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孩子打人怎麼辦?

我兒子2歲7個月,因為還沒有去幼兒園,而且平時接觸小朋友不多,只有周末在教會主日學能遇到一些小孩,基本都比他大。他並不願意和別人玩,而且對所有人,無論認識不認識,大人還是小孩,第一次見面就很暴力很敵對。在主日學裡打人、推人是家常便飯。我們經常教育,也經常因為他打了人而懲罰他,但好像一點作用都沒有。我很擔心到幼兒園之後該怎麼辦。嘗試著帶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但幾乎每次他都把別人打哭。我們很少體罰,我們在家也從來不吵架,不明白他怎麼會變成這樣的。


謝邀

孩子打人的原因很多。

1、模仿

孩子幼兒的時候,所有的為人處世,生活技能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和掌握的。正因為如此,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通過模仿進行學習的。周圍的孩子,父母,暴力視頻等等,都可能成為模仿的對象。

如果是這個原因,應該選擇斷絕模仿源頭。

2、小孩子力度拿捏不當

年紀小的小孩,他們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要大人注意他、大人理解他的需求,如果大人對於孩子的肢體語言表達敏感度較低,孩子就更會出現這樣的舉動,因為他會發現,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注意到我。

如果是這個原因,父母應該提高敏感度,留意孩子的肢體語言。

3、對於外界反饋的錯誤解讀

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出現打人的情況,父母不要反應過激,因為孩子分別情緒的能力還比較低,孩子對特別的行為都會很好奇,會重新嘗試。

4、精力沒有充分釋放

孩子小時候精力充沛,可以適當的增加活動量(每天應有一小時的大肢體活動),刺激本體覺及前庭覺,穩定情緒。透過觸覺刷或觸覺黏土的遊戲活動,穩定情緒,增加專註力。積木、攀爬等活動,增加觀察力及釋放放孩子的體力精力,更有助於讓孩子學會拿捏尺度。

父母的職責:

1、身體力行,不要出現暴力行為。

2、如果可以,請在孩子打人前制止。

3、一旦出現打人,除了教會孩子道歉,還要耐心的指導孩子面對問題正確的處理方式。

學習早教育兒知識,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卓越父母指南


舉個例子說明,會比較容易明白小朋友的心態

舉例(場景重現):

三歲的旺旺和媽媽一起去朋友家串門。朋友家有個十八個月大的女孩蘇蘇,正在客廳玩玩具。

媽媽建議旺旺:「去跟蘇蘇玩吧,別欺負她喲。」旺旺走向蘇蘇。

兩個媽媽在餐廳喝茶聊天,沒一會兒就聽到蘇蘇哭起來。兩個媽媽衝進客廳,看到旺旺站在那,手裡抓著蘇蘇的絨布大象,蘇蘇哭著,額頭上有一個紅印。

蘇蘇媽趕緊跑過去抱起蘇蘇安慰她。旺旺媽揍了兩下旺旺屁股,「你這孩子,不是說了不許欺負蘇蘇嗎?太沒規矩了!」旺旺也哭起來,旺旺媽轉頭不好意思的對蘇蘇媽說:「真不知道該拿這孩子怎麼辦,他總愛欺負比他小的孩子。」旺旺鬱悶的看著媽媽試圖逗蘇蘇笑,而蘇蘇則把臉埋在媽媽懷裡......

以上場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下面來分析一下

分析:

媽媽從一開始到最後的話,都設定了旺旺是一個「壞」孩子。

每一次我們跟孩子說「要做好孩子」的時候,都暗示他可能是「壞」的,旺旺媽對孩子的批評也沒有遵從「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認定了孩子是一個沒規矩、愛欺負人的孩子。

欺負弱者的孩子,通常是個氣餒的孩子,他認定,只有當一個人顯得很厲害,才有價值,但他並不懷有惡意。旺旺媽急於打孩子,很大程度還是處於面子掛不住,然而不能因為這樣而傷害孩子。最後,媽媽看起來更在乎那個小妹妹的笑容,這對旺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同時兩個媽媽對蘇蘇的過分關注,也會是蘇蘇有受挫感。她並沒有受什麼嚴重的傷害,媽媽們的反應,會讓她覺得一發生傷害,就需要立即有人安慰,這樣她就會過分依賴媽媽,而自己的勇氣和適應能力會受損,容易發展出自己是個容易受到傷害的嬰兒的自我認知,時刻需要別人的保護。

正解:

應對這種情況,首先對於旺旺,不要做任何令人氣餒的評論,因為這些評論並不能起到任何積極作用。表現出相信旺旺有能力和蘇蘇玩的態度,比任何語言更能達到效果。

愉快的說:「我們到餐廳去,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和蘇蘇在這裡玩。」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如果他不想和蘇蘇玩,可以讓他選擇坐在媽媽身邊。一旦發生爭執,媽媽可以過去拉起旺旺的手說:「兒子,既然你不喜歡在這裡玩,我們就回家去。」教給旺旺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他願意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可以和媽媽再來做客,「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去蘇蘇家串門。」

