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政治制度名不副實?


·

說兩個,清末預備立憲的准代議機關:諮議局和資政院

1 . 諮議局

「諮議局」是清末「預備立憲」過程中清政府設立的地方諮詢機構,於 1909 年開始在各省設立。許可權包括討論本省興革事宜、預算決算、稅收、公債以及選舉資政院議員、申復資政院或本省督撫的諮詢等等。但諮議局所議定事項, 可決權全在本省督撫。省督撫對於諮議局,不僅有監督、裁奪的權力,而且有令其停會及奏請解散之權。按照這兩個章程的規定,咨議局議員的選舉資格和被選舉的資格極為苛刻。此,諮議局並不具備資本主義制度下地方議會的性質, 實際上只不過是清朝政府玩弄「立憲」政治把戲的一個點綴品

2 . 資政院

「資政院」是清政府在清末「預備立憲」過程中設立的中央「諮詢機關」, 於1910 年設立。《資政院院章》第一條雲「: 資政院欽尊諭旨, 以取決公論, 預立上下議院基礎為宗旨。」所以,該院章規定資政院可以「議決」國家的預決算、稅法及公債,議定憲法以外的新法典及法律修改事件及其他「奉特旨交議事件」。但是, 資政院的一切決議, 須會同軍機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具奏「, 請旨裁奪」。而且, 皇帝可以以特旨諭令的形式令資政院停會, 乃至解散資政院的議員分「欽選」與「民選」兩部分。所謂「欽選」者包括以下七類人: 宗室王公世爵; 滿漢世爵; 外藩(蒙藏回) 王公世爵;宗室覺羅; 各部、院衙門官四品以下、七品以上者,但審判官、檢察官及巡警官不在其列;碩學通儒; 納稅多額者。很顯然「, 欽選」議員大部分是宗室王公、高官顯貴。「民選」議員則是由各省諮議局議員「互選」產生, 但最後要由各省督撫「圈定」。可見,這種「資政院」只不過是承旨辦事的御用機構, 而根本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議會。

以上內容選取於曾憲義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P247-P248。

點評:像諮議局和資政院這種專制君主和腐敗的統治階級舉著民主和憲政的旗號成立的、不真實的代議機關,只是專制君主和腐敗的統治階級的橡皮圖章,根本不對人民負責。這種所謂的立憲,人民沒有選票,人民不能當家作主,是徹徹底底的名不副實。

·


封建


明朝的內閣,本意是用來處理文件的,結果權力越來越大,直接成了相。

清朝的大學士,被尊稱為相,但是權力不大。

有回答提到了封建。事實上封建這個詞在古代並不用於秦以來的王朝。

封建最初說的是周天子分封。顧名思義,分封建國,用法很正確。

這個詞後來被用來和馬克思主義史觀相適應,指秦以來的王朝。

但是問題來了,秦以來不是封建社會啊。

確切的說,秦以來的社會,是君主專政制。


省,今天是一級行政單位,實際上,省本來是中央秘書部門,唐設置三省六部,元設行中書省,沒錯都是這個省,後來也成為派出的中央巡查組,再後來被中央作為常設派出機構,漸漸掌握地方實權。

類似的還有刺史,道台,巡撫,巡按,刺就是刺探,巡是巡查,道是按照某路線巡查,宋朝路一級單位也是類似來源,都是中央巡查組變成一方諸侯。

漢代尚書,唐代大學士,清初的軍機處,聽名字吧,原本都是皇帝身邊處理文書的秘書機構,後來或快或慢的都成為實權機構。這件事最近的例子是什麼呢?你們知道總書記,最初是什麼職責不需要解釋吧。

所以在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你們知道哪個職業最有政治前途吧。


我覺得排名第一的絕對是「周禮」啊!

你一看到「周禮」這兩個字,肯定以為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吧!

可是裡面寫的無論是官制還是政治區劃怎麼都跟其他書上寫的不一樣啊!

??從劉歆到鄭興到馬融到鄭玄都不能完全解釋這個問題。

孫處就說:「建都之制,不與《召誥》、《洛誥》合,封國之制,不與《武成》、《孟子》合,設官之制,不與《周官》合,九畿之制,不與《禹貢》合」。

所以後來人得出結論:「人預為之,以待他日之用」。

原來,「周禮」不是周朝的政治制度,而是作者——周公的政治理想??

