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來電影市場的 Intellectual Property 熱潮?

IP,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意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者「智慧(財產)所有權」,也稱為智力成果權。但在電影領域,還有更細緻的解讀嗎?

電影市場這兩年開始變得火熱,而近來被炒得很熱的則是電影IP,如何看待這股IP熱潮?


IP不僅僅對於電影行業,對於所有文化產業都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上周末跟 @何足道 老兄吃了頓飯,受益匪淺。這位老兄的一個說法是,把文化產業按上下游劃分,大致如下:

1,源頭層:如文學、漫畫。這個層面的產業,利潤低,成本也很低,可以頻繁試錯。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跨產業大IP中,絕大部分都是從源頭這個層面開始的。幾乎是繞不過去的一層;

2,維持層:如動畫、電視劇等。這個層面的產業規模巨大,利潤一般,但優勢是長期、大面積的覆蓋和維持用戶群;

3,套現層:如遊戲、電影。雖有差異,但這一層共同點是極強的利潤變現能力。也是文化產業中最刺激資本的層面(當然也有一些結合性質的變體,比如主題樂園。但大體上遵循上中下游的規律)。

如果您是一位影視相關行業的人士,那麼說到這裡,你已經發現了IP這個東西的核心價值:對於文化產業來說,每個來自於相鄰產業的IP,都會為當前所在產業的該IP項目製作大大降低其評估風險。如果之前該IP成功貫穿了全部的上中游,那麼在下游盈利幾乎是板上釘釘。

資本市場上最強調的是什麼?減少評估風險,增加可控性。

為什麼好萊塢是全世界最強的文化產業基地呢?就是因為它的產業鏈完整度最高,工業化程度最高。在這裡,一個好的IP,可以在體系中迅速聚集大量的人才為其進行多層次的創作和營銷,從而貫穿上下游成為全球新寵。這是各路資本都認可的遊戲方式。IP不僅是資本的喜好,更是文化行業產業化和整體化的需求。中國電影界開始重視IP,其實是社會財富和人均收入達到一定層級,民眾文化需求提升之後必然的結果。作為一個大國,其文化產業必然要向產業化整體化進化,對IP的重視只是產業化方向上的一個序曲罷了。


謝 @木易 邀。本文由我本人首發於由 @朱博文 創建的正在內測的如戲社區的近似討論串中,原地址:如何看待近來電影市場的IP熱? 現稍加改動轉載至知乎。

先說從商業層面最有價值的:前面有人提到節省營銷成本,我覺得倒不只是這麼簡單,最主要的是所謂「可開發空間」的問題。所謂「可開發空間」,通俗地講,就是系列化和衍生化。下面我們從好萊塢的方向入手,具體說說這個事情。

好萊塢基本不用IP這個各個內容產品領域都可以使用的抽象概念,而是Franchises Movie這個具象概念。展開來說:

即具備多種媒介形態(影視、圖書、漫畫、遊戲、玩具等)、

產品成系列(三部曲電影和衍生電視劇、連載漫畫、系列小說、編號玩具等官方產品,和大量的獲得官方認可的同人作品)、

開放化的世界觀(除了核心系列的核心人物之外還可以講述很多不同時間線不同人物在同一世界觀下的其他故事)

和同一的價值觀(核心故事如由系列電影構成的三部曲故事主線的價值觀在其他衍生系列中也同時被承認,當然同時也承認某種平行宇宙下的異質或相反價值觀設定)的

並且以系列電影為其內容核心的電影工業產品。

其中最關鍵的不是形態和系列產品數量(當然這些是生意的基礎),而是共同的開放化的世界觀架構和基於這一共同的世界觀(或者叫宇宙)而受到認可的同一的價值觀,包括但不限於種族、職業、宇宙狀態等一系列完整設定和基於某種客觀設定而產生的是非觀等意識形態,使其具備了超越單一故事線和故事線最開始誕生的幾個具體人物的無限的內容可能。