下次拜訪的時候,可以把旺旺留在家裡或者拜託其他人照顧,讓他知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就不能和媽媽一起來。避免當面指出旺旺的不良行為,接納他雖然有不良行為,但還是媽媽的寶貝孩子,同時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承擔後果,這樣,旺旺也會逐漸對自己有信心。

而對於蘇蘇,蘇蘇媽媽可以更為淡定的對待被打這件事,幫助她學習接受疼痛。

「媽媽知道很痛,不過很快就會好起來的,是個小傷,沒事,你能夠忍受。」也不用立即抱起孩子。如果蘇蘇還是哭個不停,在確定確實沒有受傷之後,可以讓幫她整理玩具轉移注意力,不用繼續就受傷這件事安慰她,那樣會讓她產生更多被傷害的情緒。

蘇蘇是受傷害的一方,她需要面對和克服的不僅僅是疼痛,還有他人的不友善和自己的弱小,如果媽媽給她空間和機會,並表達對她的信心,她就能很快恢復,找到自己的勇氣,發展適應困難的能力。


我家曾經經過這個階段,當時我們很苦惱,我們從來不打他,家裡環境寬鬆,面對其他家長指責,我們很無奈,也反覆教他,收效甚微。現在3歲多,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很少看到或聽到他打人。可能他長大了,自然的度過了,也可能語言能力有進步,不需要靠武力去解決。

只能說,盡我們最大能力去教育,然後,靜待花開。


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覆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兩歲的孩子了,這是正常現象。實際上,我李躍兒芭學園親子班裡遇見過兩個小朋友,都在兩歲左右出現打人的現象。這是孩子心智發展不成熟階段的表現之一,隨著孩子年齡再大一些,自然會走向更成熟的階段。我認識的那兩個孩子,都大約三、四個月的時間裡就走出來了。

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而不要通過重申不好的行為來「強化」之。比如,孩子騎著三輪車橫衝直撞。我們最好不是反覆說:「不要騎著車子亂跑!」而是可以說:「請你沿著地磚上的直線騎。」

當孩子打人時,不需要多嘮叨多說教,就直接攔住孩子打人的小手,捏在你的手心裡,溫和地告訴他,「不要打人,小朋友會疼的」。然後示範給孩子,「你可以用語言表達你的意見」(這句話在不同的場合,請你換成對景的話)。


我的孩子跟題主家差不多大,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畫了一篇漫畫,希望也能解決你的問題。

之前我每次被囤寶打到的時候都會表現得很誇張,就是為了表現自己很疼,想挑起他的同理心。結局就是除了被打到的臉疼,心也哇涼哇涼的,因為他看到我這麼疼還笑得超開心,說不定嗨起來還會補刀多給我來一下。

因為我這樣的反應跟他的行為形成了互動,反而強化了他的打人行為,他也還不理解我的情緒反應,只是覺得拍媽媽的臉比拍打玩具好玩多了。

所以如果被2歲前的孩子打了,最好的反應就是沒有反應,可以平靜地告訴他:「我不喜歡這樣」,這樣的消極反饋會讓他對打人行為失去興趣。

如果孩子已經超過兩歲,被打之後仍然要保持平靜,告訴他「媽媽很疼」之後可以疏遠他一會,但不要太刻意甚至賭氣,關鍵在於讓「打人」這個行為無效,之後再慢慢講道理。

如果孩子是開心的狀態下打人,你可以在他伸出巴掌時把手湊上去,教他「give me five!」;

如果孩子因為生氣而砸東西,你可以給他創造一些發泄道具,比如可以敲得很響的小鼓、一堆軟綿綿的枕頭(不要用玩偶,畢竟是類人的形象);

如果孩子因為不懂如何打招呼而打人,你可以教他兒歌里的「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在告訴孩子「不能這樣」的同時,一定也要告訴他「應該怎樣」。

如果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出現衝突,最好是馬上帶孩子脫離現場(你可以先替孩子跟對方家長和孩子道歉),比起當眾責罵更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在平靜狀態下接受教育,當著對方孩子的面挨批評會讓孩子認為家長是站在對面一方的,進而也聽不進去任何道理。

在這個暫停的時間裡,你需要簡短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對方會疼/會哭/會生氣」,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帶他自己去和小朋友道歉。

