀的強勢[23]。而前清皇朝覆滅也一度在某些地方逆轉文讀的強勢[2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普及教育和廣播電視等推廣共同語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讀面貌。一方面,在當代普通話影響下,一些方言區產生了更像普通話的新文讀,而歷史上學得不太像共同語或不像當代共同語的老文讀處境尷尬,或是被新文讀替代,或是擠掉白讀成為白讀[25]。另外一方面,一些方言中原來文讀充當共同語的角色被普通話替代而出現萎縮。比如當代上海的情況,說方言時傾向用白讀,而原先使用文讀的情況則用普通話說[26][27]。

由於文讀是外來強勢方言滲透的結果,所以方言里文讀數量多少也間接反映方言歷史和現實中的地位。[31]江河之間作為傳統的漢語共同語方言區,文讀現象罕見[32],但在當代強大的普通話衝擊下,也出現了一些向普通話靠攏的讀音。江河之外,北京話和廣州話這中國當今兩大強勢方言文讀是相對少的[33],而閩語各分支的文白異讀是最複雜的,吳語、湘語屬於中等[34]。地緣上靠近官話區的近江方言區的文讀相對遠江方言區多些。北京的外來文讀層主要是在其成為國都之前形成的[35]。吳語和粵語都是歷史上相對強勢的語言,吳語文讀較粵語多,不僅僅是因為吳語區地理、政治、經濟上和官話區較緊密,吳語區人口的方言意識不如粵語也是一個因素[36]。江南舊書塾對共同語代表形式文讀的重視和本土方言元素的排斥也直接體現到當代吳語區學校推普工作中的過激行為上,發生過多起嚴重體罰說方言學生的現象[37]。

通過上面定義和綜述,我們可以看到,它一直反覆在說一件事:白讀是繼承古代漢語,帶有古音的痕迹。文讀是模仿強勢方言,主要是指官話,尤其是普通話。於是白讀很不像普通話,文讀有些接近或很接近普通話。

找到了幾個典型答案供大家參考。

吳方言:方言母語中有文白異讀是怎樣的體驗? - 吳語傳承與保護的回答

晉方言:方言母語中有文白異讀是怎樣的體驗? - 寇孔雲的回答

西南官話:方言母語中有文白異讀是怎樣的體驗? - 蟬時雨的回答

通過答主們詳細列舉,是否發現,他們的文讀音或多或少地與普通話相似?最明顯的是「見、溪、羣母字」白讀不齶化,還是g, k, h,而文讀齶話成j, q, x,就像官話,有些白讀保留疑母日母,文讀則脫落也是很像官話,上述幾門方言的「文白異讀」確實如維基百科所說一致,但是粵方言不是這樣。

  • 粵語的字音來源是什麼?

通過對常用漢字的粵音國音整理,越來越發現日常漢字的粵音,基本都是來自古籍切出來,也可以說是單一地來自於古籍,這裡的古籍包括中古、近古和現代。

「瞓覺」的「瞓」字是fan3還是han3,另外「糾結」「糾正」「矯正」「上繳」應該怎樣讀?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粵語中命運的運字讀的是wan音而惋惜的惋字讀的是yun音,這兩個字的讀音為什麼剛好和國語相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宋代

年份不詳《廣韻》,各門漢語方言共用

http://vdisk.weibo.com/lc/BvLQ3A97ziO9x9W4s3T 密碼:QV85

清代

1782年《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首部記錄粵語的韻書,主要記錄「南番順」三邑粵語

http://vdisk.weibo.com/lc/BvLQ3A97ziO9gEABP7H 密碼:JY0L

http://vdisk.weibo.com/lc/BvLQ3A97ziO9g4pNNYV 密碼:T181

1855年《初學粵語切要》

1856年《英華分韻撮要》

http://vdisk.weibo.com/lc/BvLQ3A97ziO9gtZUx9r 密碼:R71T

民國時期

1941年《粵音韻彙》,首部採用國際音標註音的粵語韻書,主要記錄廣州音

http://vdisk.weibo.com/lc/BvLQ3A97ziO9dFyCTpX 密碼:PSW6

隨後還有李卓敏,周無忌,饒秉才,何文匯等人推出粵音工具書

但不論是誰推出的粵音材料,都不可避免地與《廣韻》有牽連,其中又以何文匯最為極端,試圖把日常粵音偏離《廣韻》較多的字音,重新拉回靠近《廣韻》,實行「粵語正音運動」。

http://www.ny.edu.hk/web/cht/hkbc_journal/HKBC_11th%20Journal/17-420.pdf

說了那麼久,為了說明,絕大部分粵語字音直接或間接來自古籍,如果按照維基的說法,這應該屬於白讀,但按照粵語自己的標準看來,叫做「文讀」

  • 那粵語自己所謂的「白讀」,是什麼?

