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的孩子很任性,如何教育他懂事又不打擊他的自信心?
兒子一直比較調皮,不過還能接受。可是隨著過年前一場病,當時對他比較容忍和寵愛。之後就變得脾氣特別暴躁了。凡事只要是不順從他的心意,立刻就大哭,打人,摔東西,一邊哭一邊氣得滿臉通紅。難以溝通。
比如說: 想玩一些危險的東西,不給他,或者拿走,就立刻發作,撒潑打滾。 出門的時候非要媽媽抱,爸爸抱就不行,發脾氣,哭鬧。 在外面玩的高興,想讓他回家,不願意,哭鬧。褲子尿濕了,給脫衣服,不讓,哭鬧。
媽媽去上班了,非要讓抱著在樓梯口看媽媽,說媽媽回來了。看了幾次,拒絕的時候,就非常狂躁的哭鬧。 總之就是「不滿足我的願望,我就哭鬧。」 而且是越來越不聽話,你說東他非說西。你要求他幹什麼,他公然的反對。「我不」,「我不要」「爸爸是壞人」「我討厭你」 我特別想知道,這到底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正常反應,不必太介意。慢慢等孩子長大,還是說應該立刻想辦法進行改善的呢?孩子今年九月要上幼兒園了,我不知道是應該等他幼兒園去讓老師教育他,還是在上幼兒園之前家裡先教育好,改善這個問題?因為畢竟現在很多幼兒園不靠譜,我怕孩子在幼兒園裡受心靈創傷。 本人是個奶爸,我所擔心的,就是如果對孩子太強硬,或者把他教育的太聽話,太唯唯諾諾,會不會讓孩子變得膽怯和軟弱?說實話,我本人小時候,就是被教育的太規矩了。所以長大了有自閉和懦弱的傾向。不合群,沒有信心。我了解的我兒子,雖然很頑皮,但是實際上膽子很小。有父母在的時候,可以說是蹬鼻子上臉,為所欲為。而到了外面,或者新環境,卻常常會嚇哭。所以,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到底怎麼管,管到哪個程度好呢? 曾經看過美國的《超級保姆》和國產的《超級育兒師》,裡面有把孩子關屋子和坐凳子的懲罰。我們也嘗試過「關小黑屋」,也就是廁所。但是現在孩子根本不怕了,沒事自己往廁所里鑽。當然,有時候關進去後他還是會發怒和哭鬧。我是想著,這雖然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不能所有事都這樣懲罰和威脅他吧?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不知道算不算正常,不過我的孩子在這個年齡確實是這樣子的。說點自己的體會吧。
「不滿足我的願望,我就哭鬧。」 -- 我覺得這是所有人的心情,只是成年人不會隨便哭鬧罷了,2歲半的孩子,他只會哭鬧這一招。不要把這個歸結為孩子不懂事,這個年齡不可能懂事。
你提供的幾個例子我覺得大致分兩類:
1、不如意的情況下
想玩一些危險的東西,不給他,或者拿走,就立刻發作,撒潑打滾。在外面玩的高興,想讓他回家,不願意,哭鬧。褲子尿濕了,給脫衣服,不讓,哭鬧。---- 我看到不少家長對待孩子是比較簡單的,孩子在做什麼,大人說走就要走,孩子在玩什麼大人說拿走就拿走。小孩子無法理解的時候,就哭鬧了。你可以嘗試在平時與孩子建立一些行為共識,不一定是規範,我更喜歡把這個定義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信任」。如果爸爸說是危險的東西我就不玩,我和爸爸說好玩一個小時到時間了爸爸就會帶我回家,爸爸給我穿衣服肯定是冷了。諸如此類。至於怎麼做,你可以根據自己家裡和孩子的特點去慢慢發展。總的來說,是做好事先的溝通,避免突然打斷孩子。2、和媽媽在一起的情況下
出門的時候非要媽媽抱,爸爸抱就不行,發脾氣,哭鬧。媽媽去上班了,非要讓抱著在樓梯口看媽媽,說媽媽回來了。看了幾次,拒絕的時候,就非常狂躁的哭鬧。---- 這個場景我們是經常聽說的,一般大家的分析是認為媽媽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更滿足孩子的期望,再說直白點,家裡人對待孩子的方式差異比較大。通常媽媽如果是上班族,都會對孩子有愧疚感,回家後就百般討好孩子,而如果媽媽不做家務那麼她回家後的時間基本就會用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就形成「媽媽願意陪我玩,媽媽對我最好」的感受了,那麼他肯定想跟媽媽多多在一起啦。解決方法,不用我啰嗦了吧?最後,我想說我們真的真的不要用「管」這個概念去對待孩子,而是要從小與他建立是信任感。我問過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在公園玩著,或者我們一起在街上走著,突然媽媽大聲喊「快跑」或者「趴下」,你會照做嗎?