孩子生氣崩潰的時候,有時候狀態就像要噴發的火山,隨意處理的話殺傷力極大。這種情況講道理是一句都聽不進去的,先要處理他盛怒的情緒。

首先要緊緊抱住他,盡量不讓他的拳頭傷到你和他自己,想辦法讓他平靜下來,我的方法是讓他側坐在我腿上,輕撫他的背部,告訴他「沒事的沒事的,媽媽陪著你」。

等他情緒稍微穩定了之後,再幫他說出他的感受,讓他理解自己的情緒,搞清楚自己生氣的原因。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打人,第一反應就是上前打孩子,一邊打一邊說「不可以打人」。這種情況旁觀者看起來很可笑,可局中人卻往往意識不到,這樣也讓孩子迷惑不解,因為家長的語言和行為根本就是矛盾的。

「讓孩子體會一下被打的滋味」這種心態,不僅達不到你預想的效果,反而會使孩子的認知系統紊亂,讓孩子得出「打人是正常的」結論。

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理論上來說讓孩子自己解決是最好的,成人應該起的是一個示範作用,比如在衝突之後替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也是給孩子做一個示範,所以你不能簡單地說「對不起」,而應該說「XX打了你,對不起」,這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隨著孩子長大,這個替孩子道歉的行為就可以漸漸轉變為讓孩子自己道歉了,這也是讓孩子在闖禍之後學會擔當,並且言傳身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法則。

乾巴巴地講道理多少有點不容易聽進去,推薦幾本繪本給你們,藉助講故事的形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小黃鴨習慣養成系列:我不再打人啦!》

《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不打人No Hitting》卡倫.卡茨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麻麻愛囤貨(mmath123)

不定期更新育兒漫畫和經驗心得


我兒子今年八歲,是個善於交友,極有服務意識的暖男,雖然成績不夠好,但是人緣極好,老師和同學都喜歡他。

他小的時候有嚴重的打人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1. 從一歲多開始,誰靠近他,動手就打,臉上沒有表情,毫無預警。如果手上有小汽車,拿起小汽車就砸人家的頭。

2. 兩歲半上幼兒園,全班二十幾個小朋友,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他打的或者咬的傷。

3. 三歲生日,我們給他做了一個派對,來了十個同齡小朋友,全程專門派一個人看著我兒子,以防止他動手打了來祝壽的客人。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喜歡打人。他說話比較晚,兩歲半才開始說整句,另外可能我們家庭環境也算不上完美吧,回想起來有太多壓力因素了,都有可能,不過都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只能去解決問題。我們家的應對辦法精簡的總結一下:

1. 全家在態度上重視,機械重複「打人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不會上升到「你是壞孩子」這個程度,畢竟理性推理和批判性思維也是蠻重要的,不好隨便升級。

2. 其實被他打的最多的人是我。但是我每次都會還手,我們娘兒兩個啪啪對打也是一景。我一邊還手一邊告訴他,打人是有後果的,你打誰,人家都會還手的。

3. 堅持陪伴社交。成天帶著他在孩子堆裡面混,沒臉沒皮的往人堆里湊,陪伴社交的過程要寫兩萬字,就先不說了。他肯定還是打啊!因為家長永遠在第一現場,當認定是他先動手的時候,家長向對方家長和小朋友道歉,然後立刻帶兒子離開現場,回家,結束玩耍。經常是哭著叫著被抱走的。

4. 反覆重申動手的原則,即你不可以先動手,但是你可以還手。只要不是他先動手的,發生的幼兒鬥毆事件,我一般都會假裝看不見,讓他們打出個結果來。他在圖書館被人騎在身上打到流鼻血,和在派對上被雙胞胎打到吐,我都等到鬥毆結束之後才把他抱走安慰。一般我們會回顧打架過程,詳解動作技巧,有時候還會模擬操練兩招。

大概就是這樣了。他們班幼兒園入學的時候,他和另外一個男孩是出名的愛打人小霸王,我們家的干預相比之下是比較多的,一年以後,他已經交了很多朋友,基本上不打人了,另外那個孩子則漸漸被孤立,被同班的家長要求老師不要安排在自己孩子的座位附近,蠻可憐的。


有一項研究發現:10歲左右愛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8歲時有攻擊性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如夫妻不和、犯罪等。

可見,不是每個「年齡還小,不懂事」的孩子,在長大後,就會改掉打人這種惡習;相反,如果任由這種習慣發展,會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不好的影響。

我們在後台常常看到很多朋友的留言,擔憂地問:我家孩子1歲半,很喜歡打人,我應該怎麼辦?

3歲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能讓孩子慢慢改掉這個行為;等孩子再大了,打人形成了習慣,再加以制止,孩子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不過0-3歲的孩子,打人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在不同的階段,我們也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辦法。

面對孩子打人,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

○ 1歲以前

1歲以前的孩子打人,往往都不是有意為之的。這些行為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是一種遊戲,他們只想知道小手小腳能幹什麼,是正常的發展過程。

這樣的事我們就經歷過:

有一次,兩個堂妹來我家做客。

小馬達的小姑很喜歡他,沒事就把臉湊過去跟他玩兒。冷不丁的,小馬達突然打了小姑一巴掌。

小姑先是一驚,然後邊拿著馬達的小手親,邊笑嘻嘻地說:我對你這麼好,你還打我呀?

