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隨想》真的那麼偉大嗎?

我的好朋友是音樂學院民樂系的學生,他一直推薦我聽《長城隨想》,用了無數個「偉大」來形容它,還說自己聽完之後激動的涕泗橫流、痛哭流涕!可我聽完之後第一感覺是:不好聽!我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很生氣。但我真沒覺得如何偉大動人啊!我倒覺得《瑤族舞曲》反而很好聽很動人。《長城隨想》這部作品真有這麼好么?


卸腰。

哪怕全世界所有人都說某一部音樂作品偉大,你也有權不喜歡。誰要是因為你不喜歡他/她喜歡的音樂就生氣,誰就是在耍流氓。


從音樂技法,作曲立意,表現主題和演奏家的演繹來看,《長城隨想》算是非常厲害,成功,宏大的作品,但未必具備跨時代意義。

並且,如大牛@圭多達萊佐所言,好聽是主觀感受,他人評價並不能影響樂曲在你耳朵里的反饋。在不武斷評價的情況下,你不喜歡不能證明你無知,他感激涕零也不能彰顯他高尚。

做為民族音樂人,我基本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近年來的二胡作品,從作曲動機一直到作品內涵,大部分民樂作品都不具備能夠讓人痛哭流涕跪著聽完的偉大功能。很多打著「革命果實」「追憶偉人」標籤的作品事實上我覺得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對民樂的需求。但很多老一輩作曲家依然陶醉其中,遲遲不肯抬頭。具體例子就不舉了,但這是我感覺比較悲哀的一件事。

革新,曲式結構改進,世界音樂形式交融,作品通俗化是民樂跨國的首要任務。是我覺得新民樂具備「偉大」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個人覺得二胡演奏家高韶青,或許會被證明是一位偉大的民族音樂人。


本來想百度《長城隨想》的曲式、作曲家以及它的演繹版本的分析來回答,不過覺得那樣也沒什麼意思,你不喜歡還是會覺得不好聽。

《長城》這個曲子初聽可能的確會沒什麼感覺,很多作品都是這樣,但是作曲家寫這個作品是有他的情感他的想像,他腦海里有畫面,聽者也可以有,我在聽和自己演奏「走心」的時候真的能感覺到長城的恢宏,像是自己坐在直升機上俯視長城一樣產生一種「我與世界」的感覺。(? ̄? ??  ̄??)

要是真的願意去理解這個作品的話,可以先多聽第四樂章,結合一些作品介紹來聽應該會覺得也沒那麼難聽吧~

PS:朋友一直用「偉大」什麼的誇張的詞來推薦可能會不自覺的產生逆反心理吧 ^o^《長城》偉大是因為它在二胡作品裡的地位、時代特色決定的,偉大也有很多含義嘛~


再聽聽張朝的《太陽祭》試試?


不請自來了。請題主見諒。感覺排名靠前的回答有些太輕率了。

首先緬懷一下已經逝世的作者,作曲家劉文金先生。

作為一個拉弦子拉了十多年的人來說,《長城隨想》確實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鑒於題主問的是這部作品真的有這麼好嗎?那我就從我認為好的方面說起。

在我大概十多歲的時候,我確實是不喜歡這部作品,別管外界誇的多麼天花亂墜,作為一開頭的第一句:「1---,21355--」聽起來實在是乏味地很。

接下來的展開「1356

11(高八度)」依舊沒啥亮點。

僅從這兩句來說,題主

僅從這兩句來說,題主出的例子瑤族舞曲的前兩句聽起來的確優美動聽。

然後這首曲子對於欣賞者來說,第二個困難的地方在於,整首曲子演奏下來要半個多小時。一般人聽到第一樂章,聽不出好聽,估計就要放棄了。而且第一樂章《關山行》旋律起伏的確不大,卻足足有八分鐘,怪不得我每每在音樂廳聽到這一首,總要鬼鬼祟祟地拿出手機來閱讀小說。

大概十八歲吧,突然覺得這首曲子好聽了。曲子要求的定弦為1-5定弦,也就是C和G(正常二胡為2-6),這樣聽起來就比普通二胡的音色低沉古樸。而第一句也慢慢被我發現玄機:1,2135,5—正是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的五個音。以及在35,5-之間,作者安排了四指到三指的同音換指,你以為這是寫著玩的?

其實這是模仿古琴的滑音,作者用這種方式表現出來。

你看,只有第一句,從演奏法來說,就弄出來這麼多門門道道,叫人如何不驚訝於他的精巧?

