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東西開始總是很難堅持?萬事開頭難的原因是什麼?

促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那是因為這個開頭所貫徹的周期實在太長了。

開頭並不是一個瞬間名詞,它代表的是一個周期。當我在開始某一件事的時候,我總會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糾結很久,而實際當你開始上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以為我已經掌握了這件事的門道了,或者說以為自己可以熟練的處理很多事情了,這個階段是任何一個人,只要花一定的時間就一定能做到的。

而你認為這是開頭嗎,很明顯這不是,就像你小時候學鋼琴一樣,你在父母的要求下去學習鋼琴,經過半年學習你鋼琴可以過某個級別,然後你因為並不喜歡鋼琴而放棄了學習它轉而學習新的知識,然後現在你回頭仔細想想,你覺得在彈鋼琴這件事情上你是開了一個頭嗎?就算在當年取得某個級別並且能夠熟練地彈奏,但你現在生疏了,他不能作為某一項技能陪伴著你,你覺得你真的為這件事情開了一個頭嗎?

開頭這種東西,它總是和堅持共同存在的,你在學習某一件事的過程中,經過時間的沉澱你總會不斷在不同時間接收到不同的認識,而站在這個新的認識的角度上,你之前所有的過程都只是開頭,所以這個開頭一直伴隨著你做事的整個過程,所以你說這個開頭難不難,你一旦放棄了甚至都不算開過頭,你一直努力卻其實一直都是在為新的認知開頭。


不認同樓上肖美女觀點。

開頭難就難在你決定並動手那一瞬間。很多事在你「進入」之後,沒有你預估的那麼難?


開頭好比一把打開鎖的鑰匙,又像事物發展的種子。

為什麼做事半途而廢?

為什麼做事力氣費得不少,卻進展不大?

一個好的開頭,意味著抓住了關鍵,會迅速打開局面;一個差的開頭,那是不得其門而入,只在外圍瞎使勁,有什麼用處呢?

開頭不是隨隨便便開頭,它必是基本了解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內外部關係和條件,順利怎麼進行,意外情況怎麼辦,包括實施者的自身素質條件,以自己的能力為限度,從最關鍵最容易的地方入手,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誰能說這樣的開頭不難?


萬事開頭難是因為:學習是要分階段的

基礎訓練,沒有一樣是有趣的,總是刻板而又枯燥,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需要克服很多「不適感 」

所謂的萬事開頭難,講的就是這個規律

比如說:語言學習

對於很多人來講,講中文輕鬆,簡單,能體會到溝通的樂趣,講到酣暢處,會有淋漓的快感,而英語的學習似乎很難找到樂趣,總是感覺枯燥而又單調。

同樣都是語言學習,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呢?

凡是技能提升,就離不開兩個工作:

1、重複

2、走出舒適區

因為學習初期,這個領域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不適區」太大了,每走一步都會受限制,都需要大量練習,這種狀況下,需要克服的困難太多,練習產生的不適感太大,而能提供快感的東西又非常少,所以,我們往往很難感受到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

此時,我們需要度過一段「快感虧欠期」,這是我們學習的初級階段,也是最辛苦,最容易放棄的階段

問題的關鍵在於"盈虧平衡點",這也是我們常說"量變催生質變"的關鍵點

隨著練習的深入,越過反饋的"盈虧平衡點"之後,我們開始進入「快速反饋期」,學習的經驗越來越多,「不適區 」被大量的訓練轉化為「舒適區」,限制越來越少,需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少,不適區越來越小,而能夠提供正向反饋的東西越來越多(成就感,優越感等),這個時候的學習,整體會變得有趣而又輕鬆

幾乎每個人都是「母語大師」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之所以講中文會有快感,是因為需要學的東西差不多都學完了,要克服的不適區,也走得差不多了,提供負反饋的東西很少,所以,只要有點正反饋,我們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學習很容易產生樂趣


學習上最能體會到萬事開頭難

一開始知識量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只要堅持下來,到有了一定基礎就慢慢輕鬆了


今天忽然醒悟,萬事開頭難的開頭兩字,並不是名詞,而是動詞。它並不是形容開始的這一階段,而是形容開頭都這個動作。

萬事開頭難的意思原來不是說找到一件事然後去做比較難,而是找到那個「頭」比較難。

即使再想達到你的目標,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沒有真正的去下那個決定,或者說是沒有真正的去認同那個看法。你是找不到如何做那件事情的頭緒的。這才是最難的地方。