馬達姥姥就在旁邊驚嘆:看看,這個小子還會打人誒!

話未落音,小馬達又打了小姑一巴掌,小姑憤憤不平:別光打我,去打大姑。

大姑是個高冷的妹子,和小姑的態度千差萬別,小馬達轉身看看大姑,大姑挑了挑眉,假裝威脅小馬達:你打我試試?

小馬達抬起手,落下去的時候輕輕地摸了摸大姑的手。

見小馬達如此反應,全家人都哈哈笑起來,說他人小鬼大,從小就會看人臉色。

事實上,這裡每個人都做了錯誤的示範:

1、言行和表情不統一

小姑雖然語言上在阻止小馬達的打人行為:「我對你這麼好,你還打我呀?」,但是動作和表情卻顯得很高興,不僅笑嘻嘻的,還親小馬達的手。這會讓小馬達誤以為,小姑喜歡這種打人行為。

所以,當遇到孩子打人時,我們不應該笑,而應該很嚴肅地跟孩子說:打人不對,我們不打人。

2、不能用任何方式支持孩子的打人行為

小馬達第一次打人的時候,姥姥的語氣顯得很驕傲,有一種「我外孫真出息」的感覺。馬達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打人是一件讓姥姥驕傲的事情。

小馬達第二次打小姑時,小姑不是阻止,而是讓他去打大姑。這會讓馬達誤以為:打人是可以的,但不要盯著一個人打。

全家人哈哈大笑,覺得小馬達看人臉色很聰明,表現出了很讚賞的意思。這樣可能會誤導孩子:哦,原來我可以打好欺負的,不好欺負的不能打。

以上大人的這些反應,都無意支持了小馬達的打人行為,如果不及時制止,他以後可能會越打越上癮,養成習慣。

3、需要及時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

小姑在小馬達打人後,親了親他的小手,這本來是個正確的表達友好的示範,但是小馬達沒有領會;而大姑阻止小馬達打人的方式,是以成人式的威脅為主,小馬達能被唬住,但是可能會讓他和大姑的距離越來越遠。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拉拉馬達的小手,認真地告訴他:你剛才是想和我玩對嘛?你喜歡我嗎?那你可以這樣抱抱我親親我。打人是不對的哦,這樣我會痛,會傷心的。

最後鼓勵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喜歡:「你現在喜歡我嗎?那你來抱抱我好嗎?」

小年齡段的孩子,一兩次示範是不能讓他們完全學會的,可能還會出現類似的事情。但是養育孩子沒有捷徑,這期間必然需要我們不厭其煩地示範和引導。

○ 1歲-3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懂得「你」和「我」之間的區別。他們打人不再是為了觀察別人的反應,而是為了掃平自己生命中的障礙——自我意識的建立:

這是我的玩具,打你!(保衛自己的所屬)

你不給我玩,打你!(沒滿足自己的需求)

你不理我,打你!(想引起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世界觀就是:全世界都該以我為中心!

由於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著急的時候就容易訴諸武力;同時,他們也沒辦法很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後果的關係。所以更加需要我們為他們做正確的示範和引導。

比如,現在有兩個孩子在一起玩,我的孩子突然把另一個孩子打了。這時候我該怎麼做?

1、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打人

如果孩子沒有生氣,只是為了表達友好,但是下手過重,我們可以說:「你是希望和XX一起玩嗎?那你可以拉拉他的手。」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並讓他重新表達友好。

如果孩子生氣了,可以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你現在很生氣嗎?有多生氣呢?有這麼生氣?(對小一點的孩子,我們也可以藉助肢體動作幫他們表達生氣的程度。)

如果孩子情緒已經失控了,可以先把他抱離現場,等他情緒平復下來,再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讓他們慢慢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情緒是什麼。只有明白了情緒,才能學會如何控制情緒。

2、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我們需要讓他給被打的小朋友道歉。這個過程,不僅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在給孩子強化,應該如何表達友好。

3、如果孩子再次發生打人行為,要對孩子進行適當懲戒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繼續打人,我只能讓你自己一個人去其他地方玩了。」這是很清晰地和孩子表達:這種行為不對,如果你繼續做,需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後果。

4、幫助孩子建立社交規則

  • 想打招呼,要輕輕地揮手say hi!
  • 被別人搶走玩具的時候,可以堅定地說:不行,是我的!
  • 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需要提前詢問: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
  • 在公共場合,還沒有輪到自己時,要排隊等待

