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和二戰期間日軍有沒有運用裝甲部隊進行過「閃電戰」?
12-29
二戰開始之後德軍的「閃電戰」戰術橫掃歐洲的情景據說給了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很大信心,不知道本子有沒有學習過德國的閃電戰戰術,嘗試過集中利用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作戰呢?
有,且運用相當成功。騎兵第十四聯隊1938年蘭封會戰一馬當先切斷隴海路,42年第一騎兵師團撤消後轉為戰車第三師團機動步兵第三聯隊,一號作戰時橫掃河南打得湯恩伯連先總統都不敢見,這是國軍第一次見也是最後一次見兩百多輛坦克集群衝擊快速穿插。
(你們誰想知道具體戰史的請贊助我買這本書_(:зゝ∠)_)
並不是沒有做過嘗試,但工業基礎較差,很多實現而已。
閃電戰的核心,是摩托化兵團的快速穿插,但是其基礎不光是有相當數量的裝甲車輛,還要有龐大的後勤車隊。否則摩托化兵團快速前進的勢頭很難維持,相反可能因為補給斷絕而陷入絕境。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最早也比較成功的摩托化作戰是1933年的熱河戰役,關東軍的川原挺進隊在4天內前進210千米。這一戰背後是當時關東軍緊急徵調的13個汽車中隊。
在這以後,日本軍隊很少集中其足夠的汽車,同時肩負後勤補給、步兵和炮兵運輸任務。即便日本汽車工業能夠提供汽車,由於汽車普及問題,日本國內也無法徵召足夠的駕駛員。所以「和流閃電戰」就變了味道,山下奉文在東南亞的快速穿插是以步兵作為主要力量的,實際上無法突破對方重兵把守的防線。
順便提一句,德國「閃電戰」的後勤基礎是大半個歐洲的汽車工業和司機,蘇聯方面大縱深進攻的後勤基礎主要來自美國提供的卡車,當然蘇聯工業化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司機和機械師(拖拉機手改行),美國這方面是最強的,汽車和操縱人員都很豐富,但裝甲作戰理論有問題。
豫中會戰,直接包抄包住了湯恩伯的12、13、85等軍。迫使湯部突圍撤出包圍圈。
如果不是裝甲師團指揮官為了搶功,擅自率領主力繼續前進攻打洛陽。湯恩伯部主力基本被圍殲。
以大陸和東南亞的道路狀況用坦克還不如騾子。陸軍配給的鋼寧可造空母也不要坦克。
南昌會戰和一號作戰中的洛陽戰役
第一,鬼子的機械化程度不高。坦克數量少。沒辦法搞閃電戰。
第二,中國三塊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已經佔了。長江中下遊河網密布。基本上可用於坦克機動作戰的地方很少。
第三,歐洲戰場是正規軍的野戰為主。抗日戰爭是正面戰場的攻城戰和敵後戰場的游擊戰。在這個角度,閃電戰追求的推進速度沒有意義
沒有坦克的閃電戰,倒是南方軍開打的時候騎著腳踏車追擊,算不算亞版的閃電戰,把坦克換成腳踏車罷了
日本裝甲部隊在中國的作戰,分別是南昌會戰和豫中會戰。
兩次的指揮官都是岡村寧次,從他的回憶錄上來看。
他認為1939年的南昌會戰也有閃電戰的雛形,並且比歐洲提前半年運用於實戰!
從戰術上來看跟德國閃電戰最靠近的戰術是1944年豫湘桂的豫中會戰!
豫湘桂會戰算是,此次日軍集中編成兩支師級裝甲單位進行大規模的縱深突襲。從性質上算是閃擊戰,閃電戰的精髓在於快速穿插和充分的利用機動能力來抵消守方的內線優勢。裝甲部隊的性質決定其適用於閃電戰。但閃電戰並不局限於使用裝甲部隊。朝鮮的五次戰役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閃電戰,步兵打出來的閃電戰
http://chinesemahan.blog.163.com/blog/static/10284203420148159458173
閃電戰的核心要義是:裝甲兵突擊;敢問日軍有裝甲兵?幾輛卡車改裝型坦克也就欺負下我們中國(客觀如此);
君不見二戰末期,蘇聯分分鐘包圍關東軍欲全殲之,由此看來,日軍應該學習的不是如何進行閃電戰,而是如何在敵人玩這套時全身而退……
沒有吧,在日軍的而戰鬥序列里,沒有裝甲師的概念,一個師團也沒幾輛坦克,還都是皮兒特薄的那種輕型小坦克,玩不了閃電戰。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戰時英軍的TD長弓手是菊花對敵呢?
※如何看待鳳凰網稱巴基斯坦獲得3000枚紅箭8反坦克導彈?
※應該如何評價蘇聯的T-34坦克?
※《狂怒》中美軍要想十拿九穩得幹掉虎式,應投入多少輛 M4 坦克?
※面對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遠東部隊駐蒙古的T-72,T-55等坦克,中國能否有效阻擋蘇聯可能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