舉個例子。比如《魔戒》。其基礎形態是托爾金的三部曲小說以及《霍比特人》、《精靈寶鑽》等文本形態。系列產品包括《魔戒》和《霍比特人》電影各三部曲,完全基於小說和電影文本改編的漫畫動畫遊戲桌游,以及基於世界觀而衍生的講述非三部曲故事線文本的桌游、網遊、遊戲等,並包括了非常巨大的同人作品。這一世界觀下,精靈、矮人、半獸人等種族的存在只是基礎的世界觀設定,而其中的關鍵價值觀,在於利用魔戒試圖統一中土的索隆的野心以及被其野心影響加入其陣營的皆為惡徒,而對抗其行為者即為正義。

在我國由於電影本身雖然產業規模還相對有限,但在內容產品的各個領域裡增長最快(或者叫資本市場上最容易講故事?),加上互聯網從業者和金融行業對該領域的關注度造成的資本故事的加持,因此使得全行業集體跳過了領域界限,攫取了跨各個內容生產領域(圖書、視覺、影視、遊戲等)的知識產權IP概念,將其篡奪並曲解(縮小了語意範圍地)成了「具備條件製造Franchises Movie的任何形態的內容產品的創作核心(品牌)」這一新的定義。

基本上,在資本的趨勢下,我國電影行業嘴上的所謂IP概念,已經被徹底的庸俗化了。等於把一個深入而又龐大的「建構世界觀」的遊戲,說成了把基於內容的品牌進行簡單的形態拓展。這種方式是如此可笑,其最極端結果,目前能看到的就是以騰訊遊戲那一大堆本身並沒有世界觀(更不用提價值觀了)支撐的所謂遊戲品牌為首的手游網遊紛紛上馬了影視改編,並且還美其名曰大IP。我倒是想要問問,玩騰訊那些遊戲的人,真的care自己的遊戲的世界觀嗎?


IP 沒有什麼神祕的,它反映的是文藝類型的泛化和複數化。如今大家的注意力被分薄到各種 genre 了,單一的 genre 不再能賣那麼多。所以,現在一個點子通常都不會只做成一種類型,拍了個電影,想著未來或許可以改編成遊戲,諸如此類。IP 這個說法是爲了方便,不然難道每次都要說「XXX 這個遊戲/電影/小說/音樂」嗎?用一個技術性的詞彙把各種類型一網打盡,省得麻煩。

在以前,比如說 Lucas 拍《星球大戰》的時候,恐怕沒有想到未來會有那麼多衍生品(至少遊戲他肯定沒想到)。但今天的製作人恐怕在一開始就朝著要全面鋪開各種類型的路子走。這應該是商業計算的結果,對於作品本身是不是好事還很難說。


電影 IP 熱不是「時尚」而是「趨勢」。

一方面:電影成本的持續上漲單一靠票房收入很難盈利,以後票房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會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優秀作品將會在多媒體、多平台、多領域廣泛應用傳播。電影 IP 將成為圖書、動漫、遊戲等市場的寵兒,也將會是其他領域作品 IP 的衍生品。


以前的電影價值鏈一般是從電影票房,到小說,遊戲,音樂,動畫,周邊,衍生產品的開發,這後期市場開發的核心是版權,現在突然發現這個價值鏈倒過來玩也是可以的,從熱門小說(《三體》《匆匆那年》),遊戲(《風之谷》),原創動畫(《十萬個為什麼》)經過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發現背後有巨大的粉絲經濟,為了更容易圈到錢,搞了個唬人的名詞IP開發。

IP開發的本質就是熱門小說,遊戲,動畫的影視劇改編。電影公司想盡一切辦法積累IP,一旦擁有了有價值的IP,後續的開發帶來的商業回報是驚人的。拍電影畢竟是個風險活兒,投入成本還高,可靠有價值的IP,會讓投資人更放心,項目運作起來更順利。

這事兒其實沒什麼稀奇的,前兩年盛大文學專門成立一個部門開發旗下有價值的小說,銷售影視改編版權,比如《裸婚時代》、《搜索》、《甄嬛傳》、《步步驚心》,那會兒說的最多的還是版權開發,現在變成了IP開發。