粵語的文白異讀主要體現在梗攝字韻母和濁上字方面。

  1. 梗攝字的白讀音韻母較文讀音為低;

  2. 中古全濁上聲字今白讀聲母送氣保留濁上調,文讀則聲母不送氣併入陽去

通過上面表格,我們看到,無論「文讀」也好,「白讀」也罷,更像是對中古音的不同理解,韻腹母音到底是傾向於中古音里的介音還是韻腹,濁上是繼續濁上還是變去,而形成少數有規律的所謂「文白異讀」,因此,粵語里不論「文讀」「白讀」,其實都屬於維基里提及的白讀

當前的粵語,並沒有太多模仿普通話的發音,但如果非要找,也是有一些的個例,例如「玩」多了waan2音(不知不覺引進了幾十年),「蛤」多了haa1音,「汞」多了gung2音。

這類從普通話引進的發音,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粵語的語音,令粵語變得更好,就以「玩」字為例,本來只有一個讀音wun6同「換」,「今日去迪士尼玩咗一日,真係好好玩」,假如這裡兩個「玩」字都讀wun6,會有點難聽,替換成「新文讀」音waan2,就好很多了,只要把這類新引入發音找出並規範起來,合理引導和制定標準,「新文讀」可以和白讀和諧共存,規範除了表示to play這個動詞(單字詞),和funny/interesting這類形容詞的「玩」是waan2音之外,其他如「玩具」「玩弄」「玩耍」「玩意」一律讀wun6。

綜上:

  1. 所謂的粵語「文讀」——等價於其他方言的白讀。

  2. 所謂的粵語「白讀」——只是粵語自身白讀的一種「增生性口音變化」,量少而有規律。

  3. 所謂的粵語「新文讀」——少量不知不覺引入的普化音,某些能用於標記部分新辭彙(用粵語讀會彆扭的字),這類引入普化音往往本身很像粵語讀音形式。

所以說,粵語一直是固定地採用97%以上白讀系統來讀普通話書面語的,有不到3%為新文讀。(百分比僅用來給讀者一個大概的概念,非精確)

上面是我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我也一直在反思是否有問題,下面,是知友 @則已 提供的解釋。

文白讀是相對的,前者書面化,來自中心方言。至於兩者時間層次,不同方言不一樣,吳語的文讀是近代官話的閩語的文讀是晚期中古的。粵語要說的話,進入嶺南肯定在秦漢就開始了,但並沒有遺留下來。猜測有很大的原因是被後來的優勢方言在中古時期覆蓋,也就是大面積替換了早先的白讀層。粵語的文白異讀並不來自宋元以後的官話,所以文白讀都是中古層的演變。文白讀的定義基於兩點,一是不同的歷史層次,而是辭彙的使用層次。閩粵語受宋元官話影響都很小,所以不會有官話層的文讀。閩語因為白讀是上古層,所以文白異讀差異明顯,粵語沒有上古層的文讀,所以差異不明顯。

  • 我們相同的地方:

都認為文白異讀是音系層次錯開而引起的,層次早的算白讀,層次晚的算文讀

  • 我們相異的地方:

  1. 按維基的說法,我認為來自切韻音系等中古層次的算白讀,後來受到官話等影響引入「普化音」算文讀。

  2. 他認為古粵語的白讀層音系比中古音更早,後來受到中古晚期的音系的強烈影響,大量中古音替換取代了粵語的白讀層發音,蠶食得現在只有零星殘存的白讀,於是中古音成為了粵語的文讀層,可能是中古晚期音系(文讀)(大量存在)取代中古前期音系(白讀)(零星殘存),粵語的文白異讀看上去差異不明顯,更像是對中古音的不同理解。

  3. 我的看法,其實應該是吳語的模式,而非粵語的模式。
  4. 他的看法,有點像是閩語的模式,但是閩語上古層(白讀),並沒有被中古層(文讀)大量取代,而是彼此共存,正如 @Tikui Tan 說的那樣,於是閩語有數量龐大的文白異讀,而粵語可能是中古後音系侵蝕中古前音系,不涉及上古音系。

按照閩語的標準,這是文讀,閩語文讀音基本可以靠反切得到,反倒是白讀音成形早於切韻,根本無法利用反切得出。

想了良久,感覺他的解釋更為合理,主要是我對粵語中古以前的情況不熟悉,沒想到層次會更早,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俺會繼續學習滴。

讀者有興趣的話,不妨自己思考探索一下。

【極速煉成粵語拼音,點擊:全新粵語拼音速成法(611次聲調辨析) - 荷達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提示:-n表示的是鼻化母音不是齒齦鼻音;潮汕人一般稱泉漳片為閩南話(非閩南語)。

潮汕話屬於閩南語,其中也有豐富的文白異讀。潮汕話的一到十的讀音是這樣的(前白後文):