當然,我們不能太高估孩子,這種引導我們可能需要在他們耳邊不停地念念念,他才能慢慢地學會正確的自我表達和控制。

建議每個階段給孩子設立一個小小的目標,比如他會主動道歉了,那麼就給他一些鼓勵。這樣我們和孩子都能看到進步,會對改變更有信心。

5、營造一個非暴力的環境

  • 避免孩子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 避免孩子玩暴力型遊戲
  • 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學會控制情緒

尤其是最後一點,這比之前說的所有的都更重要——永遠不要低估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在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之前,大人首先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但是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嚴格的要求和引導,可以讓孩子的行為不那麼野蠻,更具人性化。

所以說,打人是很多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父母也需要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不要過分焦慮;而「預防攻擊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寶寶幼兒期和學前期,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我兒子也是,上幼兒園之前,完全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著玩著就會去打他們推他們,在家裡用過很多的教育方式,也上了各種早教課,但是收效甚微,上幼兒園了,我心裡非常忐忑不安,生怕打到別的小傢伙,剛剛上幼兒園的上半年,自然是不太平的,三番五次接到老師電話說哪個哪個小朋友被他咬了,推倒了…最糟糕的是第一次家長開放日家長,在眾目睽睽之下,我家那個小調皮逗逗這個拍拍那個,引起個別家長的不滿,在家長群里提出不滿甚至咒罵,為了幫助他改變,我自己也看了好多書,但是我還是不主張體罰,慢慢的,有效果了,現在小班下學期,他已經不怎麼打人了,也許是長大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我很欣慰,我想小孩子都會有這個過程的,慢慢慢慢有耐心點,就會好起來了


補充一篇舊文,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最近,有好幾個媽媽接連在微信上問我:孩子打人、咬人,怎麼管都不聽,怎麼辦?

其實我也經歷過這些。果果不到一歲時,在早教課上,會忽然抬手拍旁邊小朋友的臉,有時候還走到正在唱歌的老師面前,「呼」地就揚起手。這種時候我都特別尷尬,因為班裡其他家長會扭頭看我,彷彿默默在說:「怎麼管孩子的?」

第二個階段是果果兩歲前後,她不再主動出手,但如果周圍有什麼「惹」到她,往往立刻反擊。例如一個小朋友經過時不小心撞到她了,她的小巴掌立刻跟過去。一次沒打著,還要找機會打第二次。

朋友寬慰我:「沒事,反正孩子不吃虧」。我倒覺得恰恰相反,孩子很容易被別人貼上「兇惡」、「厲害」、「壞孩子」的標籤,很可能在幼兒園面對老師的不讚賞、同學的孤立,久而久之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會產生負面影響。

還好事實證明,打人、咬人,只是敏感期的一個行為表現,孩子是會度過這個時期的,關鍵看我們怎麼處理和引導。

先別急著批評,而是用心理解

孩子「打人」,爸爸媽媽當然要出面制止,但不要一味批評。因為孩子「打」的這個動作,可能是出於不同的原因。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打人」的動機完全不一樣,我們的應對也就截然不同。

  • 1歲內

在這個階段,許多寶寶還不明白什麼是「打」,更多時候是在用他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這時的孩子,分不出無生命的事物,與有生命的動物的區別,他可能只是想試試眼前這個東西(或者人)的反應。所以,用嘴咬也好,用手拍也罷,他很有可能是想要親親、摸摸去探索,但因為不會控制力度,看上去就像在打人一樣。

所以,爸爸媽媽如果急著批評「不許打人!怎麼能打人呢?」,孩子反倒被灌輸了「打人」的概念。更好的選擇是把這當作一個機會,教他學習如何與人進行肢體交流。例如,牽起孩子的小手說,「我知道你是想摸摸小朋友,和她打招呼對吧?那我們輕輕地摸摸小朋友的手,或者摸摸肩膀,這樣輕輕地就可以……」一邊說,一邊把他的小手輕輕放在別的小朋友身上,讓孩子感受力度。

  • 1~2歲

這個階段,孩子剛開始說話,甚至有的寶寶還不會說話,語言不足以充分表達自己,孩子自然會選擇比嘴快的手來解決問題。

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漸漸對「打」有了概念,往往是有意識的,明白自己可以靠推搡、咬人、腳踢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從這個階段開始,爸爸媽媽就要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了。

  • 2~3歲

2歲左右,兒童的自我意識形成,孩子的物權意識特彆強,對於自己的東西,甚至周圍的空間都有很強的佔有慾,類似一種「領地意識」,一旦被侵犯就可能反擊。

例如果果在這個階段就非常明顯,上早教時,有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會覺得對方是打了她(侵犯了她的空間),立刻還手打回去。每當這時候我都會制止果果,和她解釋說:「小朋友剛剛不是故意碰到你的,我們不可以打人。」

有時候孩子情緒受挫,也會有暴力行為。例如明明自己做錯了事受到批評,卻賭氣摔東西、打別人,氣鼓鼓不說話,如果遭到父母批評就放聲大哭。這些舉動往往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疏通情緒,需要學習情緒管理。

解決孩子打人並不難,做到這5步就可以!