近期說IP最多的就是三體那家公司,「游族影業以「電影製作發行、大IP開發和藝人經紀」為三大核心業務為根基,打造出互聯網生態下的好萊塢式電影工業。」

給影視圈帶來的變化就是大銀幕上的原創電影可能會變少,網路小說,遊戲,動畫,甚至音樂這些都變著法的來圈錢了,比如賽爾號,熊出沒,梔子花開。退一步說,我要是老闆,我也願意投資這些項目,畢竟誰會跟錢過不去啊。


這完全不用解釋吧!任何一個電影成熟國家沒有不重視IP的,中國只不過逐漸在追趕而已。


想想亞馬遜和盛大文學吧,手裡的版權。。要發財了。。。。。。。


我對近期電影市場的IP熱潮不了解,但如果真是有這麼回事的話,那麼早該如此。

2014年知識產權日的主題就是「電影——全球摯愛」(今年是和音樂相關的)。

光從電影最後的字幕長度來看,就可以知道電影與知識產權(主要著作權中的署名權)之間的密切關係。更不用說改編權、演員表演權、音樂作品的使用權,甚至是後續的出租權。

電影中的植入廣告或者出現的品牌,多少都會與商標法有所關聯。另外,米高梅電影平頭的獅吼生也可以做為聲音商標來保護。

各種聯繫不一而足。只能說,如果電影市場沒有IP熱潮才是奇怪的事情。


什麼大數據、互聯網思維、電影產品經理、IP......不過是媒體和一些業內人炒作起來的一個又一個概念而已。重視知識版權當然是好事,但一股腦一陣風熱炒一個概念(然後轉身忘個乾淨),更多是浮躁和裝逼,最煩這個,彷彿不把這些詞都掛到嘴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乾電影的一樣。踏踏實實把電影拍好才是正道。


謝邀。

其實「IP」在世界範圍一直很熱,只是最近慢慢才在中國熱起來而已。

知識產權包括商標、專利、著作權等等,電影屬於著作權範疇。

為什麼要保護知識產權呢? 因為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所有人付出一定智力或者辛勞的成果。如果對知識產權不進行保護的話,那麼會打擊人們創造知識產權的積極性。

你想想吧,你寫了一本小說,然後你發現你剛出版這本小說,滿大街就都是假書,你從正版書籍那僅僅拿到了很少的彙報,而出版你書的人也因為假書賺不到錢。那麼以後就沒人願意寫書,也沒有人願意出版正版書籍了。

BY 知識產權石磊


本人在美國無名法學院學習IP,正巧昨天跟同學有談到美國娛樂法。IP其實分為三大類:專利、商標和著作權。翻了幾個答案,看前輩們似乎都把電影範圍內的IP內容focus在著作權上。的確,電影主要涉及的問題是著作權。但是在著作權保護失效的情況下,美國律師通常會用商標侵權來尋求法律保護。這是因為,著作權會因為時效問題(不同的著作權法律客體(subject,而非我國所稱法律客體,這是兩個不同概念)保護時效不同)而進入public domain,但是商標則不會。但是我國則不同,我國的商標權益自註冊產生,商標的種類也不如美國多(氣味也可申請商標,動作也可以,如21st century cinema開場片就是商標)。所以電影通過商標法保護似乎可操作性不強。電影也會涉及專利保護,因為在電影攝製過程中會產生髮明創造,這時申請專利保護就成為保護這些發明創造的主要手段。

知乎大牛繁多,小女才疏學淺,這番回答也很草率。希望能有貴人指正。


一句話,必經之路。

這裡不妨跳出版權的概念,說幾句大環境。

一個舊事物(文字等類型的作品)以新形態包裝「ip影視、遊戲、動畫、衍生品等形式改變」,正好遇到大眾熱衷的好時候(娛樂至死),所以利潤飛漲。一旦有了不菲利潤,資本必然趨之若鶩(BAT都盯上)。然而配套法律和制度沒有跟上(版權相關法律和ip市場規範),因此價格不理性(相比成熟發達國家虛高很多),資本流向不理性(追逐市場而不是引領市場),製作不精良(數不勝數),甚至有雷同(如一時間「青春」主體泛濫)。