一 zek8 ik4

二 no6 ri6

三san1 sam1

四 si3

五 ngou2 u2

六 lak8

七 cik4

八 boih4

九 gau2 giu2

十 zap8

但是其中四、六、八、十是沒有文讀音的(而泉州音卻有文讀音)。並且有文讀音的數字中,五、九的文讀音在我的記憶里還沒見人用過,三的文讀音只在親戚稱謂里見過。

潮汕話的白讀音非常強勢,強勢到文讀音幾乎不被使用甚至消失的地步。

(以下內容只是根據我經歷來說,如有錯誤請指正)

比如「數學」這個詞,閩南話用的是文讀,用潮汕話的發音念就是su3 hak8;而潮汕話用的是白讀,讀siou3 hak8。

潮汕話中一般也是姓氏白讀,名字文讀。但是有些字連文讀音都沒有,只能用白讀音。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名字帶有「靜」字,通常來說應該讀zing6,然而並沒有這個發音,於是只能讀zen6。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廣韻入聲一屋獨小韻,除了「讀」字讀tak8外,其餘的字均讀dok8。這個很明顯能看出「讀」字因為用tak8的發音太多了,dok8的發音反而漸漸地被遺忘了。這類情況有很多,還有很多字雖然文讀音沒有消失,但是基本已經見不到文讀音的使用了。

(我在打這段文字的時候想起了「熊」這個字,這個字的白讀音有個很有趣的韻尾,念作him5,文讀音的擬音是hiong5。當初我發現字典沒有收錄這個文讀音,問「熊熊烈火」難道念作him5 him5 liek8 hue2嗎,一個家己人就說hiong5這個發音其實是存在的。)

就補充一下這個吧,其他東西和閩南話以及吳語差不多。

啊,好希望潮汕話有正字標準Σ(  ̄□ ̄||)…


有很多人會對自己方言保留極為龐大的文白異讀體系的完整性而感到自豪與欣喜,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普通話作為教學標準用語完成全面普及的當下,這種文白異讀體系卻給方言自身的傳承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性效果,使方言自身被逐漸普及的普通話革掉性命,最終走進博物館,成為遺產。以福建閩南方言為例,文白異讀體系事實上並不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這種體系並非口語交流中只涉及白讀音,書面朗誦只涉及文讀音,而是兩者的應用情景是交融的。尤其在口頭交流的情況下,是文白交雜的。例如,在口語交流中,藥物辭彙用的便是文讀音,以陳皮為例,此處的陳的發音並不與陳作為姓氏使用時的白讀音相同,而是與「沉」同音。再比如作地名時,以廈門大學為例,當口語表達「廈門大學」這個全稱時,這個辭彙在發音時作白讀,也就是說此處的廈門大學,與「廈門市」的廈門是同音,然而,當「廈門大學」切換成簡稱「廈大」時,此時「廈」字便又作文讀,「大」字也切至文讀。在為推行普通話作為標準教育語音之前,各個方言區的教育,實際上起到了一個普及教育方言白讀音的作用,但由於前文所述這種教育的被普通話推行所革掉性命後,使得方言區內的民眾受到的文讀音的教育急劇減少,使得多數閩南人在閩南語發音至「廈大」這個簡稱時,由於缺乏文讀音的訓練,以白讀音發音又令人覺得十分彆扭,便直接用普通話的廈大發音替代。這種由於文讀音教育的缺乏導致的現象在閩南語的口語表達中是普遍的,導致的一個效果就是使口語發音逐漸地碎片化。而更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對閩南地區的一些文化藝術傳承的毀滅性打擊,作為一個南音愛好者,曾經在閩南地區內算是極高水平的南音演出中遇到過這種窘境,演唱者在演唱「床前明月光」全詩時,有數次文音白讀不自知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嚴重破壞了音樂的韻律。這對音樂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常以遺老遺少自居的台灣人民,在閩南語的以「普」代「文」的現象是最為嚴重的,這種現象甚至在當局推行的所謂「台語」教學中都極為普遍。(僅僅是一個南音愛好者平日的觀察結果,也許民科了。)


廣東人來答一下

粵語里的文白異讀主要分兩種,一是聲調的改變,二是字音的改變。

第一種就是常說的變調,某些字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的音調不同,例如錢的本調是cin4,但口語中就會說cin2。掌握好變調很重要。

第二種就比如命這個字,本音ming6,但有時讀meng6


推薦閱讀:

現代哪一種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為什麼拉丁語、希臘語的語法如此複雜?
81 年三毛和鄧麗君在台灣金鐘獎頒獎晚會上講話口音和大陸人一樣,為什麼現在台灣人口音變了呢?
為何日語用帶入聲尾的漢字譯國名首字?
有人認為粵語、閩語等較近古漢語,為何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誰更接近古漢語?

TAG:語言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