兩年前他是不會的,讓他跑他偏停讓他停他卻跑。那時我們意識到沒有跟孩子建立好信任,孩子分不出什麼是可以商量的,什麼是開玩笑的,什麼是性命攸關的。
那麼,你的孩子呢?----你好,和你分享我帶女兒的過程中,對任性的看法。
女兒3歲了,常有執拗和任性的時候。
有時,她的執拗是因為經驗不足。
有天中午,我和女兒躺在床上準備一起午睡,她突然說:「媽媽,你踩到我背上來。」我就躺在床上用腳搭到她背上,她立刻大叫:「不是這樣,要站起來!」我立刻明白,因為我經常讓她幫我踩背來緩解腰背酸痛,她也想體驗下。「不行啊,我太沉了,不能踩到你背上。」女兒一聽立刻大哭起來:「可以的,可以的!」接著就是無休無止的哭鬧,反反覆復,無論怎麼解釋都不行,非要我踩到她背上去。最後我沒有辦法,讓孩子爸爸站在床邊,我上身趴到爸爸背上,腳踩到女兒的後背上。還是不行,非要讓我身子直立起來!!她絕對可以算嚎啕大哭了,驚天動地的。我和他爸真是哭笑不得。我心裡也有些惱火了,提醒自己忍住忍住,但嘴上還是說了一句:「寶寶,你不要這樣無理取鬧!」說完的一瞬間,自己忽然清醒,她的確不明白這中間的道理啊,給她講了半天體重的區別啊、骨頭會被壓斷啊之類的,她根本聽不懂,聽懂了也不明白,明白了也不相信。
要立刻改變方法!
「寶寶,到地墊上來,媽媽給你做個試驗。」
我找了一個小紙盒:「你掂掂看,這個小紙盒很小很輕,如果比它大很多、比它重很多的人踩在它身上,會是什麼結果呢?你看清楚哦。」我把紙盒放在地上,踩了上去,紙盒立刻扁了。女兒立刻完全停止了抽泣,拿起了紙盒看了半天,再不提這事兒了。
有時,她的執拗是一種執著,是面對困難的不屈不撓。
一天,女兒看一本硬紙板翻翻書,裡面有一個可以轉動的滾筒洗衣機,裡面洗著一個小玩具熊,一轉動書側面的紙邊,小熊就能跟著轉。這還是她1歲多看的書,那個小熊被她玩掉了,我就給她又畫了一隻用膠水粘在了上面。女兒今天重新拿出來看,不知道怎麼就想把新畫的小熊撕掉。但它粘的非常牢固,怎麼摳也摳不掉,她急得又開始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嘗試著,一直在那裡摳,嘴裡還時不時地說:「媽媽你幫幫忙啊!幫幫忙啊!」我實在無奈也有些不耐煩地試了試,非常牢固,使勁兒摳也摳不下來:「寶寶,那個粘的非常牢固,弄不下來的。」她當然是不會聽的,在那裡急得嗷嗷叫,最後發展到捶胸頓足了。
我一邊旁觀一邊想,她爸爸一直覺得我給女兒太多的自由嘗試的機會,讓她以為她想做什麼事情都能做,最好多些這樣的機會好好磨練磨練她,讓她知道不是她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乾脆任由她哭一會兒,估計她一會兒弄不下來就會放棄了。
她的手一直沒有停,雖然摳下來一點點兒,但大部分都粘的好好的,這個我硬摳也是弄不掉的,我知道。她真的要抓狂了,使勁兒捶自己的腿,大聲哭號著,眼淚鼻涕弄得一臉一手一書都是。我看著真心疼:「寶寶,這個弄不掉的,別費勁兒了……」「弄得掉,弄得掉!」她又喊了幾聲,忽然語速慢下來,一邊竭力忍住抽泣,一邊幾乎一字一頓的說:「媽媽,你弄一點兒水給它潤一潤!」我覺得自己當時的表情可以用瞠目結舌來形容,有2秒鐘幾乎沒有反應,她又一字一頓認真地說了一遍,我連忙去廁所,拿了張手紙,沾了點水拿給她,她開始在書上輕輕地擦,很小心地擦,我只有在旁邊愣著看的份兒,紙板書很耐磨,很快,那張小熊的畫就掉下來了。她如釋重負地站起來,細心地把地上所有的紙屑收拾起來扔到垃圾桶里,然後,從容地走到餐桌旁抽出兩張餐巾紙擤了擤鼻涕,平靜地坐下來欣賞自己的書。5分鐘左右的時間吧,她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里,那種笑淺淺淡淡的,是精神上無比的滿足。
