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


常說「交通問題都是城市空間問題」。因為交通的產生歸根到底還是城市居民工作、購物、遊憩等各類出行需求產生的,如果規劃不當,人為拉長交通出發地和目的地的距離,就會造成長距離交通流;另一方面,如果城市空間不合理,如北京這麼大的城市,還是單中心,喊了多年的多中心也沒有上海成效好,大部分目的地仍然在中心區,而房價升高和外來人口進入又使大部分就業人口都在郊區居住,這就造成單中心下幾乎所有人都湧入中心城,造成擁堵和污染。
因而,交通問題的解決肯定要從城市結構入手。
首先,宏觀層面引導多中心布局,上海北京仍然是單中心,中心密度要遠遠大於郊區,出行距離較大。而東京、紐約、倫敦等城市中心和外圍比較平均,出行距離也下降了,直接原因就是多中心的建設。當然,多中心不僅僅是空間問題,更涉及到財稅、政府考核方式、產業升級等。據研究,多中心的城市結構能夠提高城市的整體空間績效。
第二,一般來說,形成一個宏觀-中觀-微觀的「城市空間-交通」的三級對應結構。前面第一點說了宏觀層面的;中觀層面,各級軌道交通樞紐建設城市副中心或片區中心,通過良好的設施吸引人;微觀層面,重視社區建設,在社區內完善交通對接,形成不同於長距離軌道交通體系的交通網路。軌道交通與常規交通的對接,與自行車等慢行系統的對接等;還有就是要完善支路和微循環交通系統。
第二,從不同尺度考慮職住平衡,但主要在宏觀上考慮各類就業區和居住區的布局。微觀層面可以適當考慮一些混合功能的城市設計。
第三,合理考慮各種大型公共設施布局,比如體育場、大劇院等,如果是中小城市,這類設施帶來的人流對城市總的交通網影響巨大。
第四,對外交通設施和網路的組織也是與城市空間密切相關的
最後,強調一點,一定注意如果沒有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修路、拓寬道路將會是災難性的。


職住平衡是很重要的一點。

我來舉個例子:
」比如洛陽由於地理歷史條件,城市呈現帶狀布局,東西長15km,南北寬3.5km。居住與就業沿著短邊就近布置,西邊澗西工業區有18-20萬職工,就近上下班的佔93.7%,東部老城區到澗西上班的僅3萬人。南北向公交線路很少,適於自行車出行。洛陽市1995年公交出行比例佔2.76%,洛陽市年平均公交乘坐次數為123次/人,低於同樣規模的城市。「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下冊)》徐循初 主編

配張圖:

北邊為幾個大廠(工業),南邊為居住,每個大廠有各自的住宅區,南北向道路主要供通勤。
當年大致就是這樣的景象:(圖片來源於網路)

絕大多數人的通勤距離小於3km。

然而,當市場經濟代替了計劃經濟,福利分房成為歷史的時候,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繼續以洛陽舉例子。

表面上看,也是有職住平衡的。

而考慮到如今的房地產開發模式,這種規劃就成為牆上掛的了。
居住地塊由房地產開發商開發,購買者有投資客,當地居民(改善型)等,很少有產業工人。

新時期要想實現的職住平衡,似乎更難了,除了圖紙上的色塊,還要想其他辦法。

除了職住平衡,從規劃角度能夠緩解交通問題的主要還有:
1.商業區的布置。
2.綜合交通樞紐的布置。
3.合理的道路規劃(包括寬度、道路密度、完善的支路等)


第一名答案看起來很全面,但是不免有有官話套話嫌疑。
例如:職住平衡怎麼就是宏微觀了?明明就是中觀問題,微觀何來平衡?宏觀本身就是平衡。何況目前關於職住平衡是否是偽命題還有待討論。
還有,多中心是否就能解決交通問題呢?事實上過於分散的多中心,其實還是核心加邊緣結構,潮汐式交通還是無法避免。武漢就是例子
本人不才,也確實沒什麼好方法,但之前看過趙燕菁一篇文章,提到深圳關內的帶狀結構,有效將城市交通選擇減少,算是從結構上緩解交通的一種吧,但缺少比對數據,也不能全信。
至於發展軌道交通之類,人人都知道了。


同意上述Well同學所說。目前北京城市的交通規劃確實陷入了瓶頸。而不得不選擇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辦法,比如毫無顧忌的修路,拓路。比如,大肆修建軌道交通(地鐵又漲價了。。。)。比如,限行限號。這些都不能從根源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甚至,能緩解多大的交通壓力都值得懷疑,因為一旦新的道路建成,總會形成新的交通壓力。

交通壓力形成的根源是人們的出行需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人們的出行需求來出發。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從宏觀規划上、通過一段時間(中長期)來解決,比如多中心、比如遷移等。

辦法其實學術界討論了很多,可惜,你一個交通規劃局,什麼級別的啊?!那些部委誰鳥你,誰會按你的規劃來???又比如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出北京,就一個小小的工廠遷移都壓力重重,到現實還沒有成功(好像是吧,不記得了),更別說掌握話語權更多的各大高校,各大國企央企等單位了。

其實,現在有些先進的交通組織管理方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壓力的,可惜。。。
在可以預見的十年內,北京依舊堵。

說的有點亂,隨口說說。感慨一下而已。


交通工程專業的吧,要考試了吧,來知乎找答案。。。


啞鈴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肯定是不行了,反倒是老話常談的衛星城現在看看倒是格局清晰,空間均衡,但是作為北上廣的一級城市來說,重新規劃相當於重新洗牌,這樣的事兒沒有個幾十年是改變不過來的,當下需要做好的反而是對小空間的處理,街區空間的利用,現有街道的交通組織上,比如按照潮汐流量看設置幾條左行線,右行線,單雙車道,幾車道的問題更為實際有效。


我覺的核心是一個 人口和崗位的合理分布


推薦閱讀:

蘇州十全街如今玉石業集中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看待新發布的《杭州鐵路樞紐規劃》(2016-2030)?
寧安客專總里程僅僅才257公里為什麼修了7年這麼久,開通的意義有哪些?
為什麼中國許多三線城市發展不起來?
從城市經濟學角度來看,城市規模是否存在瓶頸?

TAG:城市規劃 | 交通管理 | 交通規劃 | 城市交通 | 城市規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