關於孩子打人,我曾經被一個媽媽的育兒觀點震驚到。這個朋友是位小學老師,兒子上幼兒園。她認為孩子打人不需要管,「別的家長問我怎麼不管呢?我說,不用我教育他,有一天他出去打架遇到自己打不過的,挨打了,就老實了。社會會教育他,對吧?」

這可以算是我聽過最不負責任的言論之一了,最讓我震驚的是她自己就是教育工作者啊!我當時幾乎脫口而出:「你這麼想得開,是因為你兒子不是一直被打的那一方!」

誠然,小孩子打人是因為不懂事,但家長明知道這樣做不對還不管,那就是你犯渾。聽上去好像很大義凜然,「別人打他我也接受」,但其實是因為孩子不吃虧,就選擇了不作為,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職責推給了社會。你連個正確的三觀都沒有教給孩子,幻想著被打了他就老實了?也許孩子還想著「強中自有強中手」,不斷修鍊、不斷挑戰呢!古惑仔、黑社會,不都是這樣一條路嗎?

和大家說身邊這件真人真事,就是想說: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是成長過程中是特別正常的,當家長的怎麼引導才是關鍵。

特別說明一下,以下方法針對1歲以上的、有意識打人的孩子。幾個月的小寶寶如何對待,參考前文。

1、及時制止、立場鮮明

一旦孩子打人,立刻制止,並用態度鮮明的語氣和表情,說明白打人是不對的,絕對不被允許。如果孩子不聽從,還要繼續出手,可以將孩子帶開進行教育。對大孩子來說,也可以採取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平靜中止」法

在這裡注意,無論孩子打的對象是誰,無論誰先打人,都一樣,家長必須嚴肅表明立場。有些家庭中,如果孩子打了家庭成員,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可能不當回事,有的還會開玩笑,當作遊戲。這樣對孩子是個錯誤的引導,孩子會把打人當成互動的方式,認為自己的行為獲得了默許。

有的家長覺得,我家孩子是被打了才還手的,就不管。這種模糊的態度也會讓孩子對「規則」產生困惑。正確的做法是清楚地告訴孩子,「誰先打誰」並不重要,傷害別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2、杜絕以暴制暴、學習共情

去年夏天有件印象深刻事,我和老公帶果果在小區遛彎,遇到兩個媽媽帶兩個男孩玩滑板車。一個男孩打了另一個孩子,他媽媽追著他打,一邊打一邊喊:「讓你再打人!讓你再打人!打人不對知道嗎?!」

另一個媽媽一直在制止,但這個打孩子的媽媽說:「不行!他總打人,必須教育他!」結果那個小男孩在被媽媽打的間歇,衝上去又推了另一個孩子一把。他媽媽更生氣了,揚起手重重地打他屁股:「你還敢打人!」

一邊說著「不許打人」一邊打孩子,這是多麼荒謬的一幕!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這樣的家長呢?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先模仿的榜樣,許多孩子之所以學會打別人,就是因為家裡人這樣做過。孩子甚至會覺得,打人是獲取權力、證明權力的一種方式。

所以,我們一定要杜絕「以暴制暴」,既然不允許孩子打人,自己也不能打人。並且要教會孩子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如果我們打了別人,別人會覺得疼,會受傷,這樣做是不對的。」

對三歲內的孩子,可以運用身邊的玩具。例如果果亂扔玩具的時候,我會撿回來,對她說:「小熊摔到了,好疼啊,嗚嗚嗚,小熊哭了,怎麼辦?」果果就會把小熊接過來摟著,說:「我抱抱她吧。」我會趁機會教給她:「我們和小熊是朋友,可以握握手,可以摸摸,但不能用力打,不然小熊也會疼的。」

3、分析原因、正面引導

前面說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出手打人的原因各有不同,先搞清楚孩子是什麼原因動手,再來引導。譬如,孩子是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所以很憤怒嗎?是因為想搶玩具嗎?是因為別人干擾了他做什麼事情嗎?