能忍嗎?!一部看封面本來可能是「中國政治制度白皮書」的著作,讀完之後才發現原來只是一本「中國政治制度之我見」??

這算不算名不副實?


感謝您的閱讀,筆者還有一個公眾號「若昧若退」,主要發一些哲學和歷史的隨筆,有興趣歡迎關註:

http://weixin.qq.com/r/hTm_povEBdZ6rc-F92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或者可以來本人的小站:晏如齋隨筆,看看:)


肯定是禪讓啊。


天朝田畝制度吧,後人都在山寨!


打這樣一個比方:古代政治制度若是君主訂的明文規定,可以理解為一個治國方略。以王莽新朝土改為例,就是執政方針,是最理想的狀態和目標。當然能否實現目標,主客觀原因都不可或缺。不是說名不副實,王莽就想實現共產主義,對於當時社會極為不現實,最終破產,王莽身首異處。

其實在我看來,政治制度除了治國方略與目標,還有就是一種廣告效應與激勵效應。還以王莽這種共產主義思想為例,其實就是安撫民心的方式。

政治制度好比物理化學中的「理想狀態」,幾乎不能完全實現,卻能不斷靠近。

以上。


說內閣制度的都是沒理解古代中國皇權-相權制衡體系。

內閣算名不副實,尚書呢,中書呢?

=================================================

真正名不副實的是比如一條鞭法、青苗法等等


想到兩個,一個是獨尊儒術,其實是外儒內法。另一個就是一樓說的內閣制度,名義上顧問諮詢機構,實質上行駛宰相權利(業餘歷史愛好者疑惑是不是還有一部分宰相的職權在太監手裡啊?⊙▽⊙)


二王三恪。

說得好聽,做起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先提出觀點,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人,亦絕不能長生不老。無長生之人,豈有不變之世事?但我等的國度畢竟敬祖法古,確有百年不變的制度。然一切的制度草創之初,必然是為了更好地規定人事。世事無常,一代有一代的人事。正因這人事幻變無定理。所以沒有能推之四海而皆準,能行之百世而無弊的制度。但我國人皆是機智勇敢聰明善良羞澀。。。於是有了對策。 夫如是,則名不副實者數!

好了。該舉栗子了。。。我知道這很重點。然而我比較菜。望觀者見笑。

一、誠如一樓,封建,最早出現在《詩經》,其名為,封其土建其國。然西學東漸後,兩千餘年王朝皆用封建一言蔽之。名不副實 如斯。

二、漢初,孝廉,最早為漢代地方察舉孝子廉吏的選舉。然自漢武帝之後,演變為定期定量的選官考核。滋後,王公多出其中。由是,孝廉成為參政的入門券而失去了原有孝子廉吏的本義。

三、魏晉,九品中正制,最早草創於東漢末年,其本義是以原有名士為大小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三標準對士人評優劣,並予以政治入門手冊。。。然至晉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晉之亡,太科學了。

四、宋代,青苗法、市易法,沒錯,我所說,正是王荊公之新法,自古以來對於這件事褒貶不一。我從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在商業組織不足以支持金融經濟的時代里,荊公試圖以金融經濟來取代支撐整個帝國的道德舊制。雖名不副實。卻不怪他。

五、明代,剝皮揎草,出自明初《大浩》,明實錄里說,貪污六十兩,斬。 最後,炭敬、冰敬、火耗皆出自明代。嚴峻刑法以絕貪污。不如高薪養廉。

六、待續。。。

羅曼羅蘭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死亡與復活。


《大清律例》幾乎是直接抄的《大明律》裡面好多不對的


封建制度從秦朝一統天下就不是了,估計這是對秦朝以後所有朝代最深的誤會。


推薦閱讀:

沙特的封建國王為何沒被革命推翻?
各朝代建立後如何對待前朝君王的陵墓?
歷史上有哪些悶聲發大財的經典案例?
抗日戰爭中共產黨起的作用是什麼?
在一個城市旅遊時,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