曆數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產業,都為GDP做相當可觀的貢獻。因此這絕對是和平時期的一條好路。

但那些國家也或長或短經歷過這樣的非理性時期,不能太客觀,也不必太緊張。但必須好好引導。

對於變革,我們國家一向愛好「摸著石頭過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並率先開展「試點」(見約翰奈斯比特《中國大趨勢》),所以不妨想辦法推動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才能讓這一產業理性發展,大家賺錢的勢頭才能夠持續下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IP潮是多方共贏,投資者可以獲得很好的收益,行業鏈都能從中獲益,而利益也可以更好地推動創作者創作,普通觀眾又可以看到更多的新鮮的東西,win-win的東西是必會成為潮流的。


有毛好看待的 更不能用「熱潮」來形容,這是最基本的法律保護。違法亂紀習慣了就覺得遵紀守法很奇怪?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一些原本陌生的辭彙,諸如「IP」、「互聯網思維」、「O2O」等孕育而生,成為各大影視公司競相研究的東西,製片人、投資人、導演、演員、宣傳紛紛加入到這個隊伍當中。如今人人都在談IP,這就意味著未來的電影項目自開發起,便打上了互聯網的烙印,尋找大IP和具備互聯網思維的項目便成為了一種主旋律。這就造成了兩個影響,首先是編劇的地位下降,原創作品下降,其次是這種將觀眾當做用戶來培養,具有針對性的項目,對中國電影市場是積極的,但對中國電影不是好事,這也正是筆者一直提到的市場與電影本身的矛盾。很多人把一部片子市場上的成功歸結為互聯網的力量,殊不知影片本身的剛性需求和口碑才是起主導作用的。拿今年上映的分賬片來說,《超能陸戰隊》如此,《灰姑娘》如此,《王牌特工》亦是如此。

翻開中國電影票房榜,不論是《泰囧》、《西遊降魔》,還是今年的《澳門風雲2》和《天將雄師》,有哪一個是大IP、互聯網思維、O2O類型的電影?迷信這些辭彙的,基本都是不懂市場,不懂是哪些人掏錢鑄就了這些高票房的人。筆者研究中國電影市場7年,也預測了7年的票房,先後分析了600部多影片的市場走勢,深知每一部片子都有與之匹配的票房。截止目前,筆者從未見過一個靠IP、互聯網思維、O2O改變市場的,改變票房走勢的,每部影片每天的票房走勢幾乎都與觀眾口碑掛鉤。大數據、互聯網與宣發一樣,從來都是一種錦上添花,提高有限的首日至多首周的成績,僅此而已。很多人都不明白,知名度、互聯網熱度根本無法直接演化成讓觀眾掏錢買票,無法轉化為票房,這中間的過程,依然是內容為王,這一點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因此筆者一直深信所謂的IP是個偽命題,這個辭彙也會很快退出人們的視線。

http://weibo.com/p/1001603826591493941859


只談國內。

在大陸,其實亞文化的各種子類型超級發達,而且已經領先世界了。

五十度灰很火,但是晉江女都看厭這種類型了吧

刀劍神域很火,但是和起點網遊文比起來也就呵呵。

最可怕的是,國內作者模仿後創新能力之強,腦洞之大,作品數量之多都吊打全球啊。

最重要的是:還很便宜!

這種情況下,IP這概念怎能不火。


推薦閱讀:

知乎請問您這麼不在意版權真的好?
中國引進動畫的版權保護是怎樣發展的?買正版版權的視頻網站為什麼會被罵?
如何看待「18if」第二話應版權方要求停更?
周二珂翻唱了《告白氣球》,歌的版權是歸周杰倫和他的唱片公司所有,這是否牽扯版權問題?
如何看待「水滴直播」等平台直播教室、商店等的監控?

TAG:電影 | 知識產權 | 電影市場 | 版權保護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