對1~2歲的寶寶,用前面提到的共情方法,告訴他別人會覺得疼。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語言溝通,講更多道理了。和孩子溝通時,我很提倡使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的方法,陳述事實+孩子的感受。例如:「因為毛毛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感到很生氣。」「因為樂樂擋了你的路,你想快點過去,你很著急。」

這樣的陳述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現在的感覺是什麼。只有知道是什麼情緒,才能學會如何去控制。然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先不要生氣:「毛毛搶了你的玩具,你想要回來,可以這樣和他說……」「樂樂擋了你的路,你想走過去,可以這樣和他說……」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遠比一味責備更重要,也更有效。

4、學會道歉、情緒管理

道歉是有意義的,它培養孩子正面自己錯誤的勇氣,和敢於當擔行為後果的責任感。尤其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如果打了人,爸爸媽媽不要光顧著教自己孩子就完了,或者乾脆替孩子向其他家長道歉。

讓孩子親自對被打的小朋友道歉。這不是為了家長的面子,也不是為了對方,而是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就可以和她溝通,「Ella被你打痛了,怎麼辦呢?去和Ella說句對不起吧。」如果孩子還不會說,可以教她用拉拉手或者擁抱來表達友好。

此外,平時注意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尤其2歲以後。繪本是特別好用的工具。果果特別喜歡的是好早之前跟慢成長團的《寶貝,別生氣》,推薦給大家。這類書很多,例如《生氣湯》《菲菲生氣了》等等。

5、不貼標籤、樹立榜樣

之前寫了《這樣很容易毀了一個孩子,不要再貼標籤了!》這篇文章,獲得了很多媽媽的認同。在這裡再說一便,即使孩子有打人的行為,也不要說「你怎麼總打人」、「這孩子可霸道了」、「這孩子這麼厲害呢」、「你是小壞蛋」這樣的話。

「打人」本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常見情況,是正常的,但一旦貼上標籤,孩子就很難擺脫,反而有可能朝那個方向發展。

平時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給予更多積極的關注和尊重,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能讓孩子更願意傾聽、學習和改變。

關於「咬人」

最後,特別提一下「咬人」。最近有好幾個媽媽問我,孩子一發脾氣就咬人怎麼辦?

小寶寶磨牙咬人就不說了,給孩子買個牙膠即可。此外常見的原因,和前面說打人的原因一樣,孩子可能語言說不好,用咬人來表達不滿情緒。如果經常持續出現,很有可能在孩子前幾次咬人時,家長沒有嚴肅對待,沒有立下嚴格的規矩說明咬人是絕對不允許的,而是一笑了之。

美國兒科學會還提到一種行為激烈的情況:

有部分孩子在1~2歲顯示出天生的攻擊性,對周圍事物的控制欲很強,一旦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可能就會採取暴力,例如踢人、咬人、打人。這類孩子很敏感,容易生氣,經常毫無理由地爆發,對成人甚至動物都有攻擊性,即使傷害了別人,也不會感到抱歉。

對這類孩子,必須嚴加看管,立下嚴格的規矩,平時通過遊戲和體育鍛煉發泄過多的精力。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訴諸暴力,避免孩子模仿。

花時間說:

今天在文中和大家討論的「打人」問題,主要還是面對4歲以下的孩子。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打人,他已經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了——

他可能是在尋求關注,因為家長給他的關注度不夠;

他可能是想要掌控權力,因為在家他很少能有權力做自己的主宰;

有時,他可能是在測試紀律的邊界,因為家裡沒有給他底線的概念……

你瞧,孩子的行為,其實都是對家庭教育的反饋。而不要用行為來評判人格,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天我在美國的課堂上,老師一直在強調的一點就是:沒有「壞」的孩子,只有「錯誤」的行為。

有時,家長、老師會不自覺給孩子貼上標籤:他總打人,他是小霸王,他可厲害了,他太調皮,他太專橫……殊不知,這些標籤會強化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和期待,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關於貼標籤,更詳細的內容可點擊查看《這樣很容易毀了一個孩子,不要再貼標籤了!》)

班上有一位美國同學,也是專業的兒童諮詢師,她說的這句話,我特別贊同:「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

是的,說到底,孩子只是需要我們更多的愛。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該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愛。這是最容易讓家長困惑的地方,也是慢成長(公眾號ID:manchengzhang123)每天在和大家分享的話題。


小孩子對社交和交流沒有概念,基於動物的本能,會強烈的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去搶自己喜歡的東西,動氣手來也沒有輕重的概念,所以會打人,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過程!

因為孩子基本是張白紙,不知道如何解決碰到的困難,所以會用動物的本能來解決問題!

我們小孩剛到小區的時候,不到兩歲,碰到喜歡的玩具,總想去搶,偶爾還會動手打人!