再從曲子的立意來說,我不覺得這是一部專門歌頌某一代或者某些人的作品。第一樂章《關山行》,按照我這種小白理解,大概是一位老人,爬上長城,望長城內外,大好河山的豪邁之感。如果這真是作者之感,的確不應用瑤族舞曲的開篇方式來塑造吧?(這一樂章其中還有好些門道,如果以後題主願意聽再寫吧orz)

第二樂章《烽火操》。由前一樂章最後的弱收,引出這一段。每每聽到這一段,半文盲我只能想到屈原老先生那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琵琶等彈撥樂的運用營造出了這種兵戈相接的緊張感。而後半段從激烈轉為悲壯,恰巧也能用「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這樣來描述。突然轉到小調,以及樂隊的打擊樂把蕭瑟感烘托出來。殘陽如血,大概就是如此了。

第三樂章《忠魂祭》,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是經典樂章,我分析的肯定比起大家來說差遠了。但是這段也是我迄今為止覺得最感人的一段。二胡的主旋律,配樂,都發揮到了極致。無論說什麼都表達不出來我聽時的感受,有時候坐著車去上課,聽著這段能哭起來。尤其是在看完戰爭類書籍/電影,催淚效果杠杠的。

第四樂章《遙望篇》,很巧妙地與第三樂章連奏,從前面的悲壯,沉積,傷感,到後面的振作,堅強,豪邁,一氣呵成。聽到這段,我經常想到一個國家,大概只有一個國家的靈魂才能在遭受如此創傷之後,不屈地再爬起來,站起來。

至於其他的方面由於我學藝不精,至今沒有好好學過曲式等,就不分析了,以免影響看官。

從這幾個方面,我認為《長城隨想》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就好像那本超長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我不喜歡看,但我也不能否認那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過我覺得題主不喜歡的原因,也可能是還沒有找到欣賞的好方法。但願在夜晚匆匆寫下的這堆文字,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以及說《太陽祭》的那位親,有眼光哦╭(╯3╰)╮

附上閔慧芬先生的演奏版本,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版本。百度音樂盒

不幸的是,14年閔慧芬老師也去世了。《長城隨想》本就是劉文金老師1978年在紐約帝國大廈看到的萬里長城圖,閔慧芬老師一直非常支持劉文金老師創作,然後1982年首演。


您大可以換個問法:《長城隨想》這部作品好在哪裡?這樣的話我想很多人還是很有興趣跟您探討探討的。您可以不喜歡,但請不要用這種懷疑的語氣。

您這種問法,我也只能回答:是的,很偉大,快閉嘴吧。


首先這首曲子,的確是一首很優秀的作品,從立意,思想傳遞,到閔惠芬老師的演奏,都是可以打一個90+的分數

已經有人分析曲子結構了,不贅述了。

本人有十幾年拉二胡的經驗,從高中到現在大學,都在民族樂團里……

我第一遍聽的時候……心裡想:什麼鬼啊……那麼長,反反覆復,那麼低沉,哼哼唧唧的……

畢竟,全曲一遍26分鐘!什麼概念呢?回家的火車,閑著無聊,我就跟自己念叨,不就八九遍《長城隨想》么? 然後就聽了八九遍……然後就停不下來了。

聽一遍,你想聽的是旋律;聽了五遍,旋律就熟了;聽十遍以上,你就不僅僅是聽旋律了。一首好的作品,聽多了,你可以和作者產生共鳴,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表現的代表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對長城戰事的體現,對在長城內外,對保衛民族的英靈的祭奠以及最後對中華民族能堅持傳承這種不屈不撓的長城精神的展望。

許多曲子,主旋律不是悠揚的,不是明顯的,甚至聽了幾遍都覺得……好難聽啊……畢竟,交響樂不是小蘋果,聽一遍就會唱……

大二當聲部長,團里排趙季平的《古槐尋根》,民樂團用的是簡譜,分譜是五線譜,怎麼辦?自己翻。我跟拉高胡的聲部長,倆人,翻弦樂聲部的譜子。那個曲子,開始聽,全團百分之八十都說……怎麼選這個曲子……特別是引子是有不少半音,悠悠遠遠地開始,挺詭異的。但是我們翻譜子,因為本來樂理也不好,怕出錯,翻的時候就聽,一段一段聽,翻出來譜子核對旋律。等到全曲翻完了,分譜旋律、全曲結構已經瞭然於胸,聽的不再是旋律,而是曲子裡面想表達的作者的想法。

多聽幾遍吧,如果實在理解欣賞不了,可以多欣賞些中外交響樂的作品,聽的作品多了,就能分辨出是不是好作品了。


推薦閱讀:

中山裝是漢服么?
現在還有哪些地方還有手寫春聯?
漢語中有哪些詞語是外來語的音譯?
中國各民族主流意識能否接受將民族改為中華民族?
中國人為什麼玩不出好的搖滾樂?

TAG:音樂 | 文化 | 人文 | 民樂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