我呢,一直在旁邊無語地看著她,好一會兒才誠惶誠恐地說:「寶兒,你怎麼想出這麼好的主意的?」
「用腦子想的啊!」我慚愧。女兒爬到我懷裡,又說:「媽媽,我剛才哭就是想發泄一下。」
「哦哦……」
我到像個沒控制好情緒的孩子,心裡為剛才自己等著看她失敗的陰暗想法不好意思。
女兒幾乎什麼事情都要「我自己」,剛會說話就老「我季擠,我季擠」。進入3歲,執拗的現象更明顯了,原因主要有:
第一,思維能力比動手能力發展得快。想得出但做不到,痛苦死了。
第二,經驗比以前多,但又仍很有限。知道可以踩背,但不知道太重的人不能踩到輕的人背上。
我一般用以下標準來衡量該用何種方式區別處理執拗和任性。假如執拗的目的指向探索、自我完善的,那麼在不破壞社會規則,不影響他人,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盡量讓她達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有次我去幼兒園接女兒,提前把她的自行車從車篷里推出來了,她放學後,見到車在外面立刻大叫抗議。我當即隨順她,把車挪回去,讓她重新來一次。雖然對於我來說去車篷取車完全是個不過腦子的事情,但對她來說,自己去車篷取車還是件新鮮事兒。再有,存車取車是她自己的事情,我本來就不該替她做,更沒必要為這個招她一哭,我又不想一輩子幫她取車。可能很多家長會做這樣的事情:孩子想自己動手抓飯吃的時候,嫌孩子吃得慢弄得臟,非要喂,孩子反抗,還要硬塞;孩子長大些再苦惱孩子自己不會吃飯!
還有一些細節也要注意,家長的嘴裡一定要乾淨。在上面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也會選擇順著孩子的意願,但嘴裡往往要抱怨,說類似「行行行,好好好,怎麼那麼多事兒!都是平時給你慣的臭毛病!你煩不煩啊,竟瞎耽誤時間」之類的話。當然還有一類家長就怕孩子哭鬧,連忙哄:「哦哦,對不起,下次我一定不提前給你拿出來」也並不可取。最理性的回應就是:「好,可以。」然後推回自行車,讓她自己騎出來。
和執拗的孩子對著干不是一個好選擇。假如孩子的執拗目的指向貪婪、佔有,那麼家長應該選擇冷處理,轉移注意力或可視情況(如威脅到安全時)用更堅決的方式以示原則。如果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任性,自戀不足的家長可能會感覺顏面掃地、教育失敗。能頂住壓力,深刻理解孩子的行為需要細膩的觀察力和對自己情緒良好的控制力,否則即使當著眾人的面沒說什麼,回家也保不齊對孩子一陣數落一頓責罰,這樣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更大傷害。
比如用哭鬧要挾父母要吃的或玩具,隨他哭一陣並不是不可以。當孩子發現哭不管用時,也就不會再去利用它了。原則還是父母要看到孩子因為願望沒被滿足後的失落和不滿,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抱怨、挖苦、諷刺孩子,語言簡單,態度堅決,效果最好。
terrible two= ̄ω ̄=
我家也有個不太到2歲的男孩,題主說的情況,我兒子也都有。我現在也很焦慮該怎麼糾正這種所謂的「任性」,但反思之後,我倒是覺得也許我們大人說的「任性」,其實僅僅是小孩子正常的需求未被滿足後的正常表現。
想玩一些危險的東西,不給他,或者拿走,就立刻發作,撒潑打滾。
我們看到的是他在玩危險的東西,而他只看到他的「玩具」被拿走了。出門的時候非要媽媽抱,爸爸抱就不行,發脾氣,哭鬧。
我們看到的是他不讓爸爸抱,而他看到的是一個不經常跟他玩的男人要抱他。