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

都是安慰自己罷了


有一位知友的個人簽名叫做先謀後事者昌,後謀先事者亡。

這句話作為簽名是時刻提醒自己先謀劃好再去做。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看的很遠。

我們經常說有想法先行動起來,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對於沒有經驗的人很有道理,因為他都沒認真去做過一件事,所以需要這樣的道理去激勵他做這第一件事。

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有沒有道理——沒道理,為什麼沒道理,下面說

一件事情,或者一個項目如果沒有從一開始設計好需求或者目標,那麼在實現的過程中很容易返工,因為當初設計的本就是不完整的,而且有缺陷的,如果先去把他做出來,後來發現不符合工程需求,到頭來可能會從項目根部開始返工,返工的過程是痛苦的。我說這樣的項目從一開始,從根部就已經開始爛了。

為了盡量減少這樣的返工,設計者總是會考慮很多複雜的場景,和未來的需求,即使現在沒有這樣的需求。而這樣的設計,因為考慮的內容太多,太複雜,所以說萬事開頭難。

所以是看的遠才知道開頭難。


原因有太多的。首先你要明白學一樣東西目的是什麼,你的目標是怎麼定的,你有沒有好的方法或老師?

學一樣東西,或者說做一件長久的事情。需要什麼,需要多巴胺。

多巴胺跟什麼有關,跟學習、快感、動機三大要素有關。或者模糊一點說,與及時正向反饋有關。

比如

你學習英語,你學到一些英語的語法用法,自己對英語有一定的了解,不斷的學習讓你越來越了解這個東西,你就有一種成就感,這是學習產生的多巴胺。

你學習英語,考了好成績,同學羨慕你,你自己產生了滿足感,產生了多巴胺。

你學習英語,為了將來能出國,你的動力很足,或者為了考上好大學,你的動機讓你產生去學英語的多巴胺。

當然,中間的過程,你會經歷背單詞的苦惱,你的目標低一點,背一百個,然後你達到了,你內心高興產生了多巴胺,如果你定目標太高,不能及時反饋,就不會產生多巴胺。當你學習累的時候,你不斷鼓舞自己,不多加強你要出國你要上好大學的動力,這樣有利於多巴胺分泌。還有,當你考的好成績時,給自己大餐,犒勞自己,讓你的快感倍增,從而釋放更多多巴胺。

是的,有時候,你幾個條件都偶爾同時失靈,那麼你用你的意志力去替代(暫時的,別用多),或者你的老師你的女友(依靠外力,也是暫時的,別用多)規定你要學習。讓你渡過你多巴胺失靈的時刻。

好了,這樣基本你就可以做成一件長期的事情了。

萬事開頭難,ok。比如,你要花費腦力勇氣各種阻礙去做一某件事。這一類就是。

萬事中間難,也沒錯。比如,你談戀愛,中間要經歷事情,要在各種時間地點營造愛的記憶,各種價值觀態度的磨合與默契,你開始容易,過程難,經歷了,結果就順理成章了。

萬事結尾難,也沒錯。比如長跑運動員,一開始大家都跑得不慢,中間就堅持堅持,越到最後就看誰的意志力誰的求勝心更強。

回到萬事開頭難,因為人比較懶惰,有懶惰心理。有些事有點複雜,只是需要你動動腦就能學會,你嫌複雜。有些事情有點非力,你喜歡動腦,遇到動手的你就懶了。

上面有答友提到舒適區的概念,我覺得贊同。比如有人喜歡理論,到了實踐那就煩了,哎呀好難。比如有些人喜歡動手,到了讀書寫總結,他就煩了,讀什麼書啊。

那,我很少回答問題,但是回答別人問題的同時我回顧自己,對自己也是一種學習。我喜歡思考,回答問題能夠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我自己就感到滿足。我覺得人要有追求,回答問題不是為了別人的贊同感謝,而是提高,這是我的答題動力。你看,我現在分泌多巴胺了。

題外話,我是看不同的問題,對自己邏輯不是很清晰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對我的生活有幫助,我就回答了,我不會在我的專業領域回答很多問題,我是為了提高自我而不是在知乎刷存在感。


並不只是開頭難。

子曾經曰過: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


我認為這個問題分2個含義。第一:只有計劃沒有行動做不成事;第二:先做那件事。


推薦閱讀:

一直激勵著你成長、前進的詩詞是什麼?
97年出生的女生復讀是不是有點老了????????
只是單純的問一下 慎獨值得嗎?
什麼是實力?
父母說連你都是我的,還談什麼隱私我該說什麼??

TAG:學習 | 拖延現象 | 成長 |