我每次就會拉開他們,告訴他們不能打架,第一時間讓他們知道動手是錯的,然後互相道歉,然後互相擁抱。

然後,每次我們下去一定要帶自己的玩具下去,想玩其他人的玩具,就可以去跟別人交換玩具來玩。

慢慢的,我們孩子就不會打人,而是用語言交流和交換來獲得別人的玩具。

現在我們孩子在小區名聲很好,很多家長都喜歡跟我的小孩玩。

要改掉孩子打人的毛病,第一要在言語上教育孩子,讓他知道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

第二要在行動上證明給孩子看,跟其它孩子交流,或者跟其它孩子交換玩具,更容易解決發生的矛盾。

這樣雙管齊下,孩子慢慢就會嘗試著用其它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靠打人來解決!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在一次和小夥伴玩的時候,五歲的吉麗安用芭比娃娃打了三歲半的麗萃。吉麗安的母親走過來干預,因為麗萃太小了,還不能用流利的言語來阻止這種攻擊行為。

媽媽輕輕拿走芭比娃娃,說:「吉麗安,馬上停止。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任何時候都不能打人,我們要靠說話來解決問題。是什麼讓你生氣呢?」

吉麗安繼續推搡著麗萃,說:「她搶了我的娃娃,我想要!」

媽媽:「我們不可以打人,讓我們去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麗萃,你沒事吧?我很抱歉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很快就回來。」這時麗萃的媽媽也過來安慰女兒。

此時,媽媽和吉麗安在另一個房間里,媽媽說:「吉麗安,這是怎麼回事?你看起來非常生氣,你真的非常想要那個娃娃對吧?」

吉麗安:「我是想要娃娃,我喜歡那個芭比娃娃。」

媽媽:「我知道那是你最喜歡的娃娃,但是為了這個對小朋友又推又打,對么?」

吉麗安:「不對。」

媽媽:「如果下次你想要幫助或者生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你還會不會打麗萃呢?」

吉麗安:「不打了,但她不能拿走我最喜歡的芭比娃娃!」

媽媽:「那你告訴媽媽,下一次生氣的話,你會怎麼做?」

吉麗安:「我不打人了。」

媽媽:「還有呢?」

吉麗安:「來找媽媽幫忙。」

媽媽:「那你該怎麼說呢?這點也很重要。」

吉麗安:「我會說:『這是我的娃娃』!」

媽媽:「也許你可以說: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給你玩。」

吉麗安:「好的,媽媽。」

媽媽:「記住,生氣的時候要找大人來幫忙,絕對不能打人。如果你再打麗萃的話,她會怎麼樣?」

吉麗安:「她會傷心。」

媽媽:「是的,她會傷心,你就不能再和麗萃玩了。你明白么?告訴我下次生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吉麗安:「告訴大人。」

媽媽:「對了,我相信你會的。我愛你,現在我們去看看麗萃吧!」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吉麗安的媽媽選擇用談心的策略來教育孩子

吉麗安也因此懂得了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暴力手段是不被接受的。

然後,讓吉麗安明白這個道理,不是通過處罰或者痛苦的體驗,而且她和媽媽之前的感情也沒有受到影響。

吉麗安的媽媽之所以把女兒帶到別處,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失去了控制,並且沒有讓她單獨待著,因為那樣會讓女兒恐慌、害怕和焦慮。而是選擇和女兒一起,讓女兒漸漸平靜下來,用理解和關愛的方式對女兒提出了限制。

最後,她在讓吉麗安繼續和麗萃玩之前,先確保吉麗安明白了應該遵守的規矩,並提供了矛盾的解決方案。

其實啊,孩子犯錯肯定是難免的,我們做父母的要做的則是,一步步用情感引導和設定限度,來冷靜的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以上回答出自於我的公眾號:有娃,喜歡我的回答不妨來關注一下哦~~

---------------我是分隔線----------------------

每天5條短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幫你成長為更好的父母。微信公眾號:有娃(ID:youwa3000)。

http://weixin.qq.com/q/02aZv_BXC_bUT10000M07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近因為家裡大寶打人的事情苦惱不已,他兩歲半。常常是犯錯就被我們打人打,也蠻可憐的,我老公主張打他。我一直不主張打孩子,最近也被老公帶到溝里去了。


一,家裡堅決杜絕這樣的行為。孩子都是模仿而來,與這樣的環境和人盡量遠離。二,孩子打人時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引導孩子,探索孩子的需求,協助孩子溝通得到滿足。三,淡化,弱化,盡量一段時間讓孩子只跟溫和的人在一起,孩子沒有了施暴的鏡子,跟什麼人在一起就什麼樣!


我們老闆老闆娘的孩子還是在加拿大私立學校的上學的,特不招人待見,一惹他不高興了他就用打人,表示不滿。他媽他爸還總給自己找面子,說,問問你家小孩做了什麼,你再反過來想。

一種遇見傻逼還無法還擊的感覺……


孩子有一個階段可能就是愛打人的,家長注意引導就好,如果態度強硬可能造成孩子逆反心理。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教學上的鬼點子和騷操作?
3 歲男孩在幼兒園被欺負,只會生氣。怎麼辦?
如何對布置過多作業的老師說一些讓他反思自己的話?
怎樣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易烊千璽那樣優秀?
看到孩子爭搶玩具時總讓自己孩子讓步對不對?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