在外面玩的高興,想讓他回家,不願意,哭鬧。我們看到的是該回家了,而他想的是還要再玩一會。
褲子尿濕了,給脫衣服,不讓,哭鬧。我們怕他穿著濕褲子會生病,而他看到的是大人莫名其妙的要脫他褲子……
所以到底是孩子「任性」還是大人「任性」,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想通這點之後,我打算做一些改變,比如:小孩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所以她哭鬧的時候,弄點新鮮玩意兒給他(我比較會摺紙,所以會嘗試折個他沒見過的小玩意給他)。平常多陪陪他,跟他建立彼此的信任和依賴。小孩比較喜歡做有成就感的事,每次我讓他幫我做點事情,他都很開心,所以我會嘗試讓他多「幫」大人做事(幫大人一起收拾玩具、幫大人把臟衣服拿去洗)。凡事商量著來,比如他非要「抱抱」,但大人已經很累了,可以跟他商量你自己走一會(或者走到哪裡)然後大人再抱抱。我這麼實踐過一次,發現他還是能接受的。其他諸如以上吧。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表現,往往不是因為「寵」太多,而是「管」太多。你可能覺得自己沒太約束孩子,只是有危險物品不讓碰,控制不良行為,玩夠了回家,天冷了穿衣,孩子有非哭鬧著要的東西也給買了。天下所有家庭說起來也無不如此,但實際上,細節上差別是非常大的。我很難一言兩語說清——甚至即使說了,每家操作起來還是不一樣。只能說,在沒有人身危險的情況下,盡量尊重孩子的自由意願,並且是愉快的接受他的行為,而不是嘮叨、勸說無果後帶情緒的」老子不管你了「。孩子有不好的習慣或行為,簡潔地說一兩次就行了,不要貼標籤,否則真的可能就固定化了。我甚至建議你,好好梳理一下你童年時的情緒,寫個匿名博客什麼的把你當時覺得不公、委屈的事都傾訴出來,清楚地分析一下你父母那些貌似正確的行為其實對你造成了什麼傷害,接受你父母其實有很多錯誤做法這一事實(很有趣,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誰都不敢承認這個事實)。然後,我相信你會能更平靜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些電視節目,我看的時候就覺得有一部分原因是育兒師對於孩子來說是家庭的外人,孩子懷有敬畏之心。家長依葫蘆畫瓢,可能沒那個效果。
正常的反應,不要太過於緊張過度就行了。
至於你看那些電視節目,還不如看這些紀錄片或者是科學的書籍。電視節目往往都是有美化和現場處理的
是正常的行為。這是小孩子在2到3歲的階段會經歷的的一個自主性與依賴衝突的高峰,你所說的那些拒絕行為其實是他想要感受到他可以自我作主,適當管教吧
您已經給他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他已經掌握您的弱點了,只要一哭鬧您立刻服軟~!這樣對他的成長沒好處~!因為您根本就沒有給他講道理~!例如媽媽出門上班,您要跟他說媽媽為什麼上班?因為上班才能賺錢?賺錢好乾嗎?寶寶吃的喝的玩的穿的都是慢慢上班賺錢買的呀~!不賺錢這些什麼都沒有,要合理引導,是非觀,金錢觀,價值觀~!
兒童都有的執拗期。多順著點兒,多陪伴他,讓他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就好了。
推薦閱讀:
※MFGM 乳脂球膜對嬰幼兒的認知發展能夠起到「促進」效果嗎,原理是什麼?
※有多少人說要培養孩子鋼琴愛好,孩子彈不